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冈仁波齐》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冈仁波齐》经典影评集

2018-01-03 20:43: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冈仁波齐》经典影评集

  《冈仁波齐》是一部由张杨执导,尼玛扎堆 / 杨培 / 索朗卓嘎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冈仁波齐》影评(一):内心宁静知足才是幸福生活的秘诀

  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是新生还是死亡,朝圣的人们眼里都不是个事儿,从未见他们之中有人惊慌失措,亦或是大喜大悲。这亦是昨天我看«走出非洲»和土著们一样的特点,平静地接受命运所带来的种种,淡然地看待生死轮回既来之则安之。藏民们对自己信仰笃信不疑,无论是雪地,还是水洼,都要长拜,不遗留一步,以示虔诚。无论发生什么意外也好都无法阻挡他们前进朝圣的脚步。他们的朝圣生活很简单,长拜,搭帐篷,吃饭,念经,睡觉。他们又出乎意料地团结一致,对素不相识陌生人都如同兄弟姐妹。拖拉机坏了,没有钱怎么办?打工啊。凑够钱,继续转山。活得很复杂劳碌的我们惊觉原来人可以活得那么简单,唯一祈求的竟是万众和平幸福。内心的宁静知足才是幸福生活绵然不断的秘诀。。。

  《冈仁波齐》影评(二):知道为什么藏民普遍幸福吗?因为他们普遍比你有钱

  这个月的院线片单烂到吃屎我也不会去看张扬的《冈仁波齐》:1,张扬不是好导演。2,五十多年前的返祖题材,何况现在路还修好了,哪那么多震撼。3,中国人戴佛珠的比戴大金链子的还多,这不是艺术片是精准商业定位片。4,提起藏民就虔诚,虔诚你妹呀,没见过活佛招摇撞骗带走几个亿,没见过八角街佛珠交易勾心斗角呀,318一路上搞旅游的各种吃拿卡要一年来一遍,这么活生生的生活你要拍藏族题材就要客观,有人转山,更多人不转山,不要只输出精神鸦片。5,转个冈仁波齐就比转大昭寺更虔诚吗?大昭寺前一帮汉族人列队每晚排队磕长头每磕一个喊三个佛的名字印度神都不够他们喊的,你觉得就因为他们不是藏族人就看着像神经病吗?6,一看片名精神高度就没上去,这种题材你就提一个问题就行——转山到底是虔诚还是欲念?这高度就直逼戛纳金棕榈了,但这高度欧洲美洲早有电影探讨过了,你还在叭叭地说这那虔诚的。7,每年冬天拉萨的客栈里头到处是牧区的藏民,鸡飞狗跳,热闹非凡,白天磕头晚上打孩子老婆,这活生生的现实你咋不拍?就会给藏族人个僵尸脸搞得跟那边人没表情似的,光明茶馆里讲荤段子的二流子藏民拍出来都比你冈仁波齐有意思

  说大实话怕伤你心,知道为什么藏民普遍幸福吗?因为他们普遍比你有钱。

  最苦的牧区的比你有钱多了,一家养几十头牦牛,自己算。

  《冈仁波齐》影评(三):他们有信仰在神山,我的信仰在何方?

  看之前犹犹豫豫,特意选了vip厅躺着看,就怕昏昏欲睡时椅子不舒服

  前戏看着大家商讨准备,这家人出来说带上我儿,那夫妻说我俩也去,组团刷boss的错觉禁不住笑出声。直到印着扶贫专用的拖拉机出场,没有任何铺垫地,就开始磕头叩拜,上路了。

  那一刻脑海中的画面还在准备,这一刻就已经在路上,特别是你知道他们要这样一路磕头磕到拉萨,立刻就坐直了身体

  忍不住掏出手机查了下芒康到拉萨到布达拉宫到冈仁波齐多远。

  2500公里。

  这得走多久?磕多久?叩多久?

