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设计的原理读后感10篇
《色彩设计的原理》是一本由伊達千代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1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色彩设计的原理》读后感(一):看过最好的色彩书
文字简洁易懂并且有力度,作为色彩入门最为适合,介绍了很多简洁又有用处的配色方法,不会一味印上色谱骗钱。也不会仅仅介绍色彩,最主要是给了别人一个配色的好方向。看完并且掌握以后,基本的色彩方向便掌握了,看着书就能感觉作者确实是用心在传授色彩知识。对比之下,中国的好书实在太少。
《色彩设计的原理》读后感(二):好书!
这本书,特别好!特适合我这样全靠自学来完成学业的人。清晰,简洁,又有实例,好学易懂,收获颇多!
实用点:
色相一致的配色
明度一致的配色
纯度一致的配色
照片中取色的配色
用自然中协调的配色
。。。。。。。。。等等,多种简单易懂且实用的配色方法。
是本很不错的学配色的书!
《色彩设计的原理》读后感(三):色彩设计
这是一本不错的书~~!也给各位小伙伴推荐一个学习讨论社群~!系统学习视觉传达/平面设计,从软件操作到设计思维、从基础认知到项目实操,加入平面设计高端学习社:633358451,领取破解版软件、基础教程、全程辅导免费服务
色彩學 × 設計書,教你玩色彩,還要教你玩設計!
玩設計,先要了解色彩的祕密與法則。本書以豐富的範例及簡潔的文句,告訴你連設計師都不懂的「色彩的法則」。不管是設計的工作者或入門者,本書都是你不可不備的色彩×設計工具書。
《色彩设计的原理》读后感(四):看过最实用的色彩书
这是我看过几本有关色彩搭配理论的书中,最让我学到东西的一本。
书中的两大部分:
1取得协调的配色
2强调设计的配色
这是很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
脑中请经常保持一个概念,那就是——作品中有“欲令其显眼的部分”与“除此之外的部分”
除了想要强调的部分,其余的配色都必须维持色彩的协调。要先取得协调,再于其上强调某一个部分。
画面设计的配色经常都是从两个角度之间来回考虑、琢磨完成的作品
所以从明度、纯度、色相方面说了很多取得协调与对比突出的方法
而本书的另外一个重要的部分,是探究色彩与印象间的关系。分析、理解色彩的哪个部分会影响人的印象,该印象是由什么构成的?
平静/强烈,自然/人工,春夏秋冬,绚丽/朴素,童稚/成熟……等等都做了分析思考。这些都是可以运用的,可学习的配色技巧。
《色彩设计的原理》读后感(五):牛奶盒子为什么设计成蓝+白?
一本对自然风物充满热爱的色彩指南。书里除了介绍教科书式案例,例如平静或强烈的色彩、高级或廉价的色彩等等,还夹带了专门的一小节讲“季节感”的配色。颜色举例也经常注视着自然,例如“积云灿烂炫目的白”、“树木的偏红的咖啡色”、“辛辣食物的强烈红色”“平静天空带点薄雾的蓝”。粉色呢,就是“樱花的颜色”。瞬间北京的空气都瞬间变清爽了。
为什么黑、白、灰三色长盛不衰?因为它们是光线的颜色,在任何时代都被稳定地受人喜爱。与咖啡、浅驼搭配永远不会错,因为它们是可以让人安心的大地色彩。
也有浓郁的日本风情。
特意讲了日本的传统配色。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盛大正式,用在热闹的祭典、五彩的寺庙,以及传统的振袖、和服,用纯度高的色彩;另一种是日常生活,尊崇淡枯、苍寂,用明度、亮度低的色彩。
日本人喜爱的色彩风格非常标志性。古朴的、低调的,倾向于喜爱从大自然中获取的纯度低的色彩。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随着年纪逐渐老迈,即使我们年轻时无法感受到色彩的微妙变化,此时也逐渐感受到色彩的魅力。所谓的清幽、古雅,也许唯有成年人才能够了解”。
《色彩设计的原理》读后感(六):思维导图 V1.0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色彩设计的原理》读后感(七):一本绝佳的色彩入门读物
