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冰海沉船》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冰海沉船》观后感10篇

2017-12-09 20:5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冰海沉船》观后感10篇

  《冰海沉船》是一部由罗伊·沃德·贝克执导,肯尼思·莫尔 / 罗纳德·艾伦 / 罗伯特·艾尔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灾难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冰海沉船》观后感(一):那些如果的事

  这部拍摄于1958年的经典黑白电影,改编自美国著名历史研究专家沃尔特·劳德的小说《此夜永难忘》(A Night to Remember)。

  “泰坦尼克号”又称为“铁达尼号”,恐怕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客运轮船了。1912年4月14日,这艘“永不沉没的轮船”撞上冰山后沉入大西洋,给世人留下了无尽的感叹惋惜和猜想。

  这部老电影虽然特效显得有点粗糙,也没有渲染爱情故事,但是通过真实生动的重现沉船过程和在灾难面前各种不同人物的细腻刻画,使观众看完后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片中结尾处,死里逃生的船员对那个勇敢镇定的二副说:“如果救援船离得更近点就好了。”二副说:“要讲如果就太多了。如果当时船速慢一点,如果能早几秒钟发现冰山,可能就不会撞着。如果救生艇是根据船的比例而不是条例规定,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可惜没有“如果”。人生总有太多遗憾,太多懊恼,太多希望重新来一次的事。

  前不久日本某媒体调查“大人和孩子想要的哆啦A梦道具会有什么不同? ”孩子们最想要的是时光机和时间布。大人们则选择了如果电话亭和人生重来机。哎,年少时渴望快快长大,早点体验人生。等尝多了生活苦涩后,又想回到童年,重新活一遍。人类真是愚蠢又贪心呀。

  如果有了如果,你想要如果什么呢?

  《冰海沉船》观后感(二):本片与97年重拍版对比

  电影改编自美国著名历史研究专家沃尔特.劳德的同名小说,叙事的真实程度注意吊打《泰坦尼克号》,而且本片用了近乎白描的手法,叙事技巧和今年的最佳影片《聚焦》相当一致。

  《冰海沉船》无非是特技不如《泰坦尼克号》,对《泰坦尼克号》断成两截的实情不了解(毕竟当时木有深潜器去《泰坦尼克号》遗骸实地勘察);《泰坦尼克号》增加了虚构了穷小子和富家女那烂俗的、虚构的爱情故事

  《泰坦尼克号》保留了很多《冰海沉船》中的细节(说不好听点,就是抄袭),三等舱中的苏格兰舞蹈、冰山碎片乘客们被当成足球在甲板上踢来踢去等等,而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头等舱与三等舱之间的阶级对比等等几乎没有做出任何改动。整部电影将所有讲故事的精力都放在了男女主角的故事与他们所见所闻之上,关于泰坦尼克报务员的情节被完全删除,就在出事地点18海里之外加利福尼亚号与第一个赶到灾难现场卡帕西亚号的相关情节被删除,大船启航前人们与亲人告别的场面与灾难发生之后的善后处理情节也不见踪影。

  所以对比两片,《冰海沉船》在导演技巧、人文关怀、反思灾难等方面吊打《泰坦尼克号》并不为过,《泰坦尼克号》入选《The 80 Best-Directed Films》榜单,只不过是为当年的奥斯卡评选辩解,毕竟榜单的评委和奥斯卡的评委有相当多的重复。

  《冰海沉船》观后感(三):船

  这是一篇批斗你泰的短文,不适者请掉头行驶。 首先明显鄙人站队ANTR。 某泰一开始名字为《你泰上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定位就是爱情史诗。卡老自己也说了这不是一部灾难片,而是一部爱情片。这么说,虽然和ANTR选择了同一历史事件但其实可比性并不多。ANTR聚焦的重点就是这场灾难上,所要展示的是众多的人物,而你泰重点是爱情。你泰自然不是二度创作,ANTR和你泰之间除了都源于同一个历史事件之外没有任何联系,就好像禁忌星球改编暴风雨但是完全不是一个样了。ANTR虽说是改编书,但该书作者也是极力还原历史事实,ANTR也被誉为描写泰号沉没事件最符合史实的影片。

