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7-10-07 21:0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一部由杨德昌执导,张震 / 杨静怡 / 张国柱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观后感(一):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心声

小四从最终好学生,一步一步被环境改变,他的原型很像我们,总是认为我对你付出多少你就应该对我回报多少。像是挣扎,为了女生可以插兄弟两刀,从全家希望慢慢堕落,直到最后犯下不可饶恕的事,父母在警局相见时两人目光相对,却不能说出一句话。因为他们不能理解在他们眼里这么乖的孩子,是什么让他变成这样,但是事实就在眼前!在学校周边的黑帮老大,把一个在社会上老大哈尼害死,(哈里说“我只怕两种人,一种是不要命的,一种是不要脸的”)一个人去找一帮人最终被害死。哭声中带着的是后悔,紧紧的抱着女朋友。那种苦哭是后悔,毕竟他只是一个学校边上的混混,被哈里身后的那些人找到杀死了好多兄弟自己也被杀了好多刀。滑头一直在学校混后来在被追着砍时,明白他还是太嫩了,最终改变不在混。本片最主要的还是哪个女主小明,和很多男生都有勾搭,她所处的环境让她早熟,明白什么对她有利,小四劝她不要理那些男生,她不听!最终小四在占有欲中决定把自己好兄弟小马杀了,因为小明住在小马家。在带刀去学校找小马决斗时路上遇见小明,小明告诉小四“你根本不可以改变我,我就像世界,你不可以改变世界”小四一刀刀,终于释放了,青春男孩男人成熟是要付出代价的。弱者给弱者的一刀。。对了我记有个导演小明试镜的时候,后面说过一句话“她很厉害啊说哭就哭说笑就笑,很自然!”4个小时诠释了青春,世事本就没有对不对!——《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观后感(二):你连真的假的都分不清楚,还拍什么电影?

民国五十年夏天,茅武在牯岭街杀死了他的马子,后来这起民国迁去台湾以后的第一起未成年人杀人案件被杨德昌拍成了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片长3小时57分钟,出场人物众多,精细庞杂的细节所勾勒出的世界,即使是时隔半个世纪,依然扑面而来。这正是那个时代的缩影,甚至可以说是华人社会的缩影。这巨细无遗的青春群像,正是「见众生」。

张震:家中排行老四,所以外号「小四」,孤僻,寡言少语性格倔强,不畏强权。滑头要抄小四的试卷,小四没有理会,下课后面对滑头的挑衅小四丝毫不怵,拿起球棒就准备干架,还导致飞机的球棒被没收。后来滑头抄了小四的试卷,老师认定两人作弊,小四在办公室不肯认错,导致被记过处分。小马刚认识小四的时候也说过,「我还以为你是好学生呢,原来又泡miss又卯架」。认识honey则是小四的一个转折点,从honey身上小四发现了自己所缺少的东西,所以最后小四对小明说,「只有我能够帮助你,我是你现在唯一的希望,就像以前honey一样,这就是你现在为什么还一直忘不了honey,因为现在我就是honey」。

张举:小四的父亲,普通的公务员,为人正直,一根筋不够圆滑,直到后来遇到一场变故,变得唯唯诺诺。父亲因为小四作弊第一次去学校的时候跟训导主任说,「像你们这样教学生,好学生都被你们教坏了。」然后主任说,「不要冲动嘛,学校有学校的规定,我也帮不上什么忙。」父亲气冲冲地说,「我是来讨公道的,我不需要帮什么忙,我们之间也没什么利害关系,我不要你帮忙,像你们这种官僚的想法,怎么教学生嘛,怎么教嘛!简直莫名其妙!」旁边的小四把这一切默默地看在眼里,回去的时候父亲觉得对不起小四,可是这种行为早已得到了小四心里的赞许,这也为以后小四的爆发做好了铺垫。在回去的路上父亲跟小四谈心:

父亲:如果一个人还要为他没有做过的错误去道歉,去讨好的话,那这种人什么事情做不出来?

小四:可是我觉得世上这种人太多了。

父亲:所以呐,读那么多书,就是要在其中找出一个以后做人做事的道理。如果到头来还不能勇敢相信它,那么做人有什么意思啊?

小四担心回去以后父亲会被母亲啰嗦,父亲反而语重心长地用广东话跟他说,「冇春袋,都好麻烦噶。」小四问他什么意思,父亲却笑笑说,「没什么啦,你长大就知道了」,真是让人感动啊!

后来父亲第二次去学校,在训导主任面前低声下气,听着主任的数落,一旁的小四却看不下去,拿起球棒打碎了办公室的灯泡,向在场所有的成年人发起了反击。

金老师:小四的母亲,典型的贤妻良母,把家里操持得井井有条。小四第一次被记过回家,金老师数落父亲,「人家去谈事情呢,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你一去谈事情啊,就记个大过回来了。」父亲回击,「记不记过还是其次,做人就是要光明正大嘛,就是在这种时候才应该讲原则,做个好榜样给小孩子看。」「这怎么会是讲原则的时候呢?」母亲情绪激动地道,「我就知道你老把事情搞砸。」父亲继续坚持,「我不信这一套,我这样过了一辈子,还不是风平浪静心平气和的」。

就像生活中见过的大多数母亲一样,对家里的各种事情总是放不下心。由于经常抱怨父亲,最终导致父亲呵斥她不懂男人之间的感情而崩溃大哭,经过这次争吵两人感情更加牢固。

张娟:小四的姐姐,家里的老大,学习成绩好,懂事,除了母亲以外家里另一个管事的。向往美国的生活,打算考到美国去留学,后来觉得家里困难想留下来工作帮家里减轻负担。小猫王不懂英语又爱唱英文歌,所以经常找大姐听译歌词。有一天早上小猫王去找小四,刚好碰到大姐洗完澡出来,小猫王就说,你越来越像老美,早上洗澡。

