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梦》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梦》影评精选10篇

2018-01-09 21:3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梦》影评精选10篇

  《梦》是一部由黑泽明执导,笠智众 / 寺尾聪 / 原田美枝子主演的一部剧情 / 奇幻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梦》影评(一):20年以后 梦 境即将成为真实

  1990年的作品 比2012 后天还要早拍,竟然这样准确预见了人类自然矛盾,所以黑泽明的眼界和心境的确是让人不得不钦佩

  当2011年日本发生大地震,下午最新消息说四座核电站爆炸的时候,回头来看这部电影,不得不为大师的预言与现实如此逼近而惊心。。再过20年,是不是炼狱的梦境就该出现了?

  我是一个倾向悲观的人,地球上的生活真的会越来越难了。矛盾的开始简单,就像不能看到狐狸娶亲一样,人类知道了核,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然后就有了行动,砍掉了桃树,抛弃了传统,最终的结果就到达了炼狱。

  黑泽民就这样带着永远不能实现的世外桃源理想离开人世,也留下了一个美丽的梦给我们。只是现在思索已经快要来不及了,因为他在1990年就告诉了世人,可是时代的车轮就像火车头开启,已经不能回头了。。。

  《梦》影评(二):人生大梦一场,历史是无数场大梦。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

  大师的梦,也不过如此尔尔,可这平淡的下面,暗藏着岩浆翻涌。平静如水,掩盖着惊涛骇浪

  我们是那个孩子,小小的孩童,掩不住的天真烂漫控制不了的好奇,我们的眼睛也曾如此明亮,身上装有雷达般可以感知自己向往的新奇事物我们的心灵纯净的像水,眼神也像水。那么善良,那么真诚

  直到我们渐渐成长,那小小的不安与好奇,也总追随我们。掩藏在角落里的,是永远的天真

  愿我们都能永远像孩子一样。

  记得那年高中毕业,简直像是昨天的事情一样,我和朋友坐在喷泉池边,她对我说,你可永远不要变啊。

  我变得少,所以一事无成

  对不起,我还是要变了。不能变得更好,就只能变坏。我只希望,保留住当年那双美丽的眼睛,孩子似的目光

  早知人生不过大梦一场,不如我们长醉不复醒。

  《梦》影评(三):最大的噩梦是发现自己其实醒着

  梦是可以无所顾忌的,可是黑泽明的梦,比起科幻或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很多作品来说,其恣肆程度却远不如。每个梦都情节完整,有前后一致的逻辑;布景极尽绚烂,然而无论是穿越回梵高时代的风景如画,还是象征主义诗歌描写的末世荒原景象,都丝毫不新奇,是一些早早已被人类接受的情境,现实得简直有些刻板说教的味道

  这便是影片的震撼之处,因为最大的噩梦是发现自己其实醒着。

  那驱赶着人去绘画和赞颂的太阳和原野不在了,儿时玩耍的桃花林不在了,象征幸运的海豚游远了,这一切我们都熟视,也明知是人类的自作自受。只因为太阳原野桃林海豚没有前来讨债,我们便无赌,自欺欺人。变了食人魔,却不觉悲情,仍旧拿了做人时候的嚣张气焰继续来欺侮同伴,以地位上的优越感自足,活生生是人类生存现状的写照!活在现实中,却似在梦里——或者更现代的情形是似在电子游戏里,互相残杀,不悲不喜,麻木不仁

  大概只有到了将死之时,想要从肆意妄为的大梦里醒来时,才会惊觉本以为的最坏的噩梦,其实是赤裸裸的现实,不免悲从中来。

  清明放假和大狗熊分开了两天,各自做了个梦。我梦见躺在罩着白单子的床上给花儿故事,讲的是我和大狗熊与人3P的故事,故事里的第三人永远是女生。醒来之后一阵激灵,我时常以为有子虚乌有的情敌,也时常感到孤独想找人诉说,把我现实的焦虑浓缩一下,醒来梦里其实没有什么分别。他梦的是黑暗里在天桥上有人要被抓走了,就拉着那人拼命跑,跑到天桥尽头有灯光地方,发现是我。简单暴力、happy ending的惊悚片。梦里抢救成功,醒来也发现相安无事,嘻嘻哈哈继续没烦恼地生活。

  《梦》影评(四):大师的梦

  故事开始的时候,小男孩走进姐姐房间里。一群女孩正坐在榻榻米上,快乐的讨论着如何度过四月的桃花节,那是一个美丽的春天,他们剪了许多桃花,把花朵插在房间外面的花瓶上。这是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最新作品[梦]里面的一段。在这部自传性质的电影里面,小男孩正是黑泽明心灵的化身。

  走进房间的小男孩一回头,突然在插着桃花的大花瓶旁,站着一个可爱的小女生。

  “你们有看到那个小女生吗?”小男孩好奇地问姐姐们。

  “没有啊!”女孩们莫名奇妙地问,“什么小女生啊?”

  “明明有一个小女生啊!”小男孩说。

  “你一定看错了。”

  “你看她就在那里。”小男孩千真万确看到那个可爱的小女孩。可是等到姐姐们回头去看的时候,小女孩已 地不见了。

  小男孩很快地追赶了出去。小女孩就在前面,她跑得很快。他们穿过了庭院,小路,来到了屋子后面的小山丘。那是一片开垦过的绿色丘陵,小女孩沿着阶梯一层一层地往上跑。正在小男孩要往上追的时候,有一群神怪挡住了他的去路。神怪们身抹浓妆穿着日本传统式的衣服,依着阶梯,帝王,嫔妃,武士,乐师,小卒依序罗列,井然有序

  “小孩子,你想干什么。”其中一名神怪大声地问他。

  小男孩抬起头,看到这群服饰艳丽的地神怪们。他有点愣住了。

  “我们是桃花之神,再也不会光临这里了。你们把整片的桃花树都砍伐光了。我们被砍伐的时候,都发出悲痛的哭声,难道你不曾听到吗?没有了桃树,也就没有了桃花,没有了桃花,还过什么桃花节呢?”

  “可是,”小男孩羞涩地说,“你们被砍倒的时候,我也有哭。”

  在帝王旁边的嫔妃这时也表示:“我的却看到他哭得很伤心。他真的是一个乖小孩。”

  “胡说,”为首的帝王这时说话了,“他是因为桃树砍倒,从此吃不到桃子。因为吃不到桃子,所以才会哭泣的。”

  这时众神怪们都笑得前伏后仰。

  小男孩毫不畏惧地看着他们。在一片笑声之中,他义正辞严地表示:

  “乱讲,要吃桃子,可以到市场去买。可是桃树倒了,就再也看不到桃花。一整园盛开的桃花,要到哪里去买呢?”小孩边说边觉得鼻酸,兀自伤心地哭了起来。

  经小男孩一说,神怪们忽然安静了下来。一时之间各自私议论纷纷

  “嗯,”为首的帝王点点头,“真的是一个可爱的好孩子。”

  “你果真希望再看一次满园开的桃花的景象?”帝王问小男孩。

  小男孩擦干了眼泪,充满期待地点点头。

  “好吧,让我们再为这个小男孩最后表演一次满园开花景象吧!”

