《尘埃之书》经典读后感10篇
《尘埃之书》是一本由[澳] 布劳姆·普里瑟尔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元,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尘埃之书》读后感(一):《尘埃之书》读后感 《尘埃之书》 —寻找?修正?正视?在历史的河流中缓步而行
坐在街角边的咖啡店中,开启了《尘埃之书》的阅读之旅。咖啡很好喝,是牛奶和双倍浓咖啡混搭的拿铁,阅读时一只蚂蚁一直绕着桌边环绕打圈,可能是找不到“回家”的路,咖啡机发出的咔咔声,周边一些杂淡的交谈声,不是特别昏黄的温暖灯光,把我带入到作者所书的时代中。
当时想为什么作者要用尘埃之书作为书名,可能是觉得与这大千世界相比个体如此渺小,“几十年之后终将被彻底遗忘”,“成为他人故事的一个支撑或背景:一个情节,一个傀儡”。尘封的回忆往事。又想到主人公面对命运的洗礼,在一定程度上是孱弱的如同尘埃一般。或许更是:落入尘埃之内的记忆,于文首又相互呼应了。封皮是一个铁闸网,一支孤鸟停留于上,可能是想要诉说一些什么。绝望的扑向电网?吓的仓皇四散?或是勇敢地穿越电网?孤鸟可能是书中的主人公们,可能是兰德、是当时的犹太人们。。。
整本书看下来,不得不感叹作者用词非常巧妙,非常善于通过背景描写来烘托气氛,如通过冬日的枯寂来映衬当时环境的凛冽,被占领地区人民的艰苦生活。第一部分出村记用词上体现出深厚的文字功底,将一个村庄的历史娓娓述来,也说明了村庄遭受的“波折”。
以小见大,又把大了往小里写。前半部分对于杰库布兰德的一生铺垫,后半部借主人公及其相关人物命运的变化,折射出在战争笼罩下,人们的挣扎、在苦难的河流中如何坚守,以及战争所造成的伤害,那些痛苦的记忆,身体上的,还有看不见的心灵上的创伤。作为历史的目击者,幸存者,幸运还是不幸,但站在战争角度上看总是不幸的吧。
作者在结尾对于史料及本书所提供的一些文本照片进行了说明,使联想到《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讲述的时代背景与本书可以结合着来看,同样是在历史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视角进行了阐述和补充,反应了当时人民的凄惨命运,人民的悲愤与挣扎坚守。同时存在着无奈与渴望。而通过寻找,正视,作为读者的我在这段历史的河流中缓步而行,更加懂得珍惜当下,也幸于感于生活在这大好时代,总之,此书值得一读!
拥挤的街道上喧哗着,骚动着,喘息,呜咽和哭泣的声音。年轻的女士。告诉我你的信仰是什么?尖叫声和咳嗽声。没有鸟儿,一只也没有。
这种偏意识流形式的书籍看的比较少。所以在读的时候有一些跳神,常常要反复的去前后翻页校对情节。目的是想让自己读的更舒畅一点,思考的过程更全面一些。
尘埃的意思是飞扬的灰土,比喻肮脏的东西。这本书让我已经在未读之时就产生了悲情。总得来说是带有暗色系的书籍了。题材又是关于集中营的幸存。哪个苦难的背后不是一场炼狱般的自我毁灭,不过有的人走出了仪式感,有的人困在了煎熬中。任何被问及的问题都是一个导火索,你只要答得不对,答的过慢,你就需要自爆了。没有互相的伤害和残忍,没有生存的信条,怎么让人成为一个活下去的人。一生只出版过一本英文自传的郑念,在狱中特殊的经历,曲折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由此写下了《上海生死劫》,她身上透露出来非凡的勇气,原则,智慧在这场试炼当中愈演愈烈。深陷绝境,我们不安,我们控诉。冷静和坚持在自我矛盾中更显得尤为重要。
幸存的意思是侥幸的生存,这不过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不是常态,没有那么坏。虽然人性的弱点会在此刻焦灼,会显现出强烈的求生欲,会具有极大的危险性,你争我夺躲不开的冲突,食物,资源,时间等等,让你不得不做出选择。看过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或者是爱伦坡的小说《楠塔基特的亚瑟戈登·皮姆的自述》应该也能洞察到一些熟悉的身影。选择权在你自己手里。幸存不只有幸运,还有忍辱负重的难以启齿。
