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金橘》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金橘》观后感10篇

2017-12-31 21:1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金橘》观后感10篇

  《金橘》是一部由萨萨·乌鲁沙泽执导,连比特·乌尔夫萨克 / 埃尔莫·纽加农 / Giorgi Nakashidze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橘》观后感(一):活在心里的老爷爷

  电影上的一头白发的老爷爷,让我想起了在小学课本里的某个片段的爷爷的角色出现。

  电影的故事简单,简单的就好像是我们身边发生一样,虽然不懂的在那个慌乱年代发生了什么,可是爷爷身上散发出来的对生活的热爱,幽默人性光辉的闪耀。

  面对这在战争中受伤的敌人,是什么让他们走上了这条该死的战争之路,是谁给了他们杀人的权利,人性在战争中失去了光辉,成为了仅仅是说出来的故事。

  一个平静的木匠,一个热爱着土地生意人,一个演员,一个还有着孩子妻子在家等着他的他乡人,可以说为了一场就连自己说不上来的战争走到了一起,

  背景音乐的平静和安详,给原本这个美丽的土地带来了颜色,我们每个人都想自己是多么的热爱我们,可是热爱可以成为幌子,而人性却让这面旗子昭然若揭

  做一个人,一个有着自己光辉的人,才会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其实生命本来没有意义,只是我们过的有意义,想想生活中的种种,我们无法回到过去的那个战争的年代,觉得那些都离我们远去,离我们远去的是战争,打响的却是我们心灵上的战争,我不是愤青,也不悲天悯地,我只是活着的一个年轻人,在这个人生的战争上战斗,我也会遇到对手,也会遇到队友,更希望能遇到一个这个的老爷爷,让他永远的活在我们的心中,为了一份宁静,为了一个美丽的世界

  谢谢你老爷爷,也许老了有天我也希望能成为向你一样的老人

  《金橘》观后感(二):守着故土即便空无一人

  看片之前对于爱沙尼亚、格鲁吉亚、车臣这些边缘小国的连年战事并无多少了解,也不曾真正关心过。此片虽时战争题材却巧妙的避开让人反感嘈杂的战场,场景始终只是一片果园空村,偶尔出现的枪炮乱兵却推进了故事的进展。

  人常说看过生死也就麻木了。而此片就是聚焦在一片空旷之地,2个留守村民,一个摘过一个制箱,心思纯净却被两个伤兵打破死寂的沉闷。从冲突到理解,从危难到和平不过几日光景,2个人变成4个人最终变成1个人……老人心中的爱恨都如片中那片金桔林,硕果累累却已无人问津,更难采撷。

  点题之句很好,这是金桔的战争,为了抢夺金桔,金桔就是土地,是历史,是山河,最终是归宿。

  《金橘》观后感(三):《金橘》——无主之地中的荒诞对抗

  这部影片让我想起了2001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无主之地》。在情节的设置上两部影片颇有共通之处,都是着眼于战争中小人物命运来揭示战争的荒诞性。战争中敌对双方各派一人出演,他们在一小块“无主之地”中的争执与对抗成为了整个战争的缩影。前部影片的“无主之地”是战壕,而《金橘》中的无主之地是橘园旁的小木屋。

  1992年爆发的阿布哈兹战争与近期爆发的很多局部战争一样,在外人看来都有着荒诞的本质。在阿布哈兹战争中的格鲁吉亚人惨糟屠杀,阿布哈兹民兵联合北高加索共和国的盟友似乎是施暴者,而格鲁吉亚人对阿布哈兹及其飞地的统治又有着侵略的意味,对于阿布哈兹人来说他们又是为了独立而战。而对于身处阿布哈兹的爱沙尼亚人的身份更是无法认同。总之,对于外人来说这场战争如同一团乱麻,双方都是受害者,但也都是施暴方。

  而对于影片来说,将格鲁吉亚人与车臣人这两个敌对势力放置于稍显中立的爱沙尼亚人的小木屋中再合适不过。同《无主之地》的设置一样,受伤的格鲁吉亚人和车臣人在木屋中相互争执,一个说另一个不懂历史,另一个指责对方才是侵略者。在木屋这个战场中,他们相互敌对,互看对方不顺眼,而且随时都有大打出手危险。这样的情节同样发生在《无主之地》中的波族和塞族两个人中。当这样的争执情节发生时,我们很难联想到国与国之间或者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血仇对立,更多的我们看到的是两个孩子无聊地争抢玩具,他们互相辱骂各执一词,发誓要干掉对方。而我们若将这样的情节扩大至整个战争来看的话,战争的双方跟两个孩子的互掐又有什么区别呢?

