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星泪》影评10篇
《孤星泪》是一部由比利·奥古斯特执导,连姆·尼森 / 杰弗里·拉什 / 乌玛·瑟曼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历史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星泪》影评(一):新悲惨世界
喜欢影片的调调,从开始就是,慢慢的节奏,就像之前看过的傲慢与偏见。
开始看这个电影的初衷是想看安妮海瑟薇的悲惨世界,谁知误打误撞看了这一版。还不错。
影片开始就是年轻的时候的冉阿让犯的错误,那个主教的宽容让我看到了信仰基督的力量,而不像我们大多数中国人——没有信仰。接下来的情节就算是幸运了,为什么冉阿让能够重造身份?为什么冉阿让能够取得成功?
暂且不考虑这些,对于我这种头脑简单的人,我真的是爱上了冉阿让。那么善良,那么正直,懂得用自己的信仰救赎身边的人。可是我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喜欢上了珂赛特的妈妈?可能爱情就是一瞬间的事吧,对于我这个俗人可能不是很能理解。
高大的让叔带着珂赛特翻越城墙,飞跃修道院都很帅气。同时又觉得他们好倒霉,怎么就碰上了沙威呢?而且还是阴魂不散及其较真的沙威。可能这就是影片吸引人的地方吧,艺术嘛,必然高于生活。
后来讨厌珂赛特,但是不得不承认,不成熟的我们总是会抱怨父母,也总是会讨厌父母的种种苦衷。但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看,觉得珂赛特有点太任性了,太自私了,都没有考虑papa的处境,致使我的小心脏一紧张一紧张的。还好最后看到让叔幸福的微笑了。
最感动的是小孩叫小孩爸爸的情节,那么凄凉,那么无奈,潸然泪下。这就是悲惨的世界,但是我们还是有爱的,我们还能付出爱。
最后沙威死了,可能编剧有他深刻地什么社会意义吧,我也觉得不怎么可惜。就是单纯喜欢善良的人,希望他们能过得开心,仅此而已。
还好我们生活的社会不悲惨~~岁月静好~~
《孤星泪》影评(二):单就看这部电影的感觉。
这部悲情剧的画面感和音乐搭配很赞、冉阿让在里面的人物塑造很有范,电影能让人震撼。看的过程中一直都以为冉阿让最后肯定会死去,没想到电影对小说结局改编了一下,让主人公没死而重获自由,这多少也减少了一定的悲情色彩。但影片触泪点的地方也还是有的。
冉阿让生性那么善良的一个人却一直却老被那个警察追着不放、看到一半的时候就真心觉得这么个破警察脑子真被驴踢了、死板得无可救药了。。大叔身边的还是萝莉陪伴、小珂赛特很可爱,看到就喜欢、长大之后的珂赛特也很漂亮,就是比较任性。虽说可能是电影改编之后的缘故,但不得不说的是那个马吕斯真是个超级搅屎棍、自己跑去搞所谓的革命就算了,还非要拉着人家珂赛特和冉阿让下水,太不自量力了,到最后还害死了所有人,自己却还活得好好的、看到这个家伙时最不舒服了。。。这一部分改得很不好,马吕斯看着就像一个痞子无赖。。。
还有就是那个沙威警察,面无表情一脸恶人像, 真觉得冉阿让真应该把他杀死好几遍。。。一个十足的性恶论主义者、学了中国古代哲学之后,看到他就想到了荀子和韩非。。。不过话说看完电影,居然他能让我感到他形象无比高大,这太不科学了、最后因为认为自己无法收守住自己的信念,释放了冉阿让而投河自杀、这完全颠覆了在前半段对他形成的看法。
另外,沙威的性恶和冉阿让的性善的较量中,无疑是最后是冉阿让最终获得了胜利、沙威坚信恶人就是恶人,他认定了冉阿让的性质,就穷追猛打、但冉阿让却是一个行善的恶人、一名苦役犯,却有同情心。既和蔼,又乐于助任,心肠宽厚,以德抱怨,以怒道化仇恨,重怜悯轻报复,宁愿断送自己,也不毁掉敌人,救助打击过他的人,跪在美德的高高神坛上,超越凡尘,接近天使。冉阿让的存在也颠覆了沙威的世界观、他不得不承认,这个怪物确实存在!也正因此,沙威踏上了那条自杀的道路、从这一点上来看,沙威完败给了冉阿让;但从影片的刻画上看,观众看到最后,沙威居然解开了冉阿让的铁索,并把他扣在了自己的手上,对着冉阿让说完“你自由了!”然后躺倒坠下塞纳河,这一刻他也颠覆了我们的世界观、甚至足以虏获了观心的心,他终身一跃,让人唏嘘不已
