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流过水悠悠》读后感10篇
《一江流过水悠悠》是一本由[美]诺曼•麦克林恩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江流过水悠悠》读后感(一):瞬间的衰老
这时的生命变得柔软,站在岸上的人被水经过,孤独一下子就远了,并且下沉。
水被我们的身体经过,微微的湿,微微的闲。
老神仙的翻译很棒,当然也许换个人有别的翻译风格也不错,但读来十分美丽流畅,比起很多翻译强烈的文化差别感来说,个人更喜欢些。
双语排版比较方便,如果是学习的话,有左右对照的排版就更好了。
十多年前第一次看,就非常喜欢这部片子,几年间看了五、六遍,大概是因为一直没看懂,也可能是因为布拉德皮特太帅,有时见到钓鱼的节目或者新闻中出现演员本人,总会想起他帅气地摇手向家人打招呼,以及在水边,金色的发梢挂着水珠,拎着巨大的鱼畅快的留影的场景。
文中,最后的共同钓鱼时,父子间的对话和作者的内心活动,对电影和生活来说都是很好的说明。读到相关情节时,电影一幕幕闪现眼前,实在感到父子三人的选角真好,片子也拍得真好,导演毕竟是炒鸡棒的。
现在,布拉德皮特似乎也在偏离了轨道的路上走了不少路,希望金发青年有朝一日能重拾微笑吧。
《一江流过水悠悠》读后感(三):现实中的Norman和Paul
恬淡和单一的钓鱼技巧一度让我读不下去这本书。要不是因为这本书是高中语文老师的毕业礼物,我也许不会读完。由于以前很少读这个背景下的读物,故略觉口味太淡。所以读罢了,才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但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自己专注做的事情,而我们读这本书的心境也是抱着尽可能地去理解他们生活的境况,从他们所专注做的事中获得一些情感的升华吧。
=============文艺八卦分界线=============
说一些与这本书有点关系,又没什么关系的题外话。其实这本书的中文译者陆谷孙先生,说起来是我妈一位已故的老同事的同事同学。这位老同事Q师傅当年也是一样的大学英语老师,在文革时与陆老先生一样被打成右派。Q师傅当年也是愤世嫉俗的自由人士,颇有Paul的感觉,可就是因为得罪了当时的一位官太太,也就丧失了好几次回大学任教的机会,一直在我妈工作的仪表局工作到退休(在我看来真的是才华的浪费啊),和陆老先生走向了两条不同的人生轨迹。不知陆老先生译此作时有没有回想起这样一位同事同学?
先从题外话说起。编后记里写道:陆谷孙先生翻到15页就来信请辞,理由是他对钓鱼一窍不通也毫无兴趣(陆公嘛)。建议找黄源深老师-他喜欢钓鱼,连名字都水汪汪的。看到这段大笑起来,这年头,连编者译者也要卖萌啊:)
也许跟译者对钓鱼缺乏了解有关,前半部分有些句子貌似支离,读起来不够流畅。从后半部分起,尤其是最后一次钓鱼,那种在同名电影里无时不在的优美与怅然终于跃然纸上。blackfoot river被译作泥腿河也实在有些别扭,电影里直译为黑足河,感觉上好得多-当然也许有先入为主的成分。
从当年看完电影,就一直惦记着找这本书看,听说有译本了便急急的入手,然是想找找关于保罗走上不归路的原因。自毁的人总是有一种奇特的魅力,何况是皮特那样的帅哥扮演的,何况有他在阳光下提着鱼笑的如同天使的镜头。
但是没有原因。诺曼细细的回忆着跟父亲弟弟还有那个可笑的小舅子一起钓鱼的场景,回忆着自己热爱的故乡热爱的亲人热爱的大河和河里的那些鱼。在写到保罗死讯之前,他多次的提示,像是怕这个消息的出现会惊吓读者-或是会惊吓自己。
关于保罗之死的思考,显然缠绕了诺曼一生:我们对我们爱的人到底有多少了解?当我们爱的人需要我们的帮助时,我们为何无能为力?如果跟保罗多相处一点时间,多谈几次,是不是一切都会不同?问题无从解答,思考也就没有休止。
书中三个男人面对大河默默无语的画面深深打动了我。身为苏格兰人,是不作兴感情外露的。身为蛮荒时代的西部男人,是不作兴叫苦叫难的。他们默默忍受着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剧,也只能默默的看着亲人独自挣扎。当他是个男人,就得让他自己面对自己的问题。就这么简单,就这么无奈。
男人这种孤独的动物啊,难怪平均寿命低于女人。没有闺蜜无从八卦不晓得什么叫倾诉。。。
还好,他们可以钓鱼。
:电影里最动人的那一幕:保罗提着鱼微笑,出自小说的描述。但是同样让人心旷神怡的麦克林恩兄弟瀑布漂流,还有诺曼那封动人的情书,都来自电影改编。以前我总觉得真正完美的小说改编电影只有李安版的《理智与情感》,现在要加上《一条流过记忆的河》。不管你是先看小说版还是先看电影版,都绝不会失望。
《一江流过水悠悠》读后感(五):"All I really know is that he was a fine fisherman."