  在《无主之地》中制衡两人大打出手的是压着跳雷不敢动弹的士兵,而在《金橘》中这个制衡的士兵变成了木屋的主人,一个爱沙尼亚老人。老人伊沃是战争的受害者,也是敌对两人的调解员。车臣人与伊沃达成协议,决不在木屋中杀死格鲁吉亚人,而格鲁吉亚人虽显被动却也不是等闲之辈,他随时准备教训这个不懂历史的车臣文盲。不过跟《无主之地》一样,他们虽然敌对但仍找到了大家的共同点,就是对美的向往。《无主之地》中波族和塞族士兵居然都爱过同一个女人,虽然巧合却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家都是自己人。而《金橘》中两人都对伊沃老人的漂亮孙女产生了兴趣。不管战争如何残酷人们美好事物的向往都是一致的。

  橘园的主人马古斯在影片中似乎是个局外人,沉默寡言戏份不多。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对于整部影片来说是最倒霉的受害者。因为阿布哈兹战争,爱沙尼亚人纷纷逃回自己的家乡剩下成片的橘子无人收割。马古斯在意识形态上不属于战争的任何一方,他只关心辛苦一年种的橘子因为战争的到来而无法收割,他称这场荒诞的战争为“橘子战争”。在影片中我们看到马古斯的橘子不但无人收割,他的木屋也焚毁于战火中,最后他也被阿布哈兹士兵打死,唯一让人感到安慰的是,他被葬在了他心爱的橘园中。对于影片中的其他人无一例外都是战争的受害者,车臣人为了家庭而充当了雇佣兵,他从小玩到大的哥们被格鲁吉亚人打死;而格鲁吉亚人在战前是个戏剧演员,出于对国家责任他走向了战场。这个格鲁吉亚人很像伊沃的儿子,都出于对国家的责任而走上战场,而他们都被这场战争夺去了性命。伊沃告诉儿子“这不是任何人的战争”,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木屋中的格鲁吉亚人。放着好好的演员工作不干而走上战场,而在与车臣人的对抗中却建立了奇怪的友谊,在影片中他为了救车臣人而失却了自己的生命。

  对于战争伊沃老人是无奈的,影片的开头他想着要把格鲁吉亚人与车臣人的尸体分开埋,因为把敌对的两派人埋在一起总显得不合适。而影片的最后,他将死去的格鲁吉亚人埋在了儿子的墓地旁,通过与车臣人和格鲁吉亚人几天的交往,此时在他的眼中已没有了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固执意识形态,他们都是自己的儿子,都是这场荒唐战争的受害者。

  与《无主之地》的黑色幽默与戏谑相比,影片无处不透着哀怨的气质。冰冷的雨雪,泥泞的小道,无人收割的橘子,还有不时响起的哀伤的音乐。《金橘》处处透露着哀怨与绝望,但他的结局却显示着同情与和解;《无主之地》虽戏谑到底,但两族的士兵在影片的最后仍然互相残杀,留给观众的只有绝望。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金橘》。

  《金橘》观后感(四):电影《金橘》的人性诉求:民族和解

  电影《金橘》的人性诉求:民族和解

  本片对人性的确有精彩刻画。我们也都喜欢谈论人性。我们谈论人性应当不是为了谈论而谈论,我们谈论人性是为了了解“人”,而“了解人”,往小的说,是为了我们能更好地为人处事,往中的说,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往大的说,那些以政治为业的人可以寻找到治国安邦之道,毕竟,我们所处的是人的世界。基于这种人性认识,我不相信《金橘》的编剧、导演奉献给我们的这部电影仅仅想展现一位仁慈老头的人性光辉;我觉得它有政治寓意,那就是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我们了解民族和解的基本条件方法,这就是本片最大的人性诉求。

