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次别离》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一次别离》影评10篇

2022-03-21 09:32: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次别离》影评10篇

  《一次别离》是一部由阿斯哈·法哈蒂执导,佩曼·莫阿迪 / 蕾拉·哈塔米 / 萨瑞·巴亚特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次别离》影评(一):影史十佳家庭伦理片

  世界影史十佳家庭伦理片

  纳兰明月

  1,《一一》,2000年,导演杨德昌,制片地区:台湾。

  2,《灿烂人生》,2003年,制片地区:意大利。

  3,《一次别离》,2011年,制片地区:伊朗。

  4,《千里走单骑》,导演张艺谋,制片地区:中国大陆。

  5,《美国丽人》,制片地区:美国。

  6,《关于我的母亲》,导演阿莫多瓦,制片地区:西班牙。

  7,《克莱默夫妇》,制片地区:美国。

  8,《无人知晓》,导演是枝裕和,制片地区:日本。

  9,《天伦之旅》,制片地区:美国。

  10,《戏梦巴黎》,导演贝托鲁奇,制片地区:意大利。

  《一次别离》影评(二):一次别离 无奈的无奈

  心灵又一次给震撼了.....大量的长镜头和手持镜头 更加丰富的还原影片的真实感 但节奏感不慢

  两个家庭的起诉 完全变成了悬疑推理 看的很过瘾 如此平凡的时间 在一个特定的国家 能拍的如此强大 现实与传统 道德与欺骗 最重要的也就是他们的信仰 在国内 这种题材真是多的去了 湖南台每天每天都有寻情记 不说多了 一周起码有一次这种题材吧 可惜中国人最缺乏的也就是信仰(包括我 目前我都不知道我信还不信 同样也是在道德和现实中挣扎)

  不管最后女儿跟谁了,都是一次最大的残酷.应为她始终还是逃不了现实与传统的挣扎 看到最后也只能是无奈的无奈。

  《一次别离》影评(三):一次冗长的别离

  记得大概在几年前的文艺风赏里有这部电影的板块介绍 一直说要看 而今天才得已看完

  大概是听惯了英语 听着伊朗语 感觉两个小时太长 仿佛看了整整一天

  剧本设计还是很不错的 不过稍显拖沓和冗长 高潮是无止尽的争吵 看得人很压抑

  中东国家的宗教信仰与内心道德准线在影片中相挟持并且冲突 人性的阴暗以及懦弱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 不仅赞叹如今还有国家对于小孩子教育的重视达到了一种全新的高度并且完好的屹立在飞速发展的时代 无论发生什么重要问题 都第一时间想到孩子 可是他们最重视的却在影片中被粉粉击碎 片尾 两个家庭为了自己内心的权益而相互博弈 两个刚刚结束愉快游戏的孩子 却在他们的争执中突然彼此仇视 最后在法庭前 小女孩泪流满面 本以为解决了这件事 妈妈就回来了 可是没想到 自己的家庭就像她为父亲撒的谎 散落在这一段痛苦的时光里 一去不还

