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边疆》读后感10篇
《危险的边疆》是一本由[美] 托马斯·巴菲尔德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4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危险的边疆》读后感(一):这是一本总体性地探讨中国北方边疆力量变化的名著
这是一本总体性地探讨中国北方边疆力量变化的名著。文中所提出的“外部边界战略”和“内部边界战略”能够给予我们诸多的启发。在今天的政治和族群态势之下,我们在内心是否还存在“内”、“外”之别,是否还是不自觉地以某种中原本位的态度和视角去看待和“叙述”边疆的问题,都值得我们不断地反思。
《危险的边疆》读后感(二):《独立阅读报告》2011年9月号力荐此书,很高兴大家终于开始正视边疆的历史与现实问题了~~
《独立阅读报告》2011年9月号力荐此书,很高兴大家终于开始正视边疆的历史与现实问题了~~
这是其中的一段:
在前几期阅读报告中,我曾略述过一些关于边疆民族问题的著作,事实上,要想客观完整地理解边疆问题,依靠现有的国内出版物显然很难一窥全貌,更会想当然地认为边疆民族问题只是政治权力的博弈,从而忽视了边疆地区特有的宗教文化特色与自我认同,如果不正视这点,势必会出现边疆问题上的“头重脚轻”,看似控制严厉,实则权威流失,此种治理模式,非但无助于政治的融合,更不利于边疆与汉地的文化交流。当然,了解边疆问题,或许还是得从历史入手,这里推荐的是巴菲尔德的《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袁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我一直相信,如果对历史有充足的了解,虽不足以保证我们未卜先知,却足以让我们少犯一些愚蠢的错误。
《危险的边疆》读后感(三):本书入选万圣书园2011年思想学术类图书(翻译类)Top10
本书入选万圣书园2011年思想学术类图书(翻译类)Top10:
10部翻译作品(排名不分先后):
1批评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美]刘易斯 北大
2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英]伊格尔顿 新星
4西方将主宰多久:从历史的发展模式看世界的未来[美]莫里斯 中信
5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美]巴菲尔德 江苏人民
7危险的国家:美国从起源到20世纪初的世界地位(全二册)[美]卡根 社科文献
8非洲国:五十年独立史[英]梅雷迪斯 世界知识
9法权现象学纲要[法]科耶夫 华东师大
10捍卫记忆:利季娅作品选 [俄]丘可夫斯卡娅 广西师大
加油加油!!
《危险的边疆》读后感(四):难得的视角
对于古代中国的外交,特别是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斗争,很多书已经介绍过了
对于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之间的关系,以一种类似于敲诈和威胁的角度来阐述,虽然不见得都解释的通,但的确书一种新思路
准格尔部的世代谱系,西藏新疆哈萨克之间的斗争,清朝与准格尔的残酷战争,俄罗斯、中国、准格尔三方的互动和合纵连横,
游牧民族的传承机制,由长及幼等,虽然在第一代人中间可以保持部落的稳定,但会在下一代人中造成巨大的纷争
东北王朝由于提前占领了辽东这一农耕之地,更好更早的采用了二元的统治结构,游牧民和农耕民分而治之,为后续入主中原提前做好了准备
明朝长期坚持的,耗费巨大的对抗政策,背后还是有蒙古余部可能再次入主中原的隐忧
清朝对蒙古部落的弱化是非常成功的,征服准格尔后,定居,移动受限,大量的僧侣,蒙古晚期不再作为一个强大的且危险的武装力量了。而且汉族商人(晋商)也加剧了草原的破产,而往昔对中原敲诈勒索的策略也不能实行了。
《危险的边疆》读后感(五):2011年12月10日《新京报》学术书排行榜入选
2011年12月10日《新京报》学术书排行榜入选~~~~~
学术
1读史求实 杨奎松 浙江大学出版社 38.00
2听哈佛教授讲经典 威廉·艾伦·尼尔森 北京大学出版社 38.00
3法律创世记 (美)艾伦·德肖维茨 法律出版社 28.00
4感时忧世(精) 资中筠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8.00
5过去与未来之间 (美)汉娜·阿伦特 译林出版社 28.00
6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 (美)巴菲尔德 江苏人民出版社 36.00
7什么是政治哲学 (美)施特劳斯 华夏出版社 39.00
8批评官员的尺度 (美)安东尼·刘易斯 北京大学出版社 32.00
10唐诗排行榜 王兆鹏 中华书局 36.00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12/10/content_299392.htm?div=-1
《危险的边疆》读后感(六):草原本位史学
本书最大的新颖就是其不同于传统史学的论述视角,不仅没有为现代学术诟病的正朔之争,更摆脱了以中原王朝为视野立足点的习惯,纯粹地以北方草原为本位,贯通式地鸟瞰了整个古代草原世界,是一本通史型的著作。
