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星期六的地图》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星期六的地图》的观后感10篇

2022-05-26 02:05: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星期六的地图》的观后感10篇

  《星期六的地图》是一部由Brook Silva-Braga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美国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星期六的地图》观后感(一):家因为出走才有意义

  Travel all around the world?这群年轻人就用自己给自己的gap year在实践着,甚至还有已73岁却仍坚持用自助旅行的方式,住青年旅社当背包客的老爷爷。

  本片导演原为HBO的体育节目制作人,曾获美国的艾美奖殊荣。他住在纽约中央公园旁的公寓,享有高薪,过着光鲜亮丽的生活,但放弃了令人称羡的工作,带着五磅的随身衣物与三十磅的摄影器材,展开了一趟游遍四大洲26个国家的背包客之旅。影片就是导演本人旅途中对背包客的一段段访谈组成的纪录片。

  影片对青年旅舍、环球旅行的观点呈现很有意思。我们常常谈论青旅的文艺、社交属性,却鲜有人提及混乱的作息、脏乱的浴室。我们常常艳羡旅行的新奇、求异,他们却告诉你环球几个月你会觉得景点都差不多。我们常常向往旅途中建立的友谊,他们说交的却是3天的朋友,甚至3小时的朋友,每天都重复这样的对话无数次:Where are you from? Where have you been to? Where do you plan to go next? 回家后你们会相互发几条电子邮件,之后就不再有回复了。我们期待旅行回来后可以跟亲友分享一大堆的故事,他们却说你没办法向别人解释,你看到什么,感觉到什么。

  既然要妥协要受苦,既然最终都会归于平淡,为什么你们还要出走?这就很值得探讨了。因为“要住豪华酒店也可以,但住寄宿公寓或青年旅馆,这才叫做旅行”。Because it is there? Because I can? Because if I don’t, I will regret? 如果人生不那么功利,如果人生的丰满以你见识过思考过的事物会衡量,你就会去做。

  旅行中除了体会当地文化,比如在十字路口会有各个方位驶来的毫无章法的交通工具的亚洲特色现象;可以试试外向观照自己的身份,比如发现很多美国人会谎称自己是加拿大人,以免受到敌视。可以试试省吃俭用,实验如何用一定的低数额预算吃喝玩乐一整天;可以体会被偷抢而身无分文的辛酸,并发现自己在困境中存活的能力;更可以试试自己能够为当地人做什么——比如义务协助那些受东南亚海啸袭击的当地居民重建家园,找市长聊天反映居民意见。

  这部电影是在从广州去吉首的火车上看完的,很有感觉。“花364天去旅行,然后回家过圣诞”,家的意义,不就是因为出走才存在的吗?

  《星期六的地图》观后感(二):今天星期几

  电影里,brook问,今天星期几。大多数人意识模糊,在旅途中,今天星期几,who care。对于在旅途中的来说,每天都是saturday,明天起来都不需要工作。苦恼的应该是今天去哪里玩?吃什么?喝什么?还是只是耗在旅舍一整天,喝杯茶看本书上会网呢?

  在旅途中,太多转瞬即逝的牵手分手,太多短暂的遇见再见,就像安妮宝贝所说的,结伴同行时相濡以沫,分开后相忘于江湖。即使加了facebook,留了email,会继续这段几小时友谊的人也是少数吧,大多数人转瞬就忘,等下次想起这个人,也不过是在和朋友偶尔讲起旅途故事的时候。

  为什么要旅行?这样解释或许更通俗,我只是什么都不想做,于是背起包上路了。

  旅行真的是一件非常非常私人的事情,只有自己真正上路了,才会有自己的所想所得,会让你丢掉点什么,会让你得到什么。

  旅行并不能帮你解决所有问题,甚至会让你更疑惑。但是,旅行本来就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呀。

  对于在路上的人而言,今天星期几,有什么所谓呢。

  《星期六的地图》观后感(三):在这个travel的间隔期,我又被打鸡血了。

  quot;People said that I'm lucky. Well, it's not lucky, it's about attitude."

  趁着心跳加速的余温和各种被激发的想法还在,我赶紧写点儿什么。东拼西凑,胡思乱想,完全personal.

