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光影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影评10篇
《乘着光影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是一部由关本良 / 姜秀琼执导,李屏宾 / 杜笃之 / 张艾嘉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乘着光影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影评(一):李屏宾,电影论“道”
采访中,李屏宾谈到“道”字。
”中国字这个道,上面就是两点,就是阴阳,每一个植物的生长都是两片叶子,没有三片叶子。然后到我工作的时候,常常需要摆设轨道什么的,尽量不去割坏草,压坏什么。“
李屏宾的电影之“道”也并不止于如此,“一部电影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时候,才会有好的结果。这不代表在现场你会是快乐的,你必须顺势这些东西。这也是和侯导工作学了很多。”更重要的还是他跟侯导合作时学到的这种随遇而安、顺应自然的态度。
他讲到当年拍摄《童年往事》时的一场戏。侯孝贤原本的设定是晴朗的午后,结果遇上台风天,于是就顺势拍了,风雨中摇摆的百年大树,被人力三轮车拉走的生病的母亲,对着窗外雨水唱歌的哥哥……风雨中的台湾潮湿又寂寞,更像是一个人经年之后记忆里的模样。
后来,李屏宾跟姜文拍摄《太阳照常升起》的时候,在酒泉遇到暴风雪。几天的停工不仅造成预算超支,更重要的气候可能由此转变,变得更冷更难办。就在姜文也在犹豫该怎么办的时候,李屏宾却说:”姜老师,这是天赐给你的,买都买不来。“跟当地人一打听,的确,在荒漠遇上大雪,也是多年未见。于是,后来影片中才出现了荒漠大雪的动人景象。
他说:”一个片子还没有拍已经有结果。那些结果都在不同的地方等着你。有时候会阴错阳差,结果改变,但是都在,或者你看到。很好的东西在那边,很好的光色在那边,那个位置是这样,你怎么用它,这些都在,你没看到就没有了。
————————————————————————————————
我相信一个好的作者,他的作品、他生活的态度以及他的人生是一致的,是互相映射的。总是这样的。而一部好的传记(电影)体现出的也恰好是这点。
《乘着光影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影评(二):无题
只能给三星,其中两星是给李屏宾本人的强大魅力,一个极其感性富有灵性的艺术家,我猜他信佛。导演后期剪辑调色太无能,唯一特别赞的是在房内采访李屏宾的灯光,太赞了,但我深度怀疑那是架机位前灯光请教宾哥打出来的,因为看其他镜头都太烂了,调色废了很大功夫,对,是废了,好多地方都有些调过了。还有就是感觉前期编导吧,只能称作编导了,有做准备,有设计,感觉很多都是后期强行按照前人的经典搭配来拼凑镜头,毫无自己的艺术态度,特别麻木。相较那么多灵气的采访对象而言,真的太失水准了,看上去就像学生作品。结尾和开头不错,但是看得出应该也不是导演自己想的吧,有可能是前期拍烂了,后期一看诶不错用这儿。也算有生命力了。感觉徐静蕾真的很没才华,很麻木,不适合艺术的一个人。听谈吐不相信那部是她拍的,她可能主要负责资金与筹划各路英雄。戏都感觉不是她自己设计的动作。那段家庭影像太感动了,“说话呀,你怎么不说话,你看旁边有人来它就不说话”太可爱了,太感动了,很灵气的艺术家,不是不失活力,是不失去成长的灵性。
要我说,这团队的后期和导演浪费了这么宝贵的资源,这个团队太不搭调了,这么没灵气的人采访那么一群那么富灵气的人,观者很生气
《乘着光影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影评(三):不确定的摇摆,就是一种生命
时间放在怎样的地方 就得到怎样的生命
要拍一分钟的电影 要用上好多的一分钟
然而 制造每一分钟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投入的 竟是我们的生命
这个过程本身 成为了一段看不见的历史
而每一部电影 成了这段历史的印证
这些东西就是这样 你不关心它 它不会是你的
但是这些东西里面缺少了一种 人 人不见了
所以我希望把我认识的 我知道的那些光色
尽量在影片里不同的场景里面 能够拿回来
常常在想 那么多地方我都去了 但大多都是在拍摄 在痛苦中度过
但那些痛苦其实都蛮值得 因为都留下一些影片 一些画面
好像一个记忆 让你看到那个时候的很多事情
拍电影的人 看电影的人 都在旅途上
一个回程 另一个 正要出发
当光束掠过头顶 一明一灭的光 是无法停歇的旅行
摘。
《乘着光影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影评(四):世界越来越小了,家越来越远了!
