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与狼共舞》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与狼共舞》影评精选10篇

2022-04-19 03:03: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与狼共舞》影评精选10篇

  《与狼共舞》是一部由凯文·科斯特纳执导,凯文·科斯特纳 / 玛丽·麦克唐纳 / 格雷厄姆·格林主演的一部冒险 / 剧情 / 西部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狼共舞》影评(一):《与狼共舞》做到了

  我对这部电影颇有点“相见恨晚”。知道这部电影已是十多年前的事情,却一直没看过。极度苦闷下无意想到这部影片便翻来看,四个小时的时间让人意犹未尽,用震撼人心来形容也不为过。温故《与狼共舞》,蓝天白云下广袤无垠的草原,厌战的邓巴中尉带着他的战马西斯科只身投入到这片向往已久神奇的西部土地。在最偏远被废弃的哨所,一匹名叫“一双白袜”的狼与他为伍,跨越种族的偏见与歧视,邓巴与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成为朋友并成为其中的一员。邓巴将在这里所看到的以及所发生的一切都写进了他的日记,并声情并茂地配上了插画。我觉得邓巴不仅是一名善良勇敢且具有冒险精神的军人,同时也是一位通晓绘画与写作的艺术家,更是现代社会中真正的文明人。

  中尉、西斯科、一双白袜、风中散发、许多微笑……以及这里的天地仿佛都已经浑然一体。恢弘的交响曲与壮阔的西部原野交融在一起此起彼伏,随着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又落下,浩荡的野牛群狂奔在原野上,震耳欲聋。让人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时充满了敬畏之情。白人的入侵却破坏了这里的安宁,迫使这里的人们不得不离开世代繁衍生息的家园。穿着印第安服装说着流利的印第安语言的中尉被白人误以为是叛变,为了不让这里的人们受到牵连,邓巴只能选择离开。当风中散发在山顶高呼与狼共舞的名字时,我终于抑制不住,彻底泪崩了。最后导演以邓巴的离去作为结尾,并用一段简短的字幕来向观众阐述印第安人最终的悲惨命运,聪明的绕过了那段白人对印第安人赤裸裸的掠夺与杀戮的血腥画面。

  在这个浮躁不安的社会我们真的需要让心慢慢沉静下来,好好感受,所谓文艺片的定义是使人感受到人性的美好情感并得到共鸣,最成功的文艺片即是商业片,《与狼共舞》毋庸置疑是成功的,编剧迈克尔·布莱克曾说过“艺术的功能,就是打动人们,让他们采取行动”我想这句话便是对这部电影最好总结。

  《与狼共舞》影评(二):《与狼共舞》和《最后的武士》

  这两部片子,除了时代背景不同之外,简直相似到了像是一部片子的地步。

  主题上,都是反映新旧文明的碰撞,饱含着对注定将逝的美好的痛惜之意;拍摄上,都大量运用广角镜头,展现远景、全景,营造出大气磅礴、宁谧苍凉的意境,使观众看过之后,深深感染,陶醉其中,流连忘返,对电影中的生存方式心向往之。

  就连人物的设置,也近乎雷同。“与狼共舞”与奥根,“踢鸟”与胜本,“风中散发”与真田广之演的那位武士,“挥拳而立”与加藤小雪演的那位贤妻良母,无论身份、处境,还是性格,都可以一一对应。

  所以,如果您太珍惜时间,那么这两部片子,只要看其中一部就可以了——不过至少要看一部。这么好的片子,错过实在太可惜了。

  虽然后者明显有亦步亦趋模仿前者的嫌疑,但仅从节约时间方面考虑,我还是倾向于推荐后者。因为前者拍得过于抒情诗化,情节不免有些散漫——这绝不是批评——后者虽然篇幅也不短,但情节还是紧凑一些的,矛盾冲突也比较激烈,战争场面相对较多,这就显得比较好看了。

