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三个女孩》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三个女孩》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3-21 09:35: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三个女孩》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三个女孩》是一部由菲莉帕·洛索普执导,玛克辛·皮克 / 保罗·凯耶 / 吉尔·哈弗本尼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个女孩》观后感(一):我不需要被洗白,我想要的是公平

  看到Holly说“I don't need cleaned,I want justice!”的时候,我眼泪崩不住了,整部剧都太压抑了让人觉得心疼得呼吸不来!

  Holly还算是三个女孩中最幸运的一位了,所有侵害她的人都被认为有罪被判了刑,她的家人给了她莫大的支持和鼓励,是她最强大的后盾。最可怜的是Amber,被剔除于受害者之外,不可否认,她在这场交易中获益,但是她本身也是迫不得已的。仅仅因为不是所谓的“完美的受害者”,她无法上庭做证,无法口述自己遭受的一切,甚至被当作共犯,要与那一群人同罪...

  现在社会存在一种说法,被性骚扰被侵害的女生,一定是因为穿衣服骚、太暴露、晚归,因为是“坏女人”所以遭到这样的对待是活该,不能怪别人,她们的话没有说服力。所以刚开始,这个案件没有被提交到法院,就是因为系统内的人认为这些女孩在被侵害之前就有过性行为、没跟家人一起住、有悲惨的童年等等,她们不可信,Holly甚至被人称为“liar”。就像审判的时候,对方律师总是在把陪审团往“受害人不是好女孩,她们的证词不可信”这个方面引导,力图脱罪。而辩方律师在开庭时对陪审团所说的那一席话,真正体现了这部剧我认为所要呈现的观点:“在听完她们对自己的描述以及别人对她们的描述后,你们需要做出决定,她们是否像一些被告所说的,鉴于他们的性格和行为,她们是不可相信的证人;还是像控方所说,这不过证实了,正是这种女孩,最容易被被这些男人视为诱奸和性虐的目标。”

  《三个女孩》观后感(二):在地狱中生活

  在英国脱欧的大环境下,才开始讲这个故事的政治意味不言而喻。但这不能说明这不是一个好剧。几年前看到这个新闻感觉就像英国版的《熔炉》,最后的宣判4-22年,主犯22年,才22年,那些女孩的孩子才刚成人。虐待了这些女孩14年,有的人却只需要服刑4年。而不作为的警方没有一个人得到了实际处罚。 第一集开始就看的揪心,Holly明显因为生活的巨大变化感到无所适从,没有人在乎。而另外两个女孩始终生活在吵闹肮脏没有温饱的环境中。Holly父亲的那句“我不希望你和这个社区的人交往”表明了其他人看待这个社区的态度,坏区,就让那里腐烂下去吧 第二集Holly听到她能去读A level的时候那么开心。希望再失望,这种打击才击垮了她。事情过去几年了,但对她来说却越来越清晰。 审判结束后,生活还是要继续,而这些女孩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过上普通的生活。

  《三个女孩》观后感(三):孩子的问题,投射社会的问题

  社会治安主要靠警察,警察的态度真的是…自愿与人发生性关系和被强迫是一个概念吗?一个国家警察能那么冷漠的话,真的搞不好了。退一万步讲,今天这些女孩就是去卖淫了,然后她们后悔了,就应该被原谅,被救好吗?不得不说小孩子的世界观是不健全的,看到大人的迫害是会害怕的好吗?所以后来holly在法庭上讲的真的蛮好的,如果现在在我19岁的年纪发生了这些事情,我一定是会保护好我自己的,说明啥,13、14岁的小女孩保护不了自己,holly 做的很好因为她不管面对的是如何困难的事情,她都在坚持说真话,才沉冤得雪,才是更多的人得救,还有就是holly的爸爸妈妈,没有对她抛弃,反而给她很多的很多的爱,当中她的爸爸说,是的错,一直是爸爸的错,才赢回了holly,爸爸用自尊,换回了女儿的生命,有时候必须想想,到底是自己的自尊重要,还是别的人生命更重要呢?当父母的真的要好好考虑下啊,并且爱就是让holly能够坚强的走下去的后盾啊!

