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女艾达》影评10篇
《修女艾达》是一部由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执导,阿伽塔·特泽布霍夫斯卡 / 阿伽塔·库莱沙 / 大卫·奥格尼克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修女艾达》影评(一):潺湲诗意中的不可承受
很早就听说了这部波兰电影,一直拖到今天才翻出来,可能会是今年上半年甚或全年看过的印象最深刻的电影,没有之一。影片用缓慢的诗意的镜头,间接讲述了犹太人在二战期间遭受的那段沉痛的历史。主角看似ida,实际上对姨妈旺达才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承受者。儿子及姐姐被同胞杀害(担心被纳粹发现照顾藏匿犹太人),斯大林时间的红色法官(持久的针对无辜人民的预先定罪审判),借助烟酒、放荡的私生活麻痹自己的无神论者,那句“我会为你的健康喝一杯”表达的尤其有力,在找到亲人的遗体后,在一次放荡之后的清晨,这些矛盾、苦痛终于成为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在摹紮特的交响乐中结束了自己痛苦、孤独的生命。影片中绝大多数的画面都可以作为摄影作品的典范来欣赏,柔和的光线布置、特别的构图以及明暗对比都十分考究。可以看出每个场景都是导演精心布置,每幅画面的构图都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从头至尾贯彻了导演的美学导向。
《修女艾达》影评(二):该如何看待摄影系文艺大闷片?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肥克(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380499/ 本片是2015年奥斯卡的获奖影片,但其实这是部13年的“老”片子。电影出来后,就开始撸奖,从13年的多伦多、伦敦电影节,一直撸到14年,包揽欧洲电影节,再撸到15年的奥斯卡,可谓不折不扣的得奖式的影片。得奖不代表电影一定好,得这么多奖是不是代表这部电影肯定不烂呢?烂是肯定不烂,不过肥哥认为不会有太多观众喜欢这样的片子。 得奖的事儿放一边,咱先来看剧情。片子剧情很简单,可见得奖与否,与电影剧情复不复杂也没关系。概括其剧情为:修女艾达在成为真正的修女、宣誓之前,开启了她在修道院之外的首次旅程,去找自己的姨妈;做法官的姨妈带着她踏上寻找艾达身世的旅程,在此过程中揭示出波兰在纳粹前后的惨痛历史,也展现出波兰当时社会的现状。这次旅程对艾达和姨妈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姨妈跳楼自杀身亡,艾达则在经历男欢女爱之后,坚定、快乐的走向修道院。 本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社会现实的彰显,是其要表达的重要内容,但回到片子中,我们的两位主人公身上,则是互为镜像的艾达和姨妈,对自我身份认知的寻觅过程。而惨痛的历史,压抑、非正常的现实社会既是他们的生存背景环境,也是他们的沉重包袱。姨妈最后不堪重负,艾达则卸下包袱,重回上帝的怀抱。一个接受不了自己的身份,一个对自己修女的身份,产生了不可动摇的认同。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野蛮人入侵,也道出了波兰的后遗症,阿尔巴尼亚人,波兰人总是阴沉沉的,波兰人的存活证明了上帝的存在等等) 本片可供窥探的细节颇多,比如姨妈旺达自杀前的举动,艾达在修女宣誓时的哭泣等,都无法做出定论式的解释,并且艾达的回归修道院都是可有多种解读的。人的内心世界本就是复杂的,本片的导演也许不想告诉我们他们一举一动的原因,而是想要用图像去“记录”一些东西,唤醒沉睡在自己内心的秘密,事情就是这个样子了,至于原因是什么,无从知晓。 《修女艾达》最突出的地方,是它的摄影。对电影摄影构图等有研究,喜欢钻研的人,对这部电影的每个镜头都可以进行欣赏。