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亲密治疗》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亲密治疗》影评10篇

2017-12-18 20: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亲密治疗》影评10篇

  《亲密治疗》是一部由本·列文执导,约翰·浩克斯 / 海伦·亨特 / 穆恩·布拉得古德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亲密治疗》影评(一):平躺右侧的人性

  即使只能平躺,即使脖子只能向右歪转,马克还是可以拥有爱,可以去爱,也可以被爱。

  神父偶尔有一次站到了他的左边,旋即明白了自己的失误,转身又站到了他的右边。当神父被他问道,我是不是说得太多了。神父回答,没事儿,我习惯了。仿佛看到非诚勿扰里葛优在教堂中忏悔把神父说得睡着了……哈哈~

  马克的存在,是人性善良结果。从他的父母,到他的看护,到他的同样残疾的朋友们,再到神父,最后到他的治疗师,他能接触到的人无一不是在用自己真实经历去激励他,给他继续追求爱和性的勇气

  这一次亲密的治疗,像马克曾经说过的,他如此害怕发生关系,或许是以为内他不想长大,依然还想做个男孩,而不是个男人。治疗的意义是让人放下心中的负担,坦然面对自己的欲望,卸除附加在心上的枷锁,以积极的态度去争取幸福,去爱别人,去感受被别人爱的感受……

  每一次马克说出逗人乐的话来时,眼睛里都含了一分感动泪水

  《亲密治疗》影评(二):胡言乱语

  “操。专心点,用心智抓痒。专心想,想象自己抓痒。”

  在解雇胖看护前与神父的对话,在幽默的同时也反映了小儿麻痹症患者的心理状态。

  “女上男下面对背。” 在闭上眼思考了短短几秒钟后终于想明白了这是什么姿势。 “吹箫吹的好不好就看你敢不敢。”与我心有戚戚焉。

  性辅导师与妓女有什么区别,是否要发生婚前性行为,这个问题让神父很是纠结。 最终还是鼓励了马克。酷!

  “多想想棒球。”“上二垒吗?”

  “我依照状态好坏可用携带式呼吸器,在铁肺外待几个小时。但是工作跟睡眠要在铁肺内”

  “我跟妓女的区别就是,她们希望你再度惠顾,我不会。”

  身体感知练习--性辅导师触摸马克身体的每一部位,再辅助马克触摸自己。

  马克在第一堂课(秒射)后同神父谈话,“我三十多年没看到过自己的阴茎了”。

  --你为何说“老二(dick)”不说“阴茎(penis)”? --“阴茎”说起来好像是你不喜欢的蔬菜,“老二”才像是那个玩意儿。

  马克:我一定是被天主诅咒了。 神父:我很惊讶性事竟然常扯到天主。就连不信教的人在高潮时最常说的也是“喔,天啊”。

  神父鼓励多次早泄的马克:我在农场长大,连牲畜都要试好几次才成功

  性辅导师在每次为马克做完“辅导”后都会独自进行一番总结与分析。

  性辅导师让马克正视自己,染上小儿麻痹症不是自己的错。

  “为什么要去德国,那是唯一禁止耍幽默的国家。”

  “她的脸庞轻拂过一丝欢愉,仿佛整天抓不到的痒处终于给搔着。”

  性辅导师拿起镜子让马克看自己的身体。

  “爱是一趟旅程。”

  马克有了自己的伴侣

  谨以本片纪念马克欧布莱恩。本片改编自马克的【寻找性辅导师】(on seeing a sex surrogate)。

  “Love Poem for No One in Particular”

  Let me touch you with my words,for my hands Lie limp as empty gloves.

  Let my words stroke your hair,slide down your back and tickle your belly.

  For my hands Light and free-flying as bircks ignore my wishes and stubbornly refuse to carry out my quietest desires.

  Let my words enter your mind,bearing torches.

  Admit them willingly into your being,so they may caress you gently within.

