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秘窗》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秘窗》影评10篇

2017-11-17 21:0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秘窗》影评10篇

  《秘窗》是一部由大卫·凯普执导,约翰尼·德普 / 约翰·特托罗 / 玛丽亚·贝罗主演的一部悬疑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秘窗》影评(一):作家的木屋

我喜欢有关作家职业的描写。
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甚至分不清楚现实和书里的情节,若即若离生活态度,白日梦,与世隔绝的状态。在这部电影里有比较好的表现。
那一个木屋超级有感觉,地理位置也不错。水边、森林边缘,古老、空洞、颓废,吞噬和蕴藏着无穷的记忆。旁边是疯长的花园,打开窗户,闻得到水汽、叶子和树木的味道,夹杂着森林的腐朽和潮湿。外面是虫鸣的世界。
喜欢那个沙发和枕头,那个可以整天昏睡在上面的棕色的,柔软安乐乡。我喜欢那个书桌,坐在那里,闻着木头的味道,感觉到木头的干燥和温暖,就像是在森林的魔法的笼罩下。木的精灵在墙壁上闪烁,低述森林自己故事。我喜欢那个熏黑的壁炉,里面闪耀的火焰曾经是是木屋的灵魂,也是我的灵感。
一个作家能找到这里隐居闭关真好。
-------------------------------------------------------------------
我能体验到雷尼的处境和感情
愤怒、懊恼、沮丧绝望撕裂着他的内心,而文艺的,软弱的性格却束缚着他的身体。终于,他的内心决定背叛他的身体,绕过他的意识去做想做的事情。
让我想起了杰克·尼科尔森 演的《狼人生死恋》。变狼的身体同样背叛了主角的意识,做出了自己想做的事情。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禁闭岛》。强烈的感情绕过主角的意识,投入了自己想象出来的剧情中。
这一类的题材面对的问题是,能不能打动观众,让观众可以设身处地,感同身受,让观众从最基本的内心深处发出情感的共鸣,而不是仅仅在旁观一个可怜虫在发疯。
另外一个面对的问题是,叙述的手法。编剧和导演能不能把故事讲得精彩,充满悬念和可控的歧义,既能满足不同的观众的感情需要,又能充分照顾到不同观众的智力水平需要。
故事能不能分为几个层面,既有表层的绚丽玄妙,又有深层的情感共鸣,还有智力的层次穿透。如果同时可以满足这几点,电影即为上品。
-----------------------------------------------------------------------
《秘窗》在40分钟左右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悬念了。
虽然我可以共情主角雷尼,但是,他却无法打动我。我仅仅是在旁观另外一个人。
他的痛苦没有那么深,复仇也没有快感,没有让我体验到爱恨交织的情绪,也没有智力上的兴奋点,就这么,平淡地结束了。

  《秘窗》影评(二):人格分裂的好结局

秘窗》看完,绝对是我看到最悬疑,最完美结局的影片!!!
 
第一要赞Johnny Depp的演技完美!把一个重感情,却执迷于创作,遭受老婆外遇,创作灵感全部消失,不得不用杀死老婆来结束秘窗故事结局,从而换来创作灵感的小说家演绎的入骨三分,完美啊。
 
第二要赞剧本的完美!这不用说了,好的情节设计,才会有众多的读者。怪不得现在还有许多在网上看小说的。
 
第三要赞结局的完美!这是此片的最大完美吧。杀完人,给秘窗一个完美结局,解脱了,小说家的生活又走上正轨,创作灵感又全部回来了。弱弱的问一下,为什么警察不根据他的小说去他的玉米地下刨一下呢?当然,这是后话。
 
唉,This is not my beautiful house.This is not my beautiful wife. Anymore。
这不是我的美丽房子,这不再是我的美丽妻子
经典