手打了厚厚的石膏,不好打字了。
大量移动的火车是李屏宾喜欢的,我想是受到了猜火车的影响吧。我很喜欢这些移动的火车,我认为只有移动的火车才能表达岁月的流逝和时光的痕迹。
李屏宾的画面中很多都是关于夏天的暖色调,这可能也是他的精明之处吧。
李屏宾的工作影像资料太少,只能通过电影来表达他的才华。
访谈则是没什么新意,还是找一帮观众认识的李屏宾好友,玩命的给带高帽子。
制作一部电影真的很难。
“世界越拉越小了,家越来越远了”,我很喜欢这句话。
20多个陌生的电话,不自觉的想到是不是家人出事了,是啊,每个人都会这么想,最后那个独白让人们想到的更多的是自己。
这片子犯了纪录片的大忌---煽情。
当然,能拍出风的摄影师我都很喜欢。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最好的电影是无声的。我想,这句话的意思除了演员的表扬功底外还有就会对光影的拿捏。
最后。
“你把我像一阵风一样,推过去”。
《乘着光影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影评(五):闲聊
机缘巧合,因为《乘着光影旅行》一片的交流活动,有机会接触到导演姜秀琼,实在忍不住想记下这些听来的琐屑。
她说她当时已经读大学了,看到杨德昌导演招群众演员,于是便和几个同学去碰碰运气,想的是去凑热闹,当一个在电影院鼓掌那种群众演员,去看看明星,说这话的时候导演放下筷子,跟一个天真的小孩一样比划做鼓掌的动作,眼睛笑眯眯的。结果杨德昌导演连群众演员都一个一个的试戏,试到她的时候导演说那你来演谁谁谁吧,结果就演了张震的二姐,后来才知道当时几个主角完全没有敲定,杨导演就在这些群演中挑了。这是她此生唯一一个角色,并且获得28届金马奖最佳女配角的提名,之后杨德昌拍独立时代,把她叫来写剧本,她说她也不知道怎么写,想想还是在片场帮忙吧,于是开始当杨德昌后来是侯孝贤的副导,自己拍片。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从此之后踏上了电影这条不归路。这桥段真是听到烂,在《乘着光影旅行》一片开头李屏宾也说自己考上中影纯属意外,他是替补别人进去的。说来说去好像都是人的命水。
她说牯岭街拍了八九个月,光是自己的戏份就拍了半年,第一天去片场的时候,穿着北一女的戏服,小猫王还是谁,就歪着头问,真是北一女的?其实她那会已经念大学了,比二哥张翰大多了。片中导演索性都用真名,张震就是张震,姜秀琼就变成张琼。她说那会演戏都没有看到全部剧本,只有自己的部分,所以演完都其实不知道故事是什么。等到放映的时候,看到小四给自己写信,歪歪扭扭地画鬼脸。她才反应过来,“写给我的诶!”在电影院激动得差点哭出来。
她说远流出版社要出一套书,采访她关于杨德昌导演的事情,拒绝了,她说她会失控,不想讲,采访都拒绝。她跟我们说到杨德昌三个字都开始声音哽咽,然后立刻打住。原来,心上的烙印会有这么深。
2 乘着光影旅行
导演说她一直对摄影有兴趣,然后有一天就跟李屏宾说我来拍你的记录片吧,把香港的关本良也吸引了过来。一拍拍了三年,拍的摄制组只有两个人,就是关本良和姜秀琼。两个摄影师都很紧张,关本良因为要拍自己崇拜的大师,紧张得不行。李屏宾拍了别人半辈子现在轮到自己被拍也紧张得不行。
