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立春》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立春》经典影评10篇

2018-02-07 20:45: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立春》经典影评10篇

  《立春》是一部由顾长卫执导,蒋雯丽 / 张瑶 / 李光洁主演的一部剧情 / 音乐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立春》影评(一):理想既是鱼刺

  下好了很久,终于在找工作旅程傍晚看过了《立春》。其实仔细看之前好奇的是蒋雯丽在里面的造型和顾长卫的摄影结果事实证明这是一部出类拔萃的电影,尽管它依旧是关于理想与现实这个沉重而又古老话题人们总是在希望与面包之间徘徊,而《立春》中的角色们,恰恰看起来是能够完全自给自足生活的,只是他们拥有的自我难以与这座小城契合,他们被视为异类、流氓、不道德者。对于冷漠无知人群,他们存在价值仅仅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或者用来唾骂以标榜自身美德的发泄桶。而在内心深处,这些男男女女却拥有着比任何人都纯净善良梦想,尽管最后都被连根拔起,谁也没有唱到巴黎歌剧院去,只是小城里又多了一个骗子和一家肉店,他们甚至都没有到达北京开始漂就已然失去了浮起来的力气了。

  北京,依然是北京,它在很多小城市里有着文艺理想的青年心中近乎于天堂,似乎进了北京,就开始向成功靠近,换得一个北京户口又是那么的必要。然而北京嫌他们多余,小城市却也容纳不下,夹缝中没有那么容易生存,眼前,你在哪里都是个异类,你自认为属于的那片人群却又跟你冷眼相对。到处都是王彩玲,或者说,我们都曾经做过王彩玲。但是她足够彻底,足够深陷,她编造美好未来以支撑住自己,即使是同情心钱财一并被骗走之后都可以黯然地走开。谁会在广场上听你的咏叹调看他的天鹅湖?这些人连芭蕾和泰国人表演都还没分清楚呢。整部电影最令人唏嘘的却不是王彩玲,而是那个叫胡金泉的芭蕾舞教师。他是生活在舞蹈里的王子,人们眼里的笑柄和同性恋,这座没有宽容的城市就能这样排它的手下当着你妈的面骂你,以至于假结婚的请求被拒绝后,他不得不选择极端方式,用一次强奸未遂以证明自己的性取向。“我就是这座城市喉咙里的一根鱼刺。”现在拔出来了,我安心了,大家也安心了。胡金泉在入狱后显得快乐了许多,“这布鞋还能立脚尖呢。”王彩玲再也看不下去,转身走出监狱,我也随即泪流满面,小城的人们,你们应该会安然了吧,因为眼中钉已经没有了啊。

  芭蕾舞演员是鱼刺,理想更是,刺在我们自己的喉咙里,有的人是喝到了醋或者吃下了馒头,它变软、被消化,而更多的人,是硬生生地伸手进去把它拔出来,紧接着是呕吐和流泪,然后清清嗓子,继续进食。

  何玉新老师说,这部电影能让你原谅它的所有不真实。我觉得那是因为除去皮肉,它的一截一截骨头,都是从我们身体里抽离出去的。

  《立春》影评(二):有点失望 有点感动

  下午刚刚看完立春这部电影,没有想象中好,或许期望值过高。因为非常喜欢顾长卫的电影《孔雀》,所以对这部电影有了更多的期望。或许失望原因在于王彩玲过于丑陋场景也过于简陋。从视觉上很难有另人愉悦东西情节饱满,剧中人物内心的澎湃,音乐的优美都在粗糙的场景下黯然失色。其实简陋的场景同样也可以拍得很美。或许摄影师功力不够艺术应高于生活,过于真实就丧失了其感染力,我觉得应让平凡的东西更有感染力。

  或许你会说《孔雀》同样用很写实的拍摄手法。但在我眼中完全不同,虽然《孔雀》已经看过两年多的时间,但许多画面仍在我脑中留下长久的印迹。《孔雀》叙事的过程更从容感觉行云流水。不管姐姐自顾自地演奏手风琴,陶醉其中,任由水互发出丝丝的声响,还是餐桌旁的鹅之死,传达母亲伤心欲绝的悲痛,抑或是雨中做煤球,姐姐雨中离开,那个意味深长的长焦镜头。无不通过画面深深牵动观众的心,让人无法抗拒地融入其中。但《立春》感觉铺陈过于突兀,许多地方似乎酝酿不足就过度到其他的场景,缺少应有的回味。

