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读后感精选10篇
《资治通鉴》是一本由司马光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0元,页数:99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资治通鉴》读后感(一):通鉴笔记
每天一卷
卷四十一:汉光武帝创业史。刘秀得国之初,优势大致有三处,一个是汉室后裔,一个是谶纬之说,一个是其兄留下的遗产。三者中,政治势力是最实在的,而汉室后裔之说有助于收揽人心,谶文又为之树立了相当的政治光环。
20160503
《资治通鉴》读后感(二):中国政治第一
毛泽东总结性地说:“《通鉴》是一部值得再读的好书。有人说,搞政治。离不开历史知识。还有人说,离不开权术,离不开阴谋。甚至还有人说,抗政治就是捣鬼。我想送给这些人鲁迅先生说的一句话:‘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资治通鉴》读后感(三):讀通鑒小記
一本需要花無數年來讀的書,雁過留聲,為讀是書留下浮光掠影耳。
讀第三冊,但覺讀書進度之慢使人焦躁。蓋光武帝言得隴望蜀耳。
續讀第四冊。
《资治通鉴》读后感(四):于此方唔温公良苦用心
读《资治通鉴》真是一个费劲的活,太长了,而且好像是记流水账,没有大毅力和决心,真的很难读下去。但是今天读到晋纪二十二写秦主生杀人于无常,但是紧接着就写了慕容恪如何体恤将士,甚得手下欢心这一段,突然感觉温公于此类事情的良苦用心,我们先不管此二人的历史评价、真真假假,单是从这里我们就应该学到如何推进一项事业,温公没有讲大道理,只是简单的让这两个的作为挨在一起,作为后学我们应该用心想一下,才能不负古人一片用心,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我们多想一下,《通鉴》读起来也会有意思的多!
《资治通鉴》读后感(五):君明将相能,兴盛之道
读唐朝的历史,前期开国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这段历史时期是令人振奋的,文治武功文化鼎盛,万国来朝。到了唐天宝年间唐玄宗骄奢昏庸,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长安沦陷,这段历史读起来总是让人心塞,不过安史之乱中也有郭子仪、李光弼、张巡这样的善于带兵打战的猛将。
纵观唐朝之兴,莫不是君明且宰相将军能力出众。而唐朝之哀,则是君昏庸且以庸人治国。中国古代历来不缺有能力的文臣武将,而缺明君能否用之。若唐玄宗用宋璟之言而诛安碌山,安碌山焉能反叛,玄宗若用郭子仪李光弼之言使大军死守潼关,假使郭、李倾覆范阳根本,何致长安失守。
《资治通鉴》读后感(六):隋朝的得失
隋朝的统治时间虽然不长,但仍是一个伟大的朝代,主要是其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承西周之基业再次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近两百年的分裂局面,且北拒突厥,东边的高句丽亦俯首称臣,百姓休养生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居民户口翻倍,文治武功,国家殷盛,史称“开皇之治”。
很遗憾的是隋文帝没有选好接班人,他的第二个儿子杨广继位,杨广好大喜功,刚愎自用,骄奢淫逸,不纳谏言,若有谏者则杀之,隋朝的开国功臣高颍则被杨广所杀。大兴宫殿且穷兵黩武以致百姓疲敝,无能抚之,遂使群盗并起,英豪四起,李渊父子西入长安,杨广亦为下臣所杀。从盛世到乱世亡国,不过几载而已,令人叹息。
《资治通鉴》读后感(七):资治通鉴——温公的名与义
温公此书时间跨度长、事件及人物众多,到头来能留下印象的甚是寥寥(惭愧)。其实一部历史著作重点不在史实,其精要处实在于著者的思想和价值观。
温公秉承儒家经义,重名、重义,于礼制官制法制(名)处多有详述,是者以春秋笔法是之;于人伦民风节气(义)处亦不吝笔墨,非者以春秋笔法非之。
此书原为大宋官家所编,以期有资于治道。所谓帝王之治不离民心,光武、太宗征战之时不忘敦行文治教化百姓,是以书中娓娓道来,尽述其所以得天下之缘由;南朝士风萎靡、五代军阀暴虐,于此处温公笔锋冷峻,哀民生之多艰,叹明主之不逢。想必官家读至此处,前后映照便知治世之大要。
于此种种,俯拾皆是。
资治通鉴这部皇皇巨著前后编纂多年,极为耗费人力心力,书成不久温公即油尽灯枯而逝,不过可谓无憾。其一生之眼界、抱负、格局与精气神实尽注于此,有识者可凭此通经明道,亦可温润心神,养浩然之气。
《资治通鉴》读后感(八):通鉴评论连载
206,李牧,备边,战略
李牧和匈奴作战的基本方略是明不交战,暗自备战。具体的做法是,高薪养士,勤加训练,严格警备,多行间谍,敌来则坚守,敌去则生产。是以,敌人每来则往往求战不能,求财不得,无功而返。
这样做的结果是,在经济层面,匈奴无法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在军事层面,懈怠和轻视心理会在匈奴军队中滋生。而在宏观层面,敌我综合力量的对别也在发生变化。李牧是拿时间的发展来换取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在这种对比发生彻底的扭转后,通过一次军事行动彻底的摧毁了敌人。
苏洵在六国论中说到了李牧,“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可见对其评价还是很高的。
《资治通鉴》读后感(九):鉴于今
唐文宗开成三年壬午,上于延英谓宰相曰:"朕每与卿等论天下事,则不免愁。"对曰:"为理者不可以速成。"上曰:"联每读书,耻为凡主。"
唐文宗开成四年,上就起居舍人魏谟取记注观之,谟不可,曰:"记注兼书善恶,所以儆戒入君。陛下但力为善,不必观史!"上曰:"朕向尝观之。"对曰:"此曏日史官之罪也。若陛下自观史,则史官必有所讳避,何以取信于后!"上乃止。
唐武宗会昌四年,上闻扬州倡女善为酒令,敕淮南监军选十七人献之。监军请节度使杜悰同选,且欲更择良家美女,教而献之。悰曰:"监军自受敕,悰不敢预闻!"监军再三请之,不从。监军怒,具表其状,上览表默然。左右请并敕节度使同选,上曰:"敕藩方选倡女入宫,岂圣天子所为!杜悰不徇监军意,得大臣体,真宰相才也。朕甚愧之!"
读通鉴唐纪及此。有唐一代,文宗,武宗本非圣君之材,而兼具此等志量,乃使今人有古今之嗟叹耳,特摘录。
《资治通鉴》读后感(十):以史为镜
这套20册的史书是在福州一家书店买来的,后来带到深圳,读得很慢,一有时间会读一些,花了四年左右的时间通读完一遍,但是很值得。
这套史书是司马光主要写给皇帝或贵族等精英看的,内容主要是涉及历朝历代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内容,正所谓“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最喜欢里面关于军事战争方面的内容,有很多以少胜多的战役,在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将帅和君主,当然也有不少只会纸上谈兵之人。其实至少在宋朝以前,中国人是尚武的并且将帅往往是文武兼备,秦汉、隋唐之威名远播也与此有关,”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是汉朝将士用刀剑书写的。
中国的历史是沧桑而厚重的,有光荣辉煌也有暗淡迷茫,有汉、唐这样令后世之人神往的伟大时期,也有五胡乱华、五代十国这样战乱不休的黑暗时期,中国社会兴衰之替,值得令人深思,特别是当前中国正处在另一个新的中华民族复兴之时,我们要以史为镜,寻找事物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与时俱进、继往开来,而不是将历史当作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来用。历史的创造,不是经验的教条的先验的。
等有时间再找喜欢的朝代和历史人物重新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