  影片讲述了一位留守在阿布哈兹的爱沙尼亚老人伊沃(Ivo)救了两位敌对方的大兵——替爱沙尼亚战斗的车臣人艾哈迈德(Ahmed)和为本族战斗的格鲁吉亚士兵尼卡(Nika),以救命恩人的身份,他将这两个视同水火大兵安置在同一屋檐下,经过各方的人性角逐,两位大兵最终和解的故事。那么,这两人的和解是如何达成的呢?有人说,敌对双方的和解是伊沃老人的智慧结果,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我更愿意相信,导致和解的是多方人性角逐的结果,而非伊沃一人之功。伊沃老人最大的作用是他能以他的特殊身份控制住敌对双方再起冲突,和保证双方都能尊重道义,而真正导致和解的是敌对双方的彼此尊重,和彼此对对方切身利益的维护。

  对于伊沃老人来说,在两大兵对峙状况下,他实际上充当了调解人的角色。他之所以能充当这个角色,是因为他具备如下条件:(1)有威望。他对双方有救命之恩,所以他的建议和要求容易被他们采纳和接受,这个条件使他在特定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威望;(2)无私。他对双方都给予帮助,但并不希望获得回报;(3)有相同的遭遇。这容易使他被对立的双方所接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他并非站着说话不腰痛的人。在一定程度上讲,他们都是战争的受害者,虽然两大兵因战争又产生了私仇(朋友的牺牲),但这场战争就“不是任何人的战争”, 在伊沃老人看来,由战争引起的新仇旧恨对于个人来讲都是不值当的,而他自己也因战争失去亲人,所以,这容易使他分别与敌对的各方接近;(4)讲道义。这是最重要的条件。不仅他讲道义,而且,他所讲的道义也能被两大兵接受。伊沃老人的道义包括多方面:首先,他能在敌对双方面前保持中立,尤其涉及到民族、宗教问题的场合,他从不表现个人好恶;其次,他平等地对待每一方,在他看来,“是爱沙尼亚人还是高加索人没有区别”,而且这种平等理念也使他反对恃强凌弱。第三,他信守诺言。他说“对于承诺,我宁肯死也会遵守”。第四,尊重生命。在他看来,即使战争也没有赋予一个人杀死另一个人的权利。第五,他支持有道的战争。他对尼卡为朋友而战的行为还是赞赏的,最后他为尼卡准备了一口棺材便是明证。其实,我们还可以列举更多,关键是伊沃的讲道义的行为不仅没有受到敌对双方的反对,还成功影响了双方。所以,我们说,他的确为双方和解创造了条件。

  即使有伊沃老人的调解,如果敌对双方毫无诚意,那么和解也是不可能的。这种诚意主要表现在:(1)敌对双方能暂时放下仇恨,信守诺言;(2)懂得尊重。对于前者,这是保证敌对双方不再起争端的前提条件。如果双方都时刻想着为朋友报仇,即使有伊沃在场,都无法保证不出事故,因为仇恨是排斥任何道义的,而且,他们还可以在道义之外假手杀人。当双方都能将仇恨暂时放下,以名誉作担保的“承诺”便能起到作用;另外,处于战争状态下的“承诺”是不可信的,农场主马科斯(Mapryc)所得到的军方的承诺便是明证。所以,伊沃让艾哈迈德承诺不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尼卡下手,便是和解的第一步;接下来,敌对双方对伊沃的共同承诺,才躲过阿布哈兹武装人员的搜查,这也就使尼卡最后出手救艾哈迈德并联手对抗无道士兵成为可能。

  承诺的达成离不开“尊重”意识。如果敌对双方对伊沃根本不尊重,那么,即使有表面承诺也是不可靠的。当然,这里讲的尊重,主要是指敌对双方要懂得彼此尊重。主要表现在:(1)尊重彼此切身利益;(2)有伤害就要道歉。“切身利益”并不是那种小打小闹伤及个人颜面的事,比如,两大兵虽在同一屋檐下,但彼此敌意相互攻讦从没停止过,但涉及民族问题、宗教信仰问题、个人道义方面的事项,他们都表现得谨慎和克制,这为和解提供可能。“道歉”是对“伤害”的最好弥补,是尊重的突出体现。当艾哈迈德对伊沃出言不逊,他诚挚道歉,以示尊重;当尼卡冲动给伊沃再添麻烦,他请求原谅,也是尊重。正因为有尊重,所以,当两大兵为彼此杀害过对方的战友而相互道歉时,和解也就基本达成了。可见,有伤害就应当道歉,以其他方式来弥补伤害,都不是诚意的表现。

  个人间的和解不过如此,民族间的和解又能怎样,不过都是“人”的事。当我们感叹个人和解之困难时,事实上也是在感叹民族和解之困难,尤其本片中的故事发生在民族矛盾多发的地区,我们不能没有这样的联想。如果我们能从个人和解中领悟到民族和解的办法,那也就不枉编导的一番苦心了。(署名:石板栽花,来源:豆瓣,转贴请保持文章完整。2015-04-22)

  《金橘》观后感(五):把喷子们都送上战场

  在时事新闻的评论里,无所事事的喷子们最喜欢定义我们ZF的软弱大肆叫嚣,打啊。我想说的是,把谁送上战场?既然喷子们这么热情,你们去可好?