  至此神怪们各自就位,整齐庄严地罗列在丘陵地台阶上,认真地奏起了雅乐,舞动着曼妙的姿势。画面看起来典雅而优美,整个大自然像是一片华丽的地毯。小男孩睁大了眼睛,在这串生动的仪式中,他简直看得目瞪口呆

  过了不久,果然天空飘起缤纷的花瓣。花瓣洒落在绿色的田野上,被砍伐的桃树竟一棵一棵地复活了起来。这时整片山谷是迎风摇曳的桃树,以及满园盛开的万紫千红的桃花。就在密密的桃花业之间,小男孩看到小女孩正顽皮而活泼地向他招着手。剧情就在动人情绪中结束。

  已经许久没有经历这么美丽而动人的梦境了。

  这个故事可贵的地方在于它只是一个梦,一个关于孩子的梦,一个老人对于孩子的梦的回忆。梦想当然美丽,然而梦想最可悲的地方在于它只是一个梦想。更糟糕的是,我们已经很久不曾作过这样子的梦了。都市化的过程之中,紧张压力,暴力渐渐取代了我们的梦境。孩童的心情,像是我们记忆中退化的部分,随着年纪增长,再也寻不到了。

  我花了很久的时间才变得年轻。毕卡索如是说。

  我相信不管是什么家,什么长,或者是什么官,内心一定蕴藏着一个小孩。黑泽明这段梦难能可贵的部分,或许在于他带引着我们沿着失落的以及,找到我们心中那个可喜的小孩。我很害怕那样纯真有趣的孩子很快要绝迹了。我们的广播媒体,用夸张的广告恶劣的卡通,礼品赠送,很早很快就教会我们的儿童什么叫做欺骗,失望。我们的电影,电视,很快就教会我们的孩子什么是谄媚,讨好。我们的升学,考试制度很快教会我们的儿童自私,竞争,好胜。

  如果说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社会安宁交通顺畅等这些工作需要付出代价的话,我相信给社会一个儿童一样纯美的心灵,更需要付出代价。然而我们是在太忙了,忙得根本忽略了这件事。常常在热闹的场合中走失了孩子,我们会慌慌忙忙到处去寻找,可是没有人注意到我们走失了一个最纯真,可爱的儿童的心情。

  或许我们付出一点代价,赶紧去把那个小孩找回来。

  《梦》影评(五):梦

  电影《梦》是一部由八段梦境所组成的短篇集式的影片。黑泽明在本片中用他一贯的视听风格哲学思考,通过八段寓意深远的梦境,展现其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和同自然关系理解。八段梦境相互独立又有机联系,构成黑泽明晚期对世界整体思考。

  (一)

  在第一部分中,突然下起了“太阳雨”,门牌上有“黑泽”,暗指这是黑泽明自己的梦境,因此影片中的主人公与叙述者就是自己。母亲告诫小黑泽明这样的天气会有狐狸娶亲,但人类不可以偷窥。然而最戏谑的是,教育中我们既鼓励孩子们具有求知欲与好奇心,另一方面却又布下一些“禁令”。因此孩子反而会去一探究竟,这仿佛也是对原始人类在蒙昧状态下开始探索自然的重现与还原。

  狐狸娶亲伴随着音乐动作不断呈现定与动的交错,这种形式化而近乎刻板的动作彰显出一种仪式感。这类仪式感的动作在日本传统文化中被广泛使用,无论是茶道、剑道还是舞蹈,皆可理解为对大自然的敬畏、肃穆,或是用以构成同自然的互动与巫术,如下一段梦境中的诸神跳舞,便是通过一种仪式召唤花雨。

  在小黑泽明被狐狸发现后跑回家,母亲却坚决要孩子向狐狸认罪,便是象征着极力维护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契约。而最终小黑泽明也因此踏上了探索自然的道路,同自然构成新的包容与理解。走到彩虹处,山花烂漫,幽谷深邃,松柏苍虬,远雾氤氲,近观百花绚烂,如西方的油彩画;远眺青山朦胧,如中国的水墨画。情节至此戛然而止,以一个意境的镜头收尾,含蓄地昭示着某结局,但同时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结局,也充分地激发了观众的积极审美性。究竟孩子是否找到了狐狸,如果找到了,狐狸又是否原谅了他,大片留白给予观众充足的想象空间,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而结合下一个片段和叙述者的价值观来看,“自然”较“人类”更加宽容,并且通过小黑泽明的成长、对自然与生命的爱护,以及影片中展现出的日本在泛神论影响下所构建的神明形象,窃以为第一个梦的结局应是喜剧性的。但喜剧的背后仍可以感到一些危机的存在: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背后,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彼此尊敬对方、互不骚扰的自然契约,但人类的好奇心驱使自身探索自然,乃至对其构成骚扰或干预;另一方面,狐狸娶亲过程中时时警惕着人类的偷窥,这也暗示着双方的互不信任。因此,即使结局是谅解,也暴露出原始敬畏与自然契约下的和谐共处不能长期稳定

  (二)

  在第一个片段的结尾,自左侧飞出的花瓣飘零如雨,这可视为第一段梦境与第二段的一种衔接。在第二个梦境中,小黑泽给姐姐们送茶点,“姐姐们”在过女儿节,女儿节正值三月初三,源于中国传统的上巳节。日本亦称这一天为“桃日”,无论是削桃木为剑,抑或是向神明供献桃枝,都是一种更进一步的与自然沟通,甚至是索求平安的方式

  但黑泽明导演抓住这一习俗中悖谬的一点,即“供养”本身便基于对自然的破坏,而供养之目的则在于祈福,所以构成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对“好运”的贪欲。即使对于抽象的神明有所敬畏,但自利的本质说明人类如今已然忽视了如第一段梦境中对于自然的敬畏。

  第六个女孩的出现或许是在引导对生命尚存怜爱的小黑泽,其出场位置在花瓶内的桃枝前,最终消失在女儿节娃娃的第二层,首尾的呼应证明其亦为“桃精”。

  诸神参照女儿节娃娃的摆放分为四层伫立,在日本,女儿节娃娃的摆放层数受家境所限而存在差异,但由于民间以奇数为吉数,层级往往以奇数为主。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层为天皇天后,第二层为宫女,第三层为乐师,第四层为仆人。其四层的设立隐隐中带有悲观的暗示。在诸神重现桃花怒放的情景后,遍地所剩,依然是破败的残枝。在梦中,即使重现了昔日盛景,现实依然如此,被人类破坏的桃林永不能复还。也正如小黑泽之哭喊:桃子可以花钱买,但一片开满桃花的桃园却无处去买。与《罗生门》一样,黑泽明在四层枯枝中尚且留下了小桃精所化的小桃树,不失为一种绝望中的希望,小桃树与小孩子为破裂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留下了救赎的机会

