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哲学入门读后感10篇
《反哲学入门》是一本由(日) 木田元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5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反哲学入门》读后感(一):作者就是个海德格尔控
写到后面就是极力推崇海德格尔的哲学理论,虽然当中也夹杂着一些对于海德格尔支持纳粹的恶性和低劣的人品的批判,但是后来的举例平反明显就是推崇。
对于尼采的喜爱也很明显,观摩他的其他著作也能更好的感受尼采的文学
《反哲学入门》读后感(二):反哲学入门就是哲学入门
借用三浦雅士的话说,《反哲学入门》一书的特色一言以概之:从宏观上把握了西方思想的历史,尤其是作为西方思想根基存在的哲学的历史,并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给读者。因此读者得以清晰把握西方哲学史的全貌,并且很好地理会其中内容。
《反哲学入门》读后感(三):味道馥郁,状如初月
我喜欢摸着女人的屁股
我喜欢重叠着六九互吸
http://www.sangnaba.org/?fromuser=zhjk825
《反哲学入门》读后感(四):哲学对于100%的人来说是100%无用的,而且对99.9%的人来说还是无趣的。
本书的作者首先告诉你哲学无用,而他的这本书恰好是讲哲学的,以有用为目的你不要看此书。
其次,作者又告诉你,哲学是仅属于欧美人的思考方法,日本无哲学(中国一样没有)。所以你能看懂本书的几率很低,看不懂不是因为你笨,而是日本人或中国人就不具备这种思考方法,就如同天生的盲人是无法理解任何视觉现象的描述一样。看都看不懂何来乐趣与美的享受呢,所以你也不要看此书。
另外,大家千万别被这里的那两篇发表在公共媒体的书评忽悠,我保证那两位书评的作者根本就没看懂这本书。
什么人适合看这本书呢?就是像作者那样被“诅咒”了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的那些人。同时,你最好要精通一门西方语言,作者本人就是阅读海德格尔的德文原著开始走入哲学之门的。
1,我思故我在
我确定如果没有看过英文原文的中国人,他的英文水平再好,也无法翻译回原文。你可以去网上搜索到正确的英文原文,并能有所理解的话,你再开始阅读本书。
《反哲学入门》读后感(五):卓越转播一下:
平均4.0 星 哲学对于100%的人来说是100%无用的,而且对99.9%的人来说还是无趣的 2011年11月4日
评论者 smartstart
读书无非要俩效果,有用或有趣,两者皆有最好。
本书的作者首先告诉你哲学无用,而他的这本书恰好是讲哲学的,以有用为目的你不要看此书。
其次,作者又告诉你,哲学是仅属于欧美人的思考方法,日本无哲学(中国一样没有)。所以你能看懂本书的几率很低,看不懂不是因为你笨,而是日本人或中国人就不具备这种思考方法,就如同天生的盲人是无法理解任何视觉现象的描述一样。看都看不懂何来乐趣与美的享受呢,所以你也不要看此书。
另外,大家千万别被这里的那两篇发表在公共媒体的书评忽悠,我保证那两位书评的作者根本就没看懂这本书。
什么人适合看这本书呢?就是像作者那样被“诅咒”了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的那些人。同时,你最好要精通一门西方语言,作者本人就是阅读海德格尔的德文原著开始走入哲学之门的。
如你确定你是那被诅咒的少数人之一,先做如下测试:
请懂英语的中国人将以下两句名言翻译回英文:
1,我思故我在
2,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哈姆雷特的永恒之问)
我确定如果没有看过英文原文的中国人,他的英文水平再好,也无法翻译回原文。你可以去网上搜索到正确的英文原文,并能有所理解的话,你再开始阅读本书。
很好,这样分期方法比较适合缺乏现代性的中国人,老先生们总说黑格尔以后的哲学我一概不看大概也是这么个意思
读起来不错,日本人平易敬人的真诚和幽默总能博取好感,还有作为喜欢哲学但又很容易看醉了的,算是哲学吸食者中的残渣余党,有些东西很有感触