  《秘窗》影评(三):由感情线推动精神心理带动剧情发展的悬疑电影

这部电影第一次看,会知道这是一个讲述精神分裂的悬疑电影,第二遍看,会发现与大部分同类电影只是讲述悬疑剧情不同的是,这部电影则更多是一部描写双重人格到人格分裂过程的电影,而推进这个演变过程的,则是感情因素。
对于电影中大部分的悬疑情节这里不做赘述,只是讲一下感情因素在主人公从双重人格到人格分裂过程中的重大影响
男主本身有双重人格的问题,随着感情上的刺激,最后完全被邪恶人格占据,电影一开始已经对他杀妻的原因埋下伏笔,那个叫舒特的人格逼迫他按照舒特想要的杀妻结尾完成故事,就点明了男主心里的有杀妻的念头,但那个时候,他人格的大部分面抗拒这个想法
从电影前面男主读被他扔进垃圾桶的小说里面的一句话就交代了他最后杀妻的原因:“陶德认为当你的爱是你仅有的全部,一个女人还要来偷走它,她就算不上真正的女人,所以,他决定杀了她”而最终造成男主杀妻的原因是两方面,一个是对妻子曾经出轨的恨,二是因为妻子分手后仍然试图”从一无所有的他那偷走仅剩的东西——爱“(也就是小说中陶德杀妻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不用说了,第二个杀妻原因要好好说一下
电影中妻子几次给男主打电话的对话是点明男主情绪发展的关键,因为翻译的原因,很多带有暗示性的对话被字面翻译成中文后,失去了表现张力,但熟悉英语语境的观影者可以很容易看到双方对话中的感情角力以及男主在这过程中的矛盾挣扎
比如影片描写的第一次通话大致如下:妻子主动打给孤单落魄的丈夫好像他们从未分开一样嘘寒问暖,甚至用女人感性的话语回避前夫对她这种行为的质疑,当男人试探性大度的提起女人的新欢的时候,女人说“没在一起”,这激起男人复合幻想,女人则马上提醒男人,她跟新男友感情稳定,男人这时面露冷漠,但话语仍表现出无所谓,女人就收起之前的闲聊关爱要挂掉电话。挂掉电话的男主觉得感情被这个背叛自己的女人吃定,自责愚蠢。男主刚接电话听到妻子没话找话时的一些略显不耐烦的肢体动作,表明这应该不是他第一次在分手后接到妻子类似的电话,听她讲类似的话,他当时甚至直接问”你到底想怎样!”
最后一次通话则更加明显和严重,女人以为逝去的感情哭丧和纠结开始,得到男主的宽慰和原谅,当她提出希望跟男主继续保持联系甚至见面遭到男主拒绝后,女人淡漠的说她会找男主只是因为男主还没在离婚协议上签字,男主冷笑女人假装对自己关心,女人则表明自己是真的在乎男主,男主气愤的挂断电话,女人自觉被男主误会恼恨不甘心,要去找男主面谈。
显然,女人在感情上一直牵扯男主,这在女人的新男友跟男主的几次对话可以看出,新男友不止一次要求男主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而其实男主在分手后并没有骚扰过女人(而是女人在感情上骚扰了男主),新欢一直感觉到女人心里还爱男主,而送离婚协议书的事情,男主说让女人寄给自己的律师即可,新欢说男主的律师说联系不上他,这应该是女人应付新欢编造的谎话,律师通常不会因为自己客户的感情因素回避自己处理事务的职责。女人之前跟男主通过电话,也见过面,但从未提及要男主签离婚协议,只有在最后一次通话遭到男主拒绝的时候,才提到签离婚纸的事情,然后情绪不稳猴急的跑去男主家,却根本不带上需要男主签字的文件。。。。而后面追去的则是带着懊恼和不安的新欢。。。。
男主最后跟妻子通过电话后没多久,他就彻底精神分裂,完全被邪恶人格占领,他对妻子的所作所为(试图在他最潦倒的时候持续偷他的爱,“偷”表现在,妻子每次都是背着新欢跟自己示好,却压根没有打算跟自己回复正式关系的意思,并且希望不开心的时候互相慰藉)也到了忍耐的极限,他从一开始自责愚蠢,就憎恶妻子这么做,却每次都无法抗拒,以至于最后满屋写的都是“杀她”
最后,男主杀害了妻子之后,邪恶人格基本完全占据,没有了原来两种势均力敌人格的挣扎和对抗,终于获得了内心的平静,与杀妻前的自己形成鲜明对比,杀妻之前,他落寞,萎靡昏睡,焦虑,选择性失忆,噩梦连连,对过去耿耿于怀。。。杀妻后,他平静,茅塞顿开,狡猾。。。。
总之,这是一部由感情推动剧情发展的构思巧妙的电影,具有双重人格的作家因为曾经剽窃过别人的作品心中有鬼而造成(或者加重)了他精神焦虑的问题,精神上的问题也直接影响到了他的婚姻——深爱他的妻子在他无意识的冷落下有了外遇,导致分手,而妻子的精神在跟他一起生活的最后2年中也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他双重人格的影响,她跟新欢一起,但心里仍然爱着作家,妻子内心感情和理性的冲突,让这个女人分手后对作家也有了类似人格分裂的感情纠缠——一方面感性的对作家好像从未分开过一样的关爱,一方面理性决绝的提醒作家一切都已经结束,这举动看似幼稚,每次的不堪却从未让女人收手,一次次交替上演,这种对双方的情感折磨逐渐加重作家的人格分裂,女人也开始情绪不稳,最后情绪不稳被感性占了上风的妻子跑去找被刺激到让邪恶占了上风的作家,悲剧发生了,在作家的思维中,妻子是可恨的偷爱者,自己是受害者,妻子该杀,其实整个过程妻子才是真正的受害者——爱上双重人格的人,不堪忍受感情折磨而外遇分手,甚至人格心理也受到影响,就好像新欢说的,"花了很大努力去帮助女人抹平男主对她造成的伤害“,女人却仍然放不下反复纠缠,最后付出生命代价,死在男主手上