  战争是一个让人难以定义的东西自然不是好的,战争即是杀戮。但无论横向还是纵向来看,战争都是解决疆土主权争端的主要而且最有效的手段,哪个政权不是呢?但战争是一个残忍的手段。平民永远都是伤害的最直接对象,无论战场在家门口还是在远方,即使你的家不是战场,也需要有人被送上战场,看看现如今为躲避战火到处流浪的难民,对每个家庭都是伤,对全世界都是负担。

  上战场可以有不同的原因,比如车臣人是为了养家糊口,比如格鲁吉亚人是为了热情。当他们第一次在伊沃家相遇,小房子里充满了慢慢的敌意,车臣人要杀敌,因为格鲁吉亚人杀了他的兄弟,伊沃说,你不是杀了他两个朋友吗,你不会数数吗?如果从得失的角度来讲,车臣人和格鲁吉亚人都是受害者,而受害者又都互为敌人,莫名其妙的敌人。但他们从心底根本就没有明白为什么要参与这场杀戮,他们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决绝地要杀死对方。

  伊沃一直没有说,他为什么不走,他说他要做箱子,为了马戈斯的橘子,马戈斯为什么不走,他说他要收橘子,橘子说到底也没什么重要,马戈斯说就这么白白浪费了看着可惜。

  在城市的老城区,总是住着很多老人,老人总是不愿意搬家,除了守着祖上留下来的传统,更多的怕是不愿意改变他们多年来的生活习惯,一砖一瓦都有了感情。马戈斯守着橘子怕也是出于类似的心态,橘子林就是他的生活,或者说指代平和的生活。

  车臣人和格鲁吉亚人一天天在同一屋檐下遵守着伊沃定下的规矩,从开始的争吵叫嚣到几乎要相爱相生,到有一天格鲁吉亚人走出了屋子,车臣人却有点懒了不想杀他了,一直到另一天车臣人为了维护格鲁吉亚人而遭到误解,车臣人和格鲁吉亚人竟然站到同一战线上成了战友。遗憾的是格鲁吉亚人和马戈斯死了,橘子林也被炸没了。

  这些伤害,都不是单个的人干的,而都是战争干的,战争使得从未互相了解的人敌对,战争摧毁人的生活。最后我们知道,伊沃的儿子死了,埋在这里,我想这就是伊沃不走的理由,伊沃的儿子说要保护家园,伊沃说,那不是任何人的战争,所以伊沃并未因为格鲁吉亚人杀了儿子而仇恨所有的格鲁吉亚人,这些上战场的人,都是战争的工具而已,该仇恨的,是战争,和挑起战争的政权。

  所以,爱国和仇恨对方整个民族的人民,是两码事。喷子反正喜欢喊打仗,也喜欢骂汉奸骂外国人,我还是觉得把他们送上战场是最完美的决定。毕竟,认识本质和理性思考是个耗费智商的事情。

