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东京暮色》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东京暮色》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7-11-20 21:5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东京暮色》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东京暮色》是一部由小津安二郎执导,原节子 / 有马稻子 / 笠智众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京暮色》影评(一):东京暮色

但是我很快,伤心地发现被打倒了。没有办法把这样一种节制的生活和如今视听中的日-本联系。所有的动作都是轻柔和缓慢的,除了明子用力扇那个傻瓜男人的一刻。可是明子也是节制的,她从没有出现如今比比皆是的抓狂情形,肚子大了,找不着那个没有责任感的男人,就一处一处找,一处一处问,指望不到白痴男人的时候就自己去了医院,流泪是理所当然的,但镜头没有任何的渲染,没有拉近,没有更多的下文。
 
人于人之间没有出现过激烈的对抗,即使是在实质上激烈的场合。如抛弃自己子女的母亲女儿的相见,在我们的电影中,女儿那句“我恨你”的愤恨之音不知会多么震耳欲聋;可是,仍然不激烈。按照我狭隘但是正常的心态度之,明子应该是悲愤绝望的,因为她明确表明了她希望自己不是父亲所亲生,这样她身体里流的就是出轨的母亲的“肮脏”的血液,这样,她自己的行为就得到了解释。只是可怜她没有得到解脱,临死前不断喃喃的“我想重新开始”寄予了多少她渴望解脱、原谅的期待

  《东京暮色》影评(二):暮色东京


这部影片的时间非常重要,也就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二战后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1957年-1958年)已经改变了世界经济地图。在日本各方都衰落的情况下,人心也都变得贪婪悲观自私自利
相比较成濑巳喜男在二战期间让人绝望的片子《浮云》,这一部就显得轻松的多了。人们在经历过战争后,年老的一辈已经学会了淡定从容,就像明子的父亲,无论何时总是那么的风清月朗,即使从前的妻子曾经来过还是不计前嫌、泰然自若。妻子跟随别的男人出走,十几年就是他一个人拉扯大两个女儿,如果说明子的死和父亲有关那么就太肤浅了,这个父亲太爱她,只不过自己已在衰老的路上,想要和青春期的女儿沟通这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明子的死不仅仅由于家庭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战后人们的精神状态已经游离,明子怀着孕寻找失踪的男友,她知道生下孩子是不可能,她不是早已经开始借钱了吗?所以从一开始,她就没有想要生下孩子,她认为自己的出生是一个悲剧(人一旦有了这种思想是很恐怖的,接下来的路你想走的幸运也是不可能了)。她只是想能够再获得一些温暖,可是宪二暧昧的回答、姐姐婚姻的不幸、父亲婚姻的不幸以及生母已经和另一个男人同居······这一切显得那么的可笑,所以她才会在那个麻将屋向生母咆哮着说,她不会生孩子,即使生下来夜不会抛弃他之类。
战争有时候摧毁的不只是房屋、商店、铁路······战争的可怕在于它会摧毁你的意志,让你丧失勇气和胆量,让你不敢承担所发生的一切。明子脆弱的死,导演并未花特大的场景,因为在当时那个时代来说太平常了。

  《东京暮色》影评(三):始终都没人给明子一个拥抱

姐姐说明子从小缺少母爱,太孤独了,好几次明子哭得全身发抖,始终没人给她一个拥抱。屏幕外的我总是想,你们抱抱她吧,让她痛快的哭一场。
逃避责任的男友、尴尬自责的母亲、隐忍木讷的父亲、坚强独立的姐姐,始终都没有给她一个拥抱。
与男友在珍珍轩面馆最后一面,堕胎之后的她脸色苍白,无人诉说,更无法与自己何解,她要了一杯酒,想买醉。
男友出现,撒娇而虚伪的对她说,我担心你担心得睡不着,你看我都瘦了不是么?明子几巴掌打过去,所有情绪爆发,所有的放弃,也就是在那一刻吧。
每个人都注定独孤,不是么?有勇气继续生活的人们呀,总是勉强微笑,平静生活。