  《与狼共舞》影评(三):鸡蛋挑骨头

  这部获得过奥斯卡大奖,豆瓣评分最高250部电影,被各种教科书视为圭臬的美国式类型大片显然没有想象中的好。当然作为凯文·科斯特纳的首部导演的作品,无论说是从影像的流畅上、整体的节奏上、艺术构造上、技术运用上、影史地位上都是卓越的。下面只是探讨这部电影有哪些地方是我不甚满意的,类似于鸡蛋里挑骨头。

  1,太美国主旋律。说其太美国主旋律,但并不否认其价值。就故事本身而讲,一个代表阶层上端的“文明人”彻底融入一个阶层末端被侵略的“荒蛮人”的“神话”,题材上很具备挖掘性。凯文对这个故事的构造上,彻底模糊了美国的侵略的历史现象,而把这种情景通过一个白人融入到一群印第安人的生活中,实现了美国普世价值观念入住全球的新寓言。这种寓言是剔除掉丑陋的真实,只留下美好的真实。比如说整体风格是“诗情画意”的,故事讲述视角是一个有迫切回归自然目的的白人,故事忽略文化排斥,故事在场景构造上少血腥、少屠杀,故事对于角色的构建是非黑即白的(比如说印第安人中苏族人是善良的,另一族人是邪恶的)。

  2,节奏慢,抒情性的东西太多。这个节奏也许在90年代尚可,但是今日看来实在是很拖沓。

  3,符号性的东西没特别好的起到作用。狼、马的符号,没有起到在节奏上的强拍、重拍,对重点氛围的重点渲染,用得不好,很暧昧,很做作。

  特别佩服的是摄影、构图,演员表演,细节构成上。

  《与狼共舞》影评(四):又是一个史诗

  随着时代的发展,印第安人的形象从《搜索者》里的阴鸷狠毒残忍野蛮,到《飞越疯人院》里具有象征意义,再到《与狼共舞》里,甚至有了几分可爱的色彩。(这也是导演着力刻画的)

  点开电影,最先被震撼到的是片长,足足,足足四个小时,得了,这又是毛史诗吧。嗯,编剧倒是很老实,没搞什么倒叙插叙双线条,就一条主线即主角心灵历程,也就是说,这部电影不是想探讨形而上的哲思,它就是想讲一个故事。如果把片名做人名讲的话,结合西方文化背景,电影如《阿拉伯的劳伦斯》戏剧如《亨利四世》小说如《约翰克利斯朵夫》歌剧如《唐璜》,都可以印证,这就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叙事类电影。

  摆脱了这个心结后,再去看故事的含金量。

  这是一个被成功反卧底的故事,一个lost的白人在印第安人文化中找到了认同就开始帮红种人打白人的故事。记得当初读《全球通史》,作者(我就不卖弄我会背那个逼长的名字了)动情的描绘了原始社会的阶级构成和一天生活,向往之余不觉和梭罗产生了共鸣,反现代化的同时不断行走探索,终于发现我是一个连大型犬都怕的文明人,遂绝了隐居的梦。男主也大致如此,寻找人迹罕至的地方体验生活,新鲜感过去后被认同感需要被再度唤起,求助现代文明无果后就转向印第安人,结果色利双收。耶!

  就是反现代化。

  印第安人朴实什么的确实如此,但这是环境筛选而决定的,他们不是什么自然之子,他们也是五万年前冰河期穿过白令海峡的客人,是我们黄种人的远房亲戚;白人也确实不是他们自诩的文明之子,他们也是在500年前的扩张,三百年前的突飞才确立了城市和西方的秩序,带来了民主自由博爱等概念。我的意思是,反现代化可以,但不要只停留在抹黑文明人,高亮原始人的层面,这一点从后来题材类似的《最后的武士》乃至《阿凡达》都没做好,一个是靠阿汤哥耍帅,一个是靠后光魔时代的特效,都是差强人意的作品。

  想要让观众发自内心的反现代化,你就去唤醒他们对安逸不可救药的追求。

  我个人觉得这一点就是《瓦尔登湖》在中国热销的原因。

  耶!

