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冒充者》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冒充者》经典影评10篇

2018-02-14 20: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冒充者》经典影评10篇

  《冒充者》是一部由巴特·雷顿执导,Adam O'Brian / Anna Ruben / Ken Appledorn主演的一部传记 / 纪录片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冒充者》影评(一):A Brilliant Psychopath

  比小说精彩的是现实发生故事

  不论这段十几年前发生的故事是有多精彩绝伦跌宕起伏。只是Frédéric Bourdin这个人就已经够玩味的了。

  我在youtube上看了Imposter的trailer,底下评论都说,其实这部纪录片就是关于psychopath的纪实:聪明绝伦,但自私冷酷,没有同理心。在过去的5年中,他有500个false identities, 最后都被INTERPOL盯上了。他不伤天害理,只是在被伪装的面具下,想获得大家的关爱。他的童年是在毫无关爱的家庭里度过的。

  你可以看出他在描述当年发生过的事情时候,那副不关己事的表情,仿佛别人的感情在他身上毫无作用

  That is a typical psychopath.

  以他的聪慧与感知力,他所说的关于他们家杀害Nick的事情很大几率都会是真的。而且你从当年他下飞机时的那段家庭录影,你会看到Nick妈妈眼神不对劲。面对消失三年的儿子归来,你要不喜极而泣,要不当即立马就发现不对头,但不会说出来。你假如发现不对头,那回去不出一周就应该疑心重重么。但是她没有。她在那段录影里也是一副死生生的眼神,一副another big trouble, what now的表情。

  但在没有铁证的情况下,也不能一口咬定究竟什么才是真相事实。但肯定的是,他们一家人,在发生了这件事的十几年了,甚至往后,都会臭名昭著生活舆论压力之下。

  《冒充者》影评(二):WHERE IS NICK?(内含大量剧透)

  1997-2012年,15年过去了,竟然还没有找到真相。

  后半段高潮迭起,拍的真心不错。这个真实的故事应该有两个结局,一个是从满脸真诚但恶行满满的人嘴里说出的看似合理结果:事前给他解释了所有的姐姐,没有通过测谎仪的母亲,认出他不是nick却没有揭穿的Jason,这些人杀死了nick;另一个则是悲痛不已的一家人坚持的:nick真的失踪了。就看大家相信哪个了。

  在全片里,FBI警官提到的两处和家人的说法有出入。

  1.心理医生发现了冒充者的事情,警官打电话通知姐姐时,她的表现明明是吓尿了,并且答应不来接他。但是后面姐姐不仅来接了冒充者回家,还在回忆中表示并不记得这个警官有说过这样的话。

  2.警官说要采血进行DNA检验时,母亲拒不配合,还躺在地上。母亲在回忆中也表示虽然不同意但是没有那样拒绝。

  这是两个疑点,最重要的是,那可是他们口中都很疼爱的孩子,在找到后,很明显的瞳孔颜色不同(那时冒充者还没有讲他的故事)他们一点也没有起疑心。举个例子来讲,你丢了什么东西,要去寻找的话当然会记得特征,而nick的特征很多很明显,他们一家人居然会因为喜悦注意不到这些?我觉得很不合理。

  另外,私家侦探很厉害~有点大侦探波洛的感觉,一眼就看出来这个人有问题,紧接着进行耳朵对比,发现确实不是,还猜测nick被杀害埋在院子里。那个房子主人说之前养的狗一直在后院刨东西,而且在后院确实见过类似防水布的塑料。如果是真的。。。那应该就是包尸体的布啊。。。这点上我真的很倾向于侦探。感觉这个家里确实很恐怖,不然连冒充者都很快自己承认他不是nick了。但他又是个爱撒谎的人,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又一次的为了博人眼球才这样说。

  脑洞大开一下,(对本人接下来说出的话概不负责)个人大胆猜测,有可能是家里的人误杀了孩子,然后别的人也帮了忙,承认错误的话,一家人的后半生都基本上毁了。所以她们保守秘密统一口径。或者是背后还有什么不为人知心酸故事。。。?严重怀疑老侦探最后知道这个事情的真像。

