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琅琊榜》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琅琊榜》经典观后感集

2018-01-16 21:47: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琅琊榜》经典观后感集

  《琅琊榜》是一部由孔笙 / 李雪执导,胡歌 / 刘涛 / 王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古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琅琊榜》观后感(一):向《琅琊榜》主创,制作团队,及工作人员跪谢,我看到了国产剧的希望!!!

  近几年各种雷剧层出不穷内容空泛,制作粗糙,对白矫情,情节狗血,让人不禁生出拍桌子电脑冲动,毁三观无下限。还记得前不久手贱地点开《华胥引》,《盗墓笔记》,《旋风少女》,《云中歌》,《花千骨》.........当我对国产剧感到心灰意冷时候,《琅琊榜》带着严谨的态度,对细节,剧情完美追求,磅礴大气又不失诗意画面,秒杀五毛钱特效,满满诚意,拯救了我们的眼球和大脑,对此向此制作者们跪谢,请收下我的膝盖!!!

  观看《琅琊榜》,我感受到了一部古装历史宫廷剧应有的正剧品格,画面以独特水墨素描手法配以沉韵顿挫,悠扬清朗的古典乐,将中国山水画卷的诗情画意表现得很好,此剧对古代礼仪,服装,语言都有考究,看得到主创们很用心很敬业,演员们演得都很好即使是反派都很喜欢,另外剧中打戏可不是花拳绣腿,密雨惊风,动作很到位。五星顶起。这才是我大天朝应有的电视剧水准嘛!

  谁说小说改编影视剧难拍好,观众要求高?作为原著党表示支持《琅琊榜》,剧本可以改但也要合乎情理,特效可以渣但剧情要走心,不要总想着用大牌明星舆论炒作圈钱,那只是一时的,用心做出质量的好剧自然会红也更长久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像《琅琊榜》的诚意作品,国产剧一定能发扬光大!!!

  《琅琊榜》观后感(二):好剧,会让我们感动

  评论一部喜欢电视剧就像评论自己爱人,难以公平客观。细想,当时之所以能够把这部剧看完,人物的美是重点,不管男人还是女人。最重要的是衣服,都特别合身,看着舒服。还有就是剧情他的设定,原著没看过,大体查看了一下,电视剧比书的评分还高,当然这只是豆瓣。这真是很难得的,孔升导演的认真负责起主要作用。用导演的话说,他只是完成了一个电视剧应该有的东西,却让广大观众充满了感激之心,只怪中国现在的电视剧都太垃圾了,只要有明星,再烂的电视剧都有人看,美其名曰喜欢一个人就要喜欢他(她)的全部。这句话总在爱情里,就特别美好,可是用在其他地方,就特别让人无语。我确实不知道怎么反驳这种深情的喜欢,可是看到国产剧垃圾成这样,心里总是不舒服的。

  复仇的东西总是会很吸引人,可是琅琊榜里的复仇不是一般的复仇,确切的说不算是复仇,只是为了给自己家族平反,还原一个真像。主角的一路走来,也不忘了家国的平安繁荣,不会让自己的平反之路影响到家国的稳定。这种情怀就高明的多,开明的多。虽然梅长苏一直在强调要比敌人更狡猾,更狠,可是,任何时候,他都有一个底线,我觉得他时刻提醒自己,别让自己成为他最憎恨的人。虽然有人说这不是男版的玛丽苏吗,可是我还是喜欢这种有情怀的人物设定。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改变本性,像甄嬛传,也会很优秀。而且这种剧情在中国会更吃的开,可是坚守住自己,去达到目的,不也很伟大吗?记得几年前一部大长今,风靡中国,这次好不容易看到一个坚守自己,坚守底线,用真情去向上的主角,有人就开始说假,不符合现实。也许,中国人经历过太多的斗争,已经不相信真情了,不过就像剧里说的,你可以不去学,但是别鄙视,否则你会被真情打败。说起假,我想,古代霍去病二十岁封狼居胥,现在想来,是不是也太假?男主角虽开挂的多,可是能够自圆其说,这就够了。其实这部剧到了最后,露出了真相,就是保守派和改革派的一场斗争,这就拜托了正义和邪恶的简单区分,改革派做的事阻碍了自己的路,就用残忍的手段,党同伐异。手段虽残忍,但也能说的过去,只是主角一直避免成为这样的人。

  剧里的礼节真好,不知真假,但做的让你认为是真的。特别是除夕夜,吃年夜饭,磕头,给红包。剧里的每个人礼节上都认真,几乎不出错。细致到男女在礼节上的不同也凸显出来了。所以,看起来就赏心悦目。还有个节日就是上元佳节。导演喜欢用乐景衬托悲情,所以上元佳节那一场男女主角相见一幕,短短几分钟,特别感人。说到礼仪,女主霓凰不管见谁都是揖礼,包括皇上,这是常年战场上习惯的吧。可是认出了男主的身份后,做了一个福礼,这个小细节,真实非常美。

  最后的一场攻城战拍的精彩。据新闻上说短短十几分钟的戏,剧组们拍了好几天。

  就像我说的,评论一个自己喜欢的剧,就像评论自己的爱人,看不到缺点了。看到也不想说!

  《琅琊榜》是一部好剧。看这部剧的原因有几个,想看一部电视剧了,豆瓣评分实在是高,还有,对女主角刘涛印象不错。对于审美标准低俗的我来说,剧里的霓凰,宫羽,静妃都很漂亮。也多亏了导演给力,服装好看。对刘涛的认识是几年前《天龙八部》里的阿朱,不算主角的她莫名的火了。然后就是跟京城四少之一的人结婚了,婚礼特别隆重。自此之后没怎么关注她了,她也不怎么演戏了。其实说实话,对于嫁给富豪的美女有种说不清道不明情感,经过我慎重的剖析,那种情感叫嫉妒是的,长的漂亮的女孩儿都跟有钱人走了,怎能让人不心生不甘?由于这种不甘,我还特地的去喜欢那些没有加入豪门的明星,觉得她们不一般,有追求,有想法。可是终归要承认,都不是一般人。找个豪门嫁了吧总比现在满天飞的找个好人嫁了吧强,豪门好分辨,好人难说清。天生的嫉妒心让我几乎忽略了刘涛这个演员,尽管她长得美,演技好,为人也算低调。这次的《琅琊榜》,让我不得不承认,刘涛真是美!霓凰的美,英姿飒爽意气风发。有婚约的林殊梅岭一战,生死不明,林家满门被抄。遂一身军装,征战沙场十年,不婚。掌管云南十万铁骑,守护大梁南境。其实,这部剧没有女主角,一帮男人戏。也正是由于此,女性就像绿树丛中一点红,分外好看。还有里面的痴情女宫羽,妙音坊头牌,名满金陵,却只想守护她的梅宗主——林殊。宫羽的美是安静的,却坚强,以至于那么多优秀的男人入不了她的法眼。记不住这个演员的名字,因为宫羽这个名字太好听了,宫商角徵羽,妙音坊头牌名副其实。宫羽的戏份更少,但一出场就让我注意到了,每次都给人惊喜。对客人的微微一笑,应付牵强。对宗主的深情眼神,演技不错。还有静妃,也不记得这个演员名字,不过我知道她是《伪装者》里的大姐,算不上漂亮,但是耐看,可能年龄大的原因,相对于我。这都是正面女性角色,反面的也都很美。戏里戏份最多的应该是梅宗主——林殊,胡歌了。演戏真好,帅气。不知道说什么了,对于男演员,一向不知道怎么夸,就这样吧。他跟郡主霓凰的爱情真实荡气回肠百转千回,十二年后,好不容易相认相守,却瞬间生死两别。其实一开始我就预料到梅宗主会死,开挂的太厉害,多智易夭,夭折的夭。

  最后想说,莅阳长公主真好看,完全没有了十几年前朱七七的痕迹。那时候的朱七七虽贵为女主角,可是人气上完全败给了配角的白飞飞王艳,王艳当时太美了。没想到十几年不见,越长越漂亮了,而且演技更好更高了。

  《琅琊榜》观后感(三):最近沉浸在了琅琊榜中

  1、《琅琊榜》重新唤起了对古装剧的兴趣。上次是《甄嬛传》,也有几年。从演技配乐制作甄嬛传的确更精致,但从立意、格局,琅琊榜更有代入感,剧情更精彩。刚刚看完时候,的确会忧思忧虑,觉山河寂寂,如鲠在喉。

