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盛开》观后感10篇
《樱花盛开》是一部由多丽丝·德里执导,艾尔玛·韦伯 / 汉内洛勒·埃尔斯纳 / Aya Irizuki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樱花盛开》观后感(一):相濡以沫,至暮年钟响
朴实无华的演绎,安静、细腻、温婉而动人。原以为患病末期的男主人公会先离开,却成隐瞒事实的女主人公带着梦想与期许静静离去,心留遗憾。带着逝去的爱人看世界,最为心酸。悲伤不过思念,鲁迪起舞的瞬间、留钱于女孩的镜头,都深深打动着我,对生活最为勇敢的,也当属这个女孩。
一部08年的作品。片虽老,情依旧。片中缺少沟通的父子关系,让人无奈。当孤单的父母逐日老去,子女是否常伴身边?能够一起的时光,真的不多了。
《樱花盛开》观后感(二):生活、死亡与爱
只是慢慢地,我才确定,不是每部德国电影都必然投上二战的影子。
电影在蒙太奇的拼接中呈现出不同风格的节奏。
喜欢极了整个影片的节奏。
1)德国和德国人
每个镜头,一如德国人的沉静、认真,一如生活的平凡。sie mögen ruhigkeit, sie sind ernst,“alles in ordnung”, 甚至是中规中矩,事实就是如此。也许影片中杂糅的日本元素有点德国人看日本的蹩脚,但每一个细致入微的德国元素却会勾起所有在德国生活过的人的思绪:安静的,DB、德国小村庄,如不曾知道过德国的静谧,也就未进入巴伐利亚的那村庄,窗外鲜艳、整洁、美丽的小花,对每个垃圾置放的严肃认真,7:28分的火车,黑色大衣,everyday an apple, keeps docter away。 也有苍蝇的骚扰,而在那静谧、干净的窗前,它甚至能成为陪伴人的小动物。
德国人内心的沉静、认真、节俭、平和和现实概是这个时代的中国人无论如何都很难理解的。就是如此平凡的现实,每日上班;儿子回来的花费去比去东京看儿子的花费小;如若生命预计不长就去个Abenteuer。Rudi说过多少遍“Wir haben Glück”——我们已经挺幸福的了。生命并非总顺畅、甚至可能发生无法预料的悲剧,但到目前为止一切都还好,这就是生之大幸了。
德国结婚率小,老人和孩子一般不住在一起,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推着四轮的小推车上S-Bahn、购物、歇息。一旦组成家庭,阳光下帅爸爸逗脸蛋和眼睛皆圆嘟嘟的孩子玩。无论是孤独、平静,还是幸福,都是可以沉淀地去想的。
2)父母与子女
突然的造访——对于柏林的儿子、女儿,或东京的小儿子——让孩子摸不着头脑。父母老了,变得不可理喻。直到父亲入土,还在讨论着不可理解,穿着女人的衣服?妈妈的;和一个18岁的小女孩一起玩?真是理解不了,就像青春期时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被父母理解一样。“她变老了,真可怕”“我们什么时候会老”,“我想我们永都不会老”。同样,对于长大了的子女,父母也“不再认识他们了”。
女儿在姊妹前埋怨母亲满嘴就知道卡尔、看得出她对小儿子的偏爱。无从考究母亲的哈日是否与小儿子卡尔有关;还是如儿子所说凑巧自己逃避母亲的地方是母亲想去而终未去成的地方;还是说相反,这种偏心跟小儿子在日本也有关。他在的地方是自己的梦想之地,何能不心线牵到那里呢。每个子女都已经无从进入年老了的父母的世界,女儿2说“我是不是表现太差了”,卡尔是为了逃避母亲的庇护,而母亲仍满嘴回想着儿子对酒精的喜欢度、有没有女朋友…
这种代沟也许永远无法消除,这种爱也无法抹掉。