张翰:小四的哥哥,家里的老二,擅长打台球,被叶子骗去跟217的人打台球赌钱。第一次小四要赔飞机的球棒找老二借钱,老二把母亲的手表偷去当了跟217的人打台球赌钱,第二次小四偷了母亲的手表老二主动帮他背黑锅,被父亲打个半死。父亲打老二的时候一边打一边骂他「没出息,不要脸」,被刚好回来的小四在门口目睹了这一切,最后小四杀死小明的时候也骂小明「没出息,不要脸」。

张琼:小四的二姐,家里老三,信教。听小四的告解,最后还约了教会的陈牧师开导小四,只可惜那天小四没有赴约,而是去了牯岭街杀死了小明。小四被抓的时候,张琼哭得最凶,可能是为了自己没有救到他而自责。

张云:小四的妹妹,家里的老五,最小的一个。拥有典型的家里最小孩子的那种任性,老二被打就是因为她告密,大姐骂她,「小鬼,什么都不会,就会告状」。

小明:honey的女朋友,honey死后跟了小四,最后被小四在牯岭街杀死。小明父亲早亡,从小跟着母亲生活,多次寄人篱下,极度缺乏安全感。这些经历都让她更早地学会了世故,比周围的同龄人明显地成熟许多,玩弄男人于股掌之间。小明刚认识小四的时候就说过,「我笑你好老实啊,你这种人以后会吃亏的。honey就跟你一样,大家都怕他怕得要命,其实没有人知道,他是最老实的人,就是因为不服气,看别人不顺眼,横冲直撞的。我每次都想跟他讲,这个世界是不会被你改变的,他每次都跟我吵,还怪我浇他冷水。」此种对人性的洞悉,完全不是小明这个年纪的同龄人能有的。小明游走于各个男人之间,完全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由于从小家境困难,目睹了母亲的遭遇,导致小明本能地寻求更强的男人的保护,一开始有honey,后来有小马。可是以小四还不成熟的心智完全无法明白,还妄想化身为honey去保护她,改变她,这一点估计到了小四杀死小明的时候他都还不明白。就像小明被杀之前跟小四说的,「你的意思是要帮助我来改变我是不是?你怎么跟别人一样,看错你了,你原来跟那些人都一样,对我好就是想要交换我对你的感情。这样你就安心了是不是,你太自私了。呵,要改变我?我就跟这个世界一样,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

honey:最富浪漫情怀的角色,小明前男友,小公园扛把子,具有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孤独感,是整个小公园的精神偶像,因为杀了217的红毛(没出场过)跑路去了台南。honey死后小马说过,「像honey,本来名字报出来,台北哪个不害怕(原话是『maxi』,台湾俚语,不知道怎么写),后来为了一个miss,搞得……」honey第一次登场时穿着一件中华民国海军制服,夸张的喇叭裤,戴着个白色海军帽,双手抱胸,大衣披在外面,走路时皮鞋踢踏做响。从那一刻起,honey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就深深地吸引了小四,后来honey告诉小四他跑路去台南的时候每天看几十本武侠小说,最后只记住了一本叫做《战争与和平》的书。此书更加激发了honey的浪漫主义,后来他只身闯敌营,一个人挑战217,只凭气势就压得对方不敢还手。honey对山东说,「我只怕两种人,第一种是不怕死的,第二种是不要脸的,你觉得你是哪一种?」话音刚落就被阴险的山东推出去被车撞死了,结束了他浪漫而短暂的一生。

小马:honey是靠自己的实力打天下,小马则是靠父辈的势力,小马的父亲是台北警备总司令。小马家庭条件好,讲义气,大男子主义,看不起女人,对小四关照有加。第一次帮小四出头的时候对面问他混哪里的,小马就展现出他的霸气,「我人在哪,我就混哪。」从那次起,小四就成为了小马最好的朋友,可是最后也是由于小马对女人的轻视,觉得小明不过是一个miss,导致小四跟他反目成仇

二条:honey的弟弟胆小怕事,头脑简单,热爱唱歌,组了乐团。honey走后,二条和滑头争老大,可是二条实在太废,不是滑头的对手。honey回来的时候就教育他,「妈的,难怪你搞不过滑头,就只晓得上台唱歌,出风头。你还会干什么?没出息」。

滑头:见风使舵的墙头草,有些小聪明,可是没有坚定坚持的东西。一次在国校和小明幽会被217围堵,被来解救的小四撞见,怕honey知道此事,于是他叫小翠去顶包,其实他不知道小四根本没看清那女的到底是谁。后来在小公园的火并中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改信基督,从此人生走向了另一个转折。

王茂:外号小猫王,由于不懂英文又喜欢唱英文歌,和小四的大姐比较熟。经常跟小四一起活动,最后小四杀死小明那把刀就是小四去小猫王在家里拿的。小猫王跟二条一起在小公园唱歌,后来在中山堂看到专业的乐队表演,他说也想唱一首猫王的歌,被二条嘲笑。最后录了一首《are you lonesome tonight》寄给远在美国的猫王,还收到了猫王的回信,送他一枚戒指。

