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红菱艳》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红菱艳》影评10篇

2017-11-28 21:2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红菱艳》影评10篇

  《红菱艳》是一部由Emeric Pressburger / Michael Pow执导,Moira Shearer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音乐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菱艳》影评(一):不疯魔不成活

    首先说简介。佩吉作为女主角很称职。但把朱利安当男主角撑版面真的没有问题么?无论是表演力、表演时间还是性格上,这人都完全没得优势啊。就连一直对西洋电影无感的我娘路过瞟一眼,都是指着雷蒙托夫说,好帅!
    男主角就该是他嘛。
    从雷蒙托夫坐在餐桌前漫不经心的队朱利安说“弹吧”,我就在想,作曲家完全不是他的对手。这个人不止有魔鬼的魅力,还有魔王的气场。朱利安这种按照中产阶级喜好打造的有才华好好先生对上他完全白给。作曲家的底气完全是靠着所谓的“才华”撑起来的。一旦觉着自己的才华被鄙视/剽窃,他就方寸大乱。经理先生就完全不一样了。才华对他来说只是个积木。谁有都无所谓,只要他能掌握搭配即可。被人剽窃曲谱的事情估计压根不会发生在他身上;即便发生了,估计就该轮着敢黑着眼睛下爪子的贼倒霉了吧。
     所以对于佩吉没选择他而是朱利安我一直很惊讶。这丫的得眼睛坏到杜芊芊的水平才会犯这种错吧。好吧,QY奶奶眼神从来都偏光这我们都知道。等到后来朱利安不赞成她登台甚至为此在自己的公演上不负责任的逃走,这种感觉就更强。他是在害怕的,也许。他明白他有才华,但还不至于无人能及。而佩吉则不可替代。他只能用爱情困住她的手脚。一旦穿上红舞鞋,佩吉根本在他不可触碰的世界。如果佩吉再年长一点,能看出自己丈夫的虚弱和妒忌,她大概不会死而会离开。即便不是和雷蒙托夫凑作对,至少两人也会是极好的事业伙伴。可惜的是她还太年轻
     雷蒙托夫的戏实在好。那种漫不经心的优越感和掌控感,还有隐藏在重重叠叠的装模作样底下的偶尔流露的感情,力道把握的都非常适度。诱惑佩吉登台的时候那副魔鬼嘴脸圣人都要动心,佩吉死后他执意要求演出无女主角的《红舞鞋》(大概是参考了巴普洛娃的故事)简直都要疯癫。所以红舞鞋到底关朱利安什么事啊?就为了最后表现一下剧作和导演的男性优越感、诅咒有才华且想要追求事业成功女人不得好死?去你妈的。

  《红菱艳》影评(二):惊叹那个年代的《红菱艳》

收拾房间,无意中发现了一个盘,封面印刷不算精致,却在妈妈收藏的光盘和录影带的小箱子里,很好奇的一观。让我惊叹那个年代拍出了这么好看的音乐舞蹈电影。

这是根据安徒生童话改编的芭蕾舞剧。剧情很简单,一名芭蕾舞演员的才华被一个芭蕾舞团老板赏识,在工作中与作曲家相恋,不顾老板反对,她结婚离开芭蕾舞台。此后在寂寞与芭蕾热爱的诱惑下重返舞台。她穿着一双有魔力的红舞鞋跳啊跳啊!她与芭蕾融为一体,不停地跳,停不下来的跳。她想停下来,但那双红舞鞋不会停下来,当她看见即将离开的丈夫时,从楼上纵身跃下而亡。

对于电影的内涵还没能深思,只就视觉效果来说是很美的,演员是真实的舞蹈演员,所以极美,没有现在那种游走于替身之间的尴尬。艺术含金量甚高。

  《红菱艳》影评(三):你的名字叫红


1.芭蕾是情感的宣泄。是宗教氛围下的需求2.迷人的莽夫3.我就是那噩梦4.女主颇有费雯丽的感觉5.作曲与舞蹈6.红鞋子芭蕾,根据安徒生童话改编。音域延长7.你不可能两者兼得8.依赖人的易变感情而存活的舞者,那样永远不会成为伟大的舞者9.禁欲的艺术10.舞台效果惊人11.电影与舞台的结合12.舞动的裙摆恍若翩仙13.电影是我们的眼睛,带我们更仔细深刻地看14.琉璃泼洒里的独舞15.恶魔的双手,影子16.服装都很漂亮17.舞台比电影困难在于必须一气呵成18.从光里跋涉而来19.芭蕾艺术令人折服20.不要说...说话的部分归我,你只要...跳舞21.带入个人情感22.我和你一起走23.红菱艳的现实。红鞋子的诱惑24.没人能过两种生活25.她仿佛依旧在哪儿