我觉得那是一个很深入的东西,而且要安静地体会才进入。这部电影就有这种节奏,安静地走下去
我的母亲在前年离世,去德国前在医院陪伴妈妈,随时都想掉眼泪,可不能让妈妈看见。给遥远的朋友打电话,终于抑制不住大哭,后来他告诉我说他当时想,“这大概是你生命中遇到的最大挫伤了”。第二年在德国的我被父亲唤回家,回之前拼命查什么样的饮食对癌症好,有些蔬菜和水果对癌症很好,花椰菜,木瓜,就买了榨汁机。当我终于坐在病床边,脑子已不大听使唤的、脸上尽是无尽迷茫、恐惧的母亲在我肩头哭了,我说妈你哭啥啊…… 没有谁能呵护,甚至没有人做饭,医院、街边,有什么买什么,何来的食疗呢?停了几天走出医院回了趟家里,看到妈妈桌子上打开而未吃的药、床头未变的摆设,泣不成声全身发麻。妈妈从来不会认为生命会如此短暂。可是一种生命的无助已经淹没了她。病人受病魔的侵蚀,家人则受心魔的侵蚀:对明天充满未知的恐惧或无能为力的绝望无处倾泻。未处其中是未能知的。病人与家人之间也有一堵“墙”:在墙的一面,家人有无限的爱,却无法驱散墙的另一面,病人个体因病而生的孤独。这种孤独有时候会向对方转移,却无法同时承担。爱,因其沉重而错位。
3)夫妻
开头显示的是丈夫得病了她满心的沉重无以释怀。最后是她看见另一个自己,所以她走了,究竟如何走的不得而知。 命运即如此,满目的担心藏在心里,丈夫却一切不知,安心过生活“我们已经挺幸福的了。”他不知道妻子淡然的神情下,心中对生命的沉重与怅然,这其中有着怎样紧绷的张力,想冲越过这日复一日循规蹈矩的生活——已经没有时间再这样下去!要旅行,找孩子,去柏林、去日本,将生命中一切实现地实现起来!可她必须表现得平静,而丈夫还在嫌怨琐碎的问题,因为他仍以为生活还在一如既往地继续着…
从德国到东京,丈夫许有些过于完满地在妻子死后完成了其夙愿,用一种满怀爱的孤独,一个接一个;过于幸运地遇到了可爱的女孩YU,那是天使的化身吧… (那些日本元素的密集呈现表达的也许就是西方人能够达到的对一种完全不同文化的理解,也许蹩脚、始终在外、未进入,可他们眼中就是带着热情)归根到底,从这里看到的不是德国也不是日本,而就是我们的生活。生活本质的平静,感情的深沉与现实行为的错位与无奈。
《樱花盛开》观后感(三):重磅催泪弹
第一次为一部德国片子落泪,从柏林到东京,《樱花盛开》(《Kirschblen – Hanami》),德国人居然能拍出如此感性的片子....
“我一直梦想到富士山赏樱花,但要是你不去的話,不如不去。”
一开始,妻子Trudi便如是独白。隐瞒丈夫癌病病情,希望他快乐地走完人生。去柏林看儿女,去波罗地海吹风,甚至怂恿丈夫完成日本之旅。。。渐渐淹没在致命的感性里,却没料到,先离开对方的竟是妻子。
从拜仁到柏林,但每个孩子因为两老突然到访而打乱了生活规律,他们都不希望两老待太久 , 因为没时间陪、 因为房间要让出来,因为许许多多 ,原本熟悉再不过的爸妈变成了陌生再不过的累赘,反倒是女儿的亲密爱人却懂得照顾两老。老人,就像天下的许多父母一样,渴望子女注意但又不敢表示什么,小心翼翼却不能讨好,自尊心强的老头只能用愤怒掩饰恐惧,对着自动售票机抓狂发火。扪心自问,到底多久,没跟父母好好聊天?
quot;我不认识他们,他们也不认识我了."
到这里.....故事才正要开始
美丽的波罗的海,某日,Trudi抱着丈夫 ,希望丈夫跟她一起跳舞,抱着这个她付出一身的男人...次日, 她走了,去了天堂的国度。海风吹拂的波罗的海边,鲁迪终于发现,他有多么的不了解这个深爱他的人,手中翻着妻子舞踏般的神情,搂着她的衣服,终于失去了自我......
因为愧疚,鲁迪独自来到了东京,以偿妻子夙愿。以一种独有的冷色调凝望东京这座东方最为繁华的都市,光彩迷离,肉欲横流,随着这位孤单的老人影片进入彷徨,到底何处才是老妻的归属?
