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克利夏》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克利夏》经典观后感10篇

2017-11-14 21:0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克利夏》经典观后感10篇

  《克利夏》是一部由特里·爱德华·沙尔茨执导,克利夏·费尔柴尔德 / 艾利克斯·多布兰口 / 克里斯·杜贝克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克利夏》观后感(一):<克利夏>自省还是批判?

从影片一开始克利夏踩在小水潭之后的情绪反映就可知道这是一个容易情绪化的人,通常这类人都敏感、自我,这是克利夏一生的性格缩写。正是这种性格让她成为现在的自己,遇到问题首先考虑的是逃避,酗酒等等的行为不过是逃避的一种方式;在情绪挤压爆发后就是不计后果的直面发泄。她也自省过,否则不会回到自己的妹妹家,但是从她本身来说,更多的自省并没有建立在合理的控制范围之内,这是她的自我,改过是真改,但是做不到是真做不到。
妹妹家看似和睦,只是维持表面的和谐,这是任何家庭任何国家都正常的一种家庭状态,其中有代沟、有想法的冲突、有性格的不同等等等;但是在节日大家为了和谐的吃一顿饭都选择维持,大家并不真的关心克利夏,因为她无法控制,只期盼她能融入这种维系的假象。
而影片最后的大爆发,既有克利夏的不甘,也有妹妹的懊恼,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与现实的冲突。特雷的那一句话实际上是真的让克利夏明白她无法回头。
看过这个影片实际上并不觉得克利夏可怜,这种性格与行为方式她应当预料到结果,而任性的处理就应当接受现在的结果;而关爱,倒是觉得妹妹家可以不用小心翼翼,直面克利夏真正的接受沟通可能会更有价值,虚假的关爱反而会成为负担。
为什么我的题目是自省还是批判,希望看过此片的人都能自省自己的生活,为自己的生活负责;遇到克利夏一样的人就去接受而不是一味的指责。
接受不是容忍,改变不是空谈。赠一古语: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克利夏》观后感(二):脆落的克利夏

很有氛围的一部片子,很多高质量的细节,甚至有种看书的感觉,年老一身问题的克利夏鼓起勇气想要弥补自己的过错,可生活就像片子里所说的,你也许是一个倒霉的小鸟,不断撞上挡风玻璃,可车速会越来越快,小鸟的翅膀也会越来越脆落,克利夏悲哀在于她的内心脆弱,年老想要重新获得依靠,把自己的生命强行寄托在别人身上,想当然的以为感情,血缘关系是可以重新进入别人生活的砝码,自己觉得自己好转了,别人就应该接受自己,生活是残酷的,别人认为你犯过的过失,也不一定会被别人原谅,就像别人没必要无缘无故对你好一样,克利夏太急于求成了,太脆落了,她迫切的想要别人的接纳,她太无助了,强行想要找到自己内心迫切渴求的东西,可太仓促了很多事情需要慢慢来的,人生在世一定要自己强大了,才能淡定的去看云起云落,克利夏把自己的人生寄托在获得亲人的谅解儿子的谅解身上,把自己的幸福叫别人掌控又急于求成,导致出了大事,人活着还是要聪明,理性一点,生活才不会变的越来越糟。

  《克利夏》观后感(三):这部小成本处女作可能是未来电影发展的一条新路!看完被吓到了!

