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改造传统农业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改造传统农业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10 20:2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改造传统农业经典读后感10篇

  《改造传统农业》是一本由西奥多·W.舒尔茨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175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00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改造传统农业》读后感(一):改造传统农业,一部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名著

  初次接触农业经济的内容

  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城市,缺乏乡土生活的体验认知完全就是一个“五谷不识”小白。正因如此,对所谓“三农”问题有一定兴趣,想了解“农”这一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基础存在

  读过一点费孝通的作品,那是一种社会学的视角,不同的。

  初次接触西奥多-舒尔茨的作品。

  舒尔茨这个名字陌生,他是林毅夫的“伯乐”,没有他,林毅夫去不成芝加哥大学,林毅夫的作品里多次提到过他。

  舒尔茨是诺奖得主,农业经济、人力资本领域的宗师级人物。改造传统农业是他在农业经济领域的代表作品。

  作者大致的观点如下:

  1、现代化的农业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可以成为高效率的经济部门

  2、农业的发展不取决于土地的肥沃程度与多寡而在现代生产要素的投入

  3、传统农业已实现了一定生产要素下的资源配置高效率。

  4、传统农业中的“隐蔽失业”是不成立的。劳动力的增加必然使劳动产量增加。

  5、 农场规模不是农业效率的决定因素

  对农场的控制必须要灵活适应具体情况,实现资源配置的高效;

  要注重发挥农产品价格与土地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激励作用

  6、因为研究收益不能由研究者全部获得,农业研究总不能达到最优的的投入规模;需要政府、NPO的作用。

  7、新型农业是农民学会新生产要素的结果

  8、人力资本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源泉

  9、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的发展需要使物质资本(现代生产要素)投入与人力资本(掌握使用现代生产要素的能力的农民)的投入相匹配。

  《改造传统农业》读后感(二):改造传统农业 农民的终结 异曲同工下的探索

  《改造传统农业》是在发展中国家农业问题方面的一本最重要的著作。全书共分12章,通过对传统农业的特性,传统农业中的主要要素,以及可改造的农业生产要素三大方面进行分析

  开篇舒尔茨便最先阐述了传统农业所面临的问题,低收入社会能通过有效地配置其现有的农业生产要素幅度来增加农业生产吗?各国在农业部门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成功性方面的巨大差别主要是由哪种农业生产要素所引起的?在什么条件下对农业投资有益的呢?

  本书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了论述和分析。接下来在第二章中,舒尔茨便定义了传统农业的三个基本特征:(1)技术状况时期内大致保持不变(即农民所使用的生产要素与技术长期未发生变动);(2)获得和持有作为收入来源的生产要素的动机也是长期不变的,即人们没有增加传统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动力;(3)由于上述原因,传统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处于长期均衡状态。因此,从这些特征来看,传统农业本质上是一种生产方式长期没有发生变动、基本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长期循环以往没有改善的传统经济。

  第三章中,作者提出了贫穷而有效率的假说。驳斥以往人们认为的贫穷是因为低效率,以及零值劳动力的假说。舒尔茨根据危地马拉的帕那加撒尔和印度的塞纳普尔这两个传统农业地区资料证明:传统农业中的农民并不愚昧落后,他们能对市场价格的变动做出迅速正确的变动,他们会为了多赚一个便士而斤斤计较。因此得出结论依靠长期农民经验而存在的传统农业,最匹配自然的生产方式,各项要素的配置都是最为优化合理的。与此同时,舒尔茨认为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必然使农业产量下降,他根据“印度1918—1919年流行性感冒所引起的农业劳动力减少,从而是使农业生产下降的事实证明”驳斥了传统的隐蔽失业理论,认为即使是最不具备生产力的小孩子,在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哪怕分毫的价值,再微小也不等于零。

  其后,舒尔茨便提出了自己的论述,他认为,如果想要提高传统农业的生产效率,单纯倚靠配置传统农业各项生产要素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为此,需要寻找一些新的生产要素投入,带来经济的不断增长。这也就是改造传统农业的出路

  在第七章以后,舒尔茨便提出了自己一系列对于改造传统农业的主张和见解。这包括由传统的命令方式转化为市场方式。这让我想起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而舒尔茨所提到的不能单纯倚靠市场因素,让我想起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的“手”。市场经济下,供给与需求是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这里有必要提到的一个理论是农场规模理论,在读这一章之前,我以为作者会支持这样规模化的农业生产。认为规模化的农业生产会提高效益与价值。看过书中作者的论述,我才觉得作者的分析更加理性有依据。扩大规模并不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一个好的办法,反之,也许会更加让生产者陷入困境

  舒尔茨认为,供给者是发现、发展和生产新要素,并使农民能够得到并使用这些要素的那些人和机构(包括营利企业和政府等非营利机构)。他们在改造传统农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他们要提供新的生产要素,另一方面还要让传统农民接受并使用这些要素。同时,在供给者提供了新的生产要素以后,传统农民接受的条件是看其是否有利。如果某种维持生活的农作物在使用了新要素后产量有所增加,这种新技术就是有利的。新要素是否有利,既取决于它的绝对价值,而不是简单的生产价值。

