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公众之敌》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公众之敌》的观后感10篇

2022-03-21 09:33: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公众之敌》的观后感10篇

  《公众之敌》是一部由迈克尔·曼执导,约翰尼·德普 / 克里斯蒂安·贝尔 / 玛丽昂·歌迪亚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 / 犯罪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公众之敌》观后感(一):大爱Michael Mann

  想看Depp的帅,POTC1-3+Chocolat 尽够让人花痴;想看旧时代那种迷死人的匪类、冷静有智慧还附带绅士风度的,孤胆英雄类的远有Robinson、Zorro近有PB,领导有方类的远有教父近有american gangster;想看英雄主义+男性荷尔蒙爆棚的魅力警匪对决,去录像店租Point Break;只想看男主角们耍酷,场面够大娱乐性够足够有看头,正反派两个男人你来我往还不时惺惺相惜,只要不介意片子每个节奏的控制起承转合甚至配乐什么风格啥时候该劲爆啥时候该温柔啥时候慢动作啥时候放鸽子你都能预料到的话,吴宇森的几乎所有片子都可以符合,从西到东,从变脸到喋血双雄,都是好片子。

  不否认娱乐性的动作片也充满经典,即使花样辈出的桥段不管用,总有一条宗旨保证帅哥们的好看:得有让人喜爱的人设让你入戏,帅酷英勇豪爽幽默温柔坚贞智慧有魄力,排列组合下来,男主角的气质魅力不要太差,基本上就ok,气势更盛一点则能成为让人津津乐道可被影评经常引用的经典形象了。娱乐频道所尽的义务到此圆满完成——昨天跟我同看的mm说要砍死导演,也就是在于她对此的期待(更准确的说,对JD那个形象的期待)完全落空了。

  但是,有时候会觉得这些英雄或匪类,永远只完美的存在在荧幕上,他们活的潇洒轻松浪漫,连他们的脆弱或悲情,都那么轻易地符合着古典的戏剧冲突法则,他们更像一种梦想的存在着。Michael Mann那里的不是这种英雄。Miami Vice没看过,Collateral,Ali,The Insider可都是如此。当然最好的还是Heat——即使The Insider也有Al Pacino、甚至Crowe的发挥绝对够拿一个奥斯卡,但是比起Heat总还是太中规中矩了那么一点。虽然前者拿了7项奥斯卡提名,而Heat大概因警匪片“出身”而完全被忽略。。。

  Michael Mann镜下的世界真实的残酷。

  他其实也很会把握戏剧的张力,从而令人入戏,但是从不讨好的冷静姿态让人感觉永远要把观众置于旁观者的立场:毫不花哨的镜头切换、灰色调、跟华丽无缘的配乐,一个字,冷。Collateral是冷的典范,完全超越于正常耍“酷"境界的"冷",经典的杀手;Insider里最激烈的可能也就是Al Pachino在电话里的暴怒,Crowe这边极力的辩解、带些讷讷的,但始终很冷静,给人的感觉不是热血沸腾,而只是愤怒,那种通常人都会在生活中某些时刻感觉到的愤怒。Heat里的情节元素更丰富,比如,警察糟糕的家庭生活是很经典的人设,吵架、继女自杀,但这些叙事中Michael Mann从未给Al Pachino一个标着”脆弱“的大特写,你不会看到一个他流泪或皱眉的长镜头,他叹气、懊悔、倾诉等等——这都是些很touch的手法,也很给演员空间来展示角色,但不能不说也是很无聊的导演手法。

