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含泪活着》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含泪活着》经典影评10篇

2017-11-07 21: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含泪活着》经典影评10篇

  《含泪活着》是一部由张丽玲执导,丁尚彪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含泪活着》影评(一):看完以后,不少想说的

0.不是前言的话
本来这些话是在那天刚看完时候写下的,但是写完了十五之后我高兴地在是否发表上点了个否,所以。。。总之我思维比较发散,想到哪就说哪了。所以事先声明看不惯请直接点击右上角小红叉。
1.
正文
这部片子是我们老师在广播课上给我们放的,作为一个在日本留学工作七年的人,老师说这部片子她不止看了一遍,每一次看都会有新的共鸣,发自内心感动,所以也希望让我们也感动一下,就酱。
2.
可是事实上全片看完之后,我并没有感觉到像开头写的那样需要一公斤纸巾什么的。。。全片下来我没有感到丝毫感动,只是觉得心里十分的不舒服,也许我没有外出留学的精力,无法让自己内心上的共鸣,但我外出求学已有将近十年,凭借这个我还是感觉到,这个片子拧巴,因为别扭。
3.
长期以来,我看电影比较多,不过倒是很少对电影掉眼泪的,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和我妈半夜看《新不了情》。。。可能是我这个人神经比较大条。但是看完以后我觉得可能应该是本身的事情比较感动,但是也许是整个片子有问题。
4.
整部片子,正如片名一样,含泪——表现出人物的艰辛方面,就是掉眼泪,无论是艰辛的活着,还是相逢,都是在掉眼泪,这一块我觉得抛开电影本身的价值观来说,这是导演的失误,毕竟据说跟拍了这个家庭十五年,素材应该不会缺乏,但说实在话,十五年素材的剪成这样,真是。。。。挺糟的。
5.
当然,抛弃时代的技术滞后性,这个是发展的经验,但是这不能成为借口,我们可以数一下全片有多少个流泪的镜头,我觉得一个人独自生活了十五年,一定有更多的事情值得记录,而不是像毛片一样的大特写面部,流眼泪,换言之,一个好的纪录片表现感动的方式可能有多种多样,但很不幸,导演选择了最廉价的一种,并反复使用。
6.
《南方人物周刊》改版之前最后几期有一期是讲述倪萍的,里面她提到说为什么有人觉得她硬煽情,说有一次一个晚会她的对象是一位保护全村财产而失去了自己所有脚趾头的老大娘,她说当时处于那样一个情况,她自己已经被感动了,所以就是那样一种主持状态,满含热泪,我也相信,本身这件事就是一个催人泪下故事,但我们也知道,这件事从倪大姐嘴里一出来,反而没人感动了。
为什么。。。。呵呵。我想应该比们比我更懂。。。
7.
由于今年折腾纪录片,所以最近各种纪录片看得最多,看的我比较精神分裂,心理阴暗,以前觉得,纪录片是精神贵族,珍贵在客观真实,现在感觉这帮搞纪录片的最坏了,看似客观公正的记录,实际上这帮人正是借着所谓客观公正外皮下,没少在自己的片子里夹带私货。
不信?你们可以数数这部片子里导演到底加了多少私货。
8.
还得说回来,电影本身的价值主题。