肥哥却觉得,电影的摄影方面的成熟和极度考究,对片子有希望表现出来的灵性产生严重影响。当然,小伙伴们也不能苛求太多。有一部电影《蜂巢幽灵》,肥哥在看完艾达首先想到的一部电影。两者相似的地方非常多,二者也都在摄影上受到高度肯定。但蜂巢幽灵是西班牙被称为天才导演的维克多艾里斯的处女作,片子完美之余,灵性是在处女作中最容易表现出来的。而本片的导演和他的御用摄影师都是年入花甲的老头,已经拍过许多部片子,想要灵性恐怕是有难度的。侯孝贤曾经说过自己最好的时候是拍悲情城市等片子前后那段时间,过了,有些东西就找不回来了。今年上映的两部备受关注的文艺片,路边野餐和长江图正像这种对比。相信更多小伙伴跟肥哥一样更加喜欢路边野餐,有粗糙,有造作,有不完美,但透着灵性;长江图在摄影上也堪称完美,令人赞叹,电影的故事也考究,却怎么也无法让人印象深刻,喜欢得来。对于《修女艾达》这种最需要那份灵性的摄影系大闷片,就几个主人公活动来活动去,除了女性的体态容颜,除了一些好听的原声,我们还能去喜欢这片子什么呢,肥哥觉得也只能去赞叹,却怎么也无法打心底喜欢。这部片子的拍摄理念,是与塔可夫斯基背道而驰的,它与塔可夫斯基在其著作《雕刻时光》中反对的拍摄理念不谋而合。肥哥说这些,并不是说你与老塔不同,就不好,而是喜欢老塔的,必定不会喜欢本片。肥哥也是在深挖自己不喜欢此片的原因。相信有些小伙伴是与肥哥的感觉相同的。 最后聊几句奥斯卡。小伙伴们肯定知道,奥斯卡最喜欢锦上添花了。16年的索尔之子就先得了戛纳大奖。一方面,在其他大的电影节得奖一定程度上说明片子的质量,另一方面,得奖的片子的知名度肯定要比默默无闻的片子高,而奥斯卡的评奖过程,对影片的宣传有较高的要求。一文不名的片子,到了评奖的那些评委那儿,除非特别好,他们中有多少有耐心看完都是未知数。当然这年的选送片子中,还有更加备受瞩目的戛纳金棕榈得奖片《冬眠》,以及达内兄弟的《两天一夜》等,不过给了艾达,也不算爆冷。这也是波兰首次摘得此奖。
肥哥闲极无聊,搞了个公众号叫“撸片社”,小伙伴们来关注哦
《修女艾达》影评(三):【黑白】修女艾达:身份的感喟
我究竟从何而来?
又将去往何处?
——题记
大概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会缠着身边的大人问:“我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大人们每每听到这个疑问,都会微微一笑,然后摸着我们的小脑瓜,疼爱的丢下一句:“你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或者“你是从袋鼠妈妈的肚子里钻出来的。”这样的问答,在某种程度上,带给我们一种妥帖的安定感。年幼的孩子,不需要了解多么深奥的生理知识或者基因密码,他们只需要知道,他们的父母,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父母,他们的整个成长期,都会被爱的光泽护佑。
当一个生命开始有了自我觉醒的意识,想要探究自己生命的某些讯息,她会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
《修女艾达》是波兰导演保罗.帕夫利科夫斯基于2013年拍摄的一部黑白剧情片。影片讲述了修道院的见习修女艾达和自己唯一的亲人(姑妈)旺达的一趟寻根之旅。
艾达是一粒漂浮的蒲公英,飘到哪里哪里就是她的家。她是一个没有记忆的人,一个过往被遮蔽的人。而她在这个世上的唯一亲人,她的姑妈旺达,代表着艾达与过去连接的密码,代表着她们的祖国——波兰,一段曾经的荣耀。这部影片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将两个身份迥异、性格相左、背景不同的女人拉到了生命的同一条轨道:艾达要获取这段关于她出生的记忆,要从现在活着的人当中找到她的身份的讯息;而姑妈旺达,要试图遗忘这段家史,因为这样的家史与国家的历史密不可分,她无法承受这个家庭的历史。