  来来来,大璐同学赶紧回顾一下自己的2013。不对,或者说,从上大学开始吧。上大学之前,对旅行完全没什么真正的接触。自己是个闷骚的愤青,只喜欢在家里读书吉他看电影。可是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总觉得自己不够自由。大一的时候努力读建筑,读读读。虽然不是什么名牌大学,每天跟傻逼一样学习。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能吃苦又好强的人,可是,觉得相比之下,自己更愿意做一个有想法,ambitious,并且不一样的人。渐渐明白,努力当学霸是一件没有结果的事情。因为作为一个asian,你完全达到不了kiwis的想象力,更不能跟kiwi asians 从小被父母培养的各种琴棋书画相比。

  当生活小圈子一点点收缩的时候,总会感到自己被自己弄得很窒息。那个时候认识了乐乐。算是我生命中的转折点吧。我们开始旅行。短途的,长途的。背包的,开车的。但这样的旅行,更像是在一种in a relationship的状态。我们会在hostel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可是却只是以一对情侣的身份和别人说话。保持着一些距离。

  2013年,男朋友毕业。我们可能都是理想主义者,也都习惯在苦逼中生活。于是决定异地恋。

  2012年底的时候我得知姥姥得了肺癌。加上其他各种原因,我为自己腾出了一年gap year。阴差阳错,男朋友由于研究生没想好去哪里,也成了待业青年。

  我相信每个人的gap year都不一样吧。比起西方人gap year立刻先离开家,我是先回家。8月和父母去了敦煌10天。8月底的时候开始和高中朋友去内蒙东北。9月初自己去了东南亚。终于接到六个月没见的杨乐乐。那天他还说,六个月没见咱们都没分手,真是个奇迹!

  anyway。当我的同学在橘黄色的studio中每天研究design, tech, history的时候,我却在吃喝玩乐。像我这种不甘摆阵的人,当然偶尔会想,why the hell am I chilling out here. (其实这种情况只有在上完FB之后才有)。

  不过我没有后悔。A map for Saturday 里面有个人说,it's not a thing for everyone.

  当我一点点回顾自己过去的三个月的画面里面,有的是骆驼长长的睫毛拂过沙漠,绿铁皮火车人挤人的车厢窗口里看到宽广的土地和胡杨柳,在内蒙和开始不太熟两个朋友走二十公里土路又聊到半夜一点,马来西亚自己像孕妇一样背着我的converse在最乱的城市买汽车票,和旅社里面认识的各国的asian们半夜12点吃沙爹版麻辣烫,在新加坡机场接机口兴奋了等半天没等到,却被他找到的男朋友…………

  还有好多好多。虽然只刚刚开始了3个半月。可是当我真正在路上的时候,每一分,每一秒都会感动自己。虽然每次回到天津老窝之后会变得格外颓废,变得自己不喜欢,可是每次上路之后,林大璐就又refresh了。这让我没有了电影中那些人说的2,3个月后开始的旅行疲劳期。

  每次在路上,自己都会重新被洗脑(在这里是褒义词)。并且,比起所有的旅行形式,我更喜欢一个人旅行。虽然女生一个人有一些危险,可是当你一件一件完成了照顾自己的任务,能享受路边风景的时候,心里真的在对自己说i'm so pround of myself.

  没有什么比能触摸到自己灵魂更美好的事情了。只有自己旅行过,才会有看到这片子中这种共鸣。

  ok, 乱七八糟写了一堆。。。看到电影中那个70多的癌症幸存者爷爷好感动!又到了该出发的时间。best luck to myself!

  《星期六的地图》观后感(四):生命本是流动的风景,启动探索的热情

  UCBOOT热爱这部片子,所以翻译了中文字幕。并打上了自己的LOGO:UCBOOT,你是下个旅行家! 不为别的,只为了找到恶劣得社会形态里,能独立思考,敢于去找寻真我、真生活的你...