飞机:经常跟小四还有小猫王一起活动,生性懦弱,胆小怕事,小四、小猫王和飞机被小虎堵了以后,小猫王拿着刀要去着小虎报仇,可是飞机却怯懦地说算了吧。

三角裤:泯然于众的小跟班,正如那些我们想不起名字的高中同学。唯一记得的就是那为了取笑他而改编的口号,「三角裤,三角裤,省钱又省布,破了还可以当抹布」。

小虎:学校篮球队主力,色厉内荏,外强中干。有一次滑头一个人去找小虎质问小明和他的关系,仗着南海路的太保在,他们把滑头揍了一顿,还堵过小四他们。最后被台客们狠狠修理了一顿以后再也不敢吭声,小马刚转学来的时候对小马表现出了敌意,可是他也知道小马是他惹不起的人。

小翠:滑头的马子,被小马勾搭过。最后小四发现小明跟小马在一起之后和小翠约过会,可是小四又开始给小翠灌输他那些「大道理」,小翠把当时她假冒小明的事情告诉了小四,进一步加速了小明在小四心目中形象的崩塌。走的时候小翠对小四说,「你怎么不去跟小明讲这些大道理,我差她,差得远咧」!

山东:217的老大,饭量极大,沉默少言,为人阴沉,有一个很爱他的女人,最后死得很惨。

卡五:山东的手下,话多,嚣张,典型的帮大哥跑腿的角色。

叶子:南海路太保,唯利是图笑里藏刀,在小公园办演唱会和滑头分钱引起二条不满,老二赌台球也是被叶子带去的。

胖叔:小四邻居,酒鬼,非常不待见小四的父亲,有一次小四父亲去他店里买东西,他借着酒意极尽所能地挖苦了小四的父亲一番。后来被小四阴差阳错地救了一命,对他家感恩戴德,还帮小四父亲介绍生意。

汪国正:外号汪狗,衣着讲究,能说会道口若悬河,是小四父亲在上海时的同学。他答应说托关系把小四从夜间部转到日间部,可是典型的出工不出力,永远都没有个下文,最后还在背后捅小四父亲的刀子。

片场导演:建中旁边片场的导演,不满制片老板娘选的女主角,对她阳奉阴违,一直希望小明出演他的电影。有一天小四和小猫王在片场里偷了一个手电筒,导演找到了学校里,训导主任说,「我们贺校长啊,一向讲究学生人格自由发展,你看看我们学校大门,从来就没关过。」小四跟小明闹掰了以后在片场又遇到导演,导演问他,「上次跟你来的那个小女生,你可不可以帮我找她一下。试完镜我们去找她,结果搬家了,你知不知道她现在住哪儿啊?她真好啊,说哭就哭,说笑就笑,可真自然诶。」正在气头上的小四对着导演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自然?你连真的假的都分不清楚,还拍什么电影?你知不知道你在拍什么玩意儿?」

护士:学校医务室的护士,小四经常去找她打针,有一次撞见了小四和小明的约会,后来在医务室揶揄小四,被小四大骂一顿,「操你妈的逼,你什么玩意儿,警备总部啊?」导致小四父亲第二次去学校求情,小四也因此被开除。

男医生:医务室的男医生,小明的众多裙下之臣之一,后来要结婚了,小明跑去质问他:

小明:我不喜欢她,她好奇怪,你们之间没有感情,她不适合你。

医生:这种事,你们小孩子是不懂的。

小明:你不想跟我说就算了,你怎么晓得我不懂。

医生:感情的事情不是开玩笑的

小明:很多人都说他们爱我,可是……一碰到麻烦事,就都逃得远远的。

医生:有这种困扰的话,你一定要告诉我,我才能够帮助你。

小明:我不会告诉你的,你的事又不会告诉我,对不对?

这段对话中,小明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淡定和成熟,简直令人不寒而栗。

红豆冰:建中的小摊贩,一开始三角裤,小猫王他们就在猜测她内裤的颜色,后来终于借机看到了她内裤是红色的。

教官:建中教官,一共没出来几次,第一次就跟是红豆冰聊天,听说红豆冰是台中来的,教官就说,「说到台中的话,我倒想起大陆的汉口。」后来又跟护士搭讪,「说到青岛,它的建筑特别的好,是德国人建的,尤其是它那个下水道,做得特别的宽,特别的大,你不管这个下多大的雨,等这个雨停了之后,地面绝对不会积水,不像台北这样子的话,下一阵雨就积水」。

以上是电影中出现过的众多人物的一部分,还有许多,比如那个操着山东口音卖馒头的大叔,还安慰小四他爸说,「睡一觉太阳出来就好了」。冰店老板娘,被瞎子甩了以后像神经病一样地哭喊自己一个人多孤独啊。叫小猫王抄写一百遍「我」字的国文老师,叼着烟质问导演为什么换女主角的老板娘,抱怨导演给她化妆太浓的女明星,陈牧师,少年组,以及那众多泯然于众的小混混。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之所以丰富,在于它用极细腻的笔触,细致地描绘出了一幅那个时代的「清明上河图」。每一个镜头,每一个人物,每一句台词,都在我日后的生活中不断浮现。哪怕微不足道的一个细节,毫不起眼的一个路人,漫不经心的一句对白,都能让人感到他们的流光溢彩。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观后感(三):嗯嗯