  真实的世界不是没有这些戏剧化的东西,而只是很少很少,而能够相对的保存这一点真实感,在于Michael Mann的电影对节奏快慢的掌握很特别。你可能看的时候不时能感觉一丝游离、甚至无聊,在一些人物相处、对话和生活化的场景中,台词也不多,感觉不到太多剪辑带来的快感,只有人和人之间的张力,越拉越紧。而动作戏的场景却快的干净简洁,你看到的不是漂亮眼花缭乱的追车枪战打斗令人发泄的痛快,而是更多紧张甚至压抑的气氛的渲染,而且动作戏常常在黑暗中进行,最经典的Heat中最后的追逐和对决(我有点怀疑以《枪火》《PTU》为代表的不少港片在这一点上有所借鉴);Insider里也有Crowe在花园里忐忑的搜索可疑动静的片段;这次的Public Enemies更有林中火拼一段动作戏凸显Mann的特点。

  这就是Michael Mann戏剧的张力,把真实的节奏按比例一样投射到片中,再怎么戏剧化的情节也是冷处理,再多的渲染渲染,到头来只是零星的梆梆几枪,结束。这就带出一种始终冷眼旁观的姿态。但是另一方面来讲,Mann的镜下其实不乏温情,而且总是少少的接触就很令人touch。Heat里De Niro和Eady的阳台对话,叙述城市中的寂寞和疏离。经典的离别场景,现在算来有四处了:Heat里Ashley Judd饰演的妻子站在阳台只靠眼神警告楼下Val Kilmer饰演的匪徒离开;De Niro最后的追逐戏前因为Al Pachino就在附近而眼看Eady开车过来寻找他却只能消失在人群中;Public Enemies里JD眼睁睁看着Billie被带走;JD临死的遗言和Billie被转告时的眼神。(有趣的是,Heat和Public Enemies里的主人公都是在已经决定洗手之后最终被捕。)

  其实,看到一篇文章说Michael Mann是忧郁的我觉得很合适。

  ok,说了这么多,得来谈谈Public Enemies了。首先,一些背景是很重要的,大萧条时期,作为银行抢匪,其一,John他们又不抢个人钱财,被把大萧条视为银行引起的(嘿嘿,历史总是相似的)公众视为近乎偶像;其二,国家主义、规模化正在美国兴起,一步步取代曾经的自由主义,不管是FBI跨州办案成立,还是真正的集团犯罪日益强大使得John他们的小打小闹几乎没有立足之地,总之John他们就像美国往事中的四个伙伴们面临禁酒令即将取消时候一样的困境:时代的结束。以下摘自周末画报:

  电影以一种忧郁、带有宿命论的基调来描述狄林杰。他被平民喜爱却被日益强大的集团化犯罪集团挤出银行抢劫圈子,导演迈克尔·曼这样形容这部电影主角的个性:“他是个魅力十足的亡命英雄,大萧条时期他与人们唇齿相依;他袭击银行这个让他生活窘迫的地方;他远比政府聪明,无能的政府无法解决大萧条造成的问题。”

  好的片子,有厚度的片子会需要/可以在记忆里不断重温,像捡碎片一样把那些细节、那些导演的用心一点点拼起来,会让你对它的感受享受经历一个由浅入深再由深入浅的过程。这是近年第一部我想经历这一过程的片子。现在可以肯定喜欢的地方有,

  1. Depp的演绎,恰到好处,他的大胆和狡黠、他的魅力十足、绅士风度、他的忠实于同伴和最后的悲剧。

  2. Depp和Marion的结合,还是恰到好处。戏份恰当,组合有化学反应,简直可以说精彩。

  3. 时代展示。其实Michael Mann不是那种喜欢拍些城市街景当幕布的导演,整部片子里没有把胶卷花费在非涉及主要人物的情境上哪怕一秒 ,但是所有的细节带出的时代感,太逼真了。

  4. 结尾,戏中戏的讲述方式经典而运用纯熟,非常的赞。

  5. 一开场的营救戏、很多幽默的小场景串联整部戏(有时候都能让我想到《Chicago》,比如John某次被捕时倚在旁人肩膀上回答记者提问)。其实仔细想来,整部戏结构很匀称,开场小高潮,故事很漂亮,而且很快立体出几乎所有特点,其后基本是幽默和紧张并举,最终悲剧收场做的非常棒,Billie听到fly fly blackbird的时候我眼眶也滋润了一下。