  不管对该片是赞是弹,《立春》都可以说是一部很有诚意的电影。也是我喜欢的类型,有内涵,有令人动容的情节,有真挚的感情。所谓大片许多只是具有华丽包装的空壳,人物空洞单薄、情节弱智、并且肤浅。看完只是赞叹一下场景的华丽,或某主角漂亮,其他实在没有可提的谈资,更别说有和触动。人们更关心的是关于影片的八卦消息,露与不露,现在许多导演都深喑此道,做秀的能力远大与导演的能力。

  喜欢主角王彩玲,有人认为她是一个悲剧的人物。可在我心中她因为坚持梦想而变得高大,她是影片当中坚持梦想最长的一个,虽然结局似乎梦想已经幻灭。只能通过梦境聊以自慰,现实必须要面对孩子父母欣赏她的原因在于她的担当,对现实的妥协其实是为了履行自己对父母的责任。当母亲在新年前夜说:“今年你的婚事应该解决了吧。。。” 我想王彩玲一定会从梦幻天际落下,回到惨淡的现实。她一定有许多挣扎。但她最终选择了一条出路,领养一个孩子。她最终没有出卖自己的,随便将自己嫁出去。而是选择了感情升华,责任的担当远大于个人梦想的实现。 王彩玲在孤儿院的时候,有个小女孩在其他在被其他冷落的时候,是否激起了她的爱心?最终她领养了一个患兔唇的小女孩。看着她和母亲在逗小孩吹泡泡,痴呆的父亲在炕上眼睛似乎也发出光芒,此时有种莫名的感动。体会平凡生活中的小小的快乐远比追求虚无的满足有价值。或许她最后明白了生活的意义?生活不在于你想得到多少,而在乎你充满感恩享受你的拥有。

  《立春》影评(三):《立春》,更黑暗版本的《百万美元宝贝

  《百万》和《立春》都是是讲的"get your shot"的故事

  表面上看,《百万》更悲惨,更血腥,一会打断鼻梁骨,一会咬舌自尽的,血淋淋的。

  但实际上《立春》更惨,更痛苦

  《百万》是皮肉之苦,但有梦想的人,有机会,她可以挣钱,她也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她幸福的倒在人生最高潮里。

  而《立春》,是终其一生,没有高潮,导演顾长卫不忍心,最后赠送了一个梦境中的高潮给主人公

  两部电影,一样主题

  每个人,都应该 get your shot

  此生无憾

  《立春》影评(四):我有一帘恶梦

  谨以此文献给地震失去的那些生命,献给那些理想,以及恶梦。

  我这人从小有个毛病,就是不爱做梦。我总是喜欢躺在床上平铺直叙,因此养成了睡得高枕无忧天下太平的恶习。

  于是长此以往,我有时会把搞得自己很郁闷,常常不禁想到:靠!难道连个恶梦也没有吗?

  为了有梦可做,我看了很多恐怖小说,恐怖电影,我还努力在很深很深的夜里关上灯独自看,努力在风吹雨打阴暗天气里看,不过事实证明最终都难以奏效,我反而常常边看边开心的笑起来。

  看完顾长卫的《立春》,我才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做过或者正在经历着一场恶梦。

  这场梦不由分说,实实在在,无法更改。

  对王彩铃(包括我们每个人)而言,连理想也成了一场恶梦。当理想面目全非真的成了恶梦,总是备受命运捉弄和摧残。我们成了众矢之的,还能够如何面对它?

  我不善做梦,生平经历过的好梦坏梦屈指可数。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总是在做同一个梦,眼前有无数面高墙,扑面而来,让人眼花缭乱,几乎要压得我无法呼吸,在我十几岁的时候,这个梦终于无情的离我而去,我现在很难想象它的样子。于是我常常忍不住去怀念这个恶梦。

  梦以稀为贵。当理想破碎,恶梦醒来,当青春远去,谁还在为曾经的梦想叹息?

  《立春》影评(五):王彩玲也是只等待开屏的孔雀

  我被蒋雯丽们的命运打动了。她的造型先吓了我一跳,身材臃肿,走路松垮,牙齿暴出,满脸疙瘩,但当她自弹自唱的时候,她的脸上充满了因为理想和希望而焕发出的圣洁光芒,她和那两个“艺术青年”及舞蹈老师的经历或者说命运,道尽了无数“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理想主义者或有着另类、小众的生活方式的人们在严酷现实中的无奈。影片的最后,彩玲地领着收养来的可爱女儿在天安门广场玩耍,表情平和满足,看来她已彻底向理想告别向现实低头,但突然间就出现了她曾梦想过无数次的场面,看到最后那行字幕,真是令人感伤。这是李樯和顾长卫的作品,延续了《孔雀》的风格。可以说,最后那场幻想中的演出,就是王彩玲今生最美丽的一次开屏吧。