以灰白模糊视线,以战争决裂人性。当呼吸困难,视力衰退,行动迟缓,身体垮掉的时候,他还设法逃过死亡。他感觉到面包在他那干干的嘴里嚼成了碎屑,等着分泌更多的唾液。这些的这些,都是期待,身体的虚弱和皮肤的干瘪都不能阻止吞咽的本能,我们终将在束缚的牢笼里编制着一场希望。从最初的坐不住到现在的沉下心,我接受了这一习惯。从最初阅读产生的紧张或躁动的心情会随着这些思绪沉淀下来,静下来,稳稳的进入另一个状态,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脱离状态,我想世界都是美好的,时间能在夹缝里开出花,眼泪将会变成是浇灌生命的泉水。
《尘埃之书》读后感(三):尘埃之后
战争历来是残酷的,不只是因为战争带来的人们的伤亡和财物的损坏,生灵涂炭,更加致命的是心理的创伤。这种创伤根深蒂固,难以痊愈。战争是一种有组织性的暴力,自古就有,有正义的战争,有非正义的之战,个人主义的盛行,对权利的贪婪,对人性的践踏,对利益的驱使,使得一些国家或个人军事主义至上,侵略主义盛行。在二战的影视作品中我们曾看到过宏大的战争场面,在一些作品中我们也窥探到战争暴行对普通民众的伤害。二战从欧洲大地燃烧,德国在闪电般占领波兰之后,又把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据为己有,进而对这些国家的犹太人也自然生活在法西斯铁蹄的蹂躏之施行残暴的种群清洗计划。
在安妮日记中我们曾对安妮一家的处境深深揪心和落泪,到处躲避躲避纳粹党的残害,过着小心翼翼暗无天日的生活,从惊恐,粮食殆尽,毫无自由的生活到被人告密关入集中营,再到悲惨死亡,撼动人心。在这本图书中,同样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纳粹暴行中幸存家庭的故事。故事中跨越几代人的生活,涉及几个家庭的几代岁月的时光,从安宁到动荡,从故土到异乡,从崇高信仰到遭受质疑,从生死的选择中窥探祖父那令世人未知的秘密。在安平年代,历经岁月的洗礼,祖父去世之后重新探寻祖父的一生。
“我”的外祖父母是二战时期从集中营里幸存下来的犹太人,祖父曾经出生在犹太人家庭,拥有宗教信仰,外祖母达萨和妹妹是犹太混血,外祖父与祖母的结合也是一段充满坎坷的往事。在外祖父去世后,在偶然的出版报道中另一个与外祖父一样面容和名字的人,却拥有着完全不同的额一生,继而走向探寻外祖父一生的道路,才知晓纳粹对外祖父的所作所为。外祖父杰库布从小思想活跃,喜好读书成为一名年轻的法学博士,在战争开始时,被迫放弃自己的工作,后来被送往奥斯维辛,在集中营经历各种暴行和虐待,许多人死在了集中营,外祖父却活了下来。因为知识渊博,他开始参与整理灭绝的种族博物馆的工作,成为了纳粹军官给予的“特权”人士,不仅配给充足,还可以帮助自己的亲人,在战争结束后,携家辗转去澳大利亚重新生活。
不论幸存是幸还是不幸,在那场犹太人的大屠杀中每一个像外祖父那样的人都势必要做出自己的选择,人原本是一种复杂的动物,人活一世,一个人的命运走向如何,其实很大的程度上在于自己的决定,生活确实有不如意的地方,时间是最深的沼泽,当命运被被别人遏住的时候,你又会做出怎样的抉择。保持沉默也好,奋力抗争也罢,生活和命运都将以你自己的选择走向不同的人生。
人的意识形态的不同与排他性导致流血战争。世界其实不是人眼里的真实,而是看世界的双眼想把世界看成何种模样。澳大利亚作家律师布劳姆·普里瑟尔用冷静的双眼缜密的思维,真实的文笔再现身处危机之时各色人性。
《尘埃之书》读完确然让我想起清朝袁枚的一首小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人,只要拥有这种自强拼搏向上的精神,纵然面临死亡之的威胁,也不会失却人性的真、善、美。《尘埃之收》虽是一个沉痛的故事,是整整几代人的悲剧,而在这悲剧之下顽强存活的生命,却蕴含鼓舞人心的力量。试问,这样充满正能量光辉的形象还不能让那些麻木,冷漠的灵魂觉醒吗?身为律师的布劳姆·普里瑟尔较之于普通民众的视角,更多了一种充满冷酷的温情,这冷酷看似寒冷,实则将芜杂的世间事用充满科学性的逻辑思维梳理清晰,作恶者必将受到惩罚,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书里的反派人物当拥有权力时似不可一世,唯我独尊,当失去了赖以滋生的土壤和面对团结起来,不畏牺牲的觉醒民众,一切都变得截然不同和富有新生的希望。作者布劳姆·普里瑟尔在《尘埃之书》里塑造了众多的人物,这些人物来自于生活,在这些人物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着读者些读影子,这是作者高超的文学艺术表现力,感动人心,改变人心。