  《冰海沉船》观后感(四):《冰海沉船》:卡梅隆背后的 “泰坦尼克号”

  文/故城

  《冰海沉船》(A Night to Remember)改编自美国著名历史研究专家沃尔特•劳德的同名小说,故事从泰坦尼克号启航前,一直延续到整个沉船事件的善后,真实再现了“巨人殒落”的完整过程。四十年后,好莱坞翻拍这部英国巨制,以恢宏的视觉特技效果和浪漫的古典爱情故事包装,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对泰坦尼克号的热议。

  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的成功,一半属于好莱坞电影工业,而另一半当归功于这部《冰海沉船》。因为前者关于灾难场面的描写和历史事件的还原,完全是建立在后者的基础之上,即便是人物性格、阶级性或涉及意识形态的人道主义等人文命题,也毫无新意的照搬了后者。

  不同于《泰坦尼克号》的双线交错的谋篇布局形式,《冰海沉船》按照事件发展时序叙事,强调影片的纪实性和还原历史的功能性。影片看起来规整、平衡,叙事不偏不倚面面俱到,完全可以归类于巴赞定义的 “经典好莱坞电影”的范畴:“得体、均衡、形式和谐、尊重传统、模仿、不出风头、技术和冷静控制观众反应的观念。”

  在《冰海沉船》的拍摄年代,电影特技还未侵袭电影工业,也不足以支持导演在影片中去制造奇观,因此叙事重心自然落在还原历史事件的始末之中了。影片在开始后13分钟,就用冰山警告电报为故事发展设下了悬念,而后频繁的电报情景更是交代了电报员何以错过重要电报的原因,整个社会的浮躁与自大一览无遗,为影片后半部分的剧情埋下了伏笔。另外,影片通过情节的层层推进,不遗余力地寻找那些细枝末节中所蕴藏的可能性,并让因果逻辑链条中的各个结点逐步显现出来,观众作为旁观者是全知的,也是冷静客观的。而在《泰坦尼克号》中,这些细节均被埋藏于爱情故事的明线之下,巨轮撞冰山的原因已不再是导演需要刻意探究的部分,而关键是如何展现出一个现代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随之而来的是两部影片在叙事策略方面的差别,《冰海沉船》整片节奏平静舒缓,大都采用固定镜头摄影,叙事过程中也尽量淡化事件中的戏剧成分,采用“罗生门”式多点多角度叙事手法,由点及面,力图完整还原沉船过程的全貌。而《泰坦尼克号》则洋溢着激情、意外和冲突,大量的运动镜头捕捉人、船和事件发展的动态结果,并放大故事本身所包含的不确定因素,观众更多的被人物命运走向牵引,而沉船过程会被放在相对较次要的位置。

  当然,《冰海沉船》作为一部英国电影,也保持了欧洲电影较注重社会学意义和人文价值的传统,更多地关注各群体、各阶层的生存状态,而并不频繁的介入个人命运情感的脉络走向。如很多时候,导演罗伊•贝克会将镜头对准英国社会的不同层次的个体,如蕾切德爵士夫人、教会的牧师还有底层的制造工人,虽然每个人都掠影匆匆,但整个社会的心态和生存状态都尽收眼底。《泰坦尼克号》则吸取了前者对社会贫富差异、阶级意识和巨轮不断下降的场景的细节描绘,但对人性、阶级性的刻画都具有相当的世俗特点和商业元素。