  6. 枪战的音效,尤其突出的就是林中火拼那一场,逼真到令人感觉身临其境。另外整部片子的摄影可能有些晃的过了,大特写也近和多的有点让我受不了,但是这一场枪口的光耀效果和几个慢镜的气氛渲染非常令人满意。

  里面的中西部乡村口音让人很难适应,而且昨天去晚了坐到了第四排,晕的不行,Depp的魅力大打折扣。希望有机会重温,相信有更多细节让我有理由推荐这部片子。

  《公众之敌》观后感(二):Johnny每一個悲劇人物都像為他量身定做的大衣,深刻的無法忘記

  Johnny Depp and Christian Bale 這對決足以使此片強大了,Melvin上班會帶袖口,口袋巾,而他的手下也一樣,毛呢帽子也隨處可見,每天都換一款領帶,精緻的三件套西裝都讓影片充滿了紳士味道.John給他的人質—一位女士披上了那件來自聖路易斯的優質大衣也暴露了他,他喜歡那些名牌衣服和不放棄每一個人的品質讓觀眾愛死他了,Depp每一個悲劇人物都像為他量身定做的大衣,令人深刻的無法忘記,還有那些臺詞也一樣……JohnDillinger:I like baseball, movies, brand-name clothing, sports car,there are ... ... you. Also interested in anything else?

  《公众之敌》观后感(三):我看电影的瓶颈期

  我一开始也觉得这电影拍的不好看

  看完孔兄的影评,算是有点明白导演最后给的那些,Jonnhy看电影时的特写镜头了,还有他走出影院时,特别又微妙的氛围。作者对时代的解读很好地助于大家去真正地观赏电影,理解导演。我也算是有点明白,自己这些年来看电影的诟病了。为什么会过目就忘,除了画面,手法,人物的情感外,导演在制作一部电影时,还是有太多太多其他的话想要说的。渐渐去明白这点,去靠近导演想表达的东西,才是更好地去欣赏电影的方式。不再只是为了片尾那句Byebye ,blackbird而流泪。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值得我去发现,去感受。

  导演想拍的不是大盗,不是传奇,不是传记,不是blackbird的爱情,他想试图去表达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

  毕竟电影是一种媒介,好的电影是一种语言,它是有话想跟你说,你仔细去听。

  有点白痴自己打三星了,嘛,也不去改它,三星证明就现在起还有进步的空间嘛,毕竟目前我就到这。

  (我是怎么说出“毕竟电影是一种媒介,好的电影是一种语言”,这么吊的话的哈哈哈哈哈哈哈)

  《公众之敌》观后感(四):评论公众之敌 Public Enemies

  这是一部非常罕见的电影——我指的是Johnny Depp,难得有个角色发型是可以看见额头和后尾枕的。初看该片的卡士我以为是双雄对决的影片——悍匪的Jack船长,遇上被招安的蝙蝠侠。但看着看着发现不是,这是一场典型的个人传记,甚至还带些悲情英雄的色彩,Depp饰演的Dellinger还有些西楚霸王的味道;而Christan Bale饰演的警探,虽然枪法神准且很有才干,但最终的胜利还是在于可以利用警方强大的资源来不断围剿,直至胜利。这么说来,和《猫鼠游戏》中里安纳度同汤汉斯的关系又有些相似了。

