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北京55日》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北京55日》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22-05-15 02:10: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北京55日》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北京55日》是一部由尼古拉斯·雷执导,查尔登·海斯顿 / 艾娃·加德纳 / 大卫·尼文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55日》影评(一):美国电影人的中国历史想象

八国联军攻陷帝都,具体情形怎样?若非专业研究人士或业爱好者,其他人的认识怕也只能是局限于历史教科书上一句话叙述。影视方面,赵文卓版《黄飞鸿之狮王争霸》间接有反映,在布景、演员方面远超《北京55日》,因为《北京55日》的导演甚至不愿找一些华裔扮演清廷统治者,反倒塑造了一个中美混血儿孤女。也恰恰是这个角色,是我对本片最喜欢的一个部分。
观看过程中,不禁想是否根据某个当事人的回忆录改编而成?按常理,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总会有人留下文献记载,且应是外国人所写。
1963年,什么年份?朝鲜战争停战10周年,距离尼克松访华还有9年,中美几乎处于完全隔绝状态,在这样的特殊时刻,美国人拍一部有关中国历史事件的作品,实属不易,但勇气可嘉。固然加入了创作者的个人想象,但也并非没有可取之处。清廷主战派和主和派的分歧,慈禧的意图算是忠实历史。
拳民最后弄来的神秘武器,不能不把它想象为苏军的喀秋莎火箭炮。
英国公使的刻画,算是正面,仅限于片中,他不愿扩大对中国的战争。即使面对慈禧,也是好言在前。“中国最大的美德是忍耐”。二人还把中国比作奶牛,很有意思,不但产奶还能产肉。
拿破仑对中国的评价竟然被片中英国公使和夫人提到了,很好嘛。时隔半个世纪,国家领导人自个都说“我们这头雄狮已经醒来”。

  《北京55日》影评(二):碧眼隆准孝钦后——新奇角度的庚子之役

真是稀见电影资料,这么撼人的题材和大制作居然默默无闻,我也算看过一些西片的了,可是在诸多瓜蔓抄里都没见过这部,无意邂逅才得一览。能见到西洋婆子饰演的孝钦显皇后,一则以惊一则以喜。
倒不是说这片子拍得有多好,是说它提供了难得的外国人看庚子国变的视角,一听就想先睹为快。迅雷下载完,当夜就看了,别的片下完还在若干个文件夹里好好呆着,等着心情好时翻牌子呢,十足的新欢待遇。
赞一句其实摄影棚和布景搭得算不错了,洵为大制作,隐隐有旧京气象。城墙外一遭最相似,楼堞近影,外面是荒漫的黄土和浅显的护城河沟,人驼往来。其次是正阳门前近景,虽然石翁仲从十三陵、云辉玉宇坊从颐和园轮岗至此,但也无妨创意借景。有个短评说得好,大部分晚清大陆片的外景都不如这部呢,旨哉斯言——应该说除了城南旧事、骆驼祥子等少数八十年代之前拍的影片之外,其他大陆晚清片的外景都不外是影视城的景,整饬崭新的青砖街道方石地板、神采奕奕营养富足的群众演员,无一丝老照片里泥泞、肮脏、颓败、麻木、呆滞的景象,真实度远逊此片矣。
有这片子的年代,北京城墙城楼大部还在,哪怕实景拍摄也有硬件基础,反倒是政治窒碍无法来华。现如今合拍片外资片取景宽松了,那座老城池也不复存在了,良足叹惋。剩下几个半残古城中,平遥广府太小、荆州苏州太秀、西安南京太现代,只有按明初修复的大同城才参差有那种格局气象。
主要角色都是西人扮演,倒也阵容齐整。孝钦显皇后高颐隆准,但杀伐之气、果敢坚毅都到位了,威严甚足,诘问西使也鞭辟入里,思想境界和举措与历史上真实的孝钦后相去不远;清德宗很没有存在感,西人不懂法统在皇帝的道理,估计觉得没必要添置个傀儡角色,予以节简;端王、荣禄则像蝎子王里跑出来的,满脸阴诡狡诈,太邪气。真实的端王是个至愚至妄的荒诞之人,身为帝胄而眼界认知等同于群氓,力主神化早已定性为神道设教的拳匪;而演员相貌太过狡黠伶俐,与端王的蒙昧显然不合。
视角上也大体持平,并没有我们所疑心的丑化、辱华等节。对于大势上的武装犯华并未狡辩,影片也是持理亏和无语态度。对细节上的中国人当然触及较多,但对荒蛮落后、主动启衅、野蛮排洋等实况也是点到为止,不及后人形容义和团愚昧之什一。
末了,炮轰正阳门城楼的场景逼真得令人心碎,炮弹击中处木片纷飞,随现颓坍溃口,继而起火。宫中孝钦后作农妇装扮准备西狩,一切和岑春煊等人笔记吻合,大清朝快要落幕了。