一个辛勤劳作的人,为了改变自己下一代的命运,几乎是苦行僧一样度过了十五年,当然人在做,天在看,最终他还是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有了一个happy end,但我还是想说,我们不能特别来放大一个成功,而忽视掉那些普遍存在的bad end,还必须让我们流泪来感动,一句话,这种感觉,对太多努力,但是却失败的人来说,太不公平。
9.
在《国王的演讲》里,国王最后也没改掉自己的结巴,而是讲了那个故事,最终天鹅也没有变成王子,而是用自己宽大的翅膀抱住了小天鹅,正因为我是一个猥琐而又无知的邪恶loser,所以我也想讲一个故事
有一匹马,生来和别的马不同,他头上长了一对角,因为与别的马有异,所以他一直被别的马欺负,但他依然默默的活着,干好自己该干的每一件事,直到有一天,他被上帝接走了,长出了飞上了天,这时上帝才向其他惊讶的马解释:原来这个怪物不是马,而是麒麟!
我们看了这个故事大为感动,虽然我们终日爬行在地上,但是只要努力我们也相信我们终将翱翔!于是我们就是爬行我们也努力快速的前进,痛苦的蜕皮我们也相信这是对我们的磨练经历着各种磨难我们也相信努力下去终会改变命运。
终于有一天我们发现我们长出了翅膀!飞翔了天空!
可是那又能怎么样呢,我们还是避免不了被拍子呼死在墙上的命运。
因为人们都叫我们:苍蝇。
10.
所以以上这个猥琐的故事只不过是我自己加的私货而已。
11.
看完了《归途列车》之后,我曾经模仿韩寒,这样标记:
当我走进西安小寨百汇的碟店,碟店里的姑娘说,帅哥,《归途列车》看过伐?我看了看手里的火车票,说,我一直在看。
看完了《含泪活着》之后,我不用模仿谁了,直接就可以这么说:
当我走进西安心理卫生健康中心,医院的王大夫问我:你幸福嘛?我想想我曾经为了上这个破学已经把家里的底儿造了个干净,强势的父母低三下四的求人,然后我自己还不思进取,一天除了睡觉就是看电影听无聊的音乐,无病呻吟,这种生活有意思吗?浪费生命啊。
于是我低下了头,悲伤的不能自己:我错了,我真是个杂碎啊。
12.
当然,我们不能用自己恶毒的心去评价别人的生活有没有问题,毕竟,谁用匕首换光明,谁用运气换呼吸,谁用黑铁换黄金,谁用时光换前途,个中滋味,只能自己体会。
但我还是想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大片苦海,往前看不到头,往后望不到边。
13.
有鉴于此,我觉得,纪录片应该单列出来一类新门类,就叫扭曲混淆类纪录片,用来表彰这些片子的巨大破坏力,《含泪活着》《归途列车》都应该算到这一类去,同样的还有《流浪北京》《待业青年》以及那个《躁动青春中国》。都应该归到这一类去。
换言之就是本来抱着一个感动的状态拍的纪录片,结果不小心被拧巴了,糖衣包装加多了,变成了私货和猎奇心态的展示。
14,.
既然说到私货了。
那我就在这再加点我自己的推荐,记录片这个东西,更多是让人有自己思考一下的路子,而不管路是哪条方向,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片子已经达到了它的使命。
所以我在这顺便也推荐几个自己思考过的片儿,老外看中国的就不推荐了,猎奇味道太浓郁,包括安东尼奥尼的《中国》。
两部片,一部寻找和谐词的灵魂,另外一部和谐词,虽然比较反动,但是其实中外记录中国和谐词的纪录片不少,通过比较,还是能看出来,谁是夹带私货,谁是挖掘民主金矿,谁是真心用鲜血在反思。
虽然和这部片子关系不大,但我还是想推荐下。
15.
说的废话太多了。就此打住
不乐意的,请点没用,反正我都习惯了。