  当然,和《猫鼠游戏》不一样,该片并没有把重点放在警匪双方的斗智上。翻看了一些资料,电影的背景设在了30年代,也就是大萧条时期。20年代美国颁布了禁酒令,令暴力犯罪成为了一个民众宣泄民愤时一种过激形式,“Public Enemies”正是该时代的社会怪象之一。银行被视作资本家敛财的堡垒,因此打劫银行(即使他们不劫富济贫)也成了以暴力对抗暴敛和腐败的象征,这些怪盗——包括本片的主人公Johnny Dillinger的故事也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综上,Dillinger不是作为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出现的,而是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显现在一个人的身上。能细腻的刻画出时代交替中面对终亡宿命的人的痛苦挣扎和坚持,就已经成功了。电影中关于人物的性格只是片面的强调了在感情方面Dillinger的强势及坚持,但在对钱财、对公众的方面没有过多的刻画,我认为电影是有意为之的。电影只是把这个人物摆放在观众面前而非引导,是一种对历史的忠实。无论是Dillinger还是Purvis,他们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沙,性格在历史中不足一提,Dillinger失败、Purvis崛起,这只是历史中的一瞬。至于Purvis,虽然功成,但最后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电影最后提示他在一年后自杀身亡(似乎是与胡佛的分歧有关),还是证明了他只是一个小人物。

  开头说了Depp的演出很独特,除了发型外,记忆中很少角色他拥有如此多坚毅的眼神,强横到端起机枪不停扫射的战斗,这令人有些不习惯。如前文所说的,能勾画出Dillinger那种特点,就足够了。

  Micheal Cann总是在讲述一个故事,但又不止是一个故事,故事背后深层的隐喻,才是他作品最迷人的地方。最重要的并不是一个人他来自什么地方,而是他将要去什么地方.---经典的台词。

  《公众之敌》观后感(五):迪林杰根本没死

  看有些人影评写的大道理一套一套的又 “迪林杰并非死在枪下,普维斯也一样。 他们是死在体制上。 真正的公众之敌。 ” 拉倒吧。稍微动动脑子的都会看出来。击毙的不是迪林杰 。白毛FBI 说了迪林杰不会去看警匪片。结果迪林杰就去看了警匪片 而警匪片场门口就一个胖子FBI在那等着看着迪林杰出来了拿枪跟着又不确定最后放弃了。迪林杰回头对他一笑。而贝尔演的FBI的头头 和 白头发的FBI 是在另一个演搞笑剧 片场守候的。 搞笑剧出来的 被击毙的是样子像迪林杰的那个人 身旁就一个女的穿的红花衣服 而从警匪片场出来的迪林杰身旁有2个女人 还有最后那个白毛FBI 去看女主人公 跟他说的那句话 拜拜小黑鸟。迪林杰以前从来没称呼过她小黑鸟。所以女主人公听过 激动的落泪 然后就面带微笑。还有片尾介绍那个FBI为何杀掉迪林杰之后一年回家自杀了。是应为他杀错人了行里有愧

  《公众之敌》观后感(六):苍白脸上挂着一行泪水

  尽管30年代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年代,一切都按优美的谱线进行。

  尽管德普说迪林格是一个活生生的罗宾汉。

  尽管银行家就是造就萧条的人,就是造就迪林格这些罗宾汉的人。

  尽管其中戏份不多的政治冲突被很详细和深刻的描述,并再次陈述了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尽管迪林格越狱和在警察局里散步的桥段让我热血沸腾。

  可是依旧,

  我对主角的职业并没有太多兴趣,这只是一个人心灵的故事,和他以何为生关系并不大。其实也没有必要去详细分析他侠盗的内涵,因为公众始终很虚弱地被权力和舆论左右。迪林格生时是个不抢民众一分钱只抢银行家黑心钱的英雄,死后是个向秩序和正义挑战并最终得到报应的魔鬼。这种事儿时刻都在发生,而且也并不是民众,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在发生,无可论述。

  我甚至对强盗们飘逸娴熟的作案手法显现出的完美也只归功于配乐的强大,我对偶像的脸庞都不再刻意观察。

  总之随着电影的继续我心中开始堆积失望,因为悬念变得易于猜测,我已经开始想象故事的结尾。

  在克拉克盖博数落完小狱卒,说出“Die the way you lived, all of a sudden, that's the way to go. Don't drag it out. Living like that doesn't mean a thing."之后,

  出乎意料的,结尾漂亮的无与伦比,干脆利落的死亡和苍白的脸上一行泪水。

  yebye, black bird.