没有高昂的投资,没有大牌的演员,甚至在剧本和故事上也没有多出彩,但这部新人导演的处女长片绝对值得关注。
它可能代表了未来几年,电影发展的一条路径。看完后,你会惊叹,原来电影还可以这样拍。
放心,这部带有实验性质的新片绝对不是所谓的“文艺片”,如果以刻板成见给该片打上类型化的标签,你觉得会错过体验一次带有“新浪潮”观感的佳作。
《克利夏》,一部靠风格取胜的导演处女作品。
该片格局非常小,讲述了一位叫克利夏的中年女人阔别家庭多年后,再次回到家中,短短几个小时的遭遇。
全片没有闪回式叙述,没有告诉观众为什么女人离开,只是在片段和部分台词中,以极为克制的台词和场景说明这个女人当年抛弃自己的儿子,独自离开家庭是为了逃避生活,改变当时的人生境遇。
这个女人靠药物和酒精麻醉自己。这次回到家中,她希望重新融入家庭,改变自己在家人心中的形象,但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她最终还是失败了。
影片的高潮锋利无比,不给人喘息的机会,重新回到酒精和药物怀抱的克利夏再次撕裂了这个家庭,打乱了原本可能美好的一天,失去了修复自己和姐姐、和儿子,和年老的母亲,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影片的开头就预示了故事悲剧性的结尾,开篇和结尾都是不断推进克利夏面部特写的压力性镜头。
克利夏失控的面部,饱含泪水的双眼,微微颤动的下颌......生活再次陷入谷底,全面崩溃。
《克利夏》的故事并没有多精彩,其完全靠超越常规类型的大胆配乐,犀利的镜头语言,碎片化快速剪辑等技巧,让风格驾驭了故事本身,注重情感的渲染,并将主题隐藏融入在了风格里。
影片的冲突点,不靠情节转折和剧情安排,而是靠听觉和视觉性的冲击不断聚集着戏剧张力,将一种不安全感灌入观众的神经,淹没你的理性,勾出你感性的,不受控制的一面。
《克利夏》通篇在酝酿着失控,将克利夏的到来描述成一场注定失败,错误的选择。
如何表现失控,提升剧情张力,是《克利夏》最具有先锋探索性的地方。
其方式带有炫技的张扬,但它最终达到的效果也的确惊艳。
一开篇,4:3的压抑取景框,于是着紧张和不安的情绪。
一个跟拍推进镜头,简单利落的跟随克利夏的视角来到了家中。她一开始还找错了门户,这表现了她的确多年未归家,也预示着最终融入家庭的失败。
来到家中后,她先后和多位家庭成员交谈。
一片和睦,她希望为大家做一顿丰盛的大餐,弥补过往,同时重归家庭。
其实影片依然有幕与幕的分割,剧情的推进。不过在故事上的表现的确不算明显,所有的推进都以巨大的形式差异来体现。
第一幕的重归在10分钟后落幕,当克利夏来到卧室,准备整顿心情,下楼回到开放式的厨房时,一个明显的象征性镜头,宣告了危机的开始。
克利夏透过大门望向楼下,她与整个家庭被楼层和门所区隔,紧张感骤然提升。
诡异的音乐这时缓缓响起。
这段长达几十分钟的音乐绝对是史无前例的,如拨弦乐器的泛音一般,又经过了电子化的处理,时高时低,断断续续,以不连贯,变速的方式刺激着观众的听觉。
在如此令人不安的配乐中,画面一改前一幕的稳定和流畅,而是以快速剪辑,碎片化的片段进行交叉。
克利夏慌张落寞的眼神和表情之下,是家庭成员之间各自忙着各自事情的段落。
这些段落不是随意的,而是继续增加着不稳定和暴力型。
年轻孩子在比气力,扳手劲。或者看球赛,忙着交谈。
与她最亲密的姐姐外出接年老的母亲。
克利夏仿佛被孤立,被忽视,这种家庭成员希望造成的自然,在她看来却是一种疏离。
碎片化的高速剪辑,配合飘忽不定的配乐,突然出现的克利夏的僵硬表情,让故事不断陷入慌乱
一切的形式化处理,都是为了营造不安,表现一种流动性的分裂状态。
影片抛弃了稳定的或者插入式的倒叙回顾过往,而是以人物几段台词进行点到即止的表现。
克利夏分别和自己的儿子,还有姐姐的丈夫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但两次交谈最终都以失败和愤怒告终。
无疑,家人没有做好准备原谅这个叛徒,原谅这个逃犯。
这个家,其实是所有人的战场,儿子埋怨她逃避责任,姐姐的丈夫嫉妒她可以选择逃离,而刚生下孩子的侄女,看似真在享受,其实也预示着家庭将成为她的牢笼。
这个家,被塑造成了一所隐喻化的监狱,成员之间的关系分崩离析,家异化成为可怕的精神“围墙”式的存在。
 两段谈话的失败,让克利夏备受刺激,她再次寻找酒精和药物的麻痹。
这时,镜头语言进入了更为炫目的阶段,大段的360短旋转拍摄,以克利夏为中心,在她眩晕的视角中,我们看到了冷落她的其他家庭成员。
终于,她精心烹饪的火鸡被洒落在了地上。
一切都毁了,一切都是徒劳。巨大的压力让她不堪重负
结尾高潮更是一剑封喉,两段现实和幻想交错,一次是姐姐失望的向她哭诉,一次是姐姐愤怒的痛斥!
最后,克利夏狂饮后,冲入客厅,直面自己的儿子,希望获得他承认,结果儿子愤怒的表达“没有这个母亲”,姐姐气得要把她赶出去,克利夏疯狂的开始和姐姐撕逼。
一旁着是慌张的家人,流泪满面的母亲.....
进入第三幕的完全失控后,画框从16:9的矩形变化为上下压缩后的2.33:1,再左右压缩后的4:3的方形,甚至比4:3显得更为逼疚。
狭窄的画框中,慌乱升级,冲突抖升,剧情张力在最后仿佛疲劳到极限后崩断的橡皮筋!
最后一刻,剧情炸了。人物炸了。情绪炸了!
诡异的音乐再次响起,画面回照开始,又是一副哭诉的克利夏的特写镜头,不过失控的克利夏慢慢回复了平静。
那不是看透了一切,而是从悔改的焦虑变回成了恶魔!
这绝对不是平静,而是暗藏杀机。
不稳定和失控贯穿了整部影片!
情绪的积累和形式感变化成为影片最大的亮点!
以技巧性提领故事,这的确有炫技之嫌疑,但同时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电影表现方式的革新性尝试。