  大多数古装剧往往局限于宫廷内,或是后宫纷争上位,或是帝王轶事,琅琊榜跳出了狭窄的皇家宫廷范畴,既有庙堂之高,又有江湖之远,囊括了君臣、父子,兄弟、亲族诸多关系,几条线索逐渐剥开,精彩同时又有内在说服力。《琅琊榜》并非男版《甄嬛传》,其格局更大,梅长苏与靖王谋略并非权力阶梯的攀爬,而是真相的追逐。

  赤焰与祈王案作为主线,七万英魂冤死梅岭,尸骨无存,天地为墓,剧中逐渐触及到此事真相。梅长苏从地域中归来,被旧人所识的过程成为一个个动人之处,先是霓凰,再是静妃,靖王。剧中感情线也拿捏得当,戏份不多,却很足。各个暗线呈现恰当,如梁王、言阙与林燮的前朝旧事,璇玑公主与夏江旧事,莅阳长公主往事,静妃楠树这一梗……

  2、梅长苏与林殊的冲突与对立渲染了更多动人之处。“金陵城最明媚少年”林殊,家世煊赫,父亲身居要职,母亲是长公主,他是太皇太后最喜欢的孩子,同时又是天才少年,文韬武略,策马风流,是黎崇老先生得意弟子,十几岁上战场即用兵如神。太多煊赫耀眼,而一朝蒙冤,烟消云散,本身即痛心又惋惜。所幸留下无双才智还魂梅长苏。

  梅长苏是江湖一介布衣,身体孱弱的江湖盟主,病弱书生,为鸣冤而生,却又有胸怀天下的格局。虽说其自称“我是从地狱里爬出来的,血液里都带着毒”,但梅长苏所做的事却都是很有原则,霁月风清,并非仅仅“搅弄风云”,而比任何人都更坚守,对无辜受害者也比任何人都更关心。比如私炮坊爆炸后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受灾百姓,宁国候事件后对萧景睿的愧疚即对其在南楚的暗中照顾。

  梅长苏可以说是理想主义化身,而这种理想主义并非政治洁癖(前期的萧景琰有些政治洁癖),而是有力量的。经历过黑暗的梅长苏有摧毁黑暗的力量,也有黑暗没摧毁的赤子之心

  而梅长苏最后又回到了林殊,生命终结在北境战场上。梅长苏的内在认同始终是家国天下,征战沙场的男儿,无奈病骨一身,如其所言 “你知道我这双手,以前也是挽过大弓,降过烈马的。可是现在只能在这阴诡地狱里,拨弄风云了。”最后回到林殊的身份,对其也是幸运

  3、梅长苏与靖王间戏料最足,如珍珠这个细节,水牛的称呼,梅长苏不经意流露的动作,而前期萧景琰对梅长苏的误会与偏见,使在“纵使相逢应不识”之外多了复杂的关系。

  让我想到刘过的词: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都是新愁。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4、梅长苏主角光环的确耀眼,几乎无所失手,想整谁就整谁。前期其十二年心力交瘁的筹谋只为这两年,再加上林殊本来就是无人能及的天才,使主角光环也具有合理性

  但各个配角也都有特点让人喜欢。比如静妃,深宫之中隐藏的绵里藏针智慧,比如萧景睿与言豫津,以及言阙、甄平、纪王爷、穆小王爷、飞流等等,都让人喜欢。

  5、想不出除了胡歌谁还适合梅长苏了,一介白衣的孱弱书生,背负深仇又胸怀天下,表面风平浪静的谋士,易容后归来。这和胡歌本人经历形成互文,赋予了梅长苏生命。

  王凯的靖王好几处红眼都觉得有些像刘烨的蓝宇,特别是水牛那儿。靖王嗓子真好。

  《琅琊榜》里刘涛可真好看,无论是女儿装束的温婉,还是一身戎装的英气。比在《芈月传》里面好看太多了。

  陈龙的蒙大统领,小飞流吴磊,喜欢。

  《琅琊榜》观后感(四):于无声处听惊雷——《琅琊榜》49集亮点

  《琅琊榜》电视剧第49集播出后在原著党中引发了很多争议,窃以为剧中新增的夏江指认林殊、靖王在对质时得知真相的原创情节,从前情铺垫到化险为夷的整个过程中确有一些不足,有的重点交代过于简略,有的非重点略显冗长,有的地方存在漏洞,有的地方则过于突兀。然而改编后的情节亦有不同于原著的亮点,在此谈一谈笔者的感受。

  片尾曲《风起》的开头部份,有一个场景是在大殿门口,梅长苏被人扶着离开,靖王却在身后僵立注视。在什么样的情形下会发生萧景琰明明很担心梅长苏,却没有任何表示的状况呢?我在最早看到这个画面时,联想到的就是原著中梅长苏知道景琰已经发现他的身份后的描写:

  “骄傲而又任性地林殊不能想象,有一天景琰会奔过来扶住自己软泥一样虚弱无用的身躯,用同情和怜惜的声音说:“小殊,你没事吧?”

  不能想象,也不能接受。所以他逃避,想要快些离开这里,回到苏宅冷静情绪后,再慢慢地想,慢慢地做决定

  ……

  萧景琰的手臂,仍然静静地伸着,没有丝毫地晃动,梅长苏苍白地脸上一片漠然,但最终,他仍是抬起了右手,按住稳稳停在面前的这只手臂,当作支撑慢慢站了起来,等他稍稍站稳,那只手便快速收了回去,就好象根本没有扶过他一样。”

  事实证明,这个场景果然出自此处,尽管情节和原著有很大不同,却表达了相似性格心境

  剧中的场景更为完整:萧景琰的视线就一刻不离的停留在梅长苏身上,看到对方虚弱无力的样子,明明担心已极,却僵直着身体,伸不出手去搀扶,只能眼睁睁看着他被别人扶走,自己却像脚上生了钉子一般迈不出半步,而梅长苏,自始至终没有看过他一眼。

  短短几个画面,浓缩了许多内涵,好像电影的手法。

  很多观众将这一幕与林殊霓凰相认、聂锋夫妇重逢相提并论,认为它对人物情感的刻画不充分,不如另外两场戏感人、催人泪下。或许他们并未意识到,景琰与林殊的相认,与另外两场相认戏的情境与人物心境截然不同,后者是劫后余生、喜极而泣,前者却是相对无言,欲哭无泪。

  从梅长苏走出殿门开始,就给人一种摇摇欲坠、随时随地会倒下的感觉,造成他如此心力交瘁的原因是什么?仅仅是殿上的惊心动魄吗?诚然以他的身体状况,殿上发生的一切会造成很重的身心负荷,但也绝不至于那般失魂落魄——当初他在悬镜司煎熬数日,被人救出后虽也狼狈倦,却仍气定神闲地面对夏江的挑衅,回到自己府上才吐血、倒下。

  让梅长苏几乎连多支撑一刻自己的身体都赶到吃力的原因,是萧景琰知道了真相。

  萧景琰知道真相后会有多么难过和自责,梅长苏对他就会有多深的愧疚和歉意。说什么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谁也不欠谁,道理人人都懂,但就像萧景琰不会因为“自己不知道对方是林殊”就不难过不自责一样,梅长苏也不会因为“这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不愧疚不抱歉。

  而此时此刻的梅长苏也不知道,要怎样以这样一副病弱的姿态,去面对曾经一起赛马、一起比武、一起狩猎、一起征战、一直铭记着自己英姿飒爽的样子的好友,更不知道,要怎样以一个叫搅弄风云、算尽人心的谋士的面目,去面对一直怀念着那个率真、明亮得不带一丝阴暗的小殊的景琰。割铃断义那一日,他以那样的孱弱的身体跪在这个人面前,近乎哀求的呼唤,当对方什么也不知道,他可以当做往事一桩,云淡风轻,可如果景琰知道这个人就是林殊,让林殊怎样去面对那样的自己?

  更重要的是,连梅长苏自己都不知道怎样面对的这一切,景琰又该去怎样面对?