  如前文所谈,诸神歌舞召唤花雨,与日本传统的歌舞同样构成一种肃穆的仪式感。而无论是狐狸娶亲,抑或是桃精歌舞,很明显感受到导演用场景的镜头将全部“仪式”记录下来,而没有加快叙事的速度,与后续部分的暴雪中挣扎、油画中行走、核危机逃亡、食人魔哭号、葬礼中歌舞等镜头一样,意在展示某种情景,以客观刻画某种氛围下的人群,同时又使影片有异于依靠情节起伏的叙事手法,给予观众思考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使影片的节奏疏密有致,提升了观众的观赏效果。

  (三)

  第三个梦境的场景设置陡然一转,既没有孩子也没有花草,俨然一片皑皑雪景,伴随着风雪肆虐,四个探险者在寻找其他同伴的营地。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来自严寒、风雪的考验,更大的障碍则是探险者自身的体力不支,以及希望与信念的岌岌可危。

  如果说前两个梦描述的角度是人类对自然的作为,那么在第三个梦里,则是自然对于人类的作为。可贵的是,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坚毅与顽强。在极端环境下,生理上说,体力不支使人的自控力下降,意志力减弱,心理上讲,无边的风雪使人看不到希望,而倚靠人类自身生产出信心是非常难的。因而人类有了信仰,外在的信念可以源源不断的为个体提供动力。引导人的神明与迫害人的妖魔往往是同在的,如果将拒绝妖魔的诱惑等同于坚信神明的引导,那么在人的意识中便可以彰显出坚毅的光辉。或许生存的信念是人类作为自然界的生命所固有的,那么在求生的过程中,与自我堕落的斗争正是人性自我矛盾的体现,亦是神明与妖魔的斗争,人性的懦弱与苟且在疲惫下化作雪女的诱惑,试图诱骗探险者在雪的温暖中长眠,而在多次斗争中,雪女都未能得逞,于是便消匿了。

  幻觉中的斗争,昭示着不服输便是胜利的观念,因此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事实上也是人性的升华与自我的神明化,以抗衡自然的摧毁与人性的弱点。最终的结局是可喜的,鼓舞了与困难艰苦斗争的人们。然而我们往往不能忽略:第一、人类自身本属于自然,把自身抽离出来与自然的对立行为值得反思;第二、人类经过考验证明自身没有屈服于自然,但并非是战胜、征服自然的“胜利”;第三、探险行为磨练意志,鼓舞勇气,但于自然与人的相处上并没有客观的意义,所谓斗争多为人类自找,成功后征服欲的膨胀和自满,潜在地将一种人性的优点劣势化。

  (四)

  第四个梦境发生在黑泽指挥官退伍回家的路上,在一条幽暗的隧道入口,奔出一条狂吠的恶犬,一旁的红灯将恶犬照成血红色,另一面是黢黑的隧道,营造出地狱之门的景象。恶犬作为看守地狱之门的形象,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看守冥界的“地狱犬”塞伯拉斯。由于冥界在神话中并不象征“恶”,而仅仅是平衡世界的一个部分,因而塞伯拉斯对指挥官狂吠便有了更深一层意思,即谴责与控诉。控诉指向指挥官,但在更深层是指向战争本身。

  指挥官在走出隧道后,分别走出了野口二等兵和第三小队的亡灵。野口梦见吃妈妈做的菜和爸爸妈妈等他回家的话语,与战争的残忍无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第三小队向指挥官汇报的“无人伤亡”更是与“全军覆没”的事实构成了奇特的张力。两组对话用鲜血和泪水触动人最柔软的部分,对战争的“合理性”进行猛烈的抨击。

  当所有的亡灵返回冥界,塞伯拉斯又开始对指挥官咆哮。地狱犬作为冥界的守门者,职责在于防止活人进入冥界,以及避免亡灵走出冥界。很明显的是,黑泽明刻意使它违背了自己的职责,在以为自己未死的亡灵与穿越冥界的幸存者的对话中又形成另一种超越了生死的张力。因此地狱犬的咆哮一方面是谴责人类发动战争使无数无辜的生命前往冥界,另一方面就是对发动战争者所以为的战争合理性,乃至对人类自私自利与嗜杀本性的谴责。

  通过四个梦境,我们能够发现人类从对自然的敬畏到破坏,乃至自相残杀,既是人性光辉的变质,也是人性缺点的膨胀。

  (五)

  第五个梦境发生在梵高的美术展里,画家黑泽明走入了《阿尔的吊桥》追寻梵高的脚步。上中学时,梵高和塞尚的画就使黑泽明非常着迷,并且对于他的作品,乃至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黑泽明在他的《自传》中也写到:“了解一位导演最自然也最合适的方式,应当是通过他作品中的人物去认识。”因此不难想象,影片中的形象是黑泽明导演本人的一种映射,况且《梦》又作为其晚年的精神自传性质的电影而广为人知。因此在这一梦境中,私以为最大程度的诠释了黑泽明对于艺术的理解。

  提到梵高,最大的印象则在于其对于色彩的把握,受到印象派的影响而近乎偏执的追求高纯度的色彩,尤其是黄色与蓝色。在第五个梦中,黑泽明很忠诚的将画作还原出来,并将这一特点赋予景物,使用鲜明、奔突的色彩(绿草、蓝天、白墙、红窗、黄麦田、黑乌鸦),并使得相邻两色之间界限分明,由此使得自然景色呈现出线条感与色彩感等画作的特点,在荧屏上形成特殊、新奇、震撼的视觉效果。

  画家黑泽明深入画境寻访梵高,在与梵高的交流中获知了梵高对于艺术的理解(也是导演黑泽明的理解),即发觉自然中每个细微之处都有其美感,并将自身与自然融为一体,艺术便浑然自生。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段中,黑泽明将梵高的黄胡子、黄草帽与天空的蔚蓝相衬,成功地继承了梵高的色彩美学,烘托出温馨的视觉感受。此外,借以梵高自称像火车头一样马不停蹄的创作,用蒙太奇的手法,使“梵高绘画”的彩色景象与“火车行进”的黑白影像交替呈现。同时,配合肖邦的《雨滴》作为背景音乐,将蒙太奇的情景交替、彩色与黑白的更迭、钢琴声的顿挫配合的天衣无缝,完美展现出视听的节奏感与和谐感,将观众的心牢牢抓住,形成强烈的代入感。

  最后画家黑泽明穿越了多幅梵高的画作,终于在金黄的麦田处找到了为创作马不停蹄的梵高,追上去的瞬间,梵高消失在小径的尽头,麦田惊起上百只乌鸦——整整100年后,导演黑泽明用自然风景和镜头重现了当年画家梵高的作品,并且随着一声汽笛声,场景又回到了画展。顺着画作中小径的笔痕,好像那列火车也行进了麦田的尽头。

  (六)

  第六个梦境中,六个核电站同时爆炸将富士山都烧得火红,人们尖叫逃亡,却终究躲不过死亡的命运。在这个部分里,出现了多组荒谬、无奈却又真实的对话:

  “日本太小,我们根本无处可逃。”“这我知道,虽然无处可逃,但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

  “辐射现象肉眼是看不到的,正因为它这么危险,他们才会加上色素。但这样也只能让我们知道自己因何者而死。这是死神的名片。”

