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活得累吗读后感精选10篇
《你活得累吗》是一本由加藤谛三著作,25.00元出版的2011-7图书,本书定价:166,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回想一下自己的经历,对号入座了很多,但觉得本书也只是观点,有些事情没那么严重,心理问题,太注重往往适得其反,不容易解决。把身心投放到世界,有些心理问题自然会解决。
本书后面提到的解决方法很鸡汤,很多书都这样说,是想让患者变圣人的节奏?
《你活得累吗》读后感(二):对我来说好得不可多得,但是每次读都很艰辛……
对我来说好得不可多得,但是每次读都很艰辛……
甚至于不想多读一小段,都使人那么痛苦……
它值得有和我有同样问题的人来读,但是对于童年里有获得足够的人的关心的人来说,它可能会是完全读不懂的。
我发现有的人会仅仅根据书名就进行购买一本书,这样的方法是十分错误的。书最好是在完全阅读以后再进行购买,至少你得读完它一个章节,才能确定它值得你读完它,并保存它,不然你一屋子你不喜欢的书,会使你烦乱不安成为负担占据你的房间影响你的视觉,更影响你准确快速的找到你想找到的东西。
像这本书其实是仅仅写给有抑郁甚至自杀倾的人的书。在日本这类人比中国要多,这类人是一种特别的弱势群体,在中国目前还没有人为此类人出心理辅导书。因为他们不明白自己的问题,很多时候不能够尽力的自救。
“透彻”是指抑郁的成因方面。
至于解决方法,我觉得不是本书重点。
何况,我觉得解决方法往往是认识程度的结果。如果对自己的问题有深切的认识,或者强烈的改变意愿,只要两者有其一,就会促使一个人采取有力行动。
而且真的有了清醒的认识,自己也会想出一些方法来,而且更加地因人而异、更加地适用于自己。
反而,我觉得如果只是提供方法,而本人对自己的问题没有清晰认识,或者没有改变的勇气(因为改变总是要涉及到得失),那么再正确再合适的方法,当事人也是不会去实践的。
顺便扯点题外话:现在市面上各种方法类书藉多得一塌糊涂。但是,我现在真的觉得,方法是一个行动中重要但不首要的问题。最最重要的,是想要实施的意愿,以及勇气。有了这两点,方法才能起作用。
而大多数人真正的问题,乃是认识不清、愿望不明。因此,想在混沌中靠方法弥补动力不足的问题,常常解决不了。并且会导致更多的混乱。
《你活得累吗》读后感(四):不是自助类读物,标题党。看了更加纠结。抑郁形成导致活着累乃亮点
长期的负面情绪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泄日积月累,久而久之习惯负面思考,然后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批判,最终进入抑郁了状态。这时,他们变得很敏感,不管什么都拼命努力:注意每句话的遣词造句,总在意话语背后的含义(即使只是无心的一句话没有特殊意义);拼命工作加班;特别注重他人的奖励鼓舞,社会上体面与否。然而却忽视了他们内心的创伤,儿时留下的痛苦记忆和那些不被社会所理解、接纳的儿童期的需求。
他们难以被深刻的了解,那些儿童般的需求对正常人来说就像天方夜谭。
他们充满了“憎恶感”却由社会压力不敢表达,常年日积月累压在心头。
往往周围都是狐狸般的“朋友”,利用他们对爱和他人好感的异乎常人的渴求,利用并嘲笑。
一个恶性循环由此而生,就像魔咒一样,吸取他们的精力、青春,却越来越空虚,痛苦。
解决方法:
1、活着累就休息一下,给自己放长假。反省自己目前走过的人生。 2、发现一条别样的人生道路,改变目前的生活,做喜欢的事,为自己的人生而非他人的好感而努力。
任何的心灵的历练,等到克服被疗愈后再回首过往,将发现那是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
但是,此书在分析表现和心理机制的时候过多的对抑郁状态者下断言,有些危言耸听。大概活着累的人看了更受打击。
《你活得累吗》读后感(五):你活得累吗?
观点一:
有心计的父母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玩具,孩子成为父母的玩物了。……因为听话顺从的孩子,比起人偶或者是布娃娃来,是一种更有效的排解郁闷的工具。孩子被这样的父母“玩弄”后,长大后,也会变成习惯于接受周围人“玩弄”的人。
在父母的“玩弄”中长大的人,自身都带有自卑感,也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只是四处做老好人,迎合别人。只是,这样做还是无法获得身边人的好感。
有自卑感的部下,会非常开心地被人利用。那是因为除了被利用之外,他们就不知道还有其他的生活方式了。
(亲们,你们身边可以这样滴……?)
观点二:
对于那些被包裹在父母之爱中的非压抑型的人来说,生存是一件很稀松、平常的事情,谈不上伟大不伟大。那些认为死是当然的而活着的人,跟认为活着是当然的而活着的人是完全不同。认为死是当然的人,光是活着本身就非常有意义。那是一种伟大的人生。生来就不被命运之神眷顾的人,光是活着本身就是很伟大的。
世上的人大概可以分为如下几种,一种是和外部的困难作斗争的人,一种是和自己内心的魔鬼作斗争的人。还有一种人是穷尽了毕生精力同心理的伤痛在作斗争。
(如果每个人都赞同这样的话,那些有心里疾痛的人也算有点福了……)
观点三:
再怎么普通的孩子,他们最想得到的也不是“关爱”,而是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被人认可。
(有孩子的朋友们,你们是这么做滴么?)