  是愧疚和无地自容,让一刻之前还在殿上临危不乱、侃侃而谈,泰山崩于面前而色不变的江左梅郎,在走出殿门的那一刻就仿佛被抽走了生命中所有的力气与勇气,甚至不敢看好友一眼。

  这一幕出现在剧中,比相似的情节出现在小说中,更为沉重。

  小说里,梅长苏是在与景琰、蔡荃、沈追聊天的过程中察觉到景琰已经知道他真实身份的,他当场就选择了告辞离去,连蔡荃、沈追的眼光都无暇顾及,只想快些逃离好友的视线。

  但在电视剧里,当梅长苏明白再也瞒不住好友的时候,他却无路可逃,也不能逃。他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失态,还必须在好友的注视下,巧言舌变,覆雨翻云。

  景琰的注视下每多停留一刻,他的内心的绝望就更加深一层,等到他离开大殿时,情绪的积累显然已非小说中的情形可比。

  我在这里用了“绝望”一次,小说里众人猜测发生了什么事让梅长苏如此失魂落魄时,蔺晨说“若是今天太子突然死了,多年心血付诸流水,那还差不多”,这种情绪不就是绝望?虽然只是很短的时间,但那一天的梅长苏的确实感到了绝望——令人绝望的愧疚和无地自容。

  梅长苏走出殿门那一刻的无助,与他在大殿上的沉着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更有冲击力。他需要何等的坚强和隐忍,才能保持完美的镇定从容,谈笑自若,与最凶狠的对手周旋直至将其置于死地?这种鲜明的对比,将人物的坚忍反衬到了极致,以致于令人震撼。

  而萧景琰站在他身后,想着从“骄傲张扬、争强好胜,从不肯低头认””喜则雀跃、怒则如虎,从未曾隐藏自己内心任何一丝情感的赤焰少帅”,到“低眉浅笑。语声淡淡,没有人能看透他所思所想”“总是拥裘围炉。闪动着沉沉眸色算计险恶人心”的白衣谋士的变化过程,“根本无法去想象”,“一想,就是比无星无月的夜色还要深沉黑暗的痛苦”。以上引号部份皆出自《琅琊榜》小说,却完全符合画面中传递出的人物心境

  原著中,因为没有人其他人在一旁,萧景琰向跌倒的梅长苏伸出自己的手,在后者借力站起之后就立刻收回去,而在剧中,因为有蒙挚赶到,所以他根本没伸手,只是僵直着身体,看着摇摇欲坠的好友在他人扶持下离开。

  有观众抱怨景琰的表现太冷淡,抱怨他无所表示,抱怨他事后没有去探望卧病的梅长苏,但只要你读懂了这一幕,你就会明白,他的冷淡与无为,是源自与理解和体贴。他知道自己伸手去扶会让好友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也明白对方还没有心理准备面对知道真相的自己,所以就算再难过,再担心,他也只会默默目送对方离去,默默等待着对方愿意面对自己的那天。

  这一幕,没有狗血,没有煽情,观众说不够感动,不能落泪,而我只觉得欲哭无泪。

  这一幕,没有语言,没有面部特写,但只凭两个人的身体语言,仍能读出他们心中的惊涛骇浪,读他们深沉的悲哀,与彻骨的寒冷。也许只有萧景琰没有伸出去的手,才是这一幕里唯一的温度,最深的感动。

  许多观众不能体会,或许只因它承载的情感过于深邃。

  天若有情天亦老,于无声处听惊雷。

  关于“殿上指认”情节的存在价值

  撰写本文过程中看到一些评论,质疑新增加的“殿上指认”情节的存在价值,借此也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原著在九安山一战之后,对主角梅长苏的刻画便基本集中情感、品格方面,对此前以浓墨重彩呈现的这一人物的智慧与胆略的刻画变得很少,虽然最后有重回战场大显身手的设定,毕竟一笔带过,这有份量的情节几乎没有,这也造成了原著从九安山一战之后的情节便趋于平淡,缺乏高潮。也许对小说读者来说,故事进行到最后阶段更关心的是旧悬念的解决,有没有新的悬念已经无关紧要,但对电视剧来说,从从九安删之战到大结局为止,中间只有靖王、林殊相认这一个高潮,却实在有可能撑不起收视。

  当我带着“希望每天的收视和点击率都比前一天高,希望每天的情节都更精彩”的想法,一边追剧一边对照进度重看小说时,“主角从九安山之战后半段开始好像就没有特别精彩的表现了”这种感觉变得很强烈,特别是电视剧又将原本展现梅长苏胆略的情节转给了言侯,将展现他智计的情节转给了蔺晨,越发削弱了这一人物在收官阶段的精彩度,如果不增加一点有份量的相关情节,则作品对梅长苏智勇的刻画不免给人以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的感觉。

  因此,在九安山之战后、大结局之前,再为梅长苏的智慧与胆略安排一个舞台,而不是让观众对主角的关注只能专注在情感、品格方面,当是有其价值的。

  其次,原著中安排夏江逃狱成功,却没干成什么事,又被抓了回去,处理上亦有草率之处,剧中新增夏江指认林殊的情节,可以减少观众对“反派能力不足”的质疑。电视剧中,夏江无疑是梅长苏遇到的最棘手的一个对手,从卫峥案,到利用春猎谋反,再到殿上的指认,他每一次出手都逼得梅长苏置诸死地而后生,如果说梅长苏在遇到夏江之前顺风顺水,那么他与夏江的历次较量都步步惊心,这是因为他过去一直处于“敌明我暗 ”的有利位置,而遇到夏江之后,形势倒转,从卫峥被捕、宫女挑拨、誉王身世到童路无意泄露火寒毒之秘,他本身变成了明处的靶子,对手却每每在暗处出其不意的出击。殿上指认这个情节就是夏江又一次从梅长苏意想不到的地方出手,攻其无备,几乎将其逼至绝境,而梅长苏在敌暗我明、仓促应变、极端被动的情况下,仍能临危不乱、扭转乾坤,因为有了“魔高一尺”,才更能显出“道高一丈”。(靖王敢倒掉酒,就是认定皇帝已经相信苏哲不是林殊,不会只为了”宁错杀不错放“而父子决裂)

  第三,殿上指认的这段情节,展现出了靖王与梅长苏日益增进的默契。从卫峥案开始,一直有观众为梅长苏抱不平,认为靖王只珍惜他和林殊少年时代的情义,却不珍惜梅长苏对他倾尽心力的付出,即使后来知道林殊身份后补偿再多,也不能改变他有意无意的偏见、排斥令梅长苏愈加厌弃自身、愈加“不把自己当人看”的事实。而在殿上指认这段情节里,虽然靖王已经在心里确认了对方就是林殊,两人间表现出的默契却是独属于萧景琰和梅长苏,而非林殊的,因为无论是林殊,还是认识梅长苏以前的萧景琰,都绝不可能以那样的方式和政敌周旋。

  虽然梅长苏无法再像昔日的林殊般在战场上与好友共同驰骋,但他们却能在另一个战场上以智慧并肩作战,靖王在突如其来的震惊与险恶的双重夹击下,没有失态,没有冲动,他冷静、克制的配合梅长苏,与之联手上演了一场绝对反攻的精彩好戏,这样的景琰,不正是梅长苏两年呕心沥血的成果吗?他们在这场看不见刀光剑影的战斗中的惊人默契,当可宽慰许多为梅长苏不平的观众——那一刻与景琰心有灵犀的并不是他少年时代的好友,而的的确确是那个为他殚精竭虑两年的谋士。

  《琅琊榜》观后感(五):另类基督山伯爵

  昨天晚上看完琅琊榜,结尾有点迂,胡歌应有的戏份被皇帝抢走了。因为是一口气看完的,所以觉得结尾太意外了。在他们策划陛大寿时候摊牌,我脑中走起了钢炼的约定之日的BGM,大气磅礴,洋洋洒洒,激动不已,但是后续疲软的戏剧冲突让我大失所望,结局的临危请命确实能反应人物,把复仇主题拉回正剧主线,确实不易。本剧改编自基督山伯爵,是2015年很应景的改编电视剧,将复仇报恩主题加入夺嫡的剧情,确实很接地气。胡歌的演技撑起了全剧,但撑不起梅长苏:梅郎作用他军事知识中的诡道,在结合对各个贵族的人性分析,一步步完成复仇与报恩计划中,感觉不到有多少愤闷,一身杰出的军事才能却只能用在这等小事,是多么的怀才不遇,多么的大才小用,我没有感觉到。在高三时候我看完基督山伯爵这篇复仇名著,感叹主人公的复仇之神。反观改编,确实在琅琊阁主的分析下,复仇完成后的林殊确实有可能走上自我终结的道路,但是他并没有,我就得出结论了,梅长苏的目的是平反,而不是复仇!所以他称不上复仇之神

