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欢乐喜剧人 第一季》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欢乐喜剧人 第一季》经典影评10篇

2018-01-02 20: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欢乐喜剧人 第一季》经典影评10篇

  《欢乐喜剧人 第一季》是一部由施嘉宁执导,吴秀波 / 贾玲 / 吴君如主演的一部脱口秀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欢乐喜剧人 第一季》影评(一):畅谈《欢乐喜剧人》高晓攀决赛作品

  开门见上不做那些没用的尾巴序言了,《欢乐喜剧人》这么多期下来,认为最有情怀的应该是高晓攀,最具学院派特点的是沈腾,最接地气的是宋小宝,水平明显不足的是桥山和修瑞,装傻充愣自黑赚廉价认可的是贾玲。

  这里单纯针对高晓攀最后一期的作品进行一下解读。这个作品讲述的一个在敬老院工作年轻人遇到三位老艺人从而在这里拜师学艺的事情。这里面相对作品之中的两个细节进行解读。

  “调表”

  所谓调表,作品之中的院长指出了原因不能让老人知道时间,否则他们就可以算出自己年纪,从而长生巨大压力。我们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这样的压力是什么压力。第二个是高晓攀一样的问题,这些人都不糊涂为什么调表。第二问题院长也做了直接的回答说万一有一个糊涂的呢,但是我们看作品的时候注意到高晓攀一跪以后三位老艺人背过身去都不忘记提醒他调表。实际上他们都明白时间只不过是认为制造的假象,换句话而言这几位心里都明镜似的清楚得很,这也就明确点出了实际上他们没有一个糊涂,他们之所以装作糊涂认可这样调表留住时间的做法实际上是在等待寻找可以延续他们希望和能耐的人。顺理成章的也就出现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这戏老艺人们的压力也就是从这样的等待中得到的,他们的压力不是害怕死亡而是害怕因为死亡而造成的技艺的消亡。这样的压力在他们给高晓攀示范的时候展露无遗,就像京剧师傅说的那样:“但凡你能学到我这东西,我决不含糊”。他自己快没了担心的是这么多年来辛苦练习的技艺失传。打快板的更干脆的退了一步提出了就留一个盼头也行。唱曲艺的女师傅则直接点名了,“这么多曲种都灭亡了,也不差我们这一个”直接将自己的花鼓送给高晓攀做了最后的纪念品。这几个师傅情怀都是一样的,但是他们的嘱咐和希望却一个比一个简单,学不来没关系,留个念想也行,念想都留不住,那留个东西做纪念看看它知道还有这样的一门技艺还有这样的一群人也行。一步步的后退,更显示出了这几位师傅心中的焦虑和对自己身上技艺的执着。所以调表只是个大家都心知肚明的假象,但是几个老艺术家却都希望利用这样时间静止的假象寻找可能传承技艺的人和机会

  “折扇”

  高晓攀在最后的一段扇子表演,可谓入情入理,是完全诗意化的表达。我们先看看这把扇子是怎么来的。高晓攀起身按照往常一样伺候各位老人休息后走到吴秀波面前。吴秀波问他,老这么调表合适吗。高晓攀问他,那到底怎么合适呢。吴秀波没说话而是递给了高晓攀一把扇子,高晓攀拿着这把扇子挑了表,然后表演了一段穿越春夏秋冬四季的扇子舞。吴秀波的潜台词就是,不用调表了,你自己跟着他们学习了老人家的技艺,就是最合适的。扇子是一种象征,象征传承和学习,高晓攀拿着扇子调表也可以看成对吴秀波建议的理解和认同。对了,我学习我继承,拿着扇子调表才是最合适的。当高晓攀一个人拿着扇子缓缓地在舞台上走过春夏秋冬四季变换的时候,他每个季节都有不同表情动作姿势。春天的时候抬头望,夏天的时候遮头笑,秋天的时候弯腰拾,冬天的时候静默看。个人以为这里表达的是艺术经历漫长的洗礼过程,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一样又冷又热,但却永远不死。而对应到作品中的意思就是因为有了高晓攀这样的人执着的持扇子走过四季,这敬老院里的老艺术家才不孤独才有盼头,才能传承自己的能耐。很多时候,许多东西,生死都不由人说了算。但是许多时候却又是人力可以挽回。就好像是调表那样认为的设计,各种艺术也是在人与人的传承和对接之中,依靠人力长久不衰延续古今的。而且高晓攀这个穿越四季的扇子舞,还可以看成是针对个人的一种启示,人的一生需要这样的艺术陪伴才显得完整,才能够诗情画意

  “相思赋予谁”

  非常喜欢这首歌曲,简直就是为高晓攀这个作品量身定制的。悠扬而柔缓的曲调,古文冉冉的曲词,将那种深入骨子里的深情和眷恋,缠绵思念,不舍和忧伤表达的淋漓尽致。略带昆曲风格的配乐让高晓攀这一作品增色不少,以至于很多人听着曲子看着高晓攀一一为各位师傅盖好被子都不禁潸然泪下

  明月妆台纤纤指,

  年华偶然谁弹碎,

  应是佳人春梦里,

  忆不起,双蛾眉。

  翩翩霓裳烟波上

  几时共饮长江水,

  而今夜雨十年灯,

  我犹在,顾念谁。

  一番番青春未尽游丝逸

  思悄悄木叶缤纷霜雪催

  嗟呀呀昨日云髻青牡丹

  独默默桃花又红人不归

  你说相思赋予谁。

  就像这歌曲唱的一样“相思赋予谁”这不仅仅是老艺术家们的疑问也是针对当下整个浮躁中国的叩问。就像高晓攀最后说的,当我们不断学习众多新事物追赶新潮流的时候,我们还有多少人关注过中国留存下来的传统的瑰宝?我们只是在浮躁中疯狂乱舞迷失本性,而让祖先的精神金玉在黄土里蒙尘直到再也放不出一点光亮的时候,找也找不到了。

