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红潮风暴》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红潮风暴》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1-05 21: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红潮风暴》经典观后感10篇

  《红潮风暴》是一部由托尼·斯科特执导,丹泽尔·华盛顿 / 吉恩·哈克曼 / 马特·克拉文主演的一部动作 / 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潮风暴》观后感(一):只能当做一部惊悚片看,不符合战争片类型

  电影拍摄一流,典型的美式民主洗脑片。电影情节几次反转,尽管安排了细微的剧情,也依然难掩粗糙的剧情过度,可谓漏洞百出。接到出战命令后开,务实派的舰长为了让艇员进入实战状态,在途中不间断进行最高级别的演习。就算在明知出现威胁潜艇安全的意外情况下依然以实战演义检查战斗力,可称为真正的军人。副艇长是理论派,更像一名政治家,两名主演的表演没话说。现在谈谈细节,短短一个小时,叛变的剧情就发生了三次,第一次发生在副舰长给出错误的建议导致通信系统损坏,副舰长解除了舰长的职务。不可思议,要知道军人以服从为天职,就算是错误的命令要负领导责任也是要等到任务结束才能追责。何况当时就在实战情况下,副舰长轻松的就解除了舰长的职权,就算当时他是对的也算得上是叛变(在通讯出故障后,当时都是在做假设,一方认为在没有新的命令到达前执行前一个命令,另一方认为有必要先确认有没有新的命令)。第二次叛变发生在坠艇危机消除后,舰长果断采取武力夺回控制权并继续执行发射任务(在艇长第一次退出指挥位置并交出指挥权就相当于默认副舰长成为艇长,就应该服从指挥,可他采用武力夺回指挥权就相当于是叛变)。第三次叛变当然是副艇长以相同方法抢夺舰长的发射钥匙。一个小时内连续这样的剧情反转有悖常理,一个新来的副舰长在第一次对舰长提出质疑后,所有高级官员竟然跟解除了舰长的职务,竟然没有人提出反对(要么不是舰长平时虐待下属就是舰长人品极差)。可就在潜艇躲过危机后又有官员主动去找舰长请求重新控制并获取了相当人的符合(当时他们把责任归咎到了副舰长身上,作为一名军人两度质疑自己的主官太过牵强,不符合军人素养,就跟土匪拉帮结派搞山头一样没有原则)。另外要讲的就是他们的运气出奇的好,两度被四枚鱼雷跑偏,第一次距离两千英尺两枚打中饵,第二次只相隔600英尺准头还不如第一次,而美军一次齐射就干掉了对手,导演是想暗示美国的武器性能好还是暗示美军的技能高超呢!敌方潜艇在临死前甩出的一枚鱼雷虽然打中了,但导演为了表现出美军装备硬实只是安排个别舱室进水封堵就完事了。在失去动力后不停下潜的潜艇在临界状态下运气又暴发了,动力恢复。最后在发射前两分钟那个通讯兵竟然恢复通讯了运气很及时。虽然这样的情况可能出现,到一连串这样的安排就显得太虚伪了。其他槽点,舰长关押副舰长后时明确命令舰员同时人才行动,但看守他们的只有一名守卫(关押舰长的时候是两名守卫),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最后恢复通讯后在核对完密令后宣布命令的是副舰长(可他是被舰长解除了副舰长的职务又重新任命了新的副舰长,难道命令不应该由新的副舰长宣布吗!)。电影贯穿的是“战争是消灭不了战争”,更像是一部哲学片,算不上军事题材的优秀电影。我只能给两星

  《红潮风暴》观后感(二):从组织传播角度看电影《赤色风暴》

  电影《赤色风暴》的背景是苏联叛军占领了苏联的核导弹基地并破解了核发射密码,叛军要求西方解除对苏联的制裁并威胁向美国和日本发起核打击。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立即派出多艘核潜艇前往苏联,确定叛军准备发射核导弹后先一步发起核打击。故事就发生在其中的一艘核潜艇——阿拉巴马号上。