  《红菱艳》影评(四):《红菱艳》——我的女性意识流

1948年的《红菱艳》作为一部音乐剧情剧在如今想必是少有观众会去欣赏的,笔者是在前年的一次电影调查报告中,向系主任问起他喜爱的电影时,才得知此片名的。只知道是个关于一个芭蕾舞者的故事,早就下在电脑里,却一直没去看。
       今天一看,电影原来看似平淡无奇的芭蕾音乐剧的包装下,其实,还是颇富内涵的。影片描述了一位名叫佩吉的女孩,热爱芭蕾到了热爱生命的程度,而正是这种单纯有力的热情打动了歌舞剧团的老板莱蒙托夫,于是,再加上一个同样杰出的青年音乐作家朱利安,三人完美地缔造了轰动一时的芭蕾舞剧《红舞鞋》。(《红舞鞋》的故事来自于安徒生那个恐怖的童话:一个热爱跳舞的小女孩,穿上了一双施咒了的红舞鞋,从此一跳再也听不下来,她跳过了山间,跳过了坟墓,跳过了森林,直到筋疲力尽地死去。)影片在《红舞鞋》出世之前,穿插了一段预示结局的情节,即莱蒙托夫得知同是歌剧团中勤奋热情的芭蕾舞女一号伊莉莎要结婚的事实的时候,顿时怒火中烧,对伊莉莎嗤之以鼻。在他看来,一个只知道爱情的女芭蕾舞演员是无药可救的。然而,身为一个人,不懂爱的怎么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呢,就别说充满热情的年轻人,爱情终究会来到的,美丽的佩吉与作曲家兼指挥家朱利安相爱了,正如之前的态度一样,莱蒙托夫是绝对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更何况是寄托了自己理想与爱的对象,佩吉。于是莱蒙托夫公报私仇开除了朱利安,但令他意外的是,佩吉这个曾视芭蕾为生命的女孩,既然为了爱情,牺牲了自己的事业梦想,与朱利安前往巴黎结了婚。然而,婚后没有了舞台上受人欢喜鼓舞的生活,让佩吉失去了自我,尤其是眼看丈夫还能继续着自己钟爱的音乐,她更是眼馋。于是,再莱蒙托夫的再次邀请下,她回到了舞台。眼看马上就要登上那个光鲜艳丽、受人瞩目的舞台了,佩吉十分激动,但心思毕竟还是在丈夫那边的,她一边准备着上台,一边不忘从收音机里收听丈夫在英国即将开演的情况,却意外听到丈夫突然得病的情况。正当她惊异之时,丈夫突然出现在了她的身后,两人伤心地抱在了一起,朱利安要求佩吉一起回去,佩吉强烈要求至少演完这一场戏。这时,莱蒙托夫也出现了,他是不会允许佩吉就这样放弃自己的理想,也不愿朱利安再次打断他的完美计划的。于是,两人都在各自要求着,一个让走,一个让留。佩吉痛苦不已,她只能告诉朱利安,她是爱着他的。朱利安似乎明白了,佩吉的潜台词是不会和她走,于是,落寞地离开了。莱蒙托夫得意的笑了。而佩吉则同样失落的准备登上舞台。突然,她意识到了这种不可调和性,要么是芭蕾,要么是爱情,只要还活着,必须要痛苦地选择一样,于是,她冲出了阳台,跳了下去。影片最后,丈夫伤心地为她脱下了红舞鞋,正如在芭蕾舞剧中,最后她的丈夫为她脱下红舞鞋那般,然后才安然的死去。
       有人认为,这部影片是在传递艺术和生活的不可调和性。他们认为,是朱利安的向往凡夫俗子般的生活的欲望,将佩吉与自己心爱的芭蕾拉远了。但是,试想一下,同样是作为一个对艺术坚持不懈的人,他怎么可能会想去扼杀自己妻子的艺术追求,佩吉婚后不是没有跳芭蕾的,她也在跳,只是跳的少了,在一些不太有名气的剧院,跳着不太出名的曲目。这才是症结所在,佩吉再次回到莱蒙托夫的剧团不是只是单纯的想跳芭蕾了,她渴望成名,渴望继续火热,成为莱蒙托夫口中世界一流的芭蕾舞者。七宗罪中,有一罪是骄傲。佩吉享受那种骄傲的感觉,因而在宗教观强烈的西方人,尤其是英国人眼里,这怎么能有好下场呢,正如《革命之路》中,最后婚姻失败了的莱奥纳多一样,为了继续享受事业上的骄傲,最终放弃最本真的生活,最单纯的生活。这就是佩吉把自己毁灭了的原因。所以,我不苟同“艺术和生活是不可调和的”这种观点,这绝对是不可能的。只是大多数的艺术家,太过极端的沉湎于自己的个人精神世界中,那才是他们不能好好生活的原因。关于这个话题,不在笔者论述的重点。我想表达的是在豆瓣网上,关于此片没有看到的角度的影评。或者说,观后感吧。
       莱蒙托夫正如童话《红舞鞋》的造鞋者一样,他自己对感情生活憎恨,这或许是受过伤,或者只是很单纯的对艺术的偏执,但是他的做法,正如中国观众都无不知晓的灭绝师太一样,也似《巴黎圣母院》中的副教主一样,他们看似有着更为崇高的理想,对感情的事情嗤之以鼻,然而,他们却是那个最想要去爱,和被爱的人。莱蒙托夫自己依旧意识不到这点,于是像魔鬼般的一直催促着佩吉成为他的另一个伙伴——一个可以为了理想,而终身不嫁的人。但是,人生来,就是应该去爱,和被爱的,这才是人最幸福的事情。
看过英格玛•伯格曼的《野草莓》或者安哲洛普罗斯的《永恒和一日》这两位大师的作品的观众,一定都能理解,也懂得,生命中什么是最重要的,虽然我们没有像《野草莓》中的物理学教师那么老,也没有到《永恒和一日》中即将离世的著名的希腊诗人那把年纪。但是幸运的是,我们见到了这两部电影,我们至少知道了,在以后对自己的事业的追逐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偏执到忘了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爱,给亲人的爱,给爱人的爱,给身边爱自己的人的爱,不然,等到即将离开的时候,一定会空虚,伤心不已。因此,毫无疑问,这部电影虽然不是什么大师所谓,但是作为好莱坞当时出名的两位导演,不可能会蠢到连艺术和爱哪个更为重要都不知道的要去宣扬鼓励佩吉为了艺术而献身的。
      电影与文学作品一样,是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的艺术。1948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到三年的时候,二战期间,西欧,美洲,大部分的男子都出门打仗去了,留下了大批的老弱病残和妇女继续着基本的社会生活,以及战争中的物质资料生产,于是大批的妇女不得不走出家门,进入工厂,成为社会生产中的中坚力量。也是那个时候,成就了我们毛主席对“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表扬。这是一种表扬,更是一种不得已的鼓励。男人不在家,女人,你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难道还等着撒娇吗?中国女人的动手能力向来比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后的西方妇女要强一些,对于西方的妇女来说。二战不得已的工作,让他们意识到了,自己也是有独立的能力,生产的能力的。这对于他们来说,不得不说是个又惊又喜的消息,这是对于她们的解放,因为不管男人与否,女人与否,首先必须地是一个独立的人,之后才能去谈他的性别意义的。所以,这种独立生活生产的能力的发现,不得不说是被压抑了几千年的女性的一次进步发展。然而,好景不长,二战胜利,男人们回来了,他们惊奇地发现,女人离了他们不但活得好好的,甚至在社会的各种岗位上都突然充斥着女性的身影。为了重新夺回男人的统治地位,各种“女人该回归家庭,才是最幸福的”言论通过媒介,充斥在女人们的四周,希望能够借此给这些智商较低的女人洗脑。但是,发展了的事物怎么会回流呢,见过天空了的鸟儿怎么还愿意回到鸟笼呢?由此,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的高潮就此发生。影片在那个时代生产出来,即便是两位导演不是妇女解放运动的支持者,但是影片中人物的行为透露出的思路是不可能会隐藏得住的。佩吉生为一个能在事业上如日中天的女子,也同样痛苦地徘徊在家庭与事业的两难的抉择中,这是那个时代,不可避免的时代特征。女性的破茧的痛苦也作为整个社会的集体无意识反作用于社会中各式各样的人。只是,影片中的丈夫朱利安也还算是一个先进的艺术青年,没有彻底地禁止佩吉外出工作,但是依旧逃脱不了那种男主外女主内的思路,他以爱为名,要求佩吉回去,实际上事业与家庭是跟本不冲突的,两个人应当一起工作,一起照顾着家庭。从这个角度来看,莱蒙托夫又象征着极端的妇女解放运动者,女人,要事业不要工作!的确,也许是生理特征,但我更偏向于相信这同样是几千年来,男性话语权的男性为女性定义的性别特点:女人对爱情的渴望远远高于男性,因为,女人一旦触碰到爱情,立即智商为零,心里想的做的都是一心为男人着想,想着如何小鸟依人,想着如何与她天长地久。这不得不说,一部分都是由历来的男性创造的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反作用于现实社会中的女人,而形成的结果。很多女性想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换个角度想想,从弗洛伊德的观点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一种心理发泄,是其实现梦想的一个途径的话。那么他当然理所应当地创造出各式各样痴情的女子了,因为他想被这样爱啊。所以,世界各个国家首先觉醒的妇女,几乎都会首先创造出她觉得的属于女性自己的作品。所以,想说的是,爱情,不是女人的全部,不要被从小到大的观念左右了你自己的励志,不过,不得不承认,爱情是美好的,也是值得追求的,只是在爱情中,千万不要受了那种男人给你的定义左右,做成了那个天天哭哭啼啼,心里只有男人,失去了自我的女人。
当然,还是那句话,“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角度只是笔者的一点意识流。引述过去的历史只是为了借古鉴今。当今,至少在中国,这么明目张胆地阻碍妇女追求自己的价值的事情是不在有了,但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回流,男性的思想统治渐渐把大多数女性又洗脑得不成样子了。“学得好不如嫁得好”“要嫁就要嫁有钱,有车,有房”的,这些思想,根源上,由这男性话语权的社会中的处于上层地位的男性发出,不过,最终,又害到了他们自己,或许,确切的说,害到了男性中处于下层地位的屌丝男们。所以,女性意识到与男性一样,首先独立的追求自己的事业,完善自己的人格,在这个亚历山大的中国社会中,无论对于屌丝男们还是物质女们这些失去判断力的孩纸们,甚至对于整个社会的有利发展都是有帮助的。