  《东京暮色》影评(四):东京暮色

这个电影是小津安二郎这么多电影里面,冲突最激烈的一部了。
电影里面这一家子,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
先说主角明子,其实吧,这种小姑娘放到现在根本不算什么,说不定引以为荣呢。但是那个时候社会观念还是保守的么。这也体现了日本整个社会动荡变迁的过程,价值观的剧烈冲突。我就是觉得最后她是自杀的,而不是什么交通事故。即便到今天,日本人自杀还是比较流程卧轨的。
其实孝子是比较有思考性的人物。原节子就是个悲剧,她演的角色,不是大龄未婚女青年就是寡妇,这回演一个和丈夫合不来逃回娘家的人。这个人物把一家子都串了起来。最后她还是决定为了女儿的成长去努力和丈夫好好相处。这显然也只是一厢情愿的,已经这副样子了怎么可能挽回呢?所以还是悲剧啊。
他们的父母就更有趣了。女的和人私奔了,然后情人死了又换了个情人回到了东京。额,私奔这个事情在琼瑶剧里面经常出现的,好像琼瑶本人就搞过不少男人吧。不过小津对于这种事情的态度显然是否定的,所以最后也没人去火车站送她。其实呢,别看他爸爸实实在在的样子,搞成这个样子他是有责任的。他之前一直在汉城(今南韩首尔),夫妻长期分居在我看来是根本不可想象的事情,反正我觉得要是做人做到这地步也没多大意思了,老婆不和别的男人通奸才怪呢。然后她女儿孝子的老公也是他一手促成的,是个和他一样闷骚的人,这两个人倒是蛮合得来的。影片的结尾是笠智众孤单的背影,只能说是活该啊。不过看起来他倒是蛮豁达的。
至此,我的小津安二郎电影巡礼活动已经圆满完成了。

  《东京暮色》影评(五):我看到的,是自己的软弱

看了这么多的小津安二郎,终于在看完这一部的时候,产生了厌倦和厌恶。
在小津安二郎的电影里,没什么坏人。《浮草》里仅有的那次偷窃,拍得云淡风轻。小津拍的都是他在琐碎生活里发现的英雄人物,那些和善面孔下藏着的坚韧劲儿散发出来的气场,不输过黑泽明电影里那些怒目圆睁的大汉。被他拍在景框里的,无论亲情还是友情,都有最咂摸不尽的味道。他让你对习以为常的生活心生敬畏。
在他的电影里,天空是明媚的,而你一眼望去,见到的是天空下映衬的棱角分明的飞檐和孩子的嬉戏,是电线和铁轨延伸的旷远。
但在《东京暮色》里,小津犹豫了。到处是阴沉、夜晚和暴雨。他不得不让他身上的英雄主义面对三个被牺牲的女人。在那个他尽其所能表现其合理性的社会里,她们分别遭受到了压制、放逐和死亡。小津感到自己的童话和谎言为此负有责任。
小津想从道德风俗中找到人的尊严,他最后发现了真挚细微的亲情和友情,和以此生活的那些体面克制的角色。
一句话,他终于为自己发明了一种理想。这个参加徐州会战的怪人,他战胜了琐碎无聊,却又自动退回到“安全”的壕沟里。这解释了他的作品里藏不住的扭捏和娘娘腔。
我必须为喜欢小津而感到惭愧,竟然曾把他作为坚持墨守成规的借口。

  《东京暮色》影评(六):我只能认为这部片子是日本男人们拍给女人洗脑的

写个短评,字数超了,写这吧。
父亲温柔沉稳姐姐隐忍细致,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妹妹乖张的性格,姐姐给妹妹进行心理分析并体贴地归责于——母亲的早年离开以至于——“内心寂寞”。
父亲姐姐性格良好,虽少了一个人,这样的家庭未必多残缺,全都归结于此,未免牵强。妹妹的神秘和奇怪行径,其实是妹妹在为自己的草率买单——在为一个混蛋男人播下的种苦苦收场,而不是(或不全是)姐姐口口声声的“寂寞”。(寂寞寂寞,寂寞你妹阿!)
最后姐姐为了孩子“不能缺少母亲“而选择回到对她的离开满不在乎的男人身边,并表示“我会好好努力”。(不禁呵呵!)
不幸福的家庭里长大,未必就比单亲家庭更好。
有趣的是,去找喜久子,告诉她“不要告诉妹妹你是妈妈”的是姐姐,最后一股脑告诉妹妹全部事实的也是她。既然你能特地去找你妈让她对明子隐瞒真相,你就不能找个合理的说法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在麻将馆”这种简单的问题吗?说“不要在爸爸面前提起,这么多年来她一直试图忘记这件事”的是姐姐,一直跟爸爸说“从小没有妈妈,她太寂寞了”“孩子不能没有妈妈,哪怕爸爸再关心也不行”的也是她(这难道就不是直戳老爸痛处的言论吗?)。
而一向体贴小心的姐姐最后竟然对着妈妈说出“是你害死的她”(而不是那个混蛋男人——这真是个确凿的混蛋,最后甚至连把明子送医院也没他的影儿,也不是失职的列车司机)这样的话。
我只能认为这部片子是日本男人们拍给女人洗脑的,满满都是男权。
片子整个下来平静中渗透着一丝丝压抑,让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绝望。可以说这是一个悲情片,或者严格说片子里女人的悲剧:姐姐贤良,却嫁给了一个错的男人生了娃却也只能将错就错地过下去;妹妹年轻貌美,错爱了一个不负责任的混蛋,还未婚先孕遭人诟病(那个长相夸张做完手术还挠了挠自己屁股的妇产科的大姐的龅牙闪回着);年轻时的妈妈爱上了别的男人还私奔了以至于最终最后都没有得到女儿们的原谅。而影片中关于父亲对妈妈的怨和恨基本没有丝毫的表示,始终是一副和善笑盈盈的样子,和两个女儿的戏剧化表现相对比未免有些吊诡。

