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夜》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白夜》经典影评集

2017-12-19 20:4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夜》经典影评集

  《白夜》是一部由卢基诺·维斯康蒂执导,玛丽亚·雪儿 / 马塞洛·马斯楚安尼 / 让·马雷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夜》影评(一):备胎何以成就经典

  《白夜》的好看之处在于,原本你以为男女主角从此就“幸福的生活下去了”,在影片结束前3分钟,女主魂牵梦萦的另一个男人戏剧般地出现在桥上。她几乎在一瞬间改变了选择。

  “对不起,我骗了自己也骗了你。”

  “去吧,你不能再做后悔的事。”

  “你不仅仅是我生命中的插曲。

  “谢谢你给了我一点点的欢乐。”

  最终,这个与女主恋爱了3天的男人和街边的流浪狗一齐走至路的尽头。

  总是说,悲剧是把美毁给你看。这便是。

  说这部电影是诗人翟永明最喜爱的影片之一,因此在成都开了名为“白夜”的咖啡馆。

  若要叫现在的毒舌影评来写,“不过是在苦苦等待时找了个备胎”,并且在真爱出现后的一秒,毫不犹豫地把备胎踢开了。

  于是,你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什么是经典,以及,什么是庸常?

  一个备胎的故事,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原著改编、维斯康蒂导演,即可成就经典?

  怕是得给它找几个经典的理由

  一来它是黑白片,怎么也比彩色片高大上

  二来电影拍摄于1957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作之一。

  三是拍摄的方式,每个人都在说话,但总有些人说得动听些,我们把他们叫做诗人。

  凡是大师级影片总有些共同点,比如闷,比如不详细交代故事情节,比如没头没尾,比如台词太少、长镜头太多,他们把这叫做“诗人的忧郁气质”,或者,“节制的美感”。

  而这气质和美感,是非得自己去看不可的。

  《白夜》影评(二):爱情终究是两个人的世界

  白夜,1957,意大利。(原本想看白夜行的影评,却收获了这部影片。)

  莫名地挚爱黑白的影片。依旧喜欢以爱情为主题的电影。

  单纯的娜塔莉,眼里只有当初的那个房客,而那个男人的眼里也许装着全世界。这便注定了娜塔莉悲剧式的等待。纠结的内心,却仍然充满希望。男人的誓言永远是那么虚无缥缈,而女人往往发疯似地执着

  忘记一个人究竟需要多久的时间。也许,正向马里奥说的那样,离开的那天就该结束等待。

  爱情终究不是一个人的游戏,一厢情愿,永远抵不过两情相悦。娜塔莉以为可以接受爱她的人,却在桥头看见那个日思夜想的他,毫不犹豫奔向她的挚爱。

  最后,马里奥独自离开的背影,是何等的寂寥。只有小狗来与他同伴,低身抚摸小狗,得到一丝的慰藉。

  《白夜》影评(三):故事简单

  首先只能说这个故事本身,无论是原著还是改编,实质上还只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故事本身没什么可咀嚼的,由于故事太简单了,改编得倒还可以,不至于无话可说。比如片尾酒吧跳舞那两场戏,就加得特别好,演员也演嗨了,但归根结底只是一个简单的欲抑先扬的写法罢了。

  其实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原著在结构和内容上完全可以改编成一部温馨的三幕或两幕剧,只是谈的内容还是不够级别。

  这部电影中规中矩,谈不了什么。第一次看维斯康提的电影,觉得比较有意思的导演/编剧处理风格是:很多片段有种“局外人”的浪漫效果,比如男女主角在酒吧尽情跳舞的时候,一位酒吧的舞女站到门口靠着门淡定地抽烟,中远景镜头从不远处拍摄舞女,和景深出跳舞的男女主角,别有一番浪漫情调。不知道这是不是导演一向的风格。

  另外,女主角演得挺好的。

  《白夜》影评(四):爱的启蒙(enlightenment)

  所谓幸运,就是有一天一个天使突然降临到你的身边,她的存在让你之前一切的生活都显得苍白而无力。于是,她成为你照亮你灵魂的光辉,将你生存的寂寞深沉的夜晚照耀得如同白昼。