  高晓攀本身就是科班出身,不同于沈腾专门于西方表演风格他从小接触传统艺术的熏陶和训练,在经历整个社会大变迁的同时深刻认识到传统的文化和艺术正在一点点消散,从而深刻触动了他心内的焦虑和紧迫感,一种无形的责任和传承的呼唤让他在最大可能的情况下为传统为艺术摇旗呐喊,振臂高呼。他的确是一个有情怀的人。

  当然我们在流泪欣赏节目的同时,也要客观的认清楚现实,许多的艺术和技艺都是面临严酷的现实的选择和再造才重获生命力,重新得到传承的机会的。我想在浩浩荡荡的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伟大的艺术和技术太多了,消失的肯定更多。这里面原因很多很多,但是能够流传下来的东西一定有它们长盛不衰的原因。所以呼吁社会关注传统艺术的确应该,经历社会的淘洗也无可厚非——哪怕是这个社会现在浮躁不正常也不怕因为艺术顽强的生命力可以克服,并且克服了这些的艺术才具有更大的可能性。其实最关键的是如何让这些传统的文化生发出时代气息,触摸时代的脉搏。毕竟每一种艺术都是在特定时代里产生的,本身就是时代的产物。所以让这些历史的记忆焕发出我们当代的精神和诗意才是传承的王道。

  《欢乐喜剧人 第一季》影评(二):关于喜剧人的一二三四五

  1. 《欢乐喜剧人》我并没有看完每一期,但是陆陆续续也看了一半的样子,包括最后的总决赛。国内这几年综艺节目突飞猛进,各种真人秀和户外节目应接不暇,当然也从日韩借鉴和引进了不少节目形式。甚至从美国引进了贝尔的历险,这些从某种方面来说,既说明了这几年国内制作水平的进步,也说明了之前和国外最先进水平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说明其实在没有太多框架束缚的情况下,追赶上国外的一流水准实际上比想象得要快的多。这一点比较一下十年前和现在国内和港台看对方综艺节目的比例就可见一斑由此可见,在许多领域(比如电影),如果放得开,其实追赶上国外的一流水平其实还是相当有希望的。

  2. 喜剧不易。这一点无论从卓别林这样的大师,还是从周星驰这样的电影明星私下的生活上就可见一斑。其实从《欢乐喜剧人》的幕后就可以看得出来,私底下,尤其是工作时,宋小宝沈腾这样的人都是十分严肃和沉默的。节目一周一期,这个制作周期对于参赛的团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同时这也大大得超出了大多数国内曲艺类节目的制作周期。关于这一点,想想那些每年上一次春晚的大腕们便知。尽管相当多的春晚曲艺类节目并不一定有《欢乐喜剧人》某些作品的水准高(其中审查的限制不言而喻)。这里可以多聊聊关于制作节目的频率和压力问题。过去,比如十年或者二十年前,大陆的许多综艺节目,甚至包括一些访谈类节目制作周期大约是一周或者两周,比如《综艺大观》或者《实话实说》。这点反观台湾,诸如《康熙来了》《国光帮帮忙》或者《全民大闷锅》等都是日播的形式,即每天一期,周末休息。尽管并不是每一期的康熙都是精品,但是康熙制作水平,如果考虑播出频率的话,我想并不会比《实话实说》要来的差。因此台湾这类综艺节目制作人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比如全民这样的节目,也算是模仿秀,尽管并不是逐字逐句写好的台词背下来,但是从选题到表演到服装,制作组的工作压力和辛劳程度可想而知。我想这多半是由于台湾综艺节目自由竞争导致的。就好像这几年湖南江苏浙江东方等卫视竞争激烈之后,制作节目的资金精力投入也是水涨船高,许多节目的投资让港台的同行都觉得惊叹。因此也远远地把那些你在家从来不看的无名卫视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3. 《欢乐喜剧人》,最出彩的无疑是宋小宝和沈腾团队。宋小宝是赵家班,沈腾是麻花团队。赵家班在国内闻名遐迩,麻花则是这几年上了春晚才有些名气。不过之前麻花在帝都经营多年,我在海淀剧院看过开心麻花的现场,当时觉得这种真的靠市场养活自己的表演团队和那些靠春晚和大型晚会养活自己的在编艺人,如果真的放到市场上来检验,那些著名的演员们真的凶多吉少说实话,第一期的时候,宋小宝是冠军。当时我对于在上海赵家班依然如此受欢迎而感到惊讶。其实第一期沈腾团队的那个小品就相当的好,可惜最后败给了宋小宝团队。看看第一期和最后一期宋小宝和沈腾的作品就可以看得出他们的区别。赵家班的班底个个都是拿得出手的人才,尽管许多人对小沈阳并不中意,但是其实能在赵家班里冒出头的那些人,哪个不是身怀绝技的人才。从丫蛋到小沈阳,从宋小宝到赵四,更不用说刘能这种万里挑一的表演人才。基本上来说,赵家班的表演还是非常尊重传统的。在最后一期,宋小宝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哑剧,这不得让人佩服宋小宝的勇气。正如他自己所言,这是为了他们自己所选择的剧本,而非观众。因此这一个蒙太奇的哑剧并不是十分好笑,但是胜在感人。反观沈腾,则是完全另一番景象,好莱坞大片的路子。所以说,沈腾团队做电影大卖一点也不奇怪,在一部电影后面是十余年的舞台积累。本土化和国际化,并没有孰高孰低的比较,就好像张艺谋拍活着,李安拍少年派一样,做好自己擅长做的,就是好的作品。