  《东京暮色》影评(七):玦

两个多月前加入了一个创业公司,女老板,不自知,自恋又自视很高。爱开会,借骂别人愚笨来显示自己的“高明”和无知。有时候难免拿她和Richard比较,同样是不尊重人的一族,性别不同,因为在不同的公司土壤不同,展现的程度也不同。
昨日周五,老板娘和一队男生去喝茶,其余众人都怀着庆幸在公司里喝奶茶。由于周五例会晚归成了常态,昨日也是一如既往,小朋友们滞留外婆外公的住处,我 冷冷清清一人,在网上浏览大家的一年回顾和新年祝词,也来翻翻刚看完的这部电影。
动作总是缓缓的、微笑都是浅浅的、对任何的悲伤的反映都木木的,这样的父亲由于妻子的远离更加宠溺小女儿,却走入不了女儿的心。“孩子需要父母两人的爱,爸怎样关心明子,明子还是感到寂寞,她想要妈妈。爸怎么关心她,也不能代替她妈妈。”孝子如是说,说的是明子,也是她自己。不然绝不会冷淡地看着母亲走后,控制不住地掩面而泣了。
影片的最后,明子酒后车祸而亡,孝子决定回到不负责任的丈夫身边,父亲豁达地接受了一切:死亡、离别、衰老,单身一个人生活。他在名字的遗像前祷告,抚摸自己内心的伤痛;拿着外孙女的拨浪鼓摇一摇,仿佛回到生命的初始。无奈的豁达,直指生活的真相。
不得不提孝子和明子的母亲,在明子3岁的时候选择离开,无论怎么说心里牵挂着都是一句废话吧,她在去北海道的火车上等到孝子前来告别,身边的男人说无论如何都不会来的吧。正是如此年老的时候得的果子是年轻时种下的。
昨日公司里掌管总务的小姑娘在群里让大家用一个词总结即将过去的2016,在我心里首先跳出来的是“潘然醒悟”,弱化一下是“awaken”,今日抽到的新年签是“断舍离”。记得以前博物馆里见过一种半环形有缺口的玉器“玦”,赠人时表示决绝。
在双唇与声音之间的某些事物逝去。
鸟的双翼的某些事物,痛苦遗忘的某些事物。
如同网无法握住水一样。
当华美的叶片落尽,
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
          ——[智利]聂鲁达