结识小明(杨静怡)前,小四(张震)是典型的乖仔,是父母的希望和兄妹的骄傲(一家人指望他考上名牌大学将来提升全家的社会地位),他有一个喜欢摇滚乐的自称“小猫王(王启赞)”的好友,两人虽会去树林看人幽会,但过的是与周围诸多在“小公园”混的少年人完全两样的生活。 喜欢上小明后,小四便像跌进一个无底深渊,开始被外界的各种力量牵着鼻子走。新识仰慕对象honey(林鸿铭)猝死,一向敬重的父亲的自尊与精神因为某次事件严重受损,加上将一次次“欺骗玩弄”他感情的小明“看透”,血气方刚又有很强道德感的小四终于走上犯罪的道路,期望用自己的刀结束事件的根源。但小四不知的是,他眼中的根源只是这条食物链中微不足道的一环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观后感(四):看“清楚”牯岭街"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近四个小时的片长,超过了大多数人注意力的极限,断断续续,终于看完了,也没看太懂,目前可能不会选择180分钟以上的冗长电影来看了。有一个弹幕倒是记忆挺深,"他这辈子的梦想之一就是看“清楚”牯岭街"。 "这个世界是不会为你而改变的,我就好像这个世界一样,是不会为你而改变。"感觉杨德昌导演的很多电影经常传达的一个观念是:个人没有办法被别人改变,人也不能改变世界。但是矛盾的是,杨德昌导演本人却有着对社会、人生、历史有着很深的反思,他想做的就是通过电影改变世界。 "四儿,记得我录的这首歌吗?你猜我把它寄给谁?我寄去给猫王。他回我信了耶,他信上写,他的歌竟然在这个不知名的小岛上这么受欢迎。他很感动,他还送我一个礼物,可惜你看不到。我现在天天戴着他送给我的戒指,很吊耶!只是,不知那天可以让你把一下。"全场小猫最佳,很赞。 P5挂着美国国旗和「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冰店 给这次截屏取一个简单的名字"好看"(哲理日志 www.wenzhangba.com)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观后感(五):存在主义

10分。荒诞与异化?魔鬼吃掉天使,压得令人窒息的长镜头与寂静无声的氛围融化在这漫长的四个小时之中:恐惧、焦虑、不安、孤独、癫狂……无边黑暗里的微光,我几乎看不清每一个人的脸,甚至总是把他们认错,他们最终在阴影下渐渐模糊,消失于黑暗。我只感觉到灵魂被吸走,脑壳在炸裂……这不是电影。就算你硬要把这称为电影,对不起,我也看不懂、欣赏不来。或许哈尼把那本武侠小说的名字记错了,不是《战争与和平》,是《卡拉马佐夫兄弟》。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观后感(六):少年真正的模样

这是一部后劲很大的片子。
看完了,恍惚着,好像看懂又好像没看懂,发呆。
剧情不用思考,一目了然。
导演的镜头真实得仿佛是拍纪录片,如果不是我确认了电影的背景和电影拍摄的年代并不相同。
14岁的张震,真实得好像我自己。平凡、不安和躁动的青春。
青涩的少年,还未长成的削瘦躯壳下凸出的骨骼。
几十年前的青春,似乎并没有过期。原来无论哪个年代的中学生都要有一双converse。

强烈的真实感。呼啸着越过几十年的岁月。

片子里的小四,片尾时他是一只孤独又绝望的小兽,片头时他只是一个有点叛逆的普通少年。
不怪任何人,父亲母亲没有错,小马小明也不能说做错了什么,学校虽然压抑,也不能全怪他们。错的是这个世界吗?

每一个小演员,都不像一个演员。
想想我看过不少童星,他们熟练地表演,熟练地处理人物,熟练地撩妹,迷倒一片片阿姨和姐姐,但是,他们仿佛没有这样真实的青春。他们也曾有过青涩的时候,可他们并没有这样被世界伤害的机会。
不是人人喜爱的阳光开朗干净少年气,而是像小四这样,不成熟,对这世界抱着未知的恐惧,怯怯的,眼睛闪着光。
像初初自立的幼虎,毛茸茸的爪子伸向猎物试探着,会被猎物吓到,会受伤,会闪躲,会独自舔舐伤口,会用稚嫩的喉咙发出低吼。


世界对他露出了獠牙。

像杂草一样无人打理,野蛮生长的少年。
在沉闷的、压抑的、无趣的环境里,想自己找寻到一些自由和快乐。
这快乐不是他人施舍的,须是自己拥有的。
没人告诉他什么是“正确”和“错误”,脆弱的世界观建立又破坏。


在有些人的回忆里,青春是白衬衫的肥皂味,是上学的早读声,是大扫除时飞扬的尘土,是明恋暗恋的美好,是加了怀旧LOMO滤镜的童话。
还有灰暗,晦涩,躁动不安的青春时期,总少被人注意和提起。男孩们拉帮结派,迟到早退,贴上坏学生的标签,终日游荡,无所事事。
哟嚯,青春这个小婊砸还有两副面孔。

现在回想,似乎我们都曾经在迷茫的青春里“差点”成为小四。
一次两次的“兄弟”、“打架”。
放学后流连游戏机室网吧,电影里的冰室,桌球室。
把“杀”字挂在嘴边。
枪和刀就是厉害牛逼。
崇拜暴力,崇拜“时尚”。
至今仍然未变。

幸运的是,我们终于成为了一个普普通通的成年人。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观后感(七):环境之于成长

