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冈仁波齐》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冈仁波齐》经典影评10篇

2018-02-07 21:25: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冈仁波齐》经典影评10篇

  《冈仁波齐》是一部由张杨执导,尼玛扎堆 / 杨培 / 索朗卓嘎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冈仁波齐》影评(一):《冈仁波齐》:我走了十万八千里,只为转这一念

  修习佛法是为了什么?

  有人为了消解业障,有人为了增长福报,有人为了解烦恼,有人为了超越生死,有人为了超度亡灵,甚至有人为了救度众生

  但到了最后,终要为成佛。

  成佛是这个世界最难的事情,在我们娑婆世界的这一劫中,只成就了一个佛,就是释迦牟尼。

  成佛也是这个世界最容易的事,因为众生本来是佛,佛性本自具足,只因爱刺激,我执炽盛,于是任由“假我”做主,沉溺轮回,真我沉睡。

  成佛是这个世界最慢的事,由凡夫蜕变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一大阿僧祗为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大劫,一个大劫为13.44亿年。

  成佛又是这个世界最快的事,一念迷是凡夫,而一念悟即是佛,一刹那就有六百个念头起灭,而一弹指间有六十刹那。

  《冈仁波齐》中11个普通藏民磕了一年长头,磕了1200公里去圣山冈仁波齐朝拜。

  现实生活中一位虔心的修行人一生要诵几千部经,或几百万遍密咒,或禅坐几万个小时,或观想无数个场景,或持无尽遍佛号,还要守N条戒律,观照每一个念头的生灭。那么,他们如此苦行的目的是要修到什么?

  直截了当地说:

  四个字——身心脱落。

  借助这些方法巨大力量,超越无数次轮回以来,我们对于身体意识执着,证到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的那一刻。然后我们明白:哦,原来世界的真相是这个样子,释迦牟尼、诸位菩萨、历代祖师智者苦口婆心要告诉我们的原来是这个。

  这个结果就是中国耳熟能详的四个字:见心明性。

  看到了心是什么,明白了性是什么。于是放下了对于“假我”的愚痴执着,从梦中醒来。

  那么我们看到了这个道理,有什么用?

  没有一点用。

  因为第一、你看不懂;

  第二、你不信。

  即使是释迦牟尼亲自告诉你这个道理,仍然没用,你仍是不懂,不信。

  你这一秒看罢,下一秒就去想其他,诸如财色名食睡。总之围绕着“我执”而衍生,沉溺轮回生灭。

  只能实证。

  你通过有效的方法,实证到上述所言,才明白是怎么回事,才相信确如所言。

  这是一个无比漫长过程

  你证到一点点,明白一点点,然后相信一点点。随即会发生什么?

  啪,啪,现实生活当即会扇你大耳光——遇到事,你仍会从“我”出发,考虑得失利我,考虑恩怨情仇,随之喜怒哀乐,随之贪、嗔、痴。跟着习气产生的念头跑,随着环境的转变而心念变化

  可时间久了,你又迷了过来——不对啊,我怎么又跑偏了?

  于是接着持戒、禅定、布施、忍辱、精进、思考学习,接着提升,接着跑偏,接着惊醒,接着提升,接着跑偏……

  这一过程,一直循环轮回持续到你明心见性为止。

  这一世不行,下一世继续来;下一世没有福报修行,下下一世再来。

  可,明心见性就完结了吗?

  还不行。

  你还有人类思维看不清楚的细微习气在,仍会跑偏,仍需要继续修持。

  直至实证到佛性能做主每一念为止。

  这个过程,或许要走十万八千里,或许要走十万八千世,

  而我们所求的,只是为转这一念。

  这一过程就如《冈仁波齐》中的场景,春夏秋冬一幕幕过去,风雨泥泞大雪恣肆,灾难频现,生老病死

  艰难,艰难,艰难的语言无力表述。就如对于你所受的苦,我心印知,而表述不出。

  有的人一直在走,有的人退下了,有的人死了要再一次来。

  而不管你眼下走或退,信或不信,我们终要走完。

  有人说:不是屠夫放下屠刀,即能成佛吗?