  人的性命是一件大事。

  《金橘》观后感(六):简约的力量

  《金橘》是剧照师辉哥带我前往台北光点华山电影院(以专门播放艺术电影著称)观看的一部具有很高水准的艺术电影。我们起先并非专程为看本片而去,只是在APP上查影讯时被其收获的各种盛誉及IMDB打出高达8.5的高分所吸引而做出的选择。话说辉哥向来只看好莱坞电影,连日韩电影都难入其法眼,这次尽显地主之谊,不但买票请我,还奉献了自己首次观看艺术电影的处男赏!刚落座时我俩还互相调侃小心待会睡着,结果直到看完都没有一丝睡意,并被剧情深深打动。这部《金橘》有着标准的艺术电影血统:配乐极少,每逢淡入即切中情感;场景极少,在有限的场景内逐渐酝酿张力;叙事舒缓,慢慢在观众的心里挖洞,让你逐渐深入人物内心;风景优美,折射人物的内心或无力感或超脱感;对白朴实,句句铺垫至高潮时刀刀剜肉;场面欠缺,坚决与好莱坞为取悦观众而着力打造场面划清界限。这样的坚持所唤回的结果自然是有人喜欢有人厌,但正如游戏《黑暗之魂》难倒普通玩家却迎来硬核玩家的爱一样,艺术电影也是有门槛的,它隔开了内心浮躁喜好喧闹之人,一旦你极富耐心与真诚,它将给予你从好莱坞电影中很难感受到的深层感动。《金橘》的设置类似《欢迎来到东莫村》,都是敌对双方来到一个中立之地,在经历嘴炮冲突之后,相虐又相爱,最终因为人性中的善良一面走到一起,但它有别与后者的荒诞感,这并非是说它严肃,正相反的是,《金橘》在营造尴尬和难堪之时呈现出相当的幽默,在敌对双方和解方面不但没有刻意渲染,反而另辟蹊径,用双方在音乐、教育、信仰、同伴、参战动机上的言语攻击,来真正让观众意识到:矛盾,真的有那么大吗?真的要为之付诸于战争吗?本片还有其独特之处,每每在敌对双方刚要和解气氛缓和的时候,会立即在第一时间面对战争的胁迫,这也在观影节奏上营造了极强的悬念和张力,结尾磁带的运用更是点睛之笔,让人久久不愿离席,艺术电影无论在题材角度还是对电影多元化的探讨上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金橘》观后感(七):笔记

  我一向喜欢看那些来自被遗忘国度的电影,因为我对那里的土地和人知之甚少。Tangerines的故事所处的历史和政治背景,我仅仅略有耳闻。但这并不影响我走入电影院为这部电影贡献微薄的$10。我也毫不担心会对电影的理解有任何障碍。因为土地都是一样的,人都是一样的,生命都是一样的。

  一如所料,影片非常诚实。在剧本的一些戏剧化转折的表象下面,是主创用自己的亲历和感受对故事的强大支撑,用他们自己的理解和方式慢慢诠释。影片的主题既真实,难免有说教和煽情。但这些煽情于那片土地上的人来说,确是严肃的。从电影表现方法上说,结尾的煽情完全被主演豁达的一笑所化解了。既是老练,又是诚实,出神入化。

  《金橘》观后感(八):Quotes

  Margus: Soon there will be rain.

  Ivo: There will not.

  Margus: They will be here soon.

  Ivo: Who?

  Margus: The Georgians and Russians. And the tangerines will stay in the trees. You know what this war is called? The war of citrus.

  Ivo: What do you mean?

  Margus: It's a war over my tangerines.

  Ivo: Be normal. They are fighting for the land.

  Margus: For the land where my tangerines grow.

  《金橘》观后感(九):背景介绍&影评——战争是荒谬而无情的卷入

  一. 背景介绍:

  19世纪初叶,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冲突不断,主要焦点在于争夺对黑海沿岸地区(如克里米亚半岛、土耳其海峡、高加索地区)的控制权,当然,这其中涉及到多个欧洲列强的角力。沙俄最终在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后控制了高加索地区(尽管战争层面上惨败,但俄国人在高加索战场却取得了胜利)。俄国人希望让阿布哈兹成为与种族、宗教成分复杂的格鲁吉亚之间的缓冲地带(Buffer Zone)。最终,俄国于1864年宣布阿布哈兹为帝国内的“特别军事省份”,并在1864~1878年间大规模驱逐了阿布哈兹人,当地人口中约有40%是穆斯林教徒,他们被迫迁至奥斯曼帝国。

  与此同时,爱沙尼亚人不断向俄罗斯北部、西伯利亚、远东、克里米亚和高加索地区移民,这其实是俄国有计划的殖民扩张战略的一部分。自然,很大一部分移民是贫穷的农奴,他们能够由此获得土地等经济上的好处。此外,大量涌入的移民还稀释了原住民的比例,并最终使阿布哈兹基本丧失了反抗俄国统治的能力。

  爱沙尼亚移民于1882年在阿布哈兹建立了第一个定居点(即“爱沙尼亚村”),根据1886年的数据,阿布哈兹已有638个爱沙尼亚人。到了1989年,共有约1500个爱沙尼亚移民后代在此生活。1992年,阿布哈兹分离主义势力宣布独立,格鲁吉亚-阿布哈兹战争爆发,这场持续了14个月的流血冲突以格鲁吉亚撤军而结束,此后双方仍然关系紧张,时有纠纷。而在战争期间,大部分在阿布哈兹的爱沙尼亚侨民成功撤离,回到祖国。