  片尾的钢琴曲缓缓而至 行人匆匆面色苍白 男女主角分别在走廊一旁 默默的忏悔着 亦或是对他们的信仰 渴望着救赎

  《一次别离》影评(四):如此丰富的内涵,我得想一想才能说点什么

  知道这部片得了大奖,因此知道它好,但不知道它这么好

  让我对自尊,法律,爱,诚实,宗教,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先说自尊。看了两遍,我才逐渐发现两个男人的过度自尊是这一场争端的主要原因。如果富男人原意放下他的自尊,放下他在女儿心中近似完美的形象,放下他因为妻子闹离婚而不让妻子介入此事的武断,放下和穷男人之间不是你死就是我死的竞争,放下非要证明自己是一清二白的渴望,或许这场争端就象他女儿哭诉时说的那样:“事情本可以不这么复杂。”   同样,穷男人如果放下面子,而不以维护自己权力为托词与富男人拼的你死我活,直接表明自己家庭情况艰难,原意接受赔款的话,事情也可能变得很简单。   过度的自尊让事情变得复杂,可复杂化的直接后果却是家里的女人和孩子受到最大的牵连和伤害。所以,自尊不全是个好东西。   再说法律。法律在这篇影片里扮演了邪恶的角色。没有法律的束缚,两家就不必纠结在富男人是否知道穷女人怀孕的事实。法律的束缚进而了富男人,穷女人甚至是富女儿的说谎。法律很邪恶,让那位内心极度渴望说出实话,让事情简单化,渴望家庭团圆的富女儿在法官面前说出了谎话。法律和道德经常扮演着矛盾的角色,更何况在一个法律不那么健全的国家,民事案件仅仅由一位脑袋快发胀、满脑子民事纠纷的中老年人按照自己情绪情况决定结果的,这其中过程很少看到法律依据,观后感《《一次离别》观后感》。   我开始不太相信法律。法律让人性扭曲,让一个单纯的孩子说谎,一个虔诚的教徒背叛信仰说谎,一个有着强烈家庭责任感的男人说谎。着实让人心痛。   再说爱。一切争端的开始便起源于爱。富女人对于女儿的爱,希望女儿能离开伊朗,环境更好的地方接受教育。而富女人的丈夫,富男人,出于对于老年痴呆行动不便的父亲的爱,坚决反对离开伊朗。爱让争端开始,这还是爱吗?   女儿为了不让家庭破碎,决定跟父亲,因为她知道母亲放不下她,会回来。女儿希望得到的爱是来自于一个完整的家庭,然而母亲对她的爱让这个家庭破碎,这还是爱吗?   父亲很负责费心地照顾着他的爸爸,不仅专门给他找保姆,还让父亲参与到他和女儿一起做的游戏,可谓尽心尽力。可老头子一直放不下他的儿媳妇,时常念叨着儿媳妇的名字,很明显,虽然他老年痴呆,但他并不希望这个家庭破碎。虽然他说不了话,但从他的眼神里,看的出那深邃的无奈和伤心。   一切都是爱惹的祸。或许又是富女人和富男人给予爱的方式以及对爱的理解存在巨大差异而酿成了这场悲剧。   最后说说宗教,感觉宗教在其中一些人手里已经成了战胜对手的手段,那些人不是真的相信古兰经里的教义。他们将“对古兰经发誓”作为一种逼人说实话的手段,甚至在故事的最后,穷女人的嫂子也不得不顾全现实情况而劝说穷女人做出违反古兰经教义的事情。   唯独那个穷女人,出于对于古兰经的虔诚而使情节更佳复杂化,这样安排只能感叹导演的高明。   让我感到很伤心的是富女儿和穷女儿之间的关系。看着她两无忧无虑的玩耍,我不敢想像这场争端之后两家之间的关系会怎么样重新定义她两之间的关系。她两落寞而略带不情愿的表情让人无比惆怅。。。

  《一次别离》影评(五):四两拨千金——《A SEPARATION》

  伊朗的电影一直被朋友盛赞,我看的不多,印象最深的当属《小鞋子》,是真心好看。

  此片是201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个奖项含金量高,不过关注的人少。如果说同期竞选的还有投资6亿的《金陵十三钗》,大家是否会觉得不那么陌生了。结果大家可能早就知道,张艺谋败给了一部投资只有30万美金的小成本影片,就是《A SEPARATION》。

  影片的情节其实很简单,有时候老娘舅或者阿庆讲故事都比它曲折离奇。但导演就是相当会讲故事,用最贴近生活的情节,将各种隐喻融入其中,发人深思。 关于别离影片里出现很多种: 拿到签证与祖国的别离;价值观不同夫妻离婚的别离;孩子被迫在父母中二选一的别离;宗教信仰与生活困境的别离;烂漫童年与真实世界的别离……别离有时候是艰难抉择,有时候是大势所趋,有时候是生活所迫,更有时候是命运捉弄,各种无奈。

  突然发现汉语真是博大精深,“别离”二字竟然是由“别”、“离”组成,文字含义之外充满了不舍和无奈。中文片名翻译成《别离》,貌似更贴切吧!