  “等等!辐射线不会让你顿时毙命。”“那又怎样?慢慢等死更惨,我拒绝接受这些折磨。”

  “死亡是成年人的事,他们活得够久了,但是孩子们还有大好人生,这太不公平。”“等死不算活着。”

  以及在本片段最末,主人公徒劳的挥舞着衣服驱散红雾,却不能起到一点作用。以上这些绝望的对话与做法,皆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人类理性之外的感性所提供的一点“希望”。甚至是近乎黑色幽默的将辐射色彩化,用来判断自己因何而死。这样的结尾是“命定”式的,明明很清楚在劫难逃,无论是逃窜、闪避,还是无所作为地等死,最终都会被“死亡”的宿命所吞噬。在这样的悲剧中,永远被不寒而栗的荒诞感和宿命论所缠绕着,却无法挣脱。唯一的选择就是是否自杀,而这样的选择本身皆是通向死亡,便并没有任何意义。而这一切溯源都是人类妄自尊大,和试图对万物的穷究,可是这样的探索已与最初对大自然的好奇心相去甚远,发展为一种对自然与世界疯狂的欲望,最终也摧毁了自己。也许在这时,人们才开始反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至少对于人在自然中的生存来说,穷究过犹不及。

  (七)

  第七个梦延续了上一个梦的“毁灭”,描绘出一个被原子弹和导弹摧毁了的废墟,一片焦土,宛若人间地狱。导演构想出一种人类受到核辐射而变异形成的物种“食人魔”。荒谬的是,食人魔本是人类,却要食人,因同类才变异,却仍要承受“角痛”这一“原罪”。

  巨大的蒲公英和黄色的花朵与灰黑色的废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呈现出一种畸形、诡异的变态美,给予视觉极大的冲击,透过屏幕,可以感受到自然、生灵对人类暴行的暗暗控诉。

  食人魔还讲到自己曾是个农夫,为了维持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把牛奶倒进河里,用挖土机掩埋马铃薯和包心菜,这让人想起经济危机爆发时的罗斯福新政。当年在学习这段历史时,就对这些浪费掉的农产品感到可惜,然而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或许只有这么做才能有效的缓解危机。但在影片中的农夫口中,却又重现了那样的一种怜惜,是农民对于作物的怜惜,也是对于自己劳动成果的怜惜。因为即使是在经济危机下的被迫行为,深入思考背后的原因,也会发现这与人类盲目、愚蠢的过度逐利行为有关。而如今的反思却在饥饿中有了更原始的认识,即对粮食的珍惜。这样的反思如同一个“反马斯洛”的结构,人类在发展到自我毁灭的一层后,回归了最低级而原始的对于温饱的向往。

  对于该独角食人魔来说,对死亡(被吃掉)的向往却与对温饱的向往却不相上下,因为在痛苦中苟活生不如死,这也正印证了上一个梦境中研究员的预言:“慢慢等死更惨”“等死不算活着”。独角食人魔所讲述的食人魔生活与秩序,俨然是一种寓言:角的多少决定了食人魔身份的高低,角多的食人魔可以吃掉角少的。每至夜幕降临,食人魔的角就会剧痛,而角越多的自然也越痛。被吃掉的死亡,则可以解除痛苦,角最多的则永远痛苦。作为寓言,核心特质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在梦境中,主体对世界的体验和认知会将现实进行抽象、变形——因此可以探索到一个“深度模式”,即:权力大者不断剥削卑微者,而权力本身就是一种痛苦。剥削者拥有长久的生命,却要经受更多痛苦;被剥削者虽早亡,但实际上身处生存最底层时,死亡倒成为一种超脱。与环境破坏的主题相联系,则可以认为是愈身居高位者对这一罪行所须承担的责任就愈大,则须经受长久的痛苦。这与《雷雨》的序幕类似:周朴园作为一切悲剧的“罪魁祸首”却是唯一一个神志清醒的存活者,因此要在余生中一人背负所有伤心、痛苦与罪责——在悲剧里,生存未必是喜剧。

  (八)

  最后一个梦一扫先前噩梦的阴霾,描摹了一个世外桃源“水车村”。村子风景如画,绿草茵茵,花团锦簇,流水潺潺。“水车”代表了人类利用自然中的材料,并结合自己的智慧所生产出的工业品。人们巧妙地利用自然资源,最终用诸农业——其实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桥梁和工具,彰显着人类的智慧。

  主人公与103岁的老者促膝长谈,老者谈到村子的人都管这个地方叫“村子”,这暗示着村民并不去过分探索世界,因而安守本分。而在谈到没有电就不能夜晚照明时,老者所说的“夜晚本来就是黑的,何必搞得像白天一样亮?”一句话朴实无华,却使人醍醐灌顶。人们拼命追求光明,却试图用光明遮蔽黑暗,因而便看不见黑夜中的星星。村子的农耕不用耕耘机,以柴和牛粪做燃料,以“古法”过日子才是最“自然”的。

  “现代人忘记了自己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却摧毁大赖以生存的自然。学者们虽然聪明,但不懂大自然的真谛,发明的东西都使人不快乐,更可怕的是人们将其奉为神明。”寥寥数语,却铿锵有力,刚好将之前的七个梦境全部推翻——人类无限的生产污染了自然,而无穷的欲望污染了自己的心灵。

  对于生死的态度,浪人死在桥头,于是村民世世代代保留献花的习俗,善终老者人们进行喜丧,青年夭折人们感到悲伤,感叹活着的美好与食人魔的求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一个不正常的社会形态内,生存是痛苦的,而在一个顺应天时、顺从自然的社会中,村民淳朴敦厚,生死同乐,让人慨叹。

  整部影片从叙事上来说,如果将八个梦境串接起来构建成一个完整故事的话,那么只能以人的内在心理逻辑为结构原则和审美重心。这便突破了稳定而僵硬的传统物理时空秩序,在极大程度上解放了电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类虽然无法摆脱生与死、神话与生活、艺术与现实的物理控制,但至少可以在影片中,在精神和想象的层面,在梦中,实现对其的超越和掌控。并且在梦境的布置上错落有致,轻松与沉闷交错出现,给予观众以舒缓、思考的空间。

  主题上说,我们可以看到导演黑泽明在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行试验推理,而最终得出最佳答案为:人属于自然。这在本质上与其他梦境都有不同,因为不再割裂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两者对立化。这一点同宫崎骏的《幽灵公主》有可对比之处。

  《幽灵公主》讲述了一个人类为谋求自身发展向自然掠夺资源,破坏了自然,从而与自然诸神形成冲突,最终杀神,并重新构建一个新世界的故事。而宫崎骏明显在两者的关系中持有悲观的态度,因为无论是发展还是治病,动机都不能说有错。幼姬代表人类一方,在人类看来幼姬是善良正义的,而她的行为也确实破坏了自然;幽灵公主代表自然一方,双方都认为自己所代表的是正义,斗争不可避免。这也说明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无法调和。麒麟兽是森林的掌管者和造物主,它不偏袒、保护、帮助任何一方,只是遵循、守护着自然的规律。影片结尾麒麟兽被枪杀,而在自然被毁灭之前麒麟兽取回自己的头,而一切又重生成了新的自然,但“这个自然已经不是麒麟兽的自然了”。

  《幽灵公主》的结局是桑回到森林,阿希达卡回到社会,意味着在宫崎骏看来,人与自然依然不能真正的和谐相处——而黑泽明似乎找到了另一种方式:“水车村”作为一个世外桃源比起儒家的“大同社会”,更有像道家“无为而治”下“小国寡民”的原始农业社会形态。所谓的“无为”,即不有意“作为”,试图探索、改造、干预自然,这与第一个梦中的敬畏自然不同,在这个梦境中,人与自然已经达到了相融相合的境界,而不再是对立的双方,因此才可以长久、快乐的存活。而这一切都须基于人类能够有足够高的觉悟认识到同自然的对立注定会落入前七种梦境和《幽灵公主》式的悲剧之中。认同自身与自然呈所属关系,更重要的是能够不再穷究世界,才可以保护自然的同时又净化了心灵,从而在自然中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安居乐业,怡然自得——然而,这又何尝不只是个梦呢?!