  这结局....犀利。

  转自我09年10月21日的日志。

  《公众之敌》观后感(七):无聊,还是无聊.帅,真是帅.

  一个人在providence place mall里面看.18岁生日一个人在国外过,还真是不舒服.

  喜欢depp.但不是像大家一样因为剪刀手爱德华喜欢他.是因为巧克力工厂,加勒比海盗喜欢他的.

  古怪的个性.不拘的性格.

  有种天生对自由的向往.

  在这部PUBLIC ENEMIES,他那个藐视的笑,实在是太有意思了.

  他藐视一切. 就好像女主角问他,你究竟想要什么?

  他回答不出.他什么都想要.

  quot;你如果被抓了怎么办."

  quot;我不可能被抓到"

  狂妄吗?是建立在对自身实力的信任.

  自信不是盲目的自大,而是有相应的能力.

  自己向往的,可能不是那种"王霸之气",那种被抓后还可以跟记着谈笑风生的无所谓.

  而是无论发生了什么,他总有解决的办法.

  不过其实这中间也是有运气的成分.为什么BALE去追NELSON而不是追到DEPP呢, 这就是运气了.

  很多时候,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小小的运气也是不可少的.

  特别欣赏他追女主角的那一幕.好有气势.

  quot;我还不了解你"

  quot;我爸爸是$%$%$我妈妈是^%^%,我^&^&"

  直接这样子把到妹...

  虽然不现实.但是真得很酷啊...

  结局前,我搞不懂,为什么他到了警察局,明明看到了警察的计划.

  为什么还要去死了?

  是因为,他不想逃去古巴之类的地方.

  逃亡怎么可以是他这种汪洋大盗的结局呢?

  要么成功,要么就死在无情的枪口下.

  我是不觉得他是因为觉得没希望救出女主角而自暴自弃的干脆死了算了.

  谁能阻止少年武士赴死呢?他们听不到.----宫本武藏

  结局还是蛮感伤的.有点无间道梁朝伟死掉的那种感觉.

  那么无助的倒下.

  《公众之敌》观后感(八):如果叫男人来拍Twilight

  题外话

  可以略过的

  在离家几步路的电影院里做冰激凌

  这是我认识的所有人中最好的零工了

  却被我赶上了

  不仅钱多活少离家近

  而且还能无限制免费看电影,不过只能带一个人去

  今天是第一次享受这个福利

  和女友去看了此片,不出意料,她又睡着了

  除了一起去看Watchmen,马达加斯加2,WallE以外,跟她去的其它十几部甚至几十部电影,她大概都睡过···

  大概她听不懂原文对白是一个原因

  但是令人诧异的是,去世界上第三大的IMAX看枪战片她都能安然睡着

  以前从来不看电影的女友,不知道去看电影是因为我,还是只是怕一个人在家。

  晚上两个人从电影院出来,已经11点50了,大概11点52分能走到家里去,相隔两分钟的路,我如果工作超过下班时间10分钟,她会发两个短信打两次电话。

  虽然现在还过着没有什么可以让人Cheer Up的生活,但是这样的小日子,终身难忘。很多故事我猜得出结局,我和女友的故事会如何结尾,我猜不出,今天看韩寒的博客,他说了一个我一直在博客里写的话。人生是由无数个片段组成的,什么是过程什么是结尾很难说。

  也许晚上和她走着的这两分钟路,是我目前经历过的最甜蜜的过程。

  好吧

  最甜蜜的过程之一·····

  我想其中一个原因是,我在电影开始到结束中,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又理想到现实的跳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前最能代表女人对爱情幻想的片子,因该就是《Twilight》了,男人要帅,要有钱(或者钱都无所谓了),而且肌肉发达,知识丰富,但是对自己要单纯,要专一,甚至要克服种族和一切其它的阻碍,(主要为男方去克服),最后只为博得你的一笑。