八十五岁离世的扬·兰德的一生,是将近整整一个世纪的缩影。平凡的生命似如尘埃般微不足道,但却是这些看似毫无份量的尘埃生命让人类的历史得以充满活力和富有生命的希望。这世上真正的勇敢者,是在认清社会现实的真相之后,仍能热爱生活的人。
这本《尘埃之书》拥有许多珍贵的老照片和富含历史气息的文字资为产,图片与文字的结合,奇妙的让这本书变得更具震憾的厚实之力。一本好作品绝不是为了取悦读者而成为经典,《尘埃之书》成为经典现实文学的魅力,在于敢于直面曾经的苦难,并勇于在苦难中前行的不屈精神——哪怕眼含热泪也不要忘记微笑面对。
《尘埃之书》读后感(五):永远的告别是遗忘
几十年以后,我们终将被彻底遗忘。那些没被遗忘的,与我们曾经是谁、我们曾经如何被铭记毫无关联。我们将无处申诉,也将无法修正。最终,我们可能成为他人故事中的一个支撑或背景;一个情节,一个傀儡。——题记
澳大利亚作家布劳姆·普里瑟尔的小说《尘埃之书》讲述的便是一个有关遗忘的故事,“我”的外祖父母是二战时期从集中营里幸存下来的犹太人,战争结束后,他们移民到了澳洲,过起了平常人的生活。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契机,一篇报道提到了外祖父以及“灭绝的种族博物馆”,他们的故事将会就这样被遗忘,被遗忘在岁月的长河里,被遗忘在代代相传的血脉里。
幸好“我”选择了坚守,选择了重新开封这段历史,选择了去考证调研书写这段故事,虽然外祖父母已经离开这个世界。
在特兰西瓦尼亚地区,离乌日霍罗德不远,曾经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最先属于波兰,接着被匈牙利短暂接管,后归属于外喀尔巴阡——鲁塞尼亚,再后来加入捷克斯洛伐克,接着被匈牙利占领,又被纳入过苏联版图,最后划归到乌克兰,而如今在任何地图上都已经再也无法找到它。这个村庄,以一隅之地,辗转于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如一件岌岌可危的历史文物,每次转手都丢失一部分,直到不复存在。它的名字已无人知晓,因为没有人哀悼纪念。它所处的地域,如今或许成了一片连动物都不敢逡巡游荡的田野或森林;又或许,全能的上帝悄然抹去了它的痕迹,让这个世界少一些哀伤。这篇文章为整本书增添了一种哀伤的基调,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句话,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那部电影《追梦环球记》,被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所以请remember me。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叫做《记忆的证明》,里面写道有一本回忆录,那本回忆录里详细记述了日本从中国抓劳工修筑重要防御工事,并虐待劳工,以及劳工寻找机会逃跑并最终失败的故事。当时的幸存者只有主人公的爷爷,爷爷背负着叛徒汉奸的骂名,苟活于世,他想还爷爷一个清白,便前往日本寻找当年历史真相。虽然最后真相大白了,但爷爷已经离开了世界。
那段历史没有被遗忘,是因为有回忆录,是因为有下一代人在努力寻求真相,是因为我们有文化的传承。
而《尘埃之书》的主人公便是铭记历史的代表,他并没有选择遗忘历史,而是通过各方途径了解以祖父母为代表的犹太民族在奥辛维斯集中营的资料,虽然这段历史沉重得让人窒息,虽然这段历史残酷得让人想哭。
但他好像被赋予了某种使命,要把这段历史展现在大众面前,要还原一个真实的外祖父母,要给犹太民族一个郑重的交代。
因为它太重,太沉,太无辜,太残忍,所以才不可以被遗忘。
因为遗忘意味着忘掉历史,忘掉过去,忘掉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