  《梦》影评(六):不只是预防针

  说黑泽明伟大,绝不是附庸风雅。

  曾经看过他的《罗生门》,当时就觉得这导演算是把人给看透了,那把解剖人性的剃刀可谓是刀刀切在啃劲儿上,浅一点让你痒痒,深一点则让你无剧痛无比。老爷子给咱们留着面子,可同样也留着思考。所以,在“人之初,性本善”的口诀中长大的我们一经《罗生门》的洗礼,便开始沉默,反思,追问我们自己可曾虚伪过,当然,答案显而易见,如果你够诚实。黑泽明将虚伪和谎言上升到形而上的高度,加以结构或者说是返璞归真的还原。那些自然而然的情节让你体会不到一丁点故作伟大的矫情。唯有如此,才能称之为大师。

  今天又看了他晚年的作品《梦》,于观赏之中便时时拍案叫绝。黑 导一以贯之的哲思没有褪色,电影蒙太奇的技艺也依旧浑然天成,多出来的是大师忧患苍生的使命感。而且纵观整部片子,你可以感受到一位智者笑看云卷云舒的淡然心境。

  正如影片的名字,构成全片的是八个独立的梦境。而梦只是黑泽明呈现寓言的手段,或是外壳。剥去这层外壳,我们才能有所体悟。

  第一个梦可称为“太阳雨”。讲的是一个小男孩不听母亲劝告,在太阳雨天跑到树林里看狐狸的婚礼,被打扰的狐狸告知了他的母亲,小孩回家后被母亲责令拿着剖腹刀去找狐狸道歉,若不原谅则自行了断。母亲告诉他狐狸就在彩虹的尽头,小男孩走着走着来到彩虹尽头,没有狐狸,只是满地绚烂的野花。

  我相信这是黑泽明对人类童年的一个抽象的概括。在我们小时候,不经意的冒犯别人是习以为常的事情。或是出于好奇心(如影片所示),或是出于小到不懂事,都会给他人造成打扰。可试问,有谁会和我们认真呢?那些被冒犯的人很清楚,小孩子的心是单纯的、是空灵的,有句话说“年轻人犯错,上帝都会原谅”。这该是黑泽明的意思。当最后的画面定格着野花、孩子的背影和彩虹时,你会怀念孩提时代的纯真美好,因为,那是我们生命中唯一一个可以无尽犯错的年代。并且,我们谁也回不去了。

  第二个梦可以称作“桃花女”。日本有女儿节,而桃树被看作是女儿的象征。恰在这一天,小男孩家里人砍光了院子里的桃树林。小男孩哭着劝阻,没人理会。桃树女把孩子带到山谷,被砍伐的桃树精们质问孩子。在得知小孩良知未泯后,他们欣然作法,下了一场桃花雨,可转眼间,这些人都变回了桃树,被砍的只剩树根的桃树。

  这个片段的意指是发人深思的。显然,这是导演对环境问题的细化处理。对人和自然的对立做了阐释。尤其是桃花雨过后,出现的那些死寂的树桩,前后对比中更加触目惊心。当然,导演也不忘留下一个光明的尾巴。他通过孩子说出“有钱可以买很多桃子,但到哪去买这一片美丽的桃林啊?!”年轻人代表着未来,孩子能这么说,总归还是导演心存希望的。即便是在枯树桩的惨景中,不也留下一株小桃树吗?一部1990年的电影确实不该演的太绝望,但黑导的良好愿望怎经得起现代人这般蹂躏呢?

  第三个梦,姑且叫做“雪山”。讲一组登山队陷入风雪交加的困境,寒冷与疲惫蚕食着他们的意志。心中的宿营地迟迟不曾出现。终于,有人倒下了,又有人倒下了,纵然队长声嘶力竭也无济于事。最后队长也倒下了。在这时,雪山女神出现了,他唤醒了队长,飘然而去。而当风雪之后,他们发现,宿营地就在他们身边。

  这是个很直观的隐喻。宿营地是我们的目标,风雪代表着困难和阻力,而雪山女神可以理解为我们生命中所遇到的贵人。其中,女神有这样一句话“雪是温的,冰是热的。”我是这样理解的:雪与冰象征着阻力,它一方面阻碍着你前进(凉的、冷的),另一方面它可以让你更加强大(温的、热的),那些所谓的成功着,有谁不是迎难而上的呢?而且影片还告诉我们,失败者往往都是死于成功的前夜。宿营地就在他们身旁,若能顶住风雪便可到达。可偏偏功亏一篑,可惜可叹。

  第四个梦叫它“战士还乡”吧。这无疑是对二战中日本军国主义的反思。片中,一个回归故里的日军指挥官,将要穿过一个隧道,一直身绑手榴弹的军犬从黑暗的隧道中冲出来,冲着他狂吠。他躲开了,壮着胆子继续穿越隧道。等他走出隧道后,听到身后有脚步声。那是他手下一个已经阵亡的的士兵。士兵追问他自己到底死没死,指挥官点头。士兵接着说自己的父母不相信他死了,指挥官哭着告诉他,他真的死了。士兵走回了隧道。可马上,来了指挥官的整个队伍,这些已经死去的士兵若无其事的向他报告。指挥官泣不成声,告诉他们,他们已经死了,回到阳间毫无意义。最后,他喊军事口令,这批队伍回到了黑暗之中。

  在这里,黑泽明借指挥官之口说出了“这场战争是愚蠢的。”但这还远远不够。他更加深刻的指出了,士兵无非就是政治家的炮灰,这一铁律。指挥官的队伍全军覆没,可指挥官却安全回乡。隧道前后两次出现的军犬不会只是道具,那不正暗示了送命的军人吗?他们的忠诚和可悲的命运,已与狗无异了。黑泽明对这些视死如归的战士表达了敬意,也对他们在大好年华便失去生命而感到惋惜。从这一层面来审视战争,更具批判性。想想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确有相同之处。只不过那里的指挥官是无法忍受自己的下属频频送命而选择叛变而已。