  《含泪活着》影评(二):《含泪活着》——那一种坚强,那一种希望

这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它不仅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更是一家人的历史,它是一个日籍华人带领自己的团队花十年拍摄而成的纪录片,2006年曾经在日本富士电视台播出,感动了无数日本人,并终于在2009年末走上了大荧幕。
主人公是一个叫丁尚彪的上海人,1970年,16岁的他因为那场可笑可悲可怕的闹剧被送往最贫瘠的安徽农村“学习改造”,虽然在绝望中耗费了青春,但至少收获了爱情他的妻子也是从上海下放来安徽的,他们一起熬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几年后,带着重生的希望,夫妻俩回到了上海,但已经二十好几的丁尚彪没上过学,也没有技术,只能辛苦地活着,眼看自己的一生就要这样度过,他不甘心。十多年过去了,听在日本的好友说到日本有多好,便怀着改变自己和家人命运的希望和四处筹来的巨额学费飞往了日本的语言学校。然而命运再次玩弄了他,这个所谓的日语学校是刚刚设在北海道一个偏僻的小镇上。而政府打着“招揽人才”的口号吸引来一帮中国人,实际是想拯救这个快成废城的小镇。在这么偏僻的地方,不上课的时候也没地方给他们打工。为了快点赚钱,为了打工还债,他们选择了逃跑。他们知道,这是一条不归路,他们从此成为了“黑人”,他们在繁华的都市里,却不敢出入任何可能出示证件的场所,因为一旦被发现,就会被遣送回国,而且永远不能再回来。但是,比国内更高的工资让丁尚彪选择留在这儿,他要还债,他要赚钱,他的愿望是女儿能上世界最好的大学……(整部片十分感人,需要自己品味,不剧透了)而且,影片的制作也十分精良,长达十年的跨度,情感的纪录,完美的配乐,让本片累计的是十年的辛酸与感动,怎能不让人动容。无论是这份情感,还是这份诚意,都值得我为它打上满分。
为了家庭和孩子,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苦苦打拼长达15年的蹉跎岁月颠沛流离的命运和一家人不能团聚,天各一方的思念,将对亲人的情感深藏心底,胸怀理想,决不放弃,含泪前行的壮绝岁月!
一家人含着泪,却依然坚强地活着……
强烈推荐,不是说教,是活生生的感动。
一部能洗刷心灵、充满力量,让人无法不动容的作品。
人生就应咬紧牙关,含泪前行,这是为欢笑做出的准备,如此世代相传

  《含泪活着》影评(三):三个小时跟着主人公走完了他坎坷的15年

一、影片中的父母为女儿牺牲自己的幸福,是中国大部分父母的代表,我的父母也同样。对于这种牺牲一方面感叹父母的伟大,深深的敬意,另一方面也希望告诉天下父母,你们也应该有你们自己的人生,有你们自己的目标,自己的兴趣,自己的快乐,而不只是为了实现儿女梦想的推手。对于第一点我们作为儿女应该满怀感激,对于第二点,我们也有责任义务,启发和促进父母自己生活意义的思考,帮助他们活出自己的精彩,这也是儿女孝敬父母最好的方法。
我要用行动去践行我的想法:支持老爸的画国画,想一想妈妈的兴趣在哪里。
二、对于坎坷的人生,主人公老丁对于生活不抱怨、不放弃,坚韧的面对;妻子忍受艰辛,独自带大女儿,不禁让人感叹,人强大的生存信念和目标(让你女儿出国)的力量。
我要用行动去践行我的想法:,当自己困在自己的悲观里的时候,向外看一看,想想老丁,还有那么多的坚强的人,生活中很多人都是坚韧生存的榜样。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82fec6a0102vcel.html

  《含泪活着》影评(四):这几句可能让你共鸣的话

“丁琳,以后的路你要自己去闯了,我们都老了” by丁琳妈妈
“我要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家庭的命运”
“人总是要有一种拼命的精神,不然干什么都做不好” by丁尚彪
记者有问过丁琳这样的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激励你着面对眼前的这些困难
丁琳回答道:是希望吧,一种对未来美好憧憬

  《含泪活着》影评(五):我们还要改变我们的命运吗?

一位画家在接受采访时这样对记者说:中国人的信仰?就是TMD的能过下去。(原话记不清了,有兴趣可百度)
余华的小说“活着”讲述一位曾经的富少,随时代变迁,如何活下来的故事。
能活着是再简单不过的话题,但如何活着有时是很艰难的选择。
片中的老丁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国人,他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和不屑的努力用了15年的时间,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可以想象一下其中的艰辛,到底为什么?在镜头前老丁、他的老婆、女儿还是保持着刻制,背后更心酸的故事,恐怕只有这一家三口人知道。但老丁最终还是成功了,女儿美国留学成为一名医生并定居美国。日本打工15年后,回国夫妻团聚共度晚年。一个在外人看来还算完美的结局
到底我们要不要选择这样的生活呢?15年一家人天各一方,老丁在最艰难时要同时打三份工,其中有最辛苦的“清洁工”。老丁的老婆在国内独自一人抚养女儿,用了8年的时间,培养女儿并出国留学。
但老丁夫妇俩个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和目标,要让他们的女儿接受更好的教育,从而改变女儿的命运,不要过他们这样清苦的生后。这是很多有责任心的父母共同愿望。
中国有句老话,只有吃得苦中苦,才能成为人上人。而现今“吃苦”已被妖魔化为只有傻子才做的事情。周围都是各种投机取巧,偷懒耍滑的人,你实打实的干会被嘲笑和讽刺,更多的是用“不屑”眼神看着你,嗤之以鼻的说“想做给领导看”。
“当你无法改变这样的环境,就要适应这个环境。”这又是一句现今很多人在讲的话,好!更多自私,投机,偷懒的人出现了。
从片中的老丁,我们看到那一代人顽强的意志,和希望改变命运的渴望,现在的生活比起老丁那个时代已经有了质的改变,那我们还要改变命运吗?