在实际的配色操作上,一大难题便是对色彩进行微调,尤其是对于色彩并不那么敏感的设计者而言。
这本书通篇讲的是对于设计配色而言很基础的知识。不过,在如何运用颜色模型进行配色上,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在对色彩的分析上,本书虽然也有提及RGB、CMYK,但主要是运用色相、纯度和明度为标准进行讲解。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在对色彩做调整时,产生的变化更为直观。而这三项基本属性,正是HSV颜色模型。
运用HSV颜色模型对色彩进行调整,可以极大地辅助设计者进行配色操作。这便弥补了运用其他色彩模型时,色彩的变化难以预料的缺陷。至此,唯一的问题就在于将HSV的值转化为设计常用的RGB或者CMYK的值。而Adobe Kuler可以做到这一点。(https://kuler.adobe.com/)
笔者天生辨色力有缺陷,设计配色一直是我的软肋。不过,这本书真能在调动我兴趣的同时,也给我在色彩搭配上实质性的帮助。
总的来讲,对于初学设计者,色彩爱好者,或者你仅仅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这本书都绝对有理由成为你色彩学的必备读物:)
接下来准备读读该作者同一系列的另两本书,希望有同样好的阅读体验~
《色彩设计的原理》读后感(八):色彩有魔力
作者 | 伊达千代
上午花了3个小时重新温习了这本书,色彩神秘,令人难以捉摸,看到书中一些经典的例子,再回头看看自己周围的物品,每一个设计之物的色彩似乎都有了生命。
太阳光穿过浓密的云彩又透过窗户照射在屋内,形成了反射光,屋内多是米白色的物品,哦,是白色的,只是因为这份光中包含了一种黄色,一切都被染成了偏黄的米白,在这一篇暖色调下,有几个色彩鲜艳的点缀,很喜欢这种淡淡的色彩。生活中色彩无处不在,时刻影响着我们。
一直以来并没有注意过色彩的问题,在被老师指出自己色彩搭配有点弱的时候才注意到,这次重温了这本书,突然明白色彩的重要性,一个好的设计师能够随心所欲的装饰色彩,好像一个魔法师一样。
这本书和其余两本一样,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基本常识,第二章讲协调配色,第三章讲强调色,第四章讲色彩的情感,最后一章介绍了色彩的实践知识。
这本书偏向平面印刷,作者通过HSB模式向我们讲述了 不通 色相 明度 饱和度的色彩之间是如何协调统一的,颜色搭配就好像音符一样,也有规律可言。
色彩搭配除了让人们在视觉层感到舒服以为,它也承载了感情和文化。不同的色彩给人不同的情感引导,而不同文化的配色中也有他们自己的色彩。对于国家和企业,色彩有时候成为了他们的象征。
仔细思考了一下为什么不同的色彩会给人带来情感上的不同理解,色彩对同一地区的人们带来的情感影响似乎是一样的,红色让人警觉,蓝色让人产生信赖感,心胸开阔;绿色让人觉得轻松。是什么让人们产生了这样的理解?我们最早是从哪里接触到色彩的?我们从一出生开始,睁开眼睛的那一刻就已经和色彩成为了邻居,长期与周围环境的接触或者造就了我们对色彩的感情。古人解除红色是从动物的血以及火焰开始的,流血意味着受伤,火焰意味着危险,同时红色也是日出和日落的颜色,正是因为如此,长期下来人们对色彩产生了固定的印象和情感。人类文化漫长的传承或许加深了这些色彩的含义。
《色彩设计的原理》读后感(九):主要观点摘录
1.表达色彩的语言:
【色相】:我们平时的,对于红色&蓝色这一类颜色的称呼
【纯度】:色彩鲜明的程度,纯度高的看起来明亮,纯度低的看起来浑浊,色彩偏”灰“
【明度】:色彩的亮度。其中明度最高的为白色,最低的为黑色
:室内装潢的颜色多用卡其色,使人感到安心。而最不安心的颜色是使用大量红色或者蓝色等高纯度颜色
2.印象地图的制作——找一组感觉上类似的图片,然后处理成马赛克效果
3.将印象地图里的颜色选择几种,重新组合,并说出这个色彩的感觉
——————第二章:取得协调的配色——————
1.色相一致的配色:色相一致的配色有“和谐而一致”的感觉
【用法】:
①迷彩服使用了这种配色,所以比较隐蔽
②大面积使用时:色相一致带来统一感