比如父亲的亲切告之:研究哲学需要特别的才能,可能经济学会比较保险,具体说来就是保险于不会成为艾柯观察到的那帮由于缺乏资本主义精神而至的末等车箱受苦人群
况且现在看来经济学已然是所有社会科学中最硬的一门学问,硬即就是科学理性,关键在于解决问题和预测趋势,和那帮叽歪于解释的马后炮学问那是有用即高级多了,自然那些传统而又阴郁的人文科学研究者开始“师夷长技以制夷”,连历史学都开计量课了。最名门正派的功夫方法就是带着理论去看同一个问题最好几个理论一起上,言则证伪证实,动则数理方法,连类似于致富经节目的商业故事都能有范式的表达,归根结底我们现在有同一个上帝了——波普尔和库恩的科学理性,所以现在大家谁也别瞧不起谁。
以上情况类似于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和海德格尔取向相反的那个日本人,有用性是发展中国家的首选只是日本人比我们早了那么多些年
科学理性肯定是有用的但也会像是作祟一般缠上人,我们太想辩论太想证明自己对了总觉得如果对方能更理性点看问题我们就会看法一致,相信于所有人对同一存在奇迹般的一致,哈哈,其他的不同只是噱小。
对于这样一个核武器一般超自然性,制造的存在(科学理性)就是需要海德格尔的缘由,实用的现象学方法,学究的创意思考法,文学课外阅读和现当代艺术迷的保护人
《反哲学入门》读后感(七):该怎样反对哲学
哲学在西方源远流长,堪称显学,它推动了现代世界的诞生,这毫无疑义。然而,真正研究哲学的,不过是非常小的群体,毕竟,煤矿主是不学哲学的,黑奴贩子是不谈逻辑的,洋枪队是没有价值追问的。
人类社会进步,与其说思想推动,不如说利益驱动,能赚更多的钱,有更多机会,哪怕是能白抢别人的东西,则每个人都是积极的入世者,他们不需要哲学家告诉他,应工具理性,应积极进取,从古至今,对于给自己谋利益这件事,人人都无师自通。
换言之,哲学推动世界的力量,远比经济理性要小,只有政治不成功、经商也不太行的人,才会蹲在校园中大泄私愤:政客、商人们居然不懂范畴、此在和绝对理念,真是白痴!
中国人喜好哲学,与现代化的紧张感相关,明明是被洋枪洋炮打败,却总在追问:为什么没有道德修炼的洋人会胜利呢?天理何在?
这一追“天理”,就追到希腊去了:原来,洋人也是有价值观,也在自我砥砺、自我修炼!结论是:他们那套法门,肯定更优。
其实,用臀部都能想明白:如果现代化是希腊文明的产物,那么希腊为什么失败?为什么中世纪要反其道而行之?这恰恰说明希腊文明并不必然导向现代化,它并非灵丹妙药。
然而,我们已习惯了这样看问题:只要路线对了头,没有棉猴有棉猴。这是一种“路径依赖”,中国古代皇帝大体不搞“五年规划”,也没有执政纲领,他只负责道德、正义、良心之类的路线问题。
这种只抓概念不抓执行的习惯,古代中国实在也延续了上千年,面对现代化,依然没其什么大长进,结果从希腊膜拜症,发展到法国革命膜拜症,再到大陆哲学膜拜症,一步步走入了构建理性的死胡同中。
所谓构建理性,就是自造一个逻辑原点,以此为基础无限延伸,形成一整套的原则,完全不管是否经得起经验的考验。这就像中世纪用刑讯逼供来甄别异教徒,原理就是“如果你是信徒,上帝会帮你忍受痛苦,如果你招了,说明上帝没搭理你,你就是异教徒”,乍一看,逻辑完整,可问题是,这与经验完全违背。
我们爱,绝不是通过逻辑证明后才爱,我们痛,也不是逻辑证明后才痛,我们看到花朵,不是因为看到分子与原子,我们爱美,绝不是荷尔蒙分泌那么简单。但,构建理性抹去了这一切,如果说东方民族在近代史中苦难重重的话,这与构建理性密不可分,毕竟,我们错过了经验哲学的进路,我们在自造的概念中,越玩越high。
本书是一本通俗哲学读物,有助于消除哲学崇拜,对于动辄就一分为二、本体论、立场决定一切的人们来说,它是破除迷信的法门。
《反哲学入门》读后感(八):《反哲学入门》:做个小区保安那样的哲学家
这是一本从“后门”进入“哲学圈”的哲学入门书。作者日本知名哲学家木田元用自己在三年前接受了胃癌切除术的身体和不知疲倦的大脑,为读者们抄了一条读懂哲学的近路,为超越西方哲学那些不自然思考方式的工作提供了可能。书中,你能看到哲学基本概念的另类解读。比如,哲学家到底是干什么的?哲学是不是全人类的思考法?为什么日本没有哲学等等。
先偷偷告诉你,中国最有哲学思想的人你猜是谁呢?其实是小区保安,他们每天关注的都是终极哲学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这样,哲学是不是离你近了一点?
