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临刑会见》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临刑会见》经典影评10篇

2018-01-17 21: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临刑会见》经典影评10篇

  《临刑会见》是一部由罗本·纽厄尔(Robin Newell)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临刑会见》影评(一):反思

  首先题材非常吸引人,正常生活普通人也许一辈子不会踏进监狱,也许进入监狱只是一瞬的事情。与死刑犯面对面采访可以更好的挖掘人性,给社会以警示与教育,也给后人一些反思,宽容或者启发。

  可以看出拍摄花了一些心思,选取了许多有意义的案件去采访当事人,但是看完觉得该片并不算合格。

  首先,主持人丁瑜片头就说她是一个记者,而有时以先入为主的偏见阐述他人的案件时宣泄的过强的主观情感令人诟病。丁瑜更关注案件本身的残忍过程与人性的残酷一面,在处理与死刑犯的交流方法中并不算太出色。其中一个案件当事人是绑架并杀害年轻女孩的死刑犯,在采访时丁瑜哭的稀里哗啦,但死刑犯只是漠然斜视主持人,嘴角抽了抽不知想哭还是想笑。

  印象最深的是同性恋者弑母案中,死刑犯临刑前没有一个亲属来为他送行,他东张西望难掩失落寂寞,就连最后的遗言都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说给谁听。最后,当死刑犯提出能不能与丁瑜握手时,丁瑜不情不愿的用手指轻轻触碰一下就马上缩回,我的心情复杂的。的确杀人偿命,他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是我们何尝不是一个个侩子手,用不理解和不宽容的心对待一个异于自己群体而把他抛弃。

  死刑犯首先是人,是有血有肉具体的人,在他们做出残酷的行径的背后,我们是否更应该反思是人性本恶论下的自我主观原因酿成的悲剧,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后果。我们是否该思考,死刑犯身上有没有自己的影子

  《临刑会见》影评(二):临刑更需要尊重

  我先看了河南电视台的《临刑会见》,感觉作为一个记者,丁瑜是不合格的,她没有做到以一个客观角度去剖析事件,带上了自己的主观,不,已经算是偏见,来与被访者对话。尤其是采访同志那一期,把同志的缘由引导到好逸恶劳娇生惯养的后天环境,就这样把自己的观点不加修饰地传播给了大众。

  另外,她对临刑前的被访者常常表现出由上而下的权威,没有给足应有的尊重,这与争取人权的今天是格格不入的。

  而BBC所拍摄的纪录片,就呈现了完全不同层次,至少,是站在相对中立的角度上来记录这一系列纪实片的制作过程,同时也从人权角度上展示出了中国的进步。

  还好,现在我们中国的传媒,能够更好地给予被访者应有的人文关怀

  《临刑会见》影评(三):取消死刑

  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

  取消这些没有意义节目

  《临刑会见》影评(四):浪费了题材的节目

  作为一个电视节目,角度是新颖也足够能吸引眼球,但是主持人和制作团队的偏见,倾向性,真的很明显,有的时候甚至是站在道德的高地去批判,死刑犯是犯了不可饶恕的罪孽,但是,很多都是事出有因,多去从背后的心理挖掘故事,而不是因为他们犯了罪,而带着优越感把他们游行示众,其中有一个情节,是妻子因为家暴(未证实),而杀死了丈夫,可以请求受害者家属原谅,然后免除死刑,这里,主持人直接在会面的时候把拍摄的家属如何跪地请求受害者家属原谅的整个过程播放给犯人看,我觉得对犯人是非常的不好的,本身杀了人她是有悔过之心也有很深的内疚的,这样一来加深了内疚,再者,在采访同性恋者的那一集,虽然言辞之中没有带着过多的偏见,但是说什么手滑了一下,很久都觉得好像手脏了还是怎么的,已经很深的带有了偏见,这种偏见在潜意识里,不是你不说就不存在的。作为一个记者应该尽量客观的去陈述事实,而不要把这么好的题材,这么好的角度,荒废成一个拍摄教育意义的片子。

  《临刑会见》影评(五):凌迟在百年后的新形式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EwMjUxNDgw.html?x

  台湾某节目播放了这部纪录片。

  这个节目以前在河南某电视台每周播,而且收视率极高。

  其实,看了几分钟我就看不下去了。对于主持人丁瑜那种高高在上的审判感我无法认同。其实我的内心也在斗争,我的想法是否正确。也许几年后我再看又会有新的看法,但目前我是抵触的。这样的节目和一百多年前清政府杀人示众有什么区别,甚至更残忍,因为节目会保存会传播,这不但让犯人凌迟,更是让犯人的后代一遍遍的当众凌迟!编导想过这些犯人的孩子吗?他们也许只是想求新求异,但实在是很残忍的行为

  有一幕一个同性恋犯人要求死前和丁瑜握握手,丁瑜脸上那种嫌弃的表情,只拿一个手指划过他的手心,还嫌弃他的手脏,事后还在纠结该不该握手。我已经无法表达我看到这里的感觉了,人与人也许存在不平等,但是这一刻,我对丁瑜的做法反感。

  丁瑜自己也谈到有一次出差,凌晨一点多,她掀开火车的窗帘,她突然看到外面的田野站了一排她采访过的那些已经执行死刑的犯人,表情各异,她恐惧极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她的心理作用还是所谓的灵异事件还是她编造出来的东西,但是我感觉得到她内心的不安和恐惧。

  罪犯应当受到法律的处罚,可是我们是否还是一百多年前在广场围观的中国人,高声呼喊着:杀死他!杀死他!

  丁瑜是其中的代表,她就像把罪犯押到广场,然后一边对围观群众一遍遍高声念着他的罪行,一边对罪犯的孩子说:孩子,不要像你的亲人一样,要做个守法的人。

  那个孩子如果有意识,一定会说:我恨你!你这个刽子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