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咕是一只猫》观后感精选10篇
《咕咕是一只猫》是一部由犬童一心执导,宫泽理惠 / 长塚圭史 / 黑木华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咕咕是一只猫》观后感(一):把自己留给自己。
宫泽理惠的眼神好像喵哦。
在B站开着檀木看完了。大家在最后一集纷纷落泪,可是我没有哭。
我实在get不到那个落泪的点。只是心里酸酸涨涨的。
因为那4集都拢在一种初春的嫩绿的轻纱里的镜头,无一处不伤怀。
春天的风还是那样的吹过来荡过去,可是没有人能走在不变的风景里。
有种人的反射弧很长,那种很浓重的悲伤要在心海里划行很久才能抵港。
33以为她可以平静的接受,可是她其实也并不能。
多想对时间喊一声,别走的那么快啊,再等等我啊,还有好多中二病症我没发作完呢啊。。。
没有人会在原地,时间不允许。
寂寞和悲伤自己打包好,就着时间慢慢的吞咽下去就好。
看日剧是免不了会想一下国产剧的为什么。
看白色巨塔的剧评里,有人说到,日剧这样探索探讨人性是因为日本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了资本主义相当高的高度。所以2000后纯爱的日剧大多都扑街了。人们已经有精力和心情去回顾来时路。所以我想,也许等我们这一代老了的时候。国产剧也应该会有很棒的表现了吧。
有些情怀不到一定的年龄段是无法体会的。所以和小小少年们有无法沟通的情况是很正常的。就用一种默默的关怀和支持相待吧。
这个时候就想哼一哼 那句老歌词,走吧,走吧,给自己的心找一个家
会画画真好啊,看过了这部4集片也真好啊。
《咕咕是一只猫》观后感(二):一个讲述者,最大的情感是悲悯
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部片子,本来是为了猫咪来看的,可是在看的过程中却哭了无数次,这不只是一部猫咪电影,导演其实想说的是人生。
去年秋季的片子,在B站无意中点开,关于漫画家小岛麻子(原型应该是大岛弓子)的故事,作为观者,B站弹幕到最后一集大家说的都是寂寞啊,孤独啊,到最后只有一个人怎么办啊?可是我想导演犬童一心并没有想表示这个,甚至作为一个导演,这部片子都没有加入多少的个人感情,就是一个讲述者,一个旁观者,没有过多的表示自己的感情。一切就像是一首散文诗,并不必要问什么主题思想。
片子的最后所有的铺垫,所有和女主角有关交集的人都渐行渐远,可是回到家里却有一屋子等待自己的猫(回到家里等待自己的只有一屋子猫),读一下这两句话,看一看有什么区别?
人是群居动物,所以寂寞啊,孤独啊,都是常常被说的主题,甚至让人为这个落泪,可是要是我完全不在乎呢?
第二集的时候漫画家问教育儿子结婚生子的观鸟者,我生病没有了子宫卵巢,那么我的人生是不是完全没有意义了呢?
人生啊,那到底是什么?
看到最后,出现了漫画家的原型大岛弓子,看到了部分的咕咕是一只猫的漫画,看到大岛弓子在漫画里面写的她得了卵巢癌必须切除子宫和卵巢,可是她只是写着:几乎同一时间,我和猫咪做了相同器官的切除手术,但是因病手术和为了节育而手术是完全不同的。世事变迁,真是有趣啊。
一个人,漫画家,和十几只猫咪一起生活,猫咪也渐渐的老去,死亡,电视剧的最后是咕咕的死亡,而那散文诗一样的漫画的结局也是2011年随着咕咕的死亡,漫画也结束了连载。
我一直无法评价花之24年组,她们思想之宽广,奔放,不被拘束,创新,就连现在的漫画家都不能达到。而大岛弓子的确是我今年才接触的一位花之24年组。
好的作者只是一个讲述者,他最大的感情是悲悯,他并不去评价作品里的人,他不会表示谁好,谁坏,他只是讲述一段故事,他不会讨厌故事里的每一个人,他最大的感情是悲悯,他悲悯他们每一个人,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生命。
我想这就是犬童一心导演想表达的,不然他不会重拍他2008年的电影。尤其,电视剧的最后一集是:与生命同行。
与生命同行,我觉得这是最好的完结语。
《咕咕是一只猫》观后感(三):老病生死说不上传奇 ps:一定要看完第四集
这戏不看完第四集是不能了解其有多优秀的。所以请所有第一集都没看完就贸然说“果然不合适我看” “太慢了”的朋友不要着急给星。
有很多人是为了猫看的,当然看完绝对不会失望,但是这戏不是写猫的。而是借着猫勾出大岛弓子(既影片中的小岛麻子)温柔又孤独的生命轨迹。