  《亲密治疗》影评(三):关于性也关于疗愈

  《亲密治疗》以在残疾人的性与爱为题材,举重若轻坦诚可爱

  电影中已过而立之年的马克是一名成功的诗人和记者,但由于换上过小儿麻痹症,并且后遗症是全身能活动的部位差不多只剩颈部以上,呼吸都要依赖“铁肺”进行。除开身体的缺憾,从没有有过性爱体验让他感觉自身是残缺、不完整的。

  马克需要有护工的照顾。新招来的第一个是个有男朋友年轻大学生。

  她让马克萌生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性的好奇。故事一开始,对方看起来似乎也是喜欢他的。或许是人际交往中的相互性原则起了作用,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可在服装店里马克失败的告白,表现出双方在观念上对一段关系的进度的理解的差异。

  第二位华裔的护工善解人意又带些许狡黠。在马克的治疗中发挥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马克为了解决自自己的性以及爱的问题,意外得联系到了性治疗师莎若。

  性治疗师根本上不同于以性为资本换取钱财的妓女,其工作说到底也是社会工作的一种。虽然也要收钱。莎若的丈夫不仅知道她的工作甚至还会和她在睡前讨论工作状况。这一点与最开始担任马克护理的女大学生嫉妒男友形成一种对比,性工作者的专业性得以部分体现。

  莎若通过几次的性爱治疗解决的是马克对性的困惑与畏惧,教会了他如何跟自己的性欲好好相处,如何跟自己好好相处。

  第一次时,她赞美马克的身体,从头发开始,抚摸他的每一处。身体即使残缺但并不意味着丑恶,马克也凭借着天生的幽默感这么相信着。第二次治疗,若莎则带领马克尝试完成第一次性爱。如此等等每一次的治疗都有不同的主题。而每次结束后莎若都会进行治疗的记录。

  “是上帝为你创造的身体,没有什么是值得羞耻的。”

  有时我们会分不清性与爱,尤其是在对两者都尚未深切体会的年岁。另一方面这两者又并非是截然相别的。在性与爱的混合之中,马克写出了那样动人的情诗,写给对之产生移情的莎若。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即使是莎若也久久不能入睡。移情与反移情是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常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在电影的高潮在65到78分钟。,马克与当初的曾经照料过他的女大学生偶遇,片刻欣喜过后却是其离开美国的告别。紧接着的是马克治疗也进入尾声。

  电影中,赤裸着身体的莎若举起专门带来的全身镜,让马克看到自己因后遗症多年没曾看到过的身体。

  “马克,这就是你的身体。“

  爱能促使彼此的完善才对。治疗结束后,莎若抱着镜子离去,马克的亚裔女护工追上来把马克之前写给她的被她落在房间里的诗交还给她时,坐在车里,莎若几欲哭泣。以疗愈为目的的工作可不可以有亲密呢?莎若的丈夫在暴怒之后依然选则了理解,移情会被莎若以专业素养好好处理。所以即使两人都还带着些缱绻,但都愿意让治疗在合适的地方停下,不再见面。这第四次治疗后便结束了治疗。

  原来性也可以用来疗愈心灵

  而终于尝过性爱的马克,也懂得那只是一个开始,但至少从此不再是个”孩子”,可以放下隐藏的自卑之类的情绪,更能够去爱。他也的确遇到了相爱的人,虽然只剩一笔带过

  镜头闪过,一晃十来年后马克的葬礼上,过去的与他爱过的人都来了,神父在讲台上念着马克写给莎若的那首诗,莎若跟他丈夫也来了,大家坐在下面,含泪也带笑。

  《亲密治疗》影评(四):美其名曰

  既然是治疗师自然是面向患者的,性治疗师对应的当然是性行为障碍者。而由于性和爱的密切关系,大多数性障碍者都会有情感缺失,因此如果治疗的成功,基本上会产生移情情况是板上钉钉的事。因此,Cheryl面对Mark的移情手足无措的情况略显不够专业。而对于治疗内容,我对于是否应该进行性交持保留意见。从第一次见面Cheryl就强调了自己和普通妓女的区别。但我认为如果区别只是精神层面,那充其量算是个高级妓女而已。应该有一个确定的明确的分割线,这个分割线最好的就是是否与客户发生性行为。Cheryl和客户发生了性行为,并且最后一次明显产生快感,这就基本和妓女无异了。

