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失孤》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失孤》经典观后感10篇

2017-12-13 20:24: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失孤》经典观后感10篇

  《失孤》是一部由彭三源执导,刘德华 / 井柏然 / 吴君如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孤》观后感(一):雷泽宽与原型人物的交错

  看完电影《失孤》,很多人和《亲爱的》等寻子影片对比,对比之下有优点有缺点。我一开始看到海报上刘天王的造型时,感觉到天啊,这简直就像是从安徽农村来的千里迢迢寻找孩子父亲。所以看完以后,结合原型故事和电影写个短篇评价,说说自己的看法。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1997年9月21日,郭刚堂两岁幼子郭振走失,从此踏上漫漫寻子路。十几年中,为了寻找郭振,他骑摩托车找遍全国除、西藏外的所有省份,行程逾40万公里。18年过去,儿子郭振至今仍未找到。

  《失孤》的主角雷泽宽的现实人物原型郭刚堂有典型的70后烙印,不直呼刘德华,叫“天王”。除了口音不像,郭刚堂觉得,“天王”把他心里的悲苦都演出来了。

  乞讨、流浪,为了省钱找寺庙道观借宿。饭馆老板、街头混混、桥洞里占地盘的流浪汉,怕跟人起冲突误事儿,所有挑衅、嘲笑、刁难都不去理会。明明笑不出来,也要硬挤出张笑脸,求这一路上的人行个方便。

  1999年,二儿子郭伟出生。产房外听到孩子第一声啼哭时,郭刚堂短暂地进入了现实生活。 如果能陪二儿子身边,会给他一个快乐童年。就这么阴差阳错十几年,让他缺席了两个孩子的童年。如果可以,郭刚堂希望能把自己劈成两个。一个在路上继续寻找大儿子,另一个留在老家,陪伴父母妻儿。“天王演得好是好,但电影里只是我的一部分。”郭刚堂说,“我心里的纠结,天王没有演出来。”

  看完影片客观的讲,除了一口的港话,天王在影片中的人物造型可以说是逼真和感动。脸上呆滞而近乎绝望眼神望着远方,找寻失去的孤儿。和井柏然一起嬉耍时,我感觉他像一个孩子,许久没有亲人温暖的孩子,就这样两人在一起寻找的日子互相得到了慰藉。

  电影中雷泽宽说“15年了,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觉我是个父亲。”这句话一直在心里念叨。不能绝望,绝望就什么都没有了。找一个坚持下去的信念相信孩子还活着,相信只要在路上,就会与孩子越来越近。

  现实中,郭刚堂却面临着抉择,是继续找孩子,还是回家照顾生活艰难的妻儿。有次郭刚堂从外地回来。张文革和他去学校看住校的儿子。学校是市重点,大部分子弟非富即贵。正是午饭时间孩子们的午餐自然都很丰盛。在人群中找到郭伟时,他拿着两个干巴的烧饼,正在往上面挤一包类似辣条的东西。别人的孩子吃排骨鸡蛋,自己儿子吃烧饼。那一瞬间,郭刚堂问自己,“我做的真的对吗?”

  电影中,雷泽宽风餐露宿,一心一意找自己的孩子,而且也帮别人找。最终虽然自己的孩子没有找到,却帮助了井柏然找到了自己的生父。

  现实中,郭刚堂帮助了许多家庭找到了孩子,但也害怕,全国那么多丢孩子的家长,都来让他帮忙找孩子,他有心无力。“再有就是,那些养父养母们都恨死我了,觉得我破坏了他们的平静。”他说。

  影片中,我看到了全国好心人和志愿者的正能量,他们都怀有可怜天下父母心同情心,为失去孩子的父母做点事。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转帖,随手一塞的两百元钱,都能带来莫大的希望。

  现实中,令人慰藉的是,郭父遇到过好心人多于滋事者, 唯一一次大冲突是有年在河北,路边吃饭时碰到几个醉汉,原本挨了几下可以忍过去,但对方把旗子从摩托车上扯下,在孩子的照片上跺了几脚。

  影片中,雷泽宽都会默默的记录帮助过他的那些人,留着以后感谢他们。

  现实中,天涯寻亲协会成立,郭刚堂计划建一个寻亲网站,他希望每一个与亲人失散的人,都能借助网络的力量,尽早团聚。

  也许岁月的洗刷磨平了孩子的记忆,希望孩子还活着还记得,希望不管目前身处的家庭贫富如何,养父母待你如何。不要让亲生父母为你担心,让他们知道你过的怎么样,开不开心,吃不吃得饱。希望孩子看到这部电影,找到亲生父母。

  十几年来唯一让郭父感到轻松的一件事是,第一次坐飞机从广西到北京,参加节目录制。他自己是坐不起飞机的。当飞机离开地面的一刹那,他是轻松的。地上的路看不到了,云层慢慢出现,在机翼两侧,形状像山,但感觉又特别的软乎。那时候就想,如果地上的路,也这么好走,该有多好。