  《三个女孩》观后感(四):正义不该被政治绑架

  guilty!全剧就这句台词最有力!看的时候气死了,正如洛奇戴尔那灰暗的上空,不敢想象那些女孩再受到凌辱之后最需要爱与鼓励的时候,却被社会、警察、社工的冷漠与不作为以及种族问题二次伤害,好绝望。庭审那个巴基佬说这是种族歧视,去你妈的种族歧视,你怎么不去侵害巴裔小姑娘!结尾巴裔直男怎么不去死!

  幸好,灰暗的天空尚有一丝阳光进来,冷漠的社会还有善良公正的人为她们发声为她们努力,为了正义,all for jusitce!正义不会缺席!

  希望这个社会会越来越好,希望受害者们不要再受到二次伤害,希望所有性侵幼女的男性都去死!

  还有,欧洲是不是药丸?

  《三个女孩》观后感(五):真实得可怕。

  剧里那些对受害者说“因为她穿短裙、喝酒抽烟、生活不检点、每天玩到很晚、叛逆,所以她是自愿/活该的”的角色们,和每次性侵事件报道下的评论里说着“这么晚还出门不是找X嘛”、“穿这么少不就是在勾引人”、“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一个巴掌拍不响”的人是多么相似。扭曲到可怕。

  正是因为这些人扭曲的观念,让遭遇性侵的受害者站出来发声更为艰难,并遭受双重打击。因为只要他们站出来,他们清晰的照片就会和加害人打了马赛克的脸放在一起并配上咸湿的标题传遍大街小巷,父母家人会劝他们“家丑不可外扬”,朋友同事会聊表同情并从此视他们为瘟疫,陌生人会重复说着“太不检点”这些话。站出来,受害者要有多坚强,才能面对全世界向他们泼来的脏水,甚至连法律也保护不了他们。

  在某站看的弹幕版,第一集Holly遭到Daddy性侵时,弹幕里在说的是:“活该”“都是自己作的”“是她自己先选择堕落”。仅仅是隔着屏幕,就让人变成了嗜血的动物。

  想起最近的北电阿廖沙和台湾林奕含,这些嘴脸是何其相似啊。

  请每个人明白,'No' means NO.

  愿受害者能有Holly的坚强。因为你们什么也没有做错。

  《三个女孩》观后感(六):关键词

  三集 三个小时不到 一口气看完 看到了几个关键词

  一是 教育 尤其是养女孩的家庭 应该给她们怎样的教育让她们学会保护自己 让她们学会判断什么样的朋友是可以结交的

  二是 偏见 很多时候我们看待一个人或一件事 其实内心早就占定了立场 带着固有的偏见 以至于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加害者却不自知

  三是 权力 很多时候基层的人想要为自己争取应得的利益甚至是最基本的——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都是很难的 因为底层的声音往往微弱到先不起波澜 此时最怕的就是有权力者的不作为 第三集里面有个记者问警察 你们不觉得辜负了受害者吗 警察的回答是 辜负她的是这个体系而我们身在这个体系中 不作为者是如此的理直气壮 让人唏嘘

  最后 简直要为莎拉和玛姬冤枉死了 自始至终站在正义一方的她们 却要为别人的不作为背锅……

  《三个女孩》观后感(七):身边发生过相同的事,想谈谈自己的感想。

  这部电视剧有两个主要的政治主题:亲少年自愿或被迫卖淫和种族歧视。我想说的是前者。

  女辅导员在第一集说过,不可能有未成年的自愿卖淫者,她们只是在受迫害而已(大致是这个意思)。我认为她的观点是错误的。

  先说一下我对这部电视剧中三位角色的看法。三个角色都缺乏关爱、正确管教和引导,大部分人都知道家庭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多么重要,片中三个女孩正是因为家庭因素走上了错误的道路。Holly,她无疑是最可怜的人,因为父亲对女儿的不负责、不理解,导致本可以避免、逃离悲剧的她却选择的错误的方向;Amber,我认为她是片中最可恶的女性角色,我知道她当老鸨的事情不能全怪她,还应怪她的父母、家庭,但是当我亲身见过、了解过像她这样的人之后,我很难对她产生同情;Ruby,最天真无知的人,因被人录了裸体视频在网上疯传,以为自己“出了名”还在他人面前欢欣鼓舞,着实可悲。