  有人说:六祖慧能听闻一句《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就开悟了吗?

  对。是有这种人存在

  但他们是那部分多世以来已经走了十万七千九百九十九里的人,这一世走这一节,就到站了。遇到时候到了,他啪的一下,当即就能放下!他就是有这个巨大的力量!

  你能吗?

  你是吗?

  检验的标准简单:遇到烦恼,你有力量透得过吗?透得过你就是;透不过,还是要老老实实继续走,去集聚这个力量。

  十万八千里也好,十万八千世也好。

  我们在走。

  历经种种苦乐,苦到席天卷地,乐到无以言表,终还要往前走。

  我知道你苦,我知道你的疲惫,我知道你的无力,我知道你想说的一切。

  请你往前看,看到了吗?

  佛,就在那里等我们。

  :

  这一篇是对上一篇的补充,我所表述的有错误,但无力表达更好。请你接受到它真正想传递的信息

  我的微信公号:睡前喝半两

  《冈仁波齐》影评(二):感受信仰沉默的力量

  想要再次感受信仰的力量,所以自己个人跑去看了冈仁波济。才知道米拉山口的每一片经幡都可能带着朝圣者一路的虔诚,一年多用身体丈量一千多公里的路,在大昭寺的十万长头的跪拜,出生与老去的循环……清晰冷漠的视角,没有过多的渲染和对白,只记得村民手中木板拍打的清脆,木材摩擦地面沉重,记得他们说,你这样很好,我们开始念经吧…… 能沉下心来两个小时,真正看进去,注意到一个个微小的细节,触摸信仰,感受沉默的力量,很棒

  《冈仁波齐》影评(三):每个人心中的冈仁波齐

  这是一部纪实片,不仅仅是因为演员都是本色演出,更是其中的场景都很好的还原了藏民的生活。

  对于很多藏民而言,去拉萨朝圣就是一生的梦想,片中的尼玛扎堆为了实现叔叔一生的心愿决定带叔叔去朝圣,结果最后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即将临盆的孕妇、希望能赎罪的屠夫、年幼的少女等等,都为了这个梦想依然踏上朝圣的道路一路上好心人提供住宿,有好客的人留下喝茶,也有车祸导致唯一的交通工具被毁,这些对他们而言都是那么平常自然的事。接受好心人的接待与建议,接受车被毁后增加的人工负担,路遇大水坦然匍匐过去。当一天的辛劳结束,依旧欢快的唱歌跳舞,洗刷一天的疲惫。最后孕妇在朝圣的路上诞下幸运的小家伙,叔叔在神山脚下安然去世,一来一往,世道轮回。

  曾经也走过318国道,亲眼见证过这些坚韧而虔诚的人们,于是看这部电影时就有了不同的感受,是的,这是一部需要静静去感悟的影片,不能说有多好,但是,也还是不错,你的冈仁波齐未必需要经过这么艰苦旅程才能抵达,但都需要有坚定的心志去守护。

  《冈仁波齐》影评(四):追寻内心“冈仁波齐”的路上 请等等灵魂

  一部纪录藏民朝圣之路的剧情片《冈仁波齐》终于上映了。有人会问“冈仁波齐是什么”,而有藏地情结的人可能已经在悄悄买票了。

  藏传佛教认为,冈仁波齐,这座海拔6656米的冈底斯山脉主峰代表着无量幸福,所以在此转山的信徒常年不间断。2014年是藏历马年,也是冈仁波齐的本命年。对信徒而言,这一年转冈仁波齐1圈,相当于平常年份的13圈,错过就要再等12年。因此,导演张扬在2013年决定把这个酝酿了十几年的想法付诸行动,花一年时间来记录藏民真实的朝圣之旅。

  朝圣究竟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要朝圣?这是我们朝九晚五委身于水泥森林中的人常有的疑问。因为这个疑问,去年我也忙里偷闲的跟着一群信徒朋友去四川的藏区待了10天,感受真实的藏民生活,试图为自己解解压。