  第五个梦叫做“乌鸦”。讲一个油画爱好者在画廊中欣赏的梵高的画作。他看得入神,竟进入画作之中。他寻访到梵高,后者专心绘画,歌咏自然。没说上几句话便匆匆离去。他继续追寻,走过了梵高的许多作品,最后他望着梵高的背影,夕阳西下,飞起一大群乌鸦。画面定格,这正是梵高的一部画作。

  在这一部分中,油画爱好者先是被河边妇女们告知梵高是神经病。而后,他却被梵高对艺术的痴迷所折服。真正的能人,当他已然投入某项事业近忽忘我,那么他自然是孤独的。在外人看来,他是傻子、疯子,可只有他才能体会到自己所处世界的快乐。也正因如此,梵高的画作才能被后世称颂。导演褒扬了梵高的忘我的艺术境界,和他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最后飞起的那群乌鸦,正是梵高身处孤独、饱受嘲笑的真实写照吧。

  第六个梦是富士山。富士火山爆发了,可这场火山爆发确实核泄漏引起的。大规模的核泄漏带着各种核辐射肆意开来。人们到处逃离,纷纷投海自尽。

  其中,刻画了一个核设施的操控者。正是他的失误导致了日本人民的灾难。这是黑泽明对核问题的关注,这可以理解。相信每个从冷战时期过来的人,都会对核战有过心灵上的观照。在这一点上,库布里克玩得更绝,在他导演的《奇爱博士》当中,直接就用核战把地球给毁灭了。黑泽明在这个“梦”中指出,核泄漏中的元素,能导致:癌症、白血病、生殖系统的变异等等。这是一个警示,但愿不是预演。

  第七个梦叫食人魔,算是第六个梦的延续吧。这是我的理解。在经历环境破坏、核泄漏灾难之后,日本已经成为了人间炼狱。在一片焦黑的滩涂上,有双面兔、独眼鸟、巨型蒲公英,还有头上长角的人——食人魔。这些魔怪时常头痛难忍,高声哀嚎,却求死不能。片中通过一个外来的正常人和独角食人魔的对话,解释了这些奇怪的现象和它本质的原因。

  人类在自作聪明之后便自食其果了。贪婪的人们、追求金钱的人们、利欲熏心的人们,为了把抬高牛奶价格,把大批牛奶倒入河水中;为了争强好胜,制造核设施,最后遭遇核辐射,使自己人不人鬼不鬼。但这些依然不足以现实导演构思的实质。食人魔说了,即便在成了食人魔之后,头上犄角多的吃头上犄角小的,仍然是等级分明,黑泽明抱定人吃人这一道理,解释了人类灾难的根源。

  第八个梦叫做“水车村”吧。不同于前两个梦境的黑暗和恐怖,这个梦显得安逸祥和,这个村子就是个“桃花源:般的处所。如果说前两个梦中,导演提出了问题和假设,那么这个梦可以算作导演给出的措施和答案。小村子里洋溢着大自然的泥土芬芳,当外来小伙子问问什么不用点灯时,老者达到“为什么要把黑夜变作白昼呢?黑天就该是黑天。我不喜欢恍若白昼的黑夜,那样我就看不到星星了。”老者还说“人类衰亡就是因为他们失去了自然,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那些所谓的发明家们发明的东西到最后都是让人不快乐的东西。”这然我想起了中国当代文坛的作家韩少功,他的散文集《山南水北》阐述的思想与黑泽明大体相同,韩少功厌恶城市,作为海南省作协主席,他每年有一多半的时间是在知青插队过的地方务农。我想,当见惯了现代文明的喧嚣,看多了关于利益的纷扰,归隐田园就会是最有吸引力的事情了吧。影片最后,103岁的老者去参加他初恋女友的葬礼,一片喜庆的乐器声,他加入队伍,也奏起乐器。是啊,这是喜葬,当一个人认真快乐的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我们又有什么可悲伤的呢?祝贺她,走好。

  虽然黑泽明是世界级的导演,虽然他在五十年代就拿过奥斯卡奖,但其影片中却满载着日本的民族气息。如第一个梦,狐狸结婚的那个舞蹈,我相信只有日本才有。还有片中人物的传统服装和习俗,无不刻上了大和民族的烙印。这不又印证了那句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的名导们,学着吧。

  《梦》影评(七):时待桃花梦里飞..

  “人们认为越方便越好,反而把真正的好东西弃如敝履…我们只用蓖麻油点灯,因为夜晚本来就该是黑色的,为什么要搞得和白天一样亮?我不喜欢恍若白昼的夜空,那样会看不清星星…我们试着遵照古法过日子,只是人们多半已经忘记了他们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纵观其行为,非但不曾保全,相反却执迷不悔地将其毁损。尤其要提到那些聪明过人的学者,他们穷其一生的学术也未必能理解大自然的半个真谛。自以为是的利用和贪图,到头来只能帮助他们发明出一些让自然不快乐的东西。这种沾沾自喜背后所陈列的无非是查然不觉的切尔诺贝利式灵魂泄露。我们赖以生存的一切树木和水源早已因这些‘伟大’的发明而枯萎和混浊,对大自然的失去难道还不算走向灭亡吗?”

  这番水车村老翁的自述过后是一场欢快的葬礼和一组空荡荡的河桥镜头。如果你也要问我这葬礼为什么欢乐?我决定也要用老翁的话来回答:“在这里,人们自然的活并自然的死,我们的一切活动都遵循并尊重自然。生前的林林种种都叫精彩,没有疗救、妙手仙丹和器官克隆;死亡的每一种消失都叫生存,所以夭折之外都不叫遗憾。”

  过了三个晚上,我依然在怀疑自己所看到的是否真是这样一部深刻的电影,因为在此之前,艺术期望值与失望之间的无情冲撞从来都不止一次。

  当然,我并没有否认《雁南飞》里的自责、《第八日》里对真诚和快乐的还原、《写我情真》里的重复失忆与旧事重提、《伊豆的舞女》里最原初的爱情以及《忧郁的星期天》《人鬼情未了》《红色沙漠》《火焰与柠檬》《小街》《狐狸与我》《杀人短片》《凯尔经的秘密》《明亮的星》等一系列较为优秀的作品曾给观众们带来的收获。只是十年来,在我看过的几百部电影里,像《黑泽明之梦》一样低调而又华丽,深刻而又朴实,简洁而又表述清晰,隐喻而又不失纹理的作品的确不占多数,甚至严格的说也只有《薇若妮卡的双重生命》和《杀人短片》可以与之共论。

  《黑泽明之梦》拍摄于1990年,它不同于导演早期在《罗生门》里所表现的写实风格,更不同于《椿三十郎》和《用心棒》在七侠五义和解决方案上的侧重。这一回,他用八个故事,多半描述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现状,其间夹杂的战争后遗症和“追之不见、唯余自己”的梦境更是极为适切的完成了影像与思维的流畅融合。

  对于梵高这个人物虽然大家褒贬不一,其效果和原因与毕加索相同。正所谓事物都有两面性,而持相悖意见的人往往分别偏激的看到了事物的一面。正如厌恶毕加索的人是因为厌恶他的偏头疼病症一样,厌恶梵高的人大多是厌恶他的那株向日葵和那只“完美主义”的左耳。