  阿拉巴马号核艇可以看作是一个封闭的理性系统组织,组织有着具体目标——完成核打击的军事任务;组织架构也非常明晰:具有专业化的岗位设置和组织内部规则、等级制度非常规范、组织成员具备各自的专业技术。这种典型的科层制组织具有正式性、规范性、严密性、合理性的优势(韦伯,1998),对于一个国家军队来说这些特点也是保持正常有效运转的必要条件

  在核潜艇这个组织中,传播的网络是轮式传播网络,即以舰长为核心的总控制室作为组织传播的核心,一切指令由此发出,而一切消息也反馈到此处。轮式传播网络的优点就是信息传递速度快、信息传递精确度高、控制程度高(米勒,2000),这三点恰好是在战备状态下的一个军事组织所最需要的,而其传播的缺点,如开放程度低、成员满意度低等,由于军队本身严格的纪律与等级制度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组织内传播的模式主要是垂直下行传播,整个潜艇中任何的动作都是舰长在下达命令,下边的人在执行,舰长在整艘潜艇里可以说掌握着最高权力,他与士兵们之间的传播可以说是霸道的专权命令式的传播,缺少沟通、没有解释、而基本也不需要反馈。产生这种现象原因之一是在军队中下级对上级必须是无条件的服从,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舰长自身的性格特点决定的。舰长拉姆齐是一个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实战派,他极度自信,也善用“铁腕”手段治理他的军队。他认为作为一名军人,所需要的只是执行,而不是思考。对于战争的观点,舰长则认为摧毁对手就是胜利

  而新上任的副舰长亨特则对战争和领导权持有不同的观点,他年轻有为,哈佛毕业,有着扎实的理论和新派的作风,他认为在核战争里没有所谓的胜利者,真正的敌人是战争本身,军队所要做的是去防止战争的发生而非挑起战争。舰长与副舰长的直接冲突正是影片着重表现的面临核威胁时候核艇内部传播遇到的问题,而产生这一摩擦的重要原因正是个性特点迥异的正副舰长秉持着不同的价值观

  一切冲突的开始都在于对一封未完全接收的电报的解读。航行中的阿拉巴马号接到国家军事中心传来的紧急命令:叛军可能已经准备发射核导弹,阿拉巴马号应该作好核攻击的准备,等待最终发射的确认命令。但是核潜艇的通讯设备遭到一艘不明敌意舰艇的破坏,最终的指令电报只接收了一半,上面只有“导弹发射……”。

  通讯设备的毁坏可以说使得阿拉巴马号与外界彻底地隔绝了,处于一个全封闭的环境之中。信息传不进来,也带不出去,决策却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压力全部集中在了核艇的领导者的身上,在这样一个等级分明、制度严谨的组织中,普通士兵恐怕是难以参与决策的制定的。

  究竟是应该发射还是取消发射,舰长和副舰长之间产生了分歧。舰长认为必须做到先发制人才能遏制住敌人,颇有“宁可错杀”的决心。而副舰长则认为事关重大,必须清楚确认电报的真正命令后才能做决断,决不可“滥杀无辜”。当舰长命令副舰长重复自己发射核弹的命令的时候,副舰长回以无声的抵抗。舰长怎能容得了自己的权威被质疑,愤怒下令舰务长逮捕副舰长,而副舰长则根据《海军法》的相关规定罢免了舰长的职位。这看似不可思议的情况正是美国相关法律中为了防止平衡权力而特地加入的,这也是之所以舰长没有“一言堂”地下令发射核弹就使得故事结束了的原因,而副舰长正是依靠法律依据才能与舰长进行抗衡。