  一路惊叹。

  惊叹西藏的风景如画,惊叹藏民的热情好客,惊叹孕妇也一起朝圣的耐力,惊叹休整时大家的互帮互助,惊叹汽车从身旁呼啸而过却打扰不了那颗坚定平静的心。

  路中偶遇四川阿坝的另一位朝圣者,没有拖拉机解放后勤完全靠自己老婆人肉拖着行李在后面跟随,一天十公里的行走路径,忍不住想到那个词,蚂蚁撼树。

  沿着国道,一行十一人,一路从臃肿的冬衣脱成凉快的单衣,一路从皑皑白雪覆盖的山脉走到碧草芳茵的养眼春意,一路从大腹便便的孕妇成长为可以背着孩子一起叩拜的新晋母亲

  半路中拖拉机被撞坏,对方仅仅是略作思考决定舍弃车头拖着行李继续前行。男性拖车尾,女性在后面跟着叩拜,我还在沉思,这样朝圣算不算打折扣了,就见到走了一段路的男性放下车尾,走回撞坏的地点,重新叩拜。

  不可否认,那一刻对我的震撼强烈到无法言说。

  大家对这么辛苦的朝圣方式,一点不满都没有,仿佛我们在说,晚上去散个步顺便提个西瓜回来一样坦然

  再到后面,拖着行李上坡,慢慢唱起来的歌。

  “我往山上一步一步地走

  雪从天上一点一点地下

  在和雪约定的地方

  我想起我的母亲

  要为更多的人去磕头朝圣

  我们都是同一个母亲

  但我们的命运却不一样

  命运好的做了喇嘛

  我的命运不好

  去了远方”

  其实,还是有怨言的吧。

  命运不同迷茫心境相同,想要获得救赎的渴望也相同,才能聚集起一代又一代的藏民,去拉萨,去布达拉宫,去冈仁波齐,仿佛去过一次,身上的罪孽便消去一层,去过一次,将来的命运便好上一点。

  没有信仰支持,如何在漫漫风雪中坚定步伐,平静走完这场人生路

  《冈仁波齐》影评(四):《冈仁波齐》真有那么好看么?

  在大BOSS强力推荐下,公司组织集体观影及主创见面会,于是免费看了一场《冈仁波齐》,也亲耳听到了导演说的一些创作心路历程,有感而发,以下观点仅对于电影本身,无关宗教信仰。一部原本以为小众的片子,上映十多天以来居然逆袭,一举突破了6千万票房,可喜可贺。

  满怀期待看完,第一感觉却是无感,可能我并没有get到导演的点。若干年前我曾经去过西藏一次,对于神山圣湖还是怀有十分的敬畏之心,亲眼看到过一路上磕长头的藏民,国道上,他们中不时会有人遭遇车祸。

  为什么他们要这么执着的去朝圣?为什么导演选择拍摄这样一个群体?这些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深山的藏民,会心甘情愿把攒了一辈子的钱财全部捐给寺庙。他们本身物质贫乏,生活困苦,也许放弃起来并不是那么困难,或者有些人也没有打算再回来。当人的欲望降到最低,内心自然纯净,或者说当信仰占据了人全部的精神,目标也就变得唯一,每天就是虔诚的念经祈福。但是,为什么导演为什么不选择拍摄居住在拉萨的藏民呢?他们中的很多人开着豪华SUV,收入享受国家高额的补贴。藏民和藏民,也是有阶级的吧。

  当导演谈到生与死的内容是一开始就决定必须要有的,让人感觉有些刻意,原来只是一部伪纪录片啊。在一个旅途上,或者说电影想去模拟的人生道路上,就必须有生和死么?对于生的环节,我一度以为会以原生态的形式,孩子生在了路上。没想到镜头一转,拖拉机神奇迅速的,从荒野之中把产妇及时送到了医院,平安的生下孩子。而这个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在大家的祈祷中,在神灵的庇佑下,茁壮成长,即使遭遇车祸也安然无恙。对于死,更是刻意。老人静静的去世了,在圣山脚下以最圣洁的方式离开,人生圆满了,当大家把他送上了天葬台,西藏最神秘文化之一,就以几只秃鹫在天空的盘旋结束。

  电影中那个跟着大人一起去朝圣的9岁孩子的人设,同样让我无法理解,是宣扬她克服了体力上的极限,在信仰的支撑下走到了最后?还是对比城市里同龄的孩子,是不可能花一年多的时间去朝圣,而是浸淫在各类补习班中?而事实上,是因为她的父母决定要去朝圣,而家里的老人无力照顾,所以带了她一起去。更绝的是她一路上并不比健壮的成人体力差,从未掉队。