  《北京55日》影评(三):很矛盾的心理

推荐这个片子的理由:为什么从1840年开始我们经历了这么多西方文明的冲击都没有深刻的改变,到底是少数统治者的自私还是大众的愚昧和固执?一直想不明白,看完有点体会了。
对于在本土发生的战争,到底算不算被侵略,站在不同的角度有完全不同的理解,清政府在封闭的政治经济环境下一定是认为是野蛮的侵略,而在入侵者的角度,通商、互派使节都是正常的国际原则,今天看来都很正常,对于向不遵守国际准则的国家发动武力攻击符合入侵者的利益。
根据入侵者的原则来看,大多数我们认为不平等的条约其实是让一个封闭的国家去遵守国际的法则,而这到底平不平等呢?中国因为拒绝而去抵制,外国因为抵制而发动战争。
如果我们单纯的把这过程看成守旧和全球化之间的博弈,那么清政府完败,但民众在这之中又是一个什么角色呢?是享受了国际化的益处,还是对外力对政经的干扰耿耿于怀,就这个影片来看很多人的选择是后者。其实今天也有很多人固执于后者,从情感上来讲倒也说的过去。只不过后者实在对于国家的发展弊大于利。

  《北京55日》影评(四):谁想看清尘世就应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

这是一部拍摄于1960年代的美国电影,讲的是八国联军。这个组合就注定了这是一部非比寻常的作品,特别是对于中国人来说。
影片的制作相当地认真,在60年代完全无法来中国取景的情况下愣是在西班牙搭起了一座北京城。无论是高高的城门楼还是护城河边的摊贩,无论是紫禁城大殿的威严还是义和团拳民的装束,都是有模有样,相当靠谱。
故事讲述的是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之前被围困在使馆区的各国外交人员和少量军队拼死抵抗义和团进攻的始末。因为刚好坚持了55天,所以就取了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是完全不同于中学历史课本的全新角度。那是相当的不一样。这个不一样并不意味着站在对立面,而是更像站在一个稍稍离开一些的角度。
影片的一开始就没有回避列强对中国的占领。在北京,各国的旗帜迎风招展,各国国歌依次奏响。在护城河边的一个小吃摊上,两个人是这样对话的“这都是什么噪音?”“这是不同的语言在说同一句话,我们要瓜分中国”。然而,义和团对传教士的迫害也是残忍血腥的。影片对双方立场的分歧没有回避,也没有丑化和贬低,整个事件里似乎没有坏人。一方是为了驱逐外夷对中国的瓜分,一方是为了保卫侨民的安全和正当的外交、通商权益。
虽然是由英国人扮演,但是影片中的慈禧却是最让人惊喜的角色。面对复杂的局势,对于端亲王的主战和荣禄的主和,她杀伐决断,果敢坚毅;诘问英国公使时历数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掷地有声。这才是真正展现了一个女政治家的果断和大国最高统治者的威严之气的女皇范儿,比中国人自己拍的所有描写慈禧的作品都更加正面和震撼。在影片结尾处,当化装成农妇的慈禧跟宝座告别时,嘴里念叨的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一个做了错误决策的领导者的懊悔,她深知这必然带来王朝的覆灭,然而又无可挽回。我们的文化大概是对女政治家相当陌生,所以才能把芈月拍成甄嬛。而且,我们什么时候也能如此客观地表现敌国首领呢?又或许是我们把立场问题看的太重要了,以致于屡屡丧失了理智。
卡尔维诺在《树上的男爵》里说,谁想看清尘世就应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

  《北京55日》影评(六):八国联军眼中的中国

道具和布景不错,看外国人演中国人怪怪的,慈禧演的还蛮有气势。
就历史来说,当时的清廷对国际的前倨后恭实在是盲目和无能的表现(要么之前数十年一味妥协,要么就是向列强同时宣战还进攻使馆区);就战术而言,未经训练的乌合之众要想击败正规军首先得有强有力的指挥与配合;就影片本身而言,60年代初是西方世界对铁幕后的红色中国又惊又怕又敌视又想要了解的时期,一如电影所展现对于义和团的演绎与描绘。
对之后的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的暴行完全略过,主旨放在了美军少校的英雄无畏和英国公使的运筹帷幄光环上,俄国男爵夫人和荣禄居然还有一腿……俄国男爵因此自杀!此等设定不知是否与史有据,可是让我大开眼界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