  而这,便引导了舒尔茨本书的最核心的内容,以人为本的改造传统农业。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改造传统农业的重中之重便是改造这个农业的生产者,即农民。舒尔茨提倡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各种历史资料都表明,农民的技能知识水平与其耕作的生产率之间存在着有力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是必须的。而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各种各样,包括经验教训教育、在职培训等等。其中,教育是长期有效的形式,也是更加重要的。因此,发展中国家尽管需要引进技术,更主要的发展本国内的相似组织才帮助本国农业生产者来实现改造传统农业的目的

  《改造传统农业》读后感(三):读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看中国“三农”问题

  或因自身阅读能力有限之故,或是因为外文书籍中文翻译所造成的阅读吃力。两方面的原因使我对商务印书馆的译书唯恐避之不及。若非老师指定,今天是绝对不会在此处讨论这本个人认为是相当给力、于我具有相当启发的书—《改造传统农业社会》。废话不再多讲,直接进入讨论的主题。我讲分两部分来说这本书,一是结构分析,而则是个人的小启发。

  一:《改造传统农业社会》一书的体系结构:

  书名直接告诉了我们作者想要干嘛。目的是“改造”二字,而宾语“传统农业社会”,这样我们就自然的得出了下面的几个体系:1、何谓传统农业社会;2、为什么要改造传统农业社会;3、如何改造传统农业社会。不出意料,作者也正是按这个思路来展开的,我也逐步来介绍里面的相关的内容。

  1:何谓传统农业社会。界定一个名词主要依赖它所体现的特征,那传统农业社会有什么特征呢?作者撇开了以往学者关于传统社会的文化界定、制度界定或是技术界定,而纯粹的从经济角度来分析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特征。他说:“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以称之为传统农业。”从要数的角度来定义传统农业,要求其具备的条件是生产要素的世代使用即不改变或没有发生改变。为什么生产要素是世代使用而无改变,这里面暗含了三个特征即:a、长期内技术不发生改变;b、农民对获得和持有收入来源的生产要素的动机也是长期不发生变化的;c、这种收入来源的要素供给也是一种长期不变的,与前者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一种均衡状态。这种均衡状态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农业社会。

  对于这种传统农业社会,很多学者给予过分析,强调点无非就是验证传统农业社会为什么不能对经济的增长作出贡献。作者在提出自己的观点之前首先对流行于当时的两种关于传统农业社会的论调进行了反驳。反驳的对象是看似合理而没有实证支持的“要素配置的效率低下说”以及大行其道的“零值农业劳动学说”。作者依赖的是由社会学家所作出的实证数据。危地马拉和印度的两个地方可以证实这种传统农业社会是一种贫穷而又效率的状态,而印度在1918-1919的流行感冒所造成的影响则很好的给“零值农业劳动学说”一个反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对这两种论调进行分析时,要时刻把握这里面所界定的“传统农业社会”范围。有了这个严格的前提界定,作者的反驳就变得十分强有力,对于我们读者而言,这样的前提使我们省去很多无必要的阅读。所以一句话说得好,“想要跟我辩论,先给我下定义再说”。下好了定义,我们的辩论才有会是真正的辩论,否则大家都是在各自的定义圈里打转,而不会有任何的进展。

  2:为什么要改造传统农业社会

  承上面所说,作者要对“为什么传统农业社会不能对经济的增长作出贡献”发表自己的观点。作者使用一个新概念(收入源价格)和一个老模型(供求模型)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传统农业社会不能对经济增长作出的贡献的原因是它在新生产要素上的投资率过低;而这种过低投资率的原因是来自收入源价格过高的缘故;传统农业社会里关于对新生产要素的动机和偏好的长期不变以及供给的长期不变是收入源价格过高的原因;其间的最根本因数在于技术变化的长期不变。也正是如此的缘故,才有了改造的必要。改造成为必要,不仅在于前面所论述的一些理论上的原因,更因为在现实的经济发展中“还不存在一个使农业发展成为可以忽略的原因”。50年代以来的众多国家忽视农业重视工业后果性现实更加强了改造传统农业的迫切性。

  3:如何改造传统农业。

  关于改造传统农业,最大的点就在于技术层面。如何变动技术使得传统农业可以脱离传统二字是最为关键。脱离传统就是要我们作出突破。使用新要素而非世世代代所使用的要数来打破传统里德长期均衡。所有的这些都依赖于技术,因为我们所谓的技术变化隐藏了众多的要素变化。而真正改造传统农业的就是依赖这样的技术变化。如何来实现这样的要素变化,是一个具体而实际的问题。作者从三个方面来讲述:

  a:建立一套适合传统农业改造的政策。“运用以经济刺激为基础的市场方式,通过农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来刺激农民,不要建立大规模的农场,要通过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能适应市场变化的家庭农场来改造传统农业,改变低效率的不在所有制形式,实行居住所有制形式”(梁小民)。上述所讲的制度层面,是一种环境的必备。

