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流水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流水账》读后感10篇

2018-10-21 03:0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流水账》读后感10篇

  《流水账》是一本由陈淑瑶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4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流水账》读后感(一):文笔优美韵味无穷。

  台湾作家陈淑瑶于2010年创作的首部长篇小说《流水账》,获2010年台北国际书展年度之书,以及2010年金鼎奖文学类图书奖。小说背景仍是陈淑瑶最熟悉的,澎湖的风土人情。书中充满了对青春深深眷恋。两位少女情感在充满民俗庙会、农务琐事及海味美食漫长记录中穿梭,美丽情怀岛屿风情交织融会。

  《流水账》读后感(二):农村故事也很美

  作为一个农民我喜欢那种写农村,还有关土地,土地上农民的故事。即使是异地,那也让我觉得亲近,那是我从小就能理解的事。而在我们心中,最美的东西,也许就是我们最能理解并收藏心底东西。记得看台湾电影夏天协奏曲》,我不是感动那个故事,我是感动于那个故事发生的海边小渔村里的人。此书,应如是。

  《流水账》读后感(三):的确很流水账

  初看书名真的没有什么吸引力,经朋友推荐,细细品味了一下,还很不错……个中滋味自己品味喽

  到此,本来想提交,说我信息太短了,那就再来两句吧内容是:

  初看书名真的没有什么吸引力,经朋友推荐,细细品味了一下,还很不错……个中滋味,自己品味喽  初看书名真的没有什么吸引力,经朋友推荐,细细品味了一下,还很不错……个中滋味,自己品味喽

  《流水账》读后感(四):需要慢慢品味

  初一看书的名字,就想起读书时老师评价某些作文评语,流水账似的,呵呵。不过这本书值得慢慢品味哦!

  两位少女情感在充满民俗庙会、农务琐事及海味美食漫长记录中穿梭,美丽情怀与岛屿风情交织融会。

  也许你会喜欢……

  《流水账》读后感(五):唯细水方长流

  自《台港文学选刊》上邂逅女儿井》后,等了陈淑瑶10多年。

  《流水账》读来很亲切风格是沈先生一脉的。

  那群简明、鲜活、匀速而行的生命,一阵阵腥湿的海风,一畴畴厚重的土地,由着一支宛转的诗笔琐细“录”下,素朴得不容亵玩,不时引得人心头一暖。

  作家是深谙“诗画同源”、“气盛言宜”之道的。

  (总是倾心这般疏离于城市化、全球化的文字,以至于疑心自己有无奉它们做清供的嫌疑。)

  《流水账》读后感(六):流水有忆

  很奇怪为什么要用“流水账”这个词做书名,读后才恍然,原来真的很流水账。

  开始读这本书是因为里面介绍描写了很多台湾的风土人情,对于那个美丽的小岛,还是有很多好奇在里面,后来在作者清新的文字中我很惊喜发现了很多我也经历过的事情,那种熟悉的共鸣感让我重温了很多关于童年和青春期的很多往事

  难怪此书被标记为:世上最真实生活和最美的心灵

  《流水账》读后感(七):《流水账》与张爱玲《小团圆》同获2010年台北国际书展年度之书

  《流水账》写到厝尾里的一个井仔,令人联想到陈淑瑶在1997年获时报文学奖小说首奖而一鸣惊人的《女儿井》,井的意象在她的作品重复出现,荒旱中望着天井叹息,井是限制,也是希望;过去,长期历史霸权论述之后开始重视的是地理,陈淑瑶将小说聚焦于澎湖,有清晰地域辨识,从地理边缘位置冷眼观看,《流水账》延续《女儿井》的脉络,农事与海事交织出人与土地的深情,在现今价值观不断崩解的年代里,她以小说书写,呈现出对物质文明幽微美学抵抗回归心灵的内在沉淀超越时间空间,定格成一幅永恒画面