  我在中国南部的一个小城市里,这里的学生(指初中)我想把他们分为三类:一类是优秀的、健康的学生;另一类是不学上进的人;还有一类是以自我堕落为荣的废物们。

  那些属于最后一类的人,大部分都是街头混混,就是现在的社会哥哥、社会姐姐,以多会打架、在圈中认识多少人等为衡量混混地位高低的人。他们几乎都是学习成绩差、有着不和谐的家庭、有着不负责任的父母、家境不富裕的人。

  第一次知道有人卖淫是在我初一的时候,市里的初中生活也是分为两种:学死或玩死。那些想“玩死”的人都想成为小混混,所以必须勾搭能带他/她进圈里的人,那怎么办呢?混混地位高的人开始利用这些小白赚钱,骗那些想进圈的女生说,只要你跟某个谁睡一觉,我就带着你混你还可以拿到钱。她们当然不知道是谎话,别人睡过你之后,要不你就继续卖;要么你就被遗忘,至于钱和圈中的地位那都是骗人的鬼话。他们之中有20岁以上的混的比较好的人,不过最多的还是40岁左右的有钱人。于是混混地位高的人开始找年轻的初中生(甚至还有小学生),这些初中生很好骗,有的没说几句就答应了;有的会拒绝,对于那些拒绝的,如果她们碰到的是比较和气的人,或许能逃过一劫,但如果是狠角色,那就打到她们愿意为止,还不愿意就直接拖到那些人的房间里去(这种人和片中的Amber没什么两样)。大家了解中国人,这种被迫卖淫的事对她们或她们的父母是非常难以启齿的,所以这种行为可能现在还在进行。

  我有不少小学同学到了初中,因为钱、“圈中地位”卖过,其中一个听说在自愿进行交易的时候,警察突然冲进他们的房间把他们抓走了。如果人活到这种地步,和废物真的没区别了。

  站在这些亲少年背后的,是他们的父母。为什么他们能做出这种恶心人的事情,我想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没能在童年时期得到父母的正确的价值观的灌输、没能得到正确的指引,她们依旧无法独立的分清对错。她们非常需要家长的关心和教导。

  我现在生活的小区里有一户人家,离我家的距离比较近,他们家比较贫穷,有两个小学三年级左右的小孩,而他们对小孩所采取的对话和行动是很好的反面教材。那两个小孩非常闹腾,他们和他们的父母声音大起来我在我家的任何一个房间都可以听见。有一次其中一个小孩因为什么事情,一直大声叫着:妈妈,妈妈。他妈妈因为在做什么家务,忙得心烦,对小孩吼了许多句,她用许多脏话表示了对自己孩子的不耐烦;他爸爸有一次在教小孩题目,是十以内的加减法,大概教了三分钟左右小孩打错了一题,父亲用他的大手对着小孩打了一巴掌,声音大的我都听得见,小孩立刻哭了,他说:爸爸,你打我干嘛?生他的男人说:你连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会,我还不打你?我认为这种人是没有做父母的资格的。

  不少杀人犯、人格分裂者、思想和三观不太正的人,并非他们生来就不是好人,而是因为他们成长的环境恶劣。《24个比利》主人公威廉·斯坦利·米利根是因为童年被性侵导致其人格分裂,杀人犯;丹尼斯·尼尔森杀人数超过15人,而他在童年时,他的父母也经常爆发冲突,最后离了婚,离婚后他跟母亲生活,母亲再婚后他变得孤独、少语,母亲又生了几个小孩因为无暇照顾丹尼斯。

  如果看过这篇影评的你是位家长,请负起家长应有的责任,在他们成长的路上呵护、关爱、包容他们,不要在他们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之后再追悔莫及。