巴菲尔德给出了一套认识游牧政权与农耕政权互动的理论构架体系,并且引入了东北族群,形成了三元联动的分析范式。其中最主要的观点围绕着:
1)草原游牧政权由于受到中原农耕政权兴起的挤压而被动形成,且与中原农耕政权共衰亡。
2)游牧政权依存于农耕政权,而农耕政权往往羁縻游牧政权,最终达到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动态平衡。
3)东北族群总是作为中原混乱时的政权补充,其自身多元的生产结构往往催生出二元并存的组织形态,不仅控制着中原,而且挟制着草原。
4)超越了部落、游官、贵族——这样的多层分权且不稳定的组织结构的蒙古发展出了高度集权的帝国军事结构。蒙古的全面的扩张,深刻地影响了在其后建立的明朝的边疆政策,传统的共生模式在此处出现了不可逆转的变形。
5)康雍乾三代与准噶尔的攻防最终以种族清除的形式终结,说明了蒙古帝国以后的草原依旧保有酝酿出强大征服集团的能力,西藏地区也于蒙古帝国以后与北方草原政权千丝万缕,而满洲统治者在处理边疆与民族问题时隐约可见民族主义的气味。
尽管在细节的讨论上仍然存在着太多可商榷的地方,但弥足珍贵之处在于巴氏给出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角度。很多评论总要提及所谓的人类学视角,其实细看可以发现,书中并没有对人类学中的族群、族团做过任何的分析,哪怕民族认同这样的共同体标志也未被提起过。可见,巴氏的分析更多地还是基于历史学构架,期望通过区分主观史学与客观史学的分野来达到认识的新途径。
文字的翻译总体是过关的,尽管不通、歧义、错词、别字等等毛病俯拾皆是,但横向比较下其成绩还是值得肯定的。
《危险的边疆》读后感(七):民族是什么?
这是一本让人读了耳目一新的一本书,以往接触过的东亚历史类读物无不将中原作世界的中心,这使我这样的凡人在观察历史时不可避免的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而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通过第三方“蛮夷学者“之手,我有机会以一个更为客观的态度来看待我们的过去,而从儒家内敛自大的精神境界中超脱出去。
相信那些以天朝唯我自居的儒家官吏在面对朝贡的蛮夷首领时,很难想像会有一天,底下这些人的后代也会成为他们口中天赋的君主。农耕文化养育出了一个华夏的文明,这样的文明有它的特点,人口众多但组织性差、安土重迁、不擅兵戈。同样,游牧文化也有自己文明,也有他自己的特点,就像儒家会根据农耕的特点而做出种种奇怪的伪装一样,酋长们也一样,只不过是形式不一样罢了,说到底就是那种形式更加符合自身的利益罢了,从这个角度出发华夏和蛮夷是一样的,平等的,没什么区别的,都是人。
而之所以产生这些区别,与血缘(或者人种)关系不大,天时和地理因素是关键。一个粗狂的推理是这样的,草原和干燥的气候更适于放牧、而平原和各种水路、季风气候更适宜农耕。然后基于此发展出各自的经济、社会权力结构。不是某个神武大帝某天突发奇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所谓的神武大帝,从如今看去,也就是些戏子,演好自己舞台的戏就好了,别妄图改变什么,想成吉思汗那样的异类最终不也失败了吗,这是规律。
最后一句话,实际上是在发牢骚,就像古时的祖先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蛮夷的逻辑一样,再看这本书之前我也很难接受那些草原上的蛮子竟然在历史上竟然和我的祖先一样聪慧。但实际上这是客观的事实。古文里有意无意的将之简单的贬低为不懂礼仪的强盗。但这是不客观的,人家一点也不笨,只不过人家的方式我们不理解罢了,但不理解也不能轻言放弃不是,不去深入的思索而是退居象牙塔符号化别人,非我族类必是蛮夷,是愚蠢的野蛮的,这样的作风实在称不上英雄。
像我的简评中一样,这本书对我的冲击力并不在于作者对草原帝国与中原政权互动关系的研究,草原帝国敲诈勒索(用敲诈勒索的钱安抚手下那帮不安分的小头目)与中原政权花钱买平安,这种互动关系并不是让人眼前一亮的观点,稍微对农耕政权远征方式有些了解便很容易理解这种花一点点钱买个不听话的看门狗的做法有多么的划算。
比较喜欢的是作者对于边缘地带(这里的边缘并不指力量的绝对弱小和无足轻重,只是相对而言罢了)的研究(也谈不上有什么眼前一亮的观点)或者说强调,刺激我这个想法的是《走出区域研究》中周锡瑞对中国革命的分析,TG成功之处在于北方的农村,而这正是中国走向近代化和现代化过程中曾经一度被边缘化的地区,正是TG一定程度上响应边缘化地区的需要,调和自己的主张、思维和边缘地区利益群体的诉求,才获得了这些地区的支持和一定的动员能力(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TG必定会成功)。而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正式崛起于与边缘王朝金的独特对抗中(金的二元管理制度以支持部落内斗的方式维持着草原各方的平衡,但也由此塑造了更为强大的对手,通过这样的内斗崛起的敌人异常的凶狠无情)。
作者本书认为中原政权的崩溃往往是因为内部危机(外部游牧势力可以协助中原政权缓解这种危机),但他一直没有去解释或者介绍这种内部危机出现的原因,而这才是我最关心的,是否是中原政权内部因为地理上的差异也存在着类似于游牧社会、农耕社会、东北边缘和西北边缘混合社会这种多元的力量划分,而其中边缘化的力量又是打破整个平衡的导火索呢?