  《红菱艳》影评(五):给英语课写的影评 懒得翻译了

        This film tell us a tragedy about a ballet dancer Victoria Page. The story itself is about a classic conflict between love and dream.The story is happening very fluently and I feel very comfortable to watch. I don't think the comfort comes form the fluency only, but also from the characters. After I watch this film, i realize i love every single character. Then I find out that all the characters have good nature. None of them are evil. They are distinctly recognizable. Also, the atmosphere of most of scene are intimate, since characters are kind and full of life. In addition, body gestures are very exaggerated, which I think helps to reveal the dramatic characters. Like the head of dancers, Ljubov, even though he is not the main character, but we can easily tell the jocose nature of him through the way he talks and how he behav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plot itself is not one of the best, but still enchanting. I totally understand everything that Lermontov did and respect him. There should be only one ultimate dream for every individual. It’s ok to have both dancing and love in your life, but once we are talking about the supremacy, perfection or greatest, like what Lermontov is chasing for, there is no room for other thoughts. Three protagonists, Craster, Lermontov and Page represent people that have three different conviction. Love, Art and wandering between both. This film clearly delivered the message that the director wants to tell us: To have one clear and only conviction. It’s ok to change just like Craster, but it’s never ok to hold both or more dreams. Page is a pretty good example of whats gonna happen to people who have more than one belief. It’s ok to approach many goal but once you have to make a choice between them, you will suffer. Page seems give up ballet and married Craster, she was thinking ballet still, and I don't think it feels good. However, since she can still have both of her favorite at that point, she doesn't feel the pain as much. In the end of this film, when Page have to give up one, either ballet or love, she can not make the decision because she doesn't have the ultimate goal. Ballet and love are equal in her mind. She eventually choose to not to choose, which is finish herself to escape this.
        In this story, everything goes very well, effort get paid and there’s no such disgusting accident for pushing the story forward. The only conflict is the Page’s struggling between ballet and love, of which is also what the red shoes referring to. Both of ballet and love go well in Page’s live so that she cherishes both just like the red shoe that the girl get in the fairy tale. She is immersed in this giant happiness and became blind. It’s not her fault, most of the people will end up like her in this kind of situation.
        So far, as I'm writing the stuff above, I started to realize that the plot is not as bad as I thought. It’s too tame and easy so I almost ignore it. It is the tameness that construct Page’s tragedy, step by step, silently and quietly. It is the happiness that kills Page. Now, I think this is a better film, better than thirty minutes ago, when I just finish watching. It is good to know that writing about a film helps to understand. I always know this fact but this time, I actually got the feeling by myself, instead of read from someone else, just like what I wrote from last essay.