  《秘窗》影评(四):秘窗

事实上大部分的豆友都没有理解到这部恐怖片的深意。你们听说过人格分裂,也能猜到结局。但是你们所不了解的是人格分裂者的真实心境。很多时候为了使自己难以示人的真实想法得到表达,大脑会做出复杂的行为以骗过自己的"根深蒂固"的良知观念。比如说,将血淋淋的快感和愉悦粘附于某件物品或某个意象单词之上,隐含于某个含混的语句之中,介于某种行为活动之中。甚至,大脑创造了第二人格,以此毫无约束地表达自己可怕扭曲的心理。第一人格我自理所当然地(人性丑恶)将自己的所有罪行都推向另一自我,但是这种看似天衣无缝(对于急于掩盖的大脑来说)实际仍然如蚁穴之堤。两个人格共享一个身体。要怎样去掩饰,遗忘,胁迫,才能够继续维持对自我良知的欺骗?《秘窗》中Rainey受到Shooter恐吓后总会选择妥协,这与他对Ted 的行为完全不同。Rainey虽然软弱,但是内心不乏不甘与复仇的情感, 这可以合理地说明他的行为,他的真实想法,就是杀死背叛自己的人。他选择无视自己的良知,选择"合理"(笔者认为雷尼其实并不软弱)地向shooter妥协,选择在杀人之后"假装"(大脑的自我蒙蔽)晕厥。心理斗争十分激烈,真实而又荒诞。这不应该是过度夸张的惊悚,我猜这是也为了契合德普的风格而设定,同时突出对Rainey罪行的嘲讽。
没有自省,完全被欲望支配
《秘窗》

  《秘窗》影评(五):2012年6月9日

再第n次下载缓冲完后,我终于把它给看掉了.
我还是觉得史蒂芬金的书比较恐怖,可是一旦翻拍成电影,总觉得力度不够.或许是应了曾经那幅图的理.看书时脑中无限遐想.看电视脑中一片空白.
现在精神分裂片那么多,不用想,看了一会儿就明白是分裂了.
问题是这个分裂有点意思.那么抑郁的一个作家,当他把妻子杀掉后一扫阴霾,容光焕发.这是比较史无前例的的分裂.尽管我总觉得一级恐惧中的分裂男是造型凹的最好的,最牛逼的.但是这个shooter=shoot her也实在太博眼球了.
看了个影评把我笑死
"这个片子最让人想不明白的地方是:尼玛都嫁给Depp了,怎么可能还会出轨??
"