  由于身体残障者的确需要更多的引导,这让本片中的辅导显得正义的多。但通过之前朋友电话和Cheryl确认是否可以帮助身障者治疗可以看出,她主要还是以辅导健全人为主。而说实话,对于以个健全人,性行为障碍百分之九十是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多半是由于不自信导致的,因此只要成功一回信心就会建立,成功两回信心就会加强,成功多次备不住就会变得龙精虎猛。就像Mark第二次就认为自己能让对方高潮一样。所以只要是个床上功夫好些,并且稍微有些耐心的妓女就可以完成这个任务。

  另外不管有多少精神层面的东西在里面,这件事的实质就是一方付费用,另一方与之发生性行为。这至少在我国是明确的定义为卖淫嫖娼。(似乎每个国家都是这么定义的,只是惩罚力度互有不同而已)

  最后一点,Cheryl有夫有子,这是另一个让人无法接受她这个职业的原因之一。而受洗之前Cheryl不敢说出自己的职业,也反映出了她也知道自己的行为并不被大众接受的一面。

  花絮:

  1.John Hawkes使用垫子垫在身体的一侧,以令自己的脊椎看上去有不自然的弯曲和扭曲。

  2.John Hawkes在影片拍摄之前和拍摄中,避免了任何锻炼,以便于看上去更像个身障人士。

  3.本片的拍摄基于Mark O'Brien在1990年5月发表在太阳杂志上的文章"On Seeing a Sex Surrogate"

  《亲密治疗》影评(五):药不能停

  开始还以为是讲治疗的,内容比想象中劲爆。

  记得以前犯罪心理里有一集,大概是说所谓性治疗师跟妓女没啥大的不同;姑且不评价这种职业,但的确给我了一种不同的视角。

  全篇描写的性,给人一种特别的纯洁感,单纯美好,如胶不似漆,多一点太色,少一点又没了;再用女治疗师身体飞老态、专业态度、真挚情感、男主的残疾,承托这种单纯;性嘛,本该如此。

  整个过程没有那些动作片中的常见的情节,多了些文艺片的小清新,到也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恰到好处的意味。男主对教父的忏悔,更略带那么点神圣的色彩,整体来看,却是一部让人略带治愈的轻喜剧。

  其实嘛,每个男人小时候都会对性有好奇与困惑,更参杂着各种恐惧、兴奋与羞耻,导演正是通过一个小儿麻痹症的诗人身份来无数倍放大这种复杂的困境,成为连接现实生活的一个点吧;经常听说,性是一种本能,这好像暗示了性天生能会一样;要说的呢,如果性只是性交可能是吧,但性爱的确需要学习,特别是有志于想要追求完美性爱体验,更是如此。

  《亲密治疗》影评(六):Find your own angle

  Mark遇到了三个angle。

  人类的缺陷,事实上真的无法让这些天使留在Mark身边;天使的使命也只能适可而止。但这些天使已经最好地完成了她们使命。

  有人也许会说,cheryl的行为,正好说明了美国是一个金钱世界,Cheryl这类人是为了钱才做的sex therapist。但这逻辑实在太苍白,我并没有在我们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看到比Cheryl做得更出色的为弱势群体服务的职业工作者了;话说回来,Cheryl是付出劳动的。:)

  当我们这个红色国家,攻击或者反击美国的人权和过于开放的性观念的时候,我们有没有看到像Mark一样的弱势群体可以享受天伦之乐

  当我们批判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鲁迅投枪匕首恶狠狠地扔向“永久不变的人性”,我们这个以国家和集体名义立世的国度,如何看待这样悬殊的人性体验,又如何面对持续滑坡的民族道德?——我们在接受并践行西方价值观的时候,为什么毫无节操和节制地选择了性开放这样的观念而抛弃了自由、平等、公平这样可以并行的美德呢?

  当我们痛斥一些农民工强奸我们如花似玉、千金之躯的城市小姑娘的时候,有谁想到这些没有接受到正规教育、没有享受公平的各种资源、没有正常渠道解决生理需求的弱势群体,该如何面对他们一代代追赶不上的贫富差距?

  当我们赞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如何是颠扑不破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的时候,西方的教会虽然历经千年遭受各种流变与考验,但一直在努力向人间播撒着天使的种子;我们是否应该用我们的真理来证明我们国家主流价值观的优越性呢?