  《琅琊榜》观后感(六):琅琊榜

  制作精良,思想精湛,艺术精深;在虚拟的空间里传递着历史的精神力量!胡歌在飞天奖上的获奖感言十分中肯。不过由于小说是从女性视角出发,虽笔触细腻,文风清雅,但权谋强弱不定,苏哲的人设过于万能等问题仍然是客观存在的…比如苏哲在还是林殊时候属于武能挥剑定乾坤的角色;在成为苏哲之后属于文能妙笔安天下,一掷可决生死的角色。

  鉴于整部剧情节跌宕起伏,情感荡气回肠,尤其是父子之情,君臣之道以及心系家国天下的情怀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拉高了观众的审美水准。胡歌也把一个霁月清风的孱弱谋士演绎得入木三分,霓凰、飞流甚至谢玉、夏江的出色演技同时从侧面将苏哲的形象立体化!故终归还是瑕不掩瑜的

  《琅琊榜》观后感(七):心中之最

  看到40多集的时候就暗暗决心等全都看完之后一定要写一篇特别特别长特别特别良心的剧评。等到真正结束之后,一脸泪水满腔情感,却一句话也写不出来。入戏太深直到又刷了一部电影几集美剧之后才缓过来。因为王凯去看的剧,最终爱上了胡歌。谢谢微博的各位在过去的一个周里忍受我停不住的刷屏。

  记得几天前发的那条微博,这是我心中的电视剧之最了。不是国产剧之最,是电视剧之最。一直以来作为一个古怪的处女座,我对影视作品的审美自然也是刁钻。不看韩剧很少看日剧不做评论。一直以来刷口碑很好的美剧英剧,一直以来也对国产剧很少提的起兴趣,在小说改编影视作品霸占荧幕的年代,处处充斥着超高人气和粗制滥造,这些剧有些确实是好看的,但也仅仅停留在“好看”罢了。在《琅琊榜》之前,我心中的国产剧之最一直都是《甄嬛传》。在《琅琊榜》之前,我心中的电视剧之最一直都是《Friends》。

  《Friends》之所以成功,在于很多人都把剧中的人物当成了真正的朋友,看他们一路走过了十年,看他们一点点成长。而《琅琊榜》的成功,之一在于这部剧刻画了多个活灵活现的“人”,不是角色,而是生活在一个架空年代的一群人。很多影视作品会过分夸大男女主身上的正气,将反派描写地过分龌龊。但是《琅琊榜》没有。每个角色都是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悲欢爱恨。

  先说让人恨的牙痒痒的夏江。确实是忠心耿耿的夏江。最初设计诡计陷害祈王,不过是因为他上谏皇帝,要撤掉悬镜司——那是夏江的家,夏江的心血,夏江终其一身为之奋斗的地方。他这么聪明,为自己留了那么多的后路,一条一条被梅长苏拆掉之后,怎可能不崩溃?最心疼他的地方大概在于,一个头发已花白的老人,是真的被“冤枉”关进了天牢,临死前见到亲人的时候,只留下了两个字——儿子。双眼通红,却终究无话可说。

  再说谢玉,只有四个字评价谢玉——堂堂男儿。明知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一直养着,也一直利用着。他本来是个不把天道放在眼里的侯爷,大敌在前也是不屑喝道:“你以为能吓得住本侯吗!”,然后镇定的调兵遣将。他是可以赢的。可是他做的这一切,既然长公主不在乎,他已无心在乎。可是我对他印象最深的,不是没有侧室,不是对长公主的真情,而是他失败之后说的那句,我辅佐储君,难道有错?

  之二,便是以梅长苏、林殊影射出来的正气和情怀了。

  他是恨梁帝的,可是最终在他走出大殿,身后的老皇帝跪下的那一刻,他却是流泪了。没有打败皇帝的喜悦,也没有洗冤的轻松。他的仇恨和智谋足够让他起兵反叛,他有无数条捷径可以走,可是他最终选择了以林殊的身份,战死沙场,保家卫国。

  当时朋友剧透说,梅长苏最后死了。一刹那我记起来了《告别天堂》里面的一句话,当时天杨江东看完《霸王别姬》程蝶衣自刎的那段,天杨说了一句“这就对了”。是的,这就对了,程蝶衣不该活着,梅长苏也是。这样的人,是没有办法活着的,他的存在就不是为了“活着”。

  之三就是剧组的处女座情节,对细节的把握到了强迫症的地步。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梅长苏为何要用火盆去烧六部的牌子?个人的理解是,因为“赤焰”军。在这部剧里,观众是找不到任何一帧没有意义的细节的。

  之四,终于写到之四了。演员的敬业。也就是因为这个爱上了胡歌。最近一直在看他的访谈和上过的节目,谦逊、有礼、低调、敬业、高情商,经历过生死的人总有一种与旁人不同的洒脱和通透。我一直不是一个以貌取人的人,胡歌实在算不上外貌特别出众,却是演艺圈里一股清流。对这样的人最大的尊重,大概就是多多关注他的作品了吧。好多采访没说几句就扯到他的车祸,一遍遍揭开旧事,就算他可能已经看淡,也能机智作答,可是还是心疼我胡。

  最后,借用朋友的一句话,希望有生之前能看到超越之作。希望国产剧也能引领一个新的时代。

  《琅琊榜》观后感(八):写给那些黑琅琊榜的人

  琅琊榜确实存在缺陷,前期铺垫太长,且很多剧情没有展开,导致剧情看起来有些平淡,或许9.2分是高了,但虚高的部分是我们对电视圈努力做好剧的一种鼓励,就像制片侯说的,其实他们只是在中规中矩的做好一部剧而已,可是当单下圈钱的电视圈里,却显得那么的难能可贵,这不是一种讽刺吗?

  看看现在的电视圈,好剧不是没有,当没有观众去肯定,去支持,导致现在大多影视制作公司都去翻拍小说,用小说IP+当红艺人圈钱,可是回想之前的小说改编电视剧,制作水准都不尽如人意,因为在他们看来制作没必要花太多钱,小说粉丝和男女主演的粉丝已经可以撑起收视率和点击率了,即使骂声不断,可是他们不在乎,因为钱到手了,说到底,是观众助长了这种恶风气。

  所以再遇到一部良心的小说改编剧的时候,我们才会去推崇,去夸大它的优点,因为我们真的不希望有一天没良心剧可以看!!!至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告诉影视制作公司,观众不是傻子,也有自己的审美底线,不要拿垃圾来圈钱来敷衍我们。

  《琅琊榜》观后感(九):吐槽来了——梅长苏?杰克苏!他离甄嬛还差无数个后宫

  我很严肃的问了媳妇一个问题:如果电视台再重播《琅琊榜》,就像《甄嬛传》、《大宅门》《士兵突击》《潜伏》《亮剑》,你还会不自觉的随便哪集都跟看吗?

  她想了想说:这个……如果实在没事儿可以看看……

  又补了一句:毕竟还有胡歌嘛。

  我想说的是纵然豆瓣评分居然逆天到9.3,但《琅琊榜》终究无法成为文中提到的其他国剧经典的高度。

  为毛捏?其实最大的问题恰恰就在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男猪脚——梅长苏身上。

  梅长苏是什么人?