直到某天,樱花树下,舞踏的身影,溢满了粉红光晕,舞踏女孩优告诉他,跳舞的是影子,不是人;谁都可以跳舞踏,可以和活人跳,也可以和鬼魂跳,这样就可以和死去的亲人在一起。
终于,富士山下,舞踏的画面,释放的生命,满树樱花。樱花意味着开始,也意味着结束。《御法度》的田代死于樱花岁里,《四月物語》的单恋结束于樱花树下。樱花的散落早就为故事带来死亡的讯息,乌迪于樱花盛放的季节走到东京,走完人生最后的路。与樱花同样,乌迪在最灿烂一刻结束生命。
富士山下
我穿着你最爱的和服
涂上你的妆容
盼你与我共舞
让它生,让它舞
直到敲响暮鼓,
一天的光阴,
那是它的宿命,
黄昏的飞翔,
那才是它的天堂
樱花落,泪满天。
(这部影片由德国女导演Doris Dorrie执导,非常喜爱日本文化。藉此这部电影作为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的底本,无尽的延伸出一個景象,太多的感人细节无法用言语复制。虽然我记恨历史,不喜欢日本,却不得不折服于其极端的精致。生命如果短暂,就一定要轰轰烈烈绚烂至极。日本很多元素是中国的,然而这么个连盒饭都要做得无比精致的民族,你说这些东西都是中国传过去的,他却珍惜了,并以认真的态度做到精致。 但是,在中德关系不是那么友好的一个时候,德日伙伴年被大肆宣传,多少有点无法对抗的被边缘化感。)
《樱花盛开》观后感(四):樱花盛开
上午听《锵锵三人行》,梁文道讲,好的电影,好像是影片在和自己单独对话,好像一把钥匙,它开启了你的某段记忆,这些记忆,或许已经遥远,似乎要消失了,但在观影的那一刻,影片帮助你找回了它,它重新活过来,重新清晰。
那么,《樱花盛开》,也是一把钥匙,它开启的,是你的未来。
它向你打开一个世界,一个将来的世界,
这个世界,在无太大意外或者变故的情况下,是必然来临的。
暮年必然来临的疾病、死亡。
这样的时刻,如何与离去的人相处?如何与亲近的人相处?如何与当时身处的世界相处?
妻子杜丽突然故去,那种毫无征兆的突然。
不知自己已经得癌症的丈夫鲁迪,懵懂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葬礼时,他能说出的只是:“大海真安静啊!”
之后,要一个人生活了。
他才逐渐觉察出妻子离开了自己。
可一下子接受不了,于是,他开始寻找她,按照她身前的梦想,穿着她的衣装,去她喜欢的城市,跳她喜欢的日本舞踏。
鲁迪结识了在富士山与影子跳舞的女孩:优。
那个贫困的女孩,搽着粉白的脂粉,鲜红的小小的嘴唇,映花的白色和服,在樱花下与影子跳舞,与她故去的母亲对话。
她像一个天使。
最后,鲁迪终于见到富士山最美的一刻,
终于在倒影着富士山的湖水边跳起舞踏,
他倒下的那一刻,应该是幸福的。
那个天使一样的女孩优也这样对鲁迪的儿子说。
整个影片,进展慢,但我享受这样的缓慢,甚至觉得可以再慢一点、再慢一点。
影片日本舞踏的部分,都很惊心,无论舞者、杜丽、优,还是鲁迪在跳,都被惊到。
另外,如果以后遇到行为怪诞,穿着怪诞的人,我要求自己不再诧异,要想到,他(她)或许正在自己的故事里。
再另外,很喜欢在饭桌上妈妈唱的《蜉蝣》:
住手吧!你要怎样?戕害它吗?
何其残忍,你可知你的所为?