  喜欢这部片子的大多数都已不甘无限循环的生活与工作,我们想要趁着我们依然年轻,用最炙热的感情去浇灌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即便在世俗的眼里,这些可能是过分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这一点使我们踌躅,迟疑,不能坚定,然后被所谓的现实打败,变得犬儒,消极。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给我们留下或轻或重的痕迹,当生活变得像一滩死水同时,我们的内心也变得异常不能平静,我们开始再一次打开心扉,向内探寻:生活到底应该是个什么鬼样子?活着又岂止是吃饭,睡觉,这些琐事。我们观察身边的人,幸福是什么?他们说是家庭,是事业,是爱情,是名,是利,是健康,究竟是什么呢?好像我们不能拿出一条包打天下的定义,因为,寻找生命的意义,这本来就是很私人,很自我,不能求共性的事情。我们更依赖于经验的传承,这本不是问题,却少一点独立思考的乐趣和贴近自我的舒适。在没有独立人格国度里,人民都活得很制式,视乎美好的生活都得建立在一套互相攀比的物质标准之上,好一句:物质基础决定了上乘建筑。这让多少装在套子里的人,活得郁郁寡欢,在欲望的游戏里,剑走偏锋,不能得志。他们并不快乐,也许他们也想放弃,但这是个笑贫不笑娼的年代,最终,沉淀下来的,是一辈子的始终遗憾。他们可能找不到为什么,因为现实...可能说这里,一大堆的人要跳出来,钻逻辑的空子,因为他们相信,幸福,美好,快乐,一生无憾这样的意境,只是属于大富大贵的权力。我们可能都做过对于财富意义的辨析,赚钱为了什么?生活!有钱让生活更美好,这是我们的逻辑,但忘了问自己一个实在的问题:什么样生活才是我想要的?当你啪啦啪啦说一堆的时,不妨再小小的质疑一下:是这样的吗?我武断的认为我们中绝大多都不知道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因为我们连有别于常态的生活都没有过过。两者选其一的机会都没有,又哪里来的判断依据。为什么不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经历一些人,经历一些事,让自己更直观的感受这个世界,让自己真的静下心来思考人生,什么是真我,什么是真生活?于是我们愉快的点题了,生命本是流动的风景,启动探索的热情。世界,在路上。

  UCBOOT,你是下个旅行家! 关注我们吧 @ucboot

  《星期六的地图》观后感(五):仅仅是另一种生活方式而已——长途旅行

  距离上次长途旅行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渐渐的,已经淡忘了在路上的感觉。所有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藏在心底深处,就像好好的放在暗红色雕花的木头柜子里一样,摆在卧室的一个角落里,很珍惜,但不常打开。

  A map for Saturday却让我把那记忆的柜子拿了下来,吹了吹上头的灰尘,一打开,所有那时候的气息又扑面而来。片子里的每一个细节都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

  一开始旅行时的担忧,印度可怕的cultural shock,各处低廉但简陋的住宿和卫生间,计算每天花费,跟不同地方的人打交道,随时随刻的应付各种spontaneous的意外。旅行一段时间以后,对各地政治和人民居住条件的了解和交流。

  还有路上遇到的那些人,极少极少遇到美国人,但不少加拿大人,今天看这个片子,才知道原来是因为他们都害怕讨论美国的政治问题,就伪装成加拿大人,哈哈。

  路上的遇见,分别,难过,逐渐习惯跟人不断的说再见。想起当时在Happy guest house里那个已经在外头漂了六年的英国女生跟我说,已经没有什么很长时间的朋友,因为总是离开,也已经习惯了,这是她的生活方式。

  真的在路上了,发现什么样的人都有呢。

  看看片子,觉得自己的个性还挺老外的。看这些事情的角度和感受的分层跟他们如出一辙。这片子,中国的很多backpackers感受未必相同。

  如果说前九十分钟是在路上的情景,那后头的四十分钟旅行结束后的状态就更值得回味。有些人有了变化,决定一心追随以前的梦想;有些人后悔没把旅行坚持的更长;有些人决定回归社会;可能,更多的人依旧是旧时模样,一边生活着,一边焦虑着。

  即便是拍纪录片的导演本人,他也说“我不觉得自己真的变化了”,不过他的确在做一些更自由的事情。

  改变,应该不是旅行会带给你的吧。长途旅行,于我而言,仅仅是另一种生活方式而已。如若你感觉焦虑,彻夜狂欢和在海边的日出只能让你瞬间感受脱离束缚、自由自在,之后呢,恐怕焦虑依旧;如若你感觉孤独,那一次次的相聚、敞开心怀、而后离别只能让你对孤独体味更深。所有的改变,都不在乎于外在的环境,那充其量只是个诱因;一切真实的改变,都发生在内心最深刻的地方。

  只不过,如果有机会,如果有条件,能尝试一下不同的生活方式,从另一个角度给自己一个改变的契机和机会,又为什么不呢?