  而所谓不幸,就是当你把这虚幻的光芒误以为是生命太阳、唯一的光明时,命运无情地将她剥夺,也同时熄灭了生命与希望的光辉。

  爱是一个奇怪的东西,当你遭遇它之前,你甚至无法捉摸它的形式,无法想象它在你生命中的位置。但一旦它降临于你,它将成为你呼吸的空气、你看到的光明、你感受的温暖、以及一切美好的事物。你会突然发现,这个不速之客却成为了你灵魂的象征,失去它,你将不再是你。

  这让我不禁想起柏拉图关于启蒙的论述:知识就像是光明,当原本生活在黑暗的洞穴中的人类第一眼窥视到它的存在时,他们必定永远无法也不愿再返回混沌与无知中去了。

  《白夜》影评(五):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

  “我在恋爱着?-----是的,因为我在等待着。”而对方从不等待。有时我想进入那个一无所待的角色;我让自己围着别的什么事忙碌,我故意迟到;但在这种游戏里,我总输,不管干什么,我还在老地方,什么事也没干,十分准时,甚至提前。恋人注定的角色辨识:我是等待的一方。——罗兰巴特在《恋人絮语》中的这段话完全可以作为电影《白夜》最好的注脚。 卢奇诺维斯康蒂导演的《白夜》直接改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篇小说《白夜》,描述了一个孤独幻想家四个夜晚的爱恋。主人公在一个冬日夜晚邂逅一个失恋少女,一见倾心。他倾听对方的哀恸,纾解对方的忧愁。当一个你爱恋的人对着你倾诉自己对他人的思念是一件多么令人心碎的事情啊。其实,对于任何一个耽于幻想,神经纤弱而敏感的人,即使对方没有透露一点情感,他也能够在对方的一举手一投足中照见对方的内心,他明白对方对自己没有爱,只是孤独的缘故。一切盲目而一厢情愿的爱恋里,他即是牺牲品,同时又是刽子手。他并不甘愿做爱的祭品,他挣扎,他逃避,可对方只是一个嫣然的笑意,一切的抵抗就全部缴械。最终我们的幻想家在短短的四天,从备胎的哀苦到幸福的顶端,又立刻被打回到现实,世界上最残酷的事莫过于此了吧。即使如此,他依然显示了一个备胎的修养:为了你曾经让另一颗孤独而感激的心得到片刻的欢悦和幸福,我愿为你祝福!

  《白夜》影评(六):唯物完胜唯心:无法掌控的激情之火

  故事本身是二流的,但导演却是一流的。

  之所以说,故事是二流的,因为完全没有必要大肆渲染在爱情这个问题上的激情和理性之争:娜塔莉亚第一眼见到中年男,在她的大脑里面,某个装置就被触发了。除非这个男人在之后的岁月里,反复伤害娜塔莉亚,直到被触发的效应丧失殆尽,她的心才可能重新转向别的男人,但可能依然留有严重的心理创伤(装置被损坏了),很可能再也无法对别人的男人产生同样程度的感受。所以,对于后来者马里奥,永远只是个凑数的substitute,正主一来,马上下场。

  是不是所有的人,生命中都会有这个装置的触发?马奎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给了一个肯定的回答,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他是在谈到医生遇到那个寡妇时,发出此一感慨的。我的看法是,很可能都有,但不一定会有。有的人没有那么幸运遇到那一位让自己心醉神迷的对象,特别是在适当的时候,既不是自己too young(sometimes naive,江sir语),或 so damn old(Clint Eastwood语),也不是对方恰好(或许是暂时的)落入了别人的手里。有的人是一直没开窍,或许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说,就有这么一定比例的人,他是没有这个装置的(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作用),所以谈不上触发,也就没有什么刻骨铭心的爱情

