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ean Startup读后感10篇
《The Lean Startup》是一本由Eric Ries著作,Crown Business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6.00,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Lean Startup》读后感(一):让我们用精益创业翻译《精益创业》
这基本上是我去年读过的对创业最有用的一本书了
所以我想这么好的东西应该赶快让大家尽快的知道!
报名的举手!!
联系我通过:
精益创业qq群:96856030
ilasvenus@gmail.com
豆瓣名:小二狼
《The Lean Startup》读后感(二):我正在翻译与之相关的Lean Publising
精益创业(Lean Startup)的概念是由史蒂夫•布兰克(Steve Blank)和埃里克•里斯(Eric Ries)开发和普及的,随着我对事情的进一步了解,我意识到这种新的技巧可以应用到出版业,而且竟然与我写作《灵活的Rails》的经验恰好吻合。我还想到它们不仅应用于计算机书籍,还可以应用到商业书籍和其他非小说类书籍,随着我对系列小说在19世纪如何运作的情况了解得更多,我觉得它甚至可以应用到小说。
-摘自《精益出版》
《The Lean Startup》读后感(三):创业神话的终结
创业这个词,往往让人立即联想到车库、彻夜不眠、震惊世界的新产品、一夜暴富⋯⋯其实对于我这种风险厌恶的人来说,这些会让很多人心跳加速趋之若鹜的东西,恰好是让我多年来避之惟恐不及的原因:我喜欢靠两手两脚靠头脑做事,不喜欢靠肾上腺素做事。
但创业真的是肾上腺素驱动吗?企业家精神就等价于灵感加赌性吗?
Eric Ries这本《 Lean Startup 》给这些关于创业、关于企业家、关于企业家精神的都市神话画上了句号。在他看来,创业是一件扎实的工作,是一项可以学习和练习的技术,而不是灵光一闪和孤注一掷。
(全文:http://9.douban.com/site/entry/223778004/ )
《The Lean Startup》读后感(四):创业就是求得真相
成败取决于两个因素:首先是这项生意的内在基因,另外就是我们追求这项生意的方式
创业最有挑战的那一部分,就是在耗尽我们的启动资金之前,尽快找到一些可以让我们清晰做出决定的重要因素。我们需要在落到谷底之前学会飞翔。如果这项生意的内在基因本来就决定不是很有利润的或者说就不可能成功的,那么我们失败的越快越好,成本越低越好
反之,如果一项生意基因是好的,我们要找出正确的方式,找出能使这项生意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越快越好,成本越低越好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呢?这就是《The Lean Startup》所给我的启发。
这本书里讲了一些故事
创业,必须要抛弃一举成功的这种念头,我们必须把创业看做像在丛林里面探路。要有策略,有步骤的尝试,通过尝试来学习,学习之后再调整,进入下一次尝试。真相是“求得真相”的寻找真理的过程,总是要犯很多错误的
所以,如果在开创一项事业之前,如果我们没有把这个学习过程考虑到进去,我们的创业成功与否更多的只能依赖于偶然和命运
《The Lean Startup》读后感(五):强烈推荐给任何在创业/想创业/做产品经理的同仁
我觉得不是的。
我看到了许多默默无闻的创业者,他们不甘于模仿外国成功的产品,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创新,让外国人去山寨。他们想试图证明中国人也有创新能力。
在乔布斯传流行的今天,每一个人似乎都在试图寻找自己身上的创新能力。
但其实不是这样的,创新失败的概率是非常之大的,创新似乎像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直到硅谷的一批又一批的创业公司成功或失败,有些人开始注意到其实有规律可循。
其核心思想是,创业充满未知,最重要是尽快把点子投放到市场检验,甚至是通过“造假”。然后不断地调整和反馈。