  于是男人们笑:哈哈,单纯,愚蠢···

  我作为这样男人的先驱,写了一篇《Twilight》的影评,到最后已经没人看影评,只为了骂我而开始写回复了。

  排除掉那些不懂求同存异的人

  女人们终究不理解为什么男人要嘲笑她们···

  现在给你们一个了解的机会了···

  男人总有个梦想,这个梦想无外乎钱和女人,到头,还是女人

  区别在于过程,以及The way it looks

  你长的像赵本山,你再有钱,你再威风,你可能是个好丈夫,好爸爸,许多女人的谈资,按照现在的变态审美,你甚至可以是个女人们的偶像。但是你绝对不会成为男人梦想变成的人·····至少不完全是

  而迪林格同学,则完全代表了迈克尔曼导演演绎的,男人们梦想中想变成的男人。

  我们可以用“如果我要是男人,我希望我...”这样的格式,来反思电影描述的男主角

  我要是男人,我要长的帅···耸人穿什么都像水货,帅哥就算留个中分也帅···

  但是光帅不行,很多男人帅,但是属于那种老了就不能看的,或者是迎合某一类小女生那样的娘里娘气型的·······

  我要是男人,我要越老越帅,而且帅里要带着狡猾和顽皮···

  光看起来狡猾和顽皮也是不行的

  我要真顽皮,有幽默感

  至于狡猾,恩,我无论做什么工作,我都要是老大,我定规则

  恩,建立在这些基础上,我已经是一个第一眼帅哥了

  这还不够

  我要有胆识,枪林弹雨里,你们都趴着,我站着,你们都死了,我活着···当然,这是有勇有谋的共同结果

  都已经这样了,许多女人因该没法抗拒我了

  但是这样会遭男人嫉妒

  所以我要做一个远近闻名的够义气男,到哪里,无论是牢里还是城里,都有兄弟愿意卖命。

  已经到这一步了···还不够,我还要温柔

  即便是对待女人质,我也会如同对待自己的女人一样,把大衣脱下来给她披着,怕她着凉了。

  最后了,我要远近闻名,只是我很低调,别人不知道我是我······我只要说出我的名字,女人们都要倒吸一口气。

  至于钱

  我的工作几个月干一次,想干就干

  而收入呢,大概是干一次就有1/5银行里的钱那么多

  迪林格就是满足以上这些男人的终极追求的人

  以至于当他看上一个妞(在一个印度人极度受歧视的时候,爱上一个法国和印度混血,说明他还无视种族···)

  的时候,他的妞不仅漂亮貌美,出门庄重,在家淫荡(两次在家,一次在床上,一次在浴缸里),而且男人从追她到搞上床,用的只是:

  1.命令

  2.一件貂皮大衣

  而且这女的死心塌地,被一个胖子暴打也忠贞不二,不知道这到底算不算二

  现在经济萧条,而且人心不古,泡个妞不用貂皮大衣就够了

  但是把妞追到手,只用报上姓名然后对她下指令即可,这也是很有难度的。

  如果读这个影评的有女生,且有工作

  想象下

  我踹飞你的顾客

  然后对你说:“老子四武汉人,晃出克留学然后定居在外头了,我的兴趣是打篮球看电影玩游戏晃豆瓣还有你,你还想知道什么?”

  “跟我以后你再也不用卖热干面了,能带到任何你想去的地方晃”

  “你克不克(去不去?)”