  Guys, take it easy. Don't regard it too sacred or too scary. We are not the Creeps, and we are just average people, still with dreams and inspiration, just like you guys who stay in the city life, pursuing things you cherish and having doubts and concerns all the times.

  That's just another life style, long travelling.

  《星期六的地图》观后感(六):只有回忆能带走

  一直以来都以背包客定义自己旅行时的状态,不跟团,独自上路,住青年旅舍,与本地人聊天,吃地道食物,这是我旅行时的方式,却从未想过,当旅程无限延长,这也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25岁的生日即将来临,大学时觉得那很遥远,可转眼间,我已成了每日朝九晚五的小白领,做着一份体面稳定却一眼望得到头的工作,每天走一样的路上班下班,做饭,吃饭,洗澡,上网,睡觉,周末尽量参加有趣的活动,与朋友聚会,去没去过的城市角落,一有假期就往外跑。外人看来,我的日子已经很充实精彩,但自己知道,厌倦与无聊已成为常态,我的热情和勇气在消耗,生活需要的是一次彻底的改变。我曾许诺自己,25岁要做点儿不一样的事儿,做点儿令自己也觉得自己很酷的事儿。现在的自己与小时候的展望相差那么远,至少这个许诺,我想把它实现。

  去年7月,启程之前,偶然看到这个纪录片,得到鼓励,更加坚定。朋友说,总有这样的故事被你看到,蛊惑你上路,我说,是我的眼睛总是选择看到这样的故事,因为我想的和他们一样。不是不喜欢美丽的衣衫,豪华的房子,奢侈的晚餐,只是不想让年轻的时光简陋成仅仅为未来累积财富的日日夜夜,某一天,终于能穿着美丽的衣衫在豪华的房子享用奢侈的晚餐时,才发现过去的10年一片空白,无话好谈。像片子里的德国人Jens说的,我想在生命结束时,知道自己这一辈子过得不错。

  如今,我完成了旅程归来,重看这片子,再次被打动,主人公们的经历,我都感同身受。出发前的恐惧与焦虑,各种上火,嗓子肿的说不出话,准备过程屡次动摇,直到打车去机场的路上,我都一直默默想着,下一个路口就让师傅调头。青年旅舍各种混乱,不能洗澡的,全部订满的,半夜窗外施工一直鸣笛的,凌晨4点室友离开大声讲话不停摆弄塑料袋的,可当你资金有限又想认识有趣的人,就接受不如意的一切。接受常常吃不到可口的饭菜,接受每隔几天就要重新打包一床的杂物走向下一站,接受坐长途汽车火车颠簸到骨头散架,接受被小商小贩坑骗,接受一个星期一直穿一件T恤,接受不能随意买喜爱的纪念品因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接受一个人庆祝节日,接受生病没人照顾咬牙硬抗,接受跟路遇的朋友告别再次孤单前进。接受,直到这一切都成为习惯,一切像在家里那样自然。

  当然,乐趣终究多过艰难,没有人是受虐狂,很少人能单纯地享受挫折和苦难。壮丽的景色,新鲜的文化,美味的食物,还有那些可爱的人。你不得不与人交谈,你愿意尝试着相信陌生人,你变得耐心,你不再为每一件脱离计划的小事担心或愤怒,你不再因错失了一天的日落而捶胸顿足,你不再试图掌控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你开始任事情自然地发展,你不会轻易讨厌一个人,你为得到的每一点关怀和帮助而心生感激,你学会听别人讲他们的故事,你渐渐发现,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人们并没有什么不同。

  片子的导演作为美国人,常常要接受其他国家的人对他的祖国在政治上的声讨,我作为中国人,自然也少不了关于台湾西藏自由人权的种种讨论。当然,都是讲道理的人,结论通常是,都是政府的问题,人民还是很好的。这是个媒体主导舆论的世界,平民百姓从报纸电视中得到的几乎都是片面扭曲的信息,亲眼所见都未必是事实的全貌,更何况坐井观天,这也正是旅行的意义之一,它让人变得客观。

  不必在路上长达一年两年你就能深刻体会到对某些东西的厌倦。像片子里一样,你从哪里来,下个目的地是哪儿,你开始旅行多久了,还打算走多久,这些问题的答案恨不得都印在衣服上。天天看雪山,天天看城堡,天天去沙滩,见的多了,曾经的兴奋与震动变成只不过是另一座雪山,另一个城堡,另一片沙滩。

