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性污点》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人性污点》经典观后感集

2018-01-15 20: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性污点》经典观后感集

  《人性污点》是一部由罗伯特·本顿执导,安东尼·霍普金斯 / 妮可·基德曼 / 温特沃斯·米勒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性污点》观后感(一):人性污点影评

  因看了《BJ单身日记2》知道了杰辛达·巴莱特 Jacinda Barrett这个女人,就从网上查了一些关于她的资料,越查越感觉自己喜欢她,所以就看看她演过的电影。这个电影里演参加越战的那个男人艾德·哈里斯Ed Harris我看过他的电影《楚门的世界》,所以这部电影我也就只认识这两个演员

  我看的角度可能和大家的不太一样,我下面开始说说我的收获吧。当我看完《人性的污点》上集的最后一部分,我突然之间寻思出一个道理:假如有一天我要做出一个选择,而这个选择在我看来是最好的,但我的朋友不是这么想的,我的朋友苦口婆心地劝我放弃这个选择。但是我由于和他处的关系不好(我经常和他有矛盾),在这个档口,我会听他的意见吗?就好比影片中的作家用了六个反问句,比如说”你知不知道他的过去?她以前是干什么的?她接近你是不是有什么目的?她有没有艾滋病?你问过她做过检查吗?“等等等等,你想,作家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作家是站在一个理性客观的立场上去看问题,而且又是抱着关心他的朋友心态去告诉他,反而呢?你们看看作家的朋友——也就是男主角是怎么对待他的呢?他暴跳如雷,不讲道理对作家进行人身攻击。我马上就想到我自身,我会不会固执己见?拿别人的劝告当耳旁风?我会不会由于偏见而认为他很冷漠,不关心我所关心的人,但是我没想过他可能也关心,但比起我当时所关心的人,他更关心的——是我,我的利益情感。所以如果我没想通这一点却误解他,我是不是会记恨他?他给我提的建议,他连续对我提出的五、六个问题,我都没有考虑,因为我当时只沉浸在我的情绪当中,而这五、六个问题他只对我说,因为他更在乎我,可能由于心急导致他并没有关注我的情绪。他一直在讲道理,反倒是我最后没讲道理,对他人身攻击。

  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我自己,我有一个好朋友,我的这个朋友就好比影片中的作家,而他也是作家,你们看影片中最后一大部分是这个作家在求证,在寻找真相,而只有这个作家知道真相。我为什么说这个问题在说我自己,我跟我朋友之间第一次矛盾就是发生在他连续向我提出问题,后来我最后失控,伤害了我们之间的感情,因为我当时完全沉浸在我自己的情绪当中,他对我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使得我对这个事情完全没有一个根本了解,好像自己做的是徒劳无功的事情,由于沮丧所以失控,我们之间美好的感情也不像当初那么好了。

  不过好在我在成熟当中,我的意思是我还没有真正成熟,我的性格使得我不太愿意把我的情绪表达出来,那么积攒的情绪就越积越多,很多时候我们之间都发生争吵,大多数是我占主要责任,而往后我就变成了冷暴力,那么自己的情绪就越来越不好。

  我下面告诉大家一个道理:我的朋友和主人公的朋友的言论(或是说教)是为了让我们变好,我的朋友对我说教是为了让我变好,时刻牢记这一点,这才能改变对朋友的成见。朋友是助我成长伙伴,我不会再对他有成见,当我们俩意见不合的时候,即便我不高兴也要跟他讲道理,逐步逐步对任何人都没有成见,禁止以后再发生不利于人也不利于自己的事情。

  最后我给大家一个思考题,如何以一种最好的方式来劝导当事人,让当事人暂时走出他自己的情绪、思维,并听你的道理,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件事?因为很多时候当人沉浸在他自己的思维里的时候,他是不听别人的道理的,那么你就眼看着他一错再错吗?