  整个电影给我最强视觉冲击力的,是他们刚刚出发,一个人突然匍匐了下去,开始磕长头。更多的时候我的思维开始涣散,关注的是藏民黝黑的皮肤,破烂的装备,他们一路上洗不洗澡,生不生病,孕妇怎么能杠杠的一路走到生,小婴儿还有纸尿裤用……

  再说起冈仁波齐,对于不够了解西藏的我,一度以为是片中某个角色的名字,后来才知道是圣山。朝圣的队伍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布达拉宫,居然还不是终点。于是在拉萨打了两个多月的工,挣够了钱,期间还有隐约的感情戏。最后一行人到了圣山脚下,影片戛然而止是的,我们都一样,都一直在路上,生,并不是起点,死,也不是终点。

  两个小时遗憾的是缺乏情感上的冲击,最动听的是套在手上的木板敲击的声音

  《冈仁波齐》影评(五):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下午去看了《冈仁波齐》,脑海里一直反反复复出现剧里那样一群一心去拉萨朝圣的人们。

  电影最起初叙述了每个人背后的故事 为什么想要去朝圣的原因,出发那天村民们跟随他们目送到村口 齐刷刷的站着一排,尼玛开着看上去算是完好无损的拖拉机上路了,他们并没有过多的情感波动和以泪洗面的拥抱,一个个面无表情的开始了磕头。像是做一件很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事情。起初我以为去朝圣的方式可能只是一群坐在拖拉机里一路走走停停的 后来镜头转向了3000多公里的里程碑上和持续不断的磕头他们时。我才惊讶的在计算,平均自驾旅行一个小时可行驶100公里路程,三千多公里自驾就需两天两夜 更何况是这种方式。突然莫名的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滋味不知不觉的涌在了心头。

  整部影片让我回想起来 让我最心里波澜不惊的是,他们似乎没有情感波动,没有扩大话的喜怒哀乐,没有更多的言语沟通和表达,好像所有的事情所有的遭遇和劫难在他们看来都是正常或者再正常不过的。所有的人所有的气氛看上去都是那么的和谐,互帮互助相互指点 就像来到一个与利益完全不会挂钩的极乐世界

  有时皑皑大雪纷飞,他们在前行。

  有时倾盆大雨中,他们在前行。

  有时山顶滑坡灾害,他们在前行。

  有时候遇到小河流淌,他们在前行。

  也有的时候阳光明媚有的时候遇到满山遍野的油菜花,他们也仍然前行。

  甚至有的时候被人撞翻了唯一的交通工具,就因为肇事者的家人有难,就可以说没关系就没关系。所有人再齐心协力 砍去车头男人拖着粮食上路,反复的拖动反复的倒回去继续磕头。可我心里想换做是我都会指着你理直气壮的骂你无数遍“你怎么开车的 会不会开车,想想这怎么处理”不依不饶善不罢休。可他们不是我 所以他们没有。

  有时拖拉机少了螺丝钉无法上路,他们会遇到热情好客的老爷爷一心想要收留他们给他们做好喝的羊奶 耗牛还有青稞酒。老爷爷会指点着扎扎说 朝圣不可走太多路,磕头要点地 喇嘛告诉你走几步你就走几步,只有心中有虔诚,才可以求得众生平安吉祥。

  扎扎休憩的时候给爷爷奶奶哥哥姐姐电话问候的时候,永远都只是不厌其烦的挨个问一遍“你在干嘛,嗯我待着呢。我想你了 你想我了吗” 好像在她们的世界里,是纯净无比的 他们干净简洁直接,没有心机没有算计,只有简单的一句 我想你了就足够了。

  孕妇要生了,直接载去医院生完第二天继续上路,宝宝躺着拖拉机后座,妈妈继续嗑长头 偶尔宝宝饿了胃口奶。爷爷在路上去世了,按照习俗礼仪安葬完结,继续上路。

  片尾一直远景镜头,画面持续播放的是她们磕头 起身 磕头 起身,像是永远在路上,一直传承没有停歇

  想想在大城市生活的白领朝九晚五的工作办公室闲事杂聊,为了生计为了结婚为了买车买房。为了不打破常规的自然生态规律 日复一日

  其实这也没什么不好,无论你是做什么的 无论你的工作是朝九晚五还是四处漂泊,无论生活中会遇到薄情寡义的男朋友或者设身处地为你着想的朋友或者拥有幸福家庭长辈,遇到的每一件事 碰到的每一个人 走的每一步路,都算数。

