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活得累吗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你活得累吗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10-14 03:1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你活得累吗读后感精选10篇

  《你活得累吗》是一本由加藤谛三著作,25.00元出版的2011-7图书,本书定价:166,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你活得累吗》读后感(一):我看的时候对号入座了~

  回想一下自己经历,对号入座了很多,但觉得本书也只是观点,有些事情没那么严重心理问题,太注重往往适得其反,不容易解决。把身心投放到世界,有些心理问题自然会解决。

  本书后面提到的解决方法鸡汤,很多书都这样说,是想让患者圣人节奏

  《你活得累吗》读后感(二):对我来说好得不可多得,但是每次读都很艰辛……

  对我来说好得不可多得,但是每次读都很艰辛……

  甚至于不想多读一小段,都使人那么痛苦……

  它碰触的地方是那么真实……

  它值得有和我有同样问题的人来读,但是对于童年里有获得足够的人的关心的人来说,它可能会是完全读不懂的。

  我发现有的人会仅仅根据书名进行购买一本书,这样的方法是十分错误的。书最好是在完全阅读以后再进行购买,至少你得读完它一个章节才能确定它值得你读完它,并保存它,不然你一屋子不喜欢的书,会使你烦乱不安成为负担占据你的房间影响你的视觉,更影响你准确快速的找到你想找到的东西

  像这本书其实是仅仅写给有抑郁甚至自杀倾的人的书。在日本这类人比中国要多,这类人是一种特别弱势群体,在中国目前还没有人为此类人出心理辅导书。因为他们不明白自己的问题,很多时候不能够尽力的自救

  《你活得累吗》读后感(三):这本书的优点所在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我觉得是在于透彻和到位:

  “到位”是指对抑郁者的感受描述,甚至比抑郁者自己还清晰

  “透彻”是指抑郁的成因方面

  至于解决方法,我觉得不是本书重点

  何况,我觉得解决方法往往是认识程度结果。如果对自己的问题有深切的认识,或者强烈改变意愿,只要两者有其一,就会促使一个人采取有力行动

  而且真的有了清醒的认识,自己也会想出一些方法来,而且更加地因人而异、更加地适用于自己。

  反而,我觉得如果只是提供方法,而本人对自己的问题没有清晰认识,或者没有改变的勇气(因为改变总是要涉及到得失),那么再正确合适的方法,当事人也是不会去实践的。

  顺便扯点题外话:现在市面上各种方法类书藉多得一塌糊涂。但是,我现在真的觉得,方法是一个行动中重要但不首要的问题。最最重要的,是想要实施的意愿,以及勇气。有了这两点,方法才能起作用

  而大多数人真正的问题,乃是认识不清、愿望不明。因此,想在混沌中靠方法弥补动力不足的问题,常常解决不了。并且会导致更多的混乱

  《你活得累吗》读后感(四):不是自助类读物标题党。看了更加纠结。抑郁形成导致活着累乃亮点

  长期的负面情绪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泄日积月累,久而久之习惯负面思考,然后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批判,最终进入抑郁了状态。这时,他们变得很敏感,不管什么都拼命努力注意每句话的遣词造句,总在意话语背后的含义(即使只是无心的一句话没有特殊意义);拼命工作加班;特别注重他人的奖励鼓舞社会体面与否。然而却忽视了他们内心创伤,儿时留下的痛苦记忆和那些不被社会所理解、接纳的儿童期的需求

  他们难以被深刻了解,那些儿童般的需求对正常人来说就像天方夜谭

  他们不懂得如何去爱,总是在表达内心的不满愤恨

  他们充满了“憎恶感”却由社会压力不敢表达,常年日积月累压在心头。

  往往周围都是狐狸般的“朋友”,利用他们对爱和他人好感的异乎常人渴求,利用并嘲笑

  一个恶性循环由此而生,就像魔咒一样,吸取他们的精力青春,却越来越空虚,痛苦。

  解决方法:

  1、活着累就休息一下,给自己放长假反省自己目前走过的人生。 2、发现一条别样的人生道路,改变目前的生活,做喜欢的事,为自己的人生而非他人的好感而努力。

  3、活着就好,不要有思想负担、经历了这么多已经够呛了。

  4、记录心灵历史,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释放愤恨的情绪。

  任何的心灵的历练,等到克服被疗愈后再回首过往,将发现那是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宝贵财富

  但是,此书在分析表现和心理机制的时候过多的对抑郁状态者下断言,有些危言耸听大概活着累的人看了更受打击

  且解决方案空洞操作,仅仅最后两章稍微提了一点。好像

  作者是个社会学者,不是心理学的。书名真能误导读者!

  《你活得累吗》读后感(五):你活得累吗?