  《人性污点》观后感(二):在我最最失意的时候遇见你,你的背影指引着我无法克制的跟着你走。

  看这片先前是冲着米勒和妮可基德曼的,但是看完就喜欢这片了,很大的程度上我当作一部爱情片来看,喜欢这样的故事,一个老男人和一个34岁貌美女人的爱情。当然也被里面关于种族歧视感动和愤恨。

  先说下米勒,看了《越狱》之后是相当的喜欢上他,在那里不仅拥有漂亮迷人外表,更是他的智慧让我喜爱的不得了,在那里散发的魅力是无法可挡的,到昨天才发现他基本演的都是配角,这部片中也是,他饰演片中男主角科曼尔年轻时候的角色,他是一个黑人,但是拥有白色皮肤,一出场便是熟悉的笑容,但是形象还是不及迈克,留着简短的头发,可惜不够干净,还三七开,令我非常失望面容见也缺少了智慧的流露,毕竟不是《越狱》中斗智斗勇,在演技中略微感觉到生疏。

  他带着第一个女朋友回家,女友见到母亲黑色的皮肤时开始不自然,再回来的旅途中“我爱你,但是我不能。”哭着离开了他,他的心情跌进谷底,就因为这可恶的肤色,本该的幸福便那么失去

  他凭着自己浅白的肤色,毅然在人种一栏中填写了白人,在对第二个女友诉说自己的双亲已不在,也没有任何兄弟姐妹。他在与母亲的谈话中,母亲说到“你应该以自己的人种自豪。”也许他试过,但是在自己经历的事情中也认识到当时社会对于黑色的歧视,不得已丢开自己的人种,重新塑造一个自己。母亲说到“这么说,你不再有我们,那你会要孩子吗,你将不会让我见孩子吗,我的孙儿吗?但你会冒险要孩子吗?如果你的孩子没有像你这么幸运拥有这样纯白的肤色,那么你会指证你妻子与黑人通奸吗?孩子,我从来没有考虑过你是黑人还是白人,你是金子,是我的金孩子。孩子,你像雪一样白,但是考虑问题却像个黑奴。”听到这样的语句,我落下眼泪,我没法想象到当时种族歧视的样子,如果那时没有种族歧视,那么他也将为自己的人种自豪,也将拥有快乐家庭,然而他不得不背负这样谎言一生来掩藏自己的人种,没有自由

  之后他已是雅典娜大学有名教授,拥有家庭,拥有尊敬,然而一次课堂的一个“鬼”单词竟是他命运的转折点,他被控有种族歧视,如果他说出真相,必定会在这项控罪上带来笑话,然而他没有说出自己一生的真相。妻子的死去更使得他一夜之间失去了所有。

  这个时候他遇到了生命中另一重要女子,便是34岁的佛妮娅,他们陷入热恋。

  佛妮娅是妮可基德曼饰演,最近偏爱这个女演员,然在这部中棕色卷曲的头发,身穿红色吊带,走动时左肩膀露出的红色肩带,手臂上隐隐出现的纹身,娴熟夹烟的动作,任何一个无不让我心生喜欢。

  她是一个白人,但是自卑,对于过去与现在充满羞耻感,她的回忆充满痛苦,幼年被继父强奸,前夫患有精神病,孩子又不幸死去。

  妮可基德曼的第一次出场,抽着烟,比我以前看过的任何一部她的电影都要妖艳,第二次他遇见她,他载她来到她的处所,下车时她对他说“愿意进去坐坐吗?”他回绝,但是看着她走进屋子的背影,露出的左肩膀,那样迷人的背影,在他最最失意的时候,他还是跟着她进去了,看到她全裸躺在床上,自然的两颗寂寞的心交织在一起。“不是我不想留你,但是你必须离开了,我不希望早上醒过来的时候发现有人在我身边,所以并不是我不想留你。”

  之后他便又开始找到她,两个孤独的人各怀秘密地相互寻找慰藉,用激情来填补内心的寂寞,抚平伤口

  他把他与她的故事讲给自己的好友听,并且邀请她与他见面,然而在见面中她离去,她害怕自己的过去被人所知道,害怕别人争议她那另自己所不能忍受的痛苦回忆,而他只是很简单的说“因为他是我的朋友,就这么简单。”

