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成为沃伦·巴菲特》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成为沃伦·巴菲特》影评精选10篇

2018-01-05 21: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成为沃伦·巴菲特》影评精选10篇

  《成为沃伦·巴菲特》是一部由彼得·W·孔哈特 / 布瑞恩·奥克斯执导,沃伦·巴菲特 / 苏姗·巴菲特 / 比尔·盖茨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成为沃伦·巴菲特》影评(一):一点商业上的学习

  从本片看到的沃伦·巴菲特成功原因: 天赋方面:从小对数字兴趣记忆力强,学习好读中学时就跳级。 赚钱方式:复利。

  复利的力量来源口袋记账APP):每月储蓄800,一年存10000,假设年利率15%,那么3年后,本金+利息=39933.75元,7年后为127264.75元,20年后为1178062元。

  沃伦投资的两条规则:

  1.“永远不要赔钱”

  2.“永远不要忘记规则1”。

  但这在今天这不是铁律了,中国有很多企业在刚起步时都是赔钱的吧,最典型的应该数京东了吧,前期一直亏钱,直到今年前段时间才宣布说开始盈利了。像ebay这种美国企业前期不肯亏钱,就没办法在中国生存,国情不同,在电商的早期,国人的信任还没起来时,要争夺用户,就要不惜血本来打开这个市场,所以京东能这么成功,中国很多电商企业这么成功,也是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啊。

  “奥马哈和内布拉加斯对我来说就是家,所有关于这里的一切都像家一样。这是一种节奏,一种关系,有很多连续性,也有很多社区。你长大还有做投资的地方,是一个可靠而且友好的地方。”

  《成为沃伦·巴菲特》影评(二):纪录片《成为沃伦巴菲特》

  电影《成为沃伦 巴菲特》我从来不是一个对商业感兴趣的人,也许是出于好奇,会完成的把这部电影看完,就像当初我看完《乔布斯传》《斯沃登》一样,出于好奇吧,好奇名人的故事是怎么样的。世人讲巴菲特渲染的很神奇,因为他对于投资的敏锐与才华,但是这部电影没有将全部的篇幅来讲述巴菲特如何的成功如何的投资,而是写的是一个老人热衷于自己喜欢事业热爱生活热爱周围许许多多的人,故事的开始讲巴菲特每天上班的路只有5分钟形成,很开心的是路上有一个麦当劳可以买早餐,而如此富有的巴菲特却只是在几美元的汉堡间选择,而根据只是社会大的经济环境可能一个金融家对于经济的敏感吧。其实巴菲特从小对数字和投资感兴趣,当然也是因为父母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自身确实有天赋,在同龄人还在玩耍的时候,年幼的巴菲特开始想怎么赚钱,一直到后来的不断投资不断壮大,对于经济我真的不懂,所以这一部分也看起来有点云里雾里,但是我看明白的是,一个人的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没有什么偶然,说自己运气好的人,都是在付出努力之后再由的成功的机会,如果连这样的机会都没有,运气要用在哪里啊?一个先小就懂得投资的人,懂得去赚钱的人,他没有空想,而是真的为此而努力,这是巴菲特成功的前提,总重要的是巴菲特在思考,思考怎么样赚钱,而不是一味的冲动努力,所以在后再的种种决策时刻,才能运筹帷幄。有点人会有一次幸运的成功,但是如何一直的成功才是关键,乔布斯也好,比尔盖茨也好,他们不是只成功了一件事,而是不断的成功,每一次的选择都是做了准备的,就算是失败也能从中得到教训为下一次成功而准备。这部电影呢,语气说是巴菲特的成功,其实我觉得很多成功的人和巴菲特都很相似,他们聪明执着坚持,有着常人无法比拟的毅力,这很重要,对于或对事情有着自己的坚持和原则,不从众,不攀比,将自己的成功建立在人生成就而非金钱,就像巴菲特说的,他花的钱不到自己赚取的1%,剩下的这些钱应该用于帮助需要的人,所谓善良,只会是溶解在血液里的意识,不会是成功后才长出来的,为什么这么多成功的人愿意做慈善,因为钱已经不是他们所需要的,名气也已经足够,如何将生命意义延伸才是他们追求的吧。如果是对经济感兴趣的人,真的可以看看这部电影,我觉得这部电影所传递的正能量还是不错的,人性与天性的融合吧,一直相信善良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所以,在追求目标同时,明白自己最初的目的才更重要。