  《流水账》读后感(八):那只无声的鞋子

  小时候听侯宝林的相声,说是一个失眠老人等着楼上年轻人靴子“哐当”两声才能睡着,有一天只听到一声,结果溜溜等了一夜。那时老妈笑的先仰后合,我在旁边看着,心想有那么好笑吗,下意识牵肠挂肚,不就是因为平日的习惯吗?有如夏日凉风习习中敞开的门板,风大时我就会愣愣地看着它缓缓地,直到越来越急地奔向门框,"咣”一声,我的等待结束。有时风一大,我就瞪着门板,完全想不到拿东西先挡住,而是专注地等它自杀地“咣”一声,之后很得意地瞟一眼妈妈姐姐看看有谁被吓一跳。读《流水账》,我仿佛看到作者陈淑瑶在背后得意的笑,她拿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引爆了人体内心最深处的乡愁

  《流水账》就是那只没扔出来的鞋子,我从第一页就等着情节发展,一直等到最后一页,没情节,没主线,没主人公,却只有那种等鞋落下来的“牵扯”让我揪心起急地读到最后。这书就不是写给人看的,是陈淑瑶一个人记事本根本不管“阿妈阿母”“土豆花生”的对应关系,只为自己而写,只为书中那些平凡如蚁的人而活。估计80、90后的速食一代没人会去读它,谁也没耐心一边读一边脑袋翻译澎湖土话,搞清错综复杂的家谱。然而,它毕竟活过,在青春即逝依然终日忙碌的中年一代的心中。他们会在孩子长大,父母辞世,每日装逼赔笑的应酬后,奔波劳累躺在床上昏睡袭来之前,而且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为它活着,把它演绎成自己不同故土,越来越记不清楚的少年时光,那些这辈子都没想过打去电话问候的阿公阿婆表姐表弟。。。会把他们都从记忆深处揪出来,一遍一遍跟嚼橄榄和虾干儿一样回味着,添加着,每一次都不同。乡愁不是我在这边,家在那边,是我在外边,故乡在里面。

  记得小时候寒暑假被哄回姥姥家,老大不情愿,仅为了老妈高兴代表她去看她的妈。老家亲戚无一例外,每次都要带我去转海边又腥又臭的市场,去小的不能再小的动物园半死不活老虎,甚至带我爬上能晒死人山坡,看戳立山顶等雷劈的电视塔,仅仅如此,这是那座小城为数不多值得骄傲地“特色”。每次我都发誓不再回来闻馊鸡食味,陪着一屋子老太太回答她们每次见面同样的问题。直到一次春节过后,返程火车上,那种“终于离开”的快感莫名消失,望着黑暗中这个小城家家户户过节的红灯笼在火车的急速中萤火虫般晃过,一种恐惧突然袭来,想到我跟这个小城唯一的“牵连”就是姥姥,如果她死了,我将不会再与这个城市有任何揪扯,于是开始向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灯火告别“再见,再见。。。”念着念着突然觉得姥姥已经死了,这将是我最后一次旅行,我想记住这个城市的面目,黑暗中不知道海产市场过了没有,是否动物园也错过了,于是开始暗暗哭泣,老妈在旁边戳我:“刚才你大姨小姨一起在月台抹眼泪,就你个没良心欢天喜地,现在哭个屁用啊。”我哭是因为我什么都没记住,而我不会再来了。抬眼以为过了很久,还有有零星灯火闪过,那一晚才知道小城如此大,火车驶了半天也逃不出它的边界

  老家就是这样吧,那只没掉下来的鞋,潜意识中人等着盼着,手头却忙着其他的事情,好像它永远会在,不急着主动去招惹。闲来想起,那些不搭嘎的亲戚们似乎永远是聚在一起的,有抠门小气的,有充大头好汉的,有转着心眼的,有背后说闲话的,诸不知因为你在,他们才聚拢来,你若不来,他们也是各过各的日子。脑袋里每每回忆都是众生像,说话大声笑也大声,笑和吃食是攒好了等你来,哭和愁闷却是背着你,本来没指望你能帮衬啥,除了记得他们,你什么也做不了。

  读《流水账》时,正值正午,北京阳光爆晒,院里不知谁家厨房传出筷子搅合鸡蛋声音“哒哒,哒哒,哒哒”清晰均匀熟练干脆,一定是个善厨主妇,光听就能看到金黄的蛋液散开去,那“滋-啦”一声的油锅葱香还没来,就觉得自己肚子也跟着饿起来。家儿味也许就是这样,男女相吸般缓缓靠近,一股力量虽然温柔无比,却强大的让你欲动不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