  《红菱艳》影评(六):《红菱艳》:为理想所困的芭蕾奇女

天生的芭蕾舞奇才女子,由一开始被舞蹈团的制作人瞧不起到极力推举,并扬名立万。当女子与音乐指挥家恋爱结婚,过上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后,却被财大气粗的制作人呲之以鼻,导致双方的合作关系破裂。多年后,女子被跳舞的欲望驱使,在制作人的主导下准备再跳一次成名作“红鞋子”时,丈夫气急败坏的拂袖而去。被事业与爱情的夹缝纠结的女子,终于忍无可忍,在登台演出的最后一刻跳下窗台,成为急驶而过的火车轮下的悲魂。
影片拍于1948年,根据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红鞋子》启发而来,由英国两名导演迈克尔·鲍威尔和艾默力·皮斯伯格通力合作执导,苏格兰女子莫伊拉·希勒挑梁演绎各种经典舞姿。音乐、舞蹈、爱情故事,可称得上是歌舞青春片的鼻祖。如果说最后的悲催结局是那么的揪人心魄,令人印象深刻,那其中大段的芭蕾舞蹈,特别是红鞋子的段落和富于想象力的舞台设计,更是令人大开眼界赏心悦目,可算是开创了当年电影的新境界与新思维。尽管这已经是60多年前的演绎,还是会让人久久难忘,惊叹于其中高超的摄影技巧。
“你为什么要跳舞?”“就像你为什么活着。”当以极富哲理的对答开场后,波澜壮阔的舞蹈表演加上悲催的爱情故事把整个剧情引入高潮,使影片一举包揽诸多奖项,永久的载入史册被世人铭记。在如今看不到太多引人入胜的精品电影时期,翻翻老片儿,回味一下世纪前的作品,看一下前人们如何把电影制作奉为高尚活计,已经成为我们无可奈何的一种选择。