看了长达四小时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电影]#,发现了惊天的大秘密。那个时代被赋予的悲怆与动荡,海峡的两岸每个人都不能幸免。 主创们在经历了涅槃以后,每个人都有自己可以歌颂的史诗。喜欢着里面的小角色,小猫王,二姐,Honey,甚至小马。影片将这一真实事件男主人公的形象善化,恶化了女主人公,以致当小翠说出一个真相的时候内心不自主地偏向男主人公。可事实是这个时代扩大了所有人内心的恶,同时二姐的善也被显现出来。然而小四没有等到被二姐救赎。 结尾小马悲伤得哭诉,他是我唯一的好朋友,是发自心底的。还有小猫王对四儿的不离不弃,在那样一个年代更让人动容。 原本可以出现在收音机里面的名字,从此被冠以杀人少年的名称。 A Brighter Summer Day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观后感(八):小四兒|安全感缺失者的內心獨白

這個世界有很多和小四一樣想要通過改變別人、改變世界來獲得安全感的傻子,比如我自己。

因為別人和這個世界同自己的價值觀相差太大了,妄想將別人、世界同化於自己不可褻玩焉的價值體系之下,已獲得認同感,即轉化爲這類安全感缺失者所缺少的安全感。

「要改變我?我就跟這個世界一樣/這個世界是不會變的/你以為你是誰啊?」

真理就是世界是多樣的,要正視「異端」的存在,小明就是不怕別人說水性楊花,她不是沒出息,她只是在做自己,小四兒你怕幹什麼?幹嘛要為別人瞎擔心。

小四兒你原來跟那些人都一樣,對別人好只是要跟別人交換對你的感情,這樣你就安全了,是不是?你太自私了。

對別人好,是妳的事。別人對你的感情,是別人的事。就算你掏心掏肺也沒用的。

他不會回應你的。

不會的。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观后感(九):世界的终结

1962年,杨德昌入读台北建国中学,前一年,学校附近发生了震惊全台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成为那个低沉压抑年代喧闹一时的痕迹。几十年后,导演杨德昌想起这桩往事,赋予杀人事件完全不同的动机,塑造出一个孤独倔强的少年小四,为他安排了一个镜中的世界,如愿表达出那个动荡年代的全貌,其中有对威权社会的讽刺和不满,有对大时代下普通家庭挣扎向前的温情,有对少年残酷青春的凝望和反思,联结起一切的则是一个理想幻灭的悲剧。

影片主要通过三个人物从不同角度映衬出小四理想世界的形成与崩塌。

一、父亲——威权下的蛋

父亲是小四理想主义的最初来源,这个跟随国民党迁台的知识分子,凭借公家的微薄薪水养育着三女两子,妻子是上海时期的同学,现在台北教书,长女入读名校,二子没能考取四处游荡,三女和小四均为高中在读,幼女还在小学,一个当时常见的公务员家庭。

他性情执拗,坚持原则,来台十二年里兢兢业业,始终无法升职。对此他并不在乎,他更加关切的是为孩子们创造好的榜样和环境,因此当小四考试“失常”进入夜间部后,终于拜托一个很有办法的老同学汪狗帮小四转到条件环境更好的日间部,对此他感到不安,连妻子补办教师资格证的事也没好意思讲,然而汪狗不但一口答应,还促成了他的升职,“都是老朋友,应该互相帮忙”。

很快汪狗就来找他,希望从他经手的办公桌椅采购中获得好处,他拒绝了,“怎么好意思对我讲这样的话?”不久,他被警备总部带走。当时的警备总部有权力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带走任何一个人,成为那个年代所有台湾人最为普遍而深刻的记忆伤痕。影片通过两处对比生动表现出这具国家机器表面上的彬彬有礼与背后的冰冷强硬,一处是冒雨前来邀请小四父亲到警备总部时为难谦恭的神情与要求他交代情况时居高临下的姿态,一处是负责审讯的艺术系后辈随意更张步步紧逼的藐视与弹钢琴忘情歌唱《红楼梦》的沉醉。在这里,小四的父亲完全失去自由自主的权利,要求交代什么就必须交代什么,要求什么时候写完就必须什么时候写完,一次又一次的书写、斥骂、修改,已经让他对一切合理不合理的指示要求条件反射似地服从,有一阵子看起来,这样的生活似乎永远不会停止。一天凌晨,就在他通宵书写即将完成又一份审查报告时,突然从耳旁传来一句话,“你可以走了”,他错愕地回头,只看见空空荡荡的门外,一幅苍翠欲滴的美丽景色。

他神情恍惚地走回家,久久伫立,不敢推门而进,似乎那里正潜藏着一个早已忘却无法理解的世界,于是转身到店里喝粥,试图平复心神,抬眼间,正迎上下班回家的妻子久久凝视着的怜爱忧虑,相对无言。这是整部影片最让人动容的几个镜头之一,生动呈现出一个人,当他的原则被击碎后,无处可去的惶恐惊惧,就像一把被折断的弓,尽管修复好了,只要一用力,就能听见裂痕吱吱呀呀地响。

父亲的崩溃不仅因为让人窒息的威权主义作风,还有和汪狗的友情,通过妻子之口,我们知道他刚从广东到上海,是汪狗带着他到处见世面,家里常年使用的老式收音机做为影片的重要道具之一,就是那段时期的见证。妻子怀疑正是汪狗导致他被警备总部带走,他愤怒地斥骂女人不懂得男人之间的友情,他无法接受这一事实,抱住妻子哭着说,我只剩下你和几个孩子,不要再吓我了。