  在舰长与副舰长的冲突中,副舰长一直试图去跟舰长分析情势,讲明道理,是属于积极传播的一方。舰长的应对却是消极的,他对副舰长的建议充耳不闻固执己见,使得双方的传播陷入了僵局。语言上的沟通无效,必然就要诉诸武力上的行动了。我们看到舰长与副舰长之间先后上演了多次的夺权与反夺权的大戏,为的就是掌握核导弹是去是留的权力。当然仅靠他们二人无法上演这么激烈的戏码,他们必须争取手下的从士兵到武器官各级成员对自己的信任,通过与下属的沟通与传播,说服他们站到自己的身后。而在这个传播过程中,舰长与副舰长实则也是通过不同的文化符号来彰显自己的权力,以吸引他人的支持。

  组织文化的作用可归结为规范作用、导向作用、鼓励作用、发散作用、协调作用、提高质素作用(宋海燕,2011),是一个组织赖以生存的重要部分。文化的外层表象从来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总是以特定的方式与其深层价值相关联(沙因,2004)。在这艘阿拉巴马号上,分明的等级、严谨的制度都是核艇内部文化的外在表现,但其背后是整艘潜艇上的成员对文化的认同。在这艘阿拉巴马号上,一贯的组织文化其实都是由舰长来制定的,核艇内部的文化最主要的可以归结为是舰长权力的至高无上,而舰长展示自己权力的方式就是以他的雷厉风行的自信处事、对制度规范的坚持与尊重以及对下属的严厉教育。这样的组织文化是舰长有效管理好整艘核艇的一种隐性控制策略(谢静,2006)。对于下属,舰长采取的是强压手段:任何人觉得承担不了这个战争的压力,可以马上离开潜艇(其实就是让他们去死)。舰长曾这样告诉副舰长:“外面那些水兵只是孩子,他们受训来做可怕、不用思考的事,能让他们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是正确的唯一保证,是来自他们相信上面的命令统一。那意味着我们不在艇员面前,质疑对方的动机,那意味着我们不偷偷伤害对方,那意味着,在导弹演习时,他们听见你的声音紧跟在我之后,没有迟疑。我们在这里是来维护民主,而不是练习实行民主.。”

  副舰长的出现正是要颠覆这样的组织文化,他要来实行民主。与舰长截然相反,他在士兵面前表现出来的是那么平易近人通情达理。他的一言一行都以另类的符号展示着他的权力,这是一种柔性的权力,对许多士兵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他对士兵的鼓励,是站在人的角度、士兵的角度,正面激励队员的积极性、要他们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与承诺。他告诉焦躁的无线电修理兵:“你必须要肩负起全人类生死的责任。”使得他透彻理解任务的重要性,调动起他的积极性。当声纳室的士兵因为漫画好坏评价之事与一名士兵发生了冲突,副舰长用非常幽默的方式对他进行了批评,赢得了他的信赖。这一切都为他后来夺取核心权力埋下了伏笔。

  千钧一发时刻,无线电总算恢复,最终的命令是终止发射核导弹。副舰长是正确的,他胜利了,这也似乎像是民主实践的胜利,但是民主本身并不能保证结果的正确性——它只能保证过程的正确性。 所以即使副舰长看起来多么正义凛然,舰长的决定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当然影片没有给一个不好结局,否则不是给了美国这样的民主政治制度狠狠的一拳吗?

  参考文献:

  [1] 凯瑟琳•米勒(2000):《组织传播》,袁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 马克斯•韦伯(1998):《经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

  [3] 宋海燕(2011):“组织文化的研究论述”。《学术交流》2011年第1期。

  [4] 沙因(2004):《企业文化生存指南》,郝继涛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5] 谢静(2006):“组织文化:隐性控制的策略与困境”。《今传媒》2006年第12期。

  《红潮风暴》观后感(三):关于战争的思考

  电影拍摄于1995年,正处在冷战刚结束不久,影片也映射了部分当时的时代背景。苏联解体后,俄国继承大部分苏联的军力,但车臣动乱等内部因素影响到了冷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这部电影从根本上来说,其主题是在于对战争本质的思考。正如电影开始不久舰长Ramsey与副舰长Hunter的对话一样。Ramsey提到Von Clausewitz所说的War is a continuation of politics by other means, 而Hunter则补充道: in the nuclear world, the true enemy of war is war itself。 而这些台词正是这部电影所要展现的战争实质。