  旅程终究要结束,你开始舍不得,就像当初舍不得那份工作,舍不得离开家人朋友,舍不得家里的沙发和床一样。你不想回去面对原来的生活,不知如何适应没有旅行的日子,和孤独的自己说再见,陷入熟悉又复杂的人际圈子。你回到原点,朋友看到你黑了沧桑了,亲人心疼你瘦了累着了,你感到自己的心起了变化,却又不明确变了什么。

  不曾想到的是,你发现,回来以后,竟然更孤单了。每个人都在问你下一步的计划,没有人对你在路上的故事真正感兴趣,你有满满的兴奋与感动想要跟你爱的人分享,给他们说说那精彩的世界,却没有人真心要听。你觉得自己有点儿格格不入,于是变得愈加沉默,但是你知道,回忆都是你的,那美好从未离开你半步,我没有一秒后悔过当初的决定。

  很是喜欢正片结束后那40多分钟的后续采访,旅行终止了,影片放完了,生活还得继续。Jens回到柏林,也有些不知所措,但当他手握着电影的光盘,里面有他的电影的光盘,模拟着将来要对孩孙们说的话,眼里满是骄傲与快乐,而下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他已经在巴黎申请做一个驾驶员。他说那是他童年的梦想,长大以后忘记了,直到现在。也许这是他实现这个梦想的最后一个机会了,他会为了它付出一切,他觉得他找对了,做这个会让他快乐。曾断言自己不能适应长期独自旅行的Sabrine看过影片后深感遗憾,后悔自己没有完成间隔年。Katie在旅程开始时不确定把所有积蓄花在这一趟行程上值不值得,在旅程结束时她说她明白了让金钱随风去的意义。在巴西的海滩上,Rebecca说她觉得房子,工作,一切都是身外物,都不再重要,后来她回了伦敦,贷了款,买了房子,努力工作,她忘了她在海滩上说过的话,也不想再一次独自一人做这么久的旅行。导演本人呢,回到家,完成了电影的剪辑,给自己三个月的时间卖掉了电影,然后到了一个‘我现在该做什么’的状态。他说他本来觉得这趟旅程并没有改变他太多,事实上确是深深地改变了他。这个星期二的早晨,他坐在这里,没有工作,不知道这个夏天要去哪里,但是他并不那么焦虑,他期待未来能做些有趣的有挑战的事情,他还不知道那是什么,但一定是要带给他像过去的一年里带给他那么多的快乐的事情。

  不论前因后果过程又如何,每一个人都承认那场旅行是他们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接下来我要做什么,我还不知道,好像也没那么担心,做让我快乐的事情,做不会后悔的事情。

  生命的尽头,尘归尘,土归土,只有回忆能带走。

  《星期六的地图》观后感(七):他们说的话

  quot;Nobody care what do you do,they just ask where have you been and where are you going to. It's a better way for me to make friends"

  eople you hang out with is someone you never know before and you will never meet any more. You can have 5 hours friend. Your friendship is in one single city,and you never get in touch.Of course it's difficult saying goodbye, but it's still good to know each other

  《星期六的地图》观后感(八):A Map for Saturday

  Returning from a 3 weeks 5 places self alone backpacker trip, I am attracted to this documentary movie about 50 weeks 26 countries self alone backpacker travelling. Why are we travelling? What do we expect from it? Does it heal, does it hurt? Does it change anything, and to which direction to which extent? Finally is it an addiction, an escape, or simply a lifestyle?

  For quite a long time, I was afraid of going to Lhasa, afraid of loosening the connections with the real world, afraid of floating on the way and losing the ticket to get back. After all the spinning roads I went through, all the happiness and tears I had, all the efforts to dig for meaningfulness I made, I find it getting me closer to the real world rather than to the wandering fantasy, unexpectedly, how much more I love my family and friends, I enjoy my work and life, and I appreciate my time and experience. I may be looking for someone or struggling for something when I initiated the pack and go, now I guess I found it, I am back and I’m no longer in a hurry. This is magic.

  My upcoming Egypt trip, I know it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it will be more about family union time than travelling itself, and will be more about the real people real love than about the vast unknown. Dear mom and dad, I’m looking forward to.

