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忘梦洞》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忘梦洞》观后感10篇

2022-05-19 02:06: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忘梦洞》观后感10篇

  《忘梦洞》是一部由沃纳·赫尔佐格执导,沃纳·赫尔佐格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历史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忘梦洞》观后感(一):我们是被锁在时间里的人

  原创谢绝转载

  Early in Cave of Forgotten Dreams, Werner Herzogpoints out that the artist appears to be capturing a sense of movement, an almost “proto-cinema” style of representation where a beast is drawn with 8 legs instead of four, which suggestsmovement, said “For them, the animals perhaps appeared moving, living [...] almost a form of proto-cinema."For Herzog, these drawings felt like "frames from an animated film."

  rotocinema was named to embody motion and cognition, after a Werner Herzog observation, in which he refers to The Chauvet-Pont-d'Arc Cave paintings as almost "proto-cinema" in style of representation - capturing a sense of movement, "not unlike the futurist paintings of the early 20th century whereby a figure was captured moving through space and time."Proto-cinema is a term that does not bear cinematic conventions, it suggests a form that tackles the issues in film relating to the concepts of truth and fact as well as reality and representation. The curiosity to see beyond and within human life is existent in Herzog's films. Just as early photographs and films reflected the possibilities and limits of the photography in motion, Herzog's films are surveys into the ontology of film. Herzog's relationships with films and filmmaking are the only personal and autobiographical aspects of these films.

  eople in the Old Stone Age have their own ways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In Cave of Forgotten Dreams, two theories by which people know the world had been mentioned: liquidity and penetrability. Liquidity means that objects can transform into each other while penetrability means objects can choose either to communicate or not. Maybe, people painted because art works made by human not only has a larger ability to transmit messages than languages created by human, but also can communicate with future.Comparing with wall paint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we use computers and cellphones to transmit messages in the effect of modern technology, which makes messages are stored and transmitted more easily. However, sometimes we have to accept some messages without willing.

  As for wall painting, the observation and imagination of these artists were the same as ours. We feel closer to the drawings on the walls of Chauvet than the painting of, say, an Egyptian mural. These artists are not remote ancestors; they are brothers. They saw like us, they drew like us; we wear essentially the same clothes against the cold. But despite their proximity, there is something fundamental that cuts us off from them. The time they lived in connected everything. They lived in an enormous present, which also contained past and future. A present in which nature was not only contiguous with them, but continuous. They flowed in and out of a continuum of everything around them; just as the animals flow into and out of the rock. And if the rock was alive, so were the animals. Everything was alive. And perhaps this is what truly separates us: not the space of time, but the sense of time. In our minute splicing of our lives into milliseconds, we live separated from everything that surrounds us. Do you know who made your clothes, or even what they are made of? "We are locked in history; they were not," says Herzog.

  Work cited

  Akçali, Elif. "A Form of Proto-Cinema: Aestheti

  cs of Werner Herzog's Documentary Essayi

  m."Cineaction, no. 97, 2016, pp. 50-2.

  《忘梦洞》观后感(二):恐怕导演自己都知道至少10种方法让这个片子更有可看性

  可是他不在乎。

  以下全是个人看法,不代表任何机关、团体、友人,更不代表你。你又不交税给我,我干嘛说你想听的?

  下面先帮导演说几句话。

  我脚着,这片子刻意遵循了某种学术写作精神,就是尽量用朴实无趣的语言来讲一件事实上特别好玩的事。于是读者就不会被华丽的修辞转移注意力,也不会为作者的幽默感或者艺术美感折服,读者的全部注意力都在内容本身,读者也只有一种选择,就是从内容本身获得快乐,否则整个阅读过程就毫无快乐。

  简而言之,这部影片即没有视觉特技,也没有深入的分析,也没有岩画以外的美好事物,也没有剥茧抽丝的研究过程,也没有新奇的发现,也没有语言的流畅幽默,情节编排也没有逻辑过程……