  电影设置了一个困局: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一艘失去了通讯能力的潜艇,在接发射与不发射核弹之间的抉择。性格与决策判断使得Captain与XO之间产生了分歧,这种分歧在战争的威胁下只能由武力而非民主来解决,这也很具讽刺意味:战争的开启与否需要由"战争"来决定。而解铃还须系铃人,最终通讯的恢复,局自然而破。

  提到电影,不能不提到的是一系列的巧合,如果潜艇被击伤下降至超过1800尺的深度时没有修复动力,如果Hunter没有在Ramsey按下发射键之前拔掉发射钥匙,如果通讯没有在Ramsey下达发射命令前恢复...结局必然是完全不同。当然,所谓无巧不成书,电影更是如此。

  另外,还有几处细节,如对人紧张时流汗的特写,两位舰长的对峙以及潜艇鱼雷的发射等比较到位。类似的描写潜艇的电影如沃夫冈彼得森的Das Boot,更值得欣赏。

  《红潮风暴》观后感(四):由此想到的核时代

  这样给力题材的好电影不多,这部能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这是一个核战争时代;尽管世界面临核战争的压力已远不如冷战时代,但它仍然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本片融合了政治军事和好莱坞大片,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核战争问题。

  人类互相厮杀了上千年,国家间,民族间;然而在60年前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战争之中,出现了一种非常规武器,核武器;说它非常规,是因为核武器能够否定规则,否定战争,否定人类文明。核问题的出现,将矛盾直逼人类价值核心;所以不难理解冷战时代的荒谬主义,《奇爱博士》《人猿星球》应该是这个时期探讨人类命运电影中的经典;核战争一旦爆发,那将是人类愚昧的体现;人类由于自私多疑残忍,自相残杀,同归于尽,这是对人类智慧极端的嘲讽。 核战末日这个场景,不禁让我想起宗教;许多电影里有这样的场景,当一个人类探险队或什么试图去破坏自然时,当地土著总会有一个巫师或长老,在一旁祷告并且念念有词;有些问题是只有宗教能够解释的,那是虚无,和无限的怜悯。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宇宙中没有永恒的事物,大凡都有起有落有生有灭有枯有荣;从这个角度看,人类也一样。那么,只求,人类不是灭亡于自己之手,人性的尊严和智慧不会灭亡。

  《红潮风暴》观后感(五):你们都对了,同时,你们都错了。因为比结果更重要的,是游戏规则。

  全片所强调的精华,并非讨论导弹是否应该被发射,而是Hunt所能解除舰长权力的关键,也就是是胖子那句:“by book”,也就是【程序正义】。

  片中已经说的很明显,接收到核弹发射命令必须经过4人,包括Hunt的复诵核实,舰长才有权发射导弹。这就是为什么舰长坚持拿着命令单要Hunt复诵核实,否则找人取代Hunt的职权来复诵才能发射,也不能越过这个程序直接执行发射命令,强调的是程序与职务高于个人,Hunt以有新命令未被核实为由拒绝承认老命令,并坚持舰长不能以此解除他的职权(因为一旦副舰长职权开始,如无犯错或者失能,舰长不能无理由解除其职权,而Hunt坚持要接收并核实最新命令全文后再执行发射是有理由的),舰长也无可奈何,如果此时舰长坚持解除hunt职权,或者没有得到hunt的复诵就发射导弹,则是以个人立场凌驾了程序,Hunt以此为依据认为舰长“失能”,依据提出“解除”动议,而舰长也不得不执行乖乖回到房间(同样类似剧情可参看《寒站》郭富城罢免梁家辉一段)

  因为这就是舰船上面的法,所以职务官胖子对hunt说“I am not on your side……i do what i do just by book。” 这才是本剧一个重要的精华:不以最后结果证明舰长或者Hunt谁的想法对错,重要的是程序正义,也就是游戏规则。在这点上,hunt是对的。