  《秘窗》影评(六):“我,被压抑的黑色。”

弗洛伊德曾经在书中写到:“压抑的情绪不会就这样消失,它会以一个更丑恶的方式展现出来。”在以斯蒂芬金的原著小说为基础改编的电影《秘窗》讲述了一个压抑,变异,爆发,与死亡的故事。

故事开始于一个“我”抓到了妻子和奸夫的梦,之后“我”便醒来了。这里是“我”的工作室——林中小屋,而“我”是一名深陷离婚案中、养了一条狗的著名惊悚小说作家。日子似乎过得很平常,“我”的头发乱糟糟地,屋子也一如既往地冷清。正在我的作品毫无头绪的时候,一个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一个名叫休特的人找了上门,并指控“我”抄袭,“我”当然觉得这是无稽之谈,便没有理会他,他留下自己的手稿便离开了。不知道为什么,那份手稿在被扔到垃圾桶后总是会莫名其妙出现在“我”面前,而“我”无法忽视这种巧合,便看了那份手稿。

让人无法接受的事,除了结局外,“我”们的故事几乎一致,但万幸的是“我”的作品比他更早刊登,只要拿出证据,他便会去自首,因为他不仅杀了我的狗来威胁我,还杀了“我”找来保护“我”的人和一个看见“我们”对话的证人。而第一份证据在前妻的房子烧毁中无法获得,另一份则在被寄到后被撕毁。“我”不仅感到疑惑,还十分恐惧。最后“我”才发现,这一切都是自己臆想出来的,因为自己妻子的离开,当年故事的情节在思想中重新被修改,那个结局就是“我”所做的一切,杀了她,和其他知情人。

电影的结尾,“我”和小说中写的一样,拿着玉米沾在黄油上,窗外一片玉米地,而他们的尸体,都被埋在了地下...

电影里留下了无数的线索和伏笔,一开头便是“我”看到妻子和别的男人在一起,而那个名叫“休特”的人,英文为“shoot”,“我”正在戒烟,剩下的最后的烟和休特相同,此外,还有“我”房间的那个窗户,就是当年“我”小说中的窗户,所有的一切连接起来,结果就是“我”分裂成为了一个邪恶的自己,帮助“我”完成没有勇气做到的事——报复妻子。而“我”最后完全被黑暗的自己所吞噬,也写出了完美的小说。

故事到这里也就完全结束了,在“我”口中,这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之所以完美,应该是有以下几点:一、“我”终于写出了一直以来写不出的小说;二、“我”完成了复仇,杀死了妻子和她现在的男朋友;三、“我”接受了自己的懦弱,不再活在小说里,而是真正在行动上完成了复仇。这便是“我”在最后所说的“完美的结局”。

“我”是否会被逮捕,这是一个谜,在小说里,他们的骨肉腐烂在了土地了,这个秘密只有“我”直到,而现实警官和镇上的人都知道这些杀人事件。而“我”真的还是“我”吗?即使“我”被逮捕了,被送入监狱的那个人又是谁呢?

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当中,所有人有着相似的压力,来自家庭、工作等的方方面面,没有一个良好的抒发渠道,那些压力和情绪就像毒药一样侵蚀着我们的精神和灵魂。总有一天,会以更加丑恶的方式,更加激烈的方式爆发,毁灭我们拥有的一切。

更可怕的是:我们全然不知。还以为,那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秘窗》影评(七):爱情是被高估的美德