  《一次别离》影评(六):诚实与训诫

  此片看点都是贵国没有的,别扯什么和王八朝一样

  1、中产之家,西式民主深入生活,这,贵国是没有的

  2、重视大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重要性,这,贵国是没有的

  3、头顶三尺有神灵,这,贵国当然也是没有的

  4、爱有上限,超越爱的是平安和内心的宁静,这,贵国是绝对不在乎的,贵国在乎的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爱死自己人

  5、家国天下,顾得了小家,才能保得了大家,这个国家很厉害

  6、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是训诫

  7、家和万事兴,某种程度上说,一切都是离婚引起的,没错,女主内,持家过日子,男主外,蹲点威胁之。

  8、诚实,是最终的训诫,不是说自己必须诚实,而是说自己必须面对诚实这个审判,诚实面前,人人平等。

  《一次别离》影评(七):道德也好,信仰也好,哪怕是善恶报应观,一定要让自己心有所属和永远心存敬畏。

  9分。

  1、自私利己的人类本性、残酷和无奈的真实现实、道德和宗教带来的良心挣扎,在这个很难评判谁对谁错的小人物的故事里被淋漓尽致地展现。简单又不简单,如同生活本身。

  2、女儿终于不得不自发选择说谎为父亲作证后泪流满面,也许那一刻她终于开始明白人生和世界的复杂。

  3、道德也好,信仰也好,哪怕是善恶报应观,一定要让自己心有所属和永远心存敬畏。

  4、人世间最残忍的事之一,是让孩子承担成人的错,尤其如果还是自己最亲近的人。

  5、镜头平实剪辑流畅,几乎没有任何音乐音效烘托,非常冷静客观地讲述,犹如在看一部纪录片。

  《一次别离》影评(八):古老的宗教信仰,现行的法律,谁在维护正义和世界的秩序

  伊朗社会新生中产阶级,从西敏头巾的颜色、露出来的头发的颜色,就可以看出他们的状态,没有完全脱离古老的宗教思想,又收到资本横行的现代社会思潮的冲击,这是一个时代疼痛巨变的缩影。

  阶级间的冲突历史上、全世界都不缺少。西方贵族封建时代,他们对穷人对劳动的人,亦怀有某些敬意,因为是他们的劳动支持了整个社会体系的运作物资和其他的源泉。当下的社会,更多的财富,无疑是个体尊严、身份甚至健康、安全、平等的机会的保证。这种意义上,说现在的人贪恋财富,并不是十分不恰当的。财富作为人与人接触的接口,同时也阻隔了人与人其他方面的交流,大家交流的能力和方式、目的愈加单一。这种环境下,必然需要寻找一种判断是非、幸福、正义等问题的新标准出来,可,是否真有这种绝对的标准呢?持不同的标准,正是所阶层间,也可以小到家庭内部矛盾的,原因。

  人给人制造匆忙、压迫、攻击、谎言,就算你认为自己的行为都是能合理解释,自己认为主都能理解的,但是请警惕你的观点永远是狭隘的。人真的有原罪!

  《一次别离》影评(九):关于内心的道德

  媒体的伊朗和电影的伊朗,一直是两个割裂的世界。在国际新闻中,它是一个被称为邪恶轴心的国家,在电影里,它又是一个时时充满温情,充满人间至爱的国家。从【小鞋子】、【白气球】、【天堂的颜色】到【一次别离】,都是如此。

  这真的让人迷惑?

  也许邪恶的只是那头尚未被关进笼子的流氓政府和流氓政客,而被古兰经驯染着的人民恰是那样朴素坚韧和温情。

  其实并没有一个流氓和邪恶的国家,只有流氓和邪恶的政客,就像天朝。当政客和利益团体足够庞大的时候,当身处底层而内心充斥统治阶级思想的人民占据社会大多数的国家,才称得上流氓国家。

  伊朗电影这次又为伊朗人民在全世界面前做了一次很好的广告,这样的广告,它的效果肯定是远胜于某些流氓政府的所谓国家形象片,也远胜于那些粉饰现实一心只会渲染的帮闲导演。

  在一个流氓政客统治的国家,是没有诗意的,因为诗意需要基于信仰,以信仰为底线你才会执着于一次小小的纷争,因为它关乎内心的道德。

  《一次别离》影评(十):《一次别离》——坚守与别离的辩争

  这是一部拿奖拿到手软的伊朗电影,在全球捧回40多个大小奖项,其中颇有些含金量十足的,如柏林金熊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是一次世界性的认可,而该影片的制作经费仅为30多万美元,这就像是用文字描写人物肖像却不费墨描写外貌仍把人物写活了一样,导演凭借高效精湛的叙述,通过对普通家庭一次别离之争的生动推演,为我们勾勒出了具有伊朗特色的社会轮廓和伊朗民众的个性禀赋,我想这是本片能够走向世界不同角落的一个合理解释。