这是本需要平心静气才能够读得下去的书,比如说,我在候机大厅里就没能看下去,一页都没能看进去。至于之后为什么又会重新捡起来又被吸引住——这完全是个偶然。
对于技术的描述似乎总是显得过于繁复甚至于枯燥,原因大概在于门外汉无从感受那些行家们所体会到的美感——美本来就是个玄之又玄的东西,这一点大概和现代艺术也是一样的。然而文学在这个问题上的力量就在于,它让你即使没有完全明白它所说的具体是什么,也依然能够沉醉其中。对于我而言,书中大段大段对钓鱼技术的描写的作用与其说是解释说明,不如说是调动起我对于垂钓这一活动所有美好的想象。它让我想起FLW赛事转播中职业钓手们竿到鱼来的利落身手,在柳树丛的一段甚至让“Jay Yelas 一记流畅精准地抛向草丛边”这样的画面重新从我的记忆中浮现。然而即使没有这样的素材,作者笔下的垂钓之美也是易于得到的,比如说:
“……它(黑背鱼)朝下游方向看着,只见泡沫夹带着鱼食,就像一座流动的自助食堂逆流而来,随时准备为顾客服务。”
“从他身上甩出的水是更小的微滴,给他蒙上一轮个人独有的光环,这光环时隐时现,就好比是离开他自身三英寸的摇曳烛光。”
……
倘若真的心醉神迷到了此等地步,其他的也就似乎不那么重要了。正如:“捕大鱼的时候,顷刻之间世界以鱼为核心,下一刻就可能变成一片空白。鱼不见了,你自己也不复存在”,“瞬间其实就是整个世界只剩下一条鱼,而这鱼儿又突然不见”。
保罗对于他的父亲和兄长来说,大概就是这样一个存在。这并非是说对于他生活的其他部分他们都不关心,而是“他是一个出色的渔夫”有意识无意识地总能成为一个压倒式的印象。按照书中的叙述,对于保罗的日常生活他们知之甚少,但我想这其中总归是有很多被忽略的、甚至是被刻意抹去的细节。可以设想这样一个情景:当别人问关于我们所亲近的人的事,跳进脑海中的往往总是类似于“他是个钓鱼好手”、“他是个坚强的人”……总是那么几句话。静心一想,事实总不是那么简单,似乎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大小事件可以推翻关于这个人的各种品行鉴定,还有很多我们所不掌握的信息。似乎我们所了解的是如此的少,以至于抽丝剥茧之后只能确定像“钓鱼技术”这样客观的东西。
尤其保罗“钓鱼技术高超”这一印象又是那么的强烈(在一个宗教和蝇钓之间没有界限的家庭中更是无限放大),足以占据人对他的全部记忆。
所以他们说,我们无法理解与我们生活在一起并挚爱的人。
起初这是“接触得越多,就觉得自己知道得越少”,而后来则变成“似乎始终处于只知道这么少”的状态。然而我始终疑心:这是对于保罗的钓鱼技术所知太多,以至于似乎除此之外的其他事情都变得微不足道。或言之,他生活其他方面的信息远远不像那一次又一次的钓鱼经历奔涌而来。
正如在结尾父子二人的对话一样:
……
“你知不知道?”他问。我觉得他在暗示我是知情的。
“我说过了,我知道的已全部告诉你。你问到底,我真正了解的也只是,他是为出色的渔夫。”
……
所知道的不止这些。然而所能说的也只是:He was a fine fisherman.
