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倒黑白》的观后感10篇
《颠倒黑白》是一部由鲍瑞斯·兰考什执导,Jerzy Bonczak / 阿加塔·布泽克 / 马辛·多洛辛斯基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爱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颠倒黑白》观后感(一):总有人绝不会倒悬于世
三十岁的老处女萨宾娜每天都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卫生间把拉出来的那枚上面写有“自由”字样的1881年金币——那是全家唯一的金子——洗刷干净然后恶心着吞下去:因为国家颁布了法令,所有人民必须把一切金子全部上缴国家,违令者将被治罪。萨宾娜与那个把她的终身大事当做唯一话题的母亲和唠叨的外婆找不出处理这枚金币的办法,因为哪怕交给当局都有可能引火烧身。于是她决定把它藏在“只有魔鬼才能找到的地方”(萨宾娜语) ——她的肠子里。
当然,最后魔鬼果然找到了。这真是一个可怕的荒谬的发现。
老处女萨宾娜摘掉眼睛后其实挺秀气的,可惜影片中大部分时间里她都戴着那副让人蛋疼的圆眼镜,一副胆怯、神经、性欲压抑的欠样儿,所以当帅气的英雄出现在恰当的地方出手救美并自称对她一见钟情后,我知道麻烦找上她了:我压根就不相信这个女主人公有那样的好运。帅男体贴的一塌糊涂,萨宾娜抵挡不住爱情攻势,终于在一张看似很不结实的圆桌上张开了双腿——而这时候,她脑子里竟然闪现出之前在办公室撞见的她的上司气喘如牛的画面——这画面是她唯一的性教育。而且这个镜头很有深意,因为几乎整部戏都与这个戏份不多的上司有关,包括她后来的儿子。
第一段中提到的“国家”,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波兰,是一个庞大的幌子,在苏联老大哥的实际操控之下,所谓“国家”不过是当时集权统治者手中的兵器,如同孙猴子的金箍棒,大得可以压死一切草民。所以看这样一部电影,配合着那如同纪录片的黑白画面,让人对那个时代和那个集团的体会深有共鸣。人应该学的理智起来:当你听到某个以“国家”的名义作出的决定或表现的姿态时,自己千万要清晰地知道,这个机器在场,你我也都在场,可是你我只能听着、看着,没有机会发出一言。
交欢之后,帅气男友亮出了光临她身体的缘由——有自由思想和男性魅力的萨宾娜的上司已被视为某种莫须有的罪名的候选人,所需的只是一些证据,比如作风方面、经济方面、言行方面(多么熟悉的字眼!)的小报告——这个任务还有谁比保守、胆小的萨宾娜更合适呢?
萨宾娜生活的时代,秘密警察无孔不入,白色恐怖笼罩在每个人的头上。作为一个知识女性,与真正的艺术家频繁的接触,并在目睹了众多不合理现象之后,对于是非心中自然有数(比如最后当她听到斯大林的死讯后与母亲喜极而泣),所以当秘密警察从她的身体上下来,以结婚的名义引诱她,以金币的秘密胁迫她做一个告密者时,她在震惊、羞耻、恐惧之下迅速做出了选择,这个选择让人们理解了波兰这个国家虽然百历艰难而不亡的精神层面的原因,也理解了家庭、工作等小环境对人的影响力。萨宾娜的母亲曾经开着一家药房,这个背景顺理成章地在影片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她的父亲生前是一名小提琴手,作为艺术家的女儿,她显然遗传了父亲的美学细胞和人文价值,因此作为诗歌编辑的她,一面迫于压力鼓捣着应景的文字,一面却又追求者那些真正美好的诗歌,所以当画家哥哥的朋友在她面前朗诵起魏尔伦时,她的眼睛散发着异样的神采。
开过药房的母亲,行将死去外婆,都坚定地站在她的一边,甚至连早已不在人世的父亲都在佑护她——那把装满骨头的小提琴盒子。
如果这是一部颂扬人性的电影,那么至少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你尽可置世界于倒悬,但我绝不倒悬于世。