老师推荐了电影《后窗》,悬疑大师希区柯克的经典作品,寒假里没有下载成功就去看了另一部下载好的电影——《秘窗》。
《秘窗》是由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约翰尼德普主演,饰演一个名叫莫特的落魄作家。影片开头的场景是一个汽车旅馆,凶案频发的场所,主角发现自己的妻子和别人私通,三个人的嘶吼用无声来代替,显得更沉重。失去爱人、丧失灵感的主人公回到自己的湖边小屋,整日消极度日。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康德。
可是现代社会中,有一种美德被过分高估了,那就是爱情。人们追逐爱情,为之着迷,甚至认为不能迈入婚姻的爱情就是失败的。可爱情和婚姻本是两种事物。爱情是两个人之间的冲动,而婚姻是社会文明发展而形成的道德契约。社会越发展,对待婚姻变故的态度就越宽容。如同片中的男女主人公,婚后出轨,一句感情不在就可以选择分开、离婚。这在几十年前的中国是不能被社会容忍的。
可是当事人却不一定能宽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意外,他不能容忍妻子的背叛,在发现妻子的背叛之后一直抑郁在心,负性情绪在心里一直累积,同时发展出被迫害的妄想。然而这一切也都事出有因,他曾经作为一名畅销书作家,却曾经抄袭别人的作品,虽然这件事只有妻子、律师和他自己三个人知道,可面对妻子的背叛,他不再相信妻子能为他保密,同时面对妻子的情人,他又抱有极大的敌意。面对种种他不能处理的情绪,莫特逐渐发展处另一个人格——薛特。这不同于佛洛依德的性压抑理论,更像是愿望的累积,莫特想要杀了妻子,而他自己却又胆小懦弱,终于变成一个精神分裂的人。在终于拿到那本证据杂志后,他似乎发现了自己的不正常,可是此时他已经不能控制自己心中的邪恶念头了,他要杀了自己的妻子,而此时,他的妻子正好赶来要和他谈离婚协议的问题。
在主人公终于完成了长久的愿望之后,变得轻松开心,可以带着满脸笑容去镇上的便利店买东西,此时,他对社会还具有危害么?在释放了心里积压的负性情绪之后,也许他就回归了所谓的正常,可是警长却要伸张他的正义。究竟怎样才是合理的,已经不是我们讨论的范畴了。
想到电影中的一个细节,是莫特的回忆,那时他的妻子出门上班,而他嘴上带着剃须泡沫还不忘追出门外和妻子开玩笑送别,此时他是个幽默的畅销书作家。而最后,他却变成了一个杀人的恶魔。
爱情没那么美好,也不是生活的全部,在这个信仰崩坏的年代里,能承认爱过,就是一件幸福的事了。而佛罗姆先生所主张的爱的能力,在当今世上恐怕少有吧。

  《秘窗》影评(八):StephenKing式的经典犯罪

为了德普看的。

非常老美,非常老金味的一部片子。

观影过程略压抑,画面美好,布景十分对口味,但shooter第一次出现时就猜到了他是被作家先生幻想出来的。翻了一下短评,似乎不少人都是这样。

但我认为这部片子本身值得品味的并不在此(虽然看起来这是本片最大的悬念)。

这类悬念设置放在今天来看,毫无疑问已属老梗。但在它成为本片最大悬念的同时,很容易让人的关注焦点集中在对于悬念的失望,而忘记品味故事本身。别忘了,影片的名字叫做“秘窗”。

导演和史蒂芬金对于“犯罪次元”的营造,才是本片最值得回味的地方。黑皮绒的绅士帽,老旧的插线电话,湖畔的林间疗养小屋,阁楼上一间望见后花园的窗子。这一切的陈设都是为了我们的作家主角所布下的舞台,他在上面出演了一场风味独特的自我对话,只不过为了自我完成,顺便杀掉了两个需要去死的人。非常喜欢玉米棒和骨头的设定。腐烂的白骨之上,安暖的夕阳之下,一片片郁郁葱葱的玉米地飞扬着恬静的生机。为我们的主人公提供丰饶的食物。告别干瘪硬冷的面包,告别颓废糜烂的沙发(软弱的自己),告别惊扰美梦的电话机(背叛的妻子),来到阁楼上,露出森然雪白的牙齿,啃一棒热气腾腾香甜脆嫩的玉米。一切的铺设,不过是为了最后这盛大的一刻——秘窗内煮熟的玉米,和秘窗外茂盛的玉米地。

个人认为是否逮捕无所谓了,也许敏锐的老警长有一天会发现打捞上岸的载尸车中,手刹上勾下的那块手表。但是,这对于已然自我完成的我们的主角作家先生,又有什么所谓呢?