  影片中雷泽宽继续骑着摩托上路去寻找儿子,路漫漫,亲子难觅,孤零零,父母心碎

  我在想,以后科技发达了,给每一个新生儿都采一个DNA或脸型数据库,这些样本伴随着着每一个人的的户口、身份证改名、升学、婚姻等都要在数据库中确认,那么只要丢了娃,在DNA或脸型数据库中搜索,就能找到孩子。但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那些养父母抱子心切,错就错在人贩子,可是人贩子只能用拐孩子的方法,现在虽然已经有试管婴儿等“造人”的新技术,只是还未普及,但科技发达了又怎么样呢,肯定会有新的问题出现。这种局面应该是社会整体发挥功能才能解决,并不只能依靠科技,人贩子为什么会冒险去拐卖孩子?为什么会有人贩子?这应该才是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回到电影和现实,有人早已放弃,有人却依旧坚持,放弃的显然放弃了自己,坚持的虽然看不到终点,但是依旧朝着希望进发,我认为他一定能看到希望。对于雷泽宽的人生就是不停地去寻找,只是这一找,已经找了十八年,只要活着,就一定还有时间

  《失孤》结尾,刘德华骑着摩托车继续上路,画外音是禅师开导他的话: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找到是缘起,找不到是缘尽。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缘,多行善业,缘聚自会相见。

  郭刚堂喜欢这个结尾,很多次借宿禅院的夜晚,同样的话,他听过很多遍。这么多年,重新审视,郭刚堂跟自己说,也许该换个方式了。那一路,郭刚堂目睹了100多起车祸,10多起当场死亡,其中骑摩托车的6个,都死掉了。郭刚堂决定,不出去了。回家的路,他走了18年。

  《失孤》观后感(二):希望与感动一直在路上

  希望与温暖一直在路上

  ——《失孤》影评

  在娱乐至上的中国当下,电影似乎已经沦为了博人一笑、减压放松的工具。这样说来,《失孤》的题材似乎太不讨喜,但这也正是这部影片的意义价值所在。《失孤》选择在这样一个乍暖还寒的初春上映,也许就是为了传递给人们哪怕一丝温暖与希望。

  关于故事,看名字和宣传就知道这是一个寻子故事。观影之前,泪点低的我,一度以为自己会哭得天昏地暗。但事实证明我错了,这部电影温情但并不悲情感人但并不催泪。编剧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这个故事,让一个寻子的父亲(雷泽宽)和一个被拐的青年(曾帅)在寻亲的路上结伴而行,像一对父子一样,有依赖,有争吵。他们的存在填补了对方一直在寻觅的而渴望的亲情,时而温馨的场面让观众忍不住设想:如果他们就是彼此要寻找的那个人,该有多好!但这也仅仅是设想。

  关于人物,这位历尽艰辛寻找儿子十五年的沧桑父亲由刘德华饰演,你很难将这样一个人物和满身光环的帅气男神联系起来。可当你看到银幕上:那个满脸胡茬,花白头发,衣衫褴褛,有着饱经风吹日晒的皮肤,粗糙的双手,佝偻的身躯的农民形象时,你还觉得他是刘德华吗?不!他只是一个失去孩子的父亲!华仔在影片中很多细节刻画都非常到位,在警察面前满脸堆笑的赔小心,用手指头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在键盘上戳着打字,尤其是眼神非常有戏:有困惑,有迷茫,有痛苦,有失望,有不平,有委屈,有执着,有希望。让你对这位隐忍而又坚强的父亲既敬佩又心疼。

  关于结局。有人也许会认为结局不够圆满,为什么雷泽宽帮曾帅找到了亲生父母,而自己的儿子却依然没有找到?原型人物郭钢堂寻子十五年也帮七个家庭找到了自己的孩子,而他给予别人帮助的同时也收获了别人的温暖。正像影片里所展现的那样,记录了一路上陌生人帮助的“好人本”,偷偷塞给雷泽宽200元钱的警察,看到线索随手拍下的路人,在网上帮助转发消息的热心人和志愿者。这些都让我们在残酷而无奈地现实面前获得了前行的力量与勇气。影片的结尾:这位寻找孩子的父亲,又骑着摩托车踏上了征程。也许就是在告诉人们,不要失去对生命和生活的希望,而希望也一直就在路上……

  《失孤》观后感(三):《失孤》:比《亲爱的》更“打拐”

  彭三源的《失孤》,是继去年陈可辛《亲爱的》之后又一现实主义寻子作品。有人把这类故事归结为“打拐”题材,我没意见,如果电影可以“打拐”,那再好不过,可我知道,给电影扣上“打拐”的命题,已然超越了它所能承受的范畴。与黄渤饰演的田文军一样,刘德华饰演的雷泽宽不过是个寻子的父亲,寻子是每一个丢失孩子的父亲必须承担的责任,而“打拐”则是国家机器义不容辞的使命。

  有人还说《亲爱的》刚上映,《失孤》接踵而至,这是题材撞车,短时间内没必要。电影市场没必要的撞车很多,比如《鸿门宴》和《王的盛宴》,但公益题材的撞车可多多益善,每年一部才好呢,直到拐卖儿童现象消失。相比《鸿门宴》和《王的盛宴》的一鸡两吃,《亲爱的》和《失孤》仅只是寻子题材相似,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故事,叙事风格和导演诉求也迥异。