  《立春》影评(六):生命之花该为谁而绽放

  顾长卫新片《立春》主要讲了两个内容,一是小人物的理想在时间流逝和现实挫折中渐渐湮灭,二是总将自我价值的实现建立在与他人对比上的大众心理,这其实是两个很深刻问题,电影能挖掘出这样的主题来发挥,顾长卫已经是让人高看一眼。

  每个人生存于这个世界需要尝试去认识世界人生和人性,然而事物本质总是为纷繁的现象所掩盖,大多数人所认识的世界人生和人性都是肤浅的表面的部分的,很多本质的东西未能看的透彻,于是文艺作品常常挖掘出这些本质来启发或教导大众,即所谓深刻。

  深刻可能是大众鲜有遇到的离生活较远的事物本质,如《色戒》《投名状》里所讲的在义举和爱情或是个人理想与兄弟情之间矛盾中的人性挣扎;深刻还可能是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但却容易被忽略的在表面现象下隐藏很深的道理,例如奥斯卡最佳影片《撞车》中对猜忌和迁怒这些小毛病可能造成大后果的揭示。相比起来后者比前者更难选题也更具现实意义,而立春这部电影所讲的道理就属于后者。

  小人物的理想渐渐湮灭可能会让很多人产生共鸣,或许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曾怀过凌云大志发过豪言壮语,但随着生活继续由于种种原因只有少数人成功了而大多数都回归平庸。电影中的王彩玲算是有天赋的,但由于她地处偏远小镇其特长(意大利歌剧)又离群众过远而当时的文艺市场也不甚景气等原因,最终放弃理想过起平凡人的生活,剧中与她类似的还有画家黄四宝。

  相貌丑陋的王彩玲在别的方面不如别人,怀揣理想又不得志的她只能孤芳自赏只能靠谎言来维持着她在这个小镇人心目中的骄傲,“我就要调到北京去了”被她挂在嘴边。不仅是她,这个小镇的其他人也都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价值认同建立在与别人的比较上,周瑜坦承黄四宝考不上美院自己更高兴邻居小张老师被老公抛弃之后去找比她更差的王彩玲哭诉来谋求心理平衡

  顾长卫的电影向观众揭示了这两个有关生理想和人性心理的问题,只是引起观众们去思考,但却并没能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或是给出明确的态度来帮助观众解惑。

  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该怎么办,对生活绝望吗?有观点认为这种理想破灭该归咎于社会,其实是不客观的,任何社会都无法让每个有特长的人都取得成功,命运和机遇往往会起更关键作用。其实我们的孔老夫子早就这个问题给出过“尽人事以听天命”的指示,为理想曾努力过就够了不必太纠结于结果,电影中最后王彩玲过上了平凡人的生活依然可以很快乐,如果电影能在这方面做的更多一点让王彩玲的歌声更多地出现在她平凡的生活中给她和周围的人带来快乐,会将这个问题交代的更完整

  对于从他人身上获取价值认同的心理,电影借人物之口发出了疑问“不是你心理阴暗,就是我心理阴暗”。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定性为人性的阴暗面。从小每个人就会面对各种对比,上学时成绩要排个先后,工作后收入也会暗中比个高低。曾经我们被堂而皇之地灌输过出人头地当人上人的思想,曾经我们自己也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来寻求安慰,到底哪一种是对的,还是说我们应该抱着乐天知命的态度不管高低只寻求让自己满意的价值实现?

  命运或许没有给每个人同样的起点每个生命蕴涵的能量或许也有所不同,但生命之火应该尽量去燃烧,生命之花应该尽情去绽放,如果能够在更大的舞台绽放更绚烂光彩给更多的人看固然更好,但如果得不到世人的赏识只绽放给自己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光彩同样也是好的。

  2008-1-1

  《立春》影评(七):关于不统一的风格与分众市场——苏三说《立春》之四

  lt;----和朋友几人对话体的评论,选出一篇来贴贴,其余三篇在http://blog.sina.com.cn/su3talk---->

  我问了几个看过《立春》的人,一个是(解放军)叔叔,(解放军)叔叔说蒋雯丽的化妆很吓人;今天又问了两个我们那的编辑,其中一个谦虚了半天、怕我笑话,然后说她觉得王彩玲不正常;另外一个说,他觉得她就不是一个正常人。——完颜小哭

  蔻蔻:我觉得他们这些戏都有一个问题:风格的处理

  完颜小哭:对!按照陈山说《无极》的说法就是“在美学上没有统一”

  蔻蔻:《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也是风格的不统一,就是让你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方向。一会这样一会那样,有时又想搞笑一下。就包括那天《24城记》也是一样的。