  我们真的不用以各种标签和颜色来区分民族和国度;当我们着手改观基本的人性,我想整个集体和国家,也就趋向大同世界了。

  此片完胜幼稚、造作、俗套的《the notebook》。当然,剧本可以再深厚细致一些,可以进一步深入人物的内心深处,本片似乎离经典还差一点。

  Helen Hunt很熟,《the L word》的女主角之一,表现出色。

  可以感叹的是,Cheryl的丈夫对于妻子sex therapist职业的理解;这份理解在于这个职业的神圣之处。当然我们也会像影片一样质疑这个职业和妓女之间的差别,但真的是为了金钱,Cheryl真的没必要选择Mark残疾至此的一个对象。Cheryl很伟大,他的丈夫更加有境界,他夸奖Cheryl,you‘re a saint, 但丈夫的境界何尝不是另一种saint;这是一种体恤天下、悲天悯人的善良,他们的结合是一种爱屋及乌的柏拉图爱情与婚姻。

  Cheryl和她的丈夫真的是世间最伟大爱情的表率;我辈面对爱情与婚姻的拜金、世故、肤浅、肮脏,乃至不择手段,真的是天地之别。@晓娜

  If you want to see your angles, you must have the eyes able to find your angles. I'm so sorry that I don't have those eyes.@晓娜

  《亲密治疗》影评(七):温暖如水

  残疾男人,老女人,裸体,性,这样的主题词组成的居然是一部温柔如水、美丽纯净得像初恋一样的电影。全片没有所谓戏剧冲突和高潮,故事只是在马克的独白、与神父的对话和莎若的治疗录音中道来,观众在不断露点的镜头中感受到的,只是美好和温暖,就好像有一只慵懒的小猫,躺在你肚皮上,把毛茸茸的小爪子贴在你心口。上一次看电影有这样的感觉是充气娃娃之恋。

  这近乎是人们最理想的社会,没有罪恶只有温暖,当所有人真心关爱马克,不仅是因为他不能自理,更是因为他是个让人舒心的朋友,当不认识的人对他也没有轻视或猎奇的眼光,只是在平等尊重中多一点点的照顾,当夫妻、朋友、主雇、医患之间都能够真正用心相处,这才是传说中的和谐社会。

  演员的表演真精彩,如果没有绝伦的演出,怎能将看似乏味的电影演得如此令人念念不忘。

  《亲密治疗》影评(八):一个瘫痪者的渴望

  偶然看到别人的推荐,真人真事,多次获奥斯卡奖提名。一个小儿麻痹症患者,甚至呼吸困难,一个成功的诗人兼记者,一个从未尝试过性滋味的男人,再加一场特殊的专业性治疗,这一切是怎么回事?会发生什么?又怎样收场?

  一连串的问号,让我第一次付费在网上看电影,只有5元,2天时间。不错。

  它就该叫:The Sessions

  先说说片名,亲密治疗、性福疗程、圣手回春,都不及原名:The Sessions,简单,准确,又意味深长。。。。。。这才是创作的态度。赞一个。(奇怪,老美就不要商业吗?)

  再说海报,看了许多国家的海报,唯有美国这一张最有感觉。马克在右下角,莎若在左上角,马克躺在那里,你明显感到他身体的无力,但两个人之间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你能感受到他的向往、渴望和追求。。。这才是本片的真谛。

  举重若轻

  我看到很多人在评论这部片子时用了一个词:举重若轻,用得真好,我也想说:举重若轻。

  一个只有头部能够转动的瘫痪者,卧室里只有一架铁肺,离开它只能生存三个小时,这是什么样的日子啊,想想都犹如自己绑着一架巨大又沉重的铁肺,它当然不是帮助你呼吸,而是压得你呼吸不过来。