  第一个身份是——江湖人

  江湖最大帮派江左盟盟主,这个江左盟有钱有势有人才有技术,可以说要啥有啥,而梅长苏不到30岁就是已经是这个在野党说一不二的领袖了。

  江左盟的背后是个更神秘更NB的组织——琅琊阁,是类似于民间的CIA、FBI,专门搜集各种隐私和情报,但他比CIA还牛的是甚至能预测未来,所以随便打个喷嚏,金陵帝都就要抖三抖。

  说实在的,有这地位,还没有那么多操心的事儿,这江左盟的盟主比当个皇帝还要爽吧?标准的成功人士啊。

  第二个身份是——复仇者

  当年赤焰军的少帅,为了沉冤得雪重回帝都,围绕在他身边的,是各种郡王、亲王、公主、郡主、禁军统领……,要文有文,要武有武,这些王公贵族都死心塌地的支持他,拥护他,没有半点顾虑,这样的众望所归人心所向,我觉得就算他造反估计也行,放在现代选个美国总统也是没有问题的。

  第三个身份——有情人

  梅长苏不光智商高,情商更高。他做人原则是有情有义,重情重义,所以霓凰郡主痴心不改,宫羽死心追随(简直就是娥皇玉英啊)

  更重要的是好基友,那个傻白甜靖王,两人的各种韩剧男女主角的桥段频频——“欧巴你好像原来那个他”、“我为了你愿意牺牲一切”、“情深至此为何还有如此误解”,不过最后当然是CP相认+在一起的飙泪大结局。

  有这三个身份,梅长苏在剧里就是碾压就是逆天啊,就是开了外挂的半仙之体,可是且慢,这不就是最典型最严重的杰克苏式的人设么!这样的复仇虽然大快人心,观众看着是爽了,可是这样的过程没有失败,没有背叛,没有离殇,一切都那么合情合理,顺理成章,这样的角色设定已经注定了《琅琊榜》在文学性上的平庸和失败。

  梅长苏其实只是《琅琊榜》中杰克苏癌的典型,回想剧中人物无论是好是坏,他们仅仅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一面,蒙大统领从第一集蠢萌到最后一集,靖王从第一集犯傻到最后一集……好的文学一定是展现人物的多面性,一定是挖掘人性中隐藏最深的东西。

  而这恰恰是《琅琊榜》的死穴——文学性差。

  其实说穿了也没什么,就是编剧犯了一个所有编剧都最容易犯的错误:太爱自己的主人公。不舍得把主人公的命运置于最诡诈的漩涡中让他们无法自控,不舍得让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牺牲本性,甚至拿出一部分灵魂与魔鬼交易,不舍得用最冷峻的眼光透视他们性格中最致命的弱点,以至于到最后大家都想握着梅长苏的手由衷的说一句:梅同志,你最大的缺点就是太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啊!

  都说《琅琊榜》是男人版的《甄嬛传》,但实际上从剧本和人物的角度来说,前者较之后者还是远有不及的。甄嬛从一个不谙世事只求自保的低等嫔妃,到权倾六宫弑君夺嫡的皇贵妃,她经历了什么?她经历了失宠复宠、经历了痛失爱人、经历了好友背叛,是这些伤痛让她成长让她学会了权谋学会了斗争。而梅长苏呢?每次出来捣乱的,也只能是他的病情,所以每次出事儿被坏人钻空子,也都是他卧病期间人事不醒,难怪蔺少阁主最后要感叹:终于知道长苏为什么这么累了。

  最后再提提反派,也实在很可怜的反派,被编剧设定的太弱了,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就不说谢玉夏江这些小咖了,要军队比不上靖王加蒙大统领,要江湖比不得江左盟,要智商被麒麟才子步步料破,啥资源都没有,简直就是剧里面的“弱势群体”了。

  但他们不是终极BOSS,所以也不重要。反派最大的问题,其实也就终极BOSS——梁王。这位被设定为多疑狠毒饱经风霜的帝王,表现出来的却没有丝毫的城府,喜怒哀乐皆形于色,而且表现出了各种胆小无能,一举一动不仅梅长苏能知道,连什么太子誉王也都心知肚明,这分明是智商是硬伤啊,当年言候和梅长苏他爸拼死辅佐就是这么个货色?自己瞎了眼吧?这直接导致了最后的大高潮,金殿对峙逼宫平反,变得丝毫没有悬念。

  吐了这么多槽,还是想说一句:纵是如此,《琅琊榜》还是很好看的,好到多年不曾追国产剧的我,居然每天晚上准时换台,即使在住院手术期间,麻药还没完全过去,也没落下一集。然而,因为有了以上这些在剧本甚至小说文本建立时就已经埋下的恶果硬伤,所以,它只能成为一时的话题,只能用于对比《花千骨》《云中歌》这样的烂戏,而注定无法成为代表一个时代的国剧经典。

  《琅琊榜》观后感(十):琅琊榜之(十)向死而生

  《琅琊榜》是梅长苏一个人的史诗,是一场撕心裂肺版的成长。林殊/梅长苏,肩负的是祁王这个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理想:忠诚、信念和情义,这是情怀。这种单纯的情怀,正是我们现实中不断失去却被一直追求的。基于这种情怀,小说也好,电视剧也罢,很多被批评的点似乎都有了原谅的理由。

  “遥映人间冰雪样,暗香幽浮曲临江,遍识天下英雄路,俯首江左有梅郎。”

  “一个容颜清朗,身着月白文衫的年轻人悠悠然靠在一张软椅上……他抬起眼睛,微微地回了一笑,淡淡浅浅的,却让人突生一股月白风轻之感。”“面色过于苍白,气息不稳,明显有体弱不足之症”

  “琅琊榜首,江左梅郎。得之可得天下”

  梅长苏的出场:琅琊榜首,江左梅郎。传遍江湖。其人未现,其声先扬,其势先发。三寸口舌间使公孙家族避祸江左得完归,江左盟跃居江湖第一大帮,江左梅郎长踞公子榜榜首,别院待客照殿红,麾下纳琅琊高手榜第七的季大侠……其才其财,其势其实,口耳相传之间,一个江湖霸主的形象跃然纸上,气势胆魄智慧手段兼具。描写具体到细节,胡公胡婆入江左界,一曲传檄金令便逼退数十黑衣死士,其威可见一斑。在很多小说中,这样的背景身份,除了读者非常注重的外貌还未具体有描述,江左梅郎可谓不折不扣钻石王老五一枚。按照一般的套路,非池中之物的如此人,无不风度翩翩剑目星眉武功卓绝,往江湖擂台上一站,绝对是个砸死人的大坑,羸弱文士VS江湖霸主,这样的对比实在让人咋舌。不过也正是这样,方凸显了江左梅郎的厉害之处,不过更加震撼人的是“得之可得天下”。琅琊阁一语惊天破,这位江左盟宗主的悠闲日子可算到头了。从江湖到庙堂,引起的明涛暗涌无数。这样的设定,符合很多小说中大神的出场,也算为之后大神的神发挥做铺垫。然梅长苏之后的表现,却似未走这寻常路。到金陵,会大梁第一高手蒙挚,见太皇太后,掌郡主文试……桩桩件件似乎都是被动地接受,加之梅长苏平日里细节如常人的刻画,没有大神俗套的“酷炫狂霸”式描写,居然让人对之后击退百里奇,选靖王主君也有了一种“被动而为”的感觉。加上作者开篇笔墨还是谋大局为主,梅长苏在重磅引入之后,反倒有了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当然这和作者对梅长苏这个“病弱文士”的一眼定义也有关。行文初期,梅长苏处于斗争的幕后,精妙的笔墨尚在铺垫,梅长苏的智慧筹谋也做闲笔一带而过,让人往往在看见一个事态的结局之后才对之前的“闲来一笔”有所惊觉:妙!行文至后,对梅长苏越来越多的“病弱”得随时要飘然仙去的日常描写,也让这个人物更加轻飘飘了起来。往往草灰蛇线伏延千里,更加凸显了梅长苏的智计无双淡定从容。不得不说,梅长苏这个“病弱文士”的设定,不但迷惑了文中对手,亦激起了读者的母爱。对于那种对庙堂的吐血规划苦心筹谋,或许很多的人还是希望梅长苏,能够回到他那个已经拥有庞大势力的江湖,做一个江湖逍遥客:望江湖负手数青峰,淡看水云间。