  《成为沃伦·巴菲特》影评(三):专注成就自我

  虽然2017年已经过半,但《成为巴菲特》也可以成为今年最值得推荐的纪录片之一,豆瓣评分8.6。

  我们都知道巴菲特靠投资当过世界首富,他坚持的价值投资现在也被很多投资者作为投资信条,任何人看到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近25W美元的股价都会心生敬佩。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巴菲特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仅仅是靠价值投资就能做到的话,人人都已经是百万富翁了。

  这部片从他的童年开始介绍,一直回到他现在每天的生活。如果说他是一个天才,是不够全面的。他是那种很早就清楚自己天赋并全力以赴去发挥天分的天才,加上时代给予的幸运成就了一个无法复制的世界首富。

  其实,他的成功有着过人之处

  大量阅读。从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每天阅读4-5个小时习惯,而且他大部分时间专注在投资相关的领域,包括大量数据的公司财报。这令我想起李嘉诚说每天睡前都会坚持阅读半小时。

  坚持运用复利效应。巴菲特小时候通过卖可乐和送报纸,慢慢了解到金钱的复利效应,对他投资的理念产生重要的影响。

  专注。比尔盖茨一开始并不屑于跟巴菲特交朋友,后面通过比尔盖茨的父亲才开始接触。盖茨的父亲有一次,给他们一人一张小卡片,请两人用一个词概括自己成功的要诀,他们都不约而同的写下同一个字:Focus,即专注。也许只有对自身认识清楚的人才能更容易达到自己的目标吧。

  这种专注程度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有时我怀疑,他年轻的时候就见过上帝,上帝指出了他的人生道路。在一般人的前半段时间大多在探索世界的游戏规则,而他似乎就是那种天生看清规则并全速前进的人。

  其实我的猜想也并非没有依据:

  巴菲特的妹妹清楚记得,

  小时候,有一次哥哥对她说:“

  我要在30岁左右成为百万富翁。”

  妹妹很惊讶,因为他们家从没出过百万富翁。

  关于他的投资理念。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投资你熟悉的领域。这句话听起来就像是一句善意的建议,而不是一个投资准则。

  但从影片里面你可以发现,巴菲特不仅熟悉公司运作,也精通会计准则,他投资的行业可以说是他基于全部行业的比较后的最优解。巴菲特会利用他的地位优势,寻找一些行业最顶尖的高管聊天,通过聊天就能了解到很多行业本质问题。所以注意,他的信息是有不对称的优势。

  你也可以找回历年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的现场记录,大量的投资者会问他和芒格关于某某行业的看法,他们的回答总是一针见血,说明他们早已经了解行业的本质。

  其余的八卦。

  他唯一推荐的投资方法,就是投资指数基金。当然,这也是大多数美国人稳定投资增值的方式之一,长期关注本公号的读者也清楚,这也是我目前主要的投资方式。

  你可以说中国股市这样投资不行,但实际上从历年数据来看指数基金还是打败大多数投资者收益的利器。再提醒一下,目前美国的共同基金规模全球最大,中国排第十位,而美国的规模是中国的约30倍。如果你心有疑虑,希望这种疑虑不会让你太晚看清楚。

  他的终身基友查理芒格说他是一个学习机器。芒格其实是巴菲特幕后的男人,可以说芒格是学习机器上的人工智能。他对巴菲特中后期的投资策略产生重大影响,而他提出的思维模型也值得我们去了解。后面有机会会专门介绍。

  对他影响最大的妻子苏茜接受的采访也让我非常震撼,她回顾巴菲特开始积累财富和名声不久的那段时期,巴菲特并不懂得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财富回报社会,钱似乎只是数字。