另外蒙古帝国这一特例的模式对后来的朝代特别是明朝影响深远,这方面作者的观点颇和国内学者的研究有些契合,但是元代真正塑造了中国南北运输的运河体系这个观点?我还是有点怀疑
《危险的边疆》读后感(九):天朝并那么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大
有着20多年的天朝子民的优越感荡然无存。我一直以为鸦片战争以前,我天朝(算上元清)威震四方,四海之外几乎无对手。没想到自秦统一中原以来,从汉朝汉高祖的“白登之围”开始,中原地区一直受北方游牧民族的敲诈和勒索,疲于应战。最后被逼将女儿外嫁,与游牧民族内部势力拉帮结派来搞好关系。晋朝以后,北方逐渐被外族控制,进入五胡十六国的年代。及至李世民出现振兴汉人王朝,其实他也有胡人血统。
对北方主动大规模出击追穷寇的也就是汉武帝、唐太宗、永乐帝。作者想阐述: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生生相息,一损俱损。北方民族靠中原的粮食物资输血,巩固自己的财富,并且大部分情况下并没有攻占中原的意愿。而中原也需要北方民族帮他对抗内乱。绝大部分,北方游牧民族是因为横向继承还是纵向继承的问题引起内乱,最后造成被其他民族给消灭。
元朝和清朝的强盛是因为铁木真/努尔哈赤 并没有任用亲人作为最高指挥枢纽,前者用部落首领的亲戚作为自己的嫡系(一方面控制部落,还拥有人质),后者创建八旗制度, 两者最后都加强了中央集权,最后阴差阳错的攻占了中原,特别是清朝的建立,明朝首都北京是被李自成攻灭的,要不是吴三桂反叛,清军一直未攻陷山海关。另外在明朝的时候,为了防止蒙古人的强大,一直援助蒙古草原大大小小的部落,后来他们理所当然的乐意在清朝的八旗体系下维护自身利益。
这本书唯一的遗憾的是,作者没继续讲关于维吾尔族的情况,使我无法从该书得知维族的来龙去脉,400多页的书就在回纥没落后有一部分人成为维族提了一下。比较意外的是,从这本书中粗略了解了达赖活佛的来源以及塔尔寺(当年去青海因为时间原因没有去该寺,甚是遗憾)
《危险的边疆》读后感(十):我就是来看看热闹
如何评价这本书呢?怎么说呢,我就是来看看热闹,看完之后,发现,作者的目的不是为了释疑,比如说解决一些关于历史上北方民族部落之间有着怎样的血脉传承之类的,当然我相信作者也做不到这一点,毕竟这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和其他我国少数民族一样,他们与拥有记录癖的大汉民族比起来,他们的历史就像没有历史。
作者似乎参透了北方草原民族之间的传承关系,其没有过于从现代民族国家起源的理论视角,过于区分如匈奴、女真、契丹、高车、鲜卑、乌丸、回鹘等民族之间的成分差异。作者更多是以叙事的方式交待了这个地方——草原上一代又一代的文明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当然文史资料还是有限的,可能很多资料更是从记录癖民族这边抓取的。
但是,从作者的叙事风格来看,我更愿意将其形容为,以往我们看正史,都是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将北方草原视为第二人称乃至第三人称。今天,作者虽然仍然是上帝视角,但仍然赋予了北方草原以主体地位。就这一点而言,作者已经很不容易了。
既然有优点,个人觉得缺点也是比较明显的。一旦以北方草原为主体视角的时候,就很难在作品的时候保持合理的中立。当一方成为主体,可能保持着统治合法性的时候,被视为敌对的一方,很难以一种中立的语言被描述出来,即便作为读者的我能够区分出作者的良苦用心。
算了,不多吐槽了,一篇读后感而已。这本书从头到尾,我有两部分没有细看,一个是成吉思汗不断做大的过程,一个是准格尔部做大的过程。看完的部分让我觉得,语言的存在方便了各部落的交流,但文字的存在反倒让有些东西成为了累赘。比如说卫拉特蒙古,因为没有继承黄金家族血液,即便在今天成为民族国家仍然有着被指指点点的口实。当然我只是随便说说。
总体而言,如何评价这本书呢,与其说危险的边疆是指中国的边疆,我们不如说,草原帝国的几起几落,加上作者最后的着眼点,这个边疆更像是草原帝国的边疆。因为帝国的边疆充满着太多的不确定性,而中原的边疆仅仅被局限在了长城内外。但我觉得如果不是刻意为之,就是忘了强调,即便是长城的边界,也多少有一点浮动,换言之,传统的中国本身就不应该被单纯局限在农耕文明之内吧。
最后,作者的落脚点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看到的一个梗,问一个俄罗斯人如何看待蒙古过去侵略然后衰落的历史,俄罗斯人说,不,是我们瓜分了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