  《星期六的地图》观后感(九):也许不止是个梦

  星期天的下午,我又一次有时间坐到地板上看完一部电影,距上次这样看电影整整过去了一年,距买回这张盗版碟片整整过去了两年……

  两年前我看了《搭车去柏林》,在旅游卫视认识了谷岳和刘畅,那个时候我刚刚开始一年有几天去一个自己喜欢的城市看看的假期生活,那个时候我已经明确的可以界分我不是一个背包客,只是一个观光客。

  《搭车去柏林》没有让我热泪盈眶,《星期六的地图》让我从开始的第一秒就失声痛哭,不是因为它比《搭车去柏林》更具感染力,只是它更加贴着我的心,刺痛我的梦想,在它蠢蠢欲动的时刻。

  如果你有一份朝九晚五收入不错的工作,如果你一个面积不大但是干净温馨的小家,如果你有一辆中等排气量中等空间的家用小车,如果你有一个温和忠诚渴望晚饭后牵着你的手散散步的亲密爱人,如果你有一位深处焦虑中时时感到不安的母亲,你还有一位心心念念为创造良好物质条件而仍然坚持奋斗的父亲,如果你的存折上有点积蓄但不足以让你偿还贷款并未来换个大一点的房子……

  如果你拥有了上述全部后,突然有了一个奇特的不能控制的无时无刻不敲打着你的内心的旅行梦,你该怎么办?

  像电影中男主角一样,一天醒来,突发奇想,然后坐在办公室对着老板说我不干了,我要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去环游世界。老板先是瞪大了眼睛看着你问你是不是开玩笑,然后骂你就是个神经病。

  你潇洒的和老板说拜拜,细细打点自己手中仅有的积蓄,背上沉重的行囊,吻别爱人和亲人,转身走进机场,几个小时后降落在地球的另一个陌生的城市中,独身一人。

  起初你恐惧,寂寞,孤独,躲在旅馆的房间不敢走出一步,没有几天你开始想家骂自己疯了应该买张机票返程,你哭了睡,睡醒了又哭,然后没有办法开始走出房门,你开始学习和陌生的人成为朋友,他们是和你一样的背包客,快速达成的友情冲淡了你对未知的恐惧和独自一人的孤独,进入了真正的快乐。

  后来你越走越远,生活中的新鲜和刺激不断的变化着,你的心情在一段又一段相遇和分别中起起伏伏,起初你难以释怀后来你内心淡然,因为这相聚和离别让背包客的旅行更加充满了魅力。再后来你越来越独立坚强,车窗外陌生而美丽的景色已经不能让你兴奋尖叫,生活在路上,景色始终的变换就是一成不变,你开始懒得解释自己来自哪里要去哪里或者去过哪里,一个资深的背包客已经可以完好的和自己相处,享受孤独。

  再后来,你不再满足于一直走一直走,或许在某个国家和城市做点什么能够让你更加明白旅行的意义,你也许会爱上某一个旅伴,但是几天后她离开了你的生命旅程继续走自己的路,因为你们明白一年的旅程不是用来寻找爱情的,更多的是寻找自己,但是你们短暂的爱比烟花还灿烂的留在了记忆深处。

  最后有一天你发现时间飞快的逃离你的身边,凌晨的闹钟叫醒你,告诉你这是最后一个星期六,返程的飞机让你惆怅万分,你总以为自己就要厌倦旅行了,但当回家的这一天真的来临,你才发现自己还想继续走下去……

  到底我们能不能在旅行中找到些什么,旅行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或者我们自己的样子,到底旅行能不能让我们知道自己将要前行的方向,有时候我们抱着这样美好的愿望上路,却最终还是迷失其中,但是旅行的记忆是不可磨灭的,它让灵魂散发出夺目的光彩,让接下来的生命充满了期待和希望,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亲自去看看世界的样子,只不过这个机会太容易被错过,或者被放弃了。

  纪录片结束,生活归于平静,我哭是因为我怕这只是我自己的一个梦,我也恐惧一个人前往未知的城市和世界,恐惧旅行可能带来的危险和不安,但是它又充满了诱惑的魅力,我深知如果错过,一生都不会再有机会拥有。

  选择过于艰难,谁知道辞掉铁饭碗一样的工作,是弃之鸡肋,还是会从此就穷苦潦倒,已经稳定的家庭能够接受吗,接受一个30岁的大龄女孩放弃一切奔向最不靠谱的未来,原来真的是越温暖的环境就越容易变成密密麻麻的丝线,将你紧紧缠住。