  《冰海沉船》中所强调的船舱等级或是人物阶层,实际上是存在一定的错位。身为贵族的蕾切德爵士夫人和女暴发户便是一个例子,前者高贵优雅,后者却总在众人之间炫耀自己的发家史(透着英国式的酸讽),两人在情感和价值取向方面存在明显的分化,然而在随后的故事进程中诡异的“殊途同归”了(两人上救生船时却表现出相同的阶级优越感),罗伊•贝克这种对阶级关系的透彻看法,被卡梅隆的新作所抛弃。他虽然站在人性、人道的立场上试图批判阶级文化和偏见(安排了露丝和杰克的爱情),但却通过一种跨阶级的爱情淡化了阶级差别的残酷性,以此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争取文化消费导向的认同。比如,作为上流社会成员的露丝,她内心却不认同自己的贵族身份,不顾母亲和未婚夫的阻挠,甘愿与末等舱的“下等人”杰克相恋,而不像大多数贵族那样,拒绝“自降身价”,拒绝放弃阶级性赋予的优越感。实际上,不论在哪个时代,这些都是阶级性中难以僭越的障碍。由此看来,《泰坦尼克号》要比《冰海沉船》更易讨好大众,也更具消费功能,而后者则站在社会学层面审视人和人的行为,更具反思功能。

  事实上,西方媒体如此关注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还是因为此事件本身蕴含着西方社会对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发展的反思。

  影片伊始的火车上,两对夫妇便对报纸上关于“泰坦尼克号”的报道起了争论。二副读着报纸上“人类的创举”、“水上之城”,嘴上却讽刺船上配套设施的豪华(典型的口是心非)。而旁边的绅士听不下去了,反问道:“你是外国人吗?难道你不以这艘船为荣吗?”此处所映射了整个英国社会的浮夸和急功近利,这是导演为巨轮沉没埋下的第一处伏笔。此后,导演又用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和滴答的电报声作对比,暗示其它船只的电报是专门用于传输航行信息的,而泰坦尼克号的电报却充斥着富人的调情、吹嘘和浮华做派,这种高姿态对后期临近船只未能出航救援有所暗指。当然,如此的见缝插针在影片中不胜枚举,它们都将矛头指向英国社会的自负,难怪劫后余生的大副,看着眼前的浮尸悻悻的说:“都怪人类太自负,甚至现在,我都不相信这一切真的发生了。”

  《冰海沉船》拍摄于1958年,“马歇尔计划”后的英国早已脱掉了“皇帝的新衣”,那个时代英国社会开始集体反思。工业革命曾造就了“日不落”,但也让英国养尊处优近两百年。一战前,出于对曾经辉煌念念不忘,泰坦尼克号诞生了。然而,这个工业文明的产物,虽号称“永不沉没的海上堡垒”,却“意外”沉没于第一次远航,它不仅把人类对自然的所谓征服无情嘲笑了一番,也让迟迟不愿走下圣坛的英国贵族终于承认自身的没落。“泰坦尼克号”与“英国”的同构性也便在于此了。

  其实,回顾上世纪六十年代欧洲思想文化的演进,我们会发现影片正处于现代性社会批判走向现代性文化颠覆、现代性遭遇后现代性的文化交割时期,以“理性”和“人道”为基础所构造的现代性面临崩溃瓦解的局面。而泰坦尼克号作为工业革命的象征,它和摩天大楼一样被视作现代性的产物,它的沉没,标志着,现代性这一立足于理性幻想完美预设,在现实中被无情颠覆了,联想到更早期的电影《金刚》的某些场景(金刚爬到帝国大厦顶为所欲为),我们不难发现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电影创作者的巨大影响,而实际上,拍摄泰坦尼克号这类题材,也反映出社会对现代性所构建的乌托邦之意识形态的反省,是文艺界对现代性话语谱系的集体反思。

  《看电影》 4月下

  《冰海沉船》观后感(五):比卡梅隆的版本好太多了

  这才是真正的经典。卡梅隆的那一版本是为了渲染轰轰烈烈的爱情,50s的这一版才是更加的震撼人心

  泰坦尼克号上穿上礼服要从容高贵死去的,知道是个妻子儿女永别的,最后要放弃逃生的,让妇孺先走的精神,平时娇贵到到救生艇后勇敢的像个女战士的贵妇,有条不紊的船长,坚持拼搏到最后一刻的二副,即使没人听在乘客们疯狂逃难时仍然站在甲板上演奏的乐队,抱着走失小孩一起去“找妈妈”最终沉入深海的老人,燃料仓中工作的工人,坚持发电报到没有无法通讯的通讯员。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活灵活现,令人印象深刻。