  纵观世界历史,现代化大潮不可避免,虽然过程不乏阵痛和迷思,但我们仍要坚定的说,现代,就是进步的。我们需要有人反现代化,但是,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去建设。毕竟,说比做容易多了。

  《与狼共舞》影评(五):Wild West Heros

  电影金曲(5):Dances With Wolves原著、电影和背景音乐

  图文视频并茂版:https://site.douban.com/284561/widget/notes/193273516/note/634321075/

  那又是一个晚自习逃课的夜晚,我在公园里看完了《与狼共舞》英文原著。安静地进入故事,一个人,在习习凉风之中。那个场景我至今记忆犹新。

  lt;图片1>

  多年后才看了凯文·科斯特纳导演和表演的电影,电影拍摄非常曲折,耗时耗钱,最终获得了1991年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奥斯卡奖项,可以说是经典史诗电影。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所谓的“剧透”,对我来说,没有看小说那种身临其境。也可能因为,看小说有更大的主动权,看电影只是跟着电影走。

  先读原著的时候,草原、那只狼、印第安部落等等在我眼前浮现,电影直接展现的影像想象空间就小多了。想象空间很重要,相对于电影,文字更让人浮想联翩。

  慕容雪村在《好文字可以托起一个灵魂(演讲稿)》里说:

  同样,《铁皮鼓》也是杰出的小说,可是也拍不出好电影。虽然拍这个电影的,是德国的电影四杰之一,施隆多夫,但比较电影和小说两个文本,我不得不说,电影实在是没法看,像撒灰党、洋葱地窖等有力的章节,全都没有表现。

  从那集《老梁看电影》我知道了《与狼共舞》剧本、小说和电影的产生过程,是先有剧本,然后凯文.科斯纳劝编剧写成小说,三年后才拍成电影。

  lt;图片2>

  凯文·科斯特纳执导的《与狼共舞》是公认的成功,《狼图腾》和它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不过我还是更喜欢剧本改的小说,并且渴望重读一遍。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有有一种类型片叫做西部片,只是沉浸在这个西部草原的故事里。其实电影我也没当成西部片来看。

  最爱电影原声。当这段音乐响起,我的心已经和那只被称为Two Socks的呆狼在美国大草原上起舞。《与狼共舞》片头就是这段音乐。

  The John Dunbar Theme,这段背景音乐超赞。我想起了兰波的诗句:“和大自然一起幸福得如同和一个女人为伴”。

  人与自然,文明的冲撞,当年看的我热泪盈眶。最喜欢的小说前100肯定有Dances with Wolves。

  最后告别人类文明,和苏族人永远在一起。就像《野性的呼唤》里的那只狗回到荒野。

  梦千寻书社原创,写于2011到2013年

  提供一段资料,来自视频上传者”李根楠”:

  这首经典的电影背景音乐在中央电视台频频被使用,《与狼共舞》的配乐出自电影配乐大师约翰.巴里之手,他为这部影片的配乐可与同出他手的得意之作《走出非洲》配乐一比高下,凯文.科斯纳酷爱音乐气氛,因为整部影片的音乐比例极大,不亚于他的自言自语,以至于没有音乐背景的镜头也有了独特的风味,《与狼共舞》摄像也十分成功,壮美的西部大草原在这平缓而又气韵十足的音乐衬托下,令人想望不已。与狼共舞的整体音乐风格就如一个巨人的低声吟唱,虽然音调始终不高,但依然让人感到气势不凡,John Barry以其擅长的华丽管弦乐细细展开。血脉贲张的激斗、广阔的大场面、柔美、激昂,我们通通都可以在这部配乐中体会到那种历史得厚重感和人性的温纯。

  维基百科:

  《与狼共舞》是一部1990年相当知名的电影,获得七座奥斯卡金像奖。此片描述美国在1860年代,南北战争结束时,一位美国士兵与印地安苏族的故事,这部电影中有不少台词坚持使用苏族的语言说出,旁白采英语字幕,在当时的美国电影圈,是很罕见的。