  本片正是以此为背景,选取了其中一个爱沙尼亚村来展开剧情~

  这里再补充一下(摘自维基百科中文版的内容):

  1992年7月23日阿布哈兹宣布独立,格鲁吉亚军队于同年8月进入阿布哈兹,但在1993年9月被击败。1994年,在联合国的监督和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干预下,双方停火,随后俄罗斯军队以独联体维和部队的名义进驻阿布哈兹。但主权问题仍然悬而未决。此后,阿布哈兹83%的领土被位于苏呼米市由俄国保护的分离主义势力控制,剩余17%的领土(即上阿布哈兹)受格鲁吉亚阿布哈兹自治共和国政府管理。阿布哈兹问题是格鲁吉亚和俄罗斯的主要纠纷之一和两国之间一系列紧张局势的源头之一。长期的战争造成了大量的人道主义危机,大量平民无辜死亡,甚至出现过族裔间的屠杀,比如阿布哈兹分离主义势力曾经对境内的格鲁吉亚人施行“清洗”。

  2008年8月,在南奥塞梯战争爆发之后,阿布哈兹在俄罗斯军队的帮助下驱逐了领土上的所有格鲁吉亚军事力量,完全控制了宣称的全部领土并再次宣示它的独立地位。但是这个国家不为联合国与国际上多数国家承认。

  -----------------------------------------------------------------------------------------------------------------------------------------------------

  二. 个人影评:(含有剧透,尚未观影者请止步!)

  先说说形式:

  本片是一部难能可贵的以小见大的战争片,它没有《拯救大兵瑞恩》《黑鹰坠落》《现代启示录》等片的华丽特效、大场面与大制作,却有着更加真切而感人的力量。不仅战争规模小,影片中甚至连正面冲突的场景都在临近尾声时才出现,更不用提大部分情节都只是在伊沃房子范围内的四个人之间发生。

  全片色调偏冷,但在阴郁和灰暗之中仍不失温暖人心的色彩——伊沃房内亮堂的火光、灯光及果园里星星点点的金橘,这或许也暗示着在战争黑云笼罩之下残存的人性辉光吧。

  摄影方面,节制而朴素,没有丝毫夺人眼球的炫技,大部分时间都在缓慢移动的镜头稳中有变,很大程度上契合了人眼的视觉特点,也使得这狭小的地方不至于让人产生幽闭恐惧症。

  三位主角都是爱沙尼亚著名演员,另外两位则是格鲁吉亚人,他们都展现了令人信服的精彩演技。本片也是第一个格鲁吉亚和爱沙尼亚联合出品的电影。

  配乐少而精,根据IMDB的资料,一共只有3首曲子:Me gadmovtsurav zgvas、Mandariinid、Mandariinid Theme。主题曲随着影片进程不断复现,但毫无累赘感,从片头到结局,这首悠扬而悲凉的乐曲既渲染了普通人在战争卷入下的渺小无力感,又是对尚未泯灭的人性和良知的赞颂。

  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影片中没有出现任何女性角色,老人的孙女也只在照片和主角口中偶尔提及。

  现在来看看内容:

  1.

  我一直认为,一流的喜剧片让人笑中带泪,而优秀的悲剧使人哭中有笑。毕竟,只有笑料的喜剧和肥皂剧也没有什么两样,完全的悲剧又过于压抑,埋没了所有希望,幽默和苦难才是黄金搭档。本片显然属于与幽默结合的悲剧。

  导演萨萨·乌鲁沙泽也是编剧,不得不承认,《金橘》在悬念、幽默和悲情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两大悬念——艾哈迈德和尼卡的关系、伊沃执拗死守这片土地的原因——贯穿始终,而每当笑点出现、观众放松之时,戏剧性的事件又会突然发生,于是我们的心绪也跟着跌宕起伏,不断体验着十足的张力。例如,篝火烧烤谈话后突如其来的炮火、四人畅想美好未来时阿布哈兹士兵的不请自来及悲剧的发生,这两段反差极大的情节让我目瞪口呆,难以忘怀。

  2.