  从头到尾的看点,就是3D的岩画和音乐。

  3D是为展示岩画服务的,音乐也是。

  导演的初衷,是让观众在没有任何预设偏见的情况下,自己感受原始人的心态。

  包括创作者的心态,和原始人进入洞穴的心态。

  这个目的,相信我,真的需要你对艺术和音乐特别敏感才能从镜头中捕捉到。

  我不知道真的进入洞穴以后是不是会那么感动。但实际上,尽管导演硬是用了自己并不偏爱的3D技术,最后也不是那么身临其境。

  纪录片《The Power of Myth》中形容法国另一处史前洞穴画:“就像进入了孕育全人类的子宫。”——电影再立体也达不到那个效果

  出于对赫尔佐伯的信任,我愿意相信这一切都是安排好的。

  选在冬天采访考古学家也是安排好的,连背景都是雪白一片,让你清心寡欲。

  对每个考古学家的研究都是蜻蜓点水地扫过,也是安排好的,怕激发你对他们的崇敬之情,转移了注意力。

  没有和其他地区的史前岩画做比较也是安排好的(除了比较维纳斯),怕你从文化内涵的角度看这些画面,而不是纯艺术欣赏角度。

  洞里唯一的一副人体造型画面,导演说拍不到,难道那里的工作人员也从来没拍过一张照片吗?找来让我们看看怎么了?但这八成是安排好的,那毕竟是个半兽人,会激起一些人的兽性。

  好话说完了,下面说说这个片子的坏话。

  1. 素材真的太少。摄制组只被允许拍6天,每天4个小时,出来的素材捉襟见肘。

  2. 感觉这部片子拍得太早,科学家对这些岩画的绘制者也不是太了解。或者他们藏私。

  3. 我对两个研究很有兴趣,一是电脑描绘出整个洞穴的形状和画面分布,二是研究出那副群马图是N批人经历前后5000年分别绘制的……然后呢?观众竖起耳朵愿闻其详,电影没下文了。图画的分布到底说明什么啊?为什么5000年里那么多人要去完成那副画啊?你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呗,挑个头不说明白算什么事啊?你要急死我啊?

  4. 研究者和摄制组都故作深沉,藏着掖着的。说真的,你们这些东西,五大洲哪都有,有必要吗?不是说不珍贵,而是,已经决定拍电影了,就全脱了呗,兴冲冲跑去看发现是骑兵,要急死我啊?

  5. 赫尔佐伯本人的故作深沉就不说了,就那德行。有个恶搞他的赫尔佐伯读小人书系列,用来诠释这个电影真是太好了。什么都能被让他读出恐怖气氛。

  《忘梦洞》观后感(三):遗忘梦境中的永恒真实

  洞穴深处,八岁男孩的脚印旁有一只狼的爪痕,他们是并肩而行吗?抑或是饥饿的狼在追踪男孩,又或者,两者的足迹相距千年?

  时间被封存在肖维洞窟中,静静立着,你会听到自己的心跳声。渺小的你我,手拿火把,沿着步道,弯延向前,某种不安和非理性的感觉袭来,就好像我们打扰了旧时器时代人们的工作。

  随着火光,祖先们勾勒的炭画缓缓浮现:嘶鸣的马群,争斗的犀牛,被求爱的雌狮,清晰如昨,生动极了,仿佛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

  被精心放置在祭坛上的熊头,面朝洞口,祖先披着厚厚的皮毛,无比虔诚地,在暗黑的环境中,口呼咒语,进入冥想,在另一个维度空间中,与这些强壮的生灵对话:请你,将力量赐予我们吧!

  原始洪荒之际,人类仅是动物的一员,他们艳羡麋鹿的灵敏,狮虎的雄健。人类把偶像画在岩壁上,试图开启彼此灵魂的对话。怎么不可以呢?我们的灵魂是相通的,人可以说话,树木也可以。在此,人类和动物的灵魂彼此互换,流动着,渗透着,接收到来自灵界的讯息。看,是手的灵魂在作画。

  如果记忆可以被保存,那立在壁画前的我们就正在与远古的祖先交流着,观看的同时,亦窥探着人类内心的秘密。牛头女体,勇猛与多产,可以结合在一起吗?