《一江流过水悠悠》读后感(六):垂钓时间之涯
古今中外,除去游记,大抵自传体小说是最容易写得动人出彩的,古有清人沈三白的《浮生六记》,今有麦克林恩的《一江流过水悠悠》。此书一出,三十多年来,始终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的镇社之宝(麦克林恩曾任教芝加哥大学,退休后写作了此书)。不少人其实知道这部小说的故事,因为二十年前的美国电影《大河之恋》风靡一时,而大陆版小说直到去年才由陆谷孙先生翻译过来,读来畅快淋漓,甚至令人恍惚神迷。阅毕,我发现两个地方,值得注意和思考。
第一个是小说的写作结构和手法。开篇的童年笔墨不多,而小说最后保罗之死更是直接甩笔提及,虽然也有相关暗示,但并不像其他小说进行大量的铺垫,也并未明确交代死因,甚至连多余的各种悲痛哀情也略过。这里看得出一种矛盾的复杂心情——浮生已歇,弟弟保罗的性格和脾气再怎么桀骜刚愎,都成为一种让人心生感喟和怀念的事物。何况保罗毕竟有一技之长,且从蝇钓中学到很多哲理,譬如“说到思想,其实就是看见值得注意的东西,也就是使你看见你原来不注意的东西,这又使你发现甚至是看不见的无形东西。”也正因为保罗出类拔萃的垂钓之艺,麦克林恩选择了这个切入点——全书最大的部分是两兄弟三十岁出头后的生活,尤其是两兄弟以及最后父子三人的蝇钓日子,大量的垂钓之艺穿插其中,这让本书几乎成为蝇钓技术指南——“钓鱼的人,体内都有某种东西,要使垂钓成为一个遗世独立的完美天地。”在这个垂钓的世界中,保罗就是一个无可挑剔的象征,他的体魄、观察、技术似乎就是为了这门“宗教”而生,他能阅读河语,像大河深流,奔腾不息,无法令其父亲和兄弟理解,并最终在最后一次三人垂钓分离后不告而别。
类似西方绘画中的印象派创作手法,小说并没有完整的情节和起承转合,吉光片羽的闪烁回忆片段被高度整合,并拈撷了四个象征性的蝇钓场景。人物置身其中,在大自然里,大河上,水中,直接进行具体的可见性升华。这就让人在读完小说时,留下的印象是保罗具有某种传奇的力量和色彩。
第二个地方是小说的翻译。试读一节文字:“阴影里地下河道发出的声音,与前头洒满阳光的河流发出的声音,迥然不同。背靠峭壁的阴影里,河水深流,涵义奥博,不时磅礴回淌,像是重复叮咛,确保自解其义。再往前,河水赫赫流入日华天地,其声如人絮叨,着意示好。河水向此岸鞠躬,又向彼岸颔首,非做到两不冷落不可。”不得不赞叹陆先生的生花妙笔,在精准的表达接触基础上(此版中文译本后附小说原文,可对照阅读),文字细腻灵动,诗意古雅,书中最后篇幅描写保罗像个古罗马人一样,娴熟的技艺充满爆发力,与鱼斡旋并取得胜利,更是精彩至极!