  《红菱艳》影评(七):红菱艳的魔咒

穿上红舞鞋,生活将微不足道
2016-05-23 奔波儿灞 王大叫我来刷屏
原创声明 :
凡本号所发内容,全部已获原作者授权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或与本号后台联系,本号观察来源仅限于电影,立论不对所涉学术观点负责,敬请周知。
生命深处,生活是外行,艺术是内行。
1948年英国老电影《红菱艳》所讲述的故事取自安徒生童话,与《皇帝的新装》讽刺政客相比,这个红舞鞋的故事反思了艺术家以及相关联之物——生活、爱情和信仰的关系。穿上红舞鞋,就会一直不停的舞蹈至死,这是小丑的诅咒,这也是舞者的执拗,这更是现实的残酷!这是怎样可怕的关系啊?水火不容却自始至终纠结缠绕一体三面的关系!
写此评论之前,不得不提到英国19世纪争议文豪王尔德“艺术先于生活”的论断,本片思想内核简约清晰,大约汲于此人。王尔德坚信艺术的独立生命和自身价值,反对艺术的功利性,主张艺术不受道德约束,艺术家应是绝对自由和傲世独立的。他说:“艺术家是美的作品的创造者⋯⋯艺术家没有伦理上的好恶,⋯⋯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这一激进论断既成就了他,也把他送进了监狱。按此说法,美等于高尚,姿势优雅即为有情操。至于别的,都是瞎扯。王尔德早于此片出生167年。
对本片男主莱蒙托夫而言,艺术即信仰。首先,他是一个坚定的单身狗,视婚姻为一坨翔,别说婚姻了,就是一段恋爱,对他来说也是不可饶恕的对艺术的背叛!他要的是全身心无条件的对艺术的敬献,在艺术面前,其它都必须滚得远远的。他是艺术的守望者,筛选者和创造者,并带领他的剧团完成了《红舞鞋》的创作,作为团长,他十分善于发现种子和天才,并能栽培浇溉使之结出硕果。从这个角度,他无疑是成功的,是杰出的。而另一方面,他也是绝对冷酷的,在他面前,权势和金钱如粪土,达到了王尔德所说“独立傲世”的标准,他对艺术赞助者“伯爵夫人”不屑一顾,并当众给她难堪,从而换来一个“迷人的魔鬼!”称号。他对生活和爱情也同样嗤之以鼻,以至于团里的女演员有恋爱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时,从来得不到他的祝福,他就是这样“真没心肝”。而当他精心培育的“艺术珍宝”佩吉和音乐家陷入恋爱而在舞台上眉来眼去时,他认为这是对艺术的亵渎!这是他忍受不了的,与其说是忍受不了佩吉结婚的事实,不如说是忍受不了他的造物背叛了艺术,这是巨大的打击与挫败,于是影片出现了男主用拳头打碎镜中自我形象的镜头。
另一端,说说女主佩吉,她第一次真正走进莱蒙托夫的世界,那个画面是任何初出茅庐的小姑娘所不可抵御的,一辆汽车在她没有准备的前提下载她来到郊外的大宅。
穿过曲折的滨海公路
穿过险峻的山谷
来到依山傍海的别墅前
跨过阴森深沉的铁门
看到荒烟蔓草的世界
一步步向上,顶端的入口即是诱惑
是的,她得到了红舞鞋!她得到了主演新舞剧的机会!她将成为世界闻名的大舞蹈家!look!她的眼神有多惊喜,相信这是所有从事芭蕾艺术的人梦寐以求的,必须指出的是,正如反观来路,大概率这是一条并不平坦的荒烟荆棘之路。
然后,剧情急转直下,当她的事业正在如日中天之时,她走向了家庭——她和音乐家恋爱了。这当然令莱蒙托夫勃然大怒,不过,值得莱蒙托夫一赌的是,她走进了婚姻,但却未能找到归宿,度过对婚姻的激情时日之后,音乐家半夜起身去作曲,而她悄悄地从抽屉深处找出了她的红舞鞋。
这注定是要奔溃的节奏,她重新来到莱蒙托夫身边,莱蒙托夫问她:“你幸福吗?”答:“是的,很幸福!” 又问:“作为舞蹈家你幸福吗?”佩吉便不说话了。
在把佩吉逼上绝路的对决中,音乐家其实最扯,他指责佩吉虽然爱他,但更爱红舞鞋,要求佩吉必须二择其一,佩吉只想再跳一次而已。而莱蒙托夫的抱怨则更是刀刀见血:“在伟大的艺术面前,生活微不足道!”“走吧走吧,跟他走吧!去做一个贤妻良母,奶着些哭哭啼啼的孩子,永远别再跳舞了!”
可怜的佩吉表情前后判若两人
人生的幸福还是人间的盛名?这真麻烦!会出人命的哟!完全懵圈的佩吉,在火车即将驶过时,从她第一次和音乐家讨论红舞鞋剧目的露台上纵身一跃,结束了这残酷的生命拷问。
本片最后上演了没有女主角的红舞鞋,是的,本片就是这样神造的戏中戏!首演时点起的蜡烛也已燃尽将息。此中意味甚可通感中国诗人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使干”之同体大悲,艺术赋予生命尊严与荣耀,同时吞噬她的全部。
另据坊间传闻,中国现代革命样板戏的缔造者之一江青,对本片情有独衷,曾不止一次观看本片,剧中男主拳碎镜中人的镜头,尤获其多次观摩揣度。男主演技精湛别具一格,在肢体语言的表达方面堪称妙品,但愿是巧合,仔细留意的话,早前东北小品演员赵本山在肢体表达上有明显参照过男主的痕迹,只是在内容上大相径庭罢了。有人也将本片称为艺术家的挽歌。此片上映的次年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国,革命样板戏的春天来了。