  当白化的鳄鱼游到肖维洞窟,它们会看到些什么?水面倒影的奇特幻想,激发了我们超现实的想法:这些生物是否自己分裂出了一个镜像,他们是否真的相遇,或者,这只是它们想象出来的镜中倒影?

  而今天的我们,是否就像一只凝视时空深渊的鳄鱼?没有什么是真的,没有什么是必然的。也许,同几万年之前的人类相比,我们并无差别,进化也根本就是个伪命题。

  面对时间,我们为了证明存在,不停地制造镜像,观察,窥探,却永远也抵不过必然消失的宿命。

  尘封的洞穴,如梦境般,保留了那些遥远的记忆,火光映照下,我们同影共舞,忘却时间。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太白不也早已唱述了这寂寞又寂寞的浪漫与无奈,怎么争,都争不过时间。

  《忘梦洞》观后感(四):洞穴遗梦

  洞穴是在法国政府的严密看护下的,完全禁止公众入内。赫尔措格他们是得到了法国文化部的特批得以进入的,但也受到严格的控制:他们必须穿着特定的衣服和鞋子,不能和外界联络,不能触摸任何东西,只能在搭建好的木架区域内活动;关键是摄制组不能超过4个人,也就是进入的只有导演、摄影师、录音师和一名助理,导演自己要操作便携的、不能发热的灯光设备。所有的器材必须是电池供电的,不能拉电线。3D摄影机组装完成后体积较大,进入洞口困难,所以都是在洞内组装完成。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获得允许拍摄了六天,每天四小时。

  之前赫尔措格已经看过了《阿凡达》,他认为3D技术不能普遍适用于所有题材,但用在这个洞穴里面可以更好地捕捉绘画者的感受,尤其能精妙地体现出绘画和岩石突起轮廓完美的搭配。最初3D的想法是由摄影师提出来的,他甚至在进入洞穴之前就设想了拍摄效果,但这个想法当时遭到了导演的反对,赫尔措格认为3D是“商业电影的鬼把戏”。但当第一次察看过洞内之后,赫尔措格立刻决定这部纪录片必须使用3D拍摄。

  可以看出,赫尔措格想到《洞穴遗梦》这个题材的时候想必也考虑了如何用最恰当的手段去表现,在洞穴当中呈现岩画的时候,3D的确起到了令人惊艳的效果,配合闪动的光线,逼真而神秘。但是有些时候,尤其是洞外那个投掷人投掷标枪的幽默时刻,显不出3D的效果,相反给我的感觉是间离出来,让我开始着重关注3D这一技巧本身而忽略了电影的情绪。我觉得本片给我印象最深刻除了美轮美奂的、好像新作一般的岩画之外,就是本片还是一个纯粹的“赫尔措格制作”:我们看到了航拍摄影师用手去接航模摄影飞机时的让人惊异的画面;我们在片尾鳄鱼出现的时候,还是感觉到了魔幻的味道,感觉到了赫尔措格电影里一直存在的对天地、自然的哲学意味的思考。所以我一直在想3D对于这个片子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仅在洞穴当中大显身手的惊人技艺?是室外拍摄和采访时可有可无的鸡肋?