只有四集。以一只猫的死亡作为开始,以另一只猫的死亡结束。如果第一集里萨巴的死已经让很多人泪目,不能想象他们如何看完第四集咕咕的死。
咕咕的死比萨巴更让人难受的地方,不仅在于这是一个陪伴了观众四集的角色,也是因为咕咕的死伴随着小岛麻子创作生涯的暗淡,助手和编辑的离开。小岛麻子在一个本以她为主角的颁奖礼上无从适从,害怕与任何人哪怕眼神的交流,而人群唯一能给她安定感的两个老友-南子和大森,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圈子,自己的路。
随着咕咕的死,两个朋友的远离,自己的衰老,第一集里麻子就流露出来的孤独终于发酵了,变得另人同情。麻子曾经是很怡然自得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让人羡慕,但是最后一集,麻子又回到了童年的那种状态,她的孤独又一次显得害羞局促委屈。
这相对独立的四集终于堆积完成。自闭的童年,没有付诸行动的同性恋倾向,使其失去生育能力的疾病。所有的这些都是点到为止,但是并没有随风飘散,全部都在小岛的生命里留下痕迹,一起写好了她无助的结局。而在中青年时代曾被才华加持过的光环和给予的那一点点热闹,最后只剩下一群与小岛同样需要怜爱宽容的猫。
所以到了第四集,作为观众的我,已经不仅是为猫落泪了,也不仅是为小岛麻子落泪,是为自己的落泪,是为每一个人都注定由盛及衰的生命落泪了。这部电视剧在第四集居然放了这样一个大招,你以为这是一个萌猫戏,最后故事要讲的却如此沉重--老病生死说不上传奇。
最后要说导演太骗人了,导演访谈时明明说:“宫泽理惠是个自由的演员,本片她自由的演,我也自由的拍,拍摄的时候连剧本都没有” 说的好像是随便拍的日本情调的散文电视。头三集是没错,第四集一个,好嘛,这那是随便拍的,步步为营,每一个细节都是伏笔。这根本不是啥《海鸥食堂》!所以如果还没来得及看第四集的,准备好纸巾!催泪弹正在向你这边发射!
《咕咕是一只猫》观后感(四):这是另一个故事
不知有多少人看过这部电视剧的电影版。
我在很久以前看电影版时,刚刚接触日本电视剧和电影。那时候,每天从豆瓣上寻找高分评价的日剧日本电影,在纸上列下名单,一一从网上找来看。那时候,我还有点急躁,不知道有一种电影不是用来打发时间,而是需要我们花时间来看的。所以电影版《咕咕是一支猫》,只在我脑子里留了个大概的印象。画漫画的小泉今日子还有她的助手上野树里,不记得发生了什么故事,只记她们之间相互扶持,相互依赖......大体上记得,这部电影是比较温暖的。
2014年秋天,电影版要拍成电视剧,并且还是原来的导演。在微博上看到这条消息的我,高兴了一整天。心里想着,这个秋天可以被治愈了。但心底也稍有遗憾,演员不是电影版的人。
已经完全了解了这部电视剧是需要我花时间来看的我,放缓了心情与身体,静静地看着。
在第一集里,咕咕原来的主人向主人公小岛讲述他过去的故事时,我便有些怀疑,这是原来那部电影拍成的电视剧吗?虽然当时那部电影我看得并不走心,但是当年的感觉不会出错,那原本是一部温暖的电影,为何现在的电视剧会如此沧桑,如此凄凉。
忍不住把电影翻了出来重新看了一遍。看完之后,再次确定,多年前的感觉并没有出错。小泉今日子脸上的神情和说话的语气,都带着一股不谙世事的天真与温暖。上野树里直率而坦诚地支持着她最爱的漫画家。他们身边周围的人都在这种氛围里与他们一起温暖地存在着。
但是电视剧除了有一只叫做“咕咕”的猫之外,感觉全都变了。
镜头,画面,视角,人物......电视剧《咕咕是一只猫》和电影《咕咕是一只猫》没有任何关系。
讲述过去童年的流浪汉,放学后在占卜屋为人掐算命运的少女,宫泽理惠故意放自己出走一天时遇上的父子......出现在主人公身边的人都带着让人无法忽略的一种悲伤。
探究过电影版与电视剧版为何会有如此差异的原因,许是创作者的心境发生了改变,他们已经由原来对未来的好奇变成了现在对未来的肯定,他们已经知道了更加真实的生命,是伴随着犹豫的孤独。
许是不同演员自身的气质。小泉是明朗的,宫泽是忧郁的。她们在同样处理一个镜头的时候,小泉抿起的嘴角也许是温暖的,宫泽却可能是苍凉的。
许是电视剧更加真实的缘故。到最后,原本朝夕相伴的助手也有可能变得相对无言,曾经对你关心备至的编辑也有可能成为只是工作上的同事。现实中,人与人之间都是独立的,每个人不会为了另一个人改变什么,人们只能为自己做出改变.....