  苏茜抱怨说,我原本希望如何帮助人类的生活,而现在,我怎么会嫁给一个只会赚钱的男人。苏茜并不是一个普通甘于日常琐碎女人,而巴菲特确实受她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巴菲特把自己的财富都捐给了比尔盖茨的基金,他的财富被用于解决人类各种难以克服的问题上。

  最后,其实太多细节无法一一细说,希望你有机会可以找来看看。想成为巴菲特,不如专注于成为自己,你才能获得最大的财富。

  《成为沃伦·巴菲特》影评(四):人物笔记

  usan生前说道,她和Warren之间有个分歧。在他们家越来越有钱之后,起初Warren并不想把钱捐出去,因为Money对于Warren来说,是他的scoreboard,他也很重视复利。而Susan对于civil rights,对于帮助别人,对于艺术,对于色彩,有极大的热情。所以即使他们非常相爱,互相尊重,Warren的事业也越来越成功;Susan还是觉得自己当时的关系中被困住了,失去了自己的identify, 遂选择离开了Omaha,搬去了San Francisco. Warren第一次来SF,四处走走的时候,就对Susan说,这是属于你的城市。在Susan去世后,Warren选择捐出了自己大部分钱去做慈善,去帮助妻子继续她生前的梦想,也重新反思自己的财富观。

  虽然纪录片里试图把他们之间的矛盾轻描淡写,虽然自传性质的东西都有粉饰过去的嫌疑;但不妨碍还是好感动。但说不上具体原因。可能是感动有人竭尽全力认真地过一生?毕竟没有那么多人能活出自己;那么多没那么相爱、没那么互相尊重的人,最后却妥协于生活或名利,还是走在一起。

  ====================以下是笔记===================

  Warren的特质

  1,很喜欢商业,还喜欢成为自己的boss:10几岁开始做小生意,其中最喜欢卖报纸。因为能决定自己的路线,早上5、6点也没人能打扰自己。

  2,很喜欢阅读:小时候在爸爸办公室,读完爸爸办公室里的所有书;后来因为喜欢的书的作者在哥大教书,以此陶瓷,并去读了business school。现在仍每天花5~6小时在阅读上。

  3,很喜欢思考。(这是优点,有时对家人也是苦恼。Stay close physically, but not means mentally close. Very connected when he was open to connecting.)

  4,很喜欢数字,对数字很敏感:现在还能背得出小时候看的书某个地区的人口数

  5,很重视复利:小例子是,读书或做生意时,都会在脑海中计算how long it would take for the profit from that one to buy another one

  6,生活很有规律:近50年住在离办公室5分钟车距的地方,路经麦当劳买早饭。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多亏家人照顾。

  7,很残酷的自省:identify misthinkings and avoid them in the future.

  8,很enjoy自己的工作,60年职业生涯,有50年不像是在工作,是在play

  9,FOCUS:如果对一个新topic感兴趣,会talk about it, read about it, meet people that are involved in it. 但如果是不感兴趣的,就是另一个极端了。

  10,很重视建立reputation。也曾用他的信誉挽救了很严重的商业危机。

  投资思维&习惯

  1,早期起家:买足够便宜的股票。只要便宜,再烂的管理层和公司也没关系

  2,Look for something that does give them a moat around it.

  3,‘cigar-butt’ investment

  4,利用insurance float搞投资

  5,看清当下的经济形势。

  6,define自己的圈子,忽略别人的怂恿,看准了再下手。

  7,价值投资。良师益友

  8,牢记两条原则。原则一是绝不亏钱;原则二是记住第一条。

  《成为沃伦·巴菲特》影评(五):if you try to give it out, you get more back

  沃伦·巴菲特和查理芒格无疑是被当代人极大低估的智者,我个人觉得他们的地位应该至少和罗素、霍金一样,因为他们改变了我们看世界的看法。但在中国,我认识的投资人要么没听说过,要么不信他们那套,认为价值投资(简称价投)在中国行不通。借着这部纪录片,把我知道的巴菲特归纳一下。

  纪录片的优点是把拣烟蒂、保险浮动金、护城河等主要理论清晰地归纳出来,而且配上不错的画面。所罗门兄弟事件也足够紧张,纪录片很难营造紧张感,因为经常是事后、平息下来了回望,但这部做到了。

  缺点:

  1.采访不在一个对话层级。

  采访对象有家人、公司、盖茨夫妇,以及最重要的查理·芒格,再用上过世的夫人的访谈影像。缺了比如说可口可乐公司CEO,他投资的企业怎么看他?