  影片制作完成之后,IFC公司获得了全美发行的权利并信心满满地保证票房可以达到六位数 。电影播映权则被出资支持过《洞穴遗梦》的国家地理(History Channel)取得。上映之前先进行了很多次的试映,并且有导演到场交流,比如第一届纽约纪录片节(NYC DOCS),《纽约人》(New Yorker)论坛,自然历史博物馆、南加州大学放映等等,为影片公映前造势。公映首先在三个大城市举行,首周票房就逼近了六位数,成为赫尔措格导演史上首周票房最好的影片。最终票房远超预计,达到了七位数。

  在3D电影票房总榜上,《洞穴遗梦》以将近526万美元排在第97位 。可见还是题材的限制,如果不是非常必要的题材和具有充足的资金,恐怕纪录片导演是难以全面的实行3D的。那些大量依赖文献的纪录片则完全没有3D化的必要,至少目前完成的效果会很差而且会无谓的增加投入。也就是说,3D的确给纪录片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和视觉感受,让“纪录大片”进一步成为可能,但是3D只能分得纪录片的一隅江山。正如赫尔措格自己说的:“其实我对3D持怀疑态度。” 而我在波士顿问埃瑞尔·莫里斯:“你的两个好友赫尔措格和文德斯都拍摄了3D纪录片,你有没有这个打算?”他马上很确定地说:“绝对不会,对我来说毫无疑义。”

  《忘梦洞》观后感(五):《荷索之3D祕境夢遊》:荷索的兩方對話

  年屆古稀的德國籍導演韋納‧荷索(Werner Herzog)到底還能帶給我們多大的驚奇?左手拍紀錄片、右手拍劇情片,不僅遊刃有餘,得獎紀錄也洋洋灑灑,質與量皆十分驚人。如今,他的觸角又延伸至現時最熱門的3D技術上,不過,他著眼的並非商業大片,而是紀錄片。這也難怪,荷索本來就不是隨波逐流的電影大師。

  《荷索之3D祕境夢遊》主要紀錄的是位於法國南部阿爾代什省(Ardèche)的雪維岩洞(Grotte Chauvet),當中保留有距今約3萬多年前,由現代人的祖先智人克羅馬儂人(Cro-Magnon)所繪製的壁畫,這也是現存人類最古老的洞穴壁畫。洞穴學家尚馬利‧雪維(Jean-Marie Chauvet)等人在1994年發現;1997年後法國文化部將之列為國家文化財產,出於保護壁畫免於外界的傷害之由,除了少部分獲許可的研究人員之外,一般民眾是無法入內參觀。話雖如此,透過荷索的電影鏡頭,我們還是可以深入洞穴一探究竟。

  對於這部電影而言,3D絕對是必要之惡──惡之處在於多數電影只是為了跟隨潮流、吸引票房或者賣弄特效而採用3D──是輔助坐在電影院裡的觀眾,使其有身歷其境之感所不可缺少的技術。從電影的開始,我們便跟隨鏡頭穿梭農閒時的田畦間,一路爬升,越過灌木叢,接著看到一片白色的岩石山壁,最後進到幽暗的洞穴中,只見滿布結晶的鐘乳石映著微光閃爍不停。荷索的鏡頭充滿動感,輔以3D影像的擬真效果,使景物產生遠近之分,一草一木觸手可及,彷彿真的踏上南法的土地一般。顯而易見,荷索沒有讓3D技術陷入大材小用之窘況。不過,3D的真正魅力還是要在雪維岩洞中才能完全發揮到淋漓盡致。不管是石灰岩洞裡的石鐘乳、石筍、石柱,還是包覆著方解石結晶的獸骨,無不以極其真實的樣貌呈現在眼前。此外,繪製在凹凸起伏的岩壁上的壁畫,在荷索以冷光板模擬火炬的光影搖曳之下,竟顯得栩栩如生,繪有八隻腿的牛瞬時奔跑起來,並列的數匹馬也造就萬馬奔騰之勢,冰冷的岩壁上搬演著史前動物奇觀,荷索以為這就是人類最早的動畫電影。