  片中一心想与梵高本人碰面的当代中年画师在一场梵高的画展中融入了名作《河边洗衣妇》。清澄而果断的天空一片蔚蓝, 水波荡漾的运河深邃而远离喧嚣, 可如果不是导演将静态的画作还原为动态的现场,恐怕不光是中年画师自己,就连观众也永远不会如此真实地听到梵高的声息,在这里还要归功于镜头的巧妙。

  画师在画中的洗衣妇那里得到了梵高的去向并在麦田里找到了他。面对一片美景梵高问:“你为什么只看我,不画画?光有如画的美景不能成就名画。如果你仔细观察,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美感…昨天我试着画自画像,耳朵怎么画都画不好,所以我把它割掉了。时光所剩无几,太阳在驱赶我,没时间跟你扯淡。”

  画师追赶着,朝太阳的方向。远处的梵高散开一群飞鸟,动态此时又被镜头切了回来,化作展馆里那幅静态的《麦田上的乌鸦》。

  在《黑泽明之梦》里,可以找到的其它细节还有很多,比如第二个故事里孩子面对桃花园内被砍伐的桃树而泪如雨下的场景和第四个故事里士兵问指挥官自己是否真的已死的场景等等。

  能不能甩甩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一个声音回答:除非你来时满身污垢。

  哦,那好,我正是拼死士兵未干的血,利刃之上未除的锈……我,可以悄悄的走,去光影里,That is where my heart truly lies.

  《海上钢琴师》中有绕梁永世的斑驳友谊,有情窦初开的纯真印记;有面对纷繁无所拿捏的茫然,有梦想破灭心灰意冷的颓败;有欲望的自控,有麻木的执着;有人间无限矛盾里的一丝曼妙,有人类所剩无几的大碗真情。还爱情以原味,还友情以真诚。《一轮明月》中有“驾小舟于江湖之上,访僧道于山岭之中,寻朋友于村落之间,理琴棋于洞府之内”的恬淡修行。《漫步云端》中有“得何足喜?失何足忧?”的万物复始之势。《暗流》和《国家宝藏》中有瑰奇谜团与历史真相的巧妙融合,剥洋葱般将人们引入到逻辑缜密的挖掘现场。《美丽人生》和《追风筝的人》中有对童年水晶般雏弱性灵的悉心呵护。《非常嫌疑犯》中有“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的莫测之道。《老男孩》中有“多言祸病不如默而不言”的人生真谛。《太阳之泪》中有“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的坚决正义。《共同警备区》《太极旗飘扬》《我的大哥》《火焰与柠檬》《不归路》中有男人心中太多的无声誓言。《玩偶》、《柳条公园》、《触不到的恋人》和《英国病人》中一改爱情电影的落俗与做作,展现了人类情感的反复和沉重。《蓝白红》三部曲和《两生花》则引领我们穷尽一生在人性的迷宫中找寻出口。

  可即便光影之界再大,光影之梦再甜,也依然动辄得咎的伴有泪水,像愁城中一席受而不持、过而难忘的香风软枕,只因这梦,无从实现…

  但真实世界所给予我们的究竟是《柏林苍穹下》告慰我们的追逐永恒,还是《肖申克救赎》里自助者天助的真理?是《男人与狗》中人人都将要被某个主体抛弃的可能,还是《永恒一日》里争夺后遗留的精神虚妄?鲁迅说,信仰是一剂丸药,不要把童话变成科学,那会粉碎了无数个天真的梦。可我怕,怕以为实现了这次就必然停滞,却惹来下一个无休无止的延伸的梦…现实只懂得阻却了你的脚步,而梦虽漂渺,却牵引人们不断向前,前行的步伐正如昆德拉所说:轻者恒轻,重者恒重,每一个你都是“十字路口上的赫拉克勒斯”,只是但愿这生息里............长流安康....

  《梦》影评(八):越來越不自然

  幾乎每一個夢都感動、震撼了我!

  人類總以為自己聰明過人,其實愚蠢至極,工農業現代化讓我們生活在人類自己製造的“矯揉造作”的世界里,水泥房子、玻璃館、鋼鐵汽車……所謂生活越來越“現代化”,實則是讓人類離大自然越來越遠,越來越陌生。現代人總是到假期時才會想起與自然親近,卻全然忘了我們本從中來。然而“方便”害死人,現代人離不開所有的“便利”,已經很難回去了,只能過著“非自然”的生活。也許這就是爲什麽在現代城市中,這麼多人死於非命,源自“不自然”的生活方式,自然而然死得“不自然”。影片最後一個夢中葬禮的歡樂,沒有多少現代人能過真正體會的吧!

  不知道如果繼續這樣下去,人類會走向哪兒?真的就是最後的自我毀滅嗎?核電站爆炸已經實現,未來還會出現什麽來應驗黑澤明的“夢”?

  《梦》影评(九):黑泽明作品《梦》观后座谈会纪要

  黑泽明作品《梦》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3年2月23日(星期六)上午11:10—11:30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黑泽明作品《梦》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李以泰、王水娟、马以乐、金爱武、蔡玲、汪俊涵、陈杏生、何吉、丁云珍、王双、范诚植

  笔谈者:牛玉竹等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蔡玲

  《梦》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与未来前途命运的深刻反思,有深沉的忧虑与担心

  范达明:黑泽明的《梦》90年代晚些时候我曾在杭州看过内部放映的胶片电影,当时就觉得很震撼,其中“乌鸦”一梦,写到凡高及其油画作品,留有难以磨灭的印象。影片很有形式感,又富有哲理,导演集其一生的社会生活积累与艺术创作积累之大成,通过这部影片表达了他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与未来前途命运的深刻反思,其中是有其深沉的忧虑与担心的。影片《梦》与其早年的武士电影在风格上有较大差异,一般认为是其晚年的最重要作品。下面先请今天到场看片的中国美院教授、著名版画家,也是我们浙江省美评会的评论家李以泰先生谈谈他的感想。

  《梦》的成功跟导演的电影艺术技巧与深刻的思想有关

  李以泰:《梦》是梦想,是表达一种心愿。导演黑泽明很有思想。他忧虑的是整个人类,而他的忧虑也让他有了对核爆炸的预感。《梦》的成功,不但是跟他的电影艺术的技巧有关,而且跟他的深刻的思想有关。

  范达明:他边上是他的夫人王水娟女士,也请她说几句。

  人类须有对大自然的保护,社会应建立正确导向

  王水娟:这部影片看了很受启发。我觉得,有对大自然的保护,人类才有受益。在一个家庭里,如果家长不管孩子,对他做错的事情没有必要的惩罚,并不是对孩子的真正保护,只会贻害了他,将来他到社会上以后一定经不起风浪,不能有真正的发展与前途。现在,我们社会的正确导向究竟应该是怎样的,有时并不清楚,甚至常常是颠倒黑白,这是很危险的。