  梅长苏看似是被无辜卷入,无奈选择,然退百里奇,暗择靖王为主,明投誉王麾下,庆国公案荒园案换囚案朝堂辩论……桩桩件件,看似被动的无奈选择,却都有着江左盟这位宗主的或推波助澜或引蛇出洞,朝堂尚书,六去其五,可怕!只一年有余,更加可怕!梅长苏行事,轻巧一笔便掀起滔天巨浪,以至于看文的时候,常常对长苏还没有结果的一个举动冥想其深意好久,大概有点秦般若附身了。而梅长苏所谋,我认为最精巧的不是如生日夜宴案这样的环环相扣的筹谋,不是借朝堂辩论顺势扳倒礼部尚书,也不是击退百里奇这样的运用既定计划获取不一样的结果,更不是营救卫铮一事中的临阵决断借力打力,而是“这个人是谁”,问题的答案很快就被查了出来,原来苏哲就是天下第一大帮江左盟的宗主梅长苏。这个答案令大家非常满意,似乎可以解释很多东西,所以并没有一个人再继续追问:“那梅长苏……他又是谁呢?”幕后还有幕后的后招,大招,这才是梅长苏谋略中最闪光的部分。因为梅长苏身份的不同,一步不允许踏错的位置,才致使梅长苏必须要将“后路”留好。梅长苏不仅仅是梅长苏一人,他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过大的压力过沉重的担子让梅长苏必须如此。谋定而后动,破亦有后招。解开了就不再继续,利用人的思维盲点,将自己所要保护的护好。当然,这是最保命的大招,在其他筹谋之中,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设计,足让人为之倾倒。梅长苏所谋的局,靖王上位坦途;所谋的人,算计险恶人心利用人性弱点达到利益最大化(谢玉套话藏取证这一关键,附捎上夏冬暗听,得一潜藏帮手;其实推景琰上位,又何尝不是利用了景琰对当年旧案的执着);所谋的事,旧案昭雪。到底哪些是顺势而为哪些是早有筹谋甚至将势力影响到南楚,十三年殚精竭虑,要布下多少势力造就这一明局暗局,才能让其豪言对主君:谋士有我一个就足够了。无双智计,对风起庙堂,浅眉低笑,轻指微弹。

  《琅琊榜》一中,明线是梅长苏入金陵扶助靖王上位,斗誉王扳太子,暗线则是那若隐若现的过往一点点被揭开。没有人可以逃脱过去的束缚。那些被遗忘在历史沙海中的人与事,总有人记得,这不是强权可以消除的。然而就在他们相互擦肩而过的那一瞬间,梅长苏的嘴唇突然动了几动,吐出了一句语音极轻,但语调却极其严厉的话来:“叫他们两个都给我回去!”这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描写,正式揭开了往事的迷障:从蒙挚夜访的描述到择靖王时长苏的自白,从故人的回忆到旧部的一一出场,从只言片语的描述到密室的完整回顾,一段惨烈的过往展现在眼前,还有那一群风华绝代却冤死的人。“小殊啊,”太皇太后口齿有些不清地问着同一个问题,“成亲了没?”年迈的太皇太后这一声“小殊”激荡了的不仅是梅长苏,还有我们这些看客。当迷雾渐渐揭开往事浮现,才惊觉,这年过九旬的太皇太后的心中,这一直念念不忘的人是有多少的惊才绝艳。这段描述,神来一笔,艳惊四座。用交替着的间或,将读者的视线偶尔拉回十三年前,寥寥几笔却震撼人心。还记得十八岁那年的他,分手时灿烂明亮的微笑,和苹果般红润健康的脸。十二年岁月如水而过,迅忽间恍然回首,竟已如前生。赤焰军的少帅就象个小火人,能够雪夜薄甲,单骑逐敌上百里,擒回营后丝毫不见瑟缩之态。已下定决心撤掉赤焰军的梁帝,绝不可能留下那个十三岁即上战场,奇兵绝谋,纵横往来有不败威名的少年将军,为自己埋下隐患。

  关于林殊的描写不多,却足够震撼人心。天之骄子,天纵奇才!仿佛一凝眸间,那个有着明朗笑容的少年正手握长枪策马而来,张扬却不张狂,自傲却不目中无人,率性却不蛮横。

  作者所塑造的这个人物,让梁帝忌惮到必须除之后快的少年,不知道是不是受了霍去病的影响,总让我在脑补时出现那个十七岁征战大漠二十二岁就以彪炳战功受封大司马的霍去病。

  “一身能臂两雕弧,虏骑千群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说的不仅是霍去病,也可以是林殊。故人的怀念更加加重了这一角色的分量,萧景琰的执着不忘历历在目:“聂铎也是主营的人……那北谷呢?北谷就真地一个也没活下来?”靖王垂下头,沉默了许久许久,最后再次提出一个他已经问过的问题:“卫峥,北谷……真的没有幸存者了吗?”

  萧景琰的执念更加反衬了当年林殊的光华夺目:他的朋友,那个从小和他一起滚打,一起习文练武的朋友。那个总是趾高气扬风头出尽,实际上却最是细心体贴的朋友,那个奋马持枪。与他在战场上相互以性命交托地朋友,那个临走时还笑闹着要他带珍珠回来的朋友。真的再也回不来了,那些相逢意气为君饮的年少岁月,随着故人的离去,让回忆也变得不堪重负,那床下的朱红铁弓再不让人碰,南海采撷的珍珠藏于木匣。或许景琰自己也不愿意见到这些,他宁愿铁弓还在好友腰间,珍珠已被他当做弹子弹到了不知名的角落。还有风华灼灼的祁王,威名赫赫的林帅,刚烈自刎的晋阳,飘然而去的黎崇……一群人的离去,是一种信念的式微。

  从火焰的明烈到灰烬的幽光,从性烈飞扬嫉恶如仇到语声淡淡低眉浅笑。从静妃的描述中我们知道,之所以归来无人认识,是因为拔毒要挫骨削皮。但我们似乎和蒙挚一样,被梅长苏骗了。就像之前说的,梅长苏谋略中最闪光的是幕后还有幕后的隐藏,在这里,梅长苏依然如此。中毒,解毒,看似再正常不过的医理,已经有了弱不禁风的体质,偏偏还有一层隐藏BOSS要来虐身边的人的心:以命换命。不知道多少人和蒙挚一样,在蔺晨揭开真相的那一刹那,震惊与哀伤并存。没有直接的描写,通过只有三层毒性的聂锋来展现,“三”与“十”,留下的无尽的空白,也是无尽的想象与震惊。因为留白所以无穷,极致的痛苦才能带来极致的改变,从林殊到梅长苏的身份的改变,仅仅用“斗转星移”这四个字是不够的。林殊是人不是神。十七岁纵然天纵奇才,也是少年。亲人自刎,赤焰军灭,身中剧毒,可以倚仗的全部失去,谢弼的崩塌对比林殊,简直不堪一提:无路可走。多少人十七岁还在父母身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林殊却要残忍地决定生死。都是活下去,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一个只是单纯的活着过着日子的坦途,一个却是肩负重担的崎岖道路。以命换命,林殊的选择显得是那样的悲壮。面目全非,换的不仅仅是容貌,还有所要面对的形势以及自己的内心。林殊所要做的事是那样的矛盾,一方面,用着截然不同的身份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似乎是一副抛却往昔的样子,然另一方面,却是在过往所织就的那张密密的网中,为了曾经而活。梅长苏从来只是林殊,梅长苏这一身份完全是为了林殊而存在的。是抛却也是执着的不放手,这就必然会使得重返金陵的林殊的心,饱受煎熬。文中有一段这样的叙述:梅长苏看着并肩而立的两人,男子伟岸英朗,隐隐有龙虎气势,女子英姿勃勃,仿若烈羽彩凤,不由眼神微凝,心头一动。

  若是没有当年旧案,林殊和霓凰这一对璧人站在一起,是否是比这更加夺目的风华。比起面对外物改变的痛苦,林殊这个选择更加悲壮的其实是自身的不得不改变:“那是曾经跃马横刀的手,那是曾经弯弓射大雕的手。如今,弃了马缰,弃了良弓,却在这阴诡地狱间,搅动风云。”林殊首先要虐了自己才能有足够的能力虐周围的人和读者:“死神的黑袍常年覆在他地身上,那般阴冷,那般真切,真切到他根本无法向少年描述,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