  像影片中一样,我的日常就是诵经、吃饭、绕坛城、磕长头、干活、聊天、睡觉……虽然自己并没有宗教信仰。十天里,手机信号时有时无,没有工作也没有灯红酒绿,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节奏里,重归一种久违的单调生活。在这种或主动被动的“与世隔绝”环境下,跟着信徒们一圈圈绕着玛尼堆时,才有空思考:自己究竟每天在忙些什么?为什么而忙?追逐同时是否也在错过?

  张扬是幸运的,他在普拉村找到了11个村民,几乎符合他预想的人设:“要有个七八十岁的老人,可能会死在路上;要有个孕妇,她的小孩会在路上出生;还要有个屠夫,因为杀生过多想通过朝圣赎罪;要有个七八岁的孩子他的父母;要有个十六七岁的小伙子,可能是个小流氓或者青春敏感害羞男孩;还要有一个50来岁,成熟稳健的队伍掌舵者。”他纪录下了11个村民朝圣路上的众生相,这又何尝不是我们生命旅途中不同年龄段的缩影呢?

  为了圆叔叔一个拉萨梦,主人公尼玛扎堆决定带着他们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朝圣路上,他们不畏险滩、不辞风雪,那一路咔嗒作响的手板却在叩问我自己“换你会怎么做”。朝圣开始后,家徒四壁的屠夫特地戒了酒,孕妇也没有城里准妈妈们那么多禁忌,青春期小伙为了赶路只好与投缘的姑娘依依惜别,带头大叔被越野车撞翻却不追究,一群人齐心合力推着没有头的拖拉机完成了后半段路程。耳畔呼啸而过的车辆无法干扰他们磕长头的笃定,峭壁滚滚而落的碎石无法击退9岁小扎扎的虔诚。借宿别人家便帮忙耕地,路费不够了便打工挣钱,替旅馆老板磕一万个头来抵住宿费。面对不公诱惑挑战,他们为了信仰,始终不曾动摇

  反而,一路上他们都会关怀陌生的朝圣者,没有磕头的路要返回去再磕一遍,上坡时他们会为自己打气高歌。寒冬在冰面嬉戏,春回在河边跳锅庄,老人在神山脚下安详去世他们视为福报,安顿好后继续背着娃娃赶路……这满满的正能量也是出于他们的信仰。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影视作品虽然源自生活,但总会高于生活”,我则会用那十天藏区经历来反驳。在短短的十天里,有一位老奶奶因为心疼我穿的破洞牛仔裤而顺手摘下自己脖间的一粒玛瑙相赠,有一位小伙因为我与同伴分道扬镳安全问题而抓耳挠腮,有一位小姑娘因为担心我在高原煮不熟饭菜而每天悉心帮助……热情好客的陌生藏民给了我久违的暖心与感动

  影片全程都在纪录他们的朝圣之路,其实,我们每天也在赶路,为了各自心中那座“冈仁波齐”。同样,我们在为各自目标奔走努力的路上,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不公、诱惑与挑战,匆匆忙忙中,渐渐有的人放弃了、走偏了、懈怠了,或者像陀螺般原地打转,忘了初心。

  在数字速度作为各种衡量指标的当下,我们难免走得过快,甚至在“冈仁波齐本命年”这样的大好时机日夜兼程。其实,倒不如像电影中的11位村民那样,淡然应对“朝圣”路上的各种小状况适当时间休息一下,等等自己的灵魂。

  《冈仁波齐》影评(五):这个片子的这一天,刚好是我来到西藏整整13年的纪念日

  转自知乎:看这个片子的这一天,刚好是我来到西藏整整13年的纪念日。

  我是作为一名边防军官来到西藏的,从伊尔76军用运输机上下来,马上爬上军用卡车,奔赴这个国家遥远的边疆,拿起枪守卫这个国家所有人,公务员商人,上班族,学生农民,甚至是罪犯。我将要捍卫他们生存、发展、繁衍不受到侵犯的权力