有太多的自以为完美的产品,根本卖不出去。
这一点我自己能够切身地感觉到。自己曾经觉得会那么受欢迎的产品,打磨了许久,为了一些细节雕琢了半天,结果,人们拿到手上,很直接地告诉我,我们不需要这个东西。
我觉得有一个书评说得非常好,要是早几年看到这本书就好了。
《The Lean Startup》读后感(六):创业者都该读的一本书
如果你是个创业者,希望你可以好好读这本书。读之前,可以看看作者在Google做的一个演讲,http://www.youtube.com/watch?v=fEvKo90qBns
这本书我读过一后,发现观点真的是太适合刚开始创业的人了。刚开始创业的的人都会面临很多问题:1.没有足够的资金。2. 没有足够强大的团队。3. 没有足够的销售营销部门,不知道产品做出来以后如何推向市场。
这本书告诉我们,这些都不是问题,我们可以从小做起。而且很多适合,大公司就是因为有太多的钱,太多的资源而竞争不过小公司。小公司因为自己资源的缺乏,不得不从小做起,用最小的成本发现了客户真正的需求。而大公司,把产品做出来以后,期望很大的收益,但是新的市场可能不能满足。举例说明:Apple初创的时期,Apple II的销售业绩是,2年内卖出去43000个,被认为是巨大的成功。而等Apple推出PDA Newton的适合,两年内卖出140000个,则被认为是失败的。为什么呢?因为Apple变的更大了,他们需要更大的利润增长买满足大家的期望。而这就是小公司的机遇,我们早期可以做利润比较低的产品。大公司销售额度是1个亿,如果他们需要20%的利润增长的话,就是2000万。我们预期的销售额只有10万,那我们只需要2万的利润就可以达到同样的预期。我们可以从低端市场,或者说从新兴市场开展我们的业务,再慢慢扩大。
这本The Lean Startup,就详细的告诉我们,如何从小做起。如何判断哪些客户的话该听,哪些客户的话该忽略,哪些产品的功能需要加入,哪些就该剔除。早期的时候,为了让自己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改变方向的能力,不能做出完整的产品,做出Minimum viable product就可以了。产品推出以后,并不表示就可以坐等客户来光临了。我们还需要跟踪客户的使用习惯,来改进我们的功能,提供新的最需要的功能。通过什么数据和方法来分析出哪些功能是需要的呢?我们怎么比较新开发出的产品客户是反感还是喜欢呢?
这本书里给出了明确的做法。PS,这本书写的浅显易懂,很适合读读。
《The Lean Startup》读后感(七):如何将Lean Startup用于写作?
最近在一个社群学习运用Python编程,老师对我们的要求是:所有的折腾过程都需要记录下来。第1周我们经过开学典礼,搭建了GitHub/Gitbook,能够用Markdown写作。作业是写4篇文章反刍知识,回顾重要节点。于是我花了很多个晚上——不是用在编程,而是在写文章中反复修改句子、段落和结构,第一篇文章甚至还尝试着往科幻小说的方向靠近。
1.享受过程:写作中,我写着写着就忘记自己身处何方,非常享受
2. 努力:只要有大段时间,我都在写作业,勤劳得像一个小蜜蜂
3. 提高自己:如此刻意地练习,在学习区学习,当然是有提高。
可是:我没法在规定时间提交作业!!!!
兜了个大圈子,很努力,专注,学习到了很多新东西,就是没办法及时交作业。听起来类似哈:很多人写作的时候在考虑自己的字写得不好,最后燃起了练字的热情,就开始一遍一遍看参考书;看一篇报道的时候找到一篇长的人物访谈,然后开始研究著名人物的生平。这种蒙蔽你的大脑,给一种你在很努力的感受,其实你只是在方向分叉:
所以参考Lean Startup的创业方式,想了个Lean Writing的方法,作为完美主义者的解决方案:
lt;Lean Writing>
1. 定义: 快速上手是指能够以最快速度达到可提交的版本v1.0,随后的时间可以细细打磨细节。这不意味着没有工匠精神,只不过可以让你避免追求完美主义而耽误deadline,做到随时可以提交。
尽快地完成v1.0,然后可以尽情地完美主义。如果deadline到达的时候,你正在写v2.0那么就提交v2.0,如果deadline到的时候你已经写到v5.0了,就提交v5.0。
v1.0到要求:有清晰的架构,每个部分有通顺的句子。
2. 为什么要快速?