  愿我们都懂得知足常乐 享受生活带给我们的每一个明天。无论它将其黑暗抑或明媚。这大概就是看完这部片子最想说的吧。

  《冈仁波齐》影评(六):冈仁波齐,我更想以基督教的角度来看它。

  首先说明,没有任何蔑视他人信仰的意味,纯属讨论。 1.信仰需要放在心底或者传扬出去? 使徒行传第一章第6-8节 他们聚集的时候,问耶稣说:“主啊,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耶稣对他们说:“父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日期,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马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 信仰的传播,我觉得是要走出去后,通过讲道等各种方式,激起人们内心神圣的力量,从而带更多的信徒或者慕道友回来,或者在危难时刻,召集一切教友的力量,不计得失的全力帮助他人,或者在当地建立教会,传扬天国的福音,一切都是上帝的美意。 冈仁波齐里信徒朝圣之路可谓漫长且及其艰苦,但出去的人是十一位,回来的人呢,不是一百位一千位,还是11位,并且老人去世,新生命诞生,这也有点轮回的意味,且不说新生命诞生还得接受科技的力量,老人的去世更多的是因为体力消耗过大,虽然缘起朝圣,恐怕这个不能以殉道者称之。 信仰需要广而告之,但如今信仰沾染了社会的俗气,和金钱,权力扯上了关系,虽然圣经也告诉我们需要为教会奉上1/10的月入,但这个比例我觉得是合理的,宗教的专职服侍人员也是需要供养的,位高权重的人们选择的信仰之路更容易被劳苦大众接受并追随,信仰需要传播,福音需要传播,让更多人走上天国的道路。 朝圣回来我想除了完成父辈的遗愿外,真正得到的恐怕是个体膝盖的残破,身体的极度疲惫甚至是生命的终结,并未真正全然得圣。 那于他们而言,信仰的力量终究是??? 2.朝圣之路需要先准备充足吗? 薛姐说出家人朝圣之路是不需要带吃喝日用的,因为他们可以坦然接收供养,但凡人不能这样。影片里在朝圣之前,宰杀牦牛,做粑粑,带足口粮,一系列的动作,让我想到了八个很恶毒的字眼来评价他们的朝圣之路,就是群体重装徒步旅行。

  主耶稣说你们要行,行的意思是走出去,传扬天国的福音,每一位牧师,在一个区域传道,甚至主耶稣自己,往往是不带任何吃喝日用,耶稣教导我们说,“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约翰福音13章34节)基督徒怎么会不舍得给予他人吃喝日用呢,蒙恩的人能感受到别人释放的善意,是否会更容易接收别人的信仰呢? 以至于我会有五分钟闭眼了,可能是我的个人修养比较低或者理解有偏差,国内重装徒步经典路线鳌太穿越,重装徒步七天,需要每人负重至少60-75升装备,我们能说他们没有信仰吗,或许他们信仰的是大自然,是纯粹精疲力尽的人生体验,是那种在城市里体验不到的人与人之间单纯的互帮互助关系,不再是金钱,名利,道法自然。 3.旁边呼啸而过的现代文明的气息无法阻挡纯朴的虔诚之心,但现实社会好像并非如此,暂时没看到路上有如此朝圣的喇嘛,几乎都是劳苦大众乐呵呵的磕头,是否也暗示这是以往藏传佛教统治吐蕃国的手法之一?

  且藏区人民目前已经全面接受汉化,藏民赚汉人钱的手法有时在旅游区简直堪称土匪。 4.科学与信仰

  孕妇产子也要及时送医院,用科学的手法来接生引产,说明心灵洁净与信仰纯朴并未能完全拯救人们本来脆弱的身躯,最终还是得依靠科技的力量。

  《冈仁波齐》影评(七):因为信仰 所以执着

  《冈仁波齐》 一部关于坚持信仰的电影,一个平实的纪录片。推荐理由其实挺简单,这是一部可以让人边看边思考的作品。一群人因为各自的理由一路朝拜去往2000公里以外的地方,这个过程,经历了新生儿的出生,老者的去世,经历了山体滑坡,经历了车辆被撞报废,甚至经历了没钱打工然后的坚持,整整一年时间,唯一支撑他们坚持下来的是心中的信仰,才能完成一个在外人看来很难坚持甚至不能理解的事情。个人认为这个影片最值得看的地方不在于影片内容本身,而是或多或少在中间会看到自己的影子,每个人似乎都做过一些自己坚持而别人却不能理解的事情。亦或是梦想,亦或是偏执,这些都不重要,整个过程只有自己能懂,如此安好。