小四亲眼目睹了父亲的前后转变。起初,当小四因为试卷被滑头抢走抄袭导致两人同时受罚时,父亲到训导处为他不平,正气凛然,斥责老师官僚主义,对孩子太不公平,回家路上,他大声告诉小四,一个人的未来是可以由自己的努力来决定的,“如果有人要为他没有犯过的错去道歉去讨好的话,那这种人什么事也做不成”。而从警备总部回来后,父亲焦躁易怒,时时感觉自己遭受迫害,在半夜出现幻听,并将自己的愤怒发泄到孩子身上,他疯狂地抽打老二,不住地骂他,你有没有出息 ,还要不要脸。显然,这句话也是对自己说的,考虑到老二在汉语方言中的含义,杨德昌也许是有意为之。

小四无法接受父亲的这种转变,因此当他再一次挑战权威被带到训导处后,看到自己的父亲完全失去锐气,唯唯诺诺地求情,反过来被面有得色的老师斥责奚落时,再也无法忍受心中的愤慨,抽出棒球棒狠狠击碎了电灯泡。

这时在小四心里,哈尼已经完全取代了父亲曾经的理想主义英雄形象。

二、哈尼——游侠的悲歌

哈尼实际出现的时间很短,身影却从头到尾笼罩全片。他是建国中学附近两大少年帮派之一小公园帮的老大,主要据点是一家名为小公园的冰店,主要成员都没有口音,看不出原住民还是大陆移民的后代;另一帮派217有着鲜明的外省符号,主要据点在眷村附近的一家桌球室,内部夹杂各省方言,非常尊重政府权威,显然是跟随国民党来台的军队后代,小明最早就住在这里。

哈尼是小明公认的男友,据说为了小明和217帮的老大红毛决斗,杀了人跑到台南。从一开始影片就在表现哈尼走后江湖深处的变化,每个变化都在提醒我们哈尼的存在,首先是小公园帮开始内讧,滑头和哈尼弟弟争当老大;其次是滑头通过自己父亲的关系租用小公园附近的中山堂开演唱会赚钱,217帮瞧上这块肥肉,威逼利诱和滑头达成同盟;最后是一次医务室的巧遇,小四护送扭伤脚的小明回教室,两人开始来往,小明试图在小四身上找回哈尼走后失落的安全感。

因此当哈尼回来,首先面临的就是帮派与爱情的双重背叛。在这场哈尼、小四、小明、滑头同时在场的群戏里,先是小明冲上去迎接哈尼,旋即哭着跑开。另一边滑头正聚众欺压小四以维护哈尼的“面子”,哈尼走过来解围,骂滑头人多欺负人少太丢脸,并放小四离开,“我看你不是混道上的”。接下来滑头向哈尼半挑衅地提出不要让个人恩怨影响到帮派合作共同赚钱后离开,面对剩下的成员,哈尼表示要让几天后中山堂一场组织很久的大型演唱会“更热闹一点”。

哈尼的打算落空了,217帮已经为演唱会做好周密部署,哈尼请小四找来和217帮有联系的老二,确认了这一消息,决定让已经安排好的各帮派成员先不动手,然后让小四单独留下,“小明告诉我说很喜欢你”,他将小明的变心归咎于自己的逃亡,大度接受了这一事实,并由此谈起自己的理想,说自己在台南时看了很多武侠小说,很羡慕里面的世界,“其实以前的人跟我们现在出来混的,真的很像,有一个老包,大家都以为他吃错药了,全城人都跑光了,到处被放火,他要一个人去堵拿破仑,最后被挑了穴道,《战争与和平》,其他武侠书名都不记得了,只记得这本”。(即第四卷拿破仑占领莫斯科后,皮埃尔感觉自己受到神启,有义务终结一切,就拿了一把枪去暗杀拿破仑而被捕)。这个细雨绵绵的夜晚,昏黄的灯光下,哈尼说话时露出的无限憧憬的笑容堪称全片最为温情的一抹亮色。

很快这抹亮色就熄灭了。次日晚,当中山堂人潮如织,歌声飞扬之时,哈尼如同皮埃尔一样,一个人去找217现在的老大山东谈话,217帮集体簇拥着哈尼朝黑暗角落走,哈尼无所畏惧,在他的观念里,以多打少、以强欺弱不应当也不会发生,却被山东趁着漆黑浓重的夜色一把推到疾驰而过的车轮底下。实际上,影片不断展现出来的帮派间的几次争斗,都是以众凌寡,滑头被217帮堵在学校,是小公园帮带了更多人来帮滑头解围;小虎的篮球帮分别打过滑头和小四;以及217帮去堵小虎和小四,同样是一群人,说明这种行为已经是帮派冲突的常态,哈尼早就落伍了,正如他一回来就问怎么台北现在到处都在捞钱,这个江湖已经不是他的江湖了,于是他也就怀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为此殉葬。

三、小明——无根的浮萍

每个青春期的男生心中都有一个小明,她也许不是最漂亮的,一定是最具有诱惑力的,杨德昌赋予这种形象更为丰富可悯的内涵,她既是这场悲剧最为直接的推动力,也成为了受害者。

小明成长于一个贫苦的单亲家庭,母亲跟随当兵的兄弟一起来台,兄弟的兵饷无法养活一家老小,母亲尽管身体不好,也只能替人帮佣勉强度日,并随着雇主的更替四处搬家,这种寄人篱下时时刻刻仰人鼻息的生活状态也是对当年无数来台外省人真实境遇的生动展示和隐喻,沉重的压力使她过早地对生活失去希望,造就了她永远无法安定的漂泊感。

母亲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小明身上,作为一名刚进入青春期不久的花季少女,能倚仗什么呢?当她一开始和哈尼交往,这个理想主义的游侠儿想必给了她不少安定和幸福的时光,但她还是会害怕,常常劝哈尼不要总是横冲直撞,“这个世界是不会被你改变的。”而当哈尼离开,她就迫切想从其他人身上寻找安全感,同时也享受着利用美貌和言语吸引、控制异姓的快感,她试镜时在哭笑间转换的自如流畅表明了她控制情绪的天赋多么强大。