  我去边防的路上就遇到了磕长头朝圣的人,刚好也是在318国道上。

  朝圣者作为这个国家的公民,他们磕长头的权力我当然也得捍卫,即使我心里觉得并不赞同这种行为。无论是冈仁波齐本身,还是喇嘛或者别的什么东西,恐怕都不大可能改善这些人的生活,但是,自由就是意味着你可以做毫无用处的事情,只要不招惹别人。

  曾经有个朋友深恶痛绝的对我说:中国人没有信仰!

  我当时就有点懵,这话好像是说我少了个腰子、小肠一类的零件似的。我始终没有找到办法回应这句话,貌似我们中国人真的不信什么东西呢。

  后来我无数次在318国道上面奔波,从成都到樟木,每个地方都到过了。也见识过许许多多的朝圣者,用各种方式前往拉萨的人,有骑自行车的,骑人力三轮的,骑三蹦子的,骑偏斗三轮的,开车的,徒步的,磕长头的。

  318国道的历史并不长,这条路是18军将士和平解放西藏的时候在崇山峻岭里硬劈出来的。在此之前,以上任意一种前往拉萨的方式,恐怕都要难上好几个数量级。

  每公里川藏公路,都埋葬着不止一条18军将士的生命。

  回应“中国人没有信仰”这句话,最好的就是这条路。没有信仰,谁来修这条路?

  《冈仁波齐》这个片子想要表达什么,一目了然,不用多说。冈仁波齐,正式说法应该叫冈仁波切,冈,藏语山的意思,仁波切,智者,冈仁波切就是山里面的智者。智者,应该是聪明的,不应该是愚昧的。

  很遗憾,这部电影里我只能看到愚昧,绝望,没有一丝希望智慧

  片头两个大叔坐着聊天,其中一个穿的是07式数字迷彩军用大衣;众人朝圣用的拖拉机,右边挡板上印着“扶贫开发”;他们村里路灯杆、水泥桥,他们跪拜的318国道,这些一切,很明显不会是冈仁波切或者任何活佛赐予的。

  我为他们感到悲哀。

  地球上灭绝过的民族很多很多,其中没有宗教信仰的恐怕还真没有。地球上没有灭绝的民族也有很多,其中有个叫中华民族的,不信什么神。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最后请欣赏318国道,一群最有信仰的年轻人,为了拯救这个国家、复兴这个民族而创造的奇迹:

  色季拉山

  色季拉山口,海拔4710米。

  米拉山附近。米拉山口,海拔5100米。

  路边的草原。

  色季拉山盘山道上眺望对面的大山。

  林芝到拉萨一段即将通高速了。

  318国道两侧景色壮丽优美,景点密布,可以自驾一趟看看。希望大家在看风景的时候,能够向为你提供方便而献出青春、热血、汗水乃至于生命的老18军将士表达一下敬意,别老惦记着佛啊菩萨什么的。

  创建于 2017-07-0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冈仁波齐》影评(六):寻常又不寻常的转山之旅

  不讳言一开始觉着无趣,琐碎零散的日常,昏昏欲睡。但至朝圣途中,小生命的诞生,遭遇意外,事主解释同车人命在旦夕,急于送医,无谓自己同样受伤,立时表示理解,并和同伴一块儿将损毁的车辆绑上麻绳,合力前行,有些感慨。

  遇事儿,不吝善意,宽以待人。飞来横祸,亦不怨天尤人,想方设法地应对。之于朝圣,更是任凭风饕雪虐,迎难而上。徒步数千公里,三跪九叩至拉萨——看完这部电影,当真是不敢再以虔诚的佛教徒自居,毕竟这等一以贯之的坚韧,自叹弗如。一辈子未曾离开家乡,最终在心心念念的冈仁波齐溘然长逝的杨培叔叔,亦叫人垂泪。求仁得仁,当是无悔。就地择选素人出镜,亦可视作寻常藏民的真实面貌。璞玉浑金,质朴真诚。所谓朝圣路,亦是砥砺前行的真实写照吧