看到最后,也许会认为电影并不是悲剧、主人公重获自由,面对着巴黎似血的残阳苦笑前行;但从另一个意义上来看,电影还是十足的悲剧、冉阿让这样一个的性善主义者,在看到沙威为了破例释放他而投河自尽,这也不是他所愿看到的场面,他面对法官对一个能洗刷自己冤屈的替罪羊的审判都不能接受,要他去面对这样的实事他能接受吗?在他重获自由的苦笑中我们也应该看得出;从沙威的角度上看,结局对他来说,更是一个无比的悲剧。他穷尽一生,把捉拿冉阿让当做自己的最高目标、但当他最后真的捉到了的时候,却在不知不觉中被他感染了,他突然发现,抓到了冉阿让似乎已没有意义,最后也落下了一个世界观崩溃的境地。也难怪看完电影,突然感觉雨果那一段结束语的诗成了对沙威和冉阿让的描述:
他安息了。尽管命运多舛,
他仍偷生。失去了他的天使他就丧生;
《孤星泪》影评(三):在饥饿和不再饥饿之间,只隔着一块玻璃
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具有更大的威力。 ——爱因斯坦
他人即地狱。因为整个小说都展现了不同的人之间对信念的执着与信念之间的斗争, 冉阿让对救赎与爱的执着, 沙威对人性本恶的执着。
有一个词句叫生存逻辑,它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核心部分,生存逻辑即是你心中最为坚守的信念,你相信这个世界就是按照这套逻辑在发展运作,你相信这套逻辑的绝对权威性与不可挑战性,你一旦有机会一定要他人理解并接受你的这套生存逻辑。 生存逻辑的产生来自于经验,特别是年少时候的经验,比如与父母的互动,与他人的交往,对现实的认识等等,生存逻辑也是我们人成为人的主要动力之一,我们不再是随波逐流的人,这个世界不再是不可理解不可理喻的,这个世界有它的运作规律,而这个规律,就是我们心中的信念。 然后这套逻辑的背后,可能就是我们最深的伤痛.。
一个从小没有受到父母的爱的小孩,极有可能认同这样一种逻辑,人都是不被爱的,也是不能爱人的。当他长大后,他遇到爱他的人,他会怀疑,我是值得爱的吗,她是真的爱我吗,他会在这种疑虑中把爱情消磨殆尽,然后他的内心又是无比的渴望爱,渴望着自己能够得到父母与爱人无私的爱来拯救自己。
一个从小生活异常艰辛的小孩,在尝到人间冷暖之后,也极有可能认同这样一种信念,强者生存,弱者淘汰。于是在以后的人生中只看到竞争,只会与比自己强的人交往,鄙视乃至痛恨比自己弱小的人。然后在他坚强的背后,也有一颗需要温暖的心,因为他从未尝过温暖,朋友的祝福,师长的教诲,强者的鼓励,伙伴的支持。
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套逻辑,有极少数的人能够用强大的意志力和充沛的热情来实践与宣扬自己的信念,这类人不是大恶就是大善。 耶稣以身殉难因为他相信他可以把爱传递给世人,比尔盖茨创建微软公司因为他从小就相信他能够让每家电脑都能用上他的软件,希特勒相信日耳曼人的纯种血统进而屠杀百万犹太人,还有历史上,近代现代的暴君,无不是意志坚定,身体力行他们信奉的那一套.。在很多时候,冠冕堂皇的理念背后,是非理性暴力的残忍的生存逻辑,在生存逻辑背后,也许是一段未治愈的创伤。
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会受到责骂,他一次又一次的期望改变到最后的绝望。刻薄的对他是由上天注定,接受这份苦难是他的宿命,人是可以改变的,然而这却没有发生到他身上,他是被抛弃的孩子。比肉体伤害更痛苦的是内心信念的崩塌,比内心信念崩塌更痛苦的是不可救赎的绝望。
在饥饿和不再饥饿之间,只隔着一块玻璃。一切是那么容易。
《孤星泪》影评(四):名著+名演员=力荐
是的,看完Rush的演员介绍后,我把四颗星改为了5颗。 原来他就是加勒比海盗中的巴博萨船长!他就是钢琴师!他还是国王的演讲中那位老师!