  当然也有让人感到一些厌恶的,对三等仓乘客的管制,不让他们最先逃生。要知道没有谁的生命是特别宝贵的。杂乱无序的三等仓。加利福尼亚人号看得见灯光却无动于衷。最后一枚火箭弹用光时的无助和绝望

  是黑白电影,冰山也做的极为粗糙,翻译的配音还带着浓浓的译制腔,仍然能够抓住观众的心。当然画面也是有可圈可点得部分,贵夫人们华丽的衣服,50年代夸张繁复缀满羽毛蕾丝的帽子,雍容华贵的皮草,永远挺直胸板的上层绅士。

  向此片致敬。

  《冰海沉船》观后感(六):荒唐气愤

  从九几年泰坦尼克号上映,我爹就念叨着这部冰海沉船,说早年间看过。十多年之后,泰坦尼克号都3d了,冰海沉船还真有了高清版,终于有的看了。其实就是一部比较写实的故事片,没有太多艺术加工。重点刻画了二副,但我认为他的作为也不见得就值得推崇。灾难来临,生死关头,谁有权力决定别人的生死?船员一方,通通对乘客隐瞒了实情,救生船明明可以适度超载,却不让人上。结果船员倒是自己有法子活下来了,乘客白白死掉一大批。什么女人和小孩先上船,是彻头彻尾的资产阶级伪善,优先上船的是头等舱、二等舱。作为船员,还用枪威胁乘客,阻挠他人求生,基本上就是畜生行径,当然英国人做出这种事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不愿上船的资产阶级贵妇,死说活说也让上去,一心想要上船的其他乘客,却拦着不让,这不荒唐么?

  《冰海沉船》观后感(七):诞生半个多世纪,它依然力压96%灾难电影

  方君不太喜欢套路的标题党,但这篇忍不住用一次。

  就像后面会提到的,这部电影推荐难度略高,我希望一个有噱头的标题可以吸引多一些的读者。

  起因是最近,有个读者让我推荐好看的迷你剧,我列的剧单中,有一部英国ITV的《泰坦尼克号》。

  《冰海沉船》观后感(八):201706100408

  第一次看是在海运的大教室,专业课老师放的。

  当时还以为自己看懂了,老师放完以后,了还问过喜欢里面的谁。

  其实根本没有看懂,那么大教室,投影效果并没有很好,当时我们都坐最后一排的吧,字幕什么的应该也看不清吧,听原声根本没有那水平,囫囵吞枣,大家一阵唏嘘,然后就忘记了吧,那时候我还是短头发,看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看那时花开,看安妮宝贝(现在叫庆山了,哈哈),看我的名字叫红,在图书馆借一堆没有用的书看(哈哈,现在也是)。

  前几天突然想到这部电影,但是并不知道名字,bing搜索泰坦尼克纪录片之后,今天找到了。

  现在看来发现老师用心良苦啊,原来这部片子告诉了许多事。真是男生看了沉默,女生看了流泪的一部电影。

  待续

  《冰海沉船》观后感(九):加州人号之过

  且不管真实历史情况如何,但根据影片,加州人号是要负责。好吧,你关闭了电报机。可是,看到求救火箭信号后,船长只是下令用信号灯。难道不是用电报机询问情况更能得到确信消息么?