  《亲爱的》中黄渤、赵薇、佟大为、郝蕾、张译等众星云集,扫的是面,《失孤》里刘德华独自上路,苦寻十五载才在路上邂逅了井柏然化身的曾帅,走的是线。从主体立意上看,《亲爱的》在拐卖题材中是个异端。李红琴丈夫抱走鹏鹏的动机是因为不能生育,拐而不卖,从后程赵薇演绎的李红琴身上也可知,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当了一个被拐儿童的妈妈。《亲爱的》故事落位是情感的撕裂,走着走着就出离了评判的立场,转而寻求某种更加复杂的“和解”。相比之下,《失孤》要纯粹得多,故事结构也非常清晰。影片上来就以一个小女孩的拐买做引子,还有吴君如演绎的人贩子的交易失败等细节呈现;故事上游有雷泽宽万里走单骑,寻子十五载不懈;下游还有自知被拐的青葱少年曾帅,因雷泽宽的触动踏上寻亲路。《失孤》中三个案例三种视角,将拐卖主题做实。

  《亲爱的》用镜像直诉苦难,一路下来都在讲故事,并试图在鹏鹏的个案中展开伦理探讨,也正因为如此,它被一部分人追捧,同时又被一小撮严苛分子诟病。个人认为《失孤》的探索要更远些,除了有节制地呈现离散的苦难,更多的镜头都用来塑造雷泽宽这么一个悲情人物。正如雷泽宽所说,他只有走在寻子的路上才觉得对得起孩子。因此他衣衫褴褛,一脸污垢,孤独地奔徙在无尽的寻找中,寻找成为支撑他人生的唯一信仰,或说哲学。十五年的追寻,痛苦早已沉淀为他的皱纹,在这一人物身上,刘德华倾注的是某种宿命般的悲沧,而非简单而直接的痛楚。

  要说表演实力,刘德华和井柏然固然不是黄渤和郝蕾的对手,充其量与赵薇和张译相当。然而《失孤》自有它一道切割阴霾的透亮,这种透亮与二位主演的颜值有一定关系,与剧情设定的亮度同样不无关联。雷泽宽的出现,让原本犹豫的曾帅终于走出了寻亲的一步。影片最后,虽然雷泽宽继续茫然而孤独地上路,他却让曾帅回到了生父母的身旁,这为故事增添不少亮度,也为寻找路上的人提了口气。此外,二人一路形同父子,个别细节处还不乏“基情”演绎,也为影片的灰霾增添几缕亮色。整体来说,影片绝望中不乏温情涌动。

  《失孤》也是刘德华继《桃姐》之后,再次涉足公益文艺。有人说他这次牺牲了形象,这点我也不认同,演员天职就是为角色服务的,何况造型所能解决的形象根本不是问题。可贵的是刘德华用心良苦,一次次身体力行地推行公益题材,为了塑造失孤父亲,五十好几的人了,还这么风吹日晒一路打拼,值得称道。

  【2013年3月22日《京华时报》】

  《失孤》观后感(四):自我感觉《失孤》缺少的两点

  计划好要去看《失孤》是早上10:45,计划好的具体时间是17:50,而实际上去看的那场还是17:50……

  我是不是没话找话啊哎哟,不,这中间计划之外的,我们被老师叫去铂尔曼酒店(?!)……看3的打印机啦……

  去之前吃了个饭,赶过去的时候已经开始放了,急急忙忙兑了票,这过程中还被工作人员和一个美女鄙视了,操,这有什么可鄙视的?愚蠢的凡人,不懂我对刘大叔的爱~

  看完电影出来,一起去看的室友就说怎么有点小失望呢。我安慰她也安慰自己,刘德华最近的电影都这样啦,剧本不行,看脸就行。

  回来的路上我们就这个这个话题还一直讨论为啥会没有期待中的好看呢?

  作为同题材的电影,《失孤》肯定不可避免地被拿来跟《亲爱的》作比较,我也试图从两者的对比中找到似乎少了点什么的那个什么到底是什么。

  我也不懂,只从观众的角度为我自己分析一下,避免我以后写作出现此类问题。

  第一, 少了点冲突。

  被拐孩子的父母与买孩子的父母之间没有过于激烈的冲突,唯一的那个是在泉州,刘德华要回去确认被推进海里,他的摩托车也被刚进村时那个神情诡异的妇女扔进了海里。

  这些冲突都不算大,也不算狠,也许还只是为了后续剧情的发展,这个被需要的剧情就是井柏然与刘德华的一路同行(虽然同伴说是像在搞基,但我还挺感动于他们一路上类似于父子的感情。有两个细节,一个是两个人相互害怕把对方搞丢;另一个是刘德华给井柏然盖被子,井柏然眼角流着泪翻了个身。)

  不可否认,不冲突的电影讲得深刻或者有独特的叙事技巧也可以让人淡淡笑默默哭,但这部电影显然没有这样的力量,太淡太平缓了。就像生活一样,可是我们似乎都不太喜欢生活呢,我们已经在生活了,似乎也不太愿意花钱去看平淡的生活哎。

  第二, 整个电影以刘德华为主线串起来,单线叙事但过于浅。

  这一点似乎跟《后会无期》就有点像了,一切都是你说出来的,观众没有自己去看去听去感受去了悟的机会,就没有代入感,就不会跟着哭跟着笑。

  一开始刘德华坐渡船,两个脑残打起来了;然后在路上,经过了高山大海隧道;然后被车撞了,遇见了井柏然;然后又开始上路了,走错了,遇见了梁家辉,骂他一场又给他两百块钱……准确地说,一开始这样的安排和剪辑我就不喜欢,我已经知道他一直在寻子了,就没必要再用这么多镜头来表现他寻子了,而且是没有冲突的寻子过程,给我们一点意料之外的,预想剧情之外的。