  其實,由電影的取材,以至於前述的內容來看,《荷索之3D祕境夢遊》很容易成為出現於Discovery頻道或博物館內,學術性過高、枯燥嚴肅的紀錄片,幸而荷索成功跨越出來,就像他跨越洞穴中的種種限制──包括時間、不能碰觸任何東西、不能跨出走道──藉由鏡頭呈現出的無限畫面一樣,荷索以其獨特的人文觀點,讓我們不僅用眼睛去看、用腦去思考,更要用心靈去感受。「請大家安靜,我們要傾聽洞穴裡的寧靜,也許還能聽到自己的心跳。」嚮導對眾人說道。在這個完美的時空膠囊中,時間彷彿停滯不前,3萬多年前的一切就這麼被封存至今;然而,一旦靜心聆聽,滴答的水滴聲與撲通的心跳聲又證明時間仍然不斷向前。看來荷索試圖解讀的不只是原始人類的生活,更希望藉由心靈展開跨時代的對話。

  研究人員利用科學儀器探索洞穴,荷索則以3D影像紀錄洞穴,雪維岩洞的謎團看似得以經由現代科技解開,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研究人員能徹底掌握的只有現場遺留下來的所有證據,如果要拼湊出原始生活的完整面貌,僅能依靠推測──例如:因為洞穴中沒有發現人骨,所以人不是在洞穴中生活──一切皆建立在「因為……所以……」之上,也就是說現代科技根本無法觸及原始的真正內涵。那片以手掌沾點出的赭紅色圖形是什麼?牛頭女人身的壁畫又有何涵義?曾在馬戲團任職的研究人員在進到洞穴之後,不時在夢中被壁畫中的動物與真實動物所魘,讓他決定不再回到洞穴中,這是靈魂的交流?另一研究人員模擬原始人類投擲長矛,卻遭荷索揶揄:「這樣應該殺不死馬吧?」更有一名研究人員仿製出骨笛,吹奏出的樂聲卻顯得有氣無力。種種跡象指出現代人在原始文明的面前嘗盡了無力之感,「我們能否穿梭這個時空深淵,去理解這些藝術家的夢境?」荷索問道。

  無庸置疑,荷索絕對是一位極端自我的導演。除了訪問片段之外,電影通篇幾乎構築在荷索的旁白敘述之上,他在述說與提出問題的同時,還會不時打斷受訪者,顯見荷索不僅站在紀錄的位置,更以自己的視角與觀點強行介入影片之中。尤其在影片的後段,當遙控飛機的空拍鏡頭──也就是觀眾的眼睛──直直地落入工作人員手中之時,荷索企圖提醒觀眾導演的存在之目的便不言而喻了。不過,荷索介入影片述敘也是提供一個自己與自己對話的機會,他那充滿省思的話語更引導觀眾在不知不覺中透過心靈與他進行對話。是的,對話是荷索拍攝這部紀錄片最大的目的。他不僅讓現代與遠古對話、讓人與自然對話,也讓自己與自己對話,更甚者,電影與3D眼鏡之後的現實世界不也是對話的兩方嗎?

  在電影的後記中,荷索將鏡頭轉到距離雪維岩洞不遠處的核能發電廠,以及利用核能發電後產生的熱水,所造出的溫室花園。園中飼養、繁殖了大量的鱷魚,其中還出現患有白化症的鱷魚。原來人類可以創造文明,也可以創造自然。接著再對照起雪維岩洞入口處宛若銀行金庫般的門與核電廠,我們不難發現一個矛盾的事實:人類既想方設法保護原始文明,卻又行破壞原始文明之舉。其實,荷索在擁抱科技、仰賴科技的同時,也不忘反思現代文明。這就是荷索。

  《忘梦洞》观后感(六):史前艺术知识普及片

  2012-10-5晚上观。旋即对史前艺术和考古产生浓厚兴趣。

  后记:“一切都不真实,一切都不确定。很难确定这些生物是否按自己的生灵来分类。它们是真的面对面?或者只是镜中反射的自己?我们现在看着雪维洞穴的壁画,是否就像回顾时空深渊的鳄鱼一样?”