这4个角色完全不同,所以我压根没有想到这个坏蛋竟然也是另外几部戏中个性鲜明的人物。
另几位主演也了不得。尼森演这个身体强壮,精神获得洗礼的 冉阿让,比其他几部悲惨世界中 老工人形象的冉阿让 更有可看性,乌玛·瑟曼当然也是极好的演员,片中戏份不算多但一样,让你看了愿意继续看下去。
另两位年轻的演员也很棒,名字不熟,但是脸在很多片子中也有看过。同理,这些因素,让你对一部大名著,已经太熟的情况下,愿意再看下去,找到新鲜感,找到原来没有体会到的东西。
这次看才恍悟,这是部宣扬基督精神的电影,很有意义。冉阿让偷了神父的银匙,还打晕了他,神父却再送给他银烛台,和他说:从这刻起,我把你从魔鬼手中买过来,把你交给主。 影片最后,他也是这样对那个一生目标就是抓他的坏蛋。
也许巧合是前阵又看了遍SHAWSHANK REDEMPTION,当人被拘禁,被定型,漫漫岁月,人们如何煎熬,或是改变。
悲惨世界 之所以是名著,当然还因为它的时代背景。法国大革命,当年的巴黎。。。。种种让我非常想要再次仔仔细细地读原著。
收笔,找书去!
《孤星泪》影评(五):法理与救赎,一部读了二十年才读明白的书
第一次阅读悲惨世界是在二十年以前,回想多年的阅读才发现其实今天才读明白雨果为何要写这本小说 。
雨果确实在冉阿让和沙威警长两个角色中倾注了所有的思想,冉阿让代表了自然的法则/仁慈/宗教救赎/ 轮回,沙威警长代表了法律与秩序/公正不阿/对体系的绝对忠诚/直线型思维。
而雨果的思想如果要完全拨开,就必须从小说剧情的细节入手,他的点睛之笔都埋藏在一些不经意的剧 情里。很重要的时代背景,以及展开思想的前提,居然出现在冉阿让的狱友手臂上,1789法国大革命的纹身 。这点在电影里得到浓墨重彩的描写。沙威警长的刚直不阿和上下级绝对关系,体现在举报冉阿让为逃犯后 展现。他直接进入冉阿让的办公室进行道歉,并且要求解除职务返回巴黎。
总的来说,这两个角色不是简单的对立和冲突。在他们身上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都是为力求维护自己 认同的价值观以及平衡世界而全力奋斗的典型。终身不渝。
法国大革命作为摧毁旧有的君权神授价值观的最后一战,在整个欧洲皆为宗教改革革命极其失望的时候 ,撕破最后一张窗户纸,将众生平等的观念推销至整个欧洲大陆。在大革命之后需要对暴力分子进行清剿, 以维护社会秩序,沙威警长作为这一社会中坚力量出现了。而冉阿让作为一个逃犯,他的人生诉求只是一块 充饥的面包,实质也就是大革命的起燃点。在得到天主教牧师的点化后,从内心得到了安抚,自心底皈依了 天主教,并时刻牢记牧师当年的话语。
从沙威警长和冉阿让之间的冲突来看,应了宗教/法理的本义。法律能扶社稷,而宗教能救生灵。
由于中国的特殊情况,中国人多少有扶社稷也能救生灵的思想。而悲惨世界就告诉了答案,沙威警长是 不择不扣的法理捍卫者,而他最后的觉悟告诉了所有读者这是行不通的。
对于两个角色的设置来看,两人都不是授予者而是承载者。沙威并没有制定法律,他只是个执法官,对 法理的认同就是坚定不移的执法。对犯罪的认识是将所有罪恶消灭在囚笼中。其行为是直线而有结果的。
冉阿让也不是宗教人员,他的民间身份是实业家和市长,对宗教的认同就是每个人都能得到救赎。对犯 罪的认识是,不管曾经犯过什么事,基督面前众生平等,人人都有自新的机会。其行为是轮回,人生在世是 需要不断提炼和修正自己行为的。这像不像法国大革命的初衷?