  这也没办法。谁能挖掘巴菲特呢?谁能打破他的外壳呢?父亲去世不谈,妻子离开不谈。我能想到的采访者,《巴伦周刊》主编或者迈克尔·刘易斯?

  2.策划方向。

  拍巴菲特的纪录片至少有两种拍法,一是拍他的投资生涯,二是像HBO做的,拍他的情感和事业交织,巴菲特和爱人独特的相处方式,最后怎么把他引向慈善。

  HBO的这种有新意,迎合多数普通观众,但也因此错过了大多数巴菲特投资生涯的转折点,更重要的是,导演对巴菲特、芒格、价投的理解还是太浅了。

  以下详述:

  1.本杰明·格雷厄姆和拣烟蒂

  为什么叫拣烟蒂?因为烟蒂是那种有一点点价值,但多数人看不上的。巴菲特这招是和他祖父学的。每年,在奥马哈广场上都有拍卖会,如果一件东西三次叫价没人买,就会流拍,然后被降到一个极低的、只比垃圾稍高一点的价格。巴菲特的祖父经营一个杂货店,他的策略就是专门买这种「半垃圾」。因为广场效应——当多数拍卖者都低估一件商品时,所有拍卖者就都会低估它,这些商品的价格会在一瞬间极大跌落,不到实际价值的十分之一,这个价格肯定是远远低于它的实际价值的。于是祖父低价买去,再假以时日高价卖出。哪怕没人买,由于购入价实在太低,所以也不会亏多少,总之稳赚不赔。

  这和后来巴菲特的导师、哥大商学院教授格雷厄姆的投资哲学非常类似。格雷厄姆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投资人,他不见任何公司的管理层,他甚至会认为见他们是有害的——会影响自己的客观判断。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看财报,分析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找那些市盈率低(也就是市场估值低)的公司。格雷厄姆说:市场先生每天早上都会来敲门,给你报一个价格。有时这个价格高,有时这个价格低。投资人要做的就是有一把价值之秤,当价格低于价值时买入,高于时再卖出。

  格雷厄姆绝对不会碰市盈率高的股票,所谓烟蒂就是低价买入低预期冷门股。去年我看到乐视、暴风市盈率都超过100倍(这意味着现在投资1块钱,100年后才能收回来),现在不少军工企业也是这么高,不知道格雷厄姆看到了会怎么想。

  补充Justin的评论:「格雷厄姆连市盈率都不相信,大萧条过来的人,利润是什么?这种东西说不定一下子就没了。不靠谱。他只看账面资产,看市净率。真真是原教旨主义者。」

  他后来写了一本《证券分析》,是价值投资者的圣经。他把巴菲特带入这一行,也把价投的理念传授给他。这是巴菲特家族外第一个导师。

  拣烟蒂理论还可见:https://xueqiu.com/2858189581/50499473

  说起价投,很有意思。我第一次听说价投时,朋友跟我说:价投的理论很简单,十几分钟就能讲完。但有趣的是,信的人第一次听就会信,不信的人永远都不会相信。后来我在查阅期货大佬刘强的资料时发现,他晚年(也就是跳楼前几年)改信价投,但后来的操作方法明显不是价投的原则,所以我想他应该还是不信的。徐翔就更不是了,我觉得他们都是 Livemore 的信徒。

  格雷厄姆和巴菲特有一句对话很有趣:

  Warren,don't worry too much about making money, it won't change the way you live, it changes the way your wife lives. Our wives live differently. Just look, you and I are wearing the same clothes and going to the same cafeteria. So Relax.