她拍之前就写信给李屏宾,李屏宾反复问她,你真的决定了?这片子铁定亏本的。她说决定了,李屏宾就说,那就我们一起做好它吧。我们问导演这片子预算是多少?导演说,我其实都不知道预算有多少,因为拍的那几年自己家里的帐和拍片的帐混在一起了,搞到后来都不知道自己欠的债是电影的还是自己家里的。最后的最后弹尽粮绝了,幸亏一个银行家投了一些钱才得以完成。她说,“我们有个特殊的环境,拿政府的辅导金拍片,这辅导金是老百姓的纳税钱,台湾电影人拍的是良心电影。”
本来片子还要继续拍下去的,她说她好像拍着拍着不知道要何时收尾,是金马奖开始催了她才做剪辑。最后全球首映的时候各国导演都来了,李屏宾也来了。男主角第一次看这片子就是在万人瞩目的电影院看,紧张得一直抓自己的胡子。
导演说她拍李屏宾,结果拍着拍着又好像在拍侯孝贤,因为他们俩太密切了,太分割不开了。
我们看片子中两个人的互动,两个人一块挠头,一块嘟嘴。动作一致。李屏宾好像是侯孝贤的,无论他又去香港去大陆去法国去日本拍,都好像是侯孝贤把他借出去的。借出去肯定要还回来。
拍的是李屏宾,却拍的是台湾电影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永远不会再重现,就像电影中出现的那几张泛黄的新浪潮旗手的照片。你拍一个人,好像拍了所有人。他们的气味好一样。
3 电影而已
摄影大师的记录片,似乎应该是记录荣耀才对,却充满了无奈和惆怅,李屏宾在片子中说外出拍片是痛苦的,然而又说,如果不做这一行可能一辈子都不快乐。看似矛盾,但是又很中肯。人生就是选择,选择,选择。无论怎么选都会有遗憾。
《乘着光影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影评(六):电影,是在做什么?
开场之前见到李屏宾本人来介绍了。尽管他因为交通问题迟到,但是想在他昨天刚从美国飞来香港,也可以体谅的吧。
我想说说我觉得有启发的地方。
开头的时候我见到了很大的摄影机器,不能不说这部电影?纪录片?的确将我再一次浸入最近我居然开始挣扎的问题了。如果不是最近去戏院看的电影有点多,都不会再一次引发自己思考,film & tv school是不是我另一种选择。虽然我很享受画画,爱,快感,这是一定的,最直接的,没有说谎的直白。但是,为什么我看到电影的开头,在红色的布后面,透过午后的阳光,摄影机随车子的移动慢慢地,大镜头伸进来布里面来,慢慢地,整个进入了片场。是一种不能抑制的冲动,在我身体内开始产生涌动。这,为什么?于是,整部片,我都被关于我自己最近这个重选择的矛盾包围,不断地去思考这个问题,到底,答案是什么。
经过开头的这冲动,随着我感觉有点晕眩地的镜头流逝,旁白讲出了一句:
你将时间放在哪里,哪里就组成你的生命。
在整场电影,我反反复复好多次回味了这句话。一是以防自己忘记,二是它真的讲得太好了。
于我,以防自己忘记的是,在我当下以及以后的时间里面,生命的成本是时间,我将时间放在哪里,是画画,还是摄影,那么,都会因为我投入的时间不同,而有不同的人生。这是我当下,将来都必须keep住慎重地思考的问题。
二说他講得真好的是我自己刚刚经过的经历。试想如果,我没有清晰地认清自己的头脑,和去改变自己的理想,和去在实际中追求改变的勇气,或者,我會选择麻木、然后啊q式地安慰自己,等这里毕业了以后,还是“可以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的自我麻醉,然后继续让自己呆在那个不喜欢的地方,实现不了自己的地方4年,浪费自己的青春之后再去谈所谓的“实现理想也不迟啊”这样的屁话,我真觉得自己恶心。那不是自我安慰,那是自己精神、灵魂的屈服!!!