  完颜小哭:侦探片还是啥之类的

  蔻蔻:对,你得有一个基调。

  完颜小哭:你要是超越这些风格的格式,那你牛,就是大师片儿,那你又让我找出这些痕迹来

  蔻蔻:它这个不是单纯的“笑中有泪”的问题

  完颜小哭:就比如那个《爱情呼叫转移》,你都知道他那里很想让你笑,但是我后来想《爱情呼叫转移》是想表现现代都市生活的某些辛酸的,我猜。我的意思是说他又有点想说这个、又有点想搞那个,后来我想我就把他们都归类为没文化吧。

  蔻蔻:从这些角度来说你就是赶不上人家冯小刚。

  完颜小哭:对啊,虽然很多人说他在拍小品

  蔻蔻:我还就觉得《甲方乙方》很好,我觉得你的风格是什么,你就给我一个明确的指示就行了。人家大师片不管人家再晦涩难懂,人家是有人家的风格的,基调就是在那个地方。

  完颜小哭:这些人骂不骂冯小刚,我会觉得他们着了冯小刚的道,我会觉得这里面很多台词会让我想到冯小刚。

  蔻蔻: 笑点!

  完颜小哭:还有那油腔滑调的那个调,但这些都让人觉得他没有冯小刚懂中国人的幽默。比如前面那些:

  ——那个处女啊

  ——你检查过?

  ——我准备派你去嘞

  之类的这些东西,你觉得这可能是冯小刚那个电影的道,靠说的。但冯小刚那个说吧,已然有一点像王家卫的那个旁白那样,放在别人那里是啰嗦,放在这里就还有他的用处。

  蔻蔻:我又想我是不是应该先看些影评或介绍再来看这部片子呢。

  fansile:不是不是,评论只是你众多个人经验中的一种,如果说你是农村人你当初就是向往北京,那么你这个经验比那么一篇文字上的东西要有分量很多。

  蔻蔻:那我是因为知道顾长卫是什么人,这个团队是怎样的重分量,我才会选择这部电影。

  完颜小哭:对于所有观众包括普通观众,他们也不是在毫无信息的情况下选择的。我想起来我那天跟我室友的对话:我说我要去看《立春》,但是我对蒋雯丽演艺术片不抱希望;她说,那是个艺术片啊?!

  完颜小哭:我觉得连戏里面称之为“欲望”的东西都不是很清楚。幸亏我们是学电影的研究生才给总结出那么多。普通观众呢,估计挺不知所云的——

  蔻蔻:我觉得又不能以“普通观众”的取向来决定这个市场需要哪种电影——

  fansile:我觉得你又想多了,我觉得影评人是不可以影响电影的——

  蔻蔻:我没有说要影响电影。我是说要考虑考虑电影制作的问题不能以“普通观众”的取向去想——

  完颜小哭:我觉得可能反而是“普通观众”更能够明白电影在讲什么,反而是我们想复杂了。我的同事说“我觉得王彩玲就是一个不正常的人”

  蔻蔻:如果只以“普通观众”的出发点来考虑,那就会造成“流行歌曲网络化”。比如说我们这代人对音乐的口味,是在内地流行歌曲文化起来之前,被港台文化培养起来的

  完颜小哭:但是这样我们的口味是超越了所谓“最广泛大众”的需要的,那么大的一个巨大的市场是没有被满足的,那就是为什么《两只蝴蝶》会一下子那么流行起来——他们就忽然满足了

  蔻蔻:这就是你要是针对市场的话,是很难抉择的。到底电视电影是给谁看的?

  fansile:电视电影反正是国家投钱的,没人看

  蔻蔻:比如说《乡村爱情》是那么被需要的

  完颜小哭:我和我妈一起看《乡村爱情2》了,我觉得人家是挺有一套的。我觉得它找到了它美学上的统一性。

  fansile:我觉得“怎么把中国最广大的需要观影的人的胃口给喂饱了”是一个另外的问题,与其说怎样让顾长卫具有“最普通人的情感”,不如想怎么样让具有“最普通人的情感”的人有发言权。

  完颜小哭:所以我在想,如果说电影是有“分众市场”的话,那像《立春》这种电影要给谁看呢?

  fansile:《立春》做的分类就是“垃圾”,它是给投资商看的。或者说给导演。导演在这里面就是最大的投资商,他就是最大的风险承担人。

  完颜小哭:那比如像(国家投钱)的电视电影,它的观众到底在哪里?《立春》这种电影的观众到底在哪里?它没有人看,只在一个“投资-拍摄”的圈子里循环,它不健康它会死。

  完颜小哭:比如说《1967的女神》,我并不觉得妈会喜欢,但是我们喜欢;比如说豆瓣,那上面有一些人挺硌的,但那一个圈子是健全的;比如像周星驰啊,有喜欢他的人;又比如说音乐,个人有个人喜欢的音乐。那到底《立春》这种电影是给谁看的?那又比如说《24城记》他到底给谁看?