  无论我有多帅,我觉的多数情况下,被骂装逼是最轻微的

  ·····

  多数情况下是被追打

  欢迎各位自认英俊的男子踊跃试验,然后将结果回复上来

  但是毕竟我是我,我不是迪林格,人都牛逼到迪林格这种地步了,确实能拍电影了·····我的想象力,和见识,只限于世界上我呆过的那么一个巴掌大的地方。

  迈克尔曼为了让片子带出点“改编自史实,稍加艺术修改”的味道,整个片子在最后男主角走向困境的时候,点出,当初的辛迪加,现在都开始做电话生意来赚钱了。

  我觉的这个时候完全可以插上一个广告镜头,那个电话男递给迪林格一张表,上面印着“XXXX大学商学院,带你走向成功”

  “兄弟,去读个MBA,做生意吧,以后比抢银行还赚”

  迪林格说,我就干最后一笔,然后我要去一个比古巴更远的地方···

  将这个报名表撕成两段扔到地上

  特写地上“XXXX大学商学院”的碎纸片1秒然后切镜头·····

  下面是些乱七八糟的小想法

  1.一开始看这个片子,我还以为是盖里奇导演的

  杰克船长劫狱

  换音乐

  蝙蝠侠神枪远射

  刷刷的就摆出两个角色

  迪林格那个劫狱还好

  条子那个开场我就觉得很傻逼了

  瞄啊瞄啊瞄,Pia

  居然偏了

  ia,打中了,Alright,为了体现此条子很牛逼

  他因该直接回头,大脸特写,说:哼,谁也没法逃过我的枪口

  但是他居然跑去那个被射中的人那里,看着别人肚子上碗大一样的洞,然后说:你被逮捕了,你告诉我XXXXXXXXXX

  然后坏人没怎么开口,挂了·····

  太俗了····太俗了······因该更俗点,让那坏人眼睛睁着,帅哥将他眼睛合上

  路人甲乙丙丁说:老大,没线索了啊·····

  只见老大微微一笑,从死者上衣口袋里摸出封信,看也不看就说,线索就在这里,然后丢给手下,走出镜头······

  2.迪林格有给别人披大衣的习惯,我怕从此后我也会效仿,在此我要提醒我自己,切勿在大衣口袋里揣钱包,钥匙,各类证件等重要物品,虽然揣在自己衣服口袋里鼓鼓的很难看,但是很也比丢了好

  另一方面,如果想泡妞的话,在口袋里装一个自己的电话号码,买个便宜的大衣冬天出去泡妞,估计效果也不错

  3.HD的片子拍出来的枪战,用了些尾追摇晃镜头,以及各种广角镜头,快速变焦之类的手段来反应枪战,怪不得我女友会睡着,我们如果为了看汤普森来看这个片子的话,蓝光的《兄弟连》我已经看了5遍了,如果将来出了《拯救大兵瑞恩》的蓝光,我还会买····时隔了这么多年,我印象中拍黑帮拍汤普森最好的镜头只有一个,很短

  就是《教父1》里面,桑尼被一群人拿汤普森轮扫的场景,也就1分钟左右,胜过万千子弹的分量····

  4.为什么他们抢银行总用一个模式,而且总是没有保安?或者说保安太少···为什么一个人站街上背后藏把汤普森都没人看的出来?

  算了,这是细节······追究的更专业的大有人在

  5.最后男主角的下场给我们上了很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资本主义需要原始资本积累,而这些积累多数是违法的,你抢银行积累了原始资本以后,因该去投资,利滚利···男主角虽然有了男人想要的一切,但是他还缺了一样,有文化,有艺术家气质,有高学历

  不过,迈克尔曼知道这一点,所以,最后男主角挂了

  帅,温柔,勇敢,义气,潇洒,幽默,浪漫,有钱,有文化

  一个也不能少

  但是我们假想,最后男主角如果干成了最后一票

  逃出了美国,带着美女,跑到中国,自学经济学,然后创办了中国石化集团有限公司,或者蒙牛乳业····

  这片子就真的成了男人们的Twilight了

  不过话说回来,男人比较理性,知道这是扯淡的

  所以,男人们看过瘾了吧?

  ia

  男主角崩了

  醒醒吧····

  女同学们如果不理解这是什么感觉

  我换个方式解释下

  Twilight的结局,男女主角在夜晚一起躺在草坪上看着星星,女主角说,以后你洗碗

  男主角想了想·····说了一声:操

  然后把女主角血吸干了······

  恩,迪林格倒下对沉浸在本片中的男人带来的感觉就是如此

  《公众之敌》观后感(九):说好的老死在她怀里呢!!!