2011年5月16日
《颠倒黑白》观后感(二):火焰的剑为我们劈开大地
国别: 波兰 类型:惊悚/剧情 文_JABBERWOCK
■导语:东欧导演对于描述铁幕时期的生活有一种偏执,这种偏执来源于他们讲述真实的欲望,笼罩于铁幕的东欧苍穹下,尽是不正常不真实的生活状态,而电影[颠倒黑白]所讲述这种状态中种种荒诞不经,种种奇形怪状,本身就是对真实的追索。
■波澜,波兰
自十七世纪开始便被侵略瓜分的波兰,其近现代历史就是一部压抑,奴役,反抗的史诗。1864年到一战之前,波兰的主权丧失殆尽,在被占领土上被日耳曼化,被俄罗斯化,二战过程中又受到了德国苏联摧毁性的侵略,从17世纪开始,被德意志,骑士团,土耳其,俄罗斯瓜分侵略数个轮回,造就了波兰人向往自由,百折不挠的国民性。
所以,饱经沧桑的波兰人有句名言:有两种生活,一种是燃烧,一种是腐烂,而电影的两极也许就在波兰,一种是细腻,忧郁,浓重的爱情、道德焦虑,一如基耶洛夫斯基的[红][白][蓝];另一种则是直逼人心的冷峻、现实、暴力,一如瓦伊达的[灰烬与钻石],燃烧和腐烂代表的是两种极端,或者灿烂的死亡,或者无声的湮灭。
波兰电影巨擘瓦伊达曾经拍摄[卡廷惨案],讲述1940年二战中苏联瓜分波兰制造的屠杀事件,而时值1944年二战德国即将覆灭之际,波兰人民自发组织的华沙起义被德国残酷镇压,而苏联作壁上观,放任雄壮美丽的华沙被纳粹付之一炬,解放后的波兰被苏联的阴影笼罩,而[颠倒黑白]故事发生在1952年,正是斯大林控制下的苏联在东欧营造的铁幕时期。战争制造寡妇,两代寡妇与一双儿女相依为命,铁幕制造恐怖,女不敢谈情爱,民不敢存金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为大龄女青年的幸福犯愁还是为铁幕时期下的各种荒诞的恐惧犯愁,这困扰着老祖母和母亲,成了她们整天念叨的事情。而女儿的婚事如同那被铁幕时期禁止的金币,被大龄文艺女青年萨宾娜吞下去,拉出来。再洗干净又吞下去。波兰人在压迫下的荒诞与偏执,正是他们曲线的反抗。
可当面对无可抗拒的命运,如萨宾娜这样的波兰人究竟会作何选择?浪漫自有其他人来书写,妥协和虚与委蛇亦不会是他们的抉择,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这样写下自己的宣言“在畏惧和战栗中,我想我会完成我的使命”,对于真正的波兰人,选择从来都是激烈与决绝。即使浑身颤抖,恐惧暴政和死亡,萨宾娜也横下心,将刚刚温存过“真命天子”,秘密警察毒死在了眼前。与那些即使流亡国外数个世纪却仍为复国而不停战斗的波兰祖先一样,他们天性中就保留着反抗奴役的因子。
■女性,男性
[颠倒黑白]中出现的女性与男性的群像颇为耐人寻味。在爱情都需要为政治服务的东欧铁幕时代,作为女性个体从来都是弱势的一方。华沙起义的父辈死者长已矣,存者偷生,母亲与卧床的祖母变成了每天唠唠叨叨,畏畏缩缩,为生活犯愁,似乎被苦难磨消了意志的小妇人。而萨宾娜作为长女,也是一副唯唯诺诺软弱可欺的样子,一位喜爱诗歌的大龄女文青,连看到主编偷情都吓得魂不附体,偶尔展露自己的身体都窃喜不已,莎士比亚说过“软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女人们的头上贴着大大的“弱者”标签。而弱者从来都被挟裹在体制的队列里不由自主的前行。
而男人们作为强者似乎也受之无愧,他们或是与萨宾娜相亲的各色人等,品位与酒量都奇低无比,却又自以为聪明的侃侃而谈。或是萨宾娜的出版社的主编,将一腔艺术激情都发泄在办公室的女人身上,当然,还有我们的男主角,从来不说真名的硬汉,他保持着粗粝深沉的神秘,似乎饱经世事,老练成熟,却未丧失胸中的正义感。简直就是萨宾娜这样的女文青杀手。作为一个弱者的萨宾娜未尝不期待爱情,重复着压抑生活的她有一天终于被这位帅气的硬汉恰到好处的“英雄救美”,于是一来二去,郎情妾意,“强大”拯救并征服了“软弱”,如果没有接着看下去,几乎要以为这是一部“铁幕情史”了.