  如何触发这个装置?我想这个装置的触发更多是进化上的意义。娜塔莉亚被关在家里,不能和男人接触,我不知道她多大了,但看上去显然已经发育成熟。她的装置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是可以理解的。如果第一次走进屋门的人不是那个中年男而是马里奥,那么无疑这个spell依然生效,对象就是马里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唯物完胜唯心,激情完胜理性,生物性完胜思想性。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对爱情非常的困惑:有时候是看到有的男人残酷虐待一个女人,这个女人依然对他死心塌地;有时候是我们自己,明明觉得不应该喜欢上一个人(比如此人已有三奶四奶,还是个混蛋),却偏偏不可遏制地对他朝思暮想。但我们也不是没有办法。对于前者,我们请她去看心理医生。对于后者,我们可能要学会许多技巧来应对这种非理性的剧烈而强劲的内心驱力,比如换份工作、换个城市或去旅行,或其他种种——总之一句话,也不是没办法,暗含的一个意思这是病,要治。这个问题类似于我们的坏习惯的改掉,比如爱享受不爱辛苦,食物爱好者的贪吃,胖子减肥怕辛苦,爱睡懒觉不爱早起,喜欢玩游戏不想背英语单词,甚至戒烟戒酒戒毒品戒颜色网站,通通都在此列。

  斯滕伯格曾经对这个问题做过研究,他提出“爱情”三角理论,说爱情要包含三个方面:激情、亲密和承诺。激情就是装置的触发,朝思暮想。亲密就是相互关爱。承诺就是负起责任

  从这个理论上讲,恋爱具有极大的风险。因为,在这三个因素中,激情来得最早最easy(easy come, easy go),但又最被容易让人误认为这就是爱情。但这只是一个引子,吸引两个人到一起。在长期相处过程中,亲密和承诺的因素更是lynchpin。在漫长相处的日子里(不一定漫长,因为完全有机会结得早离得早),如果缺乏相互的关爱,就会因为各顾自己而生怨生隙,感情疏离、相互冷淡甚至仇恨,更不用说相互利用的人们,就是不家破人离,也是一生不幸(福)。如果缺乏承诺那更是彻底完蛋,不离婚,那也肯定要分居(只对社会主义新时代而言,对嫁鸡随鸡的忍者神女另当别论)。

  ....不知道说到哪儿了...........不扯了,背单词去了。

  《白夜》影评(七):不如跳舞

  如果说《魂断威尼斯》是一部对迟暮之人特别残忍的电影,那么同样出自维斯康蒂之手的《白夜》大概就可以堪称是影史上的虐狗经典了——而且非常恶劣的一点是,维斯康蒂还真的在结尾给原本已经失魂落魄的小马哥配了一条狗,一条狗,一条狗!

  影片的剧情极其简单,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基本就是:一个“傻逼”爱上了一个“作逼”,最后被虐成狗的故事。最“恶毒”的是,导演是用一种欲扬先抑的“急坠”方式来宣告男主人公这段短暂爱情的死亡——先是用一场不期而至的雪将男主的情绪调动至顶点,仿佛来自上帝的慷慨祝福,旋即就让女主在转角遇上自己遵守约定的旧情人,在简短的告别之后,就激动地与其“双宿双飞”了。

  我真的觉得维斯康蒂骨子里是一个日本人,这个意大利人所诠释的物哀要比“小津嫁女”这样的日式物哀更为直白和彻骨。影片结尾马塞洛没落离去的背影带给我的冲击力绝对是要大于原节子、岩下志麻、笠智众们的眼泪和叹息的,尽管他们都在竭力表达同一个主题——人归根到底终究是孤独的。

  片中在酒吧跳舞的桥段是全片最出彩的部分,同时也是镜头语言运用的最高潮。不同于昆汀调侃式的兔子舞、戈达尔的自由三人舞,维斯康蒂精心安排的这场集体交谊舞用一种接近“上帝之眼”的方式,道出了导演对于“爱情”的思考:

  舞池是一个很潇洒的地方,没有人规定你只能与一个人跳舞,舞伴永远在更换,上一秒你还搂着她的腰,下一秒的你可能已经抓着另一个人的手看着她和别人翩翩起舞了(就像男主女主刚进场就阴差阳错地换了舞伴一样),没有人会在乎你是不是和同一个舞伴舞至曲终人散,跟不上节奏可以等待下一首舞曲再进场,找不到合适的舞伴也可以一人独舞,甚至于跳累了就可以头也不回抽身离去。舞池的“哲学”是“自为”式的,但这种“自为”不像萨特所说的是为了一种“圆满的”存在而存在的,跳舞享受的只是过程,不论你的舞伴是谁,你务必要尽情享受其中的乐趣,最荒谬的人是那种永远躲在角落里旁观,不敢入场的看客,因为他在一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夜晚选择了一种最无聊的可能性。

  对于感情这件事,认真一辈子和不认真一辈子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后者更甚。因为大概没有一个人能像对待跳舞一样对待自己的“爱人”。多数人的爱情观最终诉求无非是“忠贞”,但是能做到和一个“舞伴”厮守终生的人恐怕也是凤毛麟角;另一种相对的爱情观是“自由”,在对待多数“舞伴”的态度上就是玩世不恭,如果对方已经无法取悦自己,那就趁早换人,就像换一支舞继续跳那样简单。但是再洒脱的人,恐怕也有“举手投降”深陷其中的时候,当他开始生出挽留眼前这位“佳人”的念头,可能对方已经迫不及待想要换一位“舞伴”了,这个时候,即便是过去再轻佻的浪荡子怕是也要捶胸顿足痛骂起自己过去的“唐璜哲学”来了。当一个人对一段感情认真起来的时候,他就要面对这种“专注”被落空的危险,而在这种落空来临的那个“白夜”,这世上还有几个人能想起“换一位舞伴”或者抽身离开舞池的那种洒脱和豁达呢?

  所以呢,谈恋爱有时候还真的不如跳舞……

  《白夜》影评(八):这电影应该让耗子看看

  我喜欢这种朴实的片子。没什么情节上的悬念,但趣味并不因此削减。这就是可爱的片子。

  atalia的眼睛很漂亮。

  Mastroianni越来越是我的菜了= =。。。

  那种伪装的玩世不恭与真实的矛盾纠结与傻不拉几的执着。。。

  尽管早早就决定了结局,但看到进度条君只剩几分钟的时候,还是会期盼,就这样Fine吧,就这样Fine吧,进度条君。。。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舞会。

  作为动物与静物的背景处理得很好。尽管下下来的片子质量比较渣,依旧不碍其美,只恨无能画下。

  有一些小地方恨可爱,比如Mastroianni买了根能吃的“拐杖”(请允许我这么叫吧),有个小正太路过,Mastroianni就在那一秒把拐杖dui3到正太面前逗他玩,又比如结尾那条摇着尾巴缠在男主角身边的狗。

  耗子可以来看看,你应该感受最深。

  《白夜》影评(九):忘记他是她

  看着MM孤身站在雪地里,想必这个夜晚,他是最寒冷的那个人。他哀伤的眼泪,凌乱的头发,微微抽搐的臂膀,渐渐远去的背影,在破晓前的白夜,极像一只被主人遗弃的——吉娃娃。

  主人,一个认识不到一周的女人,阳光般灿烂的笑,永远看着远方空灵的眼神。她向MM倾诉经历,坦露心声,她在等一个一年前,还没开始就分开,看似不可能有后续的男人。她懦弱敏感害羞,让MM心存怜惜,她若即又若离,善变又决绝,让MM神魂颠倒,以为只要以诚相对,就能真心换痴心。她对MM的身世不闻不问,对MM的流血莫不关心,脑中只有幻想,眼中只有明天,心里只有自己。她压根都没当MM是情人,甚至连朋友都不是。可怕的女人,她到底是什么啊。也许只有看完小说,才会给人答案,因为光凭电影,只让人觉得,这根本就是个无情自私伪善的喵嘛。

  吉娃娃。MM是悲剧至极?其实不然,他只是错过了那个在玻璃窗上写Ciao的女孩。虽然她的手套和项链暗示了他俩不处于同一个阶级,但她也许会是只萨摩耶或阿拉斯加呢。最后感谢维导,在街角的尽头,让MM遇上了属于他的大白。