  4. 《欢乐喜剧人》里,除了宋小宝和沈腾,其余的人水平的确要差了一个档次。在第12期的豆瓣讨论里,Adamant对于参赛的传统表演形式——相声有很好的解读。无论是李菁,还是曹云金,或者后来的高晓攀,都无法让观众获得想其他选手那样的兴奋。按照Adamant的说法,来参赛的相声大多过于追求捍卫相声的尊严而让自己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对此我是完全同意。另一方面,相声离开自由竞争的市场太久了,这是近些年从德云社和嘻哈包袱铺这些靠市场运作的团队才开始重新回到市场。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相声都是活跃在晚会上的一种节目形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过节目组审查和现场观众的反馈是表演者几乎唯一获得反馈的渠道。但是现场观众的代表性无疑极大地降低了这种反馈的价值。当相声失去了讽刺,就沦落到被人讽刺了。不得不说,作为一种讽刺的艺术,相声在目前的大环境下,难得有太大的发展。陷入同样尴尬境地的,还有讽刺漫画。这真是喜剧的悲哀

  5. 《欢乐喜剧人》算是给热爱喜剧的人提供了一个舞台。说实话去,现如今,已经越来越难看到相声小品和其他曲艺形式了。因为综艺晚会已经成为鸡肋,除了春晚和元宵晚会,我几乎想不到有什么定期播出的可以看到相声小品的平台。很多年前,央视还有个节目叫《曲苑杂坛》,诞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好作品。可惜许多年前就已经没有了。所以说,至少《欢乐喜剧人》给大家提供了这么一个展示的平台,尽管也只是对那些喜剧界有头有脸的人物开放。

  我一直觉得有两件事情最难,一是把钱从别人口袋装到自己口袋,二是让别人笑。如果能同时做到这两件事,我想就能冠以戏剧大师的称号了。

  《欢乐喜剧人 第一季》影评(三):喜剧舞台

  一档有东方卫视与欢乐传媒联合打造的明星喜剧经验真人秀节目《欢乐喜剧人》正式与全国观众界面。节目延请国内各界极具代表性的喜剧明星加盟,如在时尚都市男女中知名度颇高的开心麻花、东北军后起之秀宋小宝、心宽体胖的女汉子贾玲、相声领域的李菁和曹云金、邓超老板的白眉工作室、爱笑兄弟乔杉、修睿,此外更有高晓攀、九孔、刘仪伟、吴君如等人的乱入,让节目精彩纷呈,笑果不断。除此之外,被万千女性视为男神的吴秀波担当主持,使这档节目平添了更多的看点。

  第一季我一集不落全部看完了,最喜欢的喜剧人还是沈腾,有新意,敢于尝试不同的类型。宋小宝永远扮丑来博得观众笑声,缺少点新意。

  《欢乐喜剧人 第一季》影评(四):观至第11期后感

  在《欢乐喜剧人》舞台上,波叔的主持是灵魂,还有几个喜欢的喜剧人,最爱开心麻花团队的沈腾,喜欢宋小宝团队的宋小宝和娘娘腔文松,每次都无比期待他们的作品创意和表演,而他们每次都不负众望。

  郝建的作品和创意天马行空题材广泛,从诱拐儿童到超人到西部,尤其这期西部题材加入了古老黑幕剧的形式,令挑剔的观众眼前一亮。

  宋小宝团队也是惊喜连连,每次都笑的直不起腰,而题材也更加接地气。宋小宝特有的浮夸表演仅表情就已然将人逗乐,外加文松恰到好处的娘娘腔,还有好的创作题材,团队合作也发挥的淋漓尽致。

  另外还有自虐自黑的贾玲,特立独行的曹云金,嘻哈包袱铺等等表现都精彩极了。

  排名给喜剧人带来颇大压力也稍显残酷,但有压力才有动力,才有更加精彩的作品诞生。继续期待……

  《欢乐喜剧人 第一季》影评(五):挑将军

  竞技热。每集开始玩结构。

  《热带惊雷》非常出挑,反战主题,情节、人设(不同立场的人物甚至带来了冲突)都很好,在彼此怨恨中了解直至和解。之后难有节目能超越这个。赵家班,改良后的二人转,水准不是很高,基本依靠零散的逗趣语言和强大的肢体表演,但能极大地调动观众,水准会是最为稳定的一组。

  《上海新滩》不错。瑕不掩瑜,《热带惊雷》后最佳。这个小品最好的地方是十年之间的留白,而小沈阳与文松在舞台上表演出来的“闪回”段落则用煽情破坏了这份观众自我填补的空间和回味的自由。头尾两段足以表现这个黑帮混混对爱情的痴守和种种掩饰,藏在戏谑后的悲凉。对煽情等多余段落的浓墨重彩正是大多数国产剧差的原因。越节制才越有余味。另外,没有赤裸的你侬我侬和撕心裂肺,这里爱情的动人处是它努力经营的欲盖弥彰和显露即消隐的转瞬破灭。

  重看欢乐喜剧人第一期,东北那组。文松很棒,安分守己地表演,又能在合适的时刻对别人的表演给出恰到好处的合理反应。当小沈阳被宋小宝招牌式的怪笑引得捂脸紧绷时,他依旧坦然自若。在舞台上永远处于表演状态,即使当别人做出莫名其妙的动作,他理应给出的是诧异的左右摇头,都做得非常好。轮番上场的技能展示,是东北组一贯的表演模式。这样的形式会给部分演员留有大块闲余的舞台时间,这时候是对演员的隐形考验。当别人出场演戏时,文松也毫不松懈。始终处于耕耘状态。细致去看,别人在前景的精彩演出也好似成了他的表演背景。极好的冷面笑匠,好演员。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6.13。沈腾一直求变,屡有创意,但执行力一般。恐难回攀《热带惊雷》水准。很多时候收局也拖本就难堪的后腿,这也是各组的通病所在。《英雄联盟》,在自怨自艾中顾影自怜,指责他人的冷漠和哀怨自身的孤独,都难以理直气壮。在这样的双重讽刺下,观众很难移情。何况主干不丰,枝叶奇艳也是枉然。