(1)因为任何事情都可以花无数时间折腾,完美主义者会哭
(3)避免拖延
(4)有作品感
3. 快速的方法:
(1)掌握最小知识/文献: 在这个部分应该花最多的时间,看足够的文献来打造自己的思路。把所有可能产生灵感的点都记录下来,以形成框架。
(2)提纲:这个部分要快速写出。
(3)开始写:假设你的提纲列了4点,那么你应该从第1点开始,只写作你想要写的东西,不用修改,有多少都无所谓。接着开始写第2点到第4点。
接下来,你可以对第1点修改一遍,第2点修改1遍,第3点修改1遍,第4点修改一遍。注意,不要反复修改某一个段落,只是修改新段落就可以。
《The Lean Startup》读后感(八):寻找创业困境中的十大支点
每一个创业者在开发一种产品的时候都要面临何时坚持某个支点、何时坚持下去的抉择。
一般人心目中的企业家都是那种有着伟大梦想和坚定不移决心的人,他们能够勇往直前克服任何障碍将梦想变成现实。梦想这一部分无可非议,但成功的企业家已经发现,一个新产品或服务的极度不确定性通常需要我们进行很多路线调整,或者找到“支点”,才能最终找到成功的方法。
这一事实激发了一种新的创业观,极大地提高了这些路线纠正的效率和速度。这种创业观由硅谷创业者兼作家埃里克·里斯(Eric Ries)倡导。他有关这一题材的新书《精益创业》(The Lean Startup)阐述了当代创业者如何通过持续创新来创造成功的企业。
埃里克提倡设计产品的时候使其只具备能够迎合目标消费者群体的最精简功能组合,并迅速将其投放市场,测试市场反应,随后重复。在书中,他非常到位地论证了为何建立一个管理体系——而不是依赖于直觉反应——来进行所需的路线调整(围绕某些支点)能大大提高成功的几率。
不同的支点有各自的用处,每一个支点的设计都是为了用来考验一个产品、商业模式以及增长动力的某个假设的可靠性。以下是埃里克对十大最重要支点的总结:
支点一:近观。在这种情况下,原先产品的一个功能或特点本身变成了整个产品。它强调了“专注”的重要性,以及在被迅速、高效推出时,“最简化可实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的价值。
支点二:远观。与一的情况相反,有时候一个单一的功能不足以支撑起一整个消费者产品组合。在这种情况下,原先整个产品变成了一个更大产品的单一功能。
支点三:消费者细分。你的产品可能会吸引消费者,但不是你原先预想的那一批。也就是说,它解决了一个真正存在的问题,但需要被定位到真正看重这一产品的细分群体,并且针对那一群体进行产品最优化。
支点四:消费者需求。当早期消费者反馈显示被解决的问题不是非常重要,或者价格过于昂贵时,你需要对产品进行重新定位,乃至找到一个真正值得解决的问题,推出全新的产品。
支点五:平台。它指的是从应用向平台之间的过渡,或反其道而行之。很多公司创始人都将他们的解决方案视为未来产品的平台,只是暂时还没有一个恰到好处的应用。大多数消费者买的都是解决方案,而不是平台。
支点六:商业架构。杰弗里·摩尔(Geoffrey Moore)在很多年前观察发现,存在两种主要的商业架构:高利润率、低产量(复杂系统模式),或者薄利多销(大量交易模式)。你无法两全其美。
支点七:价值捕获。它指的是货币化或营收模式。初创企业捕获价值的方式变动会对公司、产品和营销策略产生深远的影响。“免费”模式并不能捕获太多的价值。
支点八:增长引擎。近年来大多数初创企业都使用以下三种主要的增长模式之一:病毒式、黏性式以及付费式的增长模型。选择正确的模式能够极大地影响增长速度和盈利能力。
支点九:渠道。在销售术语中,一家公司将产品交付给消费者的机制被称作销售渠道或分销渠道。将渠道作为支点通常需要企业具有独特的定价、功能特点,以及有竞争力的定位调整。
支点十:技术。有时候一家初创企业会发现,使用一种完全不同的技术也可能解决同样的问题。这在当新技术可以提供低廉的价格和/或上乘的表现来提高竞争优势的时候尤为有效。
每一个创业者在开发一种产品的时候都要面临何时坚持某个支点、何时坚持下去的抉择。如果问问大多数决定进行路线调整的创业者,他们会告诉你,他们只后悔当初没有更快地作出这一决定。实际上,一家初创企业的前进之路不是用金钱而是他们所坚持围绕的支点铺就的。你为更快达到进行这些调整做了哪些努力呢?