  想要买琴或者学琴,欢迎推荐,钢琴、吉他、架子鼓、古筝等等都可以

  如果坐标位于北纬31度14分至32度37分、东经118度22分至119度14之间,可以预约到店试琴 ^_^

  宁辉琴行官网:www.ninghuiqinhang.com

  小站:https://site.douban.com/284561/

  预约Tel:189-2140-7482 扣扣:570358294

  《与狼共舞》影评(六):跟着感觉走

  一般人,有谁敢与狼共舞,不得不提及此人的勇气,胆识和一种灵气。当然,其实最重要的也只是这灵气一项。

  灵气,一个抽象词汇里面最有活力的词语,这个词语让人感觉全身上下都散发着一种魅力。因为,这个词语首先与造物主的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造物主,或者说上帝,总是让凡人又敬又畏的,他老人家的意图,岂是凡人能猜得透的?胆识,灵气,这个词语总像是造物主偶然开个小玩笑,想要把自己的想法来传达一下,有灵气的人幸地成为了这个中介。所以,很显然,这份灵气让凡人几乎可以通达造物主的创造力的冰山一角。就像与狼共舞。这不仅仅式一种勇气,这还是一种感觉,来源于他内心的潜意识里面的感觉,就像造物主对万物都晓然一般,他也只是理解一匹狼的寂寞,所以他才可以从容共舞。

  当然,与狼共舞还是一种选择,这种选择不是源于理智,只是源于一种天然的好奇心和对世界对自然的无限融入,他既不端架子,不屑于饰演什么需要万人景仰的角色,也不惧怕,不惧怕狼的传说中的危害性,反而式一种自然而然的同情。每一个生灵都值得同情,值得尊重,值得共舞。

  这个事实的形成并不是一个事先预设好的计划的产物,而是众多的条件共同作用的共同产物。一个人的归属在哪里,并不是他一出生就注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机会,去探索人之为人的道理和秘密,每个人跟随自己的感觉来行事,最后成就什么也并不是人们可以操控的。所以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任务,自己的追求,自己的归宿。

  但是有一个值得深思和注意的案例,人的孤独带给人很多死气沉沉的感受,胆识也带给人很多勇气和力量。所以,大多数人找到自己的归宿的方式只是让自己从孤独中解救出来,譬如结婚,譬如工作,譬如争权夺利,再譬如与狼共舞。另外的维度,就只有去战胜孤独---修行自我,无论是宗教的方式抑或是信仰的方式,都只是其中的一些常见方式,其实自我欺骗也算是一种,而且很多情况下收效显著。

  因为人其实很容易被说服,被别人说服,被自己误导。你无法确认你做的事情永远正确,于是人们只好不断苦恼。最好的结果是,不管你做了什么,永远不要去后悔它,只是去接纳,跟着你的感觉走,不要害怕出错。希望就在前方。害怕没有用,担忧也于事无补,还不如努力试着去沟通。

  虽然不得不承认,人对自己的定位很重要,但是你并无法即刻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只能顺应时间,跟着感觉走,走向你未知的未来,这虽恩会有很多忧伤,但是也有很多经历和体验,让你知道你的生命很完整。

  《与狼共舞》影评(七):与狼共舞,深沉而悲壮

  首先承认,写这篇影评,依然是站在“文明人”的角度,并没有众生平等的把自己划归为不带任何标签的一枚生命,更不是站在印第安人的角度痛斥掠夺。在此,仅把印第安民族视为人类发展所牺牲的一个符号,它同时代表所有的原著民、自然家园以及那些备受伤害的动物种群。

  不得不说,一开始看到《与狼共舞》236分钟的片长,有一点望而却步。然而随着影片的进行,自己很快就融入到剧情中而浑然不觉。近四个小时,被片中各种壮观的场面震撼的同时,也一遍遍接受着心灵的涤洗和质问。

  这部影片取材于南北战争后美国西部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冲突,但事实上却是人性和贪欲的对峙。而影片的“狼”也一语双关。