  《克利夏》观后感(四):用恐怖惊悚片的处理手法为家庭伦理题材增色

影片的归类颇为有趣,竟然标签为喜剧/剧情类!分明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导演就刻意营造出毛骨悚然的恐怖感,一张老女人特写的脸,教人联想到巫婆或者邪恶的角色。第一段场景也在延续这种怪异的感觉,从车上下来的老女人拖着行李箱挨家挨户按门铃,像一个不速之客,分明是悬疑恐怖片的开场方式。尤其当她一不小心踩到水洼里破口大骂一句时,更反映出这个人物潜藏内心的恶意(这个预示性的镜头在最后矛盾爆发时得到呼应)。老女人进屋子时的欢迎场面,人物间彼此心存芥蒂而小心翼翼寒暄的尴尬全在对白与动作里透露出端倪,当她跟最后一位进场的男子拥抱对话的情景,让人觉得他们的关系既熟悉又陌生(两人关系在之后某个场景才得以揭示)。
这种制造悬疑不安气氛的开场手法分明就是恐怖惊悚片的常用伎俩,用在这个家庭伦理剧里,则显出一种不平衡的喜剧感。我想是影片被分类为喜剧的缘故。而这种挑战传统家庭题材的怪诞感在稍后的配乐、摄影、剪辑以及画幅变形等影像技术里不断升级深化。
女主角在厨房里做菜,背景里莫名其妙响起强烈的鼓点,逐渐强化为掩盖对白的噪声,烘托起女主角内心的情绪起伏,渲染出压迫紧张、山雨欲来的氛围。这种常见于恐怖惊悚片里的配乐在此透露出怪诞的意味来,不断暗示着这个女主角会给这个家庭带来一场破坏性极大的灾难(这一点最终得以印证)。
而导演透过毫无预示的跳跃剪辑,更将各种打乱线性时间的场景(掰手腕、草地打闹、卧室里上看AV、露台上的对话)无缝并置起来。总觉得上下两个镜头是毫无相关,不断调整着观众的焦点。这种有别于传统题材的处理手法,给这个感恩节聚会故事带来不少颠覆的意味。
而风格化的摄影如慢镜头、旋转镜头,开头与结尾处的画幅变形,精准地剖析出女主角内心的情绪演变,将她性格中最可恨之处展露无遗。无疑,这是个极其可悲的角色。她在感恩节之时重返大家庭,表面上像是亲情的弥补与和解,而越看越感到暗流涌动下亲情的撕裂与无法和解,尤其是她的儿子在卧室跟她对话的一场戏让人看得压抑不安。最后女主角跟妹妹撕破脸对骂的场景更是将这场家庭聚会推向了噩梦的高潮。
从本质上看,这个故事核心跟传统家族题材无甚区别,透过一位“闯入者”来揭露这个貌似和睦温馨的家庭里潜藏着难以启齿的矛盾与无法修补的裂痕。而这部处女作之所以让人眼前一亮无非是扑面而来真实感。导演选用自己家人出演角色,整部片子在自己母亲家中完成,呈现出难得一见的现实感。其次便是用恐怖惊悚片的处理手法为家庭伦理题材增色。尽管有不少炫技的嫌疑,但从这些实验性的影像技巧,让人不得不钦佩沙尔兹这位年轻导演的天赋。

  《克利夏》观后感(五):关爱“孤寡老人

krisha的食指只剩下了半截,她甚至可以开玩笑说自己为4.5个手掌,但是她还是选择将它用纱布包起来,那半截手指就像她那脆弱的内心,那个一直无法接受她的孩子,以及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永远是那一块短板。家庭里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个是一个美满的家,兄弟姐妹之间的嬉闹,家人之间的“和睦”使所有人觉得自己是幸福的,看似krisha的归来打破了他们美满幸福,实际上是潜藏在所有人心底里的矛盾导致了整个家庭最后的爆发。而最后所有家人将矛头指向了家庭曾经的包袱——krisha,然而绝望而无助的她面对家人的指责终于崩溃了,她哭诉自己所遭遇的不公,但是可想而知krisha结局只能是再一次离开这个“家“。然而这个枝繁叶茂的家庭摆脱了krisha就真的能再一次变得美满幸福么,答案当然是不能。因为它早已如同那只畸形的巨型火鸡一样支离破碎

  《克利夏》观后感(六):《克利夏》:美国“新”电影?