  本片通过一出小人物的悲喜剧,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本质:对于普通人来说,战争是一场荒谬而无情的“卷入”。我一时想不出更好的词语来形容“卷入”,所以就暂且先用这个字眼吧。

  影片中主角四人,伊沃老而弥坚,经历了丧子之痛和分离之苦后,早已看透了战争背后的虚无;马戈斯老实纯朴,在战乱中仍一心惦念园里的金橘,不为钱财,而是不忍它们湮灭于战火之中;艾哈迈德粗中有细,外冷内热,为养家糊口而加入雇佣军;尼卡自尊心强,易冲动,瞒着母亲就走上了前线......四人个性鲜明,形象饱满。

  他们是如何被这场荒谬而无情的战争所卷入的呢?

  两位爱沙尼亚人的祖先是由于19世纪沙俄军事和拓土殖民的需要而移民至此(参见第一部分的背景介绍),他们远离故土,在异国他乡扎根,却卷入到外族战争之中。伊沃的儿子在战争开始时就死于非命,而马戈斯心心念念的保护自己的柑橘,却丢掉了性命。艾哈迈德是车臣人,为生计成为雇佣兵,尽管幸免于难,却不得不承受友情得而复失的折磨,在经历了这一切后终于打消了继续为外族人卖命的念头,明白自己和家人平安活着才是最可贵的。但有多少雇佣兵战死在外国的沙场呢,为了钱而送命,有够荒谬的吧?而尼卡呢,他是那种自尊心强,天真热血而心怀理想主义的年轻人,他认为“这是我的义务,所以就参战了”,头脑发热地甚至连和母亲说一声都没有就投入战争,却根本没有思考过这场战争的意义。艾哈迈德说他是“不知道如何战斗,却一直在战斗着”“你浪费了时间,这就很好笑”,而尼卡的回击则反复暗示自己了解历史,读书很多。或许,尼卡的形象也象征着许许多多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他们饱读诗书,但却没有真正认清现实、领会到战争的残酷与荒诞,这样一位耿直的知识青年的死亡,反映了战争中多少士兵的命运啊!他们盲目地成为了大国政客之间角力的棋子和炮灰,至死仍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之中。

  影片中伊沃的话语总是精炼而发人深省:“让我们为死亡而干杯!”“谁给你权力那么做(杀人)的?战争?太愚蠢了”“我告诉他(儿子)那不是任何人的战争,但他不听。”

  更具讽刺性意味的是,最终的悲剧竟然是由于阿布哈兹士兵对身为自己人的艾哈迈德身份的猜疑而发生的。尽管编剧让我们看到了尼卡和艾哈迈德化干戈为玉帛的欣喜转变,让我们看到了残存的人性辉光和平等的人道主义,但最终还是无情地摧毁了这一切美好。被卷入战争中,就意味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是啊,战争是急湍甚箭的无底漩涡,被卷入的人难以挣脱,愈陷愈深;战争是汹涌澎湃的滚滚洪流,被裹挟的人身不由己,无路可逃;战争是饕风虐雪的扶摇龙卷,被吸入的人如瓮中之鳖,无处藏身......

  3.

  附上我个人觉得余味绵长的精彩台词:

  (感谢字幕组的辛苦翻译,翻译和压制:静子、跌停的男人、伊人、小新)

  -医生:我還以為會爆炸

  -马戈斯:電影裏都會爆炸

  -伊沃: 電影都是騙人的

  -尼卡:但我站著就很難躺下

  -艾哈迈德:就像馬一樣 站著就能睡

  -尼卡:我跟你說話了?

  -艾哈迈德:馬也會說話?

  -尼卡:太可笑了,真符合你的智商水平

  -艾哈迈德:我會忍耐你的

  -伊沃:要喝茶嗎?

  -尼卡:是的

  -艾哈迈德:我給你倒 兄弟 倒在你的頭上?

  -尼卡:你敢!你這個混蛋

  -伊沃:看,艾哈邁德 格魯吉亞人在外面 你不想殺了他嗎?

  -艾哈迈德:我今天有點懶了

  -艾哈迈德:想笑就笑吧,你不知道如何戰鬥,卻一直在戰鬥著 。你浪費了時間 這就很好笑

  -尼卡:你在胡說八道 我是說 你是文盲 你對歷史一無所知

  -伊沃:年輕人 你怎麼了? 一直在說 我要殺了... 我要殺了...誰給你權力那麼做的? 誰?

  -艾哈迈德:戰爭

  -伊沃:太愚蠢了

  -尼卡:我們為什麼而乾杯?