扫码关注 幻笔刷电影 有你好看
阅读 877 投诉

  《红菱艳》影评(八):是不是所有的天才都一个孤独的囚笼?

【歌舞】
音乐和歌舞的精华集中在剧中的芭蕾舞《红舞鞋》表演中,大约15分钟。音乐、表演、构思都展现了芭蕾舞的美妙。穿上红鞋子的佩吉双脚真的像有了魔力,一刻不停地跳着,美丽极了。但其他场景的就是普通的故事片模式了,并没有太大亮色,所以给分略低。
而且,就画面来说,可能是红舞鞋的故事本身暗含恐怖意味,片子的大部分场景都掩盖在黑暗中。尤其是莱蒙托夫独自一人在房间里时,都是关闭了所有的灯。听到有人敲门时,再以此把灯打开后让别人进来。舞台上的小丑神情诡异、伴着音乐也着实让人毛骨悚然。
【人物】
莱蒙托夫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也是经验老道的艺术家。他善于发现人才,重视艺术才华。
对权贵他不阿谀奉承,认为伯爵夫人的主动献艺是对艺术的亵渎。“如果那个胖女人唱歌,我就走。因为我受不了业余者。”
虽然朱利安是个上门讨教的小人物,他听了简单的钢琴伴奏后就聘用他做乐团教习。对于富有天分的佩吉,也摒弃前嫌,果断重用。
另一方面,他鄙视人的情感,不允许任何对艺术不尊重的人和行为,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哪怕前一天的热切承诺还在耳边,今天也会对你冷眼相对。所以看到朱利安对舞台上的佩吉飞吻,他绝对不能容忍看,“看她跳得像个外行参加义演一样”;对准备结婚的台柱子看都不看一眼,哪怕是跳得非常生动的告别演出也吝惜任何一个赞美的字眼。
最后佩吉选择死亡,也让他无比痛惜,上演一出没有舞者的《红菱艳》。
如果说佩吉和朱利安都像脆弱孩子,是在魔鬼面前狼狈逃跑。而莱蒙托夫足够坚定、疯狂,他扼住了魔鬼的喉咙,最后他化身为魔鬼,一个迷人的怪物。
另一方面,男女主角则像两个小孩子,贪心又害怕后果、有天分又无比任性。但爱情是真挚的,尤其是公演结束的那天,他们偷偷溜出去。走在地中海岸边的小路上,他们躺在马车上享受着平静而温暖的二人世界。“等我老的时候,我回忆过去。一定记得我最快乐的时刻,就是和一个叫做佩吉的舞者热烈地恋爱过”。但整体来说,人物塑造我并不喜欢。
【剧情】
只有一条主线的故事并不复杂,但电影却用了两个多小时,的确有点儿拖沓。而且有些剧情没有表现出来,比如之前的台柱子——舞团的前女主角为什么突然去结婚?她退出舞团后受到的冷遇让佩吉十分震动,可为何佩吉还是选择结婚了呢?二人本应该可以很好对比,但电影没有展现出来。
前半部分拖沓,后半部分则发展迅速,有些人物没有交代清楚。比如佩吉为什么突然下定决心与朱利安结婚,而婚后的佩吉为什么不能继续跳舞?二人结婚后发生了什么?等等。如果让现代电影来,肯定用快剪的形式带出一些典型镜头。但70年前,这些叙事方式好像还不流行。
因为这些故事线的终端,让剧情进展不够连贯,转折突兀,逻辑也不够严密。
【主题】
我认为结尾并非在提倡回归家庭,而是放大了艺术与现实的矛盾,给观众留下了问题。
在童话故事中,小女孩因为不停歇的红舞鞋筋疲力竭死去,临终前的她是后悔的,希望重新回归家庭。电影中佩吉的选择其实是红舞鞋的现实版。但二人还有不同,那就是——佩吉的死不是意外。她从露台上下去,最后她没有选择家庭。她只是害怕,矛盾,不知道如何抉择。所以像红舞鞋的女主角一样,只有肉身死亡,才能逃脱这种选择。只有死亡前,才能解脱,轻轻脱下夺命红舞鞋。
【关于艺术】
电影的开头,男女主人公聚集在剧场看舞剧。一个关注舞者,一个关注音乐,一个因见到偶像而开心,一个则因曲子被抄袭愤怒。这样两个本来素不相识的人都因莱蒙托夫而有了交集。而电影开头的莱蒙托夫一直躲在了帘子后面,就像一个隐喻——这个舞台上,无论编曲还是舞者都受到操控。
另一方面,我也在怀疑,之所以天才成为天才是不是都要受到这样操控。比如齐如山对梅兰芳,佳吉列夫对尼金斯基。一个完美的伯乐一定要给天才做一个创作的囚笼,才能创作伟大的作品,最后却要以悲剧收场。
齐如山写给梅兰芳——
“我从民国二年冬天给您写信,至今已20年了。……我大部分的工夫,都用在您的身上。……您自今以前,艺术日有进步;自今之后,算是停止住了。”
读完后眼前不仅浮现齐大师那张凄楚伤感又骄傲倔强的脸。
尼金斯基写给伯乐佳吉列夫——
“我不想同你一起工作,我要告诉你一件事,我很努力地在工作,我并没死掉,我活得好好的,神在我身上活着,我也活在神的身上。神在我身上活着,我努力在舞蹈方面取得进步,我的舞蹈已经进步了很多。”
充满孩子气、又一片赤诚。
可能这就是伯乐与天才之间的矛盾吧。天才遇到了伯乐不一定是happy ending。