  fansile:我们啊,会去看提前场的人。《24城记》又不一样,我在写这个片子的时候就觉得贾樟柯拍的这个片子是有“人”看的,我又在想这个“人”到底是谁。这个“人”就包括了会把贾樟柯的电影当成“文艺片”(即所谓香港电影类型的“文艺片”那个文艺片)品牌的人。

  完颜小哭:我调查过一些看《立春》的人,比如说(解放军)叔叔,比如说我同事(编辑们)。这些人都是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会看看书听听歌的,但是这些人太庞杂了,不足以撑起对市场上或者审美上的支持。

  fansile:我觉得《立春》比《24城记》还差一点,《24城记》导演的触觉要多一点的,喜欢贾樟柯的人会认可。而《立春》就是单纯的为看《立春》而去看。

  蔻蔻:那我觉得这样说是不公平的,导演的手法是不一样的,有些创作就是集体创作,导演的痕迹会淡一些。

  fansile:但我们说的不是导演的问题,我们说的是找到自己的目标观众的问题。《立春》这种电影的活路到底在哪里,它看似没有活路的。《立春》就是要做成“文艺片”嘛,贾樟柯的“文艺片”的路子已经走出来了,《立春》的路子还没找到。

  蔻蔻:但是不能保证每个导演都有一致性的。

  fansile:对顾长卫来说还是有的,他都是再将一个小人物被一种强大的力量压制住了自己的欲望,她在为自己的欲望找一个哪怕是虚假的出路。《孔雀》里,跳伞就是姐姐的出路嘛。

  完颜小哭:我那两个同事就推脱了很久才说“我只觉得王彩玲太不正常了”言下之意就是说“你们专业人士会看出什么来呢”。

  蔻蔻:靠!

  完颜小哭:我们“确实”是看出什么来了?!

  fansile:我们看电影都没有乐趣了嘛

  完颜小哭:我们真的是想得太多吗?其实没有什么所谓“过度诠释”的东西嘛

  蔻蔻:我们真的要浪费时间看这些不好的电影吗?

  fansile:没有乐趣,只是说我们被人打动的难度要高。但是我觉得蔻蔻还是要更有忍耐力了

  蔻蔻:我会看里面有哪些是感动我了。

  完颜小哭:我确实认真地找了,但是没有找到。王彩玲骑车那一段我觉得有点触动我,可能是因为哪里有点提醒了我塔尔科夫斯基的《镜子》或者《牺牲》?但是跳楼那里我又想到了蒂姆伯顿,顾长卫是要搞哥特风吗?

  蔻蔻:又让我想到贾樟柯(《24城记》)的问题:你贾樟柯是要让我笑吗?好像笑又是对主题的不尊敬。好像我不应该笑。王彩玲跳下去,啊~死了……

  完颜小哭:……然后她又去弹钢琴——完全就是搞笑段落哎。

  蔻蔻:周星驰

  完颜小哭:只有周星驰电影里才会人从那么高的地方跳下去不死。看周星驰还有笑中有泪的感觉。

  蔻蔻、完颜小哭:《长江七号》是挺烂的,但是我还是哭了

  蔻蔻:其实我们并不是那么挑。《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就是风格上太硌人,就让我觉得许鞍华你不懂上海吧。她只是理解了一个概念性的上海和东北吧,硬把这些概念拼起来。

  完颜小哭:比如说《太阳照常升起》,它让我感觉到那么强烈的姜文;当然并不是说那么好,但是就冲姜文我就要去看。还有里面的陈冲,啊~。

  完颜小哭:王彩玲的胃疼,我就觉得没用好,她就胃疼了一次嘛?还有火车,我就觉得没有用好火车上的场景。另外在美术上,王彩玲的房间,除了那个窗户还有春风吹过的感觉,她的房间是没有被很好的利用起来的——作为那么重要的一个场景——如果是要表现主意(比如说那些菠萝的运用),那就最好有些连续性。

  fansile:你不能说美术吧,你要看导演有什么要求!!要看导演要求是写实的、夸张的、朝哪一面夸张的

  蔻蔻:看,她为美术叫不平。

  完颜小哭:比如开场的黄四宝的房间就做得好,那个空间,还有黄四宝从床下爬出来。

  fansile:还有画架旁边的镜子

  完颜小哭:还有那个男厕所啊。还有黄四宝他妈家的房子我就一开始没看出来,我以为是王彩玲的房子。

  蔻蔻:北方的房子都一样的嘛。

  完颜小哭:那就做得有点辨识度,要电影真实不要真实的真实。

  《立春》影评(八):珍视柴米油盐

  看看周边的正经文艺女青年,大多一直仰望着当空明月而不屑于盘算兜里的六便士。《立春》里的王彩玲也是如此。她比一般的文艺女青年更笃定,更无悔,更有压力,也更不计代价。