  影片的整个过程又有点像人生的缩影,不到百年的历程,终点都是一个地方,但过程却各有不同。真正支撑人们坚持下来的是内心不变的信仰。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拥有直达灵魂深处的坚持,但没有信仰的人更可怕,但也许没有信仰本身也是一种信仰吧。真正的信仰除了来自宗教,现实中的人的信仰更多的似乎应该表现为内心的道德律和处事法则。人生总有那么一次的坚持,不为目的,不为得到,只为寻求内心的渴望和平静。去拥有水一般宁静的内心,水只有在安静的时候才会静静沉淀,才会变得清澈,人生本身也是一场修行,只有经历岁月的沉淀,洗尽铅华,才懂得最终的坚持与追求。

  不管是那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还是虚空中下落的原子,还是没有被空间化的自在绵延。。。。时间是心灵自身的延伸,一种关于记忆、意识、自由的思考,思考那些个曾经被上帝关照过的人生死角。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吧,更好地把自我与本我融合,因为坚持的力量,才让生命之花如此绚烂!

  整个影片的大部分拍摄地点都是在路上,旅途本身似乎已经不再重要,坚持信仰,才能拥有直达灵魂深处的追求和坚持到底的勇气!

  《冈仁波齐》影评(八):消费朝圣

  今天又一个人跑去看电影了,无意间看到了一部口碑还不错的类纪录片电影《冈仁波齐》,兴致勃勃买好咖啡就奔去了最近的破小电影院,最近电影院好像换了味道,没有了甜腻的爆米花味,突然间冒出来一股消毒水的味道,很不适应。 《冈仁波齐》讲的是一行朝圣的人路上所发生的事,迎来送往,新老更替也风雨交加。如果要把这部片子归类的话我觉得公路片会好一点,一部以纪录片拍法摆拍出来的公路片,这也是评价并不高的原因之一。当知道一些路上的磨难是剧情需要之后,难免会降低观影兴趣和热情。说公路片倒也不是很恰当,算是藏地公路片吧。 其实比起电影的好坏,我更想谈谈他想表达的东西和我的冲突。看电影的时候我坐在一对情侣旁白,男生应该是去过西藏的,当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出现的时候,男生迫不及待的炫耀着,翻出手机给女朋友找当时的照片和讲述他当时所遭遇的高原反应,无良导游等等。其实身边很多这样的人,想去西藏,要么就是去过了西藏。没去过的很执着,每当提起西藏,总用一种纯真并且坚定的眼神望着你;去过的则每当提起西藏,不由自主的把头抬高,用下眼睑扫视着庸庸碌碌的众生。在我身边坐的那位男士其实我很想制止他,他影响到了我的观影体验,但是我在听他炫耀了将近一部电影的时间之后,我更想谢谢他,要不然我也不会有那么鲜明的对比:我们在消费朝圣,而且透支严重。 宗教对于我来说,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只是一种“听过见过”的状态,反而有明确宗教信仰的人从不会以自己的信仰当做一种谈资,抑或一种炫耀资本。刚好有一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朋友,当我向他问起一些习俗和信仰问题的时候,他会变得缄默,只对我做出回答,多余的话只字不提。只是提起跪拜朝圣的时候,他也热烈的告诉我,我很想转山,很想朝圣。那份真挚毋庸置疑。可是再想想,那么多没有宗教也不需要朝圣祈愿的人为什么也在宣称着自己想去西藏洗涤一下自己的内心,寻找一下丢失的自我。可是问题在于,我们之前都没有去过西藏,去那里,怎么可能找到丢失的自己,你又没把自己落西藏,如果自己丢了,给警察打电话找回来的几率似乎要比去一个海拔5000米往上的地方的几率大的多。 有信仰,有情怀,有故事,这些话怎么听起来那么耳熟?是鸡汤教我们去消费情怀?还是社会压力生活压力教我们去画出一个虚无的信仰?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可能就是低廉的消费和伴之而来的鸡汤。从他乡风尘仆仆而来的观光客,拿着相机拍摄出一组又一组的摄影佳作,在那些朝圣的信徒旁白啧啧称奇,感慨万千,又有了回办公室伺候领导的勇气和耐心。对于一个没有信仰没有执念的人来说,哪里可能存在一个地方,让你去了就能升华去了就能伟大!以一个猎奇者的身份是最恰当不过了。 我们真的懂信仰对于生活的意义吗? 无论是藏民的朝圣还是我们的“去西藏”,苦行和可以经历的苦难并不能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幸福,更多的似乎是一种心安。明明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为了追求自我,追求更好的生活,更丰富的经历,我说走就走,拜托束缚踏上朝圣路,回到家生活还是很难有所变化,但是千万不要再去质疑说:我明明很虔诚的跪在大昭寺前落泪祈祷,怎么还是少有变化?信仰对于生活的意义,不是开花就能结果的关系,只是平行关系,一份信仰经不起消费,它只能陪你一起经历,信则有,不信则无。就像电影里,一路上有新的生命降临,也有一位虔诚的老人在终点前魂归蓝天。它不能挽留生命也不能创造生命,它只是让这些事情以朝圣的形式发生了,一种永远没有结尾没有终点的循环。