  《红菱艳》影评(九):《红菱艳》——我的女性意识流

1948年的《红菱艳》作为一部音乐剧情剧在如今想必是少有观众会去欣赏的,笔者是在前年的一次电影调查报告中,向系主任问起他喜爱的电影时,才得知此片名的。只知道是个关于一个芭蕾舞者的故事,早就下在电脑里,却一直没去看。
       今天一看,电影原来看似平淡无奇的芭蕾音乐剧的包装下,其实,还是颇富内涵的。影片描述了一位名叫佩吉的女孩,热爱芭蕾到了热爱生命的程度,而正是这种单纯有力的热情打动了歌舞剧团的老板莱蒙托夫,于是,再加上一个同样杰出的青年音乐作家朱利安,三人完美地缔造了轰动一时的芭蕾舞剧《红舞鞋》。(《红舞鞋》的故事来自于安徒生那个恐怖的童话:一个热爱跳舞的小女孩,穿上了一双施咒了的红舞鞋,从此一跳再也听不下来,她跳过了山间,跳过了坟墓,跳过了森林,直到筋疲力尽地死去。)影片在《红舞鞋》出世之前,穿插了一段预示结局的情节,即莱蒙托夫得知同是歌剧团中勤奋热情的芭蕾舞女一号伊莉莎要结婚的事实的时候,顿时怒火中烧,对伊莉莎嗤之以鼻。在他看来,一个只知道爱情的女芭蕾舞演员是无药可救的。然而,身为一个人,不懂爱的怎么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呢,就别说充满热情的年轻人,爱情终究会来到的,美丽的佩吉与作曲家兼指挥家朱利安相爱了,正如之前的态度一样,莱蒙托夫是绝对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更何况是寄托了自己理想与爱的对象,佩吉。于是莱蒙托夫公报私仇开除了朱利安,但令他意外的是,佩吉这个曾视芭蕾为生命的女孩,既然为了爱情,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和梦想,与朱利安前往巴黎结了婚。然而,婚后没有了舞台上受人欢喜鼓舞的生活,让佩吉失去了自我,尤其是眼看丈夫还能继续着自己钟爱的音乐,她更是眼馋。于是,再莱蒙托夫的再次邀请下,她回到了舞台。眼看马上就要登上那个光鲜艳丽、受人瞩目的舞台了,佩吉十分激动,但心思毕竟还是在丈夫那边的,她一边准备着上台,一边不忘从收音机里收听丈夫在英国即将开演的情况,却意外听到丈夫突然得病的情况。正当她惊异之时,丈夫突然出现在了她的身后,两人伤心地抱在了一起,朱利安要求佩吉一起回去,佩吉强烈要求至少演完这一场戏。这时,莱蒙托夫也出现了,他是不会允许佩吉就这样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也不愿朱利安再次打断他的完美计划的。于是,两人都在各自要求着,一个让走,一个让留。佩吉痛苦不已,她只能告诉朱利安,她是爱着他的。朱利安似乎明白了,佩吉的潜台词是不会和她走,于是,落寞地离开了。莱蒙托夫得意的笑了。而佩吉则同样失落的准备登上舞台。突然,她意识到了这种不可调和性,要么是芭蕾,要么是爱情,只要还活着,必须要痛苦地选择一样,于是,她冲出了阳台,跳了下去。影片最后,丈夫伤心地为她脱下了红舞鞋,正如在芭蕾舞剧中,最后她的丈夫为她脱下红舞鞋那般,然后才安然的死去。
       有人认为,这部影片是在传递艺术和生活的不可调和性。他们认为,是朱利安的向往凡夫俗子般的生活的欲望,将佩吉与自己心爱的芭蕾拉远了。但是,试想一下,同样是作为一个对艺术坚持不懈的人,他怎么可能会想去扼杀自己妻子的艺术追求,佩吉婚后不是没有跳芭蕾的,她也在跳,只是跳的少了,在一些不太有名气的剧院,跳着不太出名的曲目。这才是症结所在,佩吉再次回到莱蒙托夫的剧团不是只是单纯的想跳芭蕾了,她渴望成名,渴望继续火热,成为莱蒙托夫口中世界一流的芭蕾舞者。七宗罪中,有一罪是骄傲。佩吉享受那种骄傲的感觉,因而在宗教观强烈的西方人,尤其是英国人眼里,这怎么能有好下场呢,正如《革命之路》中,最后婚姻失败了的莱奥纳多一样,为了继续享受事业上的骄傲,最终放弃最本真的生活,最单纯的生活。这就是佩吉把自己毁灭了的原因。所以,我不苟同“艺术和生活是不可调和的”这种观点,这绝对是不可能的。只是大多数的艺术家,太过极端的沉湎于自己的个人精神世界中,那才是他们不能好好生活的原因。关于这个话题,不在笔者论述的重点。我想表达的是在豆瓣网上,关于此片没有看到的角度的影评。或者说,观后感吧。
       莱蒙托夫正如童话《红舞鞋》的造鞋者一样,他自己对感情生活憎恨,这或许是受过伤,或者只是很单纯的对艺术的偏执,但是他的做法,正如中国观众都无不知晓的灭绝师太一样,也似《巴黎圣母院》中的副教主一样,他们看似有着更为崇高的理想,对感情的事情嗤之以鼻,然而,他们却是那个最想要去爱,和被爱的人。莱蒙托夫自己依旧意识不到这点,于是像魔鬼般的一直催促着佩吉成为他的另一个伙伴——一个可以为了理想,而终身不嫁的人。但是,人生来,就是应该去爱,和被爱的,这才是人最幸福的事情。
看过英格玛•伯格曼的《野草莓》或者安哲洛普罗斯的《永恒和一日》这两位大师的作品的观众,一定都能理解,也懂得,生命中什么是最重要的,虽然我们没有像《野草莓》中的物理学教师那么老,也没有到《永恒和一日》中即将离世的著名的希腊诗人那把年纪。但是幸运的是,我们见到了这两部电影,我们至少知道了,在以后对自己的事业的追逐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偏执到忘了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爱,给亲人的爱,给爱人的爱,给身边爱自己的人的爱,不然,等到即将离开的时候,一定会空虚,伤心不已。因此,毫无疑问,这部电影虽然不是什么大师所谓,但是作为好莱坞当时出名的两位导演,不可能会蠢到连艺术和爱哪个更为重要都不知道的要去宣扬鼓励佩吉为了艺术而献身的。
      电影与文学作品一样,是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的艺术。1948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到三年的时候,二战期间,西欧,美洲,大部分的男子都出门打仗去了,留下了大批的老弱病残和妇女继续着基本的社会生活,以及战争中的物质资料生产,于是大批的妇女不得不走出家门,进入工厂,成为社会生产中的中坚力量。也是那个时候,成就了我们毛主席对“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表扬。这是一种表扬,更是一种不得已的鼓励。男人不在家,女人,你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难道还等着撒娇吗?中国女人的动手能力向来比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后的西方妇女要强一些,对于西方的妇女来说。二战不得已的工作,让他们意识到了,自己也是有独立的能力,生产的能力的。这对于他们来说,不得不说是个又惊又喜的消息,这是对于她们的解放,因为不管男人与否,女人与否,首先必须地是一个独立的人,之后才能去谈他的性别意义的。所以,这种独立生活生产的能力的发现,不得不说是被压抑了几千年的女性的一次进步发展。然而,好景不长,二战胜利,男人们回来了,他们惊奇地发现,女人离了他们不但活得好好的,甚至在社会的各种岗位上都突然充斥着女性的身影。为了重新夺回男人的统治地位,各种“女人该回归家庭,才是最幸福的”言论通过媒介,充斥在女人们的四周,希望能够借此给这些智商较低的女人洗脑。但是,发展了的事物怎么会回流呢,见过天空了的鸟儿怎么还愿意回到鸟笼呢?由此,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的高潮就此发生。影片在那个时代生产出来,即便是两位导演不是妇女解放运动的支持者,但是影片中人物的行为透露出的思路是不可能会隐藏得住的。佩吉生为一个能在事业上如日中天的女子,也同样痛苦地徘徊在家庭与事业的两难的抉择中,这是那个时代,不可避免的时代特征。女性的破茧的痛苦也作为整个社会的集体无意识反作用于社会中各式各样的人。只是,影片中的丈夫朱利安也还算是一个先进的艺术青年,没有彻底地禁止佩吉外出工作,但是依旧逃脱不了那种男主外女主内的思路,他以爱为名,要求佩吉回去,实际上事业与家庭是跟本不冲突的,两个人应当一起工作,一起照顾着家庭。从这个角度来看,莱蒙托夫又象征着极端的妇女解放运动者,女人,要事业不要工作!的确,也许是生理特征,但我更偏向于相信这同样是几千年来,男性话语权的男性为女性定义的性别特点:女人对爱情的渴望远远高于男性,因为,女人一旦触碰到爱情,立即智商为零,心里想的做的都是一心为男人着想,想着如何小鸟依人,想着如何与她天长地久。这不得不说,一部分都是由历来的男性创造的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反作用于现实社会中的女人,而形成的结果。很多女性想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换个角度想想,从弗洛伊德的观点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一种心理发泄,是其实现梦想的一个途径的话。那么他当然理所应当地创造出各式各样痴情的女子了,因为他想被这样爱啊。所以,世界各个国家首先觉醒的妇女,几乎都会首先创造出她觉得的属于女性自己的作品。所以,想说的是,爱情,不是女人的全部,不要被从小到大的观念左右了你自己的励志,不过,不得不承认,爱情是美好的,也是值得追求的,只是在爱情中,千万不要受了那种男人给你的定义左右,做成了那个天天哭哭啼啼,心里只有男人,失去了自我的女人。
当然,还是那句话,“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角度只是笔者的一点意识流。引述过去的历史只是为了借古鉴今。当今,至少在中国,这么明目张胆地阻碍妇女追求自己的价值的事情是不在有了,但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回流,男性的思想统治渐渐把大多数女性又洗脑得不成样子了。“学得好不如嫁得好”“要嫁就要嫁有钱,有车,有房”的,这些思想,根源上,由这男性话语权的社会中的处于上层地位的男性发出,不过,最终,又害到了他们自己,或许,确切的说,害到了男性中处于下层地位的屌丝男们。所以,女性意识到与男性一样,首先独立的追求自己的事业,完善自己的人格,在这个亚历山大的中国社会中,无论对于屌丝男们还是物质女们这些失去判断力的孩纸们,甚至对于整个社会的有利发展都是有帮助的。