作者木田元50岁那年,曾因急性胰腺炎差点命归黄泉。直面死亡的哲学大家,并没有感叹“我思故我在”,而是莫名其妙的惦记着一首想不起来的歌,当然,他不太想死。这次非常体验,让作者意识到:哲学家要死的时候,也像你我一样脸色苍白。所以作者不玩复杂的文字游戏、不追求华丽出挑的表达,不过是用最简单的文字,表达他的人生态度。这种反哲学的智慧,并不像西方正道哲学那样艰涩难咽,也没有一坨一坨的理论堆砌。
你在花园里系鞋带的时候,会不会发现一块不起眼的小石头上,居然有光影投射形成的三叶草图案?雨天你走在马路上,又会不会看到某一个小水塘的形状恰巧是一个心形?等你实在是不情愿却被拖去城隍庙游览,恰恰又是那些图形各异、雕纹精巧的窗格花再次吸引了你眼球……这些满是生活情调的浪漫细节,又怎么和哲学搭上边?
对于这本书,不需要刻意,无须囫囵吞枣读得太多,你可以在任何地点捧起他,也可以选择在任何需要他的时候与他谈心,仅仅是简单的一句话,你也许都能感觉到自己被智慧所带来的感动填满了一整天。所以,我更觉得《反哲学入门》像我的一本哲学圣经,在需要感动和领悟的时候翻一翻,就从作者感叹自己的死亡那页开始,自己就能瞬间得到豁然。也正因为如此,它没有像别的书一样被束之高阁,它在我枕边,在每一个临睡和晨醒时陪我回过头看看这场人生,它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语言有多轻,学问就有多重。
也许哲学的“唯理论化”不过是整个社会成为“抽象社会”的一个缩影,毕竟哲学不是书面上的学问,而是一种生活的方式。而作者木田元这本不过两百余页的文集,如果真能使我们不仅理解古代哲学,而且还借助哲学使我们看到我们所处社会的面目,那么你大概就会明白,我为什么会如此热忱地向你推荐这样的文字了。
如果,《反哲学入门》还能促使读者通过知识的积累来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尽量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对人类社会进行有条理的分析思考,这一“大众的哲学入门书”算是“功德圆满”了。
上帝曾说,“我宝贵的孩子,我从来没离开过你。当审判之日,在你只看到一套脚印之处,那是我在抱着你前行。”
只此一句话,上帝就是上帝。使命就是我们的上帝,我们用这样的脚印走向我们的渴望。
对于研究“上帝”的作者来说,让更多的普通人了解哲学进而热爱智慧是作者的使命。在这个意义上讲,“反”哲学的孤独并非孤独,而是一种福。
正如作者在书中说到的,他不过是在生活。同样的,哲学,也不过是一种生活。而这样的表达方式却让我感到阅读的轻松,甚至可以说,从来没有一本哲学读本能让我有这样的感觉,我并不觉得昏昏欲睡,我的精神几乎全都集中到顿悟的快感之中了,这本“反哲学”让哲学的晦涩开始变得活泼和贴近生活。
不过,话又说回来,谁又知道对于哲学,尼采、苏格拉底到底真想说什么呢?又到底是谁把哲学搞得高高在上呢?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尼苏,也有一套自己的哲学。在我中学语文老师眼中他就是个疯子;而希特勒就玩出一纳粹;五月天只好唱一首《倔强》;而我,没办法对自己和别人太狠,只好盼着从哪蹦出一真正内裤外穿的男超人来,我绝对玩以柔克刚这块业务,当然到时候——神还是得由我亲自来扮演——哲学,还得身体力行才行。
(文/郭玥)
《反哲学入门》读后感(九):入门必读书籍
我是哲学菜鸟,虽然对哲学抱有很大的兴趣,前前后后也翻了一些书,到头来却依然懵懂,西方哲学专著只能当做文学类书籍来读,入门类读物又尽是概念和哲学专有名词的堆砌,
难道哲学果然与我无缘?