  《三个女孩》观后感(八):我不想看到你受伤害

  1、带你抽烟喝酒的不代表她们很酷,不要唯命是从,留个心眼。

  2、不要在除了家人以外的异性面前喝醉,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

  3、不要轻易相信除了家人以外的任何刚认识的朋友(本来这里打的是脏话,删了。我对诱导她们灌醉她们的朋友说不出什么好话,对带小女孩给强奸犯协助强奸的人也说不出什么好话),时刻有安全意识。

  4、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当有人给你什么for free的请拉响你的警铃。

  5、当有人自称为你的朋友,而朋友要互相帮助,而你意识到他所谓的帮助指的是脱你裤子的时候请果断一秒钟都不要耽搁夺门而出,尤其在门还没锁的绝佳自救情况下,而不是说“yeah but…”

  6、在你有亲爱的父母亲可以保护你的前提下请立刻回家告诉爸妈你所经历的一切,而不是躲在朋友家的浴缸里哭,当你的朋友也是受害者时她们对你屁帮助都没有。

  7、不要上前一天刚强奸了你的强奸犯的车!不要上前一天刚强奸了你的强奸犯的车!不要上前一天刚强奸了你的强奸犯的车!往反方向跑开!尖叫!快去引起社区其他人注意!

  8、不要跟你的那些朋友来往了!我求你了宝贝,这些人不是你的朋友,她们不是你的朋友,不要再让她们拉着你把你拖回深渊里面。是,这很自私,但我希望每个女生遇到这种情况都能变得自私。

  9、当你安全之后,不要离开家,不要受任何人诱导,你在家才是最安全的,没有比你家更安全的地方了。

  看了第一集就受不了了,我只心疼holly和另一个女生,我不心疼那个amber,比强奸犯更恶心的是明明同为女性,却帮强奸犯找小女生给他们糟蹋的病态。我会教育我的儿子不要去侵犯别人,但我同时也要教育我的女儿保护自己安全,这个社会充满危险,妈妈不能时时刻刻在你身边保护你,我也深切懂得这个社会太过不公,妈妈也向往居住在一个更安全的社会,但妈妈太过无力对现状毫无办法,我能上街游行呼吁女权,我也能演讲唤起其他人的意识,或许我还会为争取你的权益奋斗一生。但现在,我最亲爱的宝贝,我首先要保护你在这个充满恶意的世界上的安全。

  你要学会保护自己,宝贝

  《三个女孩》观后感(九):受害者不需要你来指责

  评论里有人说这些女孩十二三岁有过多次性行为,十四五岁流过产所以清楚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每次看到这种言论我就精神反胃,里面的逻辑很可笑,这是一群受害者,高高在上地指责受害人的的问题,“你被强奸是因为你蠢”。所以拍这部剧的目的是为了显示那些十多岁的少女有那么愚蠢?就说我国法律还规定与未满十四周岁女孩发生性关系以强奸论,有些人却吹毛求疵地在这些被强奸的女孩身上找茬,坏到极点。

  之前微博上有一个40岁的女的发文描述了她和自己16岁儿子的“母子性”,这个儿子比这些女孩年龄还大一些,他真的能清楚正确地认识和自己母亲发生性关系这件事?性器官都没发育完全,谈什么平等?根本就是权力的缩影。

  受害者已经很痛苦了,轮不到别人来指责,拜托把那点仅有的焦点移到犯罪者身上好吗?