  2.芒格

  芒格这人聪明、古怪、爱憎分明,从不与人为善。巴菲特像个乖乖儿,没有人讨厌他,而芒格一生我行我素,两人却成了终生至交。每年BRK股东大会主要都是巴菲特在讲,提问到芒格时,他经常就是一句话:我没什么可以补充的了。收购所罗门兄弟时,芒格根本不想见董事会,他觉得这些投行的都是骗子。巴菲特却能在最大的危机面前担任公司主席,力挽狂澜。我不认为这有高下之分,但巴氏确实是把事情和人同时搞定的那个人。

  另一个对比是,价值投资勃兴之初,各大商学院的学院派就攻击价值投资理论,面对巴菲特杰出的投资成绩,他们举例说:500个人扔硬币,每人扔7、8次,总有一个人全部是正面。意思是巴菲特就是这个运气最好的人。巴菲特拿出自己一系列师兄弟的记录,说为什么这些大猩猩都是一个村的——为什么都是格雷厄姆的弟子。芒格就懒得理这些人,芒格甚至连格雷厄姆都看不起。lol

  格雷厄姆教会了巴菲特拣烟蒂,芒格把巴菲特带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买不那么便宜但肯定值得一买的股票。这其实仍然是价值投资,但不再只看重那些过于便宜的公司。

  在打学院派脸的时候,巴菲特拿出了另一个同门的投资记录,也是50年20%以上增长。此人是格雷厄姆另一个学生,也是他最忠实的学生,施洛斯。

  补充Justin的评论:「格雷厄姆在巴菲特年轻的时候当过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董事,所以我推断他是见管理层的……

  (施洛斯)高中生,格雷厄姆一直瞧不起他,不给他机会,欣赏巴菲特。后来格雷厄姆洗手以后施洛斯也是自己做,最多管10亿美金。捡烟蒂的问题在于没办法容纳大资金,比如你有1000亿美元,烟蒂至少5亿美元以下吧,你每年要买200只股票,太累了。

  施洛斯也很有意思,特别抠,一本看股票数据的标准普尔年鉴都是蹭儿子的,不给钱,哈哈哈哈,都是这种家伙,管十几亿美元,一共两个员工,自己,儿子。都是些geek,跟硅谷的geek本质上一样。」

  可见:https://xueqiu.com/7462290789/85611117

  芒格也爱思考,他不放弃任何一点可以思考的时间,包括等红绿灯时。这导致很多次绿灯都亮了,他还沉浸在思考中,停在斑马线前,后面的司机疯了。

  芒格的传记《穷查理宝典》比巴菲特的《滚雪球》写得要好得多,原因是书主要是芒格自己的演讲和文稿。他有自己的一套理论:lollapalooza效应,意思是宇宙中各种理论交织、相互强化并极大地放大彼此效应。

  芒格也有一句话特别棒,是他从某个机械生产商广告里引用的:新的生产工具已经发明制造出来,还没有购买使用的人,实际上已经在为新工具付费了。

  3.华盛顿邮报

  这是把巴菲特从奥马哈带到大城市的关键,他学会和人打交道。当然,邮报也给他赚了非常非常多的钱。这部分我不太熟,不写。

  4.巴菲特的投资原则。

  原则一是绝不亏钱;

  原则二是记住第一条。

  其实还有两条:绝不做空,绝不使用杠杆。

  不做空很好理解,因为股票跌得再厉害,也就是跌到0,那做空的利润就是100%。但如果股票上涨,美国又没有涨跌停,做空的亏损就是无限大。

  杠杆意味着你没有任何剩余的子弹,而且后续的子弹还要受制于人。这样你看到优质股时也不可能再买了,这还没有算上杠杆本身的高额利息。

  美股的规定是(现在A股也是),持股超过5%就需要公示,然后要和公司管理层沟通。所以很多基金持仓都在4%、4.99%这种,只赚钱,不出风头。巴菲特很尊重公司管理层,现在中国的大国企和互联网公司收购,动不动就清洗管理层,包括中国平安、阿里、百度。

  巴菲特之前干过一次这事。他公司对面有个家具店(还是超市记不清了)做得很好,创始人是一个老太太,然后老太太退休了,把公司给儿女了,巴菲特投资了。后来老太太嫌儿女做得烂,儿女又不让她接手,巴菲特也不支持她。老太太直接在原店旁边开了个新店,刷的一下所有人都去她那儿买东西了。巴菲特马上就跪了,根本不跟你谈骨气,马上服软,并且跟老太太保证之后都支持她。