不是的,我只是没有遇到一本好书。
前几天我读了傅佩荣的《哲学入门》,被其中一句“浪漫主义哲学是反动哲学”恶心得够呛,其中又夹杂了作者的一些私货,弃。看到书架上《反哲学入门》《反 哲学入门》《哲学入门》三本书挨在一起,我就借了《反哲学入门》,不禁大开眼界,大呼相见恨晚——原来哲学、形而上学这些词汇都是日本人翻译的,原来哲学的核心问题是“存在”,原来哲学书籍也可以这样通俗易懂,原来尼采、柏拉图等哲学家也是普通人……这位日本哲学教授以“存在”问题贯穿全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语言学、心理学、历史背景把西方哲学史理了一遍。
不仅读得过瘾,之后我也对西方哲学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完全可以说这本书构建了我对西方哲学认识的骨架,以后再读单个哲学家书籍就是往骨架上添充血肉,令其逐渐丰满,再也不是从前乱读一气不知所云的支离破碎。
我试着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来。
狭义的哲学专指以由柏拉图创造的超自然观,柏拉图之前的思想不是哲学,尼采之后的思想为反哲学。
形而上学即超自然观。
哲学讨论的核心问题:存在。
前柏拉图时代:存在=生成,
柏拉图-黑格尔:存在=被创造,
尼采之后:存在=生成。
我以一个比喻来描述这三个观念:假设有一个棋盘,棋盘上有棋子,
前柏拉图时代的思想家认为人是棋子,自然是棋盘,
柏拉图-黑格尔哲学家认为人是棋手,自然是棋子和棋盘,超自然界则是棋子、棋盘、棋手的创造者,
尼采之后的反哲学家则要回归前柏拉图时代的观念。
在柏拉图之前的古希腊时代,思想家们(不是哲学家们)相信自然是生成的,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员,与万物进行互动,人需要顺应自然,最后实现万物的和谐融洽。
世界组成:
1,自然界
2,人界
柏拉图可能是为了给哲学家建国提供理论依据,建立了超自然观——即形而上学,自然之上还有超自然界,超自然界是世界的主宰,自然界只是无生命的原材料,超自然界创造了人与自然界,自然界又任人支配和拆解。
世界组成:
1,超自然界(意念或者纯粹形相)
2,人界
3,自然界
公元后,基督宗教的神创理论与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合流,上帝就是超自然界,人类只能通过思考认识世界。
世界组成:
1,上帝
2,人界
3,自然界
随着人文主义兴起、日心说与地动说、数学物理天文学发展、宗教改革的发生,基督宗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势力衰退,神统的形而上学被动摇,17世纪笛卡尔提出了有限理性主义:
a,神创造了世界,
,世界是可量化的,机械的,
c,神赐予每一个人认识世界的能力——理性。
笛卡尔的理性与现代的理性有天壤之别,却毕竟为人类用数学认识世界提供了哲学基础,所以仍然是一进步,一般也认为笛卡尔的理性思想促成了自我觉醒,最终促成了人类科技的迅猛进步。
世界组成:
1,上帝
2,自我(理性)
3,自然界
18世纪,科学日益进步,哲学也在发展,笛卡尔的有限理性主义已经不能满足眼界越开阔的哲学家们,大器晚成的康德终于大胆提问:我们为什么需要上帝才能认识世界?