  《冈仁波齐》影评(九):讲点实话行不行

  深夜刷豆,看到冈仁波齐的影片介绍:西藏,朝圣,纪录..打上这样的标签,对我还是具有一些吸引力.第二天早上谈完事,临时决定的观影.买完票,离开影不过十分钟,进场只有我一个人.后来近开影时才来三个.这部片子,我是认认真真看下来的.尚可,但说好,那太违心.也不打算说什么.他和我众多看过的片子一样,没下去连个泡都不会吐的消逝,没啥不同.可是,他打的标签是朝圣.宗教,信仰.这样的主题,再次看到某某导演叫好声,总有些涮大众智商的感觉.

  讲他是纪录片,又是摆拍,极少的故事情节,生拼硬凑.他不真实,他不生动,他甚至和所见所闻(大自然)没有联接,我们多么大气的大西藏,我们的那些云呢,我们的那些星呢?我们的那些自然的恢弘的巨大的力量呢?这怎么能算是纪录呢,他渣得真是没边没沿.

  好吧,我们不局限于字面介绍.讲朝圣,有人说,就在那一磕一拜之中,我试图把这颗虔诚的心放在整个观影过程中,你所磕的长头,我和你一起磕.你所颂的经文,我和你一起颂.这是一场内心的净化之旅,我不得不失望地说他完全流于形式.当他们行经漫水的道路时,磕下去了,从他们旁边急驰而去的越野车,扬起了水花嘲讽着说:你有意的想要窥探的,却离你越来越远,接近演化为实质地入侵.那座心灵的神秘花园和圣殿,这部片子连个边角都没有触到.这怎么能叫好片子?可听说他投资1200万哟.

  他用了一个好的选题,在社会信仰严重缺失的现今,传说西藏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人们趋向着走近于这个神秘的领地.他想保留一些真实,但他绝不纯粹.他想探寻一些东西,愈离愈远.他最后想迎和一些东西,却全无自然,他既未忠于纪录,又不曾忠于艺术.相反他消耗了人们对于信仰的非常点面式的瞭望.如果一定要说他有什么好,无非就是代入式的脑补.内容请自行填充.(你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朝圣经历,走过什么样的大风大雪),于是才有了一些影评说没有磕过长头的人不足以言冈仁波齐。这和影片本身有毛线关系?

  因为他是大导演吗?因为其它的大导演讲了几句中听的话吗?信仰在这部片子里大概就是张扬手上的那串珠子.有意义?

  片尾用朴树的音乐压轴,风格完全相异,哪怕是一直沿用经颂轴到底,我也给你一星,可惜了..

  《冈仁波齐》影评(十):你们能去朝圣,应该感谢科学

  看过冈仁波齐后,可能大部分人会被那种虔诚精神所感动。

  虔诚的人啊,矢志不渝

  风餐露宿,一路跪拜

  到往心中的圣山

  1200公里风和雪

  你在他们脸上看到的表情

  就像那绵延的雪山

  一尘不染

  就像高原的天空

  清澈纯净

  那是种无边的宁静

  呸,你看到的只是表面

  那一脸的虔诚,是乞求的表情:神啊,我对你是一片忠心,我对你是一心一意,请你可怜可怜我吧,赐福于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保佑我们平平安安,吃饱喝足。神啊,求求你了,我给你磕长头,请你实现我的愿望吧!