  他做了这个,然后呢?他做了那个,然后呢?妈蛋这些镜头有毛意义?(我比较喜欢埋伏笔的故事,每个场景都有深意,有后续)

  一开始我觉得很多剧情没用,现在理一理,发现还是有用。找女儿的母亲是在为刘德华感同身受帮她寻子做铺垫,在渡船上是切入主角,经过很多地方是表现寻子的遥远与艰辛,被车撞是为了跟井柏然这个故事搭上,我觉得奇怪,是不是因为这些事情似乎都是为了剧情发展而出现,看起来不自然,不是理所当然发生的,而且相互之间没有多少触动人心的联系。其中折射出的普通人之间的温情也不足以感动我们麻木的神经。

  他看见了什么,遇见了什么,做了什么,获得了什么……这些都没错,但还是觉得很奇怪,还是少了点什么……

  还有被刘德华穿起来的几个人都没深入去讲,家庭的冲突,心里的伤害,都是说出来的,不是表现出来,转述的东西一般都会失去一部分色彩,我们也没了感觉。

  几个人物除了井柏然的,其他都不完整,也许导演想给的结局已经尽在不言中,但是观众还是喜欢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否则就像听故事听到一半。主角们按照他们的路走下去自有结局,但我们还是想确定这个结局,看到讲故事的人明明白白说出那个结局,否则不都成了红楼梦,后40回的结局始终觉得是盗版。

  煽情也不少,没煽对,没煽够,给井柏然盖被子那个镜头,刘德华的眼泪要是掉下来就更好了,我希望是这样。

  结尾我也不喜欢,那个和尚简直在说废话,导演不知道我们这一代人已经不喜欢这种心灵鸡汤了么?被骂是肯定的。

  我脑子已经烂掉了,还是坐等影评吧。

  《失孤》观后感(五):你说电影没有故事?我看到了许多。。。

  在一开始进入影院时,我也以为跟《亲爱的》一样全程泪流看完。还好没有。。。从倪景阳的一岁多的女儿周天意丢失,到老雷寻找儿子15年,到吴君如人贩子卖孩子,到老雷讲的新疆妈妈的故事,到施桉易在养父母家的叛逆,到曾帅开始寻亲之路,你说电影没有故事?细分下可是有这么多故事这么多人生。

  每一个故事紧扣电影名《失孤》,失去和孤独。年轻妈妈失去孩子,生活工作感情全然改变,女性的承受力脆弱的很,她力所能及的只能在原地等着等着,可是我们知道,她精神状态不佳的等着,总会出事的!特别是在下雨天的一幕,她呼唤老天不要下雨,用伞遮住放在地上的寻人广告,看吧,妈妈的力量多么微小,她不能做什么,最后只好去另一国度。(那一刻,她应该觉得自己是去陪孩子的)

  吴君如贩卖孩子,正是女婴周天意。其实导演穿插这一幕,我认为是在给我们一个鲜活的人贩子形象,毕竟大多数人没有接触过人贩子。在火车站候车室里,小孩一直哭闹,人贩子不哄不管自己还吃着东西,眼神冷漠表情平淡,这一看就不是正常妈妈对待自己孩子的状态。所以才会被人拍照,最终被抓获。给观众知道了,在人流聚集的地方多留心多观看,可以留给被拐孩子一份希望。

  新疆妈妈的故事,正是留在家里的失孤妈妈的状态。她,活着便是还寄予希望。可是谁也不知道她能活多久,中途孩子若回来便是打了强心剂,日后可以家庭和谐的生活。可是回的不是自己孩子中途又被亲生父母领走,这无疑是经历了被拐父母和养父母的双重身份!所以老雷不让曾帅去不是自己亲生家庭去看一眼别的妈妈,曾帅当然不能体会,老雷说了,失望大于失痛,想想一个人毫无希望的活在那隔绝外界的乡村,大中国那么大我的被拐孩子在哪,活着便是受罪。

  施桉易在养父母家,他正在读高三呢,他的同学说他很叛逆。这至少可以证明一例被拐孩子的命运,他叛逆,他知道自己不是亲生的更加不听养父母的话,他想要寻亲养父母不让。。。老雷在问他是不是脚上有疤时,他急切又开心的把鞋脱了,养父的阻扰说明生怕就这样认亲成功了,而老雷知道伤疤位置不对又折返回去又说可能记错时,这也说明老雷甚至寻亲麻木了,他说让我带他做亲子鉴定,任何的可能都将成为他的希望,千里迢迢的来,一无收获而走,被打的巴掌牵起被拐家庭和买孩子家庭的一条拔河绳,中间系起的是孩子,哪边过去一点,哪边都不好受。(我认为不能千夫所指买孩子家庭,人贩子才是最该被诟病的)