相比于彩色片具有的无边的展现能量,黑白片在各方面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局限。但这样一部关于修女(艾达是犹太人的遗孤)的电影在色彩的选择上是颇有考量的。我们相信,为了更好的展现主题,导演选取黑白电影的拍摄是明智的、亦是颇具匠心的。一个人行走在世上,他要弄明白自己的身份从何而来,这是最根本的问题。这样一个再根本不过的问题,放到这部电影里,却成了最大的问题:艾达的父母死于纳粹的屠刀下,而艾达自己,因为当时还太小,所以幸免于难,被送到了神父那里。两个寻根的女人找到了当年杀害艾达父母的凶手,这个刽子手正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他滞涩而厚重的嗓音传到了艾达和旺达的脑海,也通过屏幕传达给我们。这一刻,面对这个老人,艾达和旺达都表现的相当平静,尤其是艾达,超乎寻常的冷静。
其实纵观整部影片,在艾达这个修女的身上几乎看不到一丝波诡云谲的情感波澜。但我们无法忘记的,是艾达那双亮如灿星的眼睛,那双眼睛充满了内容,带给观众的不仅是修女独有的沉静之感,还有对自我的审视,对爱情的渴望,对未来的笃定。
爱情与信仰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表面上看,艾达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饭前睡前都要祷告,而且几乎不摘下她的修女服,但其实,她的内心和正常的少女一样,都渴望爱,渴望一份内心的交流。艾达和旺达在寻找的途中,遇到了一个搭便车的文艺青年,这个吹萨克斯的小伙子上了她们的车。在影片行进到一半时,艾达终于摘下了她的修女帽,露出了她浓密的长发,但这之后却并未发生什么。这个画面其实是艾达心迹的一次宣告:她诚惶诚恐却又小心翼翼。在她的心里,她对于宗教的信仰其实并不那么根深蒂固,她还在犹豫。等到影片快结束时,艾达的姑妈坠楼而亡,她回到家里拿出姑妈的高跟鞋,换上露背裙装,在房间里悠然踱步,抽烟喝酒,这一系列的动作都显示出艾达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强烈的自我觉醒意识。在影片结尾处,艾达在一棵大树下又遇到了吹萨克斯的男青年,她披着头发坐在酒吧里听男青年演奏,然后二人回到房间里缠绵,这时的艾达,依旧眼亮如灿星,披在枕上的长发散漫如潮水,她却表现的一如既往的沉静而内敛。然而,她一觉醒来,不等爱人起身,自己重新换上修女服,穿上大衣,提着行李走出家门。这些安静而笃定的举止,都证明了艾达的非凡独特。
反观艾达的姑妈旺达,从爱情这个角度上说,旺达似乎也是没有过往之人(影片未做交代),仅有的一次一夜情,是旺达在酒吧里偶遇的一个中年胖男人,他送她回家,而这一段,影片也做了省略,我们看到的镜头,是胖男人在门口系领带,而旺达赤裸着身子躺在里间的床上,男人走后,他侧着翻了一个身。旺达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她有着辉煌的过往,她曾经是斯大林时代的国家公诉人,掌控着无辜人民的生杀大权。她最后的一跃,那么轻灵,却又那么决绝,像一只腾空而起的雨燕。她在死前也许知道,自己的下场会是什么。她的自杀,使这个家庭呈现出更为传奇性的色彩。
自由,当爱情与信仰阻隔了他们通向自由的路途,旺达选择了以自杀作为逃避的手段;艾达选择了自己坚定的迈向远方。生存就是如此残酷,生命一旦背着负累,那么必然会导致前进的脚步受阻。
留白的视听
我们不可否认彩色电影带来的强列视觉冲击力,但也不能否认黑白电影在表现某些主题时所达到的震撼人心的效果。主要人物之外,呈现出三分之二的留白,这些大面积的留白并未给人“失衡”之感,导演往往是摄入主角的半个身子,或者腰部以上,或者一张忽明忽暗的脸,或者是只有静物的空镜头。这些镜头,与带着深重历史感和肃穆感的主题交相辉映,构成了完美的统一体。从开头的第一个画面开始,艾达在雕刻神像,人物处于中间偏下方的位置;艾达走出修道院,是在一个白茫茫的雪天,她处于画幅的右下角;艾达与姑妈在旷野谈话,他们靠在车上,摄像机以略微仰起的角度拍摄,人物被逼到了右下角的位置,这些镜头中,基本上都是留出很大一部分空白。这种不均匀的构图,大面积自然光的运用,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出离”感,这种“出离”感是对于喧嚣尘世的出离,对内心世界的执守。
灰色的感喟
修女艾达最后一个人踏上了旅途,她与身边不紧不慢擦肩而过的车流逆向而行,她的身后是绵延无尽的道路。在这趟寻根之旅中,她遇到了一些人,找到了一些人,丢失了一些人,见证了一些事(刽子手的儿子刨开了埋葬她父母的墓地)。她知道,她的生命将承载更多的内涵,她不止是为宗教而活。