所以,过了十五年,小岛什么都没变,身边的一切却都变了。连陪伴她的咕咕也离她而去,她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她根本无能为力。
实在太过忧伤又太过悲凉。
几乎是强忍着才看完第四集。看完这部剧才明白,原来悲伤是可以不用哭不用叫,只用镜头和画面便可以让你知道的。
只是,如果因为创作者的心境发生改变而让一部作品的感觉发生改变,那么再过许多年之后,作为观影者的我们心境也发生改变的话,作品本身的意义还会不会发生改变呢?
《咕咕是一只猫》观后感(五):胸口好疼
这个剧有着治愈和致郁的双重属性。
本来是冲着猫来的,但看过第二集之后就明白了这并不完全是猫的故事(PS这剧里的喵各种自带高超演技,剪辑一本满足)。抱着“到底谁会是男主”这样想法看待,但发现人家根本不打算讲那样的故事。
不那么感性的讲的话,就是一段人生吧。没那么多美妙,也没那么伤感,无奈也好,孤独也好,病痛也好,都默默地坦然承受了。
不是眼泪哗哗的那种痛,而是回过神来才感觉闷闷的。
第二集里编辑和漫画家的互动简直不能更喜欢。
第三集,是和故人重逢的故事。
那些因为某种原因而封存起来的情谊,虽然在现实里却断绝了,但还是在心里埋下了看不见的线。其实谁也没法回到过去弥补那时本当有的笑容。多年后的重逢,是学生时期的一个遥远的回音。
第四集一开场就是“十五年以后”。
小岛的漫画“咕咕是一只猫”得奖了,编辑来请她出席颁奖礼。
无意间提到编辑大森的女儿。
漫画家——当然,还是除了猫的陪伴之外,依然孑然一身。
屏幕前的我不禁立刻想到第二集最后,小岛并没有告诉大森那个问题到底是什么。
“那个问题,比世界和平还要大吗?”
“嗯!”
到底没有说。
想想也是,这就是小岛嘛。
——编剧也好,导演也好,你们真是满地埋刀片子啊。
“下次一起吃荞麦面吧。”
对应着第一集里大森帮小岛搬家时吃过的两次荞麦面。
那时候是编辑邀请漫画家。
现在是漫画家邀请编辑。
但是什么地方微妙地不一样了。
人生的轨迹开始错开渐远,就是这种感觉吧。
而参加颁奖礼,看着大森和南子,就好像是前半生的一场走马灯。
人生似乎就这么简单地被看尽了。
有些无所适从。
看着昔日的助手和别人谈笑风生却和自己有点无话可说(不是没有感情,只是……不知说什么的那种尴尬吧),以及多年的负责编辑有了新的职务和交际(想要和对方说什么,期待着对方在这个环境下给自己一点安定感,但发现对方在忙自己的事情,而骤然有了疏离感)。
小岛没有试图靠近谁,只是微笑着,站在人群的后方。
(可以别那么自觉吗,屏幕前的我胸口突然好疼)
终于堂堂正正地站到了优秀奖的颁奖台上,多年的坚持与梦想得到了回应。少年的自己,学生时期的自己,15年前和咕咕相遇的自己,都由衷的高兴着,看着这一幕的小岛也一起鼓掌。
但开心的同时又悲从中来。
看着周围的人离自己远去,却连伸手抓一抓的冲动也没有,只是干脆的站在一旁。或许不是不想,而是“顺其自然”:大家都有不同的人生,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不喜欢外出,乃至于被编辑怀疑“到底有多宅”的她,听了占卜师的话一鼓作气坐车到终点站,都被熟识的大森评价为‘了不起的旅行’的小岛麻子——真的挺像一只猫的。
猫也是那种不喜欢陌生地方,只有在自己熟悉的地盘上才会有安全感的动物呢。
15年。
一只猫来过,又走了。
“什么时候,咕咕已经比我老了呢?”