  曾帅寻亲之路,其实电影中他的生活过的挺好的(单物质层面来说)。除了没有身份证这一点。记得老雷刚开始听到他的故事时,就问他,你的养父打你吗?他说,没有,对我很好。可以看出,老雷就怕自己的孩子受虐待,甚至已经死去。曾帅一开始对老雷有防备,有芥蒂,到目睹他寻子之路的艰辛到他装做梦说出最重要的线索,一系列的路上找寻铁索桥的故事,一个寻家的孩子,一个寻子的父亲,互相勉励,各自感动。曾帅记忆中很小的印象,特别是十分容易改变的印象,他说出最后关键的线索时,才是真正想回家的时候。曾帅给了老雷很大的鼓舞,至少他也那样想着他的孩子如曾帅一般的至少是健康的长大成人了。即使最后他25年甚至是35年,依然寻子未果,但他活着,便是父亲最好的愿景。

  老雷的故事贯穿每一个角色,细节的刻画自然明晰表现一个失去孩子的父亲。最感触是一句话,跟曾帅谈心时说的,“我的老母亲这15年都活的很小心,生怕我们跟她急,她是活受罪!我的媳妇也是,更是活受罪!我害怕回去看她们的眼睛。“ 也许他走在路上,心情比家里等待的人还会好一点,也许居无定所也许食不果腹,可在外面的人总好过在原地等待的人。老雷的母亲和媳妇的生活情景,没有画面,不敢想象她们15年都在期盼老雷带去好消息,世上还有哪一种失望能甚于心痛。

  老雷最后问老和尚,听大师的一番话后绝尘而去,画面灰暗看不到尽头。那辆摩托车也许不久之后又报废了,也许还能遇到像曾帅这样的男孩,也许他又帮助一个孩子找到家了;不知道,老雷在路上的15年,做过的事,见过的人,都将成为他所行的善,以此保佑他的孩子健康成长。我想,他在路上的意义不再是为了一个目标了(寻子),就像他车上的锦旗插了一面又一面,他一个人的力量薄弱的很,可是去做了便是希望。电影结局没有答案,给我们想,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不论哪一种,我相信都是向着好的,善的出发。

  《亲爱的》的宣传主题是:人来人往,勿失勿忘

  《失孤》的宣传主题是:15年了,只有在路上,我才觉得自己是一个父亲。

  这两者只是题材相似,《失孤》表现的更是社会真实失孤家庭的状态。而《亲爱的》比较从正面意义和打拐层面表现两边家庭的状态。

  两者都是值得一看的好电影,不喜勿喷!

  《失孤》观后感(六):温暖与爱

  在看【失孤】之前是准备了纸巾的,但是其实整个故事中,并没有太多故意煽情的细节,在很多细节的地方其实看过的人感觉都是一样的,眼泪含在眼眶,但是却没有掉下来,因为下一个镜头总会变得温暖或者搞笑,这与之前井宝在采访中说的是一样的,导演告诉他你不能哭,要忍着。事实的确也做到了,失孤和其他公益片不一样的是,他没有一昧的煽情和博取观众的眼泪,在观影过程中,时而能听到大家的笑声。

  电影的线路其实也很明确,周天意是一条线,她是被拐卖的孩子,通过大家的帮助她被找回来了,但是可惜的是,她的母亲却没有等到那一刻就崩溃了。这其实也是在向大家传递一个信息,如果社会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那些被拐卖的孩子,他们回家指日可待,同时,我们也需要给予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更多的心理上的帮助,这样周天意的妈妈也不会走向绝望。

  第二条线是华仔饰演的雷泽宽的寻子之路,这是电影的主线,他寻子15年,一直在路上,面临挫折和阻拦却从不放弃,走过中国许多城市,因为他想让他的孩子知道他一直在找他。电影在江边的那一幕两个人对话,其实也代表着雷泽宽内心的纠结,找,也许没有结果,不找,但是那是他自己的孩子,怎么可以放弃自己的亲生孩子。这是故事中的【失】。面对他们的争吵,雷泽宽心里其实也有了自己的答案,所以他选择了继续前行,途中被大货车撞伤,带到了由井柏然饰演的修车小伙曾帅那里,这是电影的第三条线,这条线与雷泽宽的这条线是相互依存的,修车小伙曾帅其实是孤儿,他知道自己是孤儿,也一直在寻找自己的记忆中那些场景,铁索桥、竹林、妈妈的长辫子,曾帅便是【孤】。当遇到雷泽宽的时候,所以他有了一种亲切感,说修车不收钱,但是雷泽宽却坚持记在账本上,雷泽宽虽然贫穷,但是他却一直心存善念,自己在寻子的时候,也在帮助其他寻找孩子的人。后来,曾帅对雷泽宽大声说,我也是被拐的孩子,雷泽宽动容了,因为其实他们很相似。后来他们便一起踏上了寻亲之路,印象深刻的场景之一,曾帅对雷泽宽说,你可以满世界的喊,我不可以喊。因为雷泽宽失去了孩子,曾帅却是被拐卖的孩子,他有养父母。在四川街头的那一幕,他们将害怕失去对方的那种感觉展现的淋漓尽致,先是雷泽宽害怕与曾帅与自己走丢,后又是曾帅怪雷泽宽不跟紧自己,本来在这个时候应该有煽情的对话,但是导演却将煽情转换为逗乐,他们的对话让观众都笑了。铁索桥上老雷和曾帅争吵了,曾帅说他只想见一位妈妈,听到这话时,鼻子很酸,愿望多么单纯,只想见一位妈妈,即使不是自己亲生母亲,也许他只想看看这位妈妈有没有留着长辫子。最后,曾帅在要见到自己的亲生父母时,他说他们是来接我的吗?内心的兴奋和紧张展露无遗。当他站在桥上说他是毛雪松时,当母亲和父亲拥抱他时,很多观众都哭了,也许大家都心疼那些被离开家的孩子,庆幸还有像曾帅这样的孩子找到了自己的亲人。曾帅终于回家,只是曾经的铁索桥没有了,竹林没有了,妈妈的长辫子也没有了。这也预示着寻亲之路的艰难吧。曾帅最终找到了家,但是雷泽宽却继续着他的寻子之路。故事结束,雷泽宽问为什么偏偏是我丢了孩子,禅的那句,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了,缘灭。也许雷泽宽心中有了答案,所以他继续独自一人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他的孩子。