  马以乐:人类过分地索取大自然,必然遭到自然的报复。

  生活就应该简简单单,不要有那么多奢侈浪费

  金爱武:导演黑泽明很有责任心。现在大多数人糊涂,不清楚自己要什么。其实,生活就应该简简单单。不要有那么多奢侈浪费,也不要糟蹋我们宝贵的自然资源。我觉得这是一部有意义的好片子,看了很受教育。

  《梦》以“婚礼”开始,以“葬礼”结束,暗合某种人生的意义

  蔡玲(笔谈):《梦》以“婚礼”(狐狸的婚礼)开始,以“葬礼”(老人的葬礼)结束,暗合某种人生的意义。前两个梦的主人公是小孩,后面则是成年人,童年的梦境是奇特的,充满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与敬畏,“桃子可以用钱买,可是到哪去买一片开满桃花的果园呢!”借孩子之口,声音虽弱但意境深远。

  对最后一个梦“水车村”情有独钟;要活得幸福,就要尊重自然,活得简朴

  汪俊涵:对最后一个梦“水车村”,我情有独钟。这应该是导演心目中的乌托邦。他让我想起我去过的温州,那里就有我觉得特别美丽的地方。我自己就不喜欢太复杂的东西,至今我用的手机还是老式的,就是诺几亚的这种。

  范达明:我的也是这种诺几亚。

  陈杏生:导演在电影里有预感,他对于我们人类有警戒。这部电影讲的就是生与死的问题。从少年写到成年,最后写了“水车村”里的葬礼。它告诉我们,人要活得幸福,就要尊重自然;要活得简朴,要有更多精神的追求。每个人都要从我做起。

  在《梦》出品23年后看黑泽明的《梦》,怎么觉得与今天的生活如此贴切

  蔡玲(笔谈):在《梦》出品23年后看黑泽明的《梦》,怎么觉得与今天中国的生活如此贴切,在琳琅满目的物质中、在繁复多样的资讯中我们整天为周围的空气、水和食物担忧,炫耀、挥霍和浪费会导致畸形的植物、变异的种子吗?魔幻世界中食人魔会在真实世界中出现吗?我不知道1990年的日本环境有多糟糕,我更想知道23年以后的中国会有洁净的空气和水吗?

  牛玉竹(笔谈):《梦》作为黑泽明一生的回顾,这算是给他自己拍的电影。我们身边的一切也开始异化了,而且是以超英赶美的速度和姿态加速异化。

  《梦》创意独特,每一段的精致与掌控足以看到精湛的导演功力

  何吉:导演1990年拍摄的片子,很了不起。这部电影应该公开放映,让我们领导、让我们社会每个人都看一看,会很受教育。

  丁云珍(笔谈):黑泽明的《梦》创意独特,看似互不相关的八个梦,却反映了导演在自我成长中对社会认识的不断提升和深化,通过深层次对人性的发掘,表现了导演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命运的忧虑。

  牛玉竹(笔谈):影片中的几个段落表现了导演意向中人的一生,或者说人类的轮回,由于电影时长,大家可以不用费劲就感受到儿童时代的天真,自然界的美好,到成年后的世界的变化,乃至于战争,污染,心灵及身体的扭曲,最后终于再次回归这些不同阶段。影片虽然分段表现,但每一段的精致与掌控足以看到其精湛的导演功力。

  能够提前那么多年注意到环境污染带来的负面影响,非常值得肯定

  王双:我来杭州,发现有公共自行车真是方便了不少,我住市公交总站,在丝绸博物馆上班,就骑自行车,它便捷又环保,这是杭州市政府为百姓做的好事。这部电影能够提前那么多年注意到环境污染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点非常值得肯定。导演对社会对世界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从我点滴小事做起是值得提倡的。它展示的后果、它展现的日本民俗、服装、舞蹈等等还是让我挺有收获的。

  《梦》说到的很多问题都有现实的针对性,对我们国家也有参考

  范诚植:我是从“快拍网”看到影吧的信息,偶然闯进这里的。看了影片很有感触,听了大家的发言,也很受启发。我是做建筑工程的,去过日本,在那里主要是看建筑,而了解文化艺术很少,以前也没有看过黑泽明的电影。《梦》虽然写的是“梦”,说到的很多问题却都有现实的针对性,对我们国家也有参考。我是地道的杭州人,这些年来杭州市的变化发展也很大,应该肯定。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日本是学西方走向今天的,中国现在也学西方,我们应该从日本走过来的道路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犯错误。

  《梦》的拍摄得到美国斯皮尔伯格和乔治•卢卡斯的鼎力支持

  牛玉竹(笔谈):黑泽明的《梦》我很早时候就听说了,当初买来的D5如今还放在家里。回想起来,第一次看还是在电脑上。如今大家说起来影片画面多好多绚丽,镜头下的不同梦境多富有视觉冲击力,可现实中的黑泽明因为拍片过于严谨而不断拖片,导致东映、松竹等日本影业巨头早就把他拉到黑名单,还好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两位忠实拥趸,斯皮尔伯格和乔治•卢卡斯,这才凑够了美元,鼎力支持其特效,还不惜拉来西克塞斯客串,才完成了黑泽明派给自己的作品。

  一点不同的看法

  王双(笔谈):不过如果一个东西只有正面评价那肯定是说明它有问题,我个人阐释一下对这部电影的一些所谓批评吧:电影冗长让我几次想走掉,故事太多让人印象不深刻,看完之后其实深入骨髓的那种震撼和惊讶是没有的,有点失望。用神话和幻想意识给普通的故事升华的,我觉得《潘神的迷宫》等都比它要好得多了。这部电影只是仅仅展示一个画面,它没有提供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而且我想其他任何人也无法给出一个具体的方案。当然这些对它的所谓批评并不是全然否定它。

  2013年2月28日整理,3月2—3日补充

  《梦》影评(十):简评

  太伟大了!据说这部电影是向夏目漱石《梦十夜》的致敬,电影里的一些吊诡瑰丽的画面也说明了这一点。黑泽明的艺术想象力无与伦比,再加上题材的选取的宽广,叙事角度的多样,每一个梦都能成为一部完美而独立的作品。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缺乏特效和摄影技术并不那么强大的背景下,竟能拍出色彩光线如此协调优美的作品,尤其是梵高那个梦,男主角走进画中那一瞬间真实与幻觉的完美重合实在是惊艳!当然,黑泽明还是一个具有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战争、自然灾害、生态危机、人的异化的展现就体现了这一点,最后的梦的那个没有名字的小村庄像是对现代神话的一种颠覆与反拨,未受工业文化影响的自然村庄存在着最纯净的水源与植物。自然人性、纯洁的人际关系以及人们对于生与死的豁达乐观观念透露出导演对理想生活的深刻思考。话说,是不是每个日本人都做过富士山喷发的梦,好奇。作为日本人,黑泽明还将民族文化的传统色彩运用到了作品中,关于狐仙、桃树的传说增添了一份神秘感,对于外国人来说具有无限的吸引力啊!最喜欢第一个梦的最后小男孩走向彩虹的那个画面,色彩感太强,简直像是后期做上去的!

  美中不足的是,不知是因为道具不足还是经费不够,有些场面不够宽阔更像是舞台剧而不是电影场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梦》影评精选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