然而电影的标题Rewers在英语中的意思即是“Reverse”意为“颠倒”、“反转”。所谓情深不寿,弱者萨宾娜以为遇到了真命天子,被屡次三番的惊喜浪漫冲昏了头脑,甚至在一张餐桌上被他粗暴的占有,孰料他接近萨宾娜的原因竟然是为了调查她那风流不羁,有着自由思想嫌疑的上司,原来一场浪漫的爱情的结晶竟然是被迫成为秘密警察眼线。身为弱者,似乎别无选择,可萨宾娜在爱情被伤害,人身被威胁的时候却仍不愿意同流合污。
所谓强极则辱,高高在上等待锦上添花的领导未尝没有被投入大牢的一天,而被拨弄着命运的弱者未尝没有振臂反抗的时机。就在秘密警察以为掌握了萨宾娜的软肋----那枚被吞在肚子里没有向国家报备的“自由”金币时,他却抽搐着倒在了药店女儿的毒酒下。
此时唠叨的母亲站了出来,为女儿开解,重拾药师的技能销毁尸体,老朽的祖母站了出来,贡献出自己的棺材为孙女存放证据。而家中唯一的男子汉,画家哥哥却在看了一眼尸体后就晕倒在地,不省人事。巾帼一怒,亦能血溅五步,于是什么官强民弱,男尊女卑都成了笑话。留下的,是故事反转的意外与必然。
■ 黑白,彩色
从拍摄手法来看,影片的时间线颇有趣味。“Rewers”标题或许也有“倒叙”“插叙”的意思在内。1952年发生的故事作为回忆以黑白片的形式来拍摄,而多年以后垂垂老矣的萨宾娜却身处彩色的现代,步上与自己的儿子和回忆相会的旅程。以铁幕时代的黑白回忆为主,以彩色的现代生活为辅,故事缓缓呈现在我们面前。
需要说明的是,自彩色摄影广泛应用之后,仍然有不少的导演钟情于黑白片的拍摄,伍迪•艾伦拍过[曼哈顿 ],贾木许拍过[天堂陌影],最著名的应该属[辛德勒的名单]。
反映创痛,反映压抑,反映疏离,现代影片采用黑白摄影的原因在于黑白不同于彩色故事片的缤纷,剔除掉色彩后,却又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光影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和心态。影片中萨宾娜的怯懦,茫然,决绝,秘密警察的机诡、权力在握的自信、专横。值得一提的是,在黑白片中,导演亦穿插了当年波兰的纪录片,将当时体制下的方队行进,大唱赞歌的一些片段穿插在了片中,想要得到一种影片与现实交汇的实感。电影把人们对于极权深深的恐惧和愤怒埋藏在黑白的叙事下,铁幕下的人们生活沉默,压抑,深恐隔墙有耳。而这种恐惧即使在彩色的叙事下,也未曾消散,影片中第一次回到现代,当萨宾娜找到自己的画家哥哥,彩色的图案涂抹的却是死尸,骷髅,沉溺于酒精的画家的彩色绘画似乎是在向过去的深渊招手。
影片非常着重强调萨宾娜的眼睛。在黑白片中,萨宾娜的双眼总是瞪得大大的,她眼中闪烁的光芒透过简单的两色将她的手足无措展现出来,而当爱情来临,她的双眼中又充满着憧憬,而当她发现爱情只是泡影的时候,由绝望变为决绝的眼神,当她听到画家哥哥的朋友吟诵魏尔伦诗的时候,仿佛由艺术这一精神支柱洗礼而升华,当她珠胎暗结,不管是心态还是神色都回归恬然,当她老态龙钟,生活终于有了颜色,她却闭上了眼睛,回忆起往昔。那些勾勒在眼角的东西,是岁月留下的伤痕。
当跨过黑白的过去与彩色的现在,看到儿子与父亲相似的脸庞,萨宾娜作何感想?肯尼迪之母曾经说,时间无法治愈伤痕,而伤痕永远不会消失。彩色的生活不一定会让人幸福满意,至少还有平静。
■ 谎言,真相
有时候,往往是谎言书写了历史,我们常常追索真相,可真相来之不易。书写历史的似乎从来都是利剑和枪炮。在十八世纪的波兰,被占领土上无法学习本国文化和历史。在二战后苏控时期,[颠倒黑白]里的诗人甚至不能写下挽歌,为“资产阶级流亡政府”组织的华沙起义哀悼。