  《东京暮色》影评(八):在冷冷暮色中触礁的生活

 
在1957年的时候,日本刚从二战的废墟里开始起身不久,加速西化的过程中,西方现代文明也对家庭伦理观念产生了动摇。一家人就这样被裹挟着,走过了这段摇晃的光影。
片中的父亲,他从来都是扮演父亲,小文说他的角色总是很萌,还有些木讷,喜笑都在表面很浅的层次。无论是是高兴事还是悲伤事,他总是说那句“搜嘎,搜得丝拿”--是啊,这样的啊。
大女儿明眸皓齿,时刻隐藏着自己的不快,为家里分担一切可以分担的事。大女婿看来是个不大负责任的家伙,相当于《乡村爱情故事》中小学校长皮长山。
小女儿这个姑娘在整部片中没有露过一丝笑模样,命运显然对她过于不公平了,这不是她这个年纪应该有的情绪。她本来应该幸福得象花儿一样,可郑重的感情被轻易抛却,人心世俗的巨大阴影中,她又怎么可能绽放笑容。小女儿找到了离家而去的妈妈。她问妈妈,我到底是谁的孩子?我为什么和家庭里所有的人都不一样?我身上是不是流着你肮脏的血?
在小津安二郎为数众多的电影里,永远是温暖的背景色,同时又暗带隐忧。大女儿决意要回到自己的不愿意回到的生活,为了自己的女儿不再受到这种家庭分异的影响,这是一种凄惨的团圆。小女儿离开了这个在她看来过于阴暗的世界。母亲也踏上再次离开的旅途,反复探出车窗和擦净车窗玻璃,却发现无人相送。在女儿们离开后,父亲又呆坐在小屋里说,搜嘎。。。
在这部影片中,隐忧成为了主体色调,述说了一个近乎悲凉的故事,那是一个在东京冷冷的暮色中触礁的家庭生活。

  《东京暮色》影评(九):放在心口的缺角

小时候逛博物馆每次都要逛到最顶楼的玉器馆才算画上句号。于是多年来对博物馆最深的印象就是一些刻了繁复花纹的玉佩,只是很奇怪的缺了一角,叫玦;回来查了才知道是古人用于耳部的饰品。似乎多年前还经常看这个字出现在人名里,大家解释道人生不能太过完满,否则容易被上天妒忌,一定要有所欠缺才能安稳一生。
我们是如此默认的,以至于这些缺角常常被我们看来不值一提,然而事实上它们无时无刻的横刺着心口,向我们彰显着存在感。
在电影开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抱着“悲剧在哪里?”这样半是寻找半是游离的状态,直到明子从麻将屋回来和姐姐描述完那个奇怪的老板娘后突然冒出来一句“我觉得她是妈妈。”一下子让我意识到这个看似温馨的家里之前一直缺了什么,同时我也进入了观众的角色,和电影成为一个整体。
似乎这个家庭的悲剧是从“母亲”——这个角色人物的忽然离职开始的。父亲,在比当今大男子主义更根深蒂固的1957日本社会里看似已经遗忘了这件事。大女儿说“爸爸一直努力遗忘”,让旁观者看来是因为男性的尊严。或许换个演员和导演确实会让这个立足于社会背景的论据更有说服力;但是回想整部片子,除了一次被通知女儿在警察局之后对女儿严厉询问,就是那一次也依然在大女儿的调停下放手不再逼问,所以父亲给人的感觉总是温和的。于是致使父亲想要遗忘的原因就应该是纯粹对情感伤痛处理,因为伤痛所以不愿意提起。而如果是尊严的问题应该会有发怒的言行,片子里没有,甚至在父亲嘴里没有提到一句过往,同样也证实了这一点。
而就是因为母亲的缺席,父亲作为家庭地位最高的人在对于孩子的问题上没有商量的对象,一些决定就显得独断专权。比如大女儿的婚事,父亲或许是从一个男人的品质上去审核女婿是否合格,而不是感性化的考虑女儿是否喜欢。小女儿的教育也是,比较放任,但是不够关心,小女儿发生了些什么他总是从别人口里知道的,知道后也无法和女儿进行沟通;每每这种时候父亲的表情都是有些无奈的,让人叹息。
而大女儿似乎是整个家庭的纽带,她在父亲质问妹妹的时候为妹妹作掩护,妹妹生病的时候体贴关心,还有妹妹的婚事;同时也是对于母亲回来这件事反应最像旁观者的人。她去找母亲请她不要告诉妹妹真相,是为了爸爸和妹妹。这是因为她已经在家里部分替代了母亲这个角色,做了母亲所要做的事。单亲是她过早的成熟,常年的习惯让她为家里的人转,而忽视了自己的内心。父亲说早知如此当初就该让她嫁给她喜欢的人,她僵硬的一笑,不想父亲内疚。但是心里怎么可能没有一丝丝的怨呢?只是她知道父亲的难处,习惯了对命运的顺从。她的结局就显得十分合情理了,为了女儿,勉强自己愿意和丈夫重归于好。关于孝子,故事一定朝某一个方向继续发展,但是她依旧是带着缺角上路的。
电影一开始让我动心的就是海报里,撑着头专注看向前方的小女儿。电影里时常出现小女儿坐在那里等人,只是手里夹着烟的只有一个场景。导演选这样一样画面就显得意味不浅;高中时看到一篇范文讨论的就是等待,积极的等待是知道结果的,而消极的就是无法预测结果,十分茫然。这幅海报可以说她的眼神专注的,而那支烟却表现了内心茫然的态度。在没有记事的年纪失去了母亲,她并没有意识到有没有母亲有什么不同,只是有些厌烦姐姐喋喋不休的关心,另一方面和父亲不知道说什么于是就造成了她对家庭以外的人交往渴望。最好的选择就是这个青梅竹马。而过度的倾注信任与感情,又是没有朋友与她分享秘密造就了她除了等这个人不知道该怎么办。
明子的内心先是焦虑和愧疚的,作为一个好人家的女孩她怕人家知道,于是家人都不敢说,人家问你等他什么她也不敢说,但事实上除了家人大家都知道了;作为女儿她觉得丢了父亲的颜面,内心愧疚。忽然知道母亲的回归和意识到他是个负心汉才促使她第三种感受在言行中体现出来。就是“怨”——怨这两人抛弃了自己。跟着就是第四种情感,孤独,觉得被全世界抛弃了。像被扔进了深谷,想要大声呐喊,却因心里有秘密于是只能忍气吞声,默默咀嚼。如果说大家都一块玦,明子不是,她应该是一个破了口的瓶子。她受到的教育和后来的经历像是石块不断涌入,缺口无限增大,水无法储存,石头也掉了出来,一切撞击着这个瓶子,最后就是碎裂。
最后说一下持有大家缺的那块角的人——母亲。年轻时犯的错,在今后不断向她讨要回来。第二任丈夫去了,她无依无靠,后来嫁了个很多方面都不怎么样的男人;儿子的死毫不知情;好不容易回到东京却不敢认回女儿,只能到处打听;被大女儿告诫;被告知小女儿的死是自己一手促成。她总是被动接受一件件事,以“因为你当初做错了”的原因,然后买单。最后她无力承受,伤心而失望的离开东京,和丈夫去北海道。但是在火车上她依然在期待女儿的踪迹,她拉起窗子,无视丈夫的规劝,用手帕擦窗,只怕自己看错。看到这里内心是酸涩的,她总归是个母亲。但是导演给她安排的结局还是不错的,看得出丈夫很疼爱她,或许很多条件不如之前的好,不过就像丈夫说的“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哪里不温暖呢?”
标题里的暮色因为是黑白电影而无法用眼睛感知,冬日倒是很清晰,故事最后有鸟叫声,还有繁盛的植物,一切像是又在开始。
最有特点的是那个年代的一个个动作缓慢而清晰的呈现的表现形式。看现代影片一个画面里常常一个人不同的用区域表现了很多含义,眼睛关注点和手脚肢体的行为所表示的含义总是让人看起来纷繁。
片子有些慢热,但看到后半段实在感觉精彩,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简洁凝练而不刻意的处理了。谢朋友推荐,也推荐给你们。