忍不住吐槽的是这个杀人手法让看惯了日系细腻唯美派的我十分不适啊……铁锹手斧螺丝钉,随手抄个家伙就干掉一条人命,这种生活用品会留下心理阴影的QAQ……

然后,同样是心理类的惊悚片,更喜欢《蔷花红莲》营造的氛围,顺手安利。那部片子也非常美,一直在截屏。半夜在宿舍看忍不住尖叫被舍友骂惨了……看鬼片都不出声的本宝宝头一次被吓惨了……主要是那个氛围,揪的心里贼紧张。

最后悄悄说一句,我是在机顶盒的电影免费专区看的!不要钱~

  《秘窗》影评(九):漏洞百出的虚幻世界

开头看到肖特出现,心里就莫名一惊,不会是这是同一个人吧.......
      其实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种想法根深蒂固,看着看着我还找起各种理由来说服自己这部片子不是讲分离性人格障碍的。看到肖特第三次出现的时候,我基本已经肯定这是一部最终将截开肖特就是莫特的结局了,心里不免有些遗憾。觉得真不该看那句“结局出乎意料”的评语。因为就这一句话,几乎就毁了对整部片子的期望了。
 
      回想整部影片,肖特出现的时间都比较诡异,都是在安静的没有人的时候,虽然是有白天也有晚上,但都是由没有目击证人的时刻开始。
      我比较感兴趣的几个点,一个是那个手稿。那个手稿其实就是莫特自己的手稿,所以他的钟点工把手稿帮他捡出来,上面的名字应该就是属的莫特的名字。他一次次看见什么肖特是因为出现了幻觉。片中莫特说他的手稿是在他妻子那里,这个手稿的出现应该是他(肖特)去找艾米要的,所以艾米才会一遍遍说觉得他最近有些不对头,而且提到了一次莫特不知道的见面。这个是证据之一。
      另外那顶帽子绝对是线索之一,开始肖特一直戴着帽子没有摘过,但是后来竟然摘下帽子留给了莫特,这表明一种次人格即将出现的征兆。
      当莫特发现他的狗被杀死,还留下了纸条的时候,我开始以为是因为莫特梦游做的,因为那个小锥子是他自己的。作为一个陌生人,不可能对莫特的家里如此熟悉,而且作为陌生人,肖特也完全没有任何理由把一个离婚了的局外人扯进这个混局,如果他只是想要回他的版权的话。而且在树林里,就是唯一一次有目击证人的那次,莫特非常愤怒的告诉肖特他离婚了,还把离婚这个词挨着拼一遍来强调不要把无辜的艾米扯进来。还有在莫特发现车里坐了死去的黑人和那个目击者时他差点吐了,而且晕过去了。现在再回忆这个片段,应该意义在于给观影者一个整体的概念,莫特的性格是温柔懦弱胆小压抑怕事的,但是正是因为这种性格才在他发现妻子的出轨以后有了精神分裂的迹象,呼唤出了肖特这个分身,肖特作为一个冷静,胆大,凶暴残忍的杀手来替莫特完成他只敢在潜意识里的构思。
      后来影片中演到他自己和他在镜子里的自己是同一个方向的,我认为这是使用了一种象征,镜子的出现其实也是影片的线索,在影片的开头,他担心肖特在他家里并且疑神疑鬼的把镜子和浴室的门都打碎了,镜子的碎掉表明他那个时候是看不见他的分身的,并不知道其实肖特是一部分自己。而后面他和镜子一个方向也是看不见他自己的正脸的,表明他那个时候虽然有意识到这可能是自己,因为背影是自己的背影,但是他还是不敢确定那个肖特就是一部分自己,所以镜子里的人始终没有被莫特看见脸。
      下面我分析一下看见的矛盾或者是不合理的地方:
每次出大事之前,莫特都是在睡觉,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主人格在次人格作案的时候并没有出现所谓的“记忆空白”,但电影有些细节是不严谨的,没有严格的按照心理学与病理学来拍(可能因为那样拍就无法精彩的呈现了)我认为莫特的病属于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而且是较为严重的,因为他的主次人格之间是没有并存意识的。但如果我们将莫特划入DID的类别,那么一个肉体智能同时出现一个人格,如果同时出现多重人格应该就出现了并存意识,所以这一点是矛盾的。