极权下的草民,没有隐私和私人财产,一如影片中的诗人所言:“我们除了生命已经丧失了一切。”一无所有的人们唯有用谎言来应对谎言。[颠倒黑白]中的第一个谎言就是那枚写着“自由”金币的去处。萨宾娜兄妹伪造了一份收据,转而将金币藏在自己的肠子里,那是“魔鬼才找得到的地方”。这个谎言象征着生活的异化
然而第二个谎言,正是让魔鬼找到这枚“自由”金币的原因。那就是萨宾娜的爱情,秘密警察恰到好处的出现,欲擒故纵的态度,利用爱情这枚烟雾弹打得恨嫁的萨宾娜和她的家庭头晕脑胀。究竟是怎样的时代会让人把爱情当做道具去控制别人呢?爱情的异化,似乎已是人类最终的底限,可同流合污,才是最令人不能忍受的。萨宾娜拒绝接受这样的谎言。
第三个谎言,是多年之后萨宾娜对他儿子讲述父亲的去向,她的回答就像是整个时代的注脚,“父亲被秘密警察带走,就再也没有回来.”她的回答中隐藏着真相,却又并非真相,因为谎言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要维护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我们要澄清的最大的谎言,其实就是铁幕的统治本身,在这样的的谎言中,真相不见了,自由消失了,生命湮灭了。华美的图景下囚禁的是被遗忘的魂灵,而生者亦唯余生命而已。波兰很多影片都表现了这些寂寂无闻消失的生命,在[大理石人]中失踪的那位劳动模范,在[黑暗之家]中消失的无辜猎户。而在二战和铁幕时代中,他们消失的是整整一个民族的精粹。
“让草掩盖住我们的脚印,/让刺耳的先知们在火中沉默,/让死者向死者解释发生了什么。“波兰诗人切•米沃什这样缅怀着过去,此时光阴荏苒,毒谋,谎言,业已随时间化为飞灰。
斯大林死去之日,萨宾娜肚子里的新生命降生。而波兰人像诗中所说的一样“我们注定产生新的激烈的部族/没有邪恶和浑浑噩噩的快乐。/我们走吧”——火焰的剑为我们劈开大地。“
原载于 《看电影·午夜场》
2011/9/24
《颠倒黑白》观后感(三):生活的反转
波兰,一个注定和苦难分不开的国家,二战中相继遭到德国与苏联的瓜分,战争制造的满目疮痍不光是在土地上,更是在集体波兰人的心里。或许是承受了过多的压迫,自由对于波兰人来说承载了巨大的意义,1944年爆发的华沙起义就是波兰地下军为了避免苏军来到华沙后对于国家的赤化而展开的摆脱德军占领的活动,然而地下军的经验不足以及盟军的袖手旁观让这次起义还是以失败告终,首都华沙几乎被夷为平地。
二战之后,美苏开始陷入冷战,作为苏联势力范围的波兰被笼罩在铁幕的阴影之下。一面要重建百废待兴的华沙,一面要承受斯大林统治下的内心恐惧,波兰上下无不诚惶诚恐小心翼翼。本片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女主角萨宾娜是出版社的诗歌编辑,年至三十依旧待字闺中是她最大的苦恼,母亲与外婆的不断逼婚更是令她头疼不已。其实萨宾娜不是个丑姑娘,只是过于保守的性格以及浪漫主义的思想一直是她通往婚姻路上的绊脚石,看看她在撞见主编偷情后那一脸花容失色的表情就知道她有多传统了。在经历了相亲的失败后,萨宾娜无意间邂逅了一位神秘的男子并与其开展了一段罗曼蒂克的爱情,玫瑰、电影、雨中的吻,萨宾娜享受着爱情赋予的一切惊喜,却不知那美妙音乐的突然变奏预示着什么。这之后男人的求婚令萨宾娜欣喜不已,但随之而来其真实身份的揭露又叫萨宾娜由喜转悲,原来这个犹如亨弗莱•鲍嘉般忧郁的男子是个秘密警察,他接近萨宾娜的目的是为了调查她的上司。得知真相后的萨宾娜怒不可遏,终于用一杯毒酒要了男人的命。