③小面积使用时:色相一致的而明度纯度有变化时很难看清楚其中的变化(意思就是:小面积的色彩可以在色相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调整其明度和纯度,而不会有违和感)
2。明度一致的配色
明度一致的配色会使整个部分显得均衡
【用法】:
次要和普通的部分明度一致,需要突出的部分可以适当增加明度
3.纯度一致的配色
纯度一致的配色会因为纯度的不同而给人不同的印象。一般而言,纯度较高的颜色会给人刺激的感觉,而纯度较低的颜色则显得沉稳、信赖感、厚重感等。
【用法】:
1.将纯度高的颜色和纯度低的颜色放在一起时,会显得不和谐。
2.统一纯度后颜色会变得和谐
3.cese1,想要让画面跳脱且活泼,则考虑使用纯度高的颜色。若颜色较多且冲突,则可以在其中插入白色或者灰色来协调
4.若想显得沉稳,则使用纯度较低的颜色。在纯度较低的时候,由于色彩的味道较为薄弱,所以此时不必限制颜色的数量
4.使用色环配色:
色环上“对冲位置(180度)的是对比色,色彩对比强烈”
如果想要选择色彩对比强烈的,可以选择对比色或者在第二个对比色的左右选取俩颜色。
如果想要选择和谐的颜色,就选择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角上的颜色。
《色彩设计的原理》读后感(十):这是一本随处可见[抹茶]的书
日式设计,最早接触的是原研哉老师那本广受好评的《设计中的设计》,之后才是伊达千代的这部作品。虽则来自不同的设计师,一脉相承的是阅读过程中无处不在的那种[平易近人]。
回头想想,直觉上的这种一致性,并非来自商业社会某种[有意为之的营销手段],而是文化性、国民性的高度体现。包括在日本期间,我所接触的人与物,无不飘散出一种沁人心脾的淡然、随和与[无性格]的性格。
你若问我该用哪种色彩去绘就日式slow life的禅式体验,在看毕此书之后,我会很确信地指向从封皮到内里随处可见的[抹茶色],作为某一生活方式或理念的配色,[抹茶]果然是令人拍手叫好的选择。
如何说服他人?或者,什么是最好的传播?
在此,引用西方逻辑思维范式里哈贝马斯的理论或许有些突兀。通俗的比喻更合乎当下的语境:在东方文化中,[无],被认为是一种至高的境界。这种审美情趣下成长的我们,也因此更偏好[无形]的[客体]。从[无我无他]的归一哲学到[无形剑气]的武林绝技,在种种激发我们感性、想象力的领域中,[无]总是代表了某种“独孤求败”、“采菊南山”的隐者气质。
在这一美学原则之下,日本设计师也相应地倾向于将[最好的传播]归结为[直觉式的感染],让消费者、观众在自然而然的过程中,在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被”认知导入“的情况下,默默地接受你的想法,而无任何明显的传播痕迹。正是这种[日式简单],被认为是[最优雅]的。所谓高手总能”润物细无声“。
回到本书的主题[色彩设计]。虽然也属于理论类的入门书,但很显然,这是一件浸透了日式设计理念的作品。
按照西方的叙事方式,色彩学的讲解应该是[分析性]的,它基于物理几何光学、视神经学的相关知识基础,将每一个概念用物理学、生理学的理论串联起来进而形成某些指导性原则。这是一种基于[光是电磁波]这一事实的纯粹、理性的看法。
日式设计则用另一种相反的方式去阐释原理(principle)和元素(element)的关系。诚然,科学的发展带来了现代性,却也给东方传统文化投下了live or die的阴影。作为一种历史使命,日本设计师试图整合当今科学和传统文化这两个彼此差异极大的体系,方法有点类似于中国清朝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即站在[人]这一立场上,通过分析[客体](艺术、设计元素),来表达[主体对客体的感受]。所以,你会看到,虽然此书的理论依据来自西方色彩学的”色相、纯度、明度“模型,但它却是服务于[人]这一主体的感性认识的。作者拒绝冰冷的色域函数分布,无时无刻不想念着回归[人]的内心感受。
[温情式教学]、[优雅地展现]。我的直觉以为,这应该也算是东方文化里的绅士风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