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走了十八年读后感精选10篇
《进城走了十八年》是一本由十年砍柴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进城走了十八年》读后感(一):分裂
我喜欢看这本书的前半段,写作者从小的乡村生活,孩童时代眼里的周遭美好,放牛养鹅等趣味丛生。后半段写得太散,零零总总的人物还大篇幅地介绍其背景,让人看不过来的感觉。末了作者还要总结一段对北京的无限依恋,哪怕北京是那样的脏乱差。看了实在不落忍。
《进城走了十八年》读后感(二):70年代
60,70后一代人有无数个故事,读书的奔头,应该是典型的方向,也有很多是另外一条路,学徒,种田,务工,进入城市,子女成为城镇户口,享受相对条件好的教育,农村与城镇接轨的一代,80后,90后最为记忆尤心了,同时城市与农村文化兼得,也是一件幸福的经历,只希望城镇化不要扼杀农村,农村生活是贴近大自然的,耕耘的幸福感,丰收的满足感。。。。
《进城走了十八年》读后感(三):十八年走进了城
或者就《十八年走进了城》更合适,以为会看到一些农村孩子适应城市生活的心路,得到一点点共鸣或者领悟,但是更多的是作者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在这段经历中农村发生的变化,也蛮有趣,以一个80后看一个70后的故事,了解没有经历过中国社会和不一样的乡村习俗。只能说书名有歧义,但是作为一本我惦记了一年多的书,看过后还是值得的。算作一种中国乡村记忆的典藏。
《进城走了十八年》读后感(四):围城中记进城
生于1970年代人所著最好的一本回忆录,70后农村孩子的精神成长史。四十而立的70后,全面登上中国舞台,这本书预示着他们将会有所作为。因为,正如砍柴敏锐地感到,他们是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最后一代,也是告别传统的第一代。
砍柴进城用了十八年时间,不算长。如果城乡二元对立不存在,“进城”还有什么意义?谁愿意常年居住在拥挤、污染、燥热的城市里?砍柴们何时出城,时代何时走出围城,倒是合上书后一个有意思的追问。
《进城走了十八年》读后感(五):一部书写自己的书
这书既是书写作者的书,也是书写我生活经历的书,作者八九年考上兰州大学,我是04年考进济南读大学,前后差了15年,但是因为地域差异,我所处的小乡村地处偏僻,总看起来和砍柴兄的经历差不多。砍柴兄进城花了十八年,哥们进城花了足有二十年,真正到深圳生活花了二十三年,至今都有来自农村的自尊和自卑的双重性格。想起那篇我花了十八年才有资格和你一起和咖啡,好像是这个名字,这确确实实的说的是我们这些来自农村孩子的真实生活。希望有机会能写一本或者一篇回忆我努力进城经历的书或者文章,回忆自己。
去年读了巨流河,今年读了这本。两本书给我几乎一致的感觉。
都是相当好的记录,都有深厚绵长的感情,砍柴兄的这本,因为年代更近,数次让我感同身受而落泪,在读到祖父葬礼的时候,想起我日渐衰弱的爷爷;在读到1989年进城读大学的时候,想起被我小时视为偶像的舅舅……而巨流河,因为时空背景的关系,更多的是一些沉重的敬意。
然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仍稍嫌单薄,《巨流河》的单薄,也许是源于女性视角,而刚过不惑的砍柴也许仍需一点时间累积?