  片中的主角邓巴中尉可算是“文明世界”人性的化身,他勇敢、善良、坚韧、包容。他敢于同命运抗争(不愿相信自己可能永远不能走路),怀着慈爱之心同等的对待生命并对他们心存感激,面对本来相互敌对的、文化及价值观完全不同的民族显示了他充分的尊重和包容,对朋友情深义重富有牺牲精神。然而他又真实无比:面对未知的境况心怀恐惧,面对自己原本的立场和“新朋友”的立场间的冲突充满矛盾和纠结,陷入平凡的爱情,渴望有一个家生儿育女……于是这样一个邓巴中尉怀着一点忐忑的心情融入了另一个被大自然所怀抱的世界中去,同时与欲望和征服绝了缘,甚至“叛变”来对抗原本的世界。

  片中被剥皮的野牛、被破坏的印第安人圣地、虐待邓巴中尉的士兵的丑恶嘴脸和印第安人的重义气、慷慨大方、淳朴善良、为保护族人无所畏惧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跟着影片一步步融合到那个“文明”之外的和谐世界里。如同片中主角所说,“看上去这里每天都有奇迹发生,无论上帝怎样对待他的子民,我都对他心存感激。从没认识过如此爱笑之人,他们忠于家庭,守望相助,那里唯一能找到的词是‘和谐’。”

  然而片中矛盾也无处不在。之前驻守哨所的士兵被印第安人抢掠一空,军官被逼无奈自杀,主角的妻子年幼时一家被印第安人所杀,印第安人捉到白人后毫无顾忌的处死并欢欣雀跃的庆祝,苏族人和波尼人势不两立为争夺食物而你死我活。于此,我们真正发觉,我们的“与狼共舞”中尉真正的舞伴不是狼,而是狼性十足的印第安人。如同狼一般,他们可能会伤到无辜的人,他们会残忍的弱肉强食,这一切顺应着自然规律。事实上,他们与自然化一,只能因尊重、关爱、感恩、信任而折服,不可真正被暴力、掠夺、残杀所征服,哪怕最终等待他们的是消亡。

  当然,我们可以再客观一点看问题,发展就要先破坏原来的局面,扫除“野蛮”“不开化”,把大自然充分为人所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然而事实却是,“未开化的”印第安人精神世界更加完整,而急速发展的“文明人”思想里充斥的却尽是利益、享乐、征服,被欲望入侵,变得急功近利、无情、冷漠而自私,我们“从没认识过如此爱笑之人”,这样下去以后更无法认识了,我们正在偏离幸福的轨道。人类的发展道路上人性并没有发展,狼反而更具人性,当我们为成功的征服吹起胜利的号角时,正被大自然一点一点的抛弃,这不是人类的悲剧吗。而且要作一个邓巴中尉就要被看作“叛徒”、被追杀、送去绞首,那么叛变了人性的掠夺者们将得到怎样的惩罚?

  另外,交换军装和军帽一段也让人颇有感触。当“风中散发”用英语说着“It's a good treat”,我们切实体会到真正公平的“treat”是交换彼此珍视程度相同的东西。并不是贴上价格标签就可以实现的。而且要得到别人的东西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而与文明为伍的入侵者被欲望驱使着只能无情的掠夺和征服,或者以自我为中心的进行着“等价”交换,他们认为付出体力的代价就可以得到野牛的皮毛、以枪支弹药的代价就能侵占别人世代居住的家园,那么,真正的代价还未到来。

  当然影片并不是把美好的事物悉数撕破的悲剧之作,男主角从完全不能沟通到融入到印第安民族中去,整个过程神奇而微妙;剧中一次次战斗的胜利让人拍手称快欢欣鼓舞;男女主角也最终因为爱,在印第安族人的帮助下走到了一起。影片仅在剧尾历史性的交代了印第安民族的悲剧,并未详细叙述片中主要人物都有怎样的结局。并且最后一幕也只是撤离一空的村庄和中枪未死的狼,给观众一点心理安慰。导演可以算是给出了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最美好的结局。这大概因为导演也并不想揭露人性被欲望生生打败的事实,不愿一手粉碎那个“每天都有奇迹发生”、人类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的梦境,善良的保护了观众们对人性尚存的希望和向往。