最后的结局,读过小说都知道。最后沙威明白了,毕生所捍卫的法理公义并不能解决矛盾的根本,甚至 无法提升丁点人的觉悟。最后胜利属于冉阿让。电影拍到这里又要赞一个,脉络十分清晰,编剧和导演的功 力相当强。
法国大革命只是历史轮回中的一个小小节点,法理的机器并不能消灭一切不平等,更不可能熄灭引燃革命的着火点。如果能消灭,就不会出现几个纨绔子弟欺负女主角母亲,更不会出现冉阿让的“女儿”伙同新一代革命领袖的一幕。平息革命经过了一代人,而新革命的发生也就两代人而已。作为执法官的沙威站在个旁观者的角度完整执行了法律与秩序给予 他的正当行为。这也是宗教和法理的不同之处,宗教讲求觉悟而后入世,法理(特别是普通法系)要求的是入世分析案例然后觉悟。所以出现的情况为冉阿让抚平该事,而沙威始终铁面无私秉公执法。
虽然法国大革命结束了数个世纪喋喋不休的宗教改革,但真正众生平等仍然来源于宗教教义,也就是自 然之法。
《孤星泪》影评(六):制度与道德的平衡
今天下午刚看的,本以为是2012年拍的悲惨世界,一看才知道不一个版本,但影片确实不错,给人印象深刻之处的不仅是冉阿让的洗心革面,一生慈善,以德报怨,还有沙威警官刻薄到极致的法律执念,职业操守。背景音乐舒缓温和中渗透着悲情,剧情在不紧不慢中仍然扣人心弦。
两个人物代表着不同的社会符号,冉阿让是道德的化身,待人仁爱,获得了周围群众的一致好评,同时也隐藏并逃避着多年前本应承担的罪责;沙威警官是严苛的制度化身,极力维护着法制的尊严,做事谨慎严肃到极致冷酷,不容自己职业生涯有半点污点。
影片告诉我们,而事实也正是如此:如何在制度的严肃与道德的宽容方面寻找平衡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如果有人情味的制度是好的话,怎么保证制度的严肃与公正?但转念一想,如果冷酷的制度能够保证公正的执行,那么,执行的结果在一些情况下如何保证符合现实情况的正义?
个人认为,合法而不合理,合理而不合法这看似悖论的东西却真实的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并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与选择。
《孤星泪》影评(七):对不起,我是个警察。
看完《悲惨世界》,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打开了百度百科想查查关于这部电影的资料。却奇怪的发现,找不到这部电影。只有一部2012年《悲惨世界》的音乐剧电影。看到这,脑子突然一片空白。那我刚刚看到的是什么电影?为什么里面一个唱歌的人也没有?