这是其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的提问,康德认为,理性是人类自己的,不是上帝给予的,人类的世界也是由理性创造,所以人类能够用理性认识世界,不需要上帝的帮助。人类不仅不需要上帝的帮助,还应该把上帝赶出理性世界,因为上帝不是人类用理性创造的,所以人类不能用理性讨论上帝——这就是海涅所说的“将上帝斩首”。康德将超自然界与自然界切割,将人与上帝并立,人用理性认为理性世界,上帝则存在于超自然界。
世界组成:
1,上帝与自我(理性)
2,自然界
康德将理性拨到了与上帝平等的地位,黑格尔则将让理性取代上帝,成为超自然界的唯一主宰。黑格尔认为人的理性可以在与自然界的辩证中成长,不断壮大,成为“绝对精神”,完全地控制世界,使人类完全自由。
世界组成:
1,自我(理性)
2,自然界
至此,由笛卡尔提出的,康德改进的,黑格尔完善的理性主义大功告成,取代了意念、纯粹形相、神的位置,临于自然之上。但是非常不幸的,绝对精神没有产生,自由世界没有降临。黑格尔离世不久,思想界就对理性主义进行了批判,其中又以尼采最为激烈。
“上帝已死”恐怕是尼采最广为人知的名言,“上帝”所指其实是形而上学,因为尼采将基督宗教称为“民众的柏拉图主义”,“上帝已死”即是形而上学终结。问题是,既然“超自然界”根本就不存在,又如何解释人与自然界的存在?尼采的答案是权力意志(物质想要变大变强向上的生命冲动)和永劫回归(生长的终点是回归自我),同时还将知识和美学作为现在和未来的规则。
世界组成:
1,自我(权力意志)
2,自然界
海德格尔不完全认同尼采的思想,认为其并没有完全摆脱柏拉图的形而上学,所谓权力意志理论不过是新的超自然观,海德格尔提倡回归柏拉图之前的古希腊自然观念,这即是“反哲学”本义——即“存在的回响”,存在=自然生成。
世界组成:
1,自然界
2,自我
======================
我的观点:
我对哲学的功能一向抱着朴素的希望——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所以,我对东方哲学(广义)一向不抱好感,因为她既不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也不能帮助人们认识自我,似乎只有伦理学一门学问还有点意思。
我也不认为反哲学只是单纯地回归柏拉图前哲学,更不是与东方哲学呼应。由柏拉图发端的哲学虽然提出了东方人不能理解的超自然界观,形而上学却毕竟帮助西方人探索世界,发展技术(形而上学认为自然界是无机体,可以量化,可以分解,可以认识)。反哲学的回归也是在人类对世界有一定了解之后的主动行为,这与东方哲学对“万物有灵天人合一”的固守完全不同,因为东方哲学从来没有走出过自己设置的框架,西方思想界却两次脱胎换骨(由自然观到超自然观,再由超自然观返回自然观)。
本书开篇作者便谆谆教导青年人不须了解哲学,更不要学习哲学,
首先西方哲学的超自然观对以自然观看世界的东方人来说太过乖张,难以理解,
其次,哲学越来越成为一门纯粹的学问,而与现实世界和自我越来越远。
西方哲学自柏拉图开始就是一门专门学科,经二千多年发展已经形成自己的专用语言、研究方法、核心问题,普通人不学习哲学丝毫不影响日常生活。就像我们不会为看不懂物理学术专著而羞愧一样,我们也无须为看不懂哲学专著而困扰。
形而上学所特有的世界观确实曾经极大地帮助人类认识世界,但自15世纪以来这个功能越来越多地由科学继承,到了当代,哲学连指导科学的能力也欠奉。
弗洛伊德曾说形而上学遭遇过三次冲击:
第一次,日心说动摇了基督教“地球是宇宙中心上帝焦点”的学说,
第二次,进化论则给“人类是上帝子民”的幻想泼了一盆凉水,
第三次,心理学把人类最后一点骄傲——理性——也击得粉碎。
在当代,人类认识自我的需求只有心理学可以满足。
最后,哲学也不能安顿心灵。
哲学一词来自希腊语,原意为“爱智慧”,其重心在“爱”,而不在“智慧”,哲学是一门要求人思考的学问。但就人生而言,思考永远是艰难的,而结果通常是无果的,这当然不可能给人以平静。
人若想获得安顿最好求助宗教。哲学要人思考,宗教要人顺从,哲学是why,宗教是what。宗教非常武断地告诉人世界是怎样的,人要如何生活,教徒只需要顺从就好。这听起来非常之荒诞,却极为节省成本,教义就是大脑,个人只是手足,做个扯线木偶起码能落个轻松不是?最愚蠢的办法说不定就是最聪明的办法,谁能说得清呢?
尽管哲学是如此于生活无益甚至有害的毒品,但如果你自认是一个已经沉迷于哲学毒品不能自拨的人,那么,不如就从这本《反哲学入门》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