  但是这部片子没有悲伤,没有报怨,甚至没有怜悯

  他自然、安详、平静地生活中,渴望爱和被爱,一如常人一般。

  他是困在瘫痪躯壳中的活泼灵魂,这句话评价他很到位。

  最难忘的是停电那夜,铁肺停运,电话求助友人不在,在他只有三个小时的生死攸关时刻,他只是平静地说了一句:原来这是我的尽头。

  看到这里,不禁长长舒了一口气:生命,原来可以如此坦然与从容,不过是多过一天是一天,多吸一口是一口啊。

  喜欢莎若

  第一次出场就很有气场,一件花衬衣,外搭一件外套毛衣,再加一件牛仔裤,自信、漂亮、职业、有品味。她的出场,所有疑虑都被打消,落落大方,不卑不亢,活脱脱地把一个性工作者,演绎出了办公室职场女主管的味道(所以不能接受那些比较暧昧的海报)。一个受人尊敬的高层知性美女,赞一个。

  欣赏她对人对事的态度,第一次上课的自信、利落,她对马克的鼓励与赞扬,为避免感情纠结主动结束课程,对老公偷看信件的不妥协等等,态度鲜明,让人不得不赞。但她也有小女人的一面,比如深夜偷偷从垃圾桶里翻找马克的信,最后一次课程的不舍与不得已,在护工给她最后一笔钱时,她终于不再矜持,泪流满面。

  看她每一次的课后总结录音,都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到最后一次的课后录音,声音不再干净利落,很多东西似乎欲言而止。

  教堂真好

  看了这部片子,我才明白教堂的好处。马克仿佛天天都跑教堂,把自己做的事,自己的感想与困惑,都跟牧师讲,原来牧师是专职心理辅导的,呵呵,西方真是人性啊, 倾诉,原本就是人最基本的需求。

  马克留下的情诗

  Love Poem for No One in Particular

  Let me touch you with my words

  For my hands

  Lie limp as empty gloves.

  Let my words stroke your hair.

  lide down your back and tickle your belly.

  For my hands.

  Light and free-flying as bricks.

  Ignore my wishes and stubbornly refuse to carry out my quietest desires.

  Let my words enter your mind.

  earing torches.

  Admit them willingly into your being.

  o they may caress you gently,within.

  献给随便那个谁的情诗

  让我用文字轻抚你

  因为我的手犹如空手套般瘫软

  让我的文字掠过你的秀发

  抚过你的背部,轻搔你的肚子

  因为我那犹如砖块般虚见的双手

  并不理会我的心志,也坚决不肯

  完成我内心最深处的渴望

  让我的文字进入你的心

  让它们高举火把

  请欣然接受它们进入你的身心灵

  我的文字便能轻柔爱抚你心深处

  最后,我想用这句话来结束:

  生命象半杯水,有人说是半空,有人说半满,要看你乐不乐观。

  《亲密治疗》影评(九):让你死而复生的不是性,是爱

  话说性一直是我绕不开去的话题。上学的时候,我尤其钟爱金基德的电影,觉得他的电影有着对于性欲的顶礼膜拜,而后接触了阿尔莫多瓦的电影,也是一头扎了进去。那时的自己总是期盼着类似于信仰般的电影能够提供关于性的答案。然而结局是惨淡的,电影提供给我的答案无非是对性越来越混乱,越来越随便。关于性相信很多人如以前的我一般沉沦其中而不得自拔,为此,我真诚期待透过这部深刻表述性的电影,加之基督教的信仰简述下性得胜的秘诀。

  影片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就是一个身体瘫痪却具有性冲动的成年人可不可以“婚前性行为”。针对这一问题,影片的答案显然是赞同这一做法的。马克通过告解,寻求,尝试,经历,感悟,终于通过这一经历,感受到了“爱与被爱”,“无遗憾”的离开了人世。影片讲述的不是一次特别的人一次特别的经历,影片重点不在让观众看到其中的过程,而是展示当事人在面对“婚前性行为”的思考,挣扎,感悟。单就影片表述方式,以及人文主题是值得肯定的,但回到“婚前性行为”这一严肃话题时,作为基督徒的我不得不有感而发。

  本来,这样的性态度,性文化心理在社会中普遍存在,没有太多值得争论的地方,但是影片尤其强调基督教赞同此行为的态度与表示引起了观者的注意与反思。起初,当马克面对无处安放的性欲时,看到墙上的玛利亚像时,反省着自己的欲望,当欲望越来越强烈时,他不得不向神父告解,承认自己的罪,并且询问神父自己是否可以婚前性行为。经过思考,神父给予了肯定的答案。随后,谢尔便以“性辅导治疗师”的身份进入了马克的生命,谢尔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一种辅导,并不带有淫乱的成分,便自然,轻松并且与丈夫共同探讨马克的进步。这样擦边球般的态度与潜移默化的影响渐渐的让观众认可了谢尔的“我不是妓女”的价值观。然而果真如此吗?神父的认可是否就代表了基督教信仰认可这样的价值观呢?