错了,不只是我,还有中国。我走得有点晚,但是我庆幸我还不算很晚,能说:“幸好,还赶得上。”不想再在关于影评里太深入地讨论这个关于中国和逃离的问题,我想,之后我会有文章专门深入地自我剖析的。
在说到李屏宾这个人的时候,电影里面的评论说他是一个nice的人。当然,戏院做开场介绍的工作人员也这么说。电影里面说,他是一个稳重的人,如果说杜可风是水手,那么他就是军人。站在那里你会决定稳定。我觉得我自己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人,性格是这样。当年你的榜样是这样子,到你做榜样的时候,你就要站得出来。这是我很有启示的一点,自己在自己的工作中要顶天立地。
李屏宾是一个很重视家人的人,他说到,在国家文艺奖颁发的时候,太阳照常升起的那片沙漠雪景在拍,完了以后发现手机在几分钟之内有20多个未接来电,一下子就想到是不是自己八十的母亲有什么意外了,回电的时候发现全部都是代码,没有办法回。后来收到短信,说是通知得到国家文艺奖了。然后,我的心情也随着影片紧张的气氛,以为真的是她妈妈出事了,到了最后的一句点睛:“原来,比起荣誉,家人更加重要。”我就一下子想起了自己的妈妈。
影片里也有笔墨讲他和妈妈很好的感情的。
他由于早年丧父,可能在那个不容易的年代成长,母亲就对于他的情感来说相当重要。他在电影里面自白道: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家却变得越来越远。”
我相当同意。我中学开始就读寄宿学校,出去经历的东西也算在同龄人中算比较宽的。加上近年来自己越长越大,尤其是成年以后,有了很多方面独立的力量,就走得越来越多越来越远。但有时候,我也同意李屏宾在电影里面说: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可能我没有很多时间和家人在一起,和妻子、孩子在一起,但这些其实在我结婚之前就已经定好的了,我有我的事业和工作,如果我为了每天和家人在一起,而牺牲了我爱的事业,那么我会不快乐。可能我不能和家人在一起,也造成了他们的不快乐,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
虽然关于这段的道理,是我一早就想清除想明白的问题。但是我都还是想在这里再说说我的感受。在这个问题上,我抱着和李屏宾完全相同的态度,去处理关于事业和家人的问题。是需要有牺牲的,我会觉得,对于我自己,或许因为聚少离多,家人的关系会更加亲密,在见面的时候感觉大家都更珍惜来之不易吧,感情反而是变得浓郁了。
最后,很清醒地附加一个问题,就是李屏宾在电影里面提到的做电影,要对光很敏感。
这点,在我在apa上了4节的lighting的认识以后,非常同意和理解他的说法。当然,他在里面说到,有的场景,几个大灯一打,原来的场景的气氛,质感,就全没了,光线是要抓住合适的,不是打的。——这是他的观点。
另外,他说到光线是随演员的演出,而有生命的。镜头随着女演员靠在男演员的被上哭,空气里面的尘埃都泛起,丁达尔效应,仿佛都空气都悲-了起来。导演,需要多方面技术的基本功的啊!
《乘着光影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影评(七):這個賓賓不簡單
或許你知道他是誰,下面的三句話介紹是為不知道他的人準備的。
此人留著落腮鬍子,身材不算苗條,是一名藝術家,在國際上享有盛名。
此人皮膚黝黑,若星期天出現在中環,那裏成千上萬的賓妹一定會把他當成同鄉。
此人姓李,名屏賓,台灣人。
李屏賓
不知道李屏賓是誰,不是甚麼罪過。我們看電影,首先記住的是演員,然後記住的是導演,然後還可能記住編劇甚麼的,但你會記住攝影是誰嗎?
就算不認識李屏賓,你還是有很多的機會可能接觸過他的電影--對於他這樣一位攝影師,連導演都要受其影響的攝影師,把他參與攝影的電影說成是他的電影,應該是一點也不為過的。2010年的《挪威的森林》,2009年的《空氣人形》、《殺人犯》,2007年的《不能說的秘密》、《太陽照常升起》,2000年的《花樣年華》……我沒有把他的全部電影列出來,我想僅僅是這幾部電影,已經足夠喚起你的光影記憶了。
《乘著光影旅行》不是李屏賓的電影,而是一部關於李屏賓的電影。
攝影是個技術活,但有技術卻未必一定是好攝影師。一個人在到了大師這種境界的時候,技術就更加不重要了,一切猶如隨手拈來。《乘著光影旅行》這部記錄片其實甚少提及技術。李屏賓談光影,話裡透著道家思想的味道。
比如,你原定要到一個地方拍一個晴天的場景,而很不幸,你一到,那地方就風雨交加,也不知道甚麼時候會停。你怎麼辦?