  去年美国大选也是。

  《成为沃伦·巴菲特》影评(六):可以,这很巴菲特

  1. The important thing to do is to look for the job you would take f you didn't need a job, and life is wonderful then. (对于正开始找工作的我来说很重要的一条)

  2. Well, focus had always been a strong part of my personality. (他甚至生活不能自理,不关心物理天文只关心他热爱的投资宇宙里的一切)

  3. And I still probably spend five or six hours a day reading. (假设这个习惯坚持60年,计算复利,谁可匹敌)

  4. 巴菲特年轻的时候不善于表达和演讲,于是报名了锻炼公众演说能力的卡内基课程,去做很多疯狂的离开舒适区的事情。巴菲特的办公室挂着这个培训课程的结业证书,因为他认为如果没有这个课程,他的整个人生就会不同。

  5. 关于投资: rule number one, never lose money. Rule number two, never forget rule number one.

  6. 总结自己的成功时坦诚地从最初的运气开始: 我出生在美国的概率是1/40,而作为一个出生在美国的男性得概率是1/80,这在我一生中都至关重要。

  7. 巴菲特老爷子人格魅力和智慧,还是要亲自看一下视频,看一下会说话的活的巴菲特是什么样的。一个最富有的过着朴素生活的老头子。

  《成为沃伦·巴菲特》影评(七):《成为沃伦·巴菲特》短评

  片段在微博上。微剧透!

  (片段1)2017年HBO出品的首部有关世界金融界投资奇才巴菲特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在我看来,制作得不令我满意。如果这部纪录片的名称叫《How to Become Warren Buffet 如何成为沃伦•巴菲特》,我连看都不会看,因为没有人能成为一模一样的另一个人,取那样的名字只是华而不实的噱头罢了。但是这部纪录片的名字叫Becoming巴菲特,就暗示了这是一部有关巴菲特个人成长经历的纪录片。

  如果你希望从这部纪录片中了解巴菲特的生财之道或具体的投资细则,那我觉得你不必忍受一个半小时的煎熬了,还是去拿CFA或CFP的课本自学吧。如果你想知道巴菲特日常的生活和成长的经历,那我认为相比其他传奇人物的经历,这部纪录片中展示出来的巴菲特是非常无趣也平实(平淡朴实)的。纪录片采访并介绍了他的家人(父母,兄妹,子女,妻子),同事、他本人,简单地介绍了他所并购并投资的公司,以及他个人的一些转变、挫折、和理念。前妻对他的影响非常深远,甚至改变了他的政治立场。

  如果你打算偶遇巴菲特,不要去纽约等大城市,去美国的大乡村奥马哈Omaha吧,他时不时地会去高中和高中生对话。你看,世上那么多的有钱人竞相拍卖和他吃一顿两个小时的饭,他却会自主义务地去他生长小镇的高中免费并零距离给予高中生人生建议。

  我对这部纪录片不满意,是因为:1. 拍摄手法太枯燥乏味,内容编排让人只想快进。2. 对巴菲特公司的扩张和具体的投资技巧等没有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展开(这是商业机密,也可以理解)。3. 今年美国Wells Fargo银行曝露出一系列由来已久的违法操作等腐败问题,巴菲特的公司作为Wells Fargo的最大投资人之一,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一向是受人敬重和仰赖,不会有人质疑他品格和决定的投资奇才,居然未能发现Wells Fargo的违规操作,这背后无疑让人打了一个很大的问号。

  如果你问我看完这部纪录片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1. 我不用和其他有钱人竞拍就可以了解到巴菲特的一些童年经历,即使是和他共处多年的同事或和他吃过饭的大佬,都未必能知道这些吧。