而艾达的祖国,波兰,曾经在夹缝中生存的阴影似乎已经成为世人再不愿提起的往事,而那些无辜消逝的犹太生命注定成为历史最不忍卒读的一页。导演将这一段历史做了较为模糊的处理,许多事情,都像隔着一层雾气,看不真切。尽管背负着历史的重负,但这个百折不挠的民族,如今在世界舞台上也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时代的演变,历史的告慰。
未来无法掌控,但重要的是,你已迈出了前行的第一步。
《修女艾达》影评(四):修女艾达
影片讲述了修女艾达在正式成为修女之前,与姨妈进行了一次寻根之旅,那就是寻找到自己二战期间被杀死父母的遗骸
寻根作为主线,是揭伤疤的勇气,而真正煽起戏剧冲突的却是姨妈和艾达不同信仰的冲突、困惑以及郁抑。
姨妈旺达身上交织着信仰的困惑和危机,显然经历了二次大战,而本身自己也参与其中,对苏联那一套已经心生厌倦,所以她的堕落并不是毫无来由,对信仰的缺失,很难感受到来自生活的信心。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悲的,因为没有生的动机,所以最终她郁抑自杀
艾达跟着旺达的脚步,选择放纵了一次,在真正皈依到天主教之前,真切地体验到了红尘中的放纵与快乐。高跟鞋、口红、长裙、舞蹈、做爱,一番体验,使艾达再去皈 依时也多了一份果敢,少了一份遗憾。这是电影宗教主题表达的一种方式。
《修女艾达》影评(五):在繁华久远的不自知中觉醒
What are you thinking about?
I'm not thinking.
We're off to Gdansk to do some gigs, wanna come? Ever been to the seaside?
I haven't been anywhere.
Come along then, you'll listen to us play, we'll walk on the beach.
And then?
Then we'll buy a dog, get married, have children, get a house.
And then?
The usual, life.
— Transcript from Ida
文 | 崔洋
喜欢看遮幅电影,似是以最简洁的方式倒逼电影艺术内涵的提升,是视觉审美的“受戒”。并非画面占银幕的比例代表多高的认识水平,不是说宽幅电影就不是好电影,也不是说画幅越小就越有艺术追求。盘子小,味道没法用“量”给你,就是小,有人也敢喧宾夺主地留白。
欣赏它,眼睛里没那么多杂染,能在演员的眼里看到自己,安静的听见她的心跳。我们的心跳共鸣,不是共鸣饭后的饱嗝,不是共鸣时代下的渺小。就像我总和孩子们说,对自身生活的反思就是对艺术作品的再创作,对艺术灵魂的再赋予。而源于生活的艺术,又是怎样高于生活的,这就要看我们的活法,不止听别人的说法。
好电影的标准从来都由个人体悟而分门别类,对我而言,《艾达》具备了我对一部艺术电影的所有向往。她的放下不是“一件无情绪的毛衣,谁冷便给谁”。你痒的地方它一个都没搔到,它也没去搔,它“不作为”,“不作为”的很有力量。
前段时间我刚讲完《捕蛇者说》、《卖柑者言》,关于欣赏这部电影,我也把当时学这两篇文章的主题拿来用,“通过学习借喻、隐喻的文学表达手法,我们能通过电影主题本身,乃至拍摄手法的每个细节,解读出哪些更深层次的含义?”结果能“懂”的都“懂”了,但“懂”的也都只是些能用脑子“懂”的东西,相比于强调理性思考的学习,如何欣赏一门艺术,需要另一个角度。
上周六我讲这部电影讲了一上午,不太像讲课,像捧着一件家里单传的宝贝把玩,不舍得撒手。
带着学生去“解读”一件艺术品,这句话,这个行为,从某种程度讲,就是对感觉系统的障碍。抱着解读的知见,真正意义上的欣赏难以达成,想看纸的原色,拿手里的几根彩笔涂抹,相去甚远而已。我们能体尝到的多半是认识的,遇到不认识的,那些标签贴不上去的,就是所谓的“不懂”。读书写字看电影,要是为了让所有人都“懂”,看剧情简介就行。专不专业也好,讲故事的手段高不高级也好,若看电影不光是为了把情节剖析的筋骨俱碎,不光是为了解读每一帧的画面,每一幕的镜头,那又是为了什么?