  性欲是罪恶的吗?不是!因为性欲本是神所赐的,是神的恩典,是神创造的奇妙。神将性欲放在人里面,让人透过性交享受,并完成性交的任务,让人产生下一代。既然性欲是恩赐和享受,但为什么会成为罪恶?为此,很多基督徒很痛苦,一方面觉得有性的需要,但另一方面又觉得性欲是罪恶。我们要认清邪情私欲与正情正欲的分别——邪情私欲是罪恶,而正情正欲是恩典。所以,欲望本身没有罪,而是有罪的人误用了欲望。

  《圣经》希伯来书里对性事有三句著名的经文“婚姻,人人都当尊重,床也不可污秽;因为茍合行淫的人,上帝必要审判”。因此对于对于婚姻我们理应抱尊重的态度,深知随便上床是得罪自己、得罪对方,更是得罪上帝。圣经的教导是肯定的,在婚姻以外的性行为都不蒙上帝的喜悦。若有人未婚,又觉得有性需要,则怎么办呢﹖其实答案很简单——青年人要学习圣洁的原理,等候神的时间去享受美好的性。婚前爱与性得胜的秘诀,就是认识到自己尊贵的身份,以及日益增长的对上帝的敬畏。

  回到马克的处境之中,马克有强烈的性需要,也深感自己寻求性辅导是罪恶的,他为此惭愧,恐惧,内疚。然而,他还是尝试了婚前性行为,他看似享受到了性的美好。但影片也真实的表达了他的性缺失,肉体的性需要马克是满足了,然而他所需要的不仅限于此。马克开始向谢尔表达爱意,透过文字表达更高一层的性结合的需要。影片终结点不在于性交的完成,而是马克“死而复活”后的找寻真爱。我想忽视了这一点的观者很大程度上曲解了创作者的用意,就是作为人类,性欲的需要是浅层次的,若没有深层的男女之间相爱的灵魂的结合,性欲只能是邪情私欲。

  最后推荐唐崇荣牧师的“婚前爱与性得胜秘诀”给看完本文有一丝共鸣的朋友。http://www.fuyin.tv/content/view/movid/1273/

  《亲密治疗》影评(十):相关影讯

  一句话评论

  《亲密治疗》或许是你今年能看到的处理性题材和小儿麻痹症题材最举重若轻的电影了。——《NPR》

  影片在看似不可能的题材和情节中找到了幽默和优雅。——《综艺杂志》

  在这部讲述残疾人士性爱问题的影片中,导演找到了完全坦诚且异常可爱的处理切入角度。——《好莱坞报道者》

  影片的结构是传统的,甚至是程式化的;但是影片的细节和小情感的迸发,却异常地迷人。——《ScreenCrush》

  影片主角的不断成长,充满了戏剧化的文静、优雅和幽默--这些,是这部电影的杀手锏。——《卫报》

  幕后制作

  改编自真实的故事

  影片的故事并不是无中生有的,而是从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来。在影片中,诸位演员所扮演的角色的姓名,就是生活中,这些真实的人的名字。约翰·哈克斯扮演的马克·奥·布莱恩是一个记者兼诗人。小时候,因为没有得到良好的医疗保障,而患上了骨髓灰质炎,造成了高位截瘫。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奥·布莱恩使用了体外呼吸机辅助呼吸,以维持自己的生命。38岁的时候,奥·布莱恩决定要找一个性从业者,也就是一个妓女,来结束自己的处男生涯,从而把自己变成一个男人。