  观影结束之时恍然发现身边种种自然而然的事物是如此不自然。有谁知道眼前的繁荣又建立在多少破坏之上?曾经这里是谁的家园?可否也有邓巴中尉逃走或被抓去绞首?我们现在能做的,也只能是理性的擦干不知因何而起的泪水,把自己麻木的心稍稍唤醒一下,带着邓巴中尉那样纠结的表情,愧疚而感恩的该干什么干什么去。

  影片最后“风中散发”用苏族语喊出的“我是风中散发,你把我当做你的朋友吗?知道吗,你永远是我的朋友!”一遍一遍的在脑中回荡。然而,任谁换做是邓巴中尉,都无法热泪盈眶的回应他吧。唯一能做的便是沉默着离开,因为内心深知,结局早已被历史写好。“风中散发”那融注着无数情谊的深沉悲壮的呼唤,正如结尾孤独的狼鸣,无人回应……

  与狼共舞,深沉而悲壮……

  《与狼共舞》影评(八):Dances with Wolves

  邓巴中尉(凯文•科斯特纳 Kevin Costner 饰)在南北战争中立了大功,政府为了褒奖他,给了他任意选择驻地的特权。邓巴渴望着一种全新的生活,于是选择了遥远偏僻的西部哨所塞克威克。这里住着大量的印第安苏族人。

  一开始苏族人把他的到来有着抗拒,当邓巴主动接近和了解他们的生活,并搭救了一个从小在苏族长大的白人少女后,族人和他之间的关系开始回暖。他得到了一个印第安名字:与狼共舞。邓巴的骑术让族人惊叹,他的善良被大家称赞,和白人少女也日久生情。一次对抗外族入侵的战争中,邓巴更是被封为了苏族人的民族英雄。

  然而马背文化的没落已成必然,白人士兵来到这片土地,驱赶苏族人,捕捉“叛徒”邓巴,这片朴实的土地慢慢改变了容颜……©豆瓣

  《与狼共舞》影评(九):自己的感想

  很宏大,西部片。

  人物:邓巴融入印第安人的过程。起初他是一个立功的战士,为美国民族而战,但他久久未等到援兵,慢慢的在孤独与对印第安人的对抗中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生活有所改变,在他们的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娶了妻子,生活很知足。后来白人野蛮的闯入破坏了这一切。其实邓巴虽然是白人,但他骨子里是印第安人,一些坚强勇敢的重情义的民族,他们的战争仅仅是为了保卫家园,保卫女人孩子,而不是野蛮的白人那样侵犯别人的家园。所以他在融入的过程中有了一些反思渐渐的改变自己的立场,不再是盲目而战了。

  邓巴的性格坚强,独立,有男子气概,也有狼性,所以那只狼也是他的化身,他把它当做朋友,而那只狼也总是跟着他。

  其实邓巴身为一个白人,有活着印第安人部落中是很尴尬的,当他第一次看的印第安人杀白人时他内心并不好受,到后来他慢慢转变到一起杀白人。有时他会觉得无法定位自己,活在这种矛盾与挣扎中,他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群体,但,最终他是与狼共舞,他认同了这个身份。

  主题上面,似乎是将美国人侵占印第安人家园的一段历史。把印第安人部落的仗义,也白人的野蛮做对比。

  《与狼共舞》影评(十):与狼共舞

  现代文明部落里的邓巴与原始部落的印第安人的交流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碰撞的过程,邓巴在与那些人相处时得到了一种强烈的感受,那就是“和谐”。印第安人看似残酷无情,排斥外人,其实这只是他们保护自己的方法而已,一旦他们接纳了你,就会向你敞开心扉,很热情地对待你。。。

  好莱坞有很多关于印第安题材的电影,但它们总是千篇一律地把印第安人的形象描绘成攻击性,残暴的。

  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一种颠覆,值得一看的,背景音乐也很不错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