小明至少与滑头、小虎、小医生、小四、小马有过不同程度的暧昧。滑头是哈尼走后小公园帮可能的老大,小明和他约会并不难理解,但滑头害怕哈尼找他算账,拼命掩盖这个事实,由此被山东威胁而答应结盟。小虎是一个自始自终求不得的角色,向我们展示了小明的魅力多么具有危险性,他失去魂魄,在篮球比赛中连进攻欲望都失去了。小医生作为痴长几岁的年轻人,被小明若有若无的情愫吸引,自以为小明还是孩子什么都不懂,却一直被她的各种暗示搅得进退失据,为她免去母亲的医药费,又出于嫉妒教训小四。小马是小四最好的朋友,一个玩世不恭的公子哥,小明最后为了能让母亲到他家帮佣选择和小马一起,同时通过小马确定无疑地告诉我们,小明为了生活可以做到什么程度,影片特意设计了一个小马带小四和两个女伴一起约会散心的情节,小马在和小翠接吻后怂恿小四交换女友,可谓保守的60年代里西方性解放思潮的急先锋。

这些人里,小四是唯一不大可能在生活上真正帮助到小明的,他代表了小明的某种希望,是她真实情感的流露。然而随着母亲的又一次病倒,小明很快动摇了,因此有意无意和小医生说起和小四的关系,并最终搬到了能够帮助到自己的小马家里。最重要的是,小明对于安全感的极度渴求是小四根本不可能满足的,小明已经形成了自己根深蒂固的观点,不要试图反抗冷漠强大的现实,她已经成为世界本身。

从这个角度,小四从来没能真正理解过小明,如同大多数情窦初开的男孩一样,他把朦胧的理想形象安放在小明身上,他们最终都失望了,小四的悲剧更在于,他把这个理想形象等同于自己理想中的世界。

四、小四——世界的终结

“这就是世界结束的方式,并非一声巨响,而是一阵呜咽。”——艾略特《空心人》

小四的世界和父亲是相对应的,如同当时的台湾,建国中学内部处处涌动着高压气流,在这里,他面对的第一个挫折是考试失败进入夜间部,奇怪的是他成绩向来很好,这次其他科目都接近一百,只有国文考了五十几,父亲到学校希望查卷,最后不了了之,这也是影片的第一个场景,小四父亲寂寥的背影与吱吱呀呀的风扇,校方官僚气十足的应对以画外音形式出现,隐喻了一个虚无之阵。

不同的是,年轻一代的小四成长的文化氛围更为复杂多元,和日本人打了八年仗,却住日本房子,听日本歌;二姐成为基督教福音派的信徒;小公园里经常举办舞会,年轻人穿喇叭裤、皮夹克,听西方流行乐,好友是主唱之一,被称为小猫王;而大街上经常开着的坦克车,与附近打靶场的枪声又暗示着沉闷肃杀的社会底色。

继承了父亲严肃清高的道德准则,小四对觉得触犯到底线的行为不愿有丝毫退让,又不只是一味好勇斗狠。与滑头,与小虎,与217帮,他在几次冲突中所展现出的勇敢、坚韧让人印象深刻,但他作为一名学生,始终无法接受学校专横、虚伪的一面:为了维护权威,不管对错,千方百计地打压学生,要求服从。这在影片中处处有所体现,比如一次国文老师上课说汉字比洋文简约,举了“mountain”和“山”的例子,小猫王反问说,那“我”呢?显然“I”更为简单,却当场被叫上去抄写“我”一百遍。

具体到小四身上,他与学校的冲突越来越激烈,第一次被记过,最大的原因在于大声质疑老师凭什么自己考卷被抢走还要一起受罚,第二次被退学的起因则是由于小医生以长辈姿态劝他不要谈恋爱时积攒起来的怒火被莫名其妙冲进来指责他站姿不端正的女医生点燃,再也无法控制情绪,说粗口质问她,“你谁啊,警备总部吗?”事实的确就是这样,与警备总部一样,学校的权威同样是不能反抗的,这是一整个时代的压抑。

小四不知道要如何对抗这种压抑,他无法接受父亲的转变,希望如同哈尼一样守住原则,守住那天晚上哈尼谈笑间一并托付给他的小明。他在医务室里看见一顶牛仔帽,戴上它仿效西部牛仔的浪漫风姿,一转身恰好看见小明,小明走过来问他是否能遵守承诺,那是哈尼死后小四大声对小明说的,“我永远不会离开你,我要做你一辈子的朋友。”小四笑着把牛仔帽戴在了小明头上。这是小医生的帽子。

然而小四一点一点发现小明同时周旋在几个男人之间,他觉得痛苦,不知道接下来应当如何践行承诺。小猫王曾在自己住的日本房子找到一张女人相片和一把刀,小四很喜欢那张照片,将她贴在睡觉的柜子里。就在小四彻底了解小明过去的那个夜晚,二姐安慰他,“你要感激别人为你做的一切,你又何曾为别人做过任何的奉献呢?”小四露出了和哈尼一样温情的笑,和她说,哈尼也这么说过,“他是我的好朋友”,同时手电照亮了那张美丽的相片。小猫王曾猜测,那把刀是那个女人用来自杀的,小四现在决定用这把刀来守护小明。