  影片的开头就预示他们的结果,他们在一场车祸中丧命。影片的最后也是因为这场车祸引起了他好友的关注,决定写下他的一生,取名为《人性的污点》。

  很喜爱妮可基德曼在这里的表演,任何一个动作都是令我这么欣赏,特别那段舞姿,配上那段音乐美丽极了。

  在我最最失意的时候,你那妖艳的背影,我无法克制自己,唯独跟着你走进小屋,我知道你也同时需要我,我们各取所需,但是我们是相爱的,直到死去的瞬间。

  《人性污点》观后感(三):《人性的污点》:我将在黑暗宽恕

  这个故事的背景是克林顿遭弹劾的那一年,如果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待一九九八年,的确是有意思的一年,当媒体和大众将所有的目光聚焦在总统的裤子和莫妮卡的裙子里,那么,小老百姓就有了更多的大张旗鼓的自由。那一年的美国,想必也歌舞升平,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对饮食男女津津乐道。其实,克林顿和莫妮卡之间的那点事,说穿了,不过是一次小玩闹,而正是这种小玩闹,激发了公众娱乐:公开审判这对奸夫淫妇。而审判他们的,并没有任何实体的形象,而是所谓的道德界限。这样的审判,在霍桑的《红字》中有更加详细的描述。在这里,我们姑且把这种公开审判称之为“审判精神。”

  《人性的污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展开的。

  影片的叙事结构非常独特,在线性叙事中,加入了科尔曼的个人回忆,但是,贯穿整部电影的是科尔曼的作家朋友,内森。悲剧的开始是因为一个带有种族歧视的词:Spooks。也正是因为如此,科尔曼的生活天堂跌落到了地狱。一夜之间,他成了俗世中的孤家寡人。当人脱离了以前的大环境的时候,所谓的人性的污点就会成为别人口中的谈资。不管这些污点大还是小,在别人的眼中,都是罪不可恕的罪恶。

  两年之后,科尔曼遇见了晚年的爱情,一位名叫方妮亚的清洁工。那一年,科尔曼七十一岁。七十一岁的时候邂逅爱情,或许是太迟了,正是这份迟来的爱情,消解了科尔曼对这个世界的仇恨。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托马斯在生命中最无望的六年里,和两百多个女人发生关系。其意义在这里和科尔曼一样,失败的人通过一种温暖的方式,来感受这个世界的激情。在行将就木时,科尔曼和方妮亚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单纯的是年轻时候的激情和欲罢不能的拥有,反而上升到感性的需要。精神上的爱情比肉体上的爱情更加持久,尤其是在死亡逼近的时候。

  人性的污点?

  影片中所有的矛头都指向科尔曼,似乎科尔曼真的有无法被饶恕的罪行

  种族:种族歧视和通奸一样,成了公开审判的名目,甚至成为大众娱乐的消遣。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科尔曼并不是犹太人,而是地地道道的黑人。在影片中,导演花费了很多镜头来描述科尔曼年轻时候的故事,关于他的家庭,关于他的身份。正是因为科尔曼的黑人身份,让他失去了很多东西。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科尔曼希望能够摆脱自己的黑人身份,于是,他开始依靠自己的白人外形来隐瞒自己的身世。在Spooks事件之后,科尔曼开始反思自己,这种忏悔在这里看起来的确像是一种罪责。如果说,以种族歧视的名义来进行审判,未免有些冠冕堂皇,这里真正审判科尔曼的,是他的良知。

  情感:方妮亚像极了《红字》中的海斯特,只不过,方妮亚是各种社会问题的聚焦点。美国社会存在的很多问题,统统都发生在了方妮亚的身上。这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设定,让方妮亚的形象更加饱满。也让她和科尔曼之间的相互依赖更有说服力。电影中发生在方妮亚和科尔曼之间的,似乎并不只是爱情,而是比爱情更为复杂的情感。两个人相互7,就像冬夜里,相互取暖的旅人。此时,不管是对方妮亚来说,还是对科尔曼来说,都是他们生命中的冬天,寒冷的是两个人逐渐枯竭的心。