  《红菱艳》影评(十):浅浅地谈

芭蕾简直就是附庸风雅之物,我看不出它的美在哪,甚至有点丑。这就是我对芭蕾的认识。
但,这都是在看 《红菱艳》 这部影片之前,真正地体验到如影片说的,就是一朵花,就是一朵云的美感。尤其在三个男舞者托举三个女舞者的时候,通过简单的对比,也看得出来,即使是一个胳膊微微划过,有人在用生命演绎,有人在用肢体演绎。
 
简单说一下我眼中的人物性格:
列蒙托夫:正如开场前人们对他的欢呼,他是创造艺术和美的鬼才。艺术就是他唯一的信仰,因此他不会允许任何事情让他或自己的舞者抽离。有钱人的邀请不能,爱情婚姻更不能。
         他能从小的东西中创造出伟大的艺术,所以在其他人都不看好女主角的时候,只有他坚信他就是那双红舞鞋的主人。他鼓励她,最自然的美感要经过身体和灵魂的煎熬可以实现。
         他不在乎舞者的美貌,所以那个让人神醉的女主角很长时间都无法得到他的注意。他眼中没有迷人的女人,只有会跳舞的精灵。
佩奇 : 她是舞台上的奇迹,舞台上的火焰,她就是那个会跳舞的精灵。当列蒙托夫问她 , what do you want from life ? 她的回答是to dance. 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跳舞,她只知道,她要跳舞。
      我相信,灵魂的艺术,都是孤单的。而这种孤单,被一个爱的人闯入,打乱了她一切的步伐。她开始在跳舞的时候与爱的人眉目传情,在天鹅湖这个悲绝的舞中,露出了尝到爱情的甜蜜笑容。
      她的结局是一个悲剧人物,被自己爱的男人要求在他和她的红色舞鞋中做出选择。她已经做出了选择,她选择舞蹈,男人伤心地离开。但当她要走上台的时候,她却舞动着跳出了露台。临死前,他让那个男人帮她脱掉红舞鞋,仿佛是一声叹息。
     任何人 任何事都无法停止她在舞台上的舞动, 那样的她,才是自己。但她此时深深地爱上了一个人,一个要求她做出选择,放弃自己的人。如《红舞鞋》那个故事,唯有死亡才可以让她停止舞动,也唯有死亡可以让她在这激烈的争斗中得到安宁。
克里斯特:他是一个年轻的音乐奇才,不然那个著名的Vily也不会偷他的曲子了,终于他的才华,对音乐的痴迷与狂热,得到列蒙托夫的认可,正式走进乐团。
          但他却是女主角走向悲剧的催化剂。在他看来,她可以停止自己的舞蹈梦了,所以才在马车上有那段话 “she was a famous dancer " was , 用汉语译出来其实应该是“她过去是一个著名的舞蹈家”。
           克里斯特对列蒙托夫说,别人认为芭蕾舞是二流的,他希望自己有更大的作为。 这自然是导致他与列蒙托夫矛盾激化的最高点,那个视芭蕾艺术为一声追求的“怪人”。
        他深夜醒来就可以创作出一首曼妙的曲子,佩奇先是拿出自己久置的舞鞋,然后放下,走出去与他相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你看到了别人了,自然会想起被自己遗忘的 被别人遗忘的 属于自己的梦。
我不想在这部影片中谈孰是孰非,他们都是执着于自己艺术梦想的人。
     佩奇与列蒙托夫是知己, 她可以得到他一切的赏识,她可以被他塑造成世界为伟大的舞蹈家; 佩奇与克里斯特有爱情,却非知己, 如列蒙托夫对她的质问,为什么他不愿为你放弃? 我想,都是因为源自不同的梦 , 自然不同路。
     看完这部电影,才知道后来看的一些艺术相关电影有多么的粗糙和快餐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红菱艳》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