  《红潮风暴》观后感(六):稍纵即逝的紧张剧情

  大导演托尼·斯科特擅长拍摄这种男性化十足的电影,而且他往往很善于将剧情在开端就发起小高潮,然后一波接一波的紧张和惊悚把剧情推到刺激的最高点,令观众看他的电影时丝毫不会有觉得拖沓和沉闷的感觉,虽然这部电影大量的镜头都是发生在密闭的潜艇中,而那116分钟一点儿也不落下的紧迫感,本片从潜艇内头到尾始终一枪为发,但在我看来确是枪林弹雨一般的激烈,两大影帝演技的不断碰撞出的火花和各种推波助澜故事线实在让人觉得很享受!可惜托尼·斯科特在今年8月分因去世了,再也看不见他拍摄的那些虽然商业化但却更多表现出人性化的佳作了,对此感到很遗憾,愿大导托尼·斯科特安息。

  本片没有任何传统意义上的反派,一部电影要做到如此紧凑和刺激,不妨让我们回忆下那些老套的好莱坞主打紧张刺激的动作片,通常情况下都需要有一个无所不能的反派和无任何后援的主角来力挽狂澜的故事,没有那些各种尔虞我诈真小人伪君子的电影,在真相揭秘前没有谁对或者谁错,只能依靠冷静的头脑和超凡的魄力来进行决策,这是一部完全雄性力量的电影,那种军人的风范完全表现在这部电影中。

  看了一下评论大部分人觉得华盛顿演的上校才是right side的那一边,其实哈克曼扮演将军同样正确,像他们这样的军人内心只有一个词——“忠诚”华盛顿的上校冷静而富有思维能力,而哈克曼的将军有军人那种不凡的魄力和从不优柔寡断的行事方法,只不过按照故事的发展结局不可避免地正确交到了丹泽尔华盛顿的手上,把两种对于一个为将者来说都需要,但却通常没人能够同时有这两种性格,因为他本身就是自相矛盾,诸葛亮在九伐中原期间因为多次不敢冒险而错失天赐的良机,例如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袭,而西楚霸王项羽带兵从来都不犹豫不优柔寡断才能让他以闪电般的速度推翻秦朝。没人能够同时拥有这两种性格,这就是不管古代还是今天设立副将的作用便在此。

  电影不管是在潜艇内的控制权的争夺,还是在外部和敌潜艇的追击都让人感觉手心里捏了一把汗,心里悬着一块石头,而且不管是从哪一个角度出发,商业化剧情的惊悚程度来,或者用人性化台词的深刻含义上来讲都是一部上乘之做,托尼和丹泽尔华盛顿合作的作品都是一流,丹泽尔华盛顿直到这几年出的那些佳作还一直都是和托尼斯科特合作的,演员的表演完全无可挑剔,不管是未称帝前的丹泽尔·华盛顿极富有有张力的表演,还是吉恩·哈克曼这位老牌影帝的对表演的轻车熟路,甚至是当时还未成名是的维果·莫特森,在对发射武器进行决策时的那种激励的内心争斗也充分表现出来。

  :有一句台词我笑了两分钟“鲁先科在为核弹填充燃料,你想一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除非想做爱否则你不会戴保险套!”