  电影中室内的戏份居多,尽管没有宏大的叙事和激烈场面,但是,科尔曼和方妮亚之间带着情欲味儿的镜头还是能够引人入胜。导演并没有对这些情色镜头进行过多的描述,而是浅尝辄止,不仅丰盈了电影,还让故事的衔接更加自然。影片的结尾,似乎宽恕了所有的人。

  尽管导演一开始就在描述这个社会的不宽容,但是,随着故事的开展,那些不宽容的人其实并不坏,这种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姿态本身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也是时代赋予每个人的“品质”。对科尔曼来说,这是人性的污点,对旁观者来说,这恰恰是人性的弱点。科尔曼和旁观者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是当事人。影片的结局,科尔曼和方妮亚都得到了救赎,尽管这种救赎的代价是非常高昂的,但是,相比较那些正活在苟延残喘中的人们来说,这种救赎,是上帝给与的最好的馈赠。

  《人性污点》观后感(四):献给那些卑微存在者们

  这其实并不是一部很犀利的片子。主题是人性的污点,故事是一个有色美国人的一生,讲述的方式是并不新奇的第三人称插叙。我们可以在里面看到种族歧视,看到爱情忠贞,看到脱衣舞表演,看到一树梨花压海棠...唯独看不见主题。似乎种种略显累赘的含蓄表达,把我给弄瞎了。

  犹太人爸爸和黑人妈妈生了个疑似白人小娃科曼。小娃英气逼人(越狱男主角史考飞出马,不逼人都难),风流倜傥。投怀送抱的各种女生,在谈婚论嫁的时候总难过了有色人种家庭这一关。于是几次三番之后,科曼终于跟决定厮守终生的后来的妻子撒谎说家人已死。

  科曼在结婚之前最后一次看望母亲的时候说了实话,母子道别的场景让人唏嘘,科曼临别低头欲拥抱妈妈告别,被脆弱敏感的老母亲硬生生躲开,科曼颓然离去。

  这个镜头被深深地印在我的脑袋里。虽然它的背景是种族歧视,但其本质却像极了现在依然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从农村往城市靠拢的那些凤凰男女们。家庭背景的差异,种族肤色的差异,在这个时候有着惊人一致的效果。

  科曼垂暮之年,来到雅典娜学院,成为一个有着不一般社会地位的教授学者。在身体力行地亲自招聘了第一位黑人教授进入学院之后,却还是因为学术上的纷争,以一个荒谬的借口被告了种族歧视。受不住惊吓的白发妻子因此离世。人生如此戏剧,作为一个种族歧视的受害者,却在几十年之后被反种族歧视的莫须有罪名,剥夺了名利,摧毁了家庭。

  在我以为这本来是个很切合主题的故事的时候,电影里的讲述却才从这里真正开始。扫兴……

  谁来告诉我这部电影到底想讲点什么?

  当然女主身材不错,啧啧

  《人性污点》观后感(五):所谓“政治正确”(20050404)

  关于“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最早是在Mr.Rosenberg的课上接触到的。他说为了实现一种政治正确,黑人(negro)应叫做非裔美国人,妓女也是不能说的,而应说成性工作者。早先的时候,我认为这是一种先进的取向,有利于消弭各种各样的歧视,包括种族、宗教、所从事的职业等。看了影片之后,发现我又可以套用那句经典了:政治正确,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

  实际上,政治正确的提法本身没有什么不对。正如公司转投资,它本身是公司的权利,没什么不好,我们所要预防的是它所带来的弊端。错误的是人们因为操持了所谓的“正确”就赋予自己道德优越感而去指责别人。而这种群体性的指责往往会给他人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种富于道德优越感的人,比如抵制日货在我看来仅仅是个人的选择问题,上升不到国耻家仇的层面,你不能因为你抵制日货了就说买了佳能相机的我就是汉奸,这是两码事。

  社会上的这种道德评价是巨大的,有无形的杀伤力,所以老霍要以癌症为借口逃避到树林里去。我觉得自己要反思一下,有时候我虽然不是那“道德团伙”的一员,但当别人需要我发声说话的时候我沉默了,跟直接捅他一刀的“道德团伙”没什么区别,只不过我给的是一闷棍。所谓的道德正确让人们更加沉默,但人们内心的想法却更加地阴险、呕哑糟匝。话语即是霸权,当“道德团伙”控制了话语霸权,大多数的人就选择了妥协。而妥协,可以让他们有地位、名誉、金钱、美女,“活得像一个白种人,但却思考地想一个奴隶”。君欲妥协乎?君欲做沉默的大多数乎?当然,这也仅仅是个人选择的问题而已。