  2. 他之所以能如此成功,本身的天赋、后天的运气自然重要,但是最关键的是他从很小的时候就找到了让他真正感兴趣的、可以让他不休不眠去从事的深爱的事业。他喜欢安静地阅读、对数字异常得敏感、擅长从普通常见的媒体新闻中解析信息、并挖掘出别人连想都不会想到的宝藏。这和他父亲的藏书、熏陶、自由开放的教育、他父母本身的努力与品格,有着很大的关联。他说过:“The world is a great movie to watch, but you don't want to sleepwalk throughout life. The important thing to do is to look for the job you would take if you didn't need a job.” 他说他在过去的60年中,每天清晨起床后他都是可以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的,因为他非常非常热爱他的工作。这是他生存的动力,每天起床后的热爱,让他精神充沛的理由,即使身心疲惫也会快乐地坚持下去的力量源泉。他给学生们的建议就是 —— 假设你不需要一份工作去谋生,你会做什么?那个『什么』就是你应该从事的职业。当然,这样的幸运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被眷顾的。所以这就是极为成功的精英群和碌碌无为的平凡人之间最大的区分。前者工作的理由是热爱,后者工作的理由是无奈。前者的工作是个人的成长途径,后者的工作只是谋生的必要手段。前者工作的时候在思考更广阔的世界,后者工作的时候只能局限在狭小的空间。

  所以这部纪录片对于父母和老师来说是重要的,或许这对你们在对子女的引导方向、启蒙方式、教育方法、人生规划上是值得借鉴的。

  (片段2)他有很多的财富,是真正的亿万富豪,但是他的房子不是加州的海景豪宅、也不是纽约的高级别墅。他住在生养他的小镇,房子住了几十年,每天的早餐仅是麦当劳一个3美元以内的汉堡。一间并不宽敞、也没有风景的办公室,装潢也有些老旧。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阅读6个小时的各类金融报纸,他认为世上没有比这个更加公平的挖宝游戏了。他的求知欲、进取心、竞争力都很强盛,受父母的影响颇深;但是他的前妻却让他改变了从小到大的政治信仰。他很爱他的工作,这是他唯一的兴趣、擅长、和梦想。

  世上大多数人都可以读到的信息,你真正地读懂了吗?

  当你拥有了财富之后,你会造福这个世界吗?你会用什么方式去回馈呢?

  人生中对你造成重大影响的人是谁?你是否成为过积极影响别人的人?

  你在从事你真正热爱的工作吗?你每天都会微笑而兴奋地满是动力和干劲地起床吗?

  《成为沃伦·巴菲特》影评(八):Buffet

  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有一种在看《穷查理宝典》的感觉,都没有在告诉我们投资的那些准则云云。反而是其中那种价值观和财富观很有感染力。以往人们都将巴菲特当作财富的象征,却都不曾想过他也是白手起家,完全在靠着复利的力量发展伯克希尔哈撒韦。

  纪录片里鲜有提及投资策略,但巴菲特却说了这样一句话,是时间造就了财富的积累。等待远比频繁的交易来得有效,这是价值投资一直在强调的,很多人都说价值投资这一套在国内行不通,那我有质疑,这些说行不通的人现在大概是多少年纪了,巴菲特花了50余年,可中国的股市到现在才多少年啊。中国的大多数股民很大多数都是那些游动资金,这些资金不是投资机构,而是那些随时准备将投向短期内回报最大的地方的民众。片中最让人震撼的是伯克希尔的股东大会,几万人都相信巴菲特,所以才会投资于伯克希尔。这样长期的坚持才是良好健康的投资关系。声誉要靠一生来积累,却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毁于一旦。查理芒格和巴菲特能做成益友也在于他们的投资理念都是秉持着为广大股东而非个人商业利益考虑的,职业道德是投资的前提。

  巴菲特坚信自己是天才,他身边的人也一直认为他是天才,只是这里的天才应该指的是巴菲特生来就有的一些关于数学和商业敏感的天赋吧。巴菲特不是也被哈佛商学院拒绝了吗,所以巴菲特真正厉害的还是在于他日复一日的阅读和大量积累以及规律的生活作息。虽然他的生活不能自理,但至少他还是对于商业世界有很深刻的了解。他如是自嘲。