  仅有几篇评论有说后记如“豹尾般犀利”,有说是“画蛇添足”,个人赞同前者。

  一直在想为何是鳄鱼?个人理解为:因为鳄鱼是曾和恐龙生活在一个时期、并幸存至今的古老生物。拿它做时间的见证人最好。就像后记中提及的几万年前,欧洲覆盖着9千尺的冰河,现在人为造成气候暖化。 所谓沧海桑田,极是。

  影片开头说“是现存最古老的洞穴壁画,可追溯至3万2千年前,比其它壁画的历史久远2倍以上。”

  因为记得阿尔塔米拉洞更为出名,所以特意搜索相关新闻(如下),后两则新闻要晚于纪录片拍摄时间,可前一则新闻要早。

  所以,纪录片这一说法是否不严谨和不科学呢?

  所属奥瑞纳文化。长毛象,真的有这种动物,好奇怎么灭绝的?难道是因为它是喜寒动物,不适应气候变暖所致么?

  --------------------------------------------------

  新闻(1):新华社柏林2001年1月28日电

  北京时间2012年6月2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一支国际研究小组在西班牙北部发现欧洲最为古老的洞穴壁画,距今至少4.08万年。这一发现意味着欧洲出现绘画的时间要比此前认为的提前1万年。也就是说,这些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是由当地第一批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生活在4.15万年前)或者穴居人描绘的。

  借助于铀的放射性衰变,科学家对壁画上面的微小钟乳石的年代进行了测定,进而得出壁画的年代。研究过程中,科学家共对西班牙北部的11个洞穴进行了勘察,其中包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的阿尔塔米拉洞、埃尔-卡斯蒂略洞和蒂托-布斯蒂约洞。

  在埃尔-卡斯蒂略洞墙壁上发现的手模和盘状图案是通过将颜料吹到墙上形成的,年代至少可追溯到4.08万年前。这是年代最为古老的欧洲洞穴壁画。此前的最古老洞穴壁画是在法国发现的,年代比埃尔-卡斯蒂略洞壁画晚了1万年。

  在阿尔塔米拉洞,科学家发现一个巨大的棒状图案,年代至少可追溯到3.56万年前。科学家此前认为这个洞穴在2.56万年前开始出现壁画。研究发现,当时的古人一次又一次来到这个洞穴,描绘大量壁画,这种绘画创作的历史超过2万年。绘画对现代认知功能和象征行为的进化非常重要,同时也与语言的发展有关。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阿里斯泰尔-派克博士表示:“我们发现更为早期的人类象征和符号使用的证据,这些符号刻在穿孔的珠子、蛋壳上,使用各种颜料。它们在非洲发现,年代在7万到10万年之前。不过,最为早期的洞穴壁画可能并不在非洲,而是欧洲。一种观点认为,这些壁画说明最为早期的现代人为了生存下来,与穴居人之间争夺资源,这种竞争刺激了文化的发展。另一种观点认为,洞穴壁画在现代人到来前就已经出现,由穴居人描绘。在洞穴墙壁上发现的手模图案可能是穴居人留下的,我们需要对更多样本的年代进行测定,以确定是否是这种情况。”

  由于壁画并未使用可进行放射性碳年代测定的有机颜料,科学家被迫利用铀的放射性衰变,进行年代测定。即使使用木炭等有机材料,能够在将破坏降至最低情况下进行碳年代测定的样本也少得可怜。这种方式会导致污染,导致测定结果出现偏差。为此,这支国际研究小组采用了另一种方式,测量壁画表面形成的薄薄的方解石流石中的铀同位素,确定壁画的年代。这种方式被称之为“铀系不平衡法”,用于地球科学研究,能够准确测定古代物品的年代。

  西班牙国家人类进化研究中心的迪克-霍夫曼博士指出:“我们采取的方式是测定与钟乳石类似的微少碳酸钙沉积物的年代,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我们能够测定数量只有10毫克——大约相当于一粒大米——样本的年代。这也就意味着,虽然不容易发现较大的钟乳石,但只要发现少量直接在壁画上形成的样本,我们就能进行年代测定。”