  确是一部难得的佳作。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轰轰烈烈,却让人镌骨铭心

  《冈仁波齐》影评(七):《冈仁波齐》:一群人的朝圣

  手上绑着一块儿长方形木板,头顶,胸口,腰下,三次拍打,跪地滑行,低头,叩首,起身,再继续。当《冈仁波齐》中的十几个藏民默默地做起这一连串动作的时候,看不到丝毫犹豫,仿佛在他们眼中,这是一项理所应当的事情,即使过了不到一会儿,他们的鞋就已经烂到不能穿,胸前的羊皮围裙也被国道上的沥青地磨得看不出原本的样子。

  这就是《冈仁波齐》在影片的整整两个小时中做的事情,村子中的藏民尼玛扎堆轻描淡写的提议,说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前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得到了另外10人的响应与追随。

  这十人中有因为屠杀了太多生灵而心怀愧疚的屠夫,有怀胎腹中的孕妇,也有连青春期都还没到的小女孩。他们仿佛对即将面对的旅程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简单的备好干粮与必备补给品,就上了路,一路叩首一路走,这一走,就是一年。

  而没有反应过来的却是坐在银幕前的观众,这些人踏上的这段旅程,海拔4000米,长度2000公里,一年四季无论风吹雨打,积雪遍地,都要义无反顾的跪拜前行,匍匐、起身、再匍匐,机械化的动作,包含的是信仰的力量。

  这是一趟坐飞机3,4个小时就能到达的旅程,而影片中也并没有刻意的强调一年这个时间,张杨在《冈仁波齐》中彻底的的去时间化,在影片的后一个半小时中,我们看到的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叩首跪拜,头颅无数次撞击地面,身体无数次拥抱土地。期间穿插的困难也从来不带有时间标签:孕妇在熟睡的时候羊水破裂,赶忙送到医院生产;遇见山崩,其中一名藏民被落石砸中,险些丧命;补给用的拖拉机路遇车祸,车头报废,只能拖着车厢,继续前进。

  这些事不可谓不大,不可谓不毁灭性,但张杨又一次去情节化,在电影中你看不到他们的慌张和惶恐,简单的交流后就开始行动,这都是因为他们在心底高度的一致,那就是去冈仁波齐朝拜。

  而不能忽视的是,藏民们走上的这条路早已不是他们的祖先曾经跪拜过的路,虽然还留存着气息与痕迹,但在他们身旁不到一米处飞驰而过的车辆提醒着我们,这群人在现代社会中,是一群多么突兀,也是多么独特的存在。在藏民们眼中,似乎只有2000公里之外那虚无缥缈的目的地,那座神山冈仁波齐。身边巨大的发动机轰鸣声,就像是被过滤掉了一样,从来没有存在过。与之相对,他们却会默默停下,让一只虫子在自己身前走过。

  张杨的镜头是冷静的,他平实的记录,抛弃掉了电影应有的精致质感,和这段旅程的风格保持高度契合。我们常常能看到,在全景中同时框住了如同蝼蚁一般蜗行的朝圣藏民们,和远处的钢筋水泥铸成的机械化工厂,张杨用这样的镜头来提醒我们,这一切,都是发生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

  在埃曼诺·奥尔米获得金棕榈的名作《木屐树》中,导演用平实的近乎伪纪录片一般的笔触,描绘了十九世纪末期意大利北部贫困农村的众生相,生活流的拍摄,非专业演员的加盟都让影片有着最质朴和粗粝的影像质感,同时也做到了贴近生活的极致。

  在赫尔佐格的《陆上行舟》中,导演让摄制组在泥泞的土地上拉动了一艘游轮,让这部电影成为了史诗之作。而当看过描绘《陆上行舟》拍摄过程的幕后纪录片《电影梦》之后才惊觉,拍摄这部电影的故事,已经成为了一部史诗。赫尔佐格用5年的时间深入秘鲁亚马逊热带丛林,这种近乎疯狂的行为,实在伟大。