有些电影,你看到它,就像此生第一次看电影,从前的经验不好使,宝贵的“无知”出来了。放下对叙事的评判,放下对“语言”的揣摩,放下对“颜色”的认同,"闭上眼"看拍摄手法,"捂住耳”听演员无声的表达,用放松下来的生命本身去触碰。我想,视电影为独立存在的生命状态,不用情节的整体抹杀每一瞬间的鲜活,这不仅是欣赏电影,这是和电影一起从人生中觉醒。
Ida在电影里问她世间的投影,问她轮回中的依恋,她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有首歌唱到:
非得等到自己也开始感觉累了
累了 却忘了出口是哪扇门
谁能教我该如何变残忍
残忍 却是开始那刻说得还不够狠
开始反问,就是在繁华久远的不自知中觉醒。
真诚推荐这部电影。
注:
歌词来源 Hello Nico乐队 《熟悉的荒凉 - 接下来如何》
《修女艾达》影评(六):这条路很长,我可以慢慢清醒。
电影中互相看了几眼的男女,除非后面安排其他明确的感情戏,不然总是喜欢着的。爱,就是这么简单。含蓄的人看上一眼,就是喜欢。怎么能够刚好这样碰到,胳膊挨在一起,恰如其分,轻轻地贴着过来。
《修女艾达》影评(七):源流与去处
通过构图和场景来表现的电影。家族唯一残留的两个血脉、有着共同源起的她们 所过的截然不同的生活、像是种对比,又有种丝缕间的交织感。姨妈身上无疑更具有故事性。死的那一段,其实很利落又美感,个人挺喜欢。像是她终于从背负的过往和沉沦的生活中解脱了、轻松了长久以来的负荷。相形下艾达更像是做为这个家族中仅有的一个、被祝福的幸运儿在延续...最喜欢她的一段镜头是在结尾处,她走在回修道院的路上,步履间、镜头感透着一种坚定。
另外广播新闻中大坝河流那段似乎也有点意思,有机会要再听一下。姨妈葬礼毕、忽然冒出的萨克斯男多少显得微突兀,像是为了得在此时出现而出现,这个“出现”本身多少有点生硬感承接的并不够自然(也许是看到的电影版本的问题)。
《修女艾达》影评(八):犹豫的信仰
一部极其艺术的影片,艺术到连彩色也没有,画面也变成4:3的了。当然,这些都是为了衬托影片1960年代的故事背景的,为了让观众有一种时代代入感。影片人物很简单,一位准小修女,她的法官姑姑,还有一个玩音乐的男青年,人物关系很简单,故事冲突也没那么多,但是所展现的画面符号之间的冲突是这部影片最大的戏剧冲突。一位是信仰上帝的女人,一位是信仰物质生活的女人,两人一开始都有着自己坚不可摧的信仰,但是到了后面发现自己对自己的信仰也开始犹豫和动摇,站在形而上下的两对立面的女人本身就是一种鲜明的对比,一个是喜欢循规蹈矩的清静生活的小道士,另一位喜欢酒光食色放荡不羁的法官,这样的画面不用语言就可以看出很多戏来。两人最后信仰的破灭都是那么的容易,姑姑对于无趣生活感到失望进而自杀,小修女对于懵懂生活的好奇进而失身,两个人的结局都不是人们希望看到的,但是小修女最终还是选择了修道而不是生活还是让人感受到了作者的倾向,一种看破红尘厌世的态度。而对于某些女人来说,她们会信奉美丽的鲜花盛开一次足以,它会在自己的世界里永不凋谢,这一类女人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在盛开的时候是和道德底线无关的,只是我不认为这样的盛开不会影响到自己以后的生活,它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片中小修女是一位从来没有演过戏的业余演员,所以羞涩的感觉还是很到位的,唯一让人跳戏的就是小修女的美瞳,真应该把它摘下来,哪怕你的眼睛丑一点也无妨,这一对美瞳可以说是影片最遗憾的地方了。《修女艾达》影评(九):抉择