  如果我要上路,那一定是寻找什么,在迷茫之中,寻找可以为之坚定,奋斗,永不放弃的信念,而不是终日在温室中惶然度日,一天天衰老。

  《星期六的地图》观后感(十):被豆瓣屏蔽了的一篇日记

  一点感触

  2010-06-24 00:04:37

  看这部电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导演布鲁克曾经在我工作的客栈住过,那是一个典型的文艺青年,看上去平静深沉,也不像其他欧美背包客那样比实际年龄沧桑。用苹果机,电脑里有他采访Chris Garneau的视频,记得他说他好像在制作一部新的电影。印象最深的他的名字里有个词:earthchild,地球孩子。好像也是他工作室的名字。

  看过电影之后的我想,他的平静深沉应该有一部分来源于长久的旅行,但是从他其他的即兴视频里还是可以看得到他的激情。

  说说看电影的感受。我从来不是一个旅行者,也从来不怕承认这一点,我有很多爱好:唱歌、画画、阅读,还有消磨时间的各种无聊方式:上网下载音乐看电影看电视剧看动画片看音乐电视看豆瓣九点,以及买东西淘宝甚至于只是一遍又一遍刷新看看有什么惊喜送上门。但是阴差阳错,半年前我开始在一家青年旅社工作,开始告别与世隔绝的宅生活,习惯每天见到来自不同国度的人,说最国际的语言,努力记得所有顺口或拗口的名字,试图让那些第一次迈入中国这个陌生国度的人有最多的亲切感,

  我一直相信生命就是一场旅行,所有的人都是匆匆过客,只是有些人共处的时间长,有些人共处的时间短。在这里工作后,这种感觉更为强烈。几乎每一天,你都要说HELLO,说GOOD BYE, 说HAVE A GOOD DAY, HAVE A NICE TRIP, HAVE A GOOD JOURNEY, KEEP IN TOUCH, I WILL MISS YOU, I WILL WRITE TO YOU……是的,除了一遍又一遍重复的例行介绍之外,说得最多的是告别的词句。起初关系稍好的客人离开,都会让你伤心,痛苦的是你发现哪怕你们在离别时承诺保持联系,等他们迈出这个小小的天地,一切都可能会不一样。

  我一直以为这是因为旅行的人跟一直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的人是不一样的,因为在旅行的时候你可以变成任何人,也可以成为真正的自己,但是后者永远在采用一个姿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面对现实。看了电影之后,布鲁克和行走的人这样解释:因为每一次旅行你都会觉得你有一点变化,但你回到常规生活中之后,发觉所有的人都没变,都在原地踏步。

  至于那些承诺过但疏于联系的人,他们也给出了这样的解释:随着旅行时间的延续,大家对告别都习以为常,其实就像一份工作,刚开始总会让你兴奋、或痛苦、跃跃欲试,但重复了太多次,你就自然而然变得麻木,不可能那样一直兴奋下去。

  我也渐渐习惯了告别,哪怕是关系非常好的客人,如今也只是目送其出门,嘱咐好出租车司机要去的目的地,挥手告别。更多的时候是,帮他们开门,目送那些没有太过深入了解的客人背着背包头也不回地前往下一个目标,然后我回头,继续跟院子里的猫咪们玩耍,抬头看小燕子们还要过多少天就可以飞出小窝到一片新天地去。

  他们常会被问到电影里的那些问题——我当然也问过他们无数次,而我也会偶尔被问:你去过哪些地方?你从哪里来?我的答案总是非常无趣而扫兴:“我不是个旅行者。”然后他们多半会说:去旅行吧。也许是忠告,也许是期望分享。其实我曾经尝试过独自旅行,但是以三天后的失败告终。

  好在如今我的每一天也都是一场特别的旅行,遇到不同的新人,做重复的事,但总是充满着对未知的期望。

  看过A Map for Saturday,松口气,也许他们是对的,如果有机会,我应该去走一走,但是真的不见得非要以背包客的方式,郑渊洁说:所有的经历都是钱。这也说明,所有的经历都值得体验。很高兴通过这部电影我更理解了那些背包客的想法,更确定似乎要停留或是行走。在开心网上前几天一时感触而更新的状态居然还算确切地说明了我现在的心情:MOVING TO STAY。

  让我再好好想想看。

  ——————

  附赠一个布鲁克和他的好友一起制作的一个恶搞MV,是在中国拍摄的。

  (日记里提到的电影:A Map for Saturday)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