  忘记汪是喵。

  《白夜》影评(十):爱,从来与理智无关——桥的意象

  那夜,我从桥上行走,忽然想起似曾相识的场景。梦中有这座桥,而脑海中也有。

  同样的夜晚,娜塔莉从桥上走过。她的眼神充满着深意,似乎在寻找什么,而同时,她的眼神又闪现出空洞,也许,她只是一个落寞的路人罢了。她只紧了紧大衣的领口,便不由得叹气起来,任何人不得而知她叹气的缘由,而小镇的人们都知道在这座桥上,每晚都有这个姑娘出现。

  经年累月,这座桥,对于娜塔莉意味着什么,想必只有故事的主人公本人才清楚。桥的意象在这里出现,在维斯康蒂的电影中,《Le notti bianche》,意大利语,译为,《白夜》。

  女主人公在等一个人,这个人只出现一瞬便消失了,她等着她的爱人,在这座桥上。显而易见的,桥,对娜塔莉来说,意味着——等待。等待是一个充满着故事性的词语。只念出这两个字的发音,便有一连串的故事涌出来。它的发音连绵而有感情,任何人想要把等待二字读出苍白来才是费力的事。

  导演们总喜欢把等待的故事放在桥上来上演,我想正因为了桥的稳固性。等待是一件费力的事,在等待时,人们往往心无所系,魂牵梦绕,想入非非。偏偏桥是如此稳固的形象,它总能给人这样的印象:即便整座城市都毁于一旦,这座桥也不会坍塌。

  娜塔莉在桥上等待爱人,又在桥上重获新欢。这真是桥的魔力。她也许忘了,桥不仅意味着稳固,也意味着联接。它从来不孤立存在于任何一个地方。无数人从桥上走过,又有多少故事在桥上上演。是桥,把两座完全孤立的城池相连,把两条断裂的道路相同。

  这日,娜塔莉又在桥上等待爱人。她的状态与平日并没有什么两样。不过是从无数个过路人中多了一个有心人,多了一个同样落寞的人,他是个外乡人。他好奇这所有的一切,他好奇眼前的这个女人他有着怎样的故事。他只想陪她走过这座桥,在这个凄冷的夜把她完完整整地送回家里去。从桥的这一端走到桥的那一端,娜塔莉走了许多年,外人不解其中的缘由,其实,她只不过需要的是一双能够搀扶她的温暖的大手而已。

  我们很多人从不能好好地过生活,她们说生活中的困苦太多了,道路太曲折,她们偏偏认不得路了。这道理也跟桥是近似的。之所以过不了生活的这道桥,其缘由也只不过是不想一个人过而已。

  跟这个男人,娜塔莉也是爱上了。他们一起享用雪夜的灿烂的美。这真是难以忘怀的时刻,雪花静悄悄地落下,他为她掸去大衣上的落雪,承诺她一辈子的不孤单。他们一起走过那座桥,却在桥上驻足不前了。

  一切都没有变,而一切却都变了。娜塔莉的旧情人出现了,还是那么英俊而冷漠,从头至尾,我从没看出这个男人对娜塔莉有多少爱,而我们懵懂幼稚的女主人还是被迷住了。

  这时小镇上的这座桥,从一个稳固的,有联结作用的惹人信赖的形象变成了一个“叛变者”。它也犹豫不决起来。我忽然明白,也许它从来不堪对于责任的重负。有些时候,它只想默默地立在那里,任由心意作出安排。这虚无缥缈的少女的心思,哪是随便一个木讷的男性和随便一座木讷的桥所能理解的。它见证了娜塔莉的爱,也见证了娜塔莉的傻,同时,它也将见证娜塔莉的选择。

  我们从来不曾赋予一个死的生物以思考的可能,却总要想着让它自生出思考的能力。我们从来不想自己做出任何一个决定,却总想在时间的洪流中摸爬滚打而不受伤害。

  桥,它再若癫狂也依然理智。而爱啊,从来与理智无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