无疑这个爱情故事最终沦为了一场悲剧,但更悲剧的是这个利用爱情达到政治目的的时代,究竟是多么丧心病狂的极权者才会把他人的幸福当做工具,而且在实施他们卑劣计划的时候还要用“英雄救美”这样居高临下的姿态“救”女主角于水火中,刻意制造的“强者”身份更显虚伪。片中秘密警察一直是以一副高冷的做派出现的,他风度翩翩却又不失神秘,与之相比萨宾娜则要唯唯诺诺许多,即便是在爱情关系中拯救与被拯救也随处可见。然而这种强弱立判的角色设置为接下来的反转提供了强烈的戏剧性,面对男人的步步紧逼,女人在沉默中的爆发则令人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这并不是对暴力本身的鼓吹,而是对弱者奋力反抗时迸发出的力量予以钦佩。很明显作为专政者耳目的秘密警察代表了侵占波兰的所谓强国,而萨宾娜以及她的母亲和姥姥则象征了波兰本身,或许二者之间的对比就像是高墙与鸡蛋一样,不计其数的波兰人被撞得头破血流,但终有一日高墙将被推倒,长年的压迫就像男主角的尸骨一样从此深埋地下。
片中除了女主角寻觅爱情这条主线外,藏匿金币也作为复线贯穿始终。因为当时铁幕所制造的恐惧,姥姥传下来的这块金币成了全家亟需处理的心病,所以我们能看到母亲和萨宾娜探讨金币问题时的鬼鬼祟祟,以及那吊诡的配乐背后对这非理性的世界的嘲讽。既然金币事件本身是充满荒谬性的,那么萨宾娜对于金币的超现实处理也是可以理解的,有趣的是萨宾娜声称她藏金币的地方只有魔鬼能找到,可是秘密警察却掌握了一切,魔鬼与秘密警察之间的共性不言而喻。稍微细心一些会发现萨宾娜在片中三次吞食金币都是发生在情感受挫后,第一次是得知欣赏的诗人已有家室,萨宾娜就着普契尼的《蝴蝶夫人》悲壮地吞下了金币,第二次是与母亲介绍的男人相亲失败后,心灰意冷的萨宾娜再次吞下了金币,最后一次则是因为秘密警察的失踪,萨宾娜干脆用吞金币的方式来释放情绪。可以说金币本身就像婚约一样不断地伤害着萨宾娜,苦难在她的体内形成了周而复始的记忆,这一点与波兰的命运又是何其的相似。
为了表现这段不堪回首的岁月,电影采用了黑白以及彩色两种形式来表现时空上的不同,黑白色调营造的压抑感的确和那个年代相符,而且不经意间还流露出了一种怪诞的味道,使这种风格升级的还有在拍室内戏时使用的倾斜镜头,最有代表性的两场戏是相亲对象的醉酒失态以及秘密警察身份的揭晓,失衡的画面加剧了事件本身的讽刺度,进而放大到整个时代的不可理喻。片中的彩色镜头只是寥寥,但却提供了不少信息量。我们可以通过萨宾娜哥哥的画作捕捉到他崩溃的轨迹,也可以从萨宾娜对儿子所说的关于父亲的谎言中洞悉到她对往事的不愿提及。巧合的是儿子出生的这天正好是斯大林去世的日子,很明显这是向旧时代告别的意思。
本片的片名是Reverse,译作黑白颠倒,其实就是反转的意思,这里代表的是像萨宾娜这样的弱者也会有扭转局面的那一天,一如铁幕的落下,而与之有关的回忆则会随时间的逝去而逐渐封存。
《颠倒黑白》观后感(四):萨宾娜都不是好惹的
拜昆德拉所赐,我们几乎不能接受另一个叫萨宾娜的女人。这个名字似乎只能与反叛相连,一次接一次的反叛,直到离原初的出发点越来越远。
《颠倒黑白》的女主角偏偏也叫萨宾娜,看到这个名字化身银幕我就浑身不自在,更别说她一出场就带着神经质一般的唯唯诺诺,在异性面前身体僵硬、眼神躲闪。
按现在的分类,她算是典型的大龄单身女青年了,甚至可以根据时下流行加上“文艺”两字做形容词——她在出版社工作,负责诗歌部分。
她并非长得不好看,只是大眼镜框和不够时尚的衣服遮蔽了她的美丽,更要命的是她的选择标准,既不能太理想化——英俊的诗人去她家做客,说革命终将到来,在此之前人们的生活都毫无意义……循规蹈矩的她难以接受;又不能太世俗——妈妈介绍来的中年秃头会计师有钱有闲,会心算三位数的乘法,也会在喝酒之后趴在地上学狗叫……这也太可怕了。
每逢男人登门,妈妈就做一个硕大的芝士蛋糕。可惜蛋糕吃掉好几个,还是没看到Mr. Right。
直到那个见义勇为的男人出现。如同戏剧一般,他高大健硕,又对萨宾娜一见倾心。他声称自己没什么文化,却买来她渴求已久的书籍;他看上去男子气十足,却懂得出现在出版社窗口下耍浪漫。单身女人的要求其实很低,有了这些,还有什么理由不坠入情网呢?