  尽管暴发户妻子出场给人印象不好,但在上救生艇前主动帮一妇人穿上救生衣,在救生艇上为一位抱着孩子的母亲围上毛皮披肩,等行为值得赞扬。

  那个爵士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地位而想逃命,反正不会像97版罗斯未婚夫拿钱买逃生座位。

  有个带有仆人的老贵族,宁死不穿救生衣,不过,你也不能让仆人跟着一块送命啊。

  那个监管员,自个逃命了,无耻。

  美国著名作家瓦特·洛德指出:1912年4月14日深夜11点40分,泰坦尼克号在 北大西洋与冰山相撞。12点,船长下令安排乘客登上救生艇,12点15分开始拍发求救电报。大约过了30分钟,有人发现地平线上有一盏灯光,客轮立即发射一枚白色求救火箭。他们看见的就是加州人号。当晚由于航道浮冰四伏,该船罗德船长决定抛锚过夜,距离泰坦尼克号出事地点只有19英里。不止一名船员因此目睹泰坦尼克号发射的全部9枚火箭,并在2点5分非常清楚地向船长报告全部火箭都是白色的,乃求救信号,然而船长却按兵不动。10分钟后,泰坦尼克号徐徐滑入冰海,超过1500人遇难。美国参议院随即举行特别听证会,传召罗德船长和两名船员。备受良心谴责的船员终于打破沉默,不仅证实货船当时距离出事现场只有19英里,却因为没有船长的指示,只能目睹整个悲剧而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更揭露公司官员与船长的密谈确定了一个原则:全体船员必须坚持他们在4月14日晚上什么也没有看见,这一真相震动了世界。

  《冰海沉船》观后感(十):你凭什么说它是“味同嚼蜡”

  观后感处女贴献给大老板

  这是一篇批斗你泰的短文,不适者请掉头行驶。

  首先明显鄙人站队ANTR。

  某泰一开始名字为《你泰上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定位就是爱情史诗。卡老自己也说了这不是一部灾难片,而是一部爱情片。这么说,虽然和ANTR选择了同一历史事件但其实可比性并不多。ANTR聚焦的重点就是这场灾难上,所要展示的是众多的人物,而你泰重点是爱情。你泰自然不是二度创作,ANTR和你泰之间除了都源于同一个历史事件之外没有任何联系,就好像禁忌星球改编暴风雨但是完全不是一个样了。ANTR虽说是改编书,但该书作者也是极力还原历史事实,ANTR也被誉为描写泰号沉没事件最符合史实的影片。

  虽说没可比性,但是就内核而言我是唾弃你泰的。

  一、爱情来得并不偶然,但是味同嚼蜡

  度娘说:“所谓狗血,就是电视剧中被不断翻拍模仿的剧情,来形容那些经常出现的类似剧情,拙劣的模仿,或很夸张很假的表演。到了现今,则通常称‘过度的、特意的’煽情表演和剧情为‘狗血’。”前面也说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古今中外皆有之,也正是经典多了去了为什么你泰就能成为爱情经典的标准咧? 要是你这么看不起经典,那我也没办法啦。

  我所认为的狗血,正是指你泰是以真实历史事件为包装的虚构爱情故事,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没几分差别,当然天下爱情故事一大抄,也大抵如此。超越阶级,思想前卫的爱情也是多了去了,而至于爱情悲剧的发生,同类型的爱情惨剧几乎也是由于阶级间不可协调的矛盾导致的,而你泰的爱情悲剧不是因为阶级而是因为沉船,这只会减低其中跨越阶级的爱情的质量。简而言之,就算你杰不是穷小子,而是贵族,这个故事也是成立的。最终导致二人结合的不是出于身份之间差异而思想超脱阶级导致的共识,而是两人的情投意合,在灾难面前,阶级压迫等于零,这样的爱情故事也就仅仅是爱情故事,甚至悲剧都称不上了。这个爱情故事除了说屌丝也能泡到白富美之外,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我坚定认为ANTR好于你泰

  首先ANTR并没有将Lord的原著完完全全照搬(电影和文学之间根本就没有照搬这种说法,艺术传达手法两者是有质的区别的),Lord的原著是完全无虚构并着重还原历史,ANTR是以中心人物Charles Lightoller为线索串联起整部影片的,而他是和泰号息息相关的人物。显然,ANTR的真正主角是Titanic沉没这个事件,而不是任何一个人或一对人的爱情故事。