  《含泪活着》影评(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这是个特别好的故事,这对父母都有种执念,就是通过读书改变家族命运。而上天也比较配合,让他们在美国定居团聚。

我扣一分主要原因是不喜欢这种重放和慢动作带来的煽情,好故事应该给它原本的样子呈现就可以。

热门的评论里面也有不少喷子,他们坚信这对父母都是自作自受,而且强加自己的价值观在孩子身上。幸好群众的眼睛看到人性光辉都是一样的,现在一万多人的高分就是证明。人生在世,有谁能够清楚看清命运?这个父亲和母亲只是在他们认同的价值观中坚持自己的选择,幸运的是,他们可以苦尽甘来,并告诉这个世上的人们,纯粹的价值观可以成功。

对于这种价值观的守护,父亲在塑料袋里面洗澡,母亲每日独守老屋,女儿读到医学博士开始救人就是最好的证明。

你无法帮他们选择,也没有必要为他们叹气。人们经历他们要经历的,获得他们要获得的,在浩瀚的宇宙中,像一颗星那样飞过。

  《含泪活着》影评(七):向勇敢做决定、并能够把决定坚持到底的人致敬!


     纪录片《含泪活着》记录了知青丁尚彪一家十五年的故事。丁和妻子在文革期间下乡返城回到上海,生活不易。丁通过借款于1989年在其35岁时赴日本求学,期望在异国能够学习发展。但是现实中丁无法完成自己的学业,最后成为留在日本打黑工的非法移民。丁在日本艰苦地活着:在工厂里劳作、在餐馆里担任厨师、在车站清洁等,支撑他的信念是赚钱养家,并让他的独生女能够到国外一流的学校念书。丁在日本打了15年的工,其中没有回过一次家,只是其中1997年女儿赴美留学时、2002年妻子赴美探望女儿时飞机经停东京时家人短暂地相聚。2004年丁回国与妻子团聚。
       十五年,丁放弃了家庭的团聚,放弃了女儿成长的陪伴,换来了女儿成功地赴美留学,并获得了医学博士的学位。
         这个故事其实是一个选择的故事:是选择家庭的团圆相守、平淡的幸福,还是选择绝境中的生存、命运的改变?两者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人和人不同,每个人有权利根据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做出自己的决定。丁选择了后者——于是含泪地活着,坚强地活着,并迎来最后自己的微笑。
        向勇敢做决定、并能够把决定坚持到底的人致敬!