  6.20。煽情对大多数观众来说仍很受用, 用观众泪水换选票廉价却有效。所以乔杉组能拿第一。其作品在结构上和小沈阳的上海滩类似,仅分段更多。应采取最初想法。这部作品比后者差很多,除了太过喧闹(演员扯着嗓子喊),最主要是没有「盖」的过程,一直在铺陈着煽情的「彰」。努力用调笑消解煽情是一种克制。

  6.27.沈腾组依然玩创意,这次是黑幕喜剧。这种形式可算作是原始特效,需远距离观看才能尽量隐去工作人员,倚重舞台且要在场观看。电视转播仍按照一贯的景别和剪辑方式便存在问题,还不如在台下架台摄影机全程给出全景。动作设计有问题,比如第一个腾空。慢镜头设计,女郎扔枪喊话却是常态语速。看电视转播无法做到对“道具”视而不见,就会觉得那段慢镜打斗太漫长。如果由电视观众投票,沈腾估计就不敢用这招了。

  小宝组情境感非常好,只是这次的核心梗俗得让人有些不畅;乔杉组故事的引子和发展不好,段子不错;贾玲组笑点设置有问题,内容撑不起主题,福报不能依赖着永远的误打误撞;刘仪伟的作品没有结构,设立情境却在通篇毁情境,即和观众的互动存在问题。纪委来查,科长无应急措施,直接跟观众聊起自己的爬升之路和贪污之道。情境不如不建,可以找个搭戏的做个双人相声。很多小品也有互动处,往往在最开始,主要是套近乎要掌声,但进入情境后便不会如此。情境有风险,互动需谨慎。

  7.4.技穷,拼凑,架情怀。

  整体看,是参演人数最多而内容最空洞的一期。尤其是相声类节目,分别演的是“不会演”和“不会说”的事,在没有做好铺垫就使劲架情怀。内容乏善可陈,那些自我感动并试图绑架观众的情怀没有依附,成了无源之水。宋小宝组义正言辞的高呼也震伤了自己的作品,多余。功利心作祟,各司其职便可。

  或因创作时间紧张,这期是分段结构最集中的一期,大家似乎放弃了构建情境并完善情节起承转合的努力,拼凑感太强。在这样的形式下,宋小宝组因各个成员具备的花活而显示出巨大优势。无论如何,拼贴出来的作品很难保证完整性。开心麻花很放松,让人亲近很多,有四两拨千斤的心态,希望他们能拿出作品与之相称。

  7.11.高晓攀的逗哏少了些持重坦然。乔杉组增加人数表现出不自信,用最少的人把事儿讲好讲得妙趣横生确是能力。宋小宝将该出现在辽视春晚上的作品送到了竞演舞台,这种松散的纯靠炫花活博笑的形式只适于内部的联欢,在创作理念上是倒退的。

  开心麻花《小偷在哪儿》非常好,表演细致有层次,公车环境营造得如同精密仪器般井然有序。最后朝向观众的回头,是善良人的孤独,是对这个充斥着怯懦冷漠的同谋社会无奈的问责。这档节目的命名估计是为包含各种作品形式,而真正能与“喜剧”挂钩的似只有《热带惊雷》与这部《小偷》。

  《欢乐喜剧人 第一季》影评(六):评《欢乐喜剧人》

  一开始看这个节目只是下午无聊,随便翻看电视,偶尔在东方卫视看到《欢乐喜剧人》的一期节目,那一期应该是宋小宝演展昭的那期。自认为这一期节目里最好的是沈腾的西部牛仔的小品,其次是宋小宝的展昭。之后一直到贾玲恶搞花木兰事件,这个事件发生以后让我觉得非常恶心的地方是不仅一个所谓的花木兰研究会还是什么东西出来批评贾玲,甚至新华社、人民日报也都发文批评贾玲。我想知道为什么一个演员,恶搞了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能引起如此大的波澜?带着这个问题我看了所有全部的《欢乐喜剧人》十二期节目。在我看的视频中贾玲关于花木兰的作品已经被剪掉,当然这篇文章并非仅讨论这个事件,而是写写我在观看的过程中发现的一些想法和感触。

  总体来说中国的舞台喜剧还是非常薄弱的,几组参加的演员选手能够称得上优秀或者说不错的只有宋小宝团队和沈腾团队,也就是最终的冠亚军。其他几组基本上都是很平庸甚至很无聊的。喜剧有多种形式,能在舞台上展现的有小品、相声、脱口秀、舞台剧等等。这几种当中小品又是我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我个人虽然很喜欢相声和脱口秀,但不得不说这两种表演形式在中国都不占优势。相声早已衰落,现今也只有郭德纲依旧能依靠相声达到一个高度。其余相声的表演者要么垂垂老矣(如老一辈相声表演艺术家)、要么平平庸庸(好多数不胜数其中就有参加节目的几组人)、要么在依靠相声打出名声后改做其他(如贾玲、王自健)。脱口秀在中国发展的并不成熟,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有壹周立波秀和今晚80后脱口秀。而舞台剧更不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所以我们看到的《欢乐喜剧人》绝大多数是作品都是小品的形式,而其他作品相声、脱口秀和舞台剧都没有看到优秀的作品。

  既然大多数作品都是小品,那么我首先谈一下小品,中国最早的小品是陈佩斯、朱时茂的春晚小品,之后小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优秀作品也层出不穷,这是个群雄竞现的时期,这里不多说。再之后老的小品人没有新的创意,而新人又没有机会出现在人们眼前,这段时期本山大叔一人撑起了小品的舞台。之后他退出春晚,开心麻花接掌春晚小品代表一直到现在。于是看当今小品表演,最最优秀的还是本山系(包括他的徒弟小沈阳、宋小宝等等)和开心麻花。