观点四:
一个人有消极的想法,往往不是无缘无故的。要是光是一味地劝解对方“积极点、积极点”,反而会让对方情绪更加低落。当然了,这样说的本意是想鼓励一下有消极情绪的对方,但实际上却使得对方更加没有斗志,更加情绪低落,结果只能使得对方变得更加不开心了。
(亲们,好好反醒下,在朋友难过的时候,到底帮了多少倒忙呢 )
你活得累吗???未完待续……
《你活得累吗》读后感(六):尼玛不要太累
短小精悍,心理有问题的时候看看很好。但好像给的解决方案有点不痛不痒,并且描述拖沓,每章标题不同,实质写的同一内容。
杭图看的,共鸣处摘录如下:
那是一种伟大的人生。生来就不被命运之神眷顾的人,光是活
着本身就是很伟大的。感觉到活着累的人,已经没有任何精力去做
什么了。对于感觉到活着累的人来说,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休息。
并且,在休息的时候,完全没有必要去想“这个还没做,那个还
没做”。感觉到活着累的人,现在就这样好好活着就是很伟大的:
既不用去犯罪,也没有去自杀,就这样坚强地活到现在。
“为神而工作”的人很少会感觉到焦虑和压力。这是因为他们
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Erich Fromm)所说的“精神病症的非利
回报。
因此,有抑郁症倾向的人,哪怕需要从公司的工作中稍微偷点
地的。
妻子那里听到诸如“在这么艰难的时代里,在裁员的压力下仍然顽
强工作的你真是了不起”之类的赞赏的话。
人在说一些消极想法的时候,其实是想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夸奖
有消极情绪的时候,如果对方说的是“请不要将此事放在心上,应该
积极地去思考”之类的话,那么这就只会让他更加不开心。
一个人有消极的想法,往往不是无缘无故的。要是光是一味地
劝解对方“积极点、积极点”,反面会让对方情绪更加低落。当然一J,,
这样说的本意是想鼓励一下有消极情绪的对方,但实际上却使得对
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稚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对爱的缺失感强烈的人,是无法和对方进行直
接冲突的。
如果无法说出内心所想之事,人的精力就会逐渐消耗掉,因此,
什么都不做的人会经常感觉到疲倦的。
这种内心的激烈冲突,消耗掉了大量的能量。
足内心却并不感觉疲倦。
心中总是有激烈冲突的人,正如河流经常遇到阳塞一样难受,而能将心中所想之事侃侃而谈的人,内心的河流则是非常顺
感觉到活着累的时候,也是你第一次认识到生命中应该和谁好
抑郁症患者对生活的态度过于认真、积极、也过于看重如此做的
意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精力却在逐渐地衰弱。
“如果没有父母的话,可能会活得更自在一些”
有心无力的“精力燃尽症候群”
不光是抑郁症患者,“精力燃尽症候群”的人也是如此。他们长
期做的是无聊的事情。只是靠着自己的努力而生存着。“精力燃
尽”的意思就是“已经对任何事都感觉到腻烦”了。
现在已经无法忍受继续从事那些无聊透顶的工作了,已经精疲
力尽了。
“精力燃尽症候群”的人,为了从不安中逃离,只能做一些无聊
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但是,现在再怎么不安,也没有力气去逃离了。
有抑郁症倾向的人或者是精力燃尽症候群的人,如果身边的
己也会如同被用鞭子抽打着疲倦的身体一样,强打起精神来去
完成。
没有人再责备他们了,他们还是会有一直被人责备的感觉。
我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作是“被责备妄想症”。
尼尔·戈尔曼认为,一旦大脑新皮质与扁桃核分割开,那么无论看到
什么在情感上也不会为之所动。对于所有的事情,也就无所谓喜欢
与否了。
有抑郁症倾向的人,在长期的紧张不安中,这种大脑新皮质与扁
桃核之间的神经线路受到了损伤。
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已经老化
果衰弱的话,肉体上在怎么年轻,也是没有意义的。
活着累。虽然有人经常会对他们说:“你这么年轻,应该打起精神
来”,但是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已经不年轻了。肉体上虽然还年轻,但
是已经没有活力了
二、远离轻视自己的人
要摆脱悲惨的人际关系的牢狱
感觉到活着累的人,现在是时候应该好好梳理一下自己的人际
关系了。现在应该与那些对于感觉到活着累的你正在休息的事情感
到着急的人划清界限了。
美国有本书叫《逃脱亲情》。作者在书中写道,人一旦从被利
用的人际关系网中逃离,就会因担心而变得精神紧张,戒备心也会变
得非常强。
也就是说,塞利格曼将Helpless(无奈)定义为失去Control(控制
力)的感觉。
有抑郁症倾向的人,自然不会去挑战遇到的任何困难。因为已
已经没有那种能力了。感觉到活着累的人,就是想从相关的事情中逃
离出去的人:高中时候就考虑怎么样才能不参加学生会的活动;进入
了公司之后,就会考虑怎么样才能不接受任务重的工作。
在Closeness(亲和力)方面,也足一样,他们没有关系亲密的人,
对他们来说,与人亲近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因此现在就什么都不做,就好好休息一下。这样做肯定是没错的。
而感觉到活着累的人,在平时都一直是在拼命。
人应该在有时候努力去做事、累了之后就好好体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
而不是在一睬努力做事情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努力工作,固然是生活;好好休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