  《含泪活着》影评(八):献给所有含泪前行的人

小学三年级的小女孩张素背起书包开启她《小留学生》的留日旅程;《初来乍到》的韩松和王尔敏立志要考取日本大学,不惜付出任何代价;以电车为床,一群年轻人跨海东渡,在日本抛洒他们《彼岸的青春》···芸芸众生相,相似的东渡日本,各有各的的回忆。《含泪活着》是《我们的留学生活》最终章,制作组10年时间,历时性的观察,“等”来了丁尚彪一家人爱与泪的记录。
  抛下妻女,35岁知青丁尚彪赴日求学,最终却迫于生计逃离北海道阿寒町,不久成为一名非法滞留者,回国便再不能返日的局面致使老丁八年间从未回家探亲,之前考取大学的理想也逐渐寄放在女儿身上——“就像赛跑一样,这个接力棒我已经拿着跑了那么远,我现在的目标就是最后把这个接力棒最后交给女儿。”拼命打工、一人独居、小心翼翼不被发现,女儿丁琳最终取得美国纽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15年之后,老丁回国,丁琳如愿成为医生,太阳虽远,但必有太阳。
  《含泪活着》采取的是蒙太奇的叙事结构,时空交错但跨越幅度很大,中日两地,历时10年,而贯穿长时的拍摄的是丁尚彪及其家人十年的心泪历程。
——老丁八年间没有回家,妻子误会他在外面有了女人,不知道其实老丁每天都在拼命打工。
——老丁说:穷惯了,钱放在口袋里都不知道该怎么花。
  三口人,八年的离散,家庭的残缺成为《含泪活着》的最主要的情感主线,借由这条主线,丁尚彪在日本的颠沛流离,被命运的捉弄以及妻女在上海努力生活着,“望夫望父”,整部纪录片张弛有力,富有感染力。
  在视听方面,《含泪活着》将声画与主题完美结合,获得了专业人士很高的评价。当年丁尚彪写给女儿的信中,他表达了他作为一个父亲责任的缺失但他更希望女儿无论在任何困难的时候,都可以借由他的点歌汲取温暖和力量,此时的画面是一个个三口之家在路上的群像,虽然老丁一家天各一方,但爱还是爱,依旧爱,信即将结尾时,镜头慢慢推到女儿的特写,丁琳双目含泪,妻子厚厚的眼镜下面同样是一次次湿了眼眶。三口之家的镜头组的运用和妻女热泪盈眶的特写体现了父爱如山和老丁的责任使命感。在妻子送别女儿的段落,“八年前,同样在这个地方,送别丈夫,至今未逢。此刻,再度送别女儿,不知何日再见。”解说词通过对比女儿和丈夫的离别,突出一家人不能团聚,将此次离别进行升华,使未能经历离别的观众也能感受这种氛围,而特写镜头表现妻子频频擦泪的画面更增加了浓郁的依依惜别之情。女儿上学从东京转机,八年后重逢的父女,第一件事不是拥抱,而是首先去接女儿的行李,中国式的亲情不寄言表,而这也是纪录片纪实的特点。在送女儿离开时,老丁与女儿在路上狂抹眼泪,依旧是没有拥抱没有任何言语,到站的老丁抹着眼泪下车,特写镜头拍摄两人的流泪,增强了感染力。与妻子见面没有任何张扬的行为,送别时两人在电车上默然的挨坐着,无声的哭泣代表的是这十来年的委屈和孤独,车窗里和车窗外的泪水涟涟代表的是一种信任和隐忍的爱情。声音方面,使用了苏芮的《牵手》,画面是一家三口的生活片段,催泪效果在音乐的作用下更上一层高度,无法团聚但无时不在想念的情感通过声音和画面传递给观众。而在讲述妻子和老丁含辛茹苦熬生活的时候,大提琴般的背景音乐带来一种厚重而又舒缓的感觉,让观众体会到中国人的坚韧和面对生活的态度。
  《含泪活着》记录了在日中国人丁尚彪在日本含辛茹苦的奋斗生活,以纪实的手法表现了丁尚彪为了梦想、家庭以及改变命运的责任,独自在异乡苦苦打拼的峥嵘岁月,而立之年来日的老丁现在满口基本是假牙,将近两个小时的影片,在我们看来就像只是叹了口气眨了下眼,他的牙口就嚼不动了,皱纹就爬上了眼角,而对他而言,这是他活生生打拼的十几年。中国人的自强不息,奋力拼搏通通体现在老丁身上,或许你会说他不尽责任,抛下妻女十五年都不回去,但老丁凭借自己一双手,他生活困顿但他不偷不抢,他拼命打工为了改变家人的命运,这就足够体现他是正直的值得尊敬的人。
  《含泪活着》在日本播出掀起感动热潮。而导演张丽玲的初衷是当她在日留学时,被这些为命运梦想而忘我拼搏的中国人所感动,因而决心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而她的系列纪录片为日本人了解中国人打开了一个窗口,折射了广大留学生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影片开头提到日本每年的自杀人数是三万人,自杀率极高的国家因为丁尚彪无私忘我的中国式父爱而深受震撼,引发深思。纪录片的社会价值和普世功能已经达到,所以尽管它不是那么专业,但它却因情真而感染甚至改变了一批人,这就是它最值得被人尊重的地方。
  影片的一开头有一句话——献给所有含泪活着的人,这可能就是拍摄者最后想要告诉我们的,丁尚彪他们认命而坚韧的生存着,有太多的苦难和泪水,但他们含泪前行,人性的坚韧和顽强让人叹服,而难得的是生活的苦难并没有使老丁变成一个内心麻木的人,相反经历的坎坷将他造就成为一个内心世界更加丰富的人。他们并没有絮絮叨叨说着自己的不易,都在按部就班的好好生活。
  所以,好好生活,甜也是生活,苦也是生活。——献给所以含泪前行的人。