  《三个女孩》观后感(十):我有一句mmp不知道该不该讲

  【我的第一次影评,随便说说】

  这部根据真实事件改变的BBC迷你剧,3集,每集大概60分钟。没有特别的高潮,没有激荡起伏的故事情节。在阴郁的氛围中,平淡的展示故事的剧情。

  故事从Holly开始。父亲生意失败,家道中落,搬入了新的社区。与家人难以沟通,腼腆又敏感的Holly带着叛逆的心情,接触了一群新的朋友。这群朋友,有着一种让她渴望的叛逆感,对于一切似乎都无所谓的态度,浓艳的妆容,挽着手在大街上肆意的笑,讨论任何别人不远启齿的问题,一切的那么的自由无拘无束。和朋友一起接触的巴基斯坦裔小吃店,提供无限包容与免费食物酒水的老板Daddy。朋友和她们的大龄巴基斯坦裔‘’男友‘’,一切都似乎理所当然。直到,小吃店的老板第一次强暴了她。故事开始不一样了。终于,Holly开始接触那些【美好事物】下的丑恶真相。女孩们只是他们的廉价泄欲工具,脆弱,容易操控。忍受不了的Holly开始反抗,然而一次又一次的徒劳,以及施暴者的威胁,让她最后还是放弃了挣扎。幸而,最后的结局,施暴者最终受到了惩罚。每一集,看的时候,总有一些人一些态度,让你忍不住想要握紧拳头。所幸,这个世界还有像Sara和Maggie这样的人。

  回顾整部剧,跳进我的脑海的,是关于 credibility 的一些质疑。在庭审的时候,新闻记者对于这一系列事件的质疑与发问,让我有些介怀。Key evidence多年前就已经被呈上,然而却没有任何作为,施暴者们被允许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直继续着这些令人发指的行为。当记者质疑为什么CPS选择放弃调查?是否是因为关于施暴者可能产生种族歧视问题。【Why do the CPS drop the case? Was there an issue around the ethnicity of the perpetrators?】然而,却是出奇意料之外的回答。【There was an issue around the witness, not the perpetrators, what happend is that, initially a CPS lawyer formed the view that the witness would not be credible.】选择不理不睬,不是因为施暴者的种族可能导致的社会矛盾,不是因为没有起诉,不是因为没有证据,而是,受害人/证人缺乏可信度。(黑人问号脸)What??? 这是在逗我吗?我有一句mmp不知道该不该讲。到底是什么样的规则和打分制度能让我们在证据确凿的前提下去判断受害人是否具有可信度,从而选择是否审判调查这个案件?或许,我们以为这样的人可能在说谎,可是,正因为这样,我们不是更应该去追求真相吗?也许,她说的是真的呢?如果一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那些亲爱的家人或者朋友身上呢?

  Holly挣扎许久,发出的求助信号,却让人指责她是个prostitute。向警察报案,却被质疑她的证言。我想起了16年因为状告富二代T.J Bunn强暴失败反而遭到各种嘲讽,甚至想要去精神病院,但是最后上吊自杀的 Megan。想到了那个被誉为喜剧天才的Billy Cosby。在这些案件中,始终会有人质疑起诉的原因与起诉人的真实目的。来自平民阶层的努力少女,富二代对抗,输了。起诉者反而成为了人们眼中的碧池。与Billy Cosby的对抗中,大多数人选择了放弃,有人选择了起诉。但是这些起诉者和证人,却被认为是为了名气。和Holly是个【坏女孩】一样,一开始,我们就给她们大开脑洞,给她们加上了故事和情绪,还有目的。面对对方辩护律师的质疑,Holly说,我有一个女儿,我有自己的生活,【I don't need ‘cleansed’,I want justice.】可能,真的,只是要一个公平,只是要一个正义。Three girls,Holly,Ruby,Amber. 这些【无法可信的‘’受害者‘’】我们的身边其实也有。我们们可不可以不要给她们一个机会勇敢地说话?

  题外话,

  读书的时候,住在host family的家里。地铁Manor House 位于伦敦的 Zone 2 与Zone 3的交界处。各种Kebab店和Coner Shop。接触过的店主,大多数都是和善亲切的样子。但是有一次是晚上去了离家不远的超市买东西,步行回家路上,就有这样的大叔,一直缠着要电话。当时还小,完全学生装扮,扎个马尾,穿的裙子和过膝袜子。大叔各种忽悠,幸亏我机智。直接拒绝后,假装打电话,然后赶紧跑回家。其实确实比较危险,温馨提醒一下各位软妹或者自以为女汉子的姑娘们,不管什么时候晚上尽量结伴同行,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危险。

  以上

  很喜欢碎碎念,第一次写这个,观点有些混乱。请勿见怪<<<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