  《人性污点》观后感(六):我们都是被害者,同时也是刽子手,是如此可怜可悲和无助

  我在想“独立”。究竟谁能真正独立于这个世界之上呢,谁可不受群体影响纯自然的生活呢,而群体即社会。

  霍普金斯饰演的希尔克看起来是个真诚的人,当其周围所有的人对他欺骗、攻击、背叛时,展现出了显性的人性污点;然而随着故事的铺展,我们看到了因受种族歧视而扭曲的心理深埋着的隐性的人性污点。

  看起来希尔克是受害者,而同时他也是施害者。我们平时都有这样那样的的牢骚抱怨和痛楚,好像看起来都是受害者,无意识撒旦在背后暗暗的诡笑。

  人性是有污点,只是为了自保,保住生存、自尊心、虚荣心、野心等等等等,不论是求生的本能,还是越界的攫取,人的一生只不过是在满足自己的欲望,只是,规则是谁定的问题。

  影片没有在叙事的基础上延展的深入讨论,而即便在叙事上都显得刻意和故弄玄虚,反而忽略了凭借演员的到位拿捏持续激起观众对于人性的反思。

  两个演员是没的说,霍普金斯与基德曼,我原本以为只是基德曼的激情片,看完后觉得即便都是是脱,也比朱利安摩尔高出不知几个段位。

  看电影不仅讲求时效,也要看状态,就像恋爱讲究在对的时间一样,虽然属于我喜欢的深刻主题类型的电影,本可啰嗦一大堆,可没感觉,何况导演并没有展开讨论,仿佛只是倾诉阴云下的惆怅。

  想起何树青的《雨人》:“我们不是雨人,这没什么可骄傲的,我们只是自我阉割得比较干净而已。我们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正常、安全、体面,前途似锦。我们习惯跟着大部队走,跟着导游走,然后玩一些无伤大雅的小聪明小伎俩。我们知道什么叫‘政治正确’和‘生活正确’。除了投资理财,我们不愿再冒任何别的人生风险。”

  《人性污点》观后感(七):我赦免了你,于是赦免了我自己

  一个古稀老头,一个妙龄女子;一个知名教授,一个清洁女工;两个身份年纪阶层相差悬殊的人之间的感情,很难不让人往情色方向去想,但细看下去才发现这其中的缘由。

  他们都是跟家庭割断联系的人,都是被人背叛和伤害的人,也都是对自己的"罪“深感愧疚的人(教授在种族歧视问题上被同事出卖,为自我实现隐瞒种族出身并与家人断绝往来;美女从小被父亲性侵,年少生活混乱,婚后被丈夫虐待,因大意让自己的孩子送命)。这样两个人,因孤独无依遇见,因对对方的痛苦和内疚感同身受而了解,因接纳对方从而接纳自己而相爱,最后车祸同死,也像极了一块殉情。

  还有什么比这更自在更快活的事。

  《人性污点》观后感(八):真相只有一个

  真相只有一个。但是一传十,十传百,味道就变了。

  有些是人性本恶,有些则是众口铄金。

  人性本恶又可以分2个层次:1、是真恶,故意伤害,2、是伪恶,也就是不经意间已经伤害了对方(比如说了句什么话),自己还觉察不到。这2个层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旁人很难分辨。从2跳到1,就是人性的污点。

  社会是复杂的,伤害也是难免的。朋友之间都可能相互捅刀子,更何况有利益或其他冲突。

  但是不管怎样,真相只有一个。

  有句俗话,身正不怕影子斜,做到问心无愧,甭管别人说三道四。

  以上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人性污点》观后感(九):他是不是摩羯座

  一直觉得自己是只非典型摩羯,实在是与摩羯那种积极向上,勤勤恳恳,坚持到底的性格有点南辕北辙。朋友说摩羯的内心隐藏很深,我好象也看到过类似的说法,摩羯内向,不易展开自己的心扉。我突然就想到刚看过不久的人性的污点。男主用自己的一生去隐藏了一个秘密,即便是最亲密的妻子他也未曾透露过。我想也许他是摩羯座。