  她丑且出身平庸。

  和美术考生还有芭蕾“舞娘”相比,王彩玲是个女英雄。电影外的女文青为她唱着挽歌,即便她最终回归尘世,与理想成为此岸彼岸。而这电影震动之处于我而言,恰不在于对于艺术是执着倔强还是妥协讲和,而在于第一次留意到文青们身边的人,背后的人。那些容忍你疯狂的人,容忍你“犯傻”的人,支持你“清高脱俗”而不得不身陷庸碌的人。

  新的一年,王彩玲推开房门,看见挑着竹竿放鞭炮的老母亲的背影,面目瞬间平和了几许。命运有时候待我们不公,“你只能担待着”,或像王彩玲他们那样尝试反抗。但有些时候,尘世间的温暖与幸福依然值得珍视和留恋。并且,往往是这些朴素的细节才是人真正得以获得勇气生存的朴素动力。

  天空云朵让人活得舒坦活得美,让人分分钟感到存在的价值。而柴米油盐,人间烟火也绝非艺术生活的宿敌。也许对于更多在于世界抗争的文青来说,最终无法讲和,但也该记得:也许你所追求的连同正在享受的精神快乐却是真正在乎你的人无暇顾及的。他们在负责张罗你周围的人间烟火。你信奉和努力搭构的所谓“上层建筑”怎会没有下层积累?可对于普遍敏感脆弱的文青来说,最后救命的,往往是下层的力量。

  很多时候,“我们是自己被自己感动了。”这种感觉也真是让人沉迷啊。可我们是不是也该分点精力回头看看,很多人很多事,更加值得我们感动。或者,我们也应该为这些人,放弃些什么,忍受些什么。

  《立春》影评(九):春风不度玉门关

  昨天看了部电影,顾长卫的《立春》,看完特别有感触,王彩玲、黄四宝、胡金泉似乎都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点他们的影子,也明白了为什么男文青为什么不会和女文青在一起,半夜看这样的电影,真是长夜漫漫人生无望。

  王彩玲是个有理想有追求的文艺女青年,幻想着到国家大剧院工作,到北京工作,而现实情况是她是小县城里的音乐老师,有着不错的歌喉,会唱意大利歌剧,所以她就幻想着到北京一展才华,并且时常会告诉身边的人,我马上就要调到北京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总以为春天会到来,她的梦想也会生根发芽,可是马齿徒增,她从女文青变成了文艺女中年,周围的邻居都像看怪物一样看未婚的她,可是她依然坚持着自己的艺术追求和梦想,并且藐视着周围人凡夫俗子的生活,时常去北京看看有没有能留下来的可能,做临时工她也愿意,可是北京户口完全挡住了她的去路。

  黄四宝、周瑾、胡金泉,是出现在她生活的男人,有她爱的,有爱她的,有和她一样痛苦的艺术追求者,他们走过她的生命,带来或悲或喜的故事。黄四宝和王彩玲一样,是个文艺男青年,一年一年的报考中央美院,希望成为梵高或者莫奈,他是个十足的文青,不是那些披着艺术的外衣来骗女孩子的人,通过他给王彩玲画人体画时的认真可以看出来,他只是作画而无其他。至于他的醉酒,他来找王彩玲,应该只是找王彩玲诉苦,她们是一类人,都为世俗所不容的人,但是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他稀里糊涂的上了王彩玲的床,对于文青来说,这简直是要命的事情,因为他根本不爱王彩玲,所以他会情绪失控地跑到王彩玲单位大闹,自己给自己耳光,推到了王彩玲。而王彩玲的打击也是致命的,她穿着珍藏的演出服跳楼了,她爱的男人不爱她,而这个男人是多么珍贵,和她一样有理想有追求的是个不一样的人。被抢救回来后,周瑾来劝她,并且表达了想结婚的愿望,王彩玲拒绝了,“宁尝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她还是坚持着她遥远的梦想,不和这个城市发生爱情,她还要到北京去。周瑾是传统的“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凡夫俗子,他未必是个坏人,但是他肯定不懂王彩玲。