经过一番的仔细翻查,原来是之前想下载2012版的《悲惨世界》时,阴差阳错地下载成了这部1998年版的《新悲惨世界》。这是这个美丽的错误,使我遇上了这部电影。
——题记
本人没有看过原著,所以对于电影对原著的情节选取、剧情删改等都一无所知。但是,看完之后,沙威警长的形象一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一身黑色的装备气场极像《V字仇杀队》的男主角V。出场第一个场景便是要求队长请按照程序检查自己的手令。冷酷但却坚持秉公办理的态度已经开始在我心中奠下基础。
第二次印象的加深是在当沙威警长看到男主角冉阿让用自己强健有力的身躯帮村民抬起马车的时候,敏锐的洞察力立刻让他回想起九年前自己曾经看守过的囚犯。但在并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他并不敢贸贸然行动,只能呆在冉阿让身边慢慢试探。
身为警长,本在对法律的尊重和对法制的坚持,当冉阿让被女工芳汀辱骂而冉阿让却坚持要放她走时,沙威警长说出了:“你是权利、道德、征服的象征,事实上是整个社会的象征,你没有权利干扰法律……”的义正言辞。而在以为自己误会了冉阿让的身份后,坚持要冉阿让惩罚自己,而且说出了“辞职也是一种荣誉,但我不配。”此刻,沙威警长的形象已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
身为警长,他并没有滥用自己的权利,而是以自己对职业道德的坚守为荣。他也没有以权谋私,而是坚持必须要按照法律的问题解决问题。(在那样的年代中,政府高层中对于道高望重的人的名声的尊重和没有证据绝不污蔑他们的做法让我为之感动。)
又一个十年过去了,沙威警长回到巴黎任职,但心中却一直没有放下对冉阿让的追捕。但是,在监视和阻止反动分子破坏国家主权的过程中,沙威警长不幸被抓。当冉阿让把沙威警长拉到后巷时,沙威警长冷静沉着地说:“你应该杀了我,我不会善罢甘休的,你应该结束到一切。”那一刻,面对着生死,沙威警长依旧没有表现出慌张的神情,因为在他心中,对法律的捍卫和对自己目的的坚持,已经超过了对自己生命的占有。他并不贪图功名利禄,也不享受荣华富贵。他只知道,为了做好自己的事情,就算牺牲生命也在所不辞。但是,在冉阿让真的把他放走之后,他真正开始反思自己所做的这一切。到底对原则的捍卫到底,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不正是为了让这个社会更加安定?还是说是自己那颗输不起的虚荣心一直对于当年前冉阿让对自己的挑战耿耿于怀?
坐在桥边的那段可以让自己静下来思考的时间,终于可以让他对过去的十年进行抽丝剥茧。他似乎渐渐感受到,冉阿让真的是改变了,而自己也确实是做错了。最后,他放走了冉阿让,把手铐铐在了自己的手上,转身倒进了河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完全了对自己的良心的救赎和对那份职业信念的坚持。
正是这一些细微末节,让我对这一位沙威警长印象深刻。也让我对这位老演员杰弗里•拉什再一次增添了一份喜爱。从《加勒比海盗》到《国王的演讲》,对于每一个角色那入骨三分的演绎,实在让我们为他的演技投去敬佩之情。
当然,这部电影中还有许多感人的地方,牧师对冉阿让的宽恕,主角冉阿让的改过自新和最后为了女儿的自我牺牲,动荡年代下对个人道德的重视(不雇佣未婚先孕的女工),对于道高望重的人的名声的尊重,没有证据绝不污蔑他们的做法,底层人民迫于生计的生活,在面对金钱诱惑所变现出的贪婪和无耻,年轻男女队纯真爱情超越生死的坚持,反动组织里青年们为了革命不惧牺牲的无畏精神等等。总体而言,这虽不是一次最好的改编,但这也不失为一部好电影。
《孤星泪》影评(八):短评又写不下了……