  研究洞穴壁画的专家、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保罗-皮蒂特博士表示:“在此之前,我们只能粗略了解洞穴壁画的年代。现在,我们将欧洲最古老壁画的年代提前数千年,可追溯到穴居人和最早期智人所处的年代。这些最早期壁画并没有描绘动物的图案,也就是说,它们是非具象画,这可能对绘画的发展非常重要。”

  新闻(3):

  据新华社伦敦2012年6月16日电(记者黄堃)

  英国和西班牙研究人员报告说,对西班牙北部一些山洞中存在的图案进行的年代测定显示,它们的历史已超过4万年,这使得它们成为迄今已知最古老的岩画,这些岩画可能是现代人的祖先所为,也可能出自早已消失的尼安德特人之手。

  这个研究小组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调查了西班牙北部11个山洞中的岩画,使用铀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结果显示,其中一些岩画的历史至少有4.08万年,这使得它们成为迄今已知最早的岩画。此前已知最早的岩画是在法国山洞中发现的,约有3.9万年历史。

  这些岩画出自何人之手?领导研究的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专家阿利斯泰尔·派克说,现代人的祖先在西班牙北部活动的痕迹可以追溯到4.15万年前,同时那里还有尼安德特人,他们都可能是已知最早的“画家”。

  《忘梦洞》观后感(七):望向時空深淵的鱷魚

  原文轉自無事生花

  荷索的《3D祕境夢遊》(Cave of forgotten dreams)將於今年3月在日本上映。涼可在2011台北電影節看到這片,大受感動。至今想起來那種衝擊猶如昨日般新鮮強烈,對於文明的思索及高智慧生物--人類的批判,荷索一直保持著尖銳而超脫凡俗的觀點。有別於清醒庸碌的主流現實眼光,他的電影總為我劃開一個新的眼睛,足以透視當人類智識未開之時,我們正在其中呼吸、走路、談笑的現在這個世界的混沌前生。

  魚兒也會做夢嗎?在《爆裂警官》裡像謎語一般刻在觀眾心頭的一句話,在我看祕境夢遊的過程中不時再度浮現。荷索的作品經常包含著概念的連續性,卻各自都能成為極富獨特深度,而又特色各異的作品。《3D祕境夢遊》拍出了唯有荷索才有能力為我們揭開的景觀,其觀點如同片中提過史前文化顯現出來的「流動性」、「滲透性」,不時跳脫現有的學術範疇與紀錄片制式敘事,甚至像爆裂警官裡莊周夢蝶式的詰問一般,轉以獸的觀點反思人類。與其說他反智、反文明,不如說他試圖剝開這些外殼,不讓一切過於理所當然,不讓觀眾過得過度安心,讓人之所以為人之意義少了些藉口,多了些進化的機會。片中一位人類學家,本來是在馬戲團工作的,荷索對研究者成長背景的關心與探索角度,以紀錄片的製作來說,也顯得相當地「人類學」。

  事實上,與現代文明相較之下,史前文化的滲透性和流動性也在人類的兒童早期心智特質中找得到。我想,文化之所往分門別類的方向前進,或許也因為如此一來才便於將經驗整理起來,傳承發展,然而發展過程中,勢必也會不斷出現盲點。這是因為理論永遠與現實有那麼一點差距,如同古希臘知名的「阿基里斯與龜」悖論,我們正是為了這不可思議的謬誤,無法抗拒地往前方追求。

  如果求知也是種慾望,那麼,這種慾望和其他促使科技發展而導致自然被破壞的慾望,又有什麼不同呢?