战后创伤,欧洲小镇,黑白色调,这一切都让人联想起哈内克的《白丝带》,在看过全片之後,更是发觉,不仅是在表达艺术上,而且在剧本甚至是影片的整体气质上,两片都是如此的相似。
故事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为:修女艾达在宣誓前离开修道院找到姨妈,和姨妈一起寻找双亲的故居和遗体的过程中,牵扯出一段隐秘往事,最后艾达在看过红尘之后选择继续归隐,而姨妈选择结束生命的故事。剧本的简单并不影响导演在艺术方面的精心考究,摄影,配乐,节奏,无不让人心醉神迷,用镜头讲故事而不是用台词,这样的方式总是讨人喜欢的可以这样说。
从最开始的几个蒙太奇镜头,整个影片的基调和气氛就奠定了。吃饭,祷告,喂鸡,树立雕像,方形画幅下,人物被构图压迫到了画面底端,修道院冰冷的线条,偶尔的一点细碎的声响都在这座冷寂压抑的修道院中被放大。空灵荒凉压抑的气氛就此奠定。ida若是和圣像或者十字架同框出现,总是被压迫到画面的边边角角,而信仰总是稳定的安置在画面的中间,暗示了此时的ida,信仰在她的心中无可动摇的坚固地位,但是同时也通过这样的镜头,透出了ida压抑的气氛和情绪。
从修道院出来的第一个镜头就发生了变化,ida的主观镜头看着外面的花花世界,看着街上车水马龙,细心一点还会发现,出了修道院的ida,不在出于画面的底端,而是正常的中景或者全景的方式出现,导演也是通过构图暗示了之后的主题,经历了外面世界的ida能否坚守信仰?
初见姨妈,同样的简单的两个镜头,非常简洁有效的交代出了姨妈的性格特点。黑白画面中,ida和姨妈一黑一白两种反差极大的两种颜色,暗示了两人从本质上的差异。性开放,抽烟喝酒无信仰的姨妈是一个及时享乐着,身着深色,单纯保守信仰坚定的ida身着浅色。两个迥异的人开始了寻亲的路程。在这个过程中,导演总会设置一些试探性的台词让姨妈对ida讲出,例如“要是你去了那里,发现并没有上帝呢?”“我是荡妇,你是圣人,但是你的耶稣却爱我这样的人”。
终于,她们在路上遇见了一个男子,ida偷偷的通过镜子看了男子一眼,这个男子仿佛在不经意间叩开了ida那紧锁的最后一道门。在两人争执过后,ida走出房门,走下了一段螺旋状的楼梯,楼梯的形状仿佛也在暗示此时ida内心对于信仰的怀疑旋涡。ida主动找到他聊天,ida的这个举动象征着此时,在ida的心中,天平倒向了信仰的另一边。
关于姨妈的自杀,在初看时感觉莫名其妙,而在仔细思考之后又发现自杀的这个结局,实在是水到渠成一般自然。姨妈对于ida的信仰从始至终都是不屑一顾的,她多次用语言告诉ida信仰的荒唐,并且在路人要求ida为自己的孩子祈祷时,姨妈扭头就走。最终,这样的一个无信仰的人,在ida这样的一个信仰坚定的人面前,内心会不自觉的怀疑自己的生活,在又一次的春宵过后,穿戴齐整的姨妈,投窗自杀。激昂的交响乐,固定镜头下,对于自杀这一行为的白描也使得这个镜头多了一份宗教的气氛。
ida走到镜子前,直面镜头,同时也是直面自己直面观众,微笑着摘下了象征信仰的头巾,穿上姨妈的装束,抽烟,喝酒,找到男子,翻云覆雨。这样子的一个非常仪式感的过程之后,ida对尘世彻底的说再见了,再次着上修女服,带上头巾。主动的重拾起信仰,这一次,信仰将无可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