  最后我觉得巴菲特还能成功在于他对自己了解,所擅长事情的深入,也就是片中所谓的focus,这个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不约而同写下的单词。抓住自己擅长的东西,在自己所了解的领域投资,不去做冒险的未知的尝试,最重要的是,不要亏损,更重要的是,还是不要亏损。

  《成为沃伦·巴菲特》影评(九):成为完整的人

  成为了巴菲特才是巴菲特,正因为如此才是巴菲特。于他,一个好妻子是如此重要;于她,自然也需要对方的坦诚相待,坚持去做想做事情,相悖了也不犹豫,被理解了和支持也是相当可贵。在中国,这种离开,还有另外一个女人住进家里照顾丈夫,是会被何等的闲言碎语所吞没?记得与一相熟不太熟之人讨论婚姻不幸福女生选择离婚及离婚女性的生活状态,被他妈教他和他自己的观点吓到,果然还是认同不能。纪录片主要是巴菲特人生里重大事件的概述吧,稀罕的是穿插了很多对自己成长、情感的认知,正如他自己所说:正因为苏西,才使他变得更加完整。冷静、客观、不拖泥带水等这样的完全理工男的特质难以想象内心会有挚爱之人,而且难与他人发生联结,多半是独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看来人生的另一半是何等的重要。纪录片的名称有点让人玩味-《成为巴菲特》,可能以很多人对巴菲特的印象就是股神吧,所以才会期待从一个纪录片里学到什么投资理念、操盘方法之类,简而言之,就是能不能助我发财,包括我也是。看完之后才觉得,或许另外一个意义是怎么成为一个完整的自己,你我在人生过程中不断得到他人的能量加上不断自我驱动的能量,也会如八十几岁的巴菲特一样完整,品格很重要。其实老爷子的语速有点快,我这种思维缓慢的人有点跟不上,果然是在数学上不会有什么太大进步么?

  前几天找老妈借了一笔钱,准备想干点什么。一直惦记着的一个纪录片,看完后觉者日后也许需要再看几遍,特别是自己在不断学习投资的道路上,需要不断地反观内在。或许几年之后,几十年之后的自己再看这个纪录片,所得会完全不一样。不过,看哭了是怎么回事?“我本以为我会等来我的那个盖世英雄,可是我的盖世英雄没有来,来的是一个跟英雄完全对立的人,最开始或许会很迷茫,但是后来我知道这个人,他真的很好!比没有来的盖世英雄还要好!”---对话解读的演绎 看来要看的传记又新增了一本,时间啊~璀璨的人太多了~

  《成为沃伦·巴菲特》影评(十):愿你选择的都是你最爱

  我觉得给9分不算低吧。因为讲的故事很好,所以基本忽略拍摄手法和影片本身。给我最大的感触有三。一,他天才的经商头脑,有目共睹,我就不细说。二,天才都是孤独的,我们去想想历史上的很多天才,贝多芬、爱因斯坦…我觉得因为周围人很少有人能懂他们的思想,与其花费力气告诉别人自己是怎么想的不如专注做自己的事情——就算说了世人未必能懂。于是天才习惯了独处,独自思考占据了他们生命很大部分时间。三,爱。就连她妻子都坦言只有她是最懂沃伦的,却随后她也说他们是两条平行线,偶然走进彼此内心,但更多时候沃伦都是独处的。很感动她这么无私的爱丈夫和家庭,因为一般女人的话早离婚了。也正因为她的不离不弃才成就了涡轮巴菲特的商业神话,他们很早就结婚,而且婚姻生活一直很稳定。可见稳定的家庭对男人事业的作用之大。曾经不善于和人打交道(他说人是最复杂的,商业就简单的多,和我一样的观点…)未曾想过做慈善,因为妻子的离世,他看开了很多事,于是继承了妻子的慈善事业并且越发发扬光大,爱的力量是人世间最有力的信仰。通过这部纪录片我看到了一个简单的亿万富翁——简单的生活,简单的一生只做一份工作,简单的人生追求。正因为简单,专注,所以成就巨大。如果说他的人生还有遗憾的话,我想可能是没有和最爱的人交心。又或许他习惯了理性,习惯了将感情深藏。不善于表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