这一部虽然因为改编太扯淡是评分最低的,但是是我看到现在最喜欢的一部。从1958年一下跳到1998年,第一个镜头是冉阿让被释放后走在漫长泥泞的道路上,我就想,恭喜你们啊人类(?),电影成为一门独立艺术而非小说的人形立牌的时代终于到来了,导演已经知道如何靠各种buff加成做到比文字更有感染力,知道制造噱头来吸引观众的眼光,而且还发展出了小说所没有的政治正确……1832年法国革命一个黑人演员坚毅的眼神真是?????hello?????后半段删掉德拉第、爱波妮、马吕斯外公、安灼拉那么多主线简直不能更大胆,但是情节也因此更加集中;马吕斯和柯赛特形象有些改动,尤其马吕斯,也说不上和原著比较有什么好坏,倒是冉阿让作为原著的根基,对沙威说出Why couldn't you leave me alone的时候整个人设都崩掉了好么……而且后面还要赶时间完全是虎头蛇尾,眼看沙威在自己面前投河自尽还嘴角抽搐了一下什么的,直到这里还让人很生气,但是当背景音乐再次响起,冉阿让大步向前走去,仰望天空,我突然就接受了导演把庞杂的刻画时代与人性的浮世绘重新创作变成了一幅描绘爱情的简单油画,冉阿让也可以不再代表救赎,不再代表世俗的善,不再代表在人世彰显神的义,他都已经从两百年前活到了现代,那就放他走吧,放他去追求自由。
《孤星泪》影评(九):富有时代精神的新版
曾经欺诈的,曾经的无神论者,曾经向往革命的人,这些人在入狱经受了若干年的折磨后,终于做了一个决定:串通一气陷害无辜的人为逃犯以达到减刑的目的。就好像曾因饥饿砸破店玻璃偷走面包的小偷,在受了19年难以启齿的非人牢狱生活后,假释中的他仍然不被社会接纳,终于选择逃走,从此改名换姓重新做人。
曾有一个人,用一堆银器换回了另一个人的灵魂,给了这个人自新的机会,从此这个人和他身边的人和事都发生了变化。
恪尽职守的警督,数年如一日追踪着逃犯,他有自己的原则,并且坚持到底。
他认为底层的穷人自甘堕落,咎由自取,把他们关进监狱才是最好的出路,这种人不值得同情,甚至在他眼里不算是人。当他发现曾经的逃犯成了人上之人,拼了乌纱不保,也要让逃犯把牢底坐穿。但当他发现,这个逃犯逃走时一分钱没有拿,而是把所有股份分给了工人们,他第一次困惑不解,直到最后他理解了,却也意味着他那坚不可破的信念的倒塌。
为什么逃犯不拿走一分钱?为什么逃犯明知道自己不会放过他的情况下,有机会杀了他却不杀?为什么这个逃犯不恨他?为什么?
当经历了所有的事,警督他顽固的执念,他的牢不可破的价值观,全被颠覆了,也许他之前错了,也许做的全部都错了。于是,心理崩溃,和那个旧时代一起走向了消亡。
捡子弹的小孩被射杀后,比他更小的小孩叫的那声papa,没有什么比这更惨的事。
新的悲惨世界,很有时代精神。
《孤星泪》影评(十):新酒难酿
自从在曹杨电影院坐了5个多钟头看了1934年的那版,终于翻出碟来看这一版。对于版本,新版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更何况是《悲惨世界》这样的大部头(如果没记错的话,《新基督山伯爵》好像也是同一年出的),而比利·奥古斯特也热衷于改编,每次出手也基本都是重量级。论表演,由于1934年版冉阿让的演员Harry Baur(注),实在好得没法比,谈谈改编,我们没有雨果当年那种悲天悯人的遗世情怀,只能从肤浅的现代人的眼光去看(由于没有看过原著,老版就纯粹当原著参照了),去理解这样一部著作延伸线。
从芳汀开始说,芳汀最终还是从妓了,所谓的逼良为娼,这样一个社会环境,这个改写应该也算是合理的,如果冉阿让可以因为生计去偷去抢,那么芳汀为什么不能从妓,但原著是否因此是想做对比,就是,一个从恶以后存活了,而一个不从恶,所以死了。其次就是雨果对于这样一个人物道德底线的把握,也许在他的眼中,从妓了的芳汀也许就不是芳汀了。但新版的改写也只是改了过程,改不了结果,芳汀终究是死了,从悲剧意义上看,似乎人物显得更加无路可走,因为即便她向这个残酷的世界妥协了,依旧死路一条。但关于新版中芳汀和冉阿让之间顿生情愫这件事也不能说其没有根据,虽然从原著角度来看,冉阿让对芳汀的拯救更多是基于基督受难救助众苦的慈悲情怀,而非爱情,但退回去讲,毕竟这两人在某种层面也算是同一类人,都是由于生活所迫被逼入绝境之人,,他们是相互之间的写照,冉阿让看着芳汀,就像在看自己,一个并不真恶的罪人,他自己是个罪人,芳汀甚至还称不上是罪人。出于同情,他爱她,出于感激,她也爱他,这段感情合情合理。但如果雨果当年也这么写,不知现代人会如何想。