自传体小说最大的杀手锏就是情感,这也是把双刃刀,不少小说因情感过溢,流于自恋。而这在麦克林恩笔下,没有任何质疑之处,而且在我看来,《一江流过水悠悠》成为一种不可企及的典型表达,因为情感在这本小说中成为一种水象之物。作者说“言语由水而生”,他父亲却说“水在言语上流过。”在河谷,想象周身都是数亿年前的万物,父子三人置身其间,好似“在重演冰河时期的竞赛记忆”,因为“永难冲蚀的事物”的缘故,也因为特殊的地理水文条件,逝者如斯,等故地重游,这就和梦无异了。这最后的感受,在小说的结尾悄然隐没于时间的大荒芜,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说法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
《一江流过水悠悠》读后感(七):临流垂钓 逝者如斯
关于垂钓技术的描述,大约除去专业钓鱼手册,不会有比《一江流过水悠悠》更详尽的了。按说,蝇饵投钓如此专门的技术贯穿全书,且术语不断、巨细靡遗,极易成为与故事不相容的“赘疣”,如中国的《镜花缘》中作者万花筒式炫技一般。不过,美国作家诺曼•麦克林恩全无炫耀之心,在自传式的《一江流过水悠悠》中,蝇饵投钓已不仅仅限于“术”的层面,而是作为“道”化入人物的精神熏陶中,也即,“在我们家,宗教和蝇饵投钓这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
诺曼•麦克林恩作为在芝加哥大学任教的文学教授,专业是莎士比亚和浪漫派诗歌研究,退休之后始作小说《一江流过水悠悠》,自传性自不待言,更令人慨叹的是那一种铅华洗净后的沉静与达观。美国西部小城密苏拉,林木郁郁,大河流过,水中鱼类繁多。长老会牧师的儿子诺曼和保罗,在浓郁的宗教氛围中长大,且在父亲的教导下习得蝇饵投钓的技艺。性格不驯的保罗逸出生活常轨,不幸盛年早逝,也令挚爱却无法理解和帮助他的亲人哀痛不已。多年后,诺曼回到河畔,回忆其往日情景。
萦绕于作者麦克林恩心头的痛楚是弟弟保罗的死,但他并不正面书写之,而是兜兜转转,徘徊复徘徊,回忆与保罗在河畔的四次垂钓,时间如流水,逝者如斯。麦克林恩精细入微地讲述蝇钓的枝枝叶叶,本来单纯的水上技艺充溢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融入情节成为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项技艺如宗教一般,是这个家庭之间情感交流的无言默契,而更擅此技的幼子保罗,不觉中亦为大家的宠儿。但感情再亲密的家人也均为独立的个体,何况如保罗这样性情刚硬的人,所思所想所为更是不被父兄理解和及时救助了,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此时,也唯有兄弟相伴在河边垂钓的往事如许明晰、如许抚慰伤痛,使整部作品的调子哀而不伤,沉静而淡然。
人迹凋落,情何以堪?而这故事发生在水边,悠悠流淌的河水倾听和见证着所有的哀乐悲欢。在某种意义上,整部作品中人物固然重要,但于意象的营造中亦须让步于这条林中的大河,情状犹胜过沈从文《边城》中的湘西小城。河流无语,缓缓流过,却为这父子两代的精神眷恋所在。麦克林恩说,“在那潺潺水声旁,我意识到故事已经开篇,或许早已开始。我还感到,前方将会出现某种永难冲蚀的事物,因此那里会有急剧的转弯、深沉回流、沉积和静水。”家庭的故事、个体生命的嬗变与一江流水似乎已连为一体、不可分割,那欢欣的记忆在河畔贮留,而生活的隐痛也暗含于汩汩的水声中,或经淘洗,减却了许多的哀伤与苦楚。在作者几十年后的回忆中,“生活轨迹与幻象”是仍在交接,抑或分割清晰?
《一江流过水悠悠》的结构是印象拼贴式的,其并无前后一以贯之的故事主线,而是由四次河边垂钓的回忆片段组成。其实这也很符合麦克林恩的写作心境,用意不在于讲述一个起承转合首尾相连的故事,而是以情感为纽带返首回望那一段往事,重在珍贵的吉光片羽,以舒缓自己暮年的游离思绪。于是,他的故事有了许多空缺,关于保罗的早逝亦言之不详,给我们留下不少疑问,但我们看到了他如海边孩童捡起细小贝壳般对往昔记忆的有意追索筛选,撷取的均为最值得珍惜的,留在心灵的一个角落里,闪闪发光,亦感动和抚慰着我们。
情感的力量如此悠远,如安妮•普鲁所说,麦克林恩的书能将人“带入深沉的恍惚之境”。这种恍惚不是空无与虚幻,而是根植于生活的有所思,尽管迷离,但不乏生命的悠长力量。或许个体的生命遭遇不可测的陨落,不免伤逝的隐痛,但置诸自然万物的永恒,许多不可挽回的哀伤大约可获得些许释然,毕竟,一江流过,不舍昼夜,无数生命的低语亦伴随向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