它的恩赐只有一天,悲伤的一天,喜乐的一天。
哦,让它生,让它舞,直到敲响暮鼓。
一天的光阴,那是它的宿命,黄昏的飞翔,才是它的天堂。
《樱花盛开》观后感(五):找个好老伴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quot;爸爸,我知道妈妈去世了,但……"
quot;别跟我说生活还将继续。"
《樱花盛开》。
德国老太太Trudi曾有个去跳日本舞踏的愿望,她 去世后,老头Rudi独自来到富士山下圆了自己老 伴的梦想。电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老夫老妻的爱情能深沉到什么地步。Trudi下葬后 ,Rudi独自一人坐在家里的餐桌前的画面,Rudi 独自去东京,坐在儿子公寓里的餐桌前的画面, 像被侵蚀的面目全非的房梁,万籁俱寂的孤独一 点点渗入他的脊柱里。他将她的蓝色开衫套在大 衣里,枕着她生前的和服入眠,左手想握右手时 ,流逝的却只有空气。
他们的人生不能缺少彼此,就连日本之行,若不 能彼此陪同,也就没了意义。Rudi在富士山下完成了两个人的舞踏,残生的终极意义在于 圆梦。所谓"一生只爱一个人"全然不是指青中年 邂逅的各种激情。
找个好老伴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尤其是孩子们 都结婚生子,渐行渐远。老夫妇的三个孩子一如 当代大多数上有老下有小的成年人,既不希望父 母早走,又早已把亲情灌注给了下一代。关于这 个主题,小津在半个世纪前就拍了《东京物语》 ,当年只有原节子饰演的二儿媳真正关怀老夫妇,《樱》里居然也是二闺女的女朋友陪伴老人最 久(不晓得这是不是像小津致敬)。亲生子女在干 嘛呢?修(哪门子)沙发,和开无聊的会。
有个很微妙的场景,二闺女上一秒对父母出言不 逊,下一秒就能若无其事接受母亲的拥抱(最后一 个拥抱)。我们很容易忘掉不愉快的拌嘴,也理所 当然地认为父母不会放在心上。其实不然,他们 只是在默默忍受我们给的委屈。人老了,体弱了 ,神经也细了,任何不愉快都能加速他们的心跳 ,升高他们的血压,梗塞他们的大脑,最终,间 接将他们推向死亡的甬道。 "他们小时候的样子,我还历历在目,现在,我几 乎不认识他们了。"这句台词,心酸到落泪。
Trudi看舞踏表演会落泪,她曾拍过一册舞踏造型 照 片,她的睡衣是一件橘色和服,她家的墙壁上 挂 着富士山……嘿,她是不是有点像我。 二闺女的女朋友说看过舞踏后走掉的Trudi是幸福 的。我懂。如果你生活在一个德国乡镇并且永远 成为不了一名舞踏大师的话,你还能在自己力所 能及得范围内接近梦想。不是实现梦想才幸福, 拥有梦想就是幸福。 至于Trudi是真喜欢一个nippon的实体,还是憧憬 着一个桃源乡,我也懂。
电影里出现若干次的苍蝇,不能不让人想起一茶 的徘句
——莫拍打,苍蝇正在搓手脚。
日韵万千,尽在其中。
《樱花盛开》观后感(六):我拥有的都是侥幸啊,我是失去的都是人生
德国电影总是太理性了,演员的表演就像一场暗涌,有心才会看得到。平凡地并肩生活比一切优雅。在这场电影里都是一些非常琐碎的生活细节,当热情、青春都散去之后,衣服的褶皱爬上额头,就只剩下细水长流。在彼此的世界里,是最美的风景,虽然没有赞美,那是因为早已习惯了默默欣赏,然后,在一起一辈子。先死的人是一种解脱,活着的人才最寂寞。杜丽为了他放弃了成为一名舞蹈演员的梦想,心甘情愿陪着他在小镇里过着安静的生活。杜丽失去的是她的人生啊,是一个女人的追求。发现那本樱花的书时,他哭了,丈夫决定在他最后的生命里帮妻子寻找。
鲁迪想知道杜丽的灵魂到底去了哪里?当他躺在床上,身边整齐地摆放着妻子的睡衣,他的手,放在杜丽的睡衣袖子上,可是他任然感觉不到杜丽的存在;然后,他穿上了杜丽的衣服,那件湖蓝色的温暖的毛衣,他们曾经裹着这件毛衣,一起在海边吹着风,说着话,说着如果我们即将死去······