  《东京暮色》影评(十):谁知道这夜结束还能否有明天

昨天去看了东京暮色 日本黑白电影 大量的面部特写 把人物表现的深刻真实。与战争政治都无关 只是关乎家庭 平淡的故事却遍布暗礁 你无法说其中谁的人生最为悲剧 是父亲 是孝子还是明子亦或是她们的母亲。明子的感情是最为明确强硬的 她不知道自己该向哪里去甚至不确信自己从哪里来 在她的立场上 她没有可以去诉说的人 她充满恐惧但莽撞的寻找 莽撞却坚定 她的悲愤全部溶在事故之前痛打窦二的耳光中 她爆发过了 然后她死去。性格暴戾的明子是故事中的极端 她的眼神没有过平静 她任性自我冲动 像只刚出生的小鹿 令人厌倦 死掉的时候又让人怜惜。毕竟小鹿总难存活。孝子在两个家庭间饱受打击 她痛恨自己的丈夫却没有任何办法 她爱自己的妹妹却拯救不了她 她同情她的父亲却无法给他慰籍 她想念自己的母亲却难以原谅她。她似乎充当了救世主的温柔角色但最终妹妹去世了母亲离开了父亲经受多重打击。她只能够拯救自己的孩子用自己的幸福来换道子的未来。东京暮色 洗不净的依然洗不净 爱人们都将离去 死去的也不会活过来了。谁知道这夜结束还能否有明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