咕咕的离去、生老病死的无奈、无法生育而孑然一身的自己。
想想这些,又觉得那些留不住的人和羁绊似乎又没有了意义。
与第一集呼应的,老人的出现,小岛询问人生的意味。
在悲伤的尽头,画笔声和脚步声交叠,又响起上扬的旋律。
好像一切心结已经解开。
但狡猾地没有给出任何答案。
当然也没有答案。
因为这不是童话,是一段真实的人生。
--------------------------
好喜欢这个剧。
演员、镜头、BGM、故事,都好喜欢。
长度也恰到好处。
我被治愈了。
TwT
埋了三集的刀片子,也是够狠。
《咕咕是一只猫》观后感(六):一天
一天
文/莫偶然
最终还是决定去颁奖式,按着约定的时间转车,走路,好像有一阵子没有像这样走在人群里了,大家互不相识赶去不同的地方,步伐急匆匆的用力,说起来,人生也是这样。
到了大森说的地方有点茫然,很多人带着笑意彼此交谈,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我却找不到一张熟悉的面孔,直到被接待的工作人员叫住才发觉自己竟愣了好久。胸花的位置没有了,于是被系在了腰上,我抱歉的笑笑,却被笑着谅解了。想来没有人会明知要来颁奖式却提前戴了一朵花吧,这朵花对我有特别的意义,犹豫了好久出门前还是把它别在了胸口。
会场里一样热闹,站了一会儿发现好像被几个年轻人盯着看,忽然觉得局促,点头致意后边换了个位置,却意外看见了从前的助手,人漂亮了和一群人也很聊得来的样子,像从前一样受欢迎呢,她看见我便走过来,我说你从前怎么也不肯给我看的你的作品我都有看哦,她笑起来,之后又有人跟她打招呼便走开了。大森编辑也变成了普通的中年人,和很多人谈笑风生,却还是透着一副认真的样子,大家都好像过得很好。
到我上台的时候被叫了两次名字我才意识到,有点窘迫地走上去,接过好大的一束花和薄薄的一张纸,我终于拿到了一个肯定,为那个曾经被否定的自己和一直陪伴着我的咕咕。
漫画世界里的人是可以飞起来的,猫咪也可以讲话。
颁奖式结束之后一个人不知不觉就走到了遇见咕咕的那个公园,坐在从前那个长椅上,我想就这样下去可以吗?一个人生活下去可以吗?咕咕和萨巴远远地看着我没有回答,我却在心里有了答案。
回去的路上脚步越来越轻快,人群仍然步履匆匆,每张脸在路灯映照下充满了暖意,要快点回家啊,家里有人在等,每一盏亮着的灯里都有一颗等待的心。
打开房门便听到里面窸窸窣窣的声音,我对着小家伙们说我回来了,好几双圆眼睛看着我,柔软的身体蹭过我的裤脚,我知道它们在说,欢迎回家。
《咕咕是一只猫》观后感(七):生命的意义
曾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享受平凡细碎的幸福,也曾在心中阴霾的日子里怀疑人生的意义。生活就这样起起落落着。
直到今天,看到日剧《咕咕是一只猫》的终结篇。日本人最擅长把浅显又深刻的老生常谈放进最生活化的细节中来讲述,颇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
四集讲了四个主要故事,他们分别是老人的故事——幸福的童年和不幸的后来;巧遇天真无邪的孩子以及相依为命的父子;和青春年少时喜欢的女孩儿重逢;随时光流逝梦想的成就以及留不住的人。它们让人看到生命何其辛苦,有那么多生老病死,孤独寂寞,可也有那么多温情、偶遇、爱情、友情、又或者介于爱情与友情之间的感情、梦想实现,以及一个小小生灵的依赖。
有的人觉得剧集好治愈,有的人觉得好悲凉。其实就取决于你看到的是哪一面。人生就是这么有苦有甜。
它让我想起前一阵子看的英剧,在科技解决了生理局限后,我们就能获得完满的幸福吗?答案当然不是。当时看得我一阵阵心里发紧,有些透不过气来。但今天有一部分的我释然了,无论怎样,人都不能抗拒生命中的痛苦,这或许是祂的安排吧。
早晨打开窗帘,阳光很好,十二卷又开花了。植物就是这样恣意地活着,珍惜着每一屡阳光和每一滴水,努力地开花结果。而人呢?顺从命运的安排,好好活下去,便是生命的意义了吧?
:喜欢其中的很多细节,比如第三集结尾四个人的相聚,比如第二个更幸福。。。散文式天真烂漫的暴走情节也好可爱。不剧透,自。己。去。看^^
宫泽真有味道,人淡如菊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