  《含泪活着》影评(九):光阴的故事

凭着粗浅的日语水平看完这部纪录片。影片大意是说男主女主用了十五年的的天各一方,含辛茹苦让女儿继承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其中的对与错、好与坏姑且不做考究,毕竟每个家庭故事都是不一样。某种程度来说,这是那个时代的产物,知青下乡,活着艰难,没钱,没知识,没有路,所以才有了这样一个长达15年之久的纪录片。有几点感触:
1、我们总以为时间了无痕迹,其实那是我们还没有步入衰老的年轮,影片中15年后的男主牙齿脱落的样子,而这让我联想到自己毕业到现在,其实时间过得真的了无痕迹,一眨眼五年、十年就要过去。不同的是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做什么。
2、最感怀的自然是那若有若无的苦难,举债来日本求学,求学不成,他决心留在日本打工,只为将来能让女儿去美国读书。他这一去,就是15年。因为非法滞留者的身份,这15年中,他一次也没有回过中国。造化弄人,无非是因为选择不同,只是他没有怨言,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不然早就轻生组成日本国民高自杀率的数字之中。
3、那时候的爱情真的很纯粹,在一起就是一辈子,没有海誓山盟,没有喜怒哀乐,无非简单的“你愿意吗?我愿意。”然后在那往后的每一天,无论生活有多么寂寞,孤独,苦难,纵然长夜禁锢了灵魂,却至始至终相信着彼此,拥有着彼此。
4、主题应该是父爱、母爱吧,毋庸置疑,父母永远都是为你好,虽然有些方式在现在的我们看来是错的,也可以说匪夷所思的,固执的,但是回到那个环境,那个时候,想想那些方式却是他们反复取舍、做出选择后的爱的方式。
5、还是那句话,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未来。无论是为着活着本身而活着,还是为了更好的品质生活,永远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含泪活着。

  《含泪活着》影评(十):活着的目的是活着

虽然是十年前的纪录片,但是记录的生活的本质无论是十年前还是十年后都是不变的。
中国式的亲情,有时太过浅薄,有时又太过沉重。
片中的老丁,为了改变自我的命运(他的自我也早已和家庭,和后代紧紧缠绕在一起)而去国离家,到了日本开始了近乎苦行僧一般的生活。他生活的苦难早已成了常态,为了女儿,为了心中的希望,他近乎麻木地生活着。习惯了苦难,习惯了孤独,似乎苦难与孤独就成为了日常。
一家三口散落世界三地,他们之间的亲情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抽象的,形而上的概念。同样是情感,若是友情,爱情,在经历了这般长久的分离后还会存在吗?维系亲情的究竟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血缘?责任?
有时会强烈的感到人的孤独性。我们虽然会为了他人之乐而乐,他人之悲而悲,但是归根结底,人是孤独的。黑夜里的胡思乱想永远只能自己平常,痛苦是的焦虑也只有自己可以感受。许许多多的念头,或坏活好,也许也只有自己知道。即使是父母子女,也很难做到完全的交心。若像康德描述的那样,人连这个世界的真实都无法了解,又怎能真的了解另一个个体呢?
但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却又又着超越“理解”的联系。当成为父母后,父性母性又是甚至能够超越人性,超越人的利己性,做到真正的利他性。
子女常常是父母对自我的投影,所以这种看似纯粹的利他性本质上也是一种利己性。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我们也可以说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也可以被解读为基因为了能够被传递下去而诱发的爱。然而从这个角度来解读,那些为了子女未来而付出的血泪,所生出的皱纹,所松落的牙齿似乎都被忽视了。
有时,宁愿只被感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