  虽然这两个团队在实力上相较其他的强了一个档次,但是也有差作品的出现,比如宋小宝的最后决赛的两期,最后一期虽然是他主动放弃语言,挑战自我,但也从侧面看出创意的枯竭。但这毕竟是现实创作,有情可原。沈腾团队总的来说创意和形式都很多样,但也出现几部创意好内容差的节目,或者说是包袱不足。除了这两个优秀的团队外,贾玲是我比较喜欢,但是作品确实不尽如人意,她的作品我比较喜欢的是反映她自身的那一期,道出了作为一名喜剧演员,特别是女喜剧演员的辛酸和不易。特别是那句可是我喜欢!我是被感动了的。其他主要小品作品则乏善可陈。白眉工作室和乔杉修睿团队一个是从事话剧电影的,一个是做网络喜剧的,这两种形式的风格都与短时间的舞台表演有很大区别,所以他们的小品自然比不过沈腾和宋小宝甚至贾玲。他们更适合那种结构完整有较长时间铺垫的表演风格。

  其次,我要说的是相声,这几种喜剧形式当中,我自己最喜欢的是相声,最早的我就是听贾玲师父冯巩的相声,然后开始接触那些老一辈的相声家的相声,包括侯宝林、刘宝瑞、马季等等,之后就是现在还在火的郭德纲、于谦、王自健等等。我认为语言的幽默不仅能显示口才还能彰显人的思维反应等等各方面的底蕴,所以我很喜欢相声。对于喜剧人中的相声我想也是水平一般的,甚至是质量很差。这里面有曾经德云社的李菁、曹云金,他们的作品缺乏创意,没有新意,许多都是老段子或者是没有意思的段子,难以令人发笑。高晓攀还算不错,只不过相声剧做的形式大于内容,令人乏味。

  说说剩下的人,刘仪伟和吴君如都是电视电影中的喜剧人,舞台确实不适合他们。九孔不是很了解,知道他仅是因为电影疯狂的赛车。杨金赐是比较孤独的一位喜剧人,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单纯的靠肢体动作已经很难再吸引人们了。

  最后我想说喜剧就是悲剧,每一个令人发笑的故事背后都是辛酸的,我很喜欢煎饼侠的一个预告片——《喜剧人哭了》。这个预告片拍的是各个喜剧人泪流满面的画面,看了让人动容,但最后又不忘抖包袱,大鹏不是人,疯狂抢饭碗。也许每一个做喜剧的人内心深处都是孤独的,每一个喜剧人都有一颗悲痛的心。

  《欢乐喜剧人 第一季》影评(七):贾玲你该向哆啦A梦道歉

  这是《欢乐戏剧人》的总决赛,前四组都走了煽情路线。每个节目的长度都达到了微电影的级别,煽情是目前大陆综艺的通病,从最初的选秀时各选手的可怜身世,现在已经蔓延到了喜剧人的舞台。该干嘛干嘛,这是喜剧的舞台,当然是要让观众笑,至于背后的深意是靠作品本身的力量,而不是一开始就奔着煽情去,这方面沈腾做得很好,尤其他模仿卓别林的那期。 比赛前高晓攀回到自己的曲艺母校,作品是宣扬传承传统艺术,走悲情煽情路线,我当然不反对传承传统艺术,但是光在舞台上煽情飙泪有什么用,几十个人一起打快板,几十人一起唱京东大鼓,就是传承传统艺术了,我看到的只有矫情。真正的传承是对传统艺术的创新,不断推陈出新,足够多的好作品让观众发自内心的喜欢上传统艺术。 乔杉修睿在赛前去了自己当年北漂时的住所,作品也是讲诉北漂的艰辛,鼓励坚持梦想。笑中带泪,总体属于正常发挥。不过你们被贾玲PK掉,实在是冤。 贾玲你该道歉,之前的花木兰风波我觉得你没必要道歉,结果你道歉了,我也能理解你迫于舆论的压力做出的妥协。 但这次,你真的该向机器猫道歉。你的故事严重抄袭《哆啦A梦:伴我同行》,要知道我是下午才看的这电影,晚上就看到你这严重抄袭的小品,表演生硬,毫无笑点,做作无内涵。 宋小宝也是失常,演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成婚日常、白头偕老的烂俗剧,又是煽情路线,偏偏现场的观众特别买账。我多怀念那个“讨厌我的人多了,你算老几,你个损色”的宋小宝。 开心麻花的沈腾团队,是我今晚看到的唯一亮点,一如既往的好创意加扎实的演技,带出不少笑点,开场会有一些美剧的影子,但是很好的将本土元素融合,尤其前面埋下的蓝翔技校的点再最后也很好的得到呼应,那段僵尸跳迈克尔杰克逊的舞蹈也是一大亮色。 沈腾团队拯救了最后这场比赛,没有他们,整个档次会再降一档。他们是我喜欢的喜剧类型,这届当之无愧的喜剧之王。 当然批评总是容易,真正要把事做好很难,感谢所有喜剧人带给我的一路快乐。

  《欢乐喜剧人 第一季》影评(八):接下来会有哪些参赛者呢?

  看介绍会有吴君如,不过喜剧电影和小品(舞台剧)的模式还是不同吧,恐怕会水土不服。不过既然模仿我是歌手都到这份上了,怎么也得有几个港台演员吧,不知道会不会请来黄子华这个级别的演员。

  国内的话,说实话有赵家班和开心麻花,估计也就只有郭德纲来了能与之一战,不过因为李菁参加了,恐怕郭德纲不会来吧。周立波虽然比较讨厌他,但是毕竟级别还算是够的,而且是家乡电视台,应该有一定的概率参加吧。

  剩下的黄宏(他老人家没事吧),潘长江,郭达这种身份的应该不会好意思来吧,胜之不武,输了丢人。不过个人还是蛮希望蔡明能来的。

  如果最后决赛时有大牌的助演嘉宾,不知道老赵会不会出现,个人感觉希望不大。不过也没关系,有刘晓光就足够秒杀全场了。

  《欢乐喜剧人 第一季》影评(九):搞笑就是搞笑,凭什么非要选择装深沉,累不累啊?