来源:福布斯中文网
《The Lean Startup》读后感(九):书摘
公司刚好有这本书,有前辈推荐读这本书,所以我准备慢慢消化。
16-6-27
3- learn
The old way of measuring progress: making the project is according to the plan with the cost
ut what if we are creating projects nobody wants? We said learning, but it is the cold comfort.
Instead, the author posts a idea: validated learning.
Questions: market? customer? value?
创造一个充满bug但是有很多用户的产品比创造一个完美但是没人用的产品要更棒。
Through failure and feedbacks and trials, we will get to know what the customer likes and dislikes.
对于一个程序员来说,丢掉几千行代码是一个shame,然而如果是为了产品,这都是可以接受的。
values and wastes.
rovide values to customers.
we could have conducted experiments, offering customers the chance to try something and then measuring the behavior.
Validated learning is the essential unit of progress for startups.
ot with brilliant assumptions
roduct development becomes more effective, not because working harder but working smarter.
不仅仅是我们做了什么,而是我们验证性的学到了什么(evidence)。
Can this product be built? Should this product be built? Can we build a sustainable business?
---
道理很好,但是我查了一下作者在这一章举的例子,IMVU, 从没见过这么Low的产品。全是杀马特 的造型, 人们用3d avatar交配,生孩子.... 这本书只是提到怎么创业怎么business,在产品质量和道德层面没有建树。。。
---
4- experiments
test with a clear hypothesis.
uild early prototype as market research
value hypothesis / growth hypothesis
until we could figure out how to sell and make the product, it wasn't worth spending any engineering time on.
usiness assumptions (price range, how to reach customers)
---
16.7.28
ideas - build - product - measure - data - learn - ideas
uild-measure-learn
trategy is based on assumptions.
《The Lean Startup》读后感(十):读《The Lean Startup》
读《The Lean Startup》
《The Lean Startup》(Crown Business,2011),Eric Ries [美]
硅谷企业家Eric Ries在《The Lean Startup》一书中提出一种新型企业管理理论“The Lean Startup”,旨在通过持续创新打造成功企业。它起源于作者创办IMVU时的实践和总结,主要借鉴了lean manufacturing,customers development,agile development等理论。
总结
全书分为三部分(vision -> steer - accelerate),涵盖五大原则。
首先是vision。Eric如此定义startup:a human institution designed to create new products and services under conditions of extreme uncertainty。因此,Entrepreneurs are everywhere。既然enterprise是human institution,那么entrepreneurship is management。项目组,小公司,大公司,非营利组织,政府部门等,只要是human institution,The Lean Startup都适用。
接着是steer。Eric认为startup的意义在于learn how to build a sustainable business。“Lean”指validated learning,是核心思想;“build”是build-measure-learn loop,是具体实践。The Lean Startup既反对make complex plans that are based on a lot of assumptions的传统派,也否定let’s just ship a product and see what happens的“just do it”派。它要求通过build-measure-learn loop这种科学的实验办法来进行validated learning。