  其实细细想想自己也是有摩羯座的特性的,并不是特别喜欢到处去与人诉说自己的感受,即使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有个朋友只要是遇到点事情就开始给不同的朋友的打电话开始倾诉,我有时候觉得这样挺小题大做,有时候我又挺羡慕这样的人,可以随心所欲的把自己的心事张扬出来。

  故事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个隐藏在白人中间的黑人被指控种族歧视,他用他的一生来隐藏他是个黑人的事实,想要获得自由,结果,他却被束缚在其中,从来没有得到过解脱。一个大学文学教授,一个清洁工,两个不搭调的人走在一起,在别人看来,他们也许仅仅追求的是性爱的满足,即使他最好的作家朋友也是如此。但是影片淡淡的透露着,两个人精神世界的暗合。女主去看望一只乌鸦,被告之它曾经飞出笼子,结果被别的鸟类欺负了,浑身负伤的又回到了鸟笼。他们两个都是在笼中的乌鸦,都想振翅高飞,但是却伤痕累累。

  奇怪的是,他们的死没有带给我太多的悲哀,因为至少在我看来,他向她诉说了他的秘密,她拥抱了他,在霎那间,他们了解了彼此,得到了彼此,也许他们得到了真正的解脱,在车毁人亡之前的那一刻,她轻轻的靠在他的肩。

  《人性污点》观后感(十):是顺从内心的声音还是决定让自己虚伪?

  讲述一个成长在黑人家庭的白人小孩,长大后做了某知名大学的教授,却因为在一次客堂上误称一直旷课的学生为"鬼",却遭受了非议,辞去了他一直热爱的工作,理由是旷课的是黑人学生,在美国早期"鬼"这个词代表着黑人、奴隶,是一种种族歧视的符号.可是谁也不知道其实他就是一个黑人,只因为肤色比较浅的原因,他一直自称是犹太人, 他对别人说他无父无母没有兄弟姐妹,结婚后也一直不敢生小孩.一直默默将自己包裹起来,努力在白人世界中取得自己的地位。背负着这个污点成为他一生的束缚,他的结发妻子因为他饱受非议而心肌梗塞去逝,她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丈夫是个黑人这个秘密.教授也没有因为自己是黑人为此做辩解.妻子的去逝让他很受打击,他决定找到一位作家出书,来表达自己的愤怒.作家内森自此成为了他的好朋友,一个常日里受到丈夫虐待和失去两个小孩的中年妇人走近了教授的生活.也许是怜悯,也许是大家都有无法释怀的痛苦,猩猩相吸,互相慰藉着彼此,他们的关系开始升温,可是这段爱情也饱受非议,连他的朋友内森也站出来劝教授放弃.最终他们克服年齡、地位的悬殊不顾一切走到一起,.故事却也到了终结时候了.妇人的前夫一直因为妻子没有照顾好两个孩子导致大火意外身亡的恨,策划了教授和妇人完美的意外车祸.最终内森在葬礼过后找到了教授的妹妹获知了真相,决定写出这个故事,呈现人性的污点!

  教授的初恋就是因为对方得知他是黑人而无法最终走到一起!这是全剧的铺垫,是教授的束缚和悲剧的真正内因,如果真得轮到我的身上,问问我的内心能不能接受一个黑人做自己的终身伴侣?我现在如果说可以,内心里会发出虚伪的嘘声,如果不可以我又感觉到世人异样的眼光。所以从我的角度男主角的悲是一种必然!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条款,教育,人文关怀,却很难真正改 变每个人那深埋在灵魂深处里的固执,影片赤裸裸的,真实的震撼着我。当看到这些文字的你们呢?事情就摆在你面前时,你会接受一个黑人伴侣吗,是发自内心的还是站着说话不腰痛的伪善,也许只有你们自己知道!这些是我肤浅的叙述和个人看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