  他找到的这个性从业者叫做谢丽尔·科恩·格林,是一个从事性工作已经有一些年头的女人。在和奥·布莱恩行房、得到报酬之后,便离开了奥·布莱恩,再也没有和他有任何联系。而奥·布莱恩,则把他的这次性经验写在了自己的文章《体验性治疗》(On Seeing a Sex Surrogate),并发表在了1990年的一期《太阳杂志》上。后来,马克·奥·布莱恩出版了自己的传记,《我是怎么变成人的:残障人士寻求独立》(How I Became a Human Being: A Disabled Man's Quest for Independence)。这本书,除了记述了马克·奥·布莱恩平时的生活起居,更是详细介绍了他对生活、生命以及生命意义的看法。而那次寻找性工作者的"破处经历"也成为了马克·奥·布莱恩从男孩向男人转变,寻求生命意义的里程碑式的事件。

  1996年,华裔电影人虞琳敏为奥·布莱恩拍摄了一部纪录片《马克·奥布莱恩的生活和工作》,记录了奥·布莱恩带着呼吸机工作生活的故事,而且她还在片中讨论了残疾人士的性生活等等内容。这部纪录短片一经推出就获得了满堂喝彩,尤其是片中奥·布莱恩对自己身体的戏谑的插科打诨,乐观积极的精神,感染了很多人。在1997年的奥斯卡上,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纪录短片奖。

  这部电影之后,奥·布莱恩几乎成为了美国残疾人士的榜样,尤其是他那种乐观面对生活、无视身体障碍的精神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最具美国式精神的榜样。三年之后,也就是在1999年,奥·布莱恩因为长期的身体衰弱而去世,享年49岁。

  同病相怜的导演

  本片的编辑兼导演本·勒温(Ben Lewin)或许会对奥·布莱恩的生活和经历更有体会,因为他在小的时候也曾经患过脊髓灰质炎。不过,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逃过了一劫,并且非常健康。也是出自偶然,勒温才得知奥·布莱恩的故事的。那个时候,勒温正在寻找讲述残疾人士性爱行为的资料,他想就这个话题拍摄一部电影。就这么在网上搜搜点点,他看到了奥·布莱恩的那篇著名的文章《体验性治疗》。看完了文章之后,勒温深受感动,他觉得奥·布莱恩的这篇文章可以被拍成一部完整的影片。勒温说:"对我来说,奥·布莱恩的文字是充满情感的,而且也是非常完整的。足够拍摄成一部大电影了。他所撰写的内容,睿智而且机智,充满了智慧和幽默。我能做的,就是在影片中把这些情绪加强,形成戏剧的力量。"在撰写剧本的过程中,勒温把自己与脊髓灰质炎对抗的经历和自己对这种疾病的体验都放入到了故事和人物的身上。而且,在撰写剧本的过程中,他还找到了奥·布莱恩最后岁月的伴侣苏珊·芬巴赫、那个为奥·布莱恩破处的性从业者谢丽尔·科恩·格林,从她们的身上寻找可用的素材。

  为了寻找到合适的演员,勒温和很多残疾演员进行了会面,可是他都觉得这些演员并不适合这个角色。后来,约翰·哈克斯走进了勒温的视线。为了准备这个角色,哈克斯阅读了奥·布莱恩撰写的所有文章,每一首诗歌,看了纪录片,并且深入研读了剧本。哈克斯说:"这些文字都是奥·布莱恩的真情流露。他每每写到动情的地方的时候,都会哽咽并暂停一下。我觉得,这是塑造这个人物的最佳切入点。而且,导演也曾经患过脊髓灰质炎,对他的这种体会感同身受。我在剧本中,能体会到这一点,因为导演所撰写的内容,一样是充满情感的。虽然有着幽默的元素,可是这些情感却并不会因此而消逝。"对于哈克斯的主演,勒温说:"我原本是想找一个残疾演员来扮演这个角色的,可是后来我却发现,一个健康的演员来扮演残疾人,更有意义。因为在扮演的过程中,他会比较和对比健康和残疾两个状态,从而表现出更有层次的表演来。"

  花絮

  ·影片的原名叫做《代理》(The Surrogate)。后来改成了现在的The Sessions。

  ·影片根据马克·奥·布莱恩(Mark O'Brien)的真实的故事改编。

  ·为了表现出奥·布莱恩弯曲的脊椎,哈克斯在表演的时候,把一个足球大小泡沫放在了自己的背部,以让脊椎弯曲。除此之外,哈克斯还学会了用嘴巴咬着一根木棒来打电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