如何实验?首先,关注两个基本问题:Value(产品的价值?)和growth(如何成长?)。这叫leap-of-faith,是未来所有实验的基石。接着进入build-measure-learn loop。Build指花费最小的成本,快速构建可衡量的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Measure的关键是采用能够清晰地揭示因果关系的actionable metrics,避免“大而全”的vanity metrics。Learn的核心任务是回答pivot还是persevere?Pivot针对strategy,包括business model,product road map等。
最后是accelerate。前期,面对extreme uncertainty,startup通过build-measure-learn不断地validated learning,慢慢揭开笼罩在leap-of-faith之上的迷雾,这一阶段称为tune the engine of growth。确定engine of growth是一个关键的里程碑,标志startup开始进入加速阶段。之后,The Lean Startup关注如何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敏捷,并介绍了一系列实现innovation accounting的办法,包括small batches,continuous deployment,5 whys等。
评价
首先,本书承前启后。
它印证了不少我之前接触的观点:make complex plans that are based on a lot of assumptions与瀑布开发模型,leap-of-faith与Test-driven development,validated learning与“试错”,build-measure-learn loop与敏捷开发流程,MVP与discount usability testing,Engine of growth与product/market fit,small batches与“小步快跑”。读起来有共鸣,很亲切。
它还把这些观点织成一个big picture,让我获益匪浅。举个例子,大量数据显示startup的成长曲线符合指数增长:前期匍匐前进,后期一飞冲天。这与The Lean Startup所描绘的startup模型不谋而合:startup主要分成两个阶段:前期steer,关注方向;后期accelerate,关注速度。我一直很好奇这个拐点是什么?The Lean Startup认为是tune the engine of growth。这个答案富有启发,却含糊不清。举个例子,我尝试对比了growth engine和《商业模式新生代》中的所列举的商业模式,发现后者更全面,更令人信服。所幸的是The Lean Startup已经形成一个生态圈,不少人通过亲身实践进一步丰富该理论。在《Running Lean》中,Ash Maurya认为product/market fit就是这个拐点——这是我目前最满意的答案。
其次,我认为Eric对startup这个行当富有洞察力,断对了症,也下对了药。
什么症?extreme uncertainty。为什么startup失败率这么高?为什么估值这么难?为什么天使投资只能“投人”?为什么旧的管理学举步维艰?新办法看似“cool”却又莫衷一是?为什么圈子这么“浮躁”:吹牛皮、拍脑袋、“假大空”、偶像崇拜不绝于耳?Startup不像解方程,没人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办法”。
这些年下来,我观察到:在进入真刀真枪的市场前,大多数人都会有意无意地理想化地自问自答未来可能面对的各种问题:用户存在这种需求,也会接受我们的产品。而且,即使意识到,大部分人也会选择拖延,而不是主动走出这种困境——我看到他/她们桌面堆着Steve Krug的《Don’t Make Me Think》,却看不到任何discount usability testing。
我想uncertainty可以部分解释这种现象:面对黑暗的未知世界,大多数人会选择呆在舒适区:CEO写文档,设计师画原型,程序员敲代码——看似很忙很有生产力,其实都在做自己熟悉的事情,没人会去问真实的用户——谁敢啊?要是他/她说“我不会用/不够漂亮/太多bug”,那该怎么办?!恐惧导致拖延,结果就是上线后才发现自己build something nobody want!
药呢?scientific experiment。科学实验是探索未知世界的最好办法。在我看来,validated learning正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tartup这个圈子最让我受不了就是“浮夸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冲动当才华,想象力当生产力,GPU当CPU。我们公司后台几千份融资申请,“假大空”的marketing words一抓一大把。吹得天花乱坠,需要你脚踏实地干脏活累活的田野调查报告呢?寥寥无几。然而,一个巴掌打不响,创业者这样写,还不是迎合投资人的口味?这说明整个行业缺乏科学求真的精神。
简而言之,《The Lean Startup》是一本好书,承前启后,富有洞察力,断对了症,也下对了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