  而张杨在1991年就深入藏区,流浪3个月,早在那时就在心中暗自下定决心,要拍一部磕着长头去朝圣的电影。从那以后,23年过去,张杨终于带着摄制组回到了这片土地,没有剧本,只有一腔执着的信仰。用一年的时间,《冈仁波齐》终于完成。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剧组跟着一组真实朝圣的队伍,同吃同住,在他们的生活中挖掘故事和人物,边走边拍,是一部用纪录片手法拍摄的剧情电影,这也就不难怪影片中呈现出的伪纪录片质感了。

  在《冈仁波齐》中,你几乎见不到什么戏剧化的视听语言,没什么炫技的调度和花哨的剪辑,平实的镜头和叙事,就如同朝圣这件事情本身一样,对于这些藏民来讲,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

  模糊了剧情片和纪录片的边界,让影片生来就带有了一种令人恍惚的质感,看似无聊重复的跪拜朝圣过程却因为这样的质感让观众在影厅内与藏民们融合为一,仿佛也踏上了这一段旅程。

  《冈仁波齐》中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路上,是一部非常典型,甚至工整的公路片,而信仰,就是公路片永恒不变的主题。在路上,理想主义的热血冲头支撑不了太久,所以在赫尔佐格的《陆上行舟》中,克劳德·金斯基所扮演的菲茨杰拉德在土地上拉动了重达千吨的邮轮,在蛮荒之地建立起了宏大剧院;所以在大卫·林奇的《史崔特先生的故事》中,腿脚不便,半截身子已经入土的史崔特开着拖拉机,去见千里之外的哥哥最后一面;所以在维姆·文德斯的《德州巴黎》中,特拉维斯为了找寻自己逝去的爱情,只身上路,一走就是4年。

  这些人或为艺术,或为亲情,或为爱情,坚定不变的信仰支撑他们上路,这样的精神食粮要比真正的干粮来的有用的多。没有钱可以挣,没有食物可以抗,但一旦支撑上路的那一点信仰消失,整段旅程就会瞬间垮掉,土崩瓦解。

  《冈仁波齐》的英文名为<The Path of Soul>,直译为灵魂之旅,确实,《冈仁波齐》并不像上述经典公路片一样有着明确到具体的信仰和目标。他们的目的地冈仁波齐也只是在影片的最后虚虚实实的出现了一下而已,这段旅程的目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是追逐信仰,追逐灵魂的过程。

  刚刚拿下诺贝尔文学奖奖的鲍勃·迪伦他的名作<Blowin’ in the wind>中唱到:

  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

  一个人要仰多少次头

  efore he can see the sky?

  才能望见苍天?

  how many ears must one man have

  一个人要有多少只耳朵

  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

  才能听见民众呼号?

  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 till he knows

  多少人死后他才知道

  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

  无数人的性命已抛?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答案在风中飘摇

  目标、信仰、答案,在风中,也在路上。

  《冈仁波齐》影评(八):睡前的胡言乱语

  又抢到了票 看了一部期待已久的电影

  开场前4分钟收到了新的offer

  重新做回编导啦

  有信仰真好 怀着敬畏的心看着他们

  想起了在青海做义工的一个月

  经幡 糌粑 帐篷 酥油茶 诵经...

  在海拔4000米的刮着大风下着小雨的山上看见过藏族大哥们虔诚的跪拜

  在藏族人的聚会上看到过他们穿着藏服围在一起唱歌跳舞...

  所以更能理解电影里的情节

  观众唯一一次发笑

  是因为18岁的达瓦扎西

  在离开拉萨前他坐在洗头店里不停的转着椅子问洗头小妹 你要和我一起去冈仁波齐吗?女孩拒绝了 他说 我会回来找你的

  特别喜欢那个小女孩

  有一幕是屠夫磕头累了躺在地上没有起来 掉在队伍最后的小女孩磕头经过他身边说 加油

  还有一幕是小女孩给奶奶打电话 然后在电话里和哥哥姐姐聊天 对三个人他都问了同样的话:你在干嘛呢?我待着呢。我想你了,你想我吗?