海边给我的感觉一直太烂漫,白色的长裙顺着风吹来的方向,不,或者逆着风,都好。然后刺着脚,走在软软的细沙上面,有种陷进去的感觉,它抓不住我的脚,只是温柔地抚摸。奇怪的是,想象着地这些画面都只是一个人。身边没有那个他。我想,那个时候想着的大都是别人的故事,别人的总是太凄美;自己的,总是太矫情。
鲁迪幸运地遇到了一个善良的日本舞者——优,优告诉他:“我可以和死人一起跳舞。”鲁迪相信了。也许,他也可以和杜丽跳一场舞,也许,杜丽会回来,就像那个睡不着的夜晚,杜丽拥着他,简单的动作,却是万般柔情,他也可以拥着杜丽,挽留她、拥着她、感受她的爱。
影片的结尾,鲁迪在海边寂静死去。在这之前,他终于见到了杜丽,并且与她共舞。他感受着杜丽的手缠着他、她的脸温柔地贴着他耳鬓,然后他的手臂收紧,搂着她,像那两个菜卷一样不分离。
优告诉卡尔,他是幸福的。我也深信。
王蒙说,这世间最感动他的甜言蜜语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祝福鲁迪和杜丽,他们彼此相爱,一同死去,在樱花盛开的时刻。
《樱花盛开》观后感(七):无共鸣暂共眠难共舞,只是离魂所居
蜉蝣一生,运气好,无非是与有共鸣的人,共舞终老。老的干净时,剩下的就只有彼此。若连彼此都没有时,但愿还有连绵的爱供给生的那一半去找寻死的另一半自己。往往多数人都因时间的错位,或因恐惧或为将就而结婚,殊不知最后面对的仍旧是陌生的儿女埋葬陌生的人。最后小女生的出现,我更觉得是导演为老夫妇俩幻化出来的女儿。是女主人公留下来照顾男主人公灵魂的精神之女。如果这部片除了让我感动还给到我什么的话。我想是片尾字幕响起的音乐。和唤醒我这个不孝子的子性吧,努力做父母的生活之子,感情之子,也做父母的精神之子。努力做儿女的生活之父、感情之父,和精神之父。无共鸣我们的灵魂终将无处安家。魂魄离散,彼此终将不认得彼此。
《樱花盛开》观后感(八):樱花盛开
刚开始看到封面的时候,下了一跳,在闲暇的片刻,浮躁的心情需要一种安宁和平静。寻找中发现了这部电影《樱花盛开》,一种吸引。
静静的看了两个小时。从开始在鲁迪的家里,当两位老人来到柏林孩子们的家的时候,从子女们相互的推脱了对父母的冷淡表现中,再次看到了小津安二郎在《东京物语》中的影子,子女对父母的孝养,也许东西方是存在差别的,东京物语代表的是传统的东方,在这种文化背景中,子女的不孝,父母的体谅和无奈,除了忍耐之外,无法寻找到任何的突破口进行发泄,因为任何的其它选择都无异于给自己响亮的一巴掌;而《樱花盛开》代表的西方文化在孝道方面似乎也许不会被如此强烈地谴责,但是子女们的所作所为,并不代表他们不孝顺,也许只是被蒙蔽了双眼,在常规的世俗生活中迷失了本性。
为了逝去的人的梦想,鲁迪来到了东京,在公园遇到了流浪的优,从优那里,鲁迪学会了如何去感受逝去的妻子,并在最终到达富士山下的河边,达到了影片的高潮。那段舞踏将剧情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是就像樱花一样,易逝。
主题是哀伤而略带欢快的,就像樱花的灿烂,虽然浓烈而炙热,可是短暂的繁华过后,就是无声的凋落。鸭子虽然一起一落,快乐和悲伤交替,可是樱花只能经历一次盛开就一夜间陨落。同样的悲伤和哀婉。
《樱花盛开》观后感(九):生与死的爱若斯
有多少人跟我一样在纠结最后You是如何处理那么多欧元的?好吧开玩笑开玩笑。
人似乎总是容易把自己最新的心境代入到看的书啊或者是电影之类的艺术作品中(游戏当然也包括在内)
当看到男主人公一个人的悲伤的时候,我对小肉说这部影片对于那些没结婚的来说或许不是最适宜,因为从单纯自我保护的原则来说,如果知道失去的时候可能会如此痛苦,那么很有可能从最开始就选择不要开始……