  寻亲之路,艰难坎坷,但却还是要继续。希望大家能够在看到那些可疑的人抱着孩子时,拨打电话,也许,你的行为就可以拯救一个家庭。

  《失孤》观后感(七):《失孤》:把绝望碾碎,让温暖涌尽

  有了《亲爱的》的前车之鉴,看《失孤》时我也带了些许拭纸,以备情感涌泻擦去眼泪,但事实证明,拭纸是多余的,因为相比于《亲爱的》,《失孤》并没有大段大段能激发人眼泪奔泻的桥段,取而代之的则是自然流露的父子亲情,失孤悲情。虽看似小桥流水,却能在心里掀起波澜,让我于内心深处恸哭、默泣、控诉、悲悯,却又适可而止,随即就跟着刘德华的滚滚车轮,再次踏上寻子之路。虽然总是在绝望中前行,但绝望却一次次被前进的脚步、坚持的信念碾碎,温暖旋即涌尽心头,黑暗中的些许微光让我也情不自禁地又复与刘德华一起,扎进“失孤”路。

  近年来,“打拐、寻子”渐成社会热点,全民关注的同时网友也自发加入到这一社会公益事业中。随着《亲爱的》热映、大卖,普通观众关注、参与“打拐、寻子”热情更高。《失孤》此时此刻应景而生,在全景复现失子家庭、寻子父母挣扎于绝望、希望之间的同时,还剑走偏锋地从被拐孩子,买卖被拐孩子家庭的角度,深掘了这一社会陋象。同时对全民打拐,人人都是志愿者的社会正能亦有机穿插,从而让整部影片不那么黑暗、残酷。即使有黑暗,却也透着屡屡微光;虽然很残酷,但也能让人感受到汩汩温暖,而这恰恰成了我笃爱《失孤》的最大动因,也是《失孤》最有别于《亲爱的》的最显现的地方。

  《失孤》让人情感生发共鸣,心里产现共振的除了其敏感且容易催泪的内容、主题外,更离不开天王刘德华的颠覆性出演。可以说,这是刘德华出演的“最脏”的一部影片。破衣败絮,蓬头垢面;时而露宿街头,时而与垃圾为伍;眼神呆滞,情表僵硬;瞬即而来的绝望,片刻倾尽的希望......刘天王将“失孤”15年,寻子15载的失子父亲雷泽宽拿捏得让人痛彻心髓,如利锥剜肉,锋刃蚀骨。但雷泽宽还在坚持,在努力,在继续,因此,痛过之后又会让人生出些许微微的暖意,毕竟,希望还在......有人说颜值爆表的刘德华不适合这个角色,但我认为,初为人父的刘德华在体验了做父亲的甜蜜与快乐之后,更有感觉传神递送出雷泽宽的心绪来。

  只有有过做爸爸的经历,才能将失子之痛,得子之兴,往复穿梭于失望、绝望中的失孤父亲这个角色诠释的声色动人,甘苦夺魂。刘德华做到了,他几近干涸的泪眼,几乎麻木的情态,他因点点希望而不时扬起的疯狂,因汩汩绝望而顿抑于内心留现于面表的纠结、挣扎、委屈、愤懑等等等等,都全然浸透出一个失子15年寻子15载的父亲的真实心境。《失孤》对刘德华的挑战不仅囿限于外表妆容的大胆颠覆,更呈现于臻熟演技的极致发挥。刘德华凭《失孤》雷泽宽拿奖拿到手软,应该不是问题。

  《失孤》还极尽刻画了一位被拐卖十数载后,经过几番挣扎与艰辛,终于找到亲生父母的被拐孩子的角色——曾帅。虽与雷泽宽不是父子,却在一起寻子、寻母的过程中建立起感情,不是父子胜似父子,丝丝感动亦油然而生。《亲爱的》单单讲述了失子父母的艰难寻子过程,《失孤》不仅如此,还聚焦了被拐孩子的多舛命运,因此,更符合当下打拐、寻子(父、母)的主题。

  曾帅角色的设置既是为了体现社会现实存在的需求(最早被拐卖的那批孩子已长大成人,他们也都开启了自己的寻父寻母旅程),也升扬了影片的调性,令影片色彩不再那么灰暗、阴靡、郁结。片中的笑点大多都是在曾帅与雷泽宽的互动中产生的,雷泽宽的内心世界也更多是通过与曾帅的邂逅、交流、沟通而呈现出来的,曾帅的存在让雷泽宽的“失孤”之旅不再如此悲戚戚,殇兮兮,也让雷泽宽有了继续找下去的理由与勇气。正是有了这对不是父子却胜似父子的真情再现,影片才拥有了丰腴的温暖与感动。而这不仅弱化了失孤父母与人贩子的对立、矛盾,更强化了影片的主体与宗旨,从而更好地释放出了化悲痛为力量,化绝望为希望的原动力。

  《失孤》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并没有简单地就“失孤”论“失孤”。片中,雷泽宽曾问法师“为什么是我丢了孩子?”“(已经找了15年)还要继续找吗?”“还能找到吗?”等一些列颇具哲学意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无解的,也不可能有具体答案,但从雷泽宽的实际行动不难看出,只要坚持、努力,绝望就会少一点,希望就会多一些。失孤家庭在"寻子、寻父寻母"道路上历经坎坷,绝望中伴生着希望,但他们始终不放弃......茫茫人海中的普通人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不该)这样?!

