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轮一九四九读后感精选10篇
《太平轮一九四九》是一本由张典婉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太平轮一九四九》读后感(一):內容很感人
一段逝去的歷史,之前就有知道,但通過此書才詳細暸解細節內容。內容很感人,經常禁不住會流出眼淚,將心比心,感同身受。在大自然面前,生命是如此脆弱。1949,除了政治、軍事的標籤外,還應該加上一個“太平輪”。
《太平轮一九四九》读后感(二):中规中矩
中规中矩的写法,搜集当事人的回忆+佐证的史料。读了以后也知道是怎么回事,当事人的那些悲哀在那个时代中的必然,太平轮的沉没只是“失散”和“死亡”的一种另类表达方式而已
总体感觉书得气势宏大和文笔和巨流河比还是差了不少,而且作者主要还是用别人的故事来写作,写不出齐邦媛那种切肤之痛
荡气回肠的历史背景,很适合改变成电影或者电视剧,喜欢这种真实的历史题材作品,寄托着无数人的两岸情结。
据说吴宇森要拍电影,貌似遥遥无期,电视剧貌似有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上映。
《太平轮一九四九》读后感(四):删节版,也是迈出的一大步
初识本书还是从《三地书》里,后来读到《巨流河》,也有关于太平轮沉没的描述。本书无论是内容还是文字,都直指人心。希望三联能多多引进这类图书,更多角度的了解60年前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那被风吹散的,被雨淋乱的,被利用,被掩盖,被扭曲,被竭尽全力试图还原的......历史,人物,信念,情感......就算是删节版,修改版,也是跨出的一大步了
坐在宁静舒适的家中,读着太平轮的故事,想象着当年国军大势已去,全国处在内战的最后的阶段,人山人海的火车站和港口,成吨的货物行李往太平轮上搬运,用黄金换得船票的焦急的乘客,有船票的期待着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这景象就像泰坦尼克电影开场的场景,只觉此刻的安稳生活是一种幸福。
太多人的命运被这船彻底的改变了,有失去父母彻底成为了孤儿的,有失去妻儿兄弟的,有一大家子失去父亲的,这些人讲述了太平轮失事后他们的人生,最让我感慨。
《太平轮一九四九》读后感(六):【太平轮一九四九】
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七日農曆小年深夜二十三点四十五分船难发生,数小时后,惨叫声、救命声、哭声都已消失,海面又恢复了寂静如死的漆黑,仿佛世上从不曾存在过太平轮。达官显贵与平民百姓在太平轮上殊途同归,千余生命就此终结,他们的故事六十年一直湮没在历史浪潮中,张典婉用生命中的五年光阴,書寫這麼多悲歡離合的篇章,在这本書中還原了太平輪的時代背景,生還者自述、受難者家屬的家族故事,以及曾經乘坐太平輪的紀實追憶,填補了歷史來不及陳述的空白。每一个故事都让读者唏嘘。
《太平轮一九四九》读后感(七):命运之轮
东方的泰坦尼克,传说的黄金之船。
蔡康永、龚如心、李昌镐……声名显赫也好,籍籍无名也罢,与时代的剧变同步,数以千记的人因为这艘船而经历家庭的剧变。
记得曾有人说过:在深不可测的命运面前,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都那么不堪一击。
象被命运玩弄于股掌之上
终究会象冰块般溶解消逝
所以,珍惜眼前人,珍惜当下福。这些始终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力量。
《太平轮一九四九》读后感(八):一個倒掉的世代
每一個世代的倒掉,具有象徵意義的並不只是君主自縛、銜璧出降,更多的是屬於舊時代的一群具體人在生理意義上的倒掉,迴響出舊時代本身的喪鐘聲。
太平輪的悲劇便是這樣一種倒掉的體現。紅旗插上總統府的那一刻,天安門廣場升起五星紅旗的那一刻,蔣中正座機降落台北機場的那一刻,都不如太平輪的沉沒具有的象徵意義濃厚。
民國三十八年一月廿七日的那艘船上,搭載著舊時代的典型知識份子、士紳、商賈和官員,這些人擠在超載的輪船上本身就已經昭示著舊時代末期、昔日榮光全都被打碎堆放的夕陽光景。舟山海域的沉船,帶走的是一個世代的身份認同、一個世代的價值觀念和一個世代的生活方式。自此以後,中國再無士紳,再無知識份子,再無舊式商賈。
一個世代的消逝,具體人肉體上的消滅,往往是最好的註腳。
《太平轮一九四九》读后感(九):浮出海面的太平轮
是一个被遗忘的记忆?还是一些不堪入目的往事?太平轮沉没六十周年之际,目光再次聚集于此。伴随着时间或许要被永远湮没的历史重新浮出水面,悲怆的往事泪湿眼眶。好久没有在一个暖洋洋的周末下午,手抱一本心仪的书,在一个人的教室,走进作者的思绪长河中。浮生偷得半日闲,今儿个下午幸福了一把----做了会儿自己喜欢做的事儿。
书的前半部分记叙幸存者的回忆,与幸存者移情同感、同体大悲,乃至数度哽咽,喉咙失声。后半部分写和太平轮有关的幸运儿,一张船票改写了一个人的人生,也改变了一个家庭的际遇。最后的海祭更让人为之动容。
内部乱象使近千生灵魂散大海,他们的死到底值得不值得?1949年一个时间点,两地相隔,划开了两个不同的政权和时空;六十年后,两岸开放探亲、通商、通婚、直航,一派繁荣景象。台海六十风云波诡不得不说人为因素占大头。
族群的认同,等待我们耐心去移情共感,去感受他们受战火煎熬的历史,因为唯有如此,他们才能走出再度被迫害的不安阴影,不再恐惧新的召唤将会是另一个集体暴力与谎言的复制。
我们要做的,就是记住历史,感怀情意,太平心愿,和解共生,珍惜所有。
多到随便弄出来一点点就会让你的眼泪掉光的地步。所以,太平轮的意义不在于它是一场悲剧,而是它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个事件。我是在《巨流河》看到太平轮的描述,加上其他地方看到的一些印象,加起来促使我在单位一楼的中信开的书屋里,用八折的价格买下了这本书。
花了几天的零碎时间读完,发现里面讲的大部分人与事其实和一九四九年沉没事件并没有太大的联系。因为那会儿幸存下来的人太少了,而逝者的家属多半不愿再回首那沉痛的往事,种种原因吧。
书中也有令人快乐的颜色,那就是吴金兰的故事,在一本充满了沉重压抑的书里,给人一点点温暖的感觉。也有令人泪下的悲惨遭遇,那就是黄似兰的故事,亲情在这里也失去了效力,整个世界都是漠然的黑色,但是故事的结尾还是好的。
总之这本书是一本受众范围很小的书,我们从打分者和书评的人数上能看的出来,区区二百多不到三百的打分和22条书评,少的可怜。按理说,这种书与《巨流河》有相通之处,都是台湾情结,都是悲惨遭遇,然而由于一段经历和一个事件的区别,有了不同的关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