  故人故事,强作不知,就算抛却自我,也有要执着守护的东西。一直觉得用“复仇”来形容梅长苏的十二年不是很恰当,应该用“雪冤”,复仇无关大局,雪冤却是有了更高的层面。林殊以一己之身,肩负雪冤重任,在茫茫岁月中抽丝剥茧探寻真相,然后筹谋以用之。他将七万男儿的冤魂齐负,没有人要求他这样做这不是他的责任,但他却执着地背负着。这一点,和他的小伙伴景琰是何其相似。期间的困难,也不是“坚韧”一词能够担负的起的。故人故事常想起,冤魂夜夜入梦。就像景琰会考虑到林殊以后在天上会问他为什么不救自己的副将一样,林殊所执念背负的东西,必然也会让他有这样的想法:以后魂归天际,那些同袍,也会来问,为何他们的少帅,不能替他们洗刷冤屈。当卫铮被捕之后长苏对云飘寥说:“我知道被定罪后逃亡的滋味”;在劝慰蒙挚的时候:“当一个人的痛苦曾经超越过极限的时候,这种程度的难过就是可以忍耐的了……”寥寥几字,写尽其中艰难。一己之身,执念背负的悲壮。当我们看到开篇那个文弱书生将车帘缓缓掀起,望向金陵时,何曾想到:斗转星移物换,旧事惊夜眠,举目来时路,山风啸破岩。如果说林殊仅仅是那个寥寥几笔下惊才绝艳的少年,梅长苏也仅仅是那个搅弄风云的谋士,就算是有削皮搓骨的惨痛,那这也仅仅是一个峰峦叠嶂波折重重的故事,文章看山不喜平,然正如山峰走过,看过了也就看过了。但是就是在这如矗峰峦中,总有一缕精魂飘荡其间,串起了整个故事,使之直达内心。对于林殊的精神世界的描写少之又少,如果没有梅长苏后来的种种,那么林殊仅仅是一缕幽魂,飘忽不定,纵然是作者对其有什么寄托也只是无法实现的虚幻,读者什么也看不到。而梅长苏的出现,恰恰承载了林殊的精魂,将林殊来不及展现的都一一变成现实呈现在我们面前。“说到底,这也就象是打了一场小仗,”梅长苏笑了笑,微露疲色,“整合自己的兵力,了解敌方的底细,利用战场地势设计相应的战法,预见战事推进的可能过程……这些其实都是最基本的用兵之术,哪里有什么稀奇?”“我们先分析一下局势,”靖王拔出腰刀,在砂地上画着,“这是京城,这是九安山,庆历营驻扎在西边……”

  林殊的帅才,通过营救卫铮和猎宫叛乱,很好的展示了出来,也更加让人唏嘘当年的将帅之谋只能去谋人心阴诡,强烈的对比,不但林殊痛苦,读者也觉心酸。“于我而言。翻案就是结局,我能看到这一天已经很满足了,可对你而言,洗雪旧案只是开始,你还要扫除积弊。……你需要一个完美地开端,亡者英灵在上,也希望能看到你在天下人心中是一个有情有义、公允无私的君主,象苏哲这样的人,绝不能成为你所看重地宠臣,这会让天下误解新君依然是喜爱制衡权术之人。……想我赤焰七万兄弟,烈烈忠魂,盼的就是昭雪的这一天,若因为我一己之私,引得后世史笔如刀,把一桩清清白白的平冤之举,无端变成了惹人揣测、真假难辩的秘辛,那我这十三年地辛苦,又所为何来?”这就是在之前说过的,林殊走的是一条雪冤之路而不是复仇之路。这段与景琰的对话,展现的正是属于林殊真正的精神内涵。或者说,是他在那承受削皮搓骨之痛面目全非之憾时还能让他保有动力的最终能量。不然,何不如言阙那样行江湖之事更加果断,何不在雪冤之后享受林殊该有的待遇,为何明知不可为却依然要违背一个谋士该有的职责去救助不利于主君的卫铮,只因为他是林殊。林殊不但要雪冤,更是在用一己之力,尽力实现当年祁王未实现的理想,当年他只是一个追随者,而重生之后,他是一个引领人,萧景琰,是执行者。其实真的很好奇,萧景禹所希望的那种格局,真的写出来实现了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重塑赤焰精魂,筑起边境长城,理想信念与目标。梅长苏面对故人之所以会痛苦,面对搅弄的风云之所以还会有不忍,正是因为他一直是林殊,用着林殊的精神世界去面对林殊嗤之以鼻的现状,用着林殊厌恶的手段做着林殊厌恶的事情,纯粹的自己和自己过不去。但是我们却和蔺晨一样,对于梅长苏的坚持,无从指责。此血仍殷,此身仍在。通过梅长苏,林殊的精神特质得到体现,使那个耀眼的少年沐浴着华光更加完整起来;通过林殊,梅长苏这个人物也丰富着,梅长苏之与林殊的改变才更加显得其难能可贵。

  林殊的精魂,让这个故事更加悲壮动人,也让梅长苏所面对的矛盾更加极致,其导致的痛苦更加纠痛读者的心,让这个充满晦暗的故事在更添沧桑悲凉的同时沐浴着一缕清明的光芒,而读者,则对那逝去的岁月和那群风姿卓然的人更加怀念。昨日金陵少年,破缨埋雪夜,铁弓空念。面对结局,有人欢喜有人愁。有人说这是林殊最好的结局,也有人说这是本书遗憾的烂尾,不能接受的人希望长苏和蔺晨游山玩水,能接受的人默默虐着自己。“景琰,大梁地生死存亡,难道不比我一人安危更加重要?”林殊的精魂终于在这一刻得到重生。在大梁四境硝烟起的时候,昔日的赤焰少帅终于回来!梅长苏终究只是生命中的过客,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消失,就像苏宅的密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后,终将被填平抹去,因为这些都是不需要被存在的。“从私心来讲,虽然有你,但我终究已是去日无多,如能重披战甲,再驰沙场,也算此生了无遗憾,所得之处,只怕远远胜过了所失……”林殊恐怕自己也没能想到有重回战场的一日,身为赤焰后人,终究责任最大,就算对只认识梅长苏的蔺晨,依然做出了这样的选择,那些悠游山水的计划,只能被辜负。不是不珍惜梅长苏的那些好友相伴的日子,只是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必须的选择,宛若当年解毒时。—放眼十万男儿,奔腾如虎,环顾爱将挚友,倾心相持。当年梅岭寒雪中所失去的那个世界,似乎又隐隐回到了面前。

  在那一刻林殊笑容飞扬,了无遗憾。这个为了战场而生的战神,将走向他既定的结局。

  林殊有这样的能力,能在三个月重塑赤焰军魂,而长林军,将承载着林殊最引以为傲的赤焰军魂,成为这个青年的长枪,盾牌,替他守护边疆,完成这个为了国家安危不顾己身的青年的使命。四夷既护,诸夏康兮。国家安宁,乐未央兮。载戢干戈,弓矢藏兮。麒麟来臻,凤凰翔兮。与天相保,永无疆兮。亲亲百年,各延长兮。林殊精魂不散,赤焰军魂永存。向死而生。