  胡金泉是另外一个让人难过的角色,他是个追求艺术的人,还有着艺术病,他是个同性恋,这是世俗更不能容的地方,小县城怎么可能会有懂芭蕾的人,又怎么可能包容同性恋者,他想过救赎,通过婚姻来改变人们的看法,有名无实的婚姻使别人认为他是个正常的男人,但是王彩玲拒绝了他的要求,王彩玲不愿意做他的炮灰。最后胡金泉通过故意冒犯女学生(未遂)而证明自己是个男人,在监狱里找到了最终的接纳地,他在监狱里立脚尖的一幕,真是心酸又无奈。

  影片的最后,王彩玲领养了女儿过上了世俗的生活,而黄四宝早已放下了艺术的枷锁,变成了俗得不能再俗的人,胡金泉或许还在监狱中服刑,通过远离正常的社交生活来找到安静的生活。三个追求艺术的青年,结局至此,令人唏嘘不已。有人批评王彩玲并不是真正的艺术追求者,看中的只是艺术带来的其他东西,比如名气比如待遇,其实我并不是太赞同,她看不了太远的,她的环境她的出身她的经历,都只是让她喜欢歌唱,并且到大城市去工作和生活,她并没有希望成为歌唱家或者歌星,只要给她一个能歌唱的舞台即可。说到这里,我想起我所了解的艺术,那确实是钱堆出来的,高考之前的艺考,考生们会到处托关系去著名教授那里听几节课,价格自然是十分昂贵的,王彩玲黄四宝这些追求简单想法简单的人,根本不能想到这背后的黑暗,而即使到了艺术学校,他们也未必能很好地适应,记得同学告诉我的,在著名的音乐学院,学生的条件都是非常优越,老师都会督促你跟上学校同学的节奏,比如衣服、汽车等,当时同学说是买车,还在念大学的我天真的以为是自行车,结果是汽车。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小城生活就是电影里那样的,老师住在学校分配的小房子里,上音乐课男生要去抬琴,还有很多的工人和轧钢厂,联防队员保卫科,我经历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小城故事多,却都是些茶余饭后,人们希望所有的人都安分守己,祖辈们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到了如今就是老老实实的在工作岗位干一辈子然后光荣退休,不要谈理想不要谈艺术不要谈高雅,人生来无非就是按部就班结婚生子含饴弄孙,出格的人往往被关注,人们或许希望他们跌得很惨,然后教育孩子说这就是不听话的后果,老老实实地待着,不要想着那些没用的幺蛾子。看过一本小说叫做《我是北京地老鼠》,讲诉了几个北漂在北京的故事,甚是凄凉,后来看到新闻中的蚁族和跨省上班的人们,原来一切都没变。

  我喜欢这部电影,它让我想起了很多,想起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在盛夏寻找一个不存在的图书馆,小城市没有那么多的资源和机会,而大城市的发达和丰富却似乎不是为王彩玲、黄四宝们准备的,小城市闭塞滞后,而大城市同样没有那么多的机会,天下之大竟没有容身之地,王彩玲黄四宝们又将何去何从,不是被生活改造,就是慢慢妥协,只有少数的人,或者命好或者舍得,才可以彻底告别他们不喜欢的一切,而新面对的,他们也未必喜欢,而且或许代价很大。

  《立春》影评(十):一切终会回归平淡

  片子有些地方不完整,所以一看就是即使经过了后期剪辑掉一些情节也能看出顾对讲故事的手法并不熟络。

  所以说,术业有专攻啊,不要以为导是那么容易的事,顾的拍摄没的说,科班出身嘛,但作为导演,顾对于整体的把控并不好。有点东拼西凑、什么都不肯放弃却费力不讨好的嫌疑,且有的拍摄镜头明显假。太明显,观众又不是傻子。

  对于整部片表达的寓意,不同人也有不同的看法。但其实我想说的是,我对于全片的理解就只有一个点。一个点,已足足实实地打动了我,一个点已足够说明一切,足够让我想到了很多……

  我们每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因为自己身上的小小“才华”就觉得自己是上天赐予的、是别人做不来、是与众不同的。而那点小小的才华足够我们在没人的时候拿来孤芳自赏,甚至来弥补其实我们因年轻不了解自己而产生的种种自卑。

  就想像王彩玲,也许一方面她是因为自身的样貌缺陷而深陷自卑,一方面她又孤傲地觉得自己那点所谓的“才华”就是老天拿来只单独赏赐给她一人的。也许在她的内心深处她认为:老天为我关了一道门,却为我开了一扇窗。

  所以在片中最让我难忘的就是她总挂在口头上的,“我就是与别人不一样,在这个城市中我就是觉得自己是个六指儿。”“我就是天生有副好嗓子,我要一路唱到巴黎歌剧院去。”

  没错,在她的内心深处,她就是觉得自己是独一而无二的。

  所以她不去治自己脸上的疙瘩和黑斑。——因为她认为真正有才华的人才不会对外表有那么过分的重视,自己是有才华的人,重视的是内在!