  胡思亂想至此,不由得思索起片中史前人類的藝術成就,以及對萬物的認知方式。藉由探索史前人類,研究者重新定義:人類不該是「person who knows」,而應該是「person spiritual」。片中還舉一位澳洲原住民的話為例,試圖接近三萬多年前的Chauvet洞窟。「靈。」這位澳洲原住民說:「不是我在畫壁畫,是靈在畫壁畫。」繪畫是生存之中無意識動作的其中一項,然而在這種狀態底下畫出的圖像,在三萬多年後的現在看起來,居然沒有什麼陌生感。尤其是像電影一般由連續動作組成的馬兒動態圖畫,更令人對繪者的觀察和捕捉都感到好奇。另外,片中曾吹奏當時人們製作的笛子,其音階居然已經完整到可以吹出當今的美國國歌。

  究竟他們過著什麼樣的起居、在什麼時候繪畫、又在什麼時候吹著什麼樣的旋律?

  看著網路上能夠找到的Chauvet洞窟圖畫,好像在看兒童的塗鴉一般,距離我現在的心智好近又好遠。

  片尾,焦點離開洞窟,我們才知道原來距離Chauvet洞窟不遠處建有一座核電廠,其廢棄溫水匯流至附近,已經形成了一個熱帶生態圈,並且正在持續擴大中。這個小型熱帶生態圈居然已經孕育出鱷魚來。按照現在的速度擴張下去,很快的這個熱帶生態圈就可能會淹沒Chauvet洞窟。目前這個洞窟壁畫遺跡受到良好的保護維持,不對外開放。

  這段豹尾般犀利的後記,將漫遊於上古時空的觀眾心智拉回殘酷的現實,一起目睹現代文明和現代科技,是如何傲慢地對流傳數萬年的古文明和現有生態,緩緩地進行蠶食鯨吞。

  荷索的旁白再次墜入莊周夢蝶般的思索:突變的白子鱷魚看見壁畫時,內心會想什麼?當牠看著鏡子,是否是正在與另一個自己相對呢?我們人類,是否也如同一隻望向時空深淵的鱷魚呢?

  Chauvet洞窟以目前能發掘到的遺跡來說,很可能是人類第一次試著捕捉殘留於記憶中的畫面,使其分享、留存,像一段殘破的老舊膠卷一樣,沒有前因後果,卻引發後人無限想像。而荷索運用僅僅發展數年的3D電影技術,也試圖將這段史前人類的留下的畫面,拍成另一部可以分享留存的電影作品。如同遠古時代的人們描繪著野獸的動態一般,身處於現在的我們正拍攝著、觀賞著電影(以洞窟藝術比擬電影的譬喻在高達電影裡也出現過)。3D技術細膩地呈現洞窟的樣貌,予人親近感,卻也更顯出三萬多年是一段多麼浩瀚的時間。這真的是涼可2011年最震撼的觀影經驗之一,誠心推薦給大家。

  《忘梦洞》观后感(八):被遗忘的梦

  我是作为一个考古学研究生的身份去观看这部电影的, 原因很简单: channel 4 TIME TEAM 的producers 强烈推荐这部电影,在kcl 的visual lab的工程师强烈推荐这部电影, 连我们学院的考古学家也老是在提这部片子, 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影片让这些人如此的着迷。

  想说的很简单, 人生不过梦一场。

  撇开3d的细腻的技术不说,当那一幅幅史前壁画展现在你眼前的时候, 除了美,就是震惊。就是惊叹人类创造力的伟大。

  然后你会思考, 我们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世间的所谓永恒不过是岩洞上那静止的画面,而创造永恒的我们, 早已经化为了虚无。

  .s, 这部片子可以从以下角度参考, 视觉人类学的先河,考古学和媒体的结合。

  《忘梦洞》观后感(九):Recommend to those fell intrigued after taking introductory art history

  It has really impressive images, nice shots, humorous moments, and inspiring ideas. Background music are great just as usual, probably even better if listened independent of the film, except when cello gets disturbingly bothersome as one becomes absorbed into the time.

  y the way, art history is so much about imagination, especially when it comes to works from tens of thousands of years ago. So I would rather complain about the music than the lack of information.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