  《失孤》观后感(八):哀而不 恸

  剧本就是这样,但是我打他的戏是在现场临时发挥的。我觉得再悲情的人,在他生活里面也希望找到一些安慰,你再苦也会有笑容,就算我们参加出殡,你也会看到笑容。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这两个人难道永远都是哭哭啼啼?他们也会找一些轻松,因为有那么一刹那他们会忘掉创伤的。

  因为大家都用了一个非常悲情的角度去拍,但其实我们这个戏并不悲情,父母是可以看的。以前的戏你都觉得太悲情了,真的有那么戏剧性吗?会觉得它(拐卖儿童)跟我距离太远,没有放在心里。你现在看完,你会觉得,哎哟,好近啊,真的会有可能发生。反而我觉得看完这个你更加会看紧小孩,甚至回去就要看看小孩(身体)哪里都有什么特征。

  对。当然投资方希望哭到底,但是导演从第一天就很坚持它是温暖的,它不是悲情的。普通人看了会小心自己的家人,看到怀疑是被拐的小孩会多看几眼,那些被拐卖的小孩看了,知道其实这个世界是有人关心他的,丢了小孩的那些人看了是有希望的,所以很刻意地没有沉浸在悲情的世界里。

  雷泽宽丢了孩子这事已经过去十五年,孩子是他心口的一块疤,并不是撕裂的肉,某种程度上,找孩子已经变成他日常的生活,没有过度的撕心裂肺,只有遇到警察帮助时有些许感动,以为找到孩子后来发现不对之后的又一次失望,但这失望也仅仅是在伤疤上再加把盐而已,日子还要继续过。

  《失孤》观后感(九):刘德华与《失孤》

  首先要说明的是,刘德华愿意演这样一部电影,导演愿意拍这样一部电影,华谊兄弟愿意投资这样一部电影,都是做了一件大好事,有非常积极的社会意义。但是,电影毕竟是电影,还是要从电影的角度来说一下这部电影。

  上周六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多少还是有点失望的,尽管在看之前也并没有抱多少期望。作为从小看港片长大的影迷,刘德华的这张脸再熟悉不过,所以无论服装造型上再怎么下功夫,在我看来他也不像一个地道的大陆农民,更何况他这次演的角色还是我的安徽老乡。而且就实际效果看,刘德华这次的总体表现,包括造型和表演,也不比在《最爱》里演农民的另一位天王郭富城更有说服力。

  这部电影虽然和《亲爱的》题材撞车,但是内容上的区别还是十分明显的,没有什么可比性。《亲爱的》讲述的是从有孩子到丢孩子然后找孩子这一段时间内的事,而本片一开场就已经是一位父亲找了丢失的孩子十五年以后的事了,前者可以有激烈的情感矛盾冲突,后者在情感上则是近乎麻木或绝望的状态了,这一点从刘德华出场的第一场戏就可以看出,渡轮上两个路人为了他儿子的事争论得面红耳赤,可是他这个当事人却置若罔闻,默默地发着手中的传单。故事发生的时间点已经注定本片不会有《亲爱的》那样激烈的戏剧冲突(虽然《亲爱的》在表现手法上并不激烈),这也是有观众说看《亲爱的》会哭,看本片却不会哭的部分原因。

  把时间点设定在十五年后是编剧兼导演彭三源的选择,这无可厚非,或者她就是想要把影片拍成没有什么故事情节的艺术片,不过从影片最终的完成效果来看,她做得并不好,在商业和艺术之间的平衡和取舍有些失控。从题材、选景、摄影等方面可以明显看出影片的艺术片属性,但是选择刘德华和井柏然这两位不同时代的偶像作为主演,并且将大部分的镜头时间都集中在这两位的对手戏上,影片的商业企图心也显而易见,只不过刘德华和井柏然的互动戏份虽多,但是太过刻意安排,不仅有肉体接触,连什么“你要对我负责”的对话都有,两位偶像的粉丝们固然是可以感受到满满的基情,可是只是想要欣赏电影的观众们却难免要失望了,因为两人之间的“父子”之情来得并不自然,因而也不够动人。刘德华本来在福建找自己的儿子,为什么会轻易答应陪井柏然去千里之外的四川找他的父母,井柏然去找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一定要拉上一个外人,都没有足够的理由。此外,刘德华的原声港普与大部分演员都讲方言也非常违和,这一点上也体现了导演的不坚决。