  《冒充者》影评(三):别急嘛,咱玩个测试

  野心勃勃导演分好几类,最常见的一类就是铆劲拍一部好电影,就算没能成功,事后也得跳出来对着所有给差评的亲一通骂,说他喵的你们不懂艺术

  一类试图摧毁观众三观的,比如金基德。

  一类决心挑战观众智商的,比如克里斯托弗.诺兰。

  还有一类最好玩,他们躲在观众注意不到的地方,坏笑着,说别急,咱玩个测试。《冒充者》的导演当属这类。

  不提这部电影的叙事形式—伪纪录片选的有多棒,也不说这么选有啥好处(既质感又真实…好吧,我还是说了)

  之所以说导演野心大,是因为他想让观众用一部电影测出自己是哪类人,阴暗还是光明。这问题答案可不是谁随随便便就能得出的。

  而我是满足导演野心的好观众,片子看完后寒战不止,哆嗦着写下短评—他(男主)最终还是满不在乎的笑着,嘴里说着FUCK这个世界的话。但他也曾想过停泊。可惜那个地方证明给他的不是爱,是另一句“爱比死更冷”罢了。

  你知道,短评虽然也经斟酌,但到底属于第一观影感受。以上便是我的。

  然后带着余悸回想电影情节,慢慢琢磨过来,呀我中枪了。

  故事其实有两种理解版本:一是主人公作为一个毫不可信的冒充者,成功混入一个丢孩子的家庭,原因是这家人太想念失踪孩子,以致集体精神失常。他们宁愿相信明摆着的谎话,宁愿接纳一个危险的冒充者以作替代;二是如主人公最终控告的,是这家人亲手杀掉了失踪孩子,才会如此荒唐地接纳一个冒充者,以逃避警察视线

  很明显,我是倾向第二种理解,起码最初是。这么理解这故事,说它黑作一团也不为过。主人公是不断冒充失踪青少年骗子神经质,屡教不改,毫无愧疚感。而这不算糟的,原来那个看上去你爱我我爱你和谐家庭才更令人胆寒。他们杀掉了孩子,然后去找他。那些焦急无奈期待啊喜极而泣啊,统统是凶手的做戏。他们给主人公的拥抱很紧,但说不定当脸卡在肩上,谁也看不见时,上面浮现的是个恻恻的阴笑。

  我甚至同情主人公,觉得这伤害对于打小缺爱的他无疑是雪上加霜,让他更不相信爱这东西。所以在看到他出狱后还在做冒充小孩这么LOW的事时,还想到墨镜叔那套无脚鸟的文青理论,好不感伤

  但想着想着,觉得哪里不对。我究竟为什么非要单方面相信男主的话呢?你看姐姐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如果是他们一家杀了小孩,那不声张才是最明智做法吧,他们何苦坚持去找他。外人在孩子刚失踪时还唏嘘几句,经年一过,谁记得,谁管你。

  这对我来说是怀疑的开始。接下去还有男主的精神状态。他有不幸的童年,这几乎决定了他之后的恶行,而他的恶行只限于冒充这一特定领域。非要找特别恶劣之处,不过是冒充出了风格水平。他根本就是有心理问题,缺爱,找到一个被爱的方子,然后偏执地一遍又一遍地实验它。

  尽管罪行累累,此前的他似乎没被逮捕过。这是因为他习惯在实验一开头就喊停,所谓开头,位置就在他在巴塞罗那机场犹豫要不要逃跑的瞬间。面对同样境况,之前他都选择跑,但这次没有。一直以来他都在挑剔地寻找一种被爱的感觉,找不到或者找到发现不对就立刻逃离。这一次是例外,他觉得既然找到了,那实验就不妨继续下去。

  我相信有一瞬间男主是真想冒充那孩子一辈子,这里面包括尽责--从此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也努力当个好儿子好弟弟。如其所言,“这是一次重生”。

  但现实不允许他重生,很快就冒出一堆人怀疑他。注意,他是在这时开始指控该家人杀掉失踪小孩。为什么?因为他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冒充手段并不高妙,别人也不傻。被他骗过只意味着愿意被他骗。