  只有爱情才能让人回味吗?看完ANTR,再回想起许多细节,也实在是让我回味呢。光是那乐队队长与队员最后离别,队长独自拉琴而队员惺惺相惜没有离去而一同演奏,就足以让我动容,而你泰中,乐队的描写和疯狂逃难的人群形成的对比并没有ANTR给出的那种面对死亡的冷静和面对命运的凛然,反而是这强烈对比让人觉得发笑罢了。船沉的时候,救生艇上人们祷告,不同语言的人也有了同一片心。然而船沉后,要不要回去救人,各有各的看法,这些人物平面吗?难道需要用3个小时去塑造一个人物才是好电影吗,试问你泰那样除了某罗和某朱之外的角色也都是短时间带过的,又有谁值得我们去细细体会?ANTR里每一个人的短短几秒的镜头都是有故事的,而不是想当然只有爱情才撑得起一场悲剧。想想一件死了上千人的惨剧,仅仅只为一个虚构爱情动容也怕是这惨剧中最悲惨的吧。

  ANTR从始至终的焦点在“不可沉没“和最终”沉没了“所形成的这一对矛盾(和船大不大没什么关系),其内核是人(普遍的人)对事物了解的层次和人直面死亡的精气神。你可能也会辩驳说你泰里也有好多展示这类东西的情节。然而,鄙人并不认为这些是必要的而仅仅是绿叶,以衬托爱情的悲壮,相反ANTR中爱情是可以没有的但是内核的展示是不能缺少的。这也是鄙人强烈坚定认为肯定ANTR比你泰好的原因之一。

  三、我就喜欢ANTR的沉着的氛围

  我不知道看一部好电影的好处是不是它呈现出来的效果比我想象中还要美好。我也不知道这个“美好”是个怎样的概念。如果你泰中的爱情悲剧是美好的话,那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喜欢Woody Allen的曼哈顿。而我觉得好是不能定义的,要不然小时代就该登顶各大网站二百五榜首了。

  许多人嫌弃ANTR企图还原历史和忽略了drama。也许导演制片,就是想把故事原原本本讲给所有人而不分阶级部分国籍。有如电影中的操不同语言的人为逝者祈祷,大难当前大家不是应该团结么,面对恐怖袭击难道我们应该谈情说爱啊,是不是??

  纵使泰号沉没已成定局,难道你忍心给世人讲“泰号上有虚构人物肉丝和你杰,肉丝爱你杰,你杰爱肉丝,你杰画肉丝,你杰X肉丝” 这种长时间内前戏到平淡高潮的故事,这跟把一部打了马赛克的A片慢放三个小时有什么不同,毫无撸点来形容也不过分。

  况且ANTR这么比你泰还直线的叙事就真的不剩东西你思考了吗?(来源于历史事件,不渴望在历史中思考而在虚构中思考也是蛮悲催的齁。)

  单单是一句never be sure again, about anything. 我就已经思绪万千,不是对一个人的sure,而是对一切的sure,这不仅仅是对个人“不道德”思想污点的撇清,更是对许多我们不敢质疑或未曾质疑的怀疑,也是对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反思,而这不是一部非经典爱情史实可以给到我的。

  这不是无聊电影呀,这是一部恢弘厚重有思想的巨作呀。一些人觉得“实在看不出看电影跟看书有什么区别”“是不是欠缺了点技巧”,我想也实在太厚今薄古了,难道要歇斯底里的才是泰号沉没的真象,难道你能把你泰的budget分一点点给ANTR?没准还能和你泰一样造一比一的泰号半身像,而拍成泰号沉没爱情纪录片,那估计会有更多人唾弃它的无聊吧!

  :信号弹不是应该和ANTR里的一样的么…你泰里的那哪是信号弹啊根本是fire of 4th of July啊。(correct me if I'm wrong)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