  此片宣传中处处以刘德华为卖点其实是有点不厚道的,因为从故事来看刘德华并不是绝对主角。影片的故事线索其实有三个,一个是刘德华找儿子,一个是井柏然找父母,一个是倪景阳的女儿被人贩子吴君如拐卖那条。倪景阳的那条线很奇怪,虽然贯穿影片始终,但是与两位男主角根本没有实质性的关联,包括最后孩子被找到、人贩子被抓也是网友的功劳。而刘德华找儿子只到泉州被打后就没有进展了,笔墨最重的是反而井柏然那条,这一段虽然刘德华一直都在,可是真正的主角却是井柏然,而且在井柏然找到父母以后,刘德华的线并没有继续向前推进,只是遇到和尚说了一些貌似深奥实则鸡汤的话,然后影片就结束了。如果刘德华是真正的主角,那么井柏然就应该只是他寻亲路上的一个过客,影片就不应该在井柏然找到父母后就结束。

  《失孤》观后感(十):我,竟然,入戏了。

  拉着两个朋友屁颠颠地跑到电影院去看了,两个朋友,一个说看完没感觉,一个说只有一两个地方有点感动。 看着豆瓣的评论,感觉就像我们三个的评论一样,一部电影,每个人得到的结果都不一样。 我比较容易入戏,以前看同学排练小品都看哭了,不过这不是重点,我不是什么影评家,作文不及格,不过我还是想说说这部电影。 缘起: 拉朋友去的时候,我跟他们说了,这是公益电影,咱就当给被拐儿童捐款了,然后我们就买了几包牛肉干和几瓶水进去了。电影开头讲的是一个妈妈街头找小孩,小孩似乎就是在街上丢的,提醒各位上街带小孩的朋友,街上自己的小孩要看好!有些悲剧是无法弥补的。接着是雷泽宽出场,不得不说,德华兄的演技快要出层次感了,从衣服到妆容,华哥真的很努力,只是后面几个群演不要笑就好了。然后是吴君如演的人贩子,这一段君如姐的装扮很像一个人贩子,但她老是皱着眉头干什么?人贩子通常都是“慈眉善目”的,不然怎么拐走小孩?拐走女婴这一段可以加上一段戏:女婴怎样被拐的,以及人贩子拐走女婴时“笑脸”的一面,在加上人贩子团伙交接的一幕。这样,开头完美足矣。 缘聚: 雷泽宽遇到了曾帅(毛雪峰),并且帮助他找到了亲生父母。井柏然出现的时候,相信大多数人脑子里就能意识到井柏然必然会和刘德华有某种联系,嗯,我也是这样想的,不过导演不干!她让刘先走,走就走吧,我正想鼓掌,这个桥段似乎不错,导演让他们在后面相聚了,不过后面的沙滩推架是怎么来的?难道井柏然一直在跟踪刘德华?跟踪的意图又是什么?这一段可以改成刘的摩托车彻底撞烂了,然后和井交谈的时候,井知道刘的遭遇,愿意送他一程,并且自己也有点想找父母,然后上路,最后刘跟井说,亲生父母肯定一直在找他,以自己亲身经历劝他一定要找到父母,这不就顺理成章了嘛?而且还能提升高度,比什么莫名其妙澡堂搭腿、洗车戏水的桥段充实多了。这一段还有一幕是吴君如去卖孩子,这时候完全可以提醒观众,让吴君如加一句话:“老板...买了这孩子吧,便宜点,3000块,反正现在买孩子又不犯法。”这样,片子又走向了一个高度,没有买就没有卖,强烈建议买卖同罪! 缘散: 雷泽宽和曾帅分别,是在曾帅找到了亲身父母后。大师说,你没有找到孩子,缘散。雷不甘心,雷要继续找,为了弥补当年“没有看好孩子”这个错误,十五年了,该受的罪的受了,其实要烘托伟大父亲这个形象我一点儿不反对,问题是可不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把人贩子也拉出来亮一亮,加一个人贩子被村民逮到然后殴打的情节怎么样?最后警察出现说交给法律来制裁,这不又上了一个档次了嘛?还有,可不可以提一下国外的关于儿童的保护法律,两岁可以离开监护人的视野吗? 缘灭: 影片最后,刘德华骑车继续上路。大师似是而非的回答,看起来好像影片又上了几个档次哦,可是刘说,他就想知道,他能不能找到孩子,观众也一样,我们就想知道,孩子找到了吗?能在结尾的时候再屏幕上打个被拐儿童或者丢失小孩的父母的网站吗?这样更多人都会看到,这样华仔的效应就达到了。最后,年轻妈妈因为孩子没有找到而跳江,能加句对白吗,就这样说:“孩子,都是妈妈的错,是妈妈没有看好你。”这样更能带动情绪。只可惜年轻妈妈不知道拐她小孩的人贩子已经抓到了,抓人贩子那段,很有意思,年轻小伙你是在拍美拍吗?这么解气的时候都没人上来给人贩子两巴掌?反正我是坐不住的。最最后,井柏然嫁给他姐姐了吗? 西里呼噜地说完了,我确定不是来吐槽的? 不是,电影是因为华仔去看的,但我是散粉,就事论事,如果电影把重点放在故事本身,而不是华仔身上或许更好点。 演技方面: 华仔很努力,有突破。 井柏然角色性格不明显,自然发挥一般。 吴君如中规中矩。 孙海英让我眼前一亮。 看得泪流满面是性格原因,求轻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