《进城走了十八年》读后感(七):命运改变命运:一个人的求学史
《进城走了十八年》,这个书名易让人误解,以为是在城里生活了十八,从一个边缘人到和这个城市融为一体的过程。我以为写的是这个心理蜕变的过程,其实不是,作者写的是自己到城里读大学之前的生活。这个十八年,是作者从闭塞的山洼走向开放的城市的十八年。这十八年,是作者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基础。在这十八年里,作者的求学过程, 是他踏上的最坚实的一块跳板。
在网上搜索关于这本书的评价,才知道产生误解的,不是我一个人。探讨这个误解产生的原因,会是极有意思的一件事。有人说阅读史就是误读史,此话诚然。
作者借一个家庭的历史述说了一个地方的历史沿革,从个人的视角出发,解剖了家乡的人文景观、风俗和制度嬗变。
作为一部个人书写的私人史,这本书对自己着笔较多,也是不可避免的。
书里通过描述自己的求学过程,叙述了所遭遇的人与事。这些人与事,从大的方面说,可以当作一个地方的教育史来解读;从小的方面说,分明作了“命运改变命运”的注释。试想,如果没有他的舅舅对自己的鞭策,作者也许不会走上读书著文这条路。如果不是女同学从中斡旋,他那里会有复读的机会。如果不是别人对自己报考大学的建议,他的命运规迹或许是另一种样子。
《进城走了十八年》读后感(八):一个回帖挣来的书
进城走了十八年,与其说是作者的自传,勿宁说是所有进城青年的缩影。
天涯社区有个活动,回贴送书。我参加了,运气出奇的好,得到了。认识了这个叫砍柴的兄长。
我的故乡在渝东南,毗邻土家族,或者说先祖也算是那边的人吧,反正与那些生活在巴山地区的人性格类似,火爆而钢烈。
在我师范毕业那年,即邓大爷南巡那年,我没有选择东渡、南下、北漂,而是选择西进,到高原上任一小学教师,且一呆就是21年。在可预知的未来,我的工作年限都会局限在这个青藏高原东缘的夹皮沟里,一个叫康定的地方。
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是想起以前在网上看到的一篇文章《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那一瞬间的忧伤淡淡而绵长。单纯从初恋时遭受的挫折看,我们农村孩子没得与城镇小姐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机会,更何况是恋爱、成家。
一个农村孩子的亡命苦读,就是要离开那千山万壑的乡村,离开长江南岸里的大山。但真离开了,时间久远了,心又牵念那里。前几天,谷歌地球里把我老家的高清地图出来了,原因是高速、铁路都离此不远。看到那些空无一人的村落,悲喜交集。那每一吋的土地,无不留下自己的足迹。
人到不惑,我对自己将来的归宿清晰而明了,就是骨灰能回到家乡,回到那被人抛弃的乡村。
《进城走了十八年》读后感(九):什么是进城
回不去的青春年少,只能存放在脑海里 什么是进城?在我们这里,从前有个地方叫城里(现在也有比较远点的乡镇的人这样说),大家买卖东西都要去那,那也是孩子们最爱去的地方,那里有楼房,有商场,有好吃的东西,还有穿着比乡村人漂亮许多的“城里人”。 对于城里,我记忆最深的是父亲说起文革时候爷爷不甘被人陷害,一气之下丢下中御桥那里5间平房回到村子里时愤愤不平的说“那可是城里的房子”的样子,所以,对于十年砍柴来说他用了18年回到了他的城里,而我。。。。。。 用了好几天才看了第二章,感触最深的是作者在蒙昧记变中对外婆家的描述“对于中国的民间,外婆家代表的是温馨、幸福,是释放童心的自由天地”,对我而言,小时候不常去外婆家,没有这种感觉,但对表妹、表弟及现在的大轩而言,确实如此。
外婆、外公给予的不仅仅是一块糖果,一袋零食,一顿可口的饭菜,更是满满的爱,点点滴滴融化在孩子的心里。 不过看完整本书,才发现作者的进城跟我所说的进城不是一个意思,他的进城更多意义上是说求学——离开本地——铁饭碗——北京户口,这样读下来,反而没有了最初看这本书的感同身受
而且觉得后面部分写的啰嗦而凌乱,不如前半部分写童年乡村生活时活泼生动,草草收场,也不愿意再读了
《进城走了十八年》读后感(十):“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时代还存在吗
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是想起以前在读者上看到的一篇文章《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于是又找出来看了一遍,还好,没第一次看时那么受触动了,但在当时,这绝对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篇文章,没有之一。从那时起就开始知道未来的路不好走,不好走,但自己只有这一条路,这不,也一路走到了现在,已经走了十三四年,进了城,但依然不属于哪座城,也没有哪座城属于我。前路依然漫漫,未来,仍看不清楚。
十年砍柴和《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作者都是七十年代生人,相对八十后九十后各种拼爹,他们自小经历的竞争都还算公平,即使这样,也还是用了几近二十年的时间才和别人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上帝还算公平,他们赶上了中国最好的时代,赶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二十年,一旦他们进了城参与到了社会生活中,便有着大把的机会等着他们,相对后来者而言,他们成功要容易得多,这算是补偿吧?
可是,八零后们呢?九零后们呢?我们奋斗十八年甚至都进不了城,一纸户口是永恒的沟壑,想跨过去太难。于是,乡村的少年们选择另一种方式进城——打工,从此,他们不再属于农村,而城市却又不属于他们,青春年华献给了工厂,终年一日地流水线作业,如机器一般,换谁也会发疯的吧?于是会有富士康的十二连跳,金属都会疲劳,何况人呢?金属不会绝望,但是人会。
我总觉得,这种进城最大的意义便是悲哀。
真心希望农村的学生都能看看这本书,可能会在书中看到自己的乡村记忆。我就不追忆自己的小时候了,童年那么美好,不容我此刻亵渎;真心觉得城市学生也该看看这本书,也许你们会觉得乡村的生活很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