  这些磕长头的,有没有想过,是因为什么才让他们得以前往朝圣?

  没有工业的支撑,你们有拖拉机运送你们的行李吗。

  没有工业的支撑,你们在朝圣的路上有帐篷住吗。

  没有工业的支撑,你们帐篷里面有暖和的棉被裹着吗。

  没有工业的支撑,你们路上煮饭靠钻木取火吗。

  最重要的是,没有有工业的支撑,他们连去朝圣的路都没有。。。

  没有路他们可以翻越雪上不,你们可以跳远飞跃峡谷不,这可能是需要经过训练的猴子才能做到的吧。

  而支撑工业的是科学技术!

  所有使得他们朝圣的旅途能够实现的,都是因为科学。他们也眼睁睁得看到了,但是从来都是宁愿感谢神,虽然神从未帮助过他们。

  可能他们会说,正是因为他们对大日如来的虔诚,所以才有了这些科学技术。这时候,你就要用你的导弹,去问候下他们的释迦摩尼佛像,以表达你对佛祖的敬意。而他们,只能通过念经来表达对你的感谢。这是一种高尚而文明的礼仪,这样才能够让他们明白科学不是佛祖的儿子。

  难以想象,因为板块的挤压,在平地上隆起一个土疙瘩,因为这个土疙瘩比较高大,然后就有人把他们当做圣山供奉着。朝圣的人啊,你们也到了圣山,也看到了圣山的景象,那里除了苍白的雪原和裸露的黑石头,啥都没有啊。

  信仰宗教的人,有一些共同点:

  第一:不能说和他们争论他们的神。任何问题只要撞到他们的神,神都是对的,问题都是错的,只瞪你一眼算是对你不错了。这时候他们不会跟你讲道理,既然不讲道理,你只好用导弹去问候一下释迦摩尼玉皇大帝真主阿拉。

  第二:你帮助了他,他表现上是感谢你,然而他觉得正是以为自己对神的虔诚和献祭,才有人来帮助他,所以他内心真正感谢的是他们的神,而不是你。这很操蛋对吧。

  第三:幸福感比较强,但都是巨婴,他们认为神就像是他们的父亲一样,而他们都是神的孩子。所以当巨大的灾难降临的时候,神会出来拯救他们。孩子们没有了生死灾难的担忧,认为有父亲时刻在庇护他们,幸福感自然比较强,所以他们都是精神上没有长大的孩子。而只有世俗的无神论者,明白一切灾难发生时都得自己扛,居安思危,幸福感自然就要低一些,但这才是长大的人。

  如果父亲可以青春永驻,谁又希望长大呢? —— 月倾空谷

  我的妈妈30岁就去世了,为了抚养她的3个孩子,叔叔一直没有结婚。他很爱祈祷,在村里从不与人相争。我带他来拉萨,然后到冈仁波齐圣山,是为了报答他的仁慈。能在圣山脚下往生,这是他的福气,我想他是得福之人,现在他的亚力已经跟圣山联在一起了。

  看到这段话,我忍不出笑了出来。。

  换成我们俗世之人:老人年纪大了,家身体不好,你还带去高原颠簸?你叔叔本来还可以多享福几年的,是你害死了他!年轻人,干得不错嘛,现在你叔叔的查克拉和你的杰霸圣山联在一起了!

  问:如果不借助科学的话,那么怎样实现一次去往冈波仁齐圣山的朝圣之旅?

  答:这可能需要一些人脉。二郎神借他们以斧子,使他们能够削好磕长头用的木板,顺便劈开了朝圣的大道。太阳神阿波罗把自己的战车也借给了他们,使他们能够运输自己的行李。阿尔忒弥斯在暗中保护他们,使他们在路上得以免受野兽的侵扰,顺便还唤来了可爱又可口的羊驼以供他们路上享用。当然,出发之前太上老君还送了他们几颗仙丹,使得他们在路上不用受到疾病的困扰。

  冈仁波齐,适合小清新去看,适合想要净化内心的人去看。

  你们想要信仰,我只需要科学。

  最后推一下自己的公众号:日野喵

  冈仁波齐 | 你们能去朝圣,应该感谢科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