  《红潮风暴》观后感(七):小人物也能成大事

  《红潮风暴》-7.8

  电影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反角。老舰长与副舰长在性格和处事风格上均有很大的分别,而副舰长却是潜水艇急需人手的时候,由老舰长招募而来,因此副舰长的能力是得到老舰长认同的。电影“反角”老舰长之所以会如此固执,只因为他的资历太深厚,以致过分的自大,他认为依着自己的直觉,凭着自己的经验,做出来的决定一定会是正确的。然而,老舰长也并非是一个是非不分的人,哪怕后来组织“反动”来“解救”老舰长的他的那些忠心下属也只是忠心于老舰长而做出的决定。戏里抓住主题,是否要在上级信息未能完全可信时,对敌人发动核武器,同时已方也可能面临敌人的导弹攻击。副舰长主张要在确认信息后才做出决定,老舰长则认为处于战争,尽管上级信息命令不全,也应该当机立断,向敌人发动攻击,以取得主动权。电影以副舰长的戏路为主旋律,赞成发射核武器是需要通过明确的指令,不然引发核战争,生灵涂炭,世界将陷入灾难。电影的故事作为真实案例改编,历史也证明了副舰长是正确的。美国也在这次事件发生后,修改了核武器的发射权力,只有美国总统才有核武器的唯一控制权。

  《红潮风暴》观后感(八):重新确认消息

  苏联要发射核弹攻击美国,美国派出阿拉巴马号核子潜艇准备反攻,但就在是否要下达攻击令的关键时刻,潜艇的通讯系统发生故障,无法判断攻击令的真伪。老大的决定是立刻还击,老二的意见是兹事体大,不能发射,得重新确认总部的命令。老二无法说服老大,老大根本就不听老二的,就是要下令手下发射。于是老二发动了“兵变”获得了这艘潜艇的指挥权。

  后来通讯系统修复了,知道苏联不准备发射了,于是上级指示不用还击了。整个故事非常惊险,千钧一发。遇到的这种状况也非常的棘手。老大那么做是服从命令,老二也应当服从命令。但是这个事情确实太严重了,所以需要确认。最终证明了老二做对了。结局还是比较美好的,老大退役了,老二接替了他的位置。

  《红潮风暴》观后感(九):这是选择的问题

  虽然故事纯粹虚构,但导演要的不过是那种制造千钧一发的状况,让美国人YY一下拯救世界也没多大关系。所以这里讨论的不是影片中核战争阴云密布这种背景交代的真实性,而是当事者在关键时候的选择问题。

  很好奇地看到有人认为丹泽尔等人是叛变,理由居然是他们反对顶头上司,甚至还强行解除了该上司的职务。

  影片里面已经解释得很清楚,根据美国海军战斗条例,核武器的使用是必须经过明确确认的。这应该在每个有核国家都是共识,尤其是在两个当年都有能力独自摧毁整个地球几十遍的核大国中更是如此。别看法国人叫嚣先发制人的核政策,但在明白人眼中,核武器的最大功效不过是无与伦比的威慑力,吓吓强大的敌对者别打自己的主意而已。现在的核战争是地球人打不起的,这早在冷战时期就是共识。看看60年代初,一心想当老大的苏联人被美国人死死按在老二的位置上,辛辛苦苦偷运核弹到古巴想威胁下美国人的后院,结果策划不周,行事不密,被美国人反吓一下,一炮没敢放,乖乖地撤回国内。针对同样是有核国家的核进攻,在军事上是必然的核报复(如电影里的敌对国——老毛子,以老毛子有仇必报,没仇也要结的秉性,要是真被打痛了,人家都不用向美国本土发射,直接在自己领土上引爆核弹,直接轰穿地球,全世界一起玩完)。而针对无核国家动用核武器,更是要面临政治和道德上都背不起的谴责,因为不仅是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基础,而且整个人类的普世价值观都将会被完全摧毁。

  而且,在明知新的命令已经下达但没有接收到的情况下,贸然引发核战争,即使对方肯吃这么大亏,死难的数百万人也是不是事后军事法庭一个终生监禁或者畏罪自杀能弥补的。

  此外,影片中也介绍了,如此重大的任务,已有数艘核潜艇同时出动,要是亚拉巴马号出问题没能完成任务,还有其他几艘核潜艇呢。制止核弹发射并摧毁核基地这种大事,在有N多选择的时候,还要把宝都压在一起,这种决策层可能领导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和最强大的海军吗?这是实情不是?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当时核弹绝对不是必须发射的。