  -伊沃:為死亡! 來吧 馬戈斯

  -马戈斯:我不能為死亡而乾杯

  -伊沃:為什麼? 是因為他們的母親 他們都是死亡之神的孩子

  -伊沃:你們在哪裏自相殘殺都無所謂,你會康復 奔赴戰場 死在那裏

  -尼卡:讓我們看看伊沃在做什麼吧 我想(剛才)冒犯他了

  -伊沃:伊沃沒事 伊沃只是在小便

  -艾哈迈德:那些格魯吉亞人跟你什麼關係?

  -尼卡:為什麼問這個?

  -艾哈迈德:只是感興趣

  -尼卡:我們在這裏相遇 不是很熟 但他們是好人

  -艾哈迈德:易卜拉欣就像我的兄弟一樣 我們從小一起長大

  -尼卡:我很抱歉

  -艾哈迈德:我很抱歉你的同伴被殺 那些好人

  -艾哈迈德:他怎麼死的?

  -伊沃:戰爭開始時他就死了

  -艾哈迈德:誰殺了他?

  -伊沃:只有上帝知道

  他早早奔赴戰場 說要保護我們的家園

  我勸他不要去

  我告訴他那不是任何人的戰爭 但他不聽

  -艾哈迈德:所以格魯吉亞人殺了他?

  -伊沃:是的 但是那又如何?

  -艾哈迈德:是嗎? 你把一個格魯吉亞人埋在你兒子旁邊

  -伊沃:艾哈邁德 有關係嗎?

  回答我!

  -艾哈迈德:不 沒關係

  最后,请允许我用《颐和园》片尾的一句台词来作为结束语,不知怎地,尽管主题并不一致,但用在本片的结尾感觉也出奇地妥帖。

  “无论自由相爱与否,人人死而平等,我希望死亡不是你的终结,憧憬光明,就不会惧怕黑暗”

  【版权所有 禁止转载】

  《金橘》观后感(十):在你的心里种颗金橘树

  《金橘》(台湾译名《橘子收成时》)是台湾剧照师辉哥带我前往台北光点华山电影院(以专门播放艺术电影著称)观看的一部具有很高水准的艺术电影。我们起先并非专程为看本片而去,只是在APP上查影讯时被其收获的各种盛誉及IMDB打出高达8.5的高分所吸引而做出的选择。话说辉哥向来只看好莱坞电影,连日韩电影都难入其法眼,这次尽显地主之谊,不但买票请我,还奉献了自己首次观看艺术电影的“处男赏”!刚落座时我俩还互相调侃小心待会睡着,结果直到看完都没有一丝睡意,并被剧情深深打动。这部《金橘》有着标准的艺术电影血统:配乐极少,每逢淡入即切中情感;场景极少,在有限的场景内逐渐酝酿张力;叙事舒缓,慢慢在观众的心里挖洞,让你逐渐深入人物内心;风景优美,折射人物的内心或无力感或超脱感;对白朴实,句句铺垫至高潮时刀刀剜肉;场面欠缺,坚决与好莱坞为取悦观众而着力打造场面划清界限。这样的坚持所唤回的结果自然是有人喜欢有人厌,但正如游戏《黑暗之魂》难倒普通玩家却迎来硬核玩家的爱一样,艺术电影也是有门槛的,它隔开了内心浮躁喜好喧闹之人,一旦你极富耐心与真诚,它将给予你从好莱坞电影中很难感受到的深层感动。《金橘》的设置类似《欢迎来到东莫村》,都是敌对双方来到一个中立之地,在经历嘴炮冲突之后,相虐又相爱,最终因为人性中的善良一面走到一起,但它有别与后者的荒诞感,这并非是说它严肃,正相反的是,《金橘》在营造尴尬和难堪之时呈现出相当的幽默,在敌对双方和解方面不但没有刻意渲染,反而另辟蹊径,用双方在音乐、教育、信仰、同伴、参战动机上的言语攻击,来真正让观众意识到:矛盾,真的有那么大吗?真的要为之付诸于战争吗?本片还有其独特之处,每每在敌对双方刚要和解气氛缓和的时候,会立即在第一时间面对战争的胁迫,这也在观影节奏上营造了极强的悬念和张力,结尾磁带的运用更是点睛之笔,让人久久不愿离席,艺术电影无论在题材角度还是对电影多元化的探讨上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金橘》观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