  总的来说白眉团队演得挺好,但不知为什么老排名靠后,不是第五就是第六。我觉得沈腾的小品非要搞得那么沉重,根本就笑不起来,我想起前阵子朱军代替毕姥爷主持《星光大道》带上了他自己《艺术人生》的风格,习惯在每个选手表演结束后抛出一个深沉的主题,有些观众说本来周末看这节目就为了放松放松,结果老是搞得很沉重,真他妈的累,并不是说喜剧不应该有深沉的思考话题,如果像第七期乔杉、修睿那样最后盲人一句话收尾确实是画龙点睛,但是演出一开始或中场就深沉得让观众笑不起来实在是煞风景,所以沈腾团队本应该得最后一名,却反而总是排名靠前。贾玲演得算是中等吧,却也老是靠前,估计靠的是她的人气和给人亲近的感觉。宋小宝、小沈阳可以说是每场得第一都不为过,有几期得第二都算委屈了。

  下面是我自己的感受:

  第1期:《别惹蜜蜂》这个作品才应该得最后,怀疑观众在同情这种默剧的形式。

  第2期:沈腾这一期演得最搞笑了,居然只的第五,我怀疑这是他后面几期都选择带有深重话题的小品是被观众逼的。

  第3期:吴君如演的确实不算什么,凭着人气却遥遥领先,观众根本就是出于同情她说普通话困难,不过说实际也可以理解,至于白眉工作室这期得最后确实没委屈,节目太敷衍了。

  第4期:贾玲这期应该得第一或第二才对,反转这个形式演了一次又一次,但是每次都很新鲜。

  第5期:九孔演得还不错的,可是大陆观众对他不熟悉,得了最后一名。

  第6期:这次九孔演得确实差,却反而没得最后一名。贾玲背台词确实累,但是没必要得第一吧?这作品也太没内容了。

  第7期:乔杉修睿一上来就挺带感啊,但是却只得第五名,我觉得这期除了宋小宝团队,其他团队都在他们之下。

  《欢乐喜剧人 第一季》影评(十):《欢乐喜剧人》半决赛作品剧本问题诊断及修改方案

  作者:新浪微博: @编剧刘开建

  《欢乐喜剧人》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里只客观的对这次半决赛的作品进行一下分析。这期的作品是致敬经典,但是该选择致敬哪个经典?如何更好的致敬那个经典?这需要多方面的考虑,而不是单纯的依靠自己的创作冲动。当创作者没有充分分析演员的自身条件和经典作品的特点的时候,那么就容易犯很多错误。那么,在这期的《欢乐喜剧人》半决赛的作品中,他们都犯了哪些错误呢?该如何修改呢?

  一、贾玲团队作品

  在选题上选择致敬《大话西游》这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大话西游》虽然好看,但很难把这个电影以小品的方式演绎出来,因为小品篇幅过短,你必须有所取舍,该怎样取舍,该以怎样的方式来讲故事,怎样才能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里既把《大话西游》核心的东西讲出来,又能保证故事的完整性。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切入点在什么地方?该从哪个地方下手?我想有以下几个思路可供参考:1.选择电影的一个经典片段进行重新加工然后重新演绎;2.把电影浓缩一下,浓缩成一个精短的小故事,用小品来演绎;3.彻底抛掉《大话西游》的故事背景,重新营造一个新的故事背景,但是演绎《大话西游》的故事结构。比如可以讲现代人的爱情故事,但是其实内核还有台词都是《大话西游》里的东西。4.人物的重新嫁接。要么就在原来《大话西游》的故事基础上进行重新改编,嫁接入新的元素,比如现代人穿越进原《大话西游》里,或者原《大话西游》里的人物穿越到现代,产生新的故事。总之,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嫁接进新的元素,重新设定人物关系,形成一个新的故事。

  前面所提到的几个思路,除了第一条,剩下的其实都是不错的切入点。遗憾的是,贾玲团队并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他们选择是:让至尊宝和紫霞仙子用月光宝盒穿越时空,去观察作为凡人的他们,然后他们用自己的神通帮助凡人的至尊宝和紫霞仙子和好。

  这个切入点有点偏,不能把《大话西游》里最核心的最搞笑的部分给演绎出来,而且选择这样的故事结构,存在很大的问题。仔细看一下这个小品,它里面有四个人物,一对是作为神仙的至尊宝和紫霞仙子,一对是作为凡人的至尊宝和紫霞仙子。他们是两个时空里的人物。这样设计的最大的问题在哪里呢?你如果仔细看了这个小品,你会发现,当其中的一对至尊宝和紫霞仙子二人在表演的时候,其中另一对大部分时间是作为旁观者在边上看着的。也就是说,4个人物,只组建了两个人物的人物关系,这样的问题就是,在这个小品中,其中一对人物表演的时候,另一对人物基本是处于静态的。好,咱们退一步讲,即便是两个人物的人物关系,怎样才能利用这个最简单的人物关系讲故事呢?你得想办法为这两个人物建立强烈的戏剧冲突,而冲突的载体就是事件,想要设计冲突,必须通过事件而不是对话。而在这个小品中,基本都是通过你来我往的对话来试图制造冲突。所以,一开始这样的方式就是错的。尽管在这个小品中,通过一些对话确实能够让人发笑,但这都是局部的小细节。从整体来看,这个小品的对《大话西游》的演绎并不成功,最核心的东西没讲出来,故事没有张力,《大话西游》的那种气氛没有营造出来。还有一个十分不妥的地方,那就是关于《大话西游》的那段经典台词。“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我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这段台词经典之处在于它刚好是在那个合适的场景讲出来的,经典台词就不能脱离经典场景,因为在那个场景里情绪是饱满的。至尊宝含着眼泪,眼睛满含深情,语调抑扬顿挫恰到火候,情绪十分饱满。而这个小品里,他们让这段台词脱离开那个场景进行演绎。而且还是四个人齐声讲出来,像背课文一样的讲出来,没有一点感情。场景没了,情绪没了,韵味完全没了。