故事讲到这里,似乎快要接近一个 happy ending,恨嫁的萨宾娜终于找到意中人,自此在苏维埃政权的严密统治下幸福生活……
是的,严密统治。这是与昆德拉故事拥有的唯一共同点。影片设定于1952年的波兰,华沙起义业已失败,秘密警察无孔不入,人们在防不胜防的窥视里小心翼翼。
有个故意夸张的例子,萨宾娜家有一枚祖传的金币,听说上头要求黄金全部上交之后,她日夜忐忑不安。萨宾娜最后想出一个“好主意”,每天晚上把金币吞进去,第二天拉出来,刷干净之后再吞下……她对自己的办法深信不疑:“只有魔鬼才会知道我藏在哪里。”
可是,秘密警察却找上门来:“你以为我们不知道你吞金币的把戏?”
更可怕的是,秘密警察就是这个新男友。他在第一次做爱之后,就要萨宾娜为她做事:监视出版社的总编,每天汇报他的生活。萨宾娜目瞪口呆。她一向听从上级和长辈意见,顺从到刻板的地步,可要她做一个告密者,她实在不能克服。即便爱情临头,还有做人的底线。
终于,在影片三分之二处,她显示出对得起这个名字的勇气:调制药酒毒杀了秘密警察,又在母亲的帮助下毁尸灭迹。看到这里我不由舒一口气,果然叫萨宾娜的都不是好惹的。
昆德拉笔下的萨宾娜以不断反叛的方式化解一切,影片里的萨宾娜则是另一种活法。哪一个萨宾娜更可爱、更可信,我们难以这样分辨高下。一个轻飘飘地解构,一个沉甸甸地反抗,两条道路看似迥异,实则出于同一个逻辑:因这世界太不近情理,我们只能听凭自己的内心。
真正迥异的是另一类,他们乐于或被迫与秘密警察为伍,构成这不近情理的一部分。这类人往往以没办法或不知情来为自己掩护(那些真心相信的且不放在讨论之列),然而问题是,是不是因为一个人不知道他就一身清白?
昆德拉曾引用俄狄浦斯的故事讲明道理:俄狄浦斯不知道他娶的是自己的母亲。他知道真相后,无法忍受这种“不知道”造成的惨景,于是他刺瞎了双眼,从底比斯出走流浪。
我们或许缺乏勇气如俄狄浦斯般自我救赎,但起码也多看看萨宾娜们的故事吧。
《颠倒黑白》观后感(五):代表月亮消灭你
像酷爱伏特加一样热爱自由的波兰人,抗击过蒙古人、奥斯曼帝国、沙俄,多次拯救欧洲,被马克思誉为“欧洲不死的勇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920年8月华沙战役波军打得苏军屁滚尿流,列宁“欧洲就要在风暴中崩溃”的豪言沦为笑柄,被迫停止用战争手段向西方输出革命。英国军事史家富勒将军视华沙战役为改变世界局势的关键:“西方国家应该要记住,波兰在1920年拯救了整个西方文明。”
波兰人鸡蛋碰石头、挽狂澜于即倒的义勇和决绝每每令人肃然起敬:1944年8月华沙民众揭竿而起,是日本、纳粹铁蹄蹂躏世界的年代绝无仅有的一次大规模民众起义。作为“不自由、毋宁死”的现代传奇,华沙起义已然载入了史册。
波兰影片《颠倒黑白》对华沙起义的态度却令人困惑,主人公萨宾娜居然否认自己参加过这一伟大的起义。梳理这一细节,有益于了解影片的得失:弱不禁风、胆小怕事的萨宾娜何以毅然决然地毒杀秘密警察?为什么在熟练地摆弄手枪时她会发出“起义时我们如果有更多这样的东西”的感叹?一面号召华沙人民起义,一面隔岸观火,坐视起义失败-----如片名揭示的一样,对斯大林的这一指控会不会也在从另一个方面歪曲事实、混淆是非,以达到反苏、推卸起义失败责任的目的呢?