当所有的房间都只有一个人的时候,那个熟悉的拥抱,那个双会自动递过来的拖鞋都在瞬间中让时间停滞,因为对于一声的习惯来说,当某些一定会发生的事情突然消失的时候或许时间也无法继续流逝下去,所以即使对着窗外这如此美丽的风景,老人能够察觉到的只是身边空荡荡的床。
小肉说,如果一定要通过那么痛苦的方式才能让老人了解到自己的妻子真正喜爱的东西,那么她宁愿选择可以不要那么痛苦即使最终也没有理解他的妻子。
看到儿子说我只想逃离我的母亲,但是最终还是来到了她最想来到的国家,这就好像最近领悟的人生的真谛,因为大部分人都是兜了一个圈子,最终发现自己回到了原点,很早的时候我会纠结选择这条还是那条路,而且总是希望呆在Comfort zone,而现在的自己终于知道自己只是想要体验更多,观察更多,因为知道最终自己终会回到原点,所以也就不再纠结。
至于老人和老妇平时一直流逝的时光或者是老人最终追寻到的东西,或者说You平时在公园中一个人的舞蹈,归根结底或许是之前在某人的影评中看到的,人类一生中主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在外部的冲击和内心的平静中寻找平衡,我想我自己也一直在追求内心的平静吧。
至于老人在东京体验到的那些赤裸裸的性,和You之间通过精神交流慢慢找到了自己妻子所体会到的追求到的东西,用之前看过的某位写了关于会引和eva的话来说,即是从那个人性的爱若斯,到达了真正美的爱若斯,当老人最终穿着和服倒下的瞬间不知何故我似乎深深体会到了当时看到的文章中缩写的爱若斯的生和死的轮回,抱歉不太善于用文字完全表达。
.S.看了这种非常写实的电影的手法觉得很赞,突然觉得东京什么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了~~~这样也不坏
最后强烈推荐音乐,以及老人女儿的女朋友~~~真是比儿媳妇都要好啊,她应该也是唯一理解了老妇的子辈吧。
《樱花盛开》观后感(十):无人认领的苍蝇
苍蝇本是被世人抛弃在角落的生物。因为喋喋不休,是丑陋和疾病的代名词。正如老人……
鲁迪生病了,时日无多,杜丽想带他走走,打破一成不变的生活,这是医生的建议,我想也是杜丽的愿望和不善言辞的鲁迪内心的想法。他们扑扇着羽翼来到孩子身边,透明的羽翼在阳光下舒展,是这样的快乐,而承载着黑暗笼罩的身躯又此番沉重和脆弱,神总是喜欢跟世人开玩笑,福兮祸兮之、祸兮福兮倚。随着平静生活被打破,欢快的情绪在戏谑的驱赶中很快连带生命一起被扼杀了。先走的竟然是杜丽,如一阵暖风拂面,沉醉中慕然发现羽翼断裂了一半;
未待留白想念断裂的羽翼带来的庇护和温暖,角落里突兀的苍蝇此时成了所有人挥之不去的麻烦,他能独立点,最好自生自灭,谁曾注意苍蝇此时的窘迫、焦虑和伤心,谁在乎他还能不能飞的起来,更不曾想羽翼本是一对,不论缺了哪一只都不可能丰满而轻盈;羽翼断了,即使艰难,只能踽踽而行,但是爱和梦想是亘古的。嘿,苍蝇可比我们想像的独立和精彩,也比我们看到的脆弱啊!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如果身边有这样一个老人死在和18岁少女的旅行途中,穿着女性的衣服,化着惨白的艺伎装,我不能保证自己就不是一副八卦的嘴脸,可以说即使是至亲也从不曾了解他们,代沟成了冷漠的借口,父母总是固执、死板、难以沟通,这样的偏见何尝不是我们死板的想法。如果不是选择父母的身份,他们会蜕化成比我们更美的蝶自由的飞,只是他们就这样慢慢的变成了苍蝇的样子,剩下一副羽翼,提醒着往昔……
看完电影已是凌晨5点,迷迷糊糊中听到老爸起床准备早饭的声音,一时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