  原来大家都是普通人

  但有信仰 走在路上的人又一点都不普通

  胡言乱语睡觉啦 [月亮][月亮]

  《冈仁波齐》影评(九):冈仁波齐

  刚看完这部片子,我表达以下观点, 以下纯属个人肤浅认识,

  片子拍的比较真实,镜头视野开阔,画面很美,冈仁波齐它是一座神山,就像卡瓦格博一样,而影片里大部门镜头都是朝拜,所以片名的确有点不搭,身为一个藏人,从小磕头点灯念经,都已把信仰当做生活,所以看到电影里的镜头,很多处都让我泪流满面,也许这种细腻的情感只有从小生长在藏区的人才真正能体会到并且感受到这种善良的意义。

  当我看完电影,静下心来去想的时候,其实我并不希望将信仰以镜头的方式去渲染去展示给世界观众, 这种视角化的艺术乃至将宗教色彩无限渲染的形式,为影片成功奠定了最坚实的形式外衣,但却并不足以真正勾勒出信仰本质的意义, 正如导演一再把磕长头和诵经的画面频繁定格, 既然摄影机时刻地跟随着这些磕长头的信徒,这种跟随就已经潜在地要求观众对这些人们认可乃至于同情。《冈仁波齐》只是把信徒的真诚推到这样一种处境上,并因其形式上的要求而导致剧作主次和深度难以充分展开。其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已经习惯了理性思维的现代观众,通过如此有限的信息去认识电影的信仰主旨变得极其困难。更多的观众会一二再三被故事情节所困扰所震撼,会纠结于不能理解他们的这种行为乃至会嘲笑,并在这种困惑且被隔离在信仰之外的观影状态下,仍然以一种惊心动魄方式,意外地见证了一种微观的社会状态。

  顺便说一下一些情节让我想到了藏区到处拿着单反在抓拍的那些人。【这里可能有朋友是摄影爱好者。如果要来藏区旅游,请不要拿着你手中的“大枪钢炮”肆意的去拍摄别人的脸。拒绝“单反流氓”“暴力摄影”做一个文明的游客。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我们也应该能体会到别人侵犯你的肖像权是什么滋味?我听一位藏族大妈说:“他们拍我们时就像拍动物一样,连国外游客都是先征求意见再做决定。”当我听到这句话时我很愤怒,这几年这些摄影爱好者毫不内疚,毫无人性的侵犯了当地人的生活。藏族是一个全民信仰的民族,我们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文化风俗,宗教活动。然而这几年肆意进去藏区的人越来越多扰乱了这一切的一切。请尊重藏族,树立你们民族的良好形象】这是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藏区游客的呐喊声,我特别赞同。在这里分享给那些经去藏区抓拍摄影爱好者,这仅仅是对摄影,并不针对电影。

  我一直在沉思一个问题,如何能让藏区的经济很好的发展起来,而不是建立在这些东西的基础上,这也是我们未来的藏族青年要去思考和努力去做的事情。

  《冈仁波齐》影评(十):?

  只能说或许因为期望过大,反而失望了。看了近两个小时的跪拜我没有睡着过去说明这部电影还是不乏味的,起码我有断断续续的在感受这部电影。但是整部电影就只是仅仅在跪拜朝圣而已,单纯的叙述可能还原一个真实,但是太没有波澜,有没有触动人心的细节,白开水固然好,但喝了两个小时还是会淡而无味的。有一句话还蛮认可,年轻人迷茫了去西藏,导演迷茫了拍西藏。或许是每个人对西藏这个神圣的地方有信仰有探究之心,所以观看这部影片前就已经自主蒙上了光环,但是这部片子传达的未免太过单薄,只能说我看了两个小时的跪拜,内心轻微起了一丝波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