  观点一:

  有心计父母孩子当成是自己的玩具,孩子成为父母的玩物了。……因为听话顺从的孩子,比起人偶或者是布娃娃来,是一种更有效的排解郁闷工具。孩子被这样的父母“玩弄”后,长大后,也会变成习惯于接受周围人“玩弄”的人。

  在父母的“玩弄”中长大的人,自身都带有自卑感,也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只是四处做老好人,迎合别人。只是,这样做还是无法获得身边人的好感。

  有自卑感的部下,会非常开心地被人利用。那是因为除了被利用之外,他们就不知道还有其他的生活方式了。

  (亲们,你们身边可以这样滴……?)

  观点二:

  对于那些被包裹在父母之爱中的非压抑型的人来说,生存是一件很稀松平常的事情,谈不上伟大不伟大。那些认为死是当然的而活着的人,跟认为活着是当然的而活着的人是完全不同。认为死是当然的人,光是活着本身就非常有意义。那是一种伟大的人生。生来就不被命运之神眷顾的人,光是活着本身就是很伟大的。

  世上的人大概可以分为如下几种,一种是和外部的困难作斗争的人,一种是和自己内心的魔鬼作斗争的人。还有一种人是穷尽了毕生精力同心理的伤痛在作斗争。

  (如果每个人都赞同这样的话,那些有心里疾痛的人也算有点福了……)

  观点三:

  再怎么普通的孩子,他们最想得到的也不是“关爱”,而是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被人认可

  (有孩子的朋友们,你们是这么做滴么?)

  观点四:

  一个人有消极想法,往往不是无缘无故的。要是光是一味地劝解对方积极点、积极点”,反而会让对方情绪更加低落。当然了,这样说的本意是想鼓励一下有消极情绪的对方,但实际上却使得对方更加没有斗志,更加情绪低落,结果只能使得对方变得更加不开心了

  (亲们,好好反醒下,在朋友难过的时候,到底帮了多少倒忙呢 )

  你活得累吗???未完待续……

  《你活得累吗》读后感(六):尼玛不要太累

  短小精悍,心理有问题的时候看看很好。但好像给的解决方案有点不痛不痒,并且描述拖沓,每章标题不同,实质写的同一内容

  杭图看的,共鸣处摘录如下:

  这种人其实是在保护自己。他们同所有的破坏势力作斗争,保

  护好自己。有时候会感觉到活着累,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那是一种伟大的人生。生来就不被命运之神眷顾的人,光是活

  着本身就是很伟大的。感觉到活着累的人,已经没有任何精力去做

  什么了。对于感觉到活着累的人来说,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休息。

  并且,在休息的时候,完全没有必要去想“这个还没做,那个还

  没做”。感觉到活着累的人,现在就这样好好活着就是很伟大的:

  既不用去犯罪,也没有去自杀,就这样坚强地活到现在。

  而在和这些人差不多环境中长大的人当中,为了治愈心里的

  伤害而走上犯罪道路的也是大有人在。现在虽然活着感到累了,但

  是好好活着本身就是很了不起事儿

  “为神而工作”的人很少会感觉到焦虑和压力。这是因为他们

  会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他们既有活力,也有持久力。

  有抑郁症倾向的人,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其实是在否定自我本性

  因此越是努力,越是消耗能量,越是在失去生存的能量。

  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Erich Fromm)所说的“精神病症的非利

  主义”指的就是精神病的某种症状。而从表现出这种症状的人

  上是看不到爱的踪迹的。因为他们不论做什么事,都期望能有

  回报

  世间最美的还是人性之美

  因此,有抑郁症倾向的人,哪怕需要从公司的工作中稍微偷点

  懒,也要考虑解决内心的苦恼

  打小起就非常认真的人,如果考虑一下漫长的人生的话,偶尔

  从公司请个假稍微休息一下,会是非常有效的利用时间的方式

  这样,即便足升迁过程稍微慢一点儿,迟早也会在公司中出人头

  地的。

  前已经提到了,所谓的“功能关系”指的是在调整作为父亲

  的功能和作为科长的功能方面的失败等关系。遭受挫折的人会认

  为,行使作为父亲的角色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和行使作为科长角色

  但是,丈夫真正想要听的并不是妻子建议什么的,而是希望从

  妻子那里听到诸如“在这么艰难的时代里,在裁员的压力下仍然顽

  强工作的你真是了不起”之类的赞赏的话。

  人在说一些消极想法的时候,其实是想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夸奖

  消极思想的源头就在于对爱的缺失

  一个人内心深处情感往往表现在对事情的见解上。在一个人

  有消极情绪的时候,如果对方说的是“请不要将此事放在心上,应该

  积极地去思考”之类的话,那么这就只会让他更加不开心

  一个人有消极的想法,往往不是无缘无故的。要是光是一味地

  劝解对方“积极点、积极点”,反面会让对方情绪更加低落。当然一J,,

  这样说的本意是想鼓励一下有消极情绪的对方,但实际上却使得对

  他们口中所说的“活着真辛苦”的话,其实潜台词意味着希望要

  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不能认同自身幸福理由

  这就是不直接和对方发生冲突的发泄恨意的方法。如孩童般幼

  稚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对爱的缺失感强烈的人,是无法和对方进行直

  接冲突的。

  如果无法说出内心所想之事,人的精力就会逐渐消耗掉,因此,

  什么都不做的人会经常感觉到疲倦的。

  从外表是看不出来的,但是内心里却是发生着激烈的冲突,正是

  这种内心的激烈冲突,消耗掉了大量的能量。

  能够将心中所想之事侃侃而谈的人,身体上虽然会有所反应,但

  足内心却并不感觉疲倦。

  心中总是有激烈冲突的人,正如河流经常遇到阳塞一样难受,而能将心中所想之事侃侃而谈的人,内心的河流则是非常顺

  感觉到活着累的时候,也是你第一次认识到生命中应该和谁好

  好相处良机

  抑郁症患者对生活的态度过于认真、积极、也过于看重如此做的

  意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精力却在逐渐地衰弱

  “如果没有父母的话,可能会活得更自在一些”

  有心无力的“精力燃尽症候群”

  不光是抑郁症患者,“精力燃尽症候群”的人也是如此。他们长

  期做的是无聊的事情。只是靠着自己的努力而生存着。“精力燃

  尽”的意思就是“已经对任何事都感觉到腻烦”了。

  现在已经无法忍受继续从事那些无聊透顶的工作了,已经精疲

  力尽了。

  “精力燃尽症候群”的人,为了从不安中逃离,只能做一些无聊

  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但是,现在再怎么不安,也没有力气去逃离了。

  有抑郁症倾向的人或者是精力燃尽症候群的人,如果身边的

  人露出不愉快的神情,他们就会心害怕,再怎么讨厌的事情,自

  己也会如同被用鞭子抽打着疲倦的身体一样,强打起精神来去

  完成

  他们生活在别人的责备声中,因此,当他们长大成人后,即便是

  没有人再责备他们了,他们还是会有一直被人责备的感觉。

  我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作是“被责备妄想症”。

  大脑皮质和扁桃核之间的神经线路受损

  爱荷华大学医学部的安东尼奥-达马西奥曾经对抑郁症患者到

  底受何种影响作了一项调查。①《EQ-心的智能指数》的作者

  尼尔·戈尔曼认为,一旦大脑新皮质与扁桃核分割开,那么无论看到

  什么在情感上也不会为之所动。对于所有的事情,也就无所谓喜欢

  与否了。

  有抑郁症倾向的人,在长期的紧张不安中,这种大脑新皮质与扁

  桃核之间的神经线路受到了损伤

  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已经老化

  肉体上虽然还很年轻,但是生命力已经开始衰弱。而生命力如

  果衰弱的话,肉体上在怎么年轻,也是没有意义的。

  有抑郁症倾向的人,无论年龄大小都会感觉到

  活着累。虽然有人经常会对他们说:“你这么年轻,应该打起精神

  来”,但是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已经不年轻了。肉体上虽然还年轻,但

  是已经没有活力了

  二、远离轻视自己的人

  要摆脱悲惨的人际关系的牢狱

  感觉到活着累的人,现在是时候应该好好梳理一下自己的人际

  关系了。现在应该与那些对于感觉到活着累的你正在休息的事情感

  到着急的人划清界限了。

  美国有本书叫《逃脱亲情》。作者在书中写道,人一旦从被利

  用的人际关系网中逃离,就会因担心而变得精神紧张,戒备心也会变

  得非常强。

  也就是说,塞利格曼将Helpless(无奈)定义为失去Control(控制

  力)的感觉。

  有抑郁症倾向的人,自然不会去挑战遇到的任何困难。因为已

  已经没有那种能力了。感觉到活着累的人,就是想从相关的事情中逃

  离出去的人:高中时候就考虑怎么样才能不参加学生会的活动;进入

  了公司之后,就会考虑怎么样才能不接受任务重的工作。

  在Closeness(亲和力)方面,也足一样,他们没有关系亲密的人,

  对他们来说,与人亲近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因此现在就什么都不做,就好好休息一下。这样做肯定是没错的。

  而感觉到活着累的人,在平时都一直是在拼命。

  人应该在有时候努力去做事、累了之后就好好体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

  而不是在一睬努力做事情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努力工作,固然是生活;好好休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