假设我们现在将莫特假设为精神分裂症,就像《美丽心灵》里面那样出现一些幻想,那么他们是不会对人格本身造成影响的。所以基本可以排除莫特是精神分裂的可能性。但是明显影片最后显示在杀死泰德和艾米之前,肖特告诉艾米莫特已经被他杀死了,这是主次人格间的合并,这种合并通常出现在多重人格的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帮助患者合并一些平时较少露面的次人格,或者出现于人格间的互相残杀。通常性格较温柔懦弱的人格会被最先杀害,因此我们可以说是邪恶最终会占据上风。类似讲人格间互相残杀的还有《致命ID》,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中间出现了好几次幻觉,比如在取信件的时候,他把女柜员的话听错了,表明他的精神高度紧张,但是拿到邮递的时候他打开它但是发现里面的内容被撕掉了,这里没有演出记忆空白,但是如果是次人格所为应该稍演一下空白的(可能演了就太明显了),这算是一个漏洞。
我认为秘窗是个引子,但几乎不能称其为是影片的线索,它只是一个导火索。
      至于肖特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莫特的分身,我认为就是1997年,但可能在1995年写作《秘窗》之后,还有可能是在莫特发现自己的妻子出轨的时候(电影中应该交代了妻子是什么时候出轨的,但是因为我实在不想再看一遍去考证了==)出现的分身。一般分身的创造就是在出现重大事故,或者是性虐待或者一些主人格不愿意记起或者无法接受的事实的时候。在情绪平稳的时候次人格(尤其是邪恶的次人格)不会出现,但是一旦出现令主人格无法忍受的事情的时候次人格就会出现替主人格做一些他不敢去做的事,影片中有杀死小狗(也是次人格在威胁主人格,有种“你丫就是不敢,你丫就是什么都懦弱”的感觉)、在妻子的房子那里防火,杀死黑人和目击者,杀死主人格莫特(这个已经不是威胁了),还有最后的杀死陶德和艾米。
      所以当结尾他去店里买东西时,还有那个警探面对的,其实都是现在叫主人格的肖特了,曾经的主人格已经被杀死了,这具身体现在住的人应该只有肖特一个人。
 
      整部影片虽然节奏控制的不错,音乐和美感都还将就,但是专业上的漏洞太多了,我不推荐给心理学和生理学专业的人看。
      所以我看这部片子唯一学到的就是:女人要洁身自好,不要出轨,不然不知道哪天前任就把你结果了。

  《秘窗》影评(十):稍欠火候(严重剧透)

开场不到四分之一就意识到了这是一部双重人格的电影!
妻子外遇闹离婚,创作遭遇瓶颈,早年剽窃他人作品之事一直困扰自己。这种种的一切自然使得猪脚生活压抑,整天精神恍惚,神经高度紧张。而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自然会分裂出了一个与自己本身性格完全相反的人格来帮自己面对这一切!
不过相较于同类型的其他作品。比如说鼻祖一般的《搏击俱乐部》,本片在人格分裂这个细节处理上还欠火候。两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私下会面”,而一起出现在他人面前的直接镜头就只有一次!所以这就导致了两个人的矛盾点不够多,最后揭秘真相的时候冲击力就会不足!而且最后由内心中其他的“我”来帮助自己明白一切,就又减弱了这种冲击。不过最后结尾并不是happyending,在处理了一切后,男主居然安然自得的生活下去,并且精神焕发,享受着自己修改的完美结局!男主彻底接受并变成了“坏的人格”。这样的结局处理还是令人惊喜的。
总之中规中矩,可以一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秘窗》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