  影片的开头便是纳德与西敏的一场争吵,那个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法官充当旁听者,之后他做出裁决:这并不是什么大事。西敏坚持认为伊朗当下的环境不适合孩子的成长,为了能够移居国外,不惜与自己的丈夫离婚,这个理由让很多人咋舌,我估计在我们这个国家,无论离婚率怎么往高里蹿,这都不会成为两口子“别离”的主因。从这儿一方面反映出,伊朗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教育非常重视,同时也透露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个国家正潜伏着公民对社会的信任危机。但是随着影片讲述的结束,我们会发现,法官对待此事的不以为然以及西敏对这个国家的失望自然而然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反驳”。

  西敏的诉状被法院驳回后回了娘家,纳德不得不请来看护工照料老年痴呆的父亲,貌似别离的风波会因此得到短暂的缓解。没错,影片在此时也呈现了少有的一抹亮色,他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做着游戏,俨然一个完整和睦的家庭,女护工瑞茨及女儿似乎填补了没有西敏的空白。不过这仅仅是昙花一现而已,谁也没想到,这两个家庭成员的相遇是“为了”互相带来灾难。纳德与女护工发生冲突,女护工流产,当纳德被瑞茨一纸诉状告上法庭的时候,可以说,城市中产阶级与底层民众才真正发生了关系,他们进行了激烈的争吵,在两个阶级对话的描述中,导演没有偏向于任何一方,而是让事态自然而然的发展到了越来越失控的局面。由此可见,离婚并不见得像法官大人认为的那样是芝麻小事,老舍说:国家的丧事是家庭丧事的扩大而已。

  此时,便迎来了纳德与西敏的辩争,他们各执一词,西敏认为如果当初他同意离开伊朗,这场噩梦就不会发生,纳德恰好觉得这一切是她要出走引起的。也许从以上对话中你暂时还听不出什么弦外之音,但是从对此事处理他们截然相反的态度上,却透露出了一些颇有意味的信息。西敏埋怨丈夫,说他的固执和倔强会给女儿和这个家带来灾难,纳德驳斥她遇到问题从不去想着解决,要么逃避,要么投降。有句话说:有时候写下了浪花也就是写下了整个大海。影片在这儿终于显露了它的冰山一角,无疑,这一对夫妻之间的“别离”行为成了整个伊朗社会氛围的象征:坚守和别离,这也许是本片的最直接命题。

  当一起车祸引发连锁反应时,我们追究最初肇事者责任的过程中发现,最终应该把矛头指向公路本身设计的致命缺陷上。同样的道理,从“一次别离”引发的这场纠葛漩涡中可知,伊朗的现状不容乐观,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人以一个极不舒服的姿态身处其中,它有着倏忽间引发动荡与不安的潜力。所以西敏离开的选择似乎代表了对整个社会环境失望的那部分人,那么,纳德在这次别离风暴中的挫伤并不比她小,可是他仍然硬挺,我想除了个人的原则问题之外,还暗含了伊朗“坚守派”的强硬表态,同时也传达了导演对伊朗执政层的个人诉求: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不要动不动逃避、放弃、投降。

  纳德和西敏辩争的决心来源于哪儿呢?是他们的女儿——特敏。纳德觉得女儿不会离开她,况且他有信心让女儿在自己的国家健康的成长。西敏则悲观的多,她始终担心女儿留下来会葬送未来。他俩的信心最终被别离引发的漩涡淹没、摧垮,在一片辩论和争吵声中,结尾不期而至……

  一部影片的颠覆性应该远远小于它的建构才更有意义。影片中的伊朗社会始终透着灰暗,最显眼的当属开头西敏对伊朗的彻底否定以及作为高层法官的轻率和潦草。如果说这种颠覆叙述一直持续到结束,那么纳德与西敏的这次辩争将毫无意义,它将在永无休止中给人带来深重的绝望。

  幸而,在女儿特梅泪水滑落的时候,争吵偃旗息鼓,我一度认为导演让故事中的人争吵的那么激烈,那么令人不安,是为了这个沉默的结尾,在此时,导演躲了起来,纳德夫妇在凳子上静默无言,拥有决策权的法官大人也将权利交了出去,就这样,大人无法承受之别离,甚至整个国家无法承受之重,压在了一个没有背过比书包更沉的重物的孩子的双肩上。

  至此,我突然发现这是一部关切伊朗未来发展的电影。毛主席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同样的,特梅将决定权从他们的手中接过来的那一刻,似乎有着一股子仪式化的庄严意味。那么,她的决定会是什么?

  这是一个秘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