在近年来的美国电影中,出现了一些让人惊讶的独立电影。要观看这些电影不再允许仅仅通过惯常的观影逻辑即可完成,这种逻辑预设了一部电影是由剧本、演员、导演、配乐、布景等有机组合而成,而能否欣赏一部电影就取决于去欣赏这些独立的部分和它们如何相互协调一致。但对于像《内德的步枪》(2014)、 《天注定》(2014)、《尘世女王》(2015)等这些新的美国电影,我们又该如何去谈论呢?在此,传统的电影制作模式进一步瓦解了:它不再能够通过积累的观影经验和观影思维来获得理解。理解的实效,是因为影像不再是作用于我们的大脑,而是需要我们的感知,甚至感应。这种情形在《克利夏》这部电影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克利夏》纠结于一个不再有故事的故事,讲诉了一个叫克利夏的老女人在十年后回家参加感恩节聚会,发生的一系列遭遇。关于这个女人的过去,她与家庭成员间的关系都是通过人物间零散的对话推断出来的。没有闪回,闪回意味着时间组织的晶体。在《克利夏》中,只有空间对时间的统摄。这反映在电影中的大部分剪辑都没有按照惯常的时间逻辑完成,因为已经没有叙事的欲望,它更加关注人物间此刻存在着的情景。因而,当镜头看似毫无逻辑地在宅子的内部空间接续转换的时候,比如当克利夏和姐夫在室外的露台上聊天,交叉剪辑进的是两个侄子在父母的房间看色情片,或者是众人如何逗弄那个新生儿的画面。之所以如此处理,原因在于这些动作都是在同一段时间内发的,或者说正因为共处于同一空间,才有了组合在一起的逻辑。
△ 克利夏被“围困”在家人中,这只火鸡预告着矛盾的最后爆发

  《克利夏》观后感(七):一个脆弱的家庭,两个相反性格的姐妹

虽然片名是克利夏,影片也是完全以克利夏的视角来呈现的故事,但这一点也不妨碍我们对她的姐姐的了解。这两个人也没有必要去争论她们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套用人格分析的词来说她们两个一个是少女的性格一个是亚马逊女人的性格,这两种性格的女人一种是容易受到引诱,一种是有着保护他人的欲望。而少女性格走上歧路就会变成不良少女亚马逊女人的反面则是善于复仇,所以结尾当少女性格的克利夏放下面具歇斯底里起来的时候,她的姐姐表现出来是一种攻击性极强的姿态,让人一反之前对她的印象,觉得她似乎是蛇蝎心肠的女人害了克利夏的一生。而实则不然,这是对于一种她世界观里的和睦家庭的维护失败了之后对造成这种破坏的对象克利夏进行彻底报复的结果。
       影片在这里达到的高潮,实际上就是这姐妹两种人物性格塑造的高潮,影片虽然在核心上为我们呈现了这种亲密关系之中的矛盾性格发展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实际上是通过一种全景式展现这一大家子的生活状态来呈现的,而种形式的家庭塑造虽然能够达到制造强烈矛盾冲突的效果,但它同时塑造了一个反面的家庭生活例子呈现在观众面前。当然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的观众也许并不会把结局当回事。
      而回到这个坏家庭的核心无非是关于酒精和吸毒的恶习(也许还有其他方面但那是在影片之外的)克利夏对于恶习缠身的罪恶感使她犯下种种错误这一点反而是正常的,而非正常的因素是这一大家子对这一恶习的坚决排斥和丝毫不能够容忍甚至超越了对不道德的容忍,比如作为儿子看着母亲克利夏遭一家人排斥他选择的确是站在一家人的一边甚至要求自己的家人把母亲赶出去。而就因为这一点在克利夏与家人之间划开了一条她个人难以逾越的鸿沟,这未免也太过牵强。所以影片想要实现的无非就是这个目的,刻画一个边缘人物,演员大妈这种形象在电影里面也是绝无仅有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