冉阿让,130分钟对280分钟,对于一个主角,太残酷了,连姆叔基本连发力的机会也没有,更何况对手是Harry Baur。很多桥段都被删除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版中冉阿让有段矛盾的心理对白,他像疯子一样对于自己无法洗脱之前的罪名而痛苦,而且即便是他当上了省长之后,那段过去像挥之不去的阴影一样笼罩着他。他赶去法庭的路上像个疯子一样,其次是来到法庭后,站在即将要推开的那扇门之前的犹豫和踌躇,这一连串的表现都为体现那个和恶魔做交易时的冉阿让。人生无奈且无路到极度,道德和良心再次成为了他生存的枷锁,之前他为了“生”违背了这些,而他并没有因此而得到真正精神和灵魂上的自由,且只是肉体的,而这次,他要获得所有的,最终,他为了道德和良心豁了出去,但他依旧背叛了一件事物,那就是法律,恰恰在他的生命中,他遇到了一个人,一个视法律至高无上,甚至大于生命(这里的生命,个人觉得原著中是“他人的生命”,新版中更新为“自己的生命”)的人,那就是沙威。他和沙威的纠缠其实就是人性和法律的纠缠,法律以道德为标准来制定,但法律作为条例作为一种国家机器的工具和手段,并不能真正做到公正和公平。很多人可以借着合法的名分干着非法的事,很多人可能出于道德和善心却干了违法的事。法律根本无法等价于人性的道德规范,这也是冉阿让和沙威至始至终的矛盾点。
沙威,一个视法律大于人性,大于人命的人,他本身可以视作为法律的化身,秉公执法,一丝不苟,但就之前所说,视法律大于人命,这其中大于他人的命和大于自己的命又有所不同,法律对于一个执法者而言通常都是针对他人的,老版表现的是他执法大于”他人性命“,而新版已经进而发展到大于”自我性命“了。原著中沙威最终在冉阿让面前屈服,他屈服于冉阿让的人格与毅力,虽然他最终从技术层面上逮捕了他,却无法因为良心的亏欠而真正逮捕他,雨果这样写,目的是展现人性最终战胜法律,而老版遵从于原著,没有交代沙威的最后,人物是弱化处理的,但作为改编和想深层次解读的新版,描述并改编了沙威的人物结局。作为一个死板至极的人,当他的做法和他的信仰违背时,他会感到决裂并选择死亡的,沙威的死既可以给冉阿让完全的自由(无论是法律还是精神层面),同时也是对自我信仰的殉道。而殉道这点着实让人感动。使整个人物在人格上达到了自我的完整性。不可否认,新版所塑造的沙威,是一个不逊于主角冉阿让的极品人物,他们的关系是对等且平等的,不同的,只是他们的价值观。
柯赛特,个人感觉老版里人物塑造最差的就是成年柯赛特了,怎可能童年时代的经历在她年长后一点都没有体现,就完全像一个娇生惯养下长大的富家小姐(原著是怎样我不知道),这一点,新版改编倒是很好,即便是她长大后,和冉阿让也有过一段比较贫苦的生活,甚至还有冉阿让希望她当修女的一段,然后再过度到来到巴黎的新生活(老版里倒是没有这样一段,直接从童年出逃跳到巴黎富足的生活,就像冉阿让变了个戏法),新版珂赛特的叛逆是倔强,而不是骄横,并且也是出自一种对于自由的渴望,希望改变并追求属于自己人生的向往。相对于老版,新版展现了一个老爹根本不可能管得住的,独立,坚韧,有质疑精神的年轻女性,其实个人觉得原著的珂赛特也许也是憧憬爱情、新生的,但肯定不会这么叛逆,但这个新版的珂赛特倒是既符合当代的审美,又没有过于颠覆原著,且是在原著的基础上改编的。顺带提一下马吕斯这个人物,改编索性直接把马吕斯设置在了底层,主要是为了砍其家族相关的这一路戏,但马吕斯这个人物多层面的深度也被砍掉了,就是在老版中他虽然参与底层的暴动,但他身上还是有那种公子哥式的懦弱与矫情,街垒战前期和后期具有反差的表现倒是使人物富有层次感和真实感,但身份的一改编,人物就直接扁平化了。