一般的攝影師有兩個選擇:等,或者走。
而李屏賓的做法可能是第三個選擇:拍。
話說李屏賓在幫姜文拍《太陽照常升起》的時候就遇到類似的問題,然而如此的隨機應變卻帶來預想不到的效果,不僅是光影鏡頭的問題,而是整個意境得到了提升。
李屏賓甚至不認為那是不幸,他說:「這是上天賜給你的,買都買不到。」
這個善於發現自然之美的攝影師,也有其自身的可愛之處。樹葉跳動,李屏賓視之為樹葉的情緒表現。他的生活樂趣之一就是尋找跳動的樹葉,和它們說話,並把它們拍下來。
電影短短88分鐘,不僅讓你認識了一個是攝影師,還可以讓你領悟到很多。
原文:http://www.rapbull.net/posts/1972
《乘着光影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影评(八):摄影展览
《“寓言”2017第九届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西安欧亚学院巡展》 2017 THE 9TH THREE SHADOWS PHOTOGRAPHY AWARD EXHIBITION AT XI'AN EURASIA UNIVERSITY 开幕 2017/9/16/15:00 展期 2017/9/16—10/30 地点 西安欧亚学院艾德艺术设计学院一楼展厅 论坛 “影想”-摄影与教育 时间 2017/9/16/16:00 地点 西安欧亚学院艾德艺术设计学院一楼大阶梯 参展艺术家(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陈海舒、邓云、高明昔、高鹏、顾奔驰、韩萌、何博、胡兆玮、良秀、凌飞、刘劲勋、卢杉、孙小舟、王攀、王佳、黄荣法、闫亮、杨智舒、曾戈、张之洲。
《乘着光影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影评(九):大概前兩天看的這紀錄片
喜歡這樣的故事,喜歡將一個人的故事。瞭解李屏賓,似乎有了那麼一些。他的為人、性格、工作處世,他對世界對人的一些看法,相處。
也許還沒到那樣的年紀,也許就是這麼不會成長,在這二十幾歲的年紀,似乎並不明白什麽人世,所過的生活也是常常奇怪。唯一覺得自己正常一些的時候,大概就是這樣的時候。看書,看喜歡的電影、寫字的時候。整理、停頓、舒緩內心的時候。有時候人是極其難受的,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或者說還是要停在原地的時候,就像宮崎駿的片子里所說的。還是要活下去。《起風了》取自《聖經》里的句子……
大概是中學上大學前,知道李屏賓,知道《乘著光影去旅行》。卻似乎在自己腦海中有太多並不好的思考和理解。猶豫、所以一直沒有去看。後來去瞭解了侯孝賢,《刺客侯孝賢》看完後,就去看這部紀錄片了。生命似乎總是要有推進,不是直接利落去做很多事的人。是猶豫不決、未知自己“身世”吧。沒有找到的路,害怕做出決定,但必須做出決定,甚至拒絕。但總有不得不面對的。
覺得李屏賓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真正的工作,內心的歸屬和追求。性格、人品,也是善良的。總是很感謝這樣的人,他們對生活常常思索,也苦惱。但卻又坦蕩、內心清澈。
《乘着光影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影评(十):泉诗曼活动
都说女人天生爱美丽,看到镜子里面肌肤细致嫩白的自己,心中当然是愉悦的。但是如果脸上长了斑点呢?该如何祛斑美白?斑点的成因又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黑色素是一种蛋白质,广泛存在于肌肤中,当黑色素细胞受到紫外线或人身体内部激素水平改变的影响被催化,络氨酸酶就会被激活,继而发生氧化反应,释放大量黑色素,然后随肌肤代谢递进达到肌肤表面时,就形成了色斑。市面上流行的祛斑产品之所以没有好的效果就是因为没有阻断黑色素的形成。
泉诗曼美白系列产品精选富含高倍天然还原因子的植物提纯液科学复配而成,高效能活性因子精准渗入基底层,迅速减少黑色素产生,并快速分解细胞内沉积的黑色素,集中对肌肤内部色斑、暗黄与顽固黑色素有针对性淡化,显著改善肤色暗黄不均匀,令肌肤呈现白皙柔润、明亮晶透,宛若新生。
美白度:★★★★★
保湿度:★★★★☆
吸收性:★★★★★
大多数人在常识了祛斑无果后,都对祛斑失去了信心,认为色斑是不可治愈的。其实不然,很多美容院为了赚黑心钱,并没有使用最恰当的祛斑方法给大家祛斑,并且祛斑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到的事。只有针对个人肤质情况,对症下药,并且平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护肤习惯,才能将祛斑效果最大化,脱离色斑回复白皙的那一天将不会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