  这也是她拿来评判别人的准则。她不是试着让别人接受她,而是她在判断别人是否与她志同道合从而与这个人交往。她越来越与这个城市的人群背道而驰。

  她越这样想,带来的结果便是她越来越觉得自己的与众不同。当然,不可否认,在那个小城市里她确实是“与众不同”的。外在的傲慢越来越遮不住地显露出来,实际的内心却透露着想要掩藏因样貌而产生的自卑感。(以前一样,与那男人的交往之后更是如此,她的丑的的确确是深深刺痛了她)

  这一点在影片的后面可以看到,放弃梦想后,她开始了像普通人一样的生活:开始征婚了,也开始用土方为自己治脸了,开始像普通人家(她一向看不上的邻居)一样自己给自己包饺子……她才终于放下她的清高,也不再觉得一般人配不上她,终于渐渐地归于了平常。——因为她试过,为了梦想她不是没有努力尝试过。她尝试了,也失败了。就像她从城楼上跳下来一样。摔得惨重。

  影片越往后,看到她一步步归于平淡,我也逐渐开始痛心。我潜在的内心开始替他惋惜和点点不甘。我想看她一步步地励志,把自己的梦想找回来,我宁愿这是一部励志片。

  到此为止我才醒悟过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王彩玲。不管你丑不丑,不管你是不是生活在一个小地方,不管是不是老天赋予了你那么点点的小才气,王彩玲也一样,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都会被时间磨去掉棱角。

  那个想考中央美院的男人,不肯放弃执着的信念,考到超龄考不上也要改了户口继续考,最后不也服从了命运的安排。——其实看到他的画的时候我就突然就明白过来,我们那点小小的拿不出手的“胳膊”总想尝试着能掰过真正牛逼的“大腿”。——看看吧,不把你摔个惨重,你TM永远知道的只是个屁。

  另外,可能你要说,没成功、没达到是因为运气不好,命运不济。就像片子里那考学男人的朋友说的,还有那个假冒癌症病患的女孩。其实这话我是多么的举双手双脚地无比赞同啊!

  从小地方来的一心考美院,如今算算也考了7、8年的那几位当年的“复读大叔”,在画室都做助教了,自己也有能力开画班了,画儿早都画油了的你们,如今我都要大学毕业了,你们是否还苦苦地在画室奋斗挣扎呢?当时我不明白,当时的我顶多是个没经历过挫折、没走上过社会、没有人告诉我什么是黑暗、什么是欺骗、不撞南墙不回头、拿着执着当信仰的单纯高中生。当时认为不管别人怎么说,什么黑暗不黑暗的只要我比别人付出双倍的努力,就没有考不上的。现在想想真特么是傻X啊……当年为了在专业上的付出,放弃掉了多少。而如今这一切我又把它们扔掉了多少。

  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别傻了,你特么奋斗多少年都不如一纸关系好用啊。这话并不是悲观,事实教你看清眼前啊。T大美院专业课换卷儿,张榜出来就是H系全国第五啊,尼玛的是全国!第五我本来就认识,而第四他爸比第五他爸官还大倒是听T大附和他俩同班的女孩跟我讲的。最牛逼的是CAFAtcp系主任的女儿是我们当年那届CAFAa学院全国的专业课第一!尼玛你换卷子不带这么夸张的好不好!我们谁不知道她特么才学了几天画啊。。这圈子不大,互相认识并不难,专业牛逼的两所高中每年不也就想考那两所学校么,风声很容易走漏的呀。所以说,别傻了,你多么有才华,又多么努力,不是你的永远都不是你的,奋斗多少年也没用。除非你可以不考艺术啊。除非你可以提前就放弃啊。

  片中那女孩说的是“在我们小地方……”可是我想告诉她在大城市也是一样的啊。

  LT说得对,年轻时我们都是自以为是的,都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是别人替代不了的,凭着自己一点点貌似别人少有的“才华”想做出一番事业,而最终都会被时间磨平,终会做与大众一样平淡无奇的事。不管你年轻时的志向多么伟大,对自己有多么充满自信。真正做得好的,最后也不过是在你所擅长的那个小圈子里混得好一点罢了。因为梦想,不能当饭吃;梦想,在年轻的时候也只能是梦一梦罢了。——最终都会归于平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