关于结尾,老版讲述了冉阿让的死,一是由于珂赛特的出嫁,他对其自身未来也没有更多发自内心的源泉与动力,再者,体能的过度透支,也确实使其走到了尽头,因为再钢铁意志的人也毕竟是肉身,所谓真正的心竭力悴,寿终正寝,他的一生经历过太多,创造过财富,也拯救过他人(无论是从肉体还是灵魂上),但他最终也就这样默默地离世了,原著最后有首诗,表达的是——像这样的生死循环是人生的常态,这显然是老年雨果的态度。而新版中对冉阿让是点到为止式的开放处理,就是没有必要去讲述他的死,相反,他因获得这样的自由而对将来的生抱有更大的希望了,和原著的那种失落感,其实是有些相反的,对于这样的人物,老版的结尾是真正让人感到悲伤的,不愧于这部作品的名字,而新版的结尾却是有些失衡的,至少观众即便有悲悯也许会留给沙威更多些。不可否认导演和编剧想表达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但确实不太适合这样一部剧。同比于《新基督山伯爵》的结局,也是如此,当代的改编多数会为迎合观众来做类似于高大上或者完美的改编,这也可以算是一种当代人的情结展现,所以有时不知是因为我们自己活得太轻导致的,还是我们更愿意接受一个不真实但美满的人生,甚至宁可活在活色生香的自我欺骗中。
另外,综上的梳理可以得出,本片的几个改编的点是具有一定合理性和逻辑性的,但对于这样的改写,放在原著时代的背景中,也许会有几分突兀,不单单是由于人物的思想层面关于时代的隔阂,原著作者对于作品情感的把控有异于当代,其次还有原著读者对于作品本身会产生的情感介入,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观众对影片中人物塑造的真实性产生质疑,所以很多观众会感觉影片有些流水账或者是人物形象扭曲、变形。当由于片长或电影形式本身的展现局限性而导致的人物深度不够,达不到原著要求时,改编成为一种悬空架木,是缺乏基础且不牢固的,很多名著改编都有一种窘态,就是既要把故事讲清楚,又要创新,问题是,很多情况下基本是故事都没有讲清楚,人物还没有立体饱满,就被改得面目全非了,并显得顾此失彼。但也有比较讨巧的做法,换时代换环境,或者是表达手法,就是在将原著架空的基础上直接改写,只留框架,或者只留对当代思想有意义有价值的部分,这样,无论是对于熟知原著的老读者还是新观众倒都有新的收获,但即便用这样的手法,对于人物塑造的深度以及对改编度的把握,依旧有很大的难度。因为观众很难对一个扭曲的人物产生共鸣,而且这种扭曲还是缺乏人性基础的。
最后很遗憾地表示改编虽然删了很多支线,还是很难通过主线和人物撑起整个故事,德纳第一家,连同爱波宁和马吕斯的爷爷,都是非常精彩的配角人物,德纳第一家和冉阿让的对比,展现了贫苦并非客观因素,穷人也有善恶。马吕斯的爷爷,虽然是贵族,有令人讨厌的脾气,但也本质非恶。关于法国大革命,虽然雨果只展现了冰山一角,但也体现了革命血腥的本质。以及民众仅用阶层与身份来简单粗暴地评价好坏,善恶,以及法制的不可作为,及后来的无所非为。我觉得沙威即便那时不死,看到后来法国大革命,革命党人上台后无视法律或是利用法律的为所欲为,估计也会被活活气死,我很惊讶雨果将这个故事结束在真正的法国大革命(也就是攻占巴士底狱)之前,是真正的慈悲为怀,否则,这几乎是一个绝望的故事。
注:
Harry Baur:法国演员(1880-1943),起初是舞台剧演员,从1909年到1942年他出现在将近80部左右的影片中,除了在1934年版的《悲惨世界》中扮演冉阿让外,之前还在《贝多芬之恋》中扮演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Baur于1942被盖世太保逮捕,因为之前他演过一部德国制作的电影,而那时的德国军官,尤其是戈培尔,想将这部电影作为展现当时被占法国和纳粹德国之间合作关系的宣传工具,却不料一份错误的报告说Baur是犹太人,这令德国官员们倍感耻辱,盖世太保折磨了Baur四个多月,虽然最终他的身份在诉讼中被陈清并释放,但他本人却并没有从这严酷的拷打中恢复,并在几个月后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