  :新生产要素的增加,依赖于我们供给和需求双方。供给可以是盈利和非盈利二者来提供,当然里面政府是重要的推动力。而从需求来看,则要体现在有利性,并让农民学会使用。

  c: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使用新要素的效率,缩短农民学习新要素的时间,提升农民使用新要素的能力以及增强自己的经验。

  因时间之故,结合实际的中国三农问题打算留到下周再写!就此搁笔。

  《改造传统农业》读后感(四):农民是否理性

  读书会推荐书目,以下梳理,仅分享。

  《改造传统农业》读书笔记

  一、主论点

  发展传统农业的国家经济为什么没有实现增长?

  二、分论点

  1、传统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高,农业产量与农业人口密切关联

  2、投资缺乏激励—收入流价格理论(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3、人力资本投资—政策含义

  三、如何论证

  撇开的问题

  (1)随着收入提高,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率较低

  (2)一个正在增长的经济中经济不稳定性对农业的影响

  (3)在高收入国家里,农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适应。

  传统农业特征假设:

  (1)技术状况保持不变,

  (2)持久并获得收入来源的偏好和动机状况保持不变

  (3)这两种状况保持不变的持续时间足以使持有和获得作为收入来源的农业要素的边际偏好和动机作为一种对持久收入流投资的这些来源的边际生产率达到一种均衡状态。

  论证逻辑

  作者提出为什么传统农业国家没有实现较好的经济增长,首先阐释了“传统农业特征”是什么,随后作者驳斥了两个主流观点:其一,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其二,隐蔽失业,即农业一部分人边际产出为零。作者采用了两个实证,利用危地马拉的怕那加撤尔、印度的塞纳普尔说明传统农业的“贫穷而有效率”,此效率是指生产要素市场的配置效率;作者根据1918-1919年印度流行性感冒数据,驳斥隐蔽失业,即农业产量与农业人口密切关联。

  至此,对于传统农业没有实现较好的经济增长,舒尔茨用实例驳斥了两个主流观点,证实传统农业的“贫穷而有效率”、农业产量与农业人口密切相关。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没有实现经济增长的根源在于投资没有激励,持久收入流的来源昂贵,无法实现投资,缺乏激励;为说明此观点作者引入了“收入流价格理论”,并佐以危地马拉的怕那加撤尔、印度的塞纳普尔实例说明,“传统农业中,社会所依靠的生产要素是昂贵的经济增长源泉”。

  作者证实“昂贵的持久收入流来源”假说后,提出“人力资本”概念来改造传统农业,即寻找一种成本较低的现代要素,实现经济增长。在这一部分,作者分析了“新要素的接受者”(农民)、“新要素的供给者”(往往是政府或非营利组织),从人力资本投资,实现技术推广与教育。

  四、存疑

  本书提出农民“贫困而有效率”,即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等)配置效率高配置;若从农产品产出市场看,则无法用舒尔茨的理论进行比较。对于舒尔茨驳斥的“无效率”观点,是否所有传统农业、贫困农业地区,都是因为要素价格太高,而非效率低下?重新审视本书论证逻辑,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找寻一种成本低廉的现代要素改造传统农业,从配置效率的角度解释相对贫困的发展中社会没有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

  在市场化改革30多年的中国社会,农户是否是理性人行为值得讨论,而传统农业中“贫困而有效率”是受先天影响还是外部环境影响?农民是理性的吗?

  《改造传统农业》读后感(五):2017年3月31-4月2日

  2017年3月31日

  ——27页——

  激动!失望了三本书之后,这一本显得无比惊艳。不愧是获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观点举一反三,通透而结合实际。把我模糊中想问的问题一一列举了出来,比如重农学派的源头和合理性。

  明天再看。啊啊啊啊相比起来上面三本就是个渣啊

  ——已浏览完——

  看着让人走神,不知不觉看完了∠( ᐛ 」∠)_ 因为弱智的翻译,感觉没看进去多少(给一张截图,真的翻得很烂)

  大概只接收到这个概念:生产要素的重要性,以及它的更新和增加。

  (和我一开始的期待差好远。)

  《改造传统农业》读后感(六):读出了很多有用的东西!

  本书的核心观点:

  农业也可以成为增长的源泉。靠剥夺农业为工业化进行资本积累从长期来看是有害的。

  传统上认为农民是愚昧,保守,对市场价格反应不敏感是不正确的。

  隐蔽失业理论的假设是不充分的。农民采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生产,基本上达到了现有生产条件下的最优。

  提出收入流理论,由于资本收益率低下,认为农民自身进行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过高是阻碍农业发展的瓶颈。

  在对农业进行投入时,只靠增加物质资本,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是不够的,还要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农场规模与生产效率,新的有利的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如何向农民进行投资等问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