  梅长苏的盲点在于,当他为了亡魂,为了旧友,为了生死相依的兄弟一点一点凌迟自己生命的时候,他忘了别人也会为了他而揪心,忘了当朋友们眼睁睁看着他不停牺牲时,心里地那种愧疚与疼痛。林殊梅长苏两段人生,都是相当的极致。林殊极致的张扬,梅长苏是极致的隐忍付出,这应该和性格有关系。对于自己认定的东西,拼尽全力,这样才能造就不败的战神,让周围的人心疼的死去活来。聂铎吼了一句之后,又有些无措,含着眼泪将额头贴在少帅座椅的扶手上,而梅长苏则怔忡地看着他,神色很是迷惑。梅长苏沉浸在自己雪冤的世界中,沉浸在自己“高大上”的信念中,却忘记了身边人大多还是“柴米油盐”的性情中人。梅长苏像是被自己束缚在大树的顶端树冠,拼命为了大树的生长汲取阳光承受风吹雨打,却忘了那些低矮的被护住的枝桠也会心疼他。“你们要是能懂他的心思,就别再拿自己的忠心去折腾他了,他不会同意的,反而要花费剩得不多的精力来劝抚你们,何苦呢?”作为最了解梅长苏的局外人,只有蔺晨看得清。林殊将自己的选择加托在那些信任仰慕他的人身上:黎刚、甄平等江左盟赤焰旧部,将景琰托至帝王的孤绝之路,却没有问一句:你们是否愿意?从这个角度来说,林殊是自私的。更加自私的是,他的所作所为,让人不但不会拒绝而且会为其倾其所有不去思考其他的选择,因为这个人,他在以命换命。自私地凌迟着大好生命,枉负亲友牵挂。林殊已然超脱:“在世人的眼中,生死是天大的事,可在上天的眼里,世间之大,茫茫万劫,浩浩宇宙,众生的公平决非体现在某一个人寿数的长短上,所谓有得必有失,当年活下来的那个人虽得了命,但他所失去的难道不是比性命更要紧的东西吗?”……极致痛苦选择后的超脱,林殊的境界已非凡人,若非如此,林殊只怕已然被自己折磨得魂归极乐了。但是这样有盲点的人,却是非常的纯粹。虽然说自己是玩弄人心,但是自己却是由始至终的纯粹。纯粹的信仰,纯粹的寄托,纯粹的目标。或许这也是“无招胜有招”境界,以不变应万变,有了因纯粹而坚强的心,周遭的复杂变化则都能被清晰地看穿,然后抽丝剥茧以解决。作者塑造的这群人都是心甘情愿被林殊虐,选择将雪冤的重担挑起,这何尝不是一种盲点,思维的盲点。因为他们有个更加偏执的少帅。若不是林殊极致的性格导致偏执的选择,大概他也不会选择这样的重生之法。只是这样的偏执,我们真的和蔺晨一样无从指责。蔺晨也正是了解了林殊的性格,才会在最后的最后,将装有冰续丹的瓶子给了长苏,因为他知道,他拗不过好友。林殊的盲点是情义,蔺晨的盲点何尝不是林殊?这一点来讲,蔺晨也是“琅琊榜中人”。其实回想起来,作者所描写的这一群人,被说单薄,不也是因为性格行为在某一方面存在盲点导致偏颇么,这样的人单纯热烈,他们所希冀的事,也分外美好。那些拥有“复杂人性”的角色,如梁帝誉王谢玉,在琅琊榜中却恰恰做了“反派”。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群单纯纯粹的人,他们所构筑的琅琊榜的基调,忠诚信念情义才让读者流连忘返。而这似乎也符合对本书“理想主义”的定义。《琅琊榜》中的这一群人,都纯粹明朗地让人羡慕,就算是自诩地狱归来魔鬼的梅长苏,在我看来,也是坦坦荡荡的君子。林殊没有因为当年的冤案迁怒与任何人,没有因为自身突遭大难性格突变,也没有觉得天底下都对不起他。林殊始终保有一颗善良纯粹的内心,否则以他的聪明才智,何愁不将天地搅弄的血雨腥风。

  林殊没有死抗,有需要就说,对蔺晨如此,别人也是如此。他对霓凰说:“在云南也有事情可以做的。……需要你帮忙的时候,我一定会叫你,因为你不是局外人,我们要共同努力才行。”他对聂锋说:“聂大哥,我背得很累,你一定要来帮我,知道吗?”也许有劝慰的成分在里面,但是我更多的是感受到林殊的那种真实坦荡。能做的,极力完成,可以缺一点的,也不会过于强求。我想,蔺晨也是很欣赏他这一点的。这样的人,率直坦荡。当然,和萧景琰之间那段“知道不知道身份”的纠结,确实是有狗血的成分在,但是以林殊的角度去看待,能够理解。君子坦荡荡,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对待爱情上。“傻孩子,”梅长苏只觉得眼框一阵阵的发烫,伸手将他的小女孩搂进了怀里,“我知道你念着林殊哥哥,但那是不一样的……已经错过的岁月,和已经动过的心,都象是逝去的河水,永远也无法倒流。我已经累了十二年,不想再看到身边重要的人因为我的存在而痛苦,这样我也可以轻松很多,你说是不是?”

  每每看到这里,总能感受到长苏那一颗单纯质朴的心。梅长苏和霓凰之间,让看多了小言情的我觉得,狗血算什么,坦坦荡荡的真情才更加难得。对待宫羽亦如是,看似残忍,其实何尝不是一种保护。若接受了宫羽,分心恋爱不说,明知自己年寿难永还拉人入坑,给予宫羽光明又在之后因为自己的逝去而灰暗,这更加是一种残忍。长痛不如短痛,不如在未开始时结束。长苏以一颗宽广温厚的心接纳着命运给予他的变故,用一颗慈悲的心对待世界。只是对待自己,过于残忍。长苏雪冤,说到底,并没有什么无辜的人被牵连,那些由他搅起的风雨,多半还是因为本身的不正。身不正,影子斜。长苏所谓的“复仇”之路,其实比起历史上小说中的很多,真是干净的不能再干净了。大概唯一狠绝的一次,就是景睿。辜负了景睿的情谊。但是景睿的这段话说的真的很好:“其实让我觉得无比痛苦的,说到底还是那个真相本身,而不是揭开真相的那只手。当年的事根本与你无关,我也不至于可笑到迁怒于你,让你来为其他人做的错事负责。”所以对于长苏,又有什么可以苛责的呢。纵看全局,作者对林殊/梅长苏这一群人,到底还是慈悲的。沉冤得以昭雪,理想得以实现,友情不被辜负,爱情未染杂质,责任得以承担,还有目标可以奋斗,清明的理想与热烈的情怀还能延续……一种情怀,从林帅言阙到祁王,从林殊再到言豫津…不灭的光芒,纵使风雨如晦,也依然有一盏心灯如月。温暖善良,朝气蓬勃。

  看《琅琊榜》的原著时,虽为梅长苏的最后离去难过,却并不感到十分遗憾:沉冤昭雪,亲友环顾,那家国天下的理想他所托有人,这四境狼烟的战场也是他可以选择的结局。只是在文字的难过在变成剧的影像化之后,却真的让人泪流满面。当《赤血长殷》的曲子最终配着一幕幕故人的闪回出现在眼前时,作为原著粉第一次那么不理智地希望剧会脱离原著,长苏可以活下去。从来不知道这种 “希望活着”的感觉会如此深刻。只能说我已经被这些人带着进入了他们的故事,和他们一起哭一起笑,情感如此鲜明,仿佛他们就是我们周围的人,其实也不过是一张嘴两只眼而已。不说大情怀不谈大道理,抛却魑魅魍魉撇开阴谋诡计,对这样的一个故事念念不忘,这样一群人恋恋不舍,不过是我们取了《琅琊榜》中最温暖的一抹感情,寄托了一点最朴素的希望—— 心灯如月,愿这一场努力可尽付你来世的烟火人生。愿光风霁月的郡主,不用“此生一诺,来世必践”,一直有个林殊哥哥可以相爱陪她到老,上元灯下可相拥,苍山洱海尽遨游。最好生一个小林殊,负责调皮捣蛋古灵精怪,有爹打屁股有娘做美食。愿坚毅醇厚的景琰,有个名叫林殊的好友可以偶尔一起,赛赛马聊聊家国天下,遥想未来回忆过去,鸽子蛋大的珍珠舍得当弹子打出去,不过再采来相送而已。愿上琅琊阁问媳妇的小豫津,真的娶了一个青梅竹马,没有从军,恣意风流,被娘子揪着耳朵问是否又去了妙音坊。愿心地纯善的景睿,一直有两个爹两个娘,既当叔叔又当舅舅,拿着一套福娃个个哄。和豫津走一走江湖,哥俩好啊一起走。愿帅气的夏冬和她的聂锋大哥一直好好的,各自风雨里来去后还能有一室温馨,从未生死相离。愿小飞流被蔺晨欺负地上蹿下跳时,有个后背可以躲,想还手时有个苏哥哥来帮忙,丢本书泼个水,苏宅好热闹。愿蔺晨继续潇洒不羁,时而挤兑挤兑梅长苏,时而编个孔雀尾巴逗飞流,从来不需要当个蒙古大夫。愿静妃可以安心做儿子最爱的榛子酥,招呼孩子们共享天伦之乐;愿宫羽最终能找一个如意郎君,你负责赚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愿谢玉的一句“我是真的喜欢你”换得莅阳的温柔主动当一对恩爱夫妻;愿秦般弱不用痴心谋划苦心复国当个老板娘赚得盆满钵满;愿童路四姐终成佳侣互相扶持;愿言侯不需孑然一身用一个背影帅瞎人,回到年轻时当个快乐的老头子和纪王爷诗酒风流;愿太奶奶可以握着小殊的手安心离去;愿梁帝想起骑马放风筝时能会心一笑……上有老者侃人生下有小儿会嬉闹,有爱人有挚友,有回忆有未来,烦恼会过去开心回来到,那些情义千秋大仁大爱,那些家国天下清明理想,不过是想换得众生的一个平凡的烟火人生。

  梅长苏这个角色让胡歌拿奖拿到手软,如果说梅长苏成就了胡歌,那反过来何尝不是胡歌成就了梅长苏,让那个并不完美的男主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屏幕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