  当结尾处他应声倒下的时候 我想给这个电影扣一颗星 不喜欢这样的结尾。他不是说要老死在她怀里吗 但却最终要没有摆脱正义获胜 反派被击毙的模式 。

  虽然强尼作为一个头号公敌 但却是一个绅士 他并不像尼尔森那样肆意杀人 他对女士客气 不会杀掉人质 甚至连人民的钱也不要。比起那些折磨将死之人 暴打女人的警察更加容易博取民心不是吗。

  可是最后还是打了五星。

  电影里面它的兄弟说过的那句话“我们的时代要结束了” 不管你承不承认 接不接受 这都将成为事实。

  在德普叔饰演的这么多角色里面除了强尼 最喜欢的要数唐璜了 他潇洒浪漫 倾倒众生 。而在这里面叔扮演的强尼要比唐璜多了一份责任。

  “如果我的强尼知道你打了打他女人 死胖子 你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吗?”

  可是他最终也自身难保。

  一代枭雄的消逝 随之而来的这个时代的结束。

  “Bye-bye blackbird"

  《公众之敌》观后感(十):Public Enemies

  不同于人物传记类型的《大毒枭》,此片刻画的是一个时代: 

  如果对二三十年代美国历史不太了解的话可能看这电影会有点不着调。从二十年代禁酒令开始,暴力犯罪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几乎成为了美国大众生活的一部分,一大批曝光率极高的怪盗被偶像化成为了路人皆知的名人,这些“公众敌人”(public enemies这个词出自曼哈顿博士演的那位胡佛局长,FBI的创始人)是大萧条时期最让人着迷的社会怪象之一。那些无法无天,凶煞嚣张的歹徒在那个希望破灭的时代被当成了公众逃避现实的幻想对象,还有民众认为是银行的贪婪导致了大萧条,那些银行抢劫犯就变成了以暴力对抗腐败和权威的象征。许多大名鼎鼎的罪犯在各种各样的演义和传奇中都被变成了神话,像邦尼和克莱德,baby face奈尔森, Al Capone, 当然还这这部电影的主角,John Dillinger。

  电影没有任何引述背景的字幕或介绍,直接跳入了大萧条最严重同时也是罗斯福上任的1933年。这部电影比大部分声称“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要更贴近史实,因为它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精髓:随着罗斯福的新政和整个社会结构在大萧条中的转型,传奇式的暴力犯罪时代即将结束了,高度组织化的经济犯罪成了“新潮流”,Dillinger们这样罗宾汉式的侠盗就成了旧时代的象征。他们不仅是警察的眼中钉,吸引了太多镁光灯的他们更成了让过去的同伙如芒在背的麻烦。曾经的“safe haven” 将他们拒之门外,獠爪日显的FBI更是倾力的逮捕他以树立声望. 强敌的追剿,朋友的出卖,被逼入墙角的Dillinger做着一次次漂亮但也绝望的挣扎,虽然结局早已经没有了悬念,然而他的一次次反击却成了他们的时代精神最后的强音:游侠式的自由自在,蔑视一切的狂放豪情,这一切都随着他的倒地消逝了。接踵而至的是FBI代表的大政府的崛起,高度统一化和组织化的社会让以暴力对抗权威的精神从此销声匿迹, “英雄”变成了在海外为美国夺取光荣和利益的军人,领导游行的民权领袖和摇滚歌星,像约翰迪林杰那样漂亮的翻过柜台的身影永远的消失了。

  除此之外,歌迪亚和贝尔的表现都平平,完全被掩盖住了光芒,pretty boy的脸都没看清就被灭了,作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