  二、高晓攀、尤宪超的相声

  相声演员在这个舞台上存在天然的劣势。小品可以用场景来讲故事,可以借助音乐、道具、服装,甚至切换多个场景来讲故事,而相声则不能。相声只能通过语言、对话来让人发笑。小品演员在小品中是在不停的动的,而相声演员在表演中,肢体基本是静态的,基本是站在一个小圆圈内不会再动,仅仅靠动嘴皮让人发笑。相声对抗小品,想赢很难。

  致敬相声先人,这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很多观众从小就听相声大师的相声,虽不相识,但很多观众对这些大师都有一些情感。这更容易激发观众已有的认知资源,从而与观众建立情感连接。

  问题是,该从哪里作为切入点来创作这段相声呢?说的好笑的同时,又致敬了相声先人。

  在前面的文章《喜剧为何不喜》中,我们提到过,段子具有时效性。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段子手。随便刷一下微信微博,就能看到很多段子,你都不用刻意找段子,段子随处可见。在没有互联网之前,信息具有极大的不对称性。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是通过报纸、电视、收音机,而这些传统媒体和现在的微博微信在时效性上是不能比的。人们听到一个好听的相声,很喜欢,想再次听它的时候,只能等着电视或者收音机上重播。所以,在那时候,相声可以很好的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我讲了一个段子,你没听过或者你只听过一两次,那么我下次再讲你可能还是很喜欢。主要原因是连续讲同一个相声段子的时间间隔通常很长,因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是被动的。只有电视上、收音机上播相声的时候,我们才能听到。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了,信息的不对称性已经基本瓦解。你在某处看到了一个段子,觉得好笑,编到相声里了,你表演出来了,但是大家没反应,大家很可能比你还早就听过了。你自己原创了一个段子,表演出来了,大家笑了。过段时间,你表演时又讲了这个段子,大家却觉得一点都不好笑了。因为当你第一次表演那个段子的时候,大家如果喜欢,会通过互联网找到,多听几遍,直到听的没感觉。而你再次表演这个段子的时候,大家则完全没反应。比较典型的就是曹云金的相声了,在《欢乐喜剧人》中,曹云金总是在以讲新段子的表情和架势重复讲很老的段子。

  说了这些,是想表达什么呢?想致敬相声先人,你只简单的把相声先人的段子重新说一遍,这不是好的选择,甚至是糟糕的选择。相声大师的经典段子,你来重新说一遍?你不可能说的比大师好吧?所以你如果这样说,你是在干什么呢?你是在展示一个弱化版本的经典段子。那有多少观众会对弱化版本的经典段子感兴趣呢?

  高晓攀和尤宪超在这个致敬相声先人的作品中,做了一个这样糟糕的选择。在他们的相声中,他们把一些经典相声段子串成了一个相声。喜欢相声的观众,会从这个相声中看到哪些段子出自哪些相声。很显然,这些段子大家都听过,你这样讲,只是在讲弱化版的经典相声。前文中,我们提到过,相声段子的时效性很强。在这个舞台上,你原创一个完全没人听过的相声都未必打得过小品,更何况你只简单的把老相声讲一遍呢?

  高晓攀的这个相声成绩垫底,这一点也不奇怪。但是高晓攀本人心里肯定不是滋味,他在成绩揭晓后说:“自有人明白好与坏,留给后人评说。”他为什么这样说呢?那是因为他是相声演员,他对于那些大师是有感情的,对于那些段子也是有感情的,他们从开始学相声的时候,就开始练习模仿那些段子,所以当他们自己串联起了那些段子组成一个相声的时候,他们兴奋。但这种兴奋更大程度上是出于情感上的,而不是作品本身。观众对于段子是没有多少情感的,观众只在乎段子是否好笑。所以这个相声得了最低分。高晓攀对段子有感情,所以心里不服。高晓攀没有客观的看待作品本身,而夹带了过多的个人情感。

  观众对于相声段子是没有感情的,对于相声大师是有感情的,如果一个相声大师走了,素不相识的观众也会惋惜半天。但你重复讲大师的段子观众可能就不买账。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到这个选题的创作思路。致敬相声先人的最好的方式也许不是串联那些经典段子,而是把焦点放在相声大师本人上。比如,你可以分别惟妙惟肖的模仿几个相声大师的风格,说话的特点,还可以对几个相声大师进行对比分类,以有趣的角度讲讲几个相声大师有何不同;再或者你可以把几个相声大师的趣闻轶事编成故事,说给大家听。相信,如果这样做的话,肯定比重复那些经典段子效果要好。

  三、乔杉、修睿作品

  陈佩斯、朱时茂主演的小品《吃面条》,这个小品最核心的最亮的点不是演员拍不好戏,不断NG的故事结构。而是在这个不断NG的过程中,陈佩斯吃面条的时候非常逼真、滑稽的表演。所以,如果是致敬这个小品,那么首先要知道这个小品最能让人发笑的地方在哪里,才能重新演绎它。其次,还要结合演员本身的条件来考虑怎样才能利用好个人的特点来进行表演,要扬长避短,而不是脱离自身条件只简单的重复那段表演。陈佩斯在这个小品中,把那个小人物的演绎的惟妙惟肖,眼神、神情、动作,各种细节。每次吃面条的时候,都有不同的反应。最后撑的只能原地跳几下才能坐下来,最后看着面条两眼发直,关键时刻打起饱嗝。用没有盛面条的碗吃面,却比吃真的面条做出的反应还逼真。

  所以,乔杉、修睿在选择致敬之前,得首先考虑自身条件,自己是不是能够更好的把那个小品中的亮点呈现出来,如果不能,那么就找到合适自己条件的小品。乔杉、修睿的作品,套用了《吃面条》的故事结构,可惜的是原作品中最闪亮的地方没呈现出来。对于这个作品而言,吃空碗里的面条比吃真面条效果更好,因为这样有更大的表演空间,演员可以充分进行表演,可以做出夸张的动作、表情。但是,在乔杉、修睿的这个作品中,却用了真面条,这样一来,没有了表演空间。在表演吃面条这个过程中,缺乏足够多的人物反应、细节,以及一些滑稽但逼真的动作。