  他开始自问为什么。对他来说一切没有道理。心理医生可以轻易分析,因为该家人太想念孩子以致精神失常,所以宁愿留住一个冒充者。普通人听了这类分析,可以悲悯地点点头,说原来是这样,因为爱太深,所以留也要留下一点影子,我理解的。

  但男主不是普通人,他带着亲人的咒骂和恨意出生。让他从爱的角度去理解该家人的行为,他根本找不到这角度。所以只能用阴暗的三观审视一切,单凭不低的智商得出逻辑感十足的结论—嘿,你们知道这家子为什么接纳假得这么明显的我吗?因为那小孩就是他们杀的。

  说不定这结论并不会让他对爱失望,因为早在很久之前他便已绝望。对于男主,知道世界上有那么浓重的爱,却不是为他准备的,这才是真正的折磨。他又怎么甘当替代品。他得作,得摧毁、推翻一切。拉上所有的光明和美好,和他一起跌入永无天日的地方。

  结尾说他成家了。有点担心,也有点不可置信,但还是祝福多,祝他能在第二个家庭里得到爱的能力信仰

  写到这句我变得煞有介事,都差点忘了这不过是个虚构的故事。可见导演功力。

  最后说回导演的测试。我还挺惊讶的,初解是第二种,这大概说明我是个阴暗的人;不过后来惊醒般的修改了理解,这又似乎说明我还是个努力光明起来的人。得嘛,缺陷优点一部电影就都给我指出来了。

  最后最后,得提另一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之旅》。说实话李安玩的把戏本质上和这个一样。再说句实话,他的把戏还真没这个妙。

  《冒充者》影评(四):也许大家都想多了

  大家都知道此片讲了两个版本的故事:

  故事一: 演技颇高的冒充者骗过了寻子无果的家庭以及政府官员,最终穿帮被捕。

  故事二: 丧心病狂的一家人参与尼古拉斯的惨害或知晓尼古拉斯被惨害的事实。 三年后有人冒充尼古拉斯,决定配合演戏让其结案,最终未能如愿。

  第一个故事的疑点被讨论的最多的是,为什么这家人心知肚明尼古拉斯是假冒的而不揭穿他? 我想反驳的是,有时候你觉得可疑,是因为你没有经历当事人经历的事情。看过一些孩子被拐卖家长苦苦寻找的故事,里面很多家长在经历崩溃之后,都宁愿认定一个相似的孩子就是自己孩子来获得心理的慰藉。这里的情况是,这家人一开始就是从官方渠道获取的信息,后来又有大使馆等政府部门介入,各种权威信息让他们放弃了怀疑,这也是为何姐姐一开始就直接扑上去拥抱,因为她没有想过他会是假的。一旦认定他是真的,人的心理就会越看越真,况且青少年本身变化也大。父母及亲人也是如此,一开始都没有怀疑过。(可以参考下还珠格格,虽然是小说,小燕子也被令妃说长得像皇上)但是我相信,后来大家也发现了疑点,但是一个刚刚经历过失而复得的喜悦的家庭,谁愿意去戳破这个谎言,让全家人的希望再次落空?没人愿意这么做,没人想去戳破这个谎言,愿意将错就错,就认定他是真的,不想让自己的心理再次受到“失去”的伤害,或者再次“回到原点”。所以这家人会屏蔽这些疑点,而往自己心理最好受的地方强迫自己认定他。而后来面临真相的到来,这家人显得过激的反应,可能仅仅是不想“再次失去”而已,他们宁愿活在假象里。

  我希望第二个故事是大家都想多了,所以我宁愿相信这家人不愿意揭露冒充者是因为他们突然捡到了一个梦境,而没人愿意梦碎。

  TW, 第二个故事最不合理的地方在于,案件本身已经搁置多年,这家人大可不必接回冒充者,只需要(装作)心急地去西班牙否认此人,然后回国一切照旧即可,接回反而会让搁置的案情重新变得麻烦

  《冒充者》影评(五):离奇、不合理只是因为信息不完整

  这个故事看上去很离奇很不合理,的确,但这其实只是因为没能掌握全部信息。 逻辑链缺少了关键的一环(甚至不止少一环),而最关键的一环是姐姐去接尼克第一次见到冒充者时究竟发生了什么。我认