第二天他去找小马,警告他再和小明来往就去堵他。他不容许其他人破坏这个理想的形象,不想让小明被人瞧不起。当他遇到小明,还和小明说,你所有的事我都知道了,但我不在乎,我会像哈尼一样保护你。他的方式就是通过不让其他男人靠近小明来守护自己的理想,所以当听到小明一脸失望地指责他,“你怎么和别人一样,想要改变我。我就跟这个世界一样,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你以为你是谁啊?”理想彻底幻灭,他的世界被整个否定了,在意识过来前,手里的刀已经将他想要守护的人捅倒在地,他呜咽嘶吼着与崩溃的父亲一模一样的话,有没有出息啊你 ,还要不要脸!完美的呼应。

五、“A brighter summer day”

“A brighter summer day”是猫王《Are longsome tonight》中的一句歌词,被用来作为电影的英文标题,一个更加明媚的夏日,指向的是未来可能的美好。

小四的父亲开始以尽可能的隐忍姿态生存,他先是决定戒烟,以节省开支为小四配一副眼镜,最后辞掉公职准备和台客一起经商。滑头退学后脾气变好了,抱着书本一副好好先生的干净模样。哈尼的台客朋友们拿刀杀死山东,为他报了仇,也宣告两大帮派的消亡。小猫王将自己唱的歌寄到美国,收到猫王的回信和一枚戒指。

小四呢?他初审被判死刑,后经高等法院改判有期徒刑15年,可以在30岁前出狱。影片最后两个场景,前一个是小猫王几次探狱想将自己录好的CD和信送给小四,被狱警敷衍着一把丢进垃圾桶,“他妈的”。后一个是小四一家人打扫房屋准备迎接新的生活,母亲晾衣服时看到小四的校服紧紧抱住,那台老旧的收音机掉到地上竟然好了,小妹抱着收音机保持平衡,里面正在播报新一年的大学录取名单。

他回来后将面对的,是哪一个未来呢?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观后感(十):少年们的悲剧,究竟源起何处?

他,杀死了他的马子。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我看过的最长电影。长,在于时间,也在于它的生命纬度。

四个小时,没有快进,有些画面反复倒回去看,荧幕里广播声和抽泣声淡去的时候,我看了看时间,已过凌晨三点。

没有丝毫睡意,闷,胸闷,心闷。总觉得心里有个地方被人拧了一把,实在不顺畅。

在《牯岭街》中,杨德昌秉承一贯风格,多采用长镜头、全景,以窥视的角度呈现画面,以至于观众时常看到一个画面静止良久的状态——听到微弱的声音而看不清人影,这或许也是许多人看了很久也没分清楚人物的原因。

四个小时的电影,很多人却是来二刷三刷的,因为看几遍也没懂。

没看懂的人兴许是太心急了,杨德昌的电影走得很慢很慢,每一帧画都是故事,虽然很长,却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一句突兀的对白。

《牯岭街》包含的内容很多,但总结起来也不算复杂。

这是一部由真实案件改编的电影,事情发生在60年代初的台北。

60年代初,昔日随国名党来到这座孤岛的人们,已经在此扎根十余载,他们的下一代在岛上出生、成长。但无论是父辈还是孩子,都被晦暗的白色恐怖所笼罩:他们因省籍而受歧见,因为政治高压而备受摧残。 小四是台北建中初二的学生,在那个拉帮结派盛行、一言不合就干狠架的年代,小四一直处在帮派之外,是安分的好学生。

直到小明的出现——小明是女孩。

一次校医务室的偶遇,小四结识了看上去文静又清纯的小明。

影片中出现的少年,几乎都喜欢小明,也都与她有牵连。但《牯岭街》不是《那些年》,小明也不是沈佳宜那样的女孩。

看起来清纯乖巧的小明,是所有角色中最懂世故、最知世道之态的人。在少年们的世界里,早熟的小明俨然成人的存在,影响着他们的心绪、行为。

过半的人在骂小明,骂她人不美竟然还是一摊祸水,骂她有心机骂她自私…坦白讲,当小四把刀捅向她的时候,我心疼的,更多是小四。

小明辗转在各个少年之间,利用别人对她的喜欢来谋生,这样的角色的确容易招黑,乍一看谁都不喜欢。

但是当你把她放到那个时代,结合她的身世去看,你会怜悯她——这也是为什么编剧们在创作剧本的时候会给角色写传记,她内在的生活塑造了她的人格,你会发现她一切的行为都情有可溯。

小明和生病的妈妈相依为命,一直寄人篱下,所以她早早懂得了世态的炎凉,也学会了如何世故以及怎样利用身边的资源。她让医生喜欢她,这样就能解决妈妈的医药费,她和帮派的老大在一起,这样就有人撑腰,最后她住到了小四的好朋友小马家。由此,走向毁灭。

她用尽心思生存下来,却始终没有回以小四真心。单纯的小四,面对父亲的被击垮,朋友的“背叛”之后,把寄托放在了小明身上,他认为只有他可以接受小明的一切,可以拯救她,所以,当小明拒绝他,并向他道出这个残酷世界的真相时,他最后的信念崩塌。

小四用日本女人自杀的匕首捅向小明,7刀,结束了一个生命,毁灭了两场人生。

小四的刀,不仅是捅向小明,也是捅向那个使他绝望的世界。以至于到最后所有人都不忍心责骂小四,只是都在撕心裂肺地呐喊:小四,可爱的小四,不要!不要毁灭了自己!

然而,对世界怀抱希望的理想主义者都是执拗的。他全盘相信,也必然全部崩盘。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