  所以,我认为乔杉、修睿致敬《吃面条》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比起《吃面条》,陈佩斯、朱时茂主演的小品《主角与配角》更加合适。因为在这个小品中,两个人物是互相有动作的,有更强的戏剧性,而不是像《吃面条》那样更加依赖陈佩斯的表演。修睿有浓密络腮胡,可以一开始扮演主角日本军官,而乔杉白胖,可以扮演配角翻译官。可以在这两个角色之间设计一段戏,让他们二人表演,最后配角不服,跟主角互换角色,结果却仍然把主角演成配角。

  四、宋小宝团队作品

  相声演员在这个舞台上存在天然的劣势,而与之相反的是,二人转演员在这个舞台上具备天然的优势。他们能说、能唱、能演,身上还有功夫,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是,他们中除了杨冰、文松外,大部分人的长相都非常有特点,可辨识度非常高。这一点,大家都知道,长相上的特点是别人无法通过后天努力来超越的优势,尤其是喜剧演员。所以,当宋小宝这批人来到《欢乐喜剧人》的舞台,就如同鱼来到了水里。搞笑,搞怪,这正是他们拿手的。

  在这次致敬二人转的作品中,宋小宝团队的人来了一次“才艺大比拼”。在这个作品中,那几个没有登过《欢乐喜剧人》舞台的二人转演员,各秀才艺,让人看得过瘾,甚至希望他们的这个节目能够在时间上延长一点,想多看一会儿他们的表演。所以,这个作品更像是才艺展示,而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虽然它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却仍然让人很喜欢,这就是得益于在这个作品中这些二人转演员出色的才艺表演。二人转演员演小品,有时候是会这样,因为才艺太好看,所以往往过分注重才艺,而忽略掉对故事完整性的把控。才艺展示,这是其他团队中不具备的优势,所以二人转演员一定谨慎利用,而不要让它毁掉故事性。比如,这个作品,可以让一些年轻演员展示才艺,但你最好把他们置入到一个完整的故事之中。前面已经有作品这样做了。《不差钱》中,小沈阳、丫蛋的才艺展示,《就差钱》中,田娃的才艺展示。

  五、开心麻花作品

  关于这期的开心麻花致敬卓别林的作品,没有太多可说的,它太完整了,太好了。

  这个作品创作和表演难度都很高。尤其是在车上表演的那一连串扇耳光的连锁反应,很难做到那么巧妙。在搞笑的同时,又深刻的揭露、讽刺了现实。沈腾在节目中提到,原来是有台词的,后来才决定把台词都拿掉。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因为如果你让卓别林在这样的场景中和别人不停的说话,观众会觉得这个卓别林好像不是自己印象中的卓别林。这一点上,反面的例子,就是前面提到的乔杉吃面条,陈佩斯吃的是假面条,而乔杉却吃了真面条,他把最重要的东西给改变了。

  在《欢乐喜剧人》这个舞台上,表现最出色的,一个是宋小宝团队,一个是开心麻花。但是总体成绩,开心麻花却不如宋小宝团队。开心麻花的作品大多都很不错,为什么却总是不及宋小宝团队呢?在这里可以做个简短的总结:宋小宝团队赢在特色,开心麻花赢在深刻。

  这又要说回他们原来的行当。宋小宝团队的人,都是二人转演员,二人转演员在表演的时候主要注重搞笑,他们会充分利用各种手段让人发笑,说、唱、演、打等都能运用,一些看过二人转表演的朋友,肯定会了解,有些二人转的表演比较低俗,靠说荤段子和卖弄傻相来博观众一笑。还好赵本山在这方面做了些努力,让二人转变得干净了一些。由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这些演员在表演的时候,非常擅长搞怪,但是缺点就是他们容易就单纯的来搞怪,而不在乎要表达什么,而忽略掉故事的完整性。比如他们前面的作品《黑展昭机智巧审驸马爷》。宋小宝团队应该警惕二人转演员优势所带来的负面效果,最好不要单纯的来搞笑搞怪,而能够表达一些东西。比如之前的宋小宝、赵四主演的小品《看病》就非常好,既达到搞笑的目的,又反映了现实。

  开心麻花是做舞台剧的,所以他们的小品更像是舞台剧。正是由于他们以往的舞台剧的经验,所以他们更侧重表达一些东西,这和宋小宝团队的特点刚好相反。当然,这也是个双刃剑。喜剧的表达和讽刺只是喜剧的根,如果说喜剧是一棵树,那么表达和讽刺是喜剧的树根,而搞笑是喜剧的树干和树枝。树根是地面以下的东西,是在表面上看不见的,但是大家都知道它的存在。树根不能放到地面上来,这样树就死了。在前面的曹云金主演的小品《一夜心跳》做了一个反面的示范。在小品结尾,曹云金做了类似小学生作文似的主题总结:“人生啊,其实就像一首歌,时而欢乐,时而悲伤,我希望能多一些昂扬的旋律,少一些忧伤的音符。”这就相当于把树根放到了地面上,显得多余,又让人觉得有些说教。开心麻花没有犯这种低级的错误,只是有时候他们的作品会过于深刻和沉重,这对于一个舞台剧来说也许是好事,但是如果作为一个小品,一个用来搞笑的小品,也许用力就有点大了。这样一来,小品则更像是正剧,是个非常好的正剧而不像是喜剧。所以,我想,开心麻花如果是表演喜剧,希望他们能够把握好表达的力度,不要过于沉重。我个人最喜欢的开心麻花的作品是《我爱我坟》,借助买坟卖坟来讽刺买房卖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