出于反苏的意识形态的需要,苏联红军在华沙起义中的表现,与卡廷惨案一样严重伤害了波兰人民的感情,似已板上钉钉,影片不过是人云亦云:斯大林敌视亲西方的波兰流亡政府,拒绝支援其领导的华沙起义,借纳粹之手铲除流亡政府的抵抗力量,导致起义功败垂成。
1990年代以来,对于性质更为恶劣的卡廷大屠杀,从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到梅德韦杰夫和普京,苏联、俄罗斯官方承认都是斯大林惹的祸,何必单单在华沙起义上为斯大林打掩护?
1944年8月,党卫军骷髅师、党卫军维京师、戈林伞兵师等纳粹精锐在华沙东北发动反攻,摧毁了战力枯竭的第三苏联坦克兵团,重挫苏军第八近卫坦克兵团。纳粹名将古德里安回忆:华沙附近的战斗非常激烈,“我们德国人的印象是,挡住敌军(苏军)使之无法前进的是我们的防御,而不是俄国要破坏华沙起义的愿望”。
大敌当前,欧美可以抛开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拼命援助苏联,后者遇到愿意消灭法西斯的力量,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向华沙进军失败后,苏军向波兰义军空投了大量武器、弹药、医药、通讯设备和食品。苏军确实没有像保卫莫斯科一样倾尽全力,但指责其见死不救显然太过离谱。
为反击西方的污蔑,苏联污蔑华沙起义是“资产阶级流亡政府”的阴谋,非常可悲地为斯大林背信弃义提供了新的证据。直到1960年代,华沙起义在波兰始获正面评价。1952年萨宾娜不承认参加过华沙起义,见证了那个悲哀的年代。
渴望爱情滋润的大龄女文青萨宾娜,来不及细想午夜的街头英雄救美何以那么及时,“英雄”又怎么知道她对《科哈诺夫斯基诗选》梦寐以求,并搞到了身为出版社诗歌编辑的她也无从寻觅的诗选,便一头扎进了爱河。
如科哈诺夫斯基所言:“我们被允许以侏儒和恶魔的囗舌尖叫,而真纯和宽宏的话却被禁止;在如此严峻的惩罚下,谁敢说出一个字,谁就自认为是个失踪的人。”恐怖、高压的社会氛围中,萨宾娜及其母亲、祖母谨小慎微,不愿招惹不必要的麻烦。就此以为她们软弱可欺,可就大错特错了。
《颠倒黑白》志在向波兰女性致敬,显示波兰刚强、不屈的民族特性。“一百多鬼子,二百多伪军”绝非红色经典《地道战》的杜撰:二战期间,苏联冒出150万投靠纳粹的伪军,中国伪军和出任伪职的人数高达400万,而波兰没有一个伪军,纳粹在华沙的总督府甚至不敢雇用波籍雇员。
就在萨宾娜憧憬婚姻生活之时,未婚夫要求她每周写一首“诗”,严密监视并汇报出版社主编的行踪。为反抗暴政甘洒热血的萨宾娜,这才知道未婚夫的真实身份。她拒绝充当帮凶,秘密警察以私藏金币的罪行相要挟:“你想用你的直肠欺骗整个社会?你以为吞下什么东西,请原谅我的措辞,然后拉出来,就能完全保密?我为你感到羞耻。”
萨宾娜确有理由感到羞耻,她竟然幻想与这样一条毒蛇白头到老!经过无比惨烈的华沙起义,真正能让萨宾娜畏惧的东西已经不多。为保卫自己和整个家庭,她毫不犹豫地痛下毒手;在母亲、奶奶的帮助下,于弟弟的画室溶解、处理尸体,是影片最为出彩的部分。这场无法在阳光下进行的暗战,或可借用《美少女战士》的著名台词:代表月亮消灭你!华沙起义者敢于向纳粹开火,让一个专制走狗从人间蒸发看似费尽周折,实际上不过是小菜一碟。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的这一天,萨宾娜与秘密警察的“孽种”恰好降生。编导也许想告诉观众,苏联、波兰正在艰难地告别过去,新的生命预示着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