  大是大非面前必须要慎重,在数百万无辜者的生命面前,这时候不动脑子想想,武断地说什么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完全是扯淡!你首先是个人,其次才是个军人,你首先要服从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其次才是上级命令,这点必须认清楚!莎士比亚说的“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第一个理由就是“多么高贵的理性”。星爷演的草根都懂,思想都没有的人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但是在莽汉和奴才才不管这些。正如舰长所说,他认为最好的军人是完全不受政治约束的军人。诚然,历史上无数的案例显示,政令总是给军人束手束脚,就美国来说,要是当年美军不受华盛顿那帮政客严禁扩大战争规模政令的干扰,韩战和越战绝对不是后来的结局。打赢永远是热血军人理想,对于一场战斗或者战役来说,不惜一切代价的确会增加打赢的筹码,这毫无疑问。但是对于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来说,胜负天平上的筹码就不能这么码了,武力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这更是毫无疑问的。优秀的统帅还应该顾全大局,考虑能否承担后果,要知道民心向背才是赢得一场战争最重的筹码。对于生长在中国的人,这条真理应该不用解释。

  对于奴才,其面前只有主子。自然不懂什么是制度和法律,更不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普世价值,也不懂得人不是机器,不是工具。他只知道出了事情有上头顶着,说白了是变相推卸责任。尤其是军事条例,往往是用无数前辈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历史上不遵循军事条例造成的血淋淋案例数不胜数。

  请不要用在奴才国家的那一套去揣度民主国家的制度和法律严肃性。法治建设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东西,所以这部电影对我们来说,有相当大启示意义。

  《红潮风暴》观后感(十):《红潮风暴》是一部非看不可的好电影

  《红潮风暴》虚构描写的故事情节是,美国一艘叫“阿拉巴马号”的核潜艇在执行对前苏联高加索地区武装叛乱分子控制的核弹基地进行核打击时,由于阿拉巴马号核潜艇为了躲避敌潜艇而下潜太深,接收到国家指挥中心命令发射核武器的指令不完整。副艇长(单泽尔、华盛顿饰演)与艇长(吉恩、哈克曼饰演)就是否立即发射核武器打击敌目标的问题产生了不同意见,并由此引发了哗变事件。该片曾经荣获第68界奥斯卡最佳音响、最佳剪辑、最佳音效提名奖。非常值得一看,尤其适宜电影爱好者收藏和欣赏。

  这是一部小成本大制作的好电影。这个故事除了背景交代以外,故事都发生在阿拉巴马号狭小的核潜艇里,这就不难看出其制作成本非常低。虽然故事发生在一艘潜艇里,但由于编导的用心和演员的精心表演,使这部电影成为不可多得的精品。特别是单泽尔、华盛顿与吉恩、哈克曼的表演更是炉火纯青。

  哗变是这部电影的主题,也是最大的看点。先是副艇长根据核武器发射条例解除了艇长的职务并将其关押。后是艇长又关押了副艇长。哗变当然不是什么好事。但是,发生在阿拉巴马号核潜艇里的哗变却体现了美国海军的优良传统,也是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行为。艇长命令立即发射核弹打击敌人,是为了防止延误战机和不使美国本土受到敌人核武器的攻击。副艇长要求停止发射,继续上浮核潜艇,是为了确实弄清国家指挥中心命令的完整性,防止不可挽回的核战争发生。所以,他们两人的行为都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当然,最后还是副艇长判断的准确,叛军已经投降,并停止了向美国本土发射核武器的行为。所以国家指挥中心也命令立即停止发射核武器。

  影片结尾让人回味无穷。影片的结尾是美国海军调查委员会对发生在阿拉巴马号核潜艇里的哗变行为进行调查。没有想到的是,艇长不但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还主动要求提前退休并推荐副艇长接任艇长职务。这种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也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的。

  总之,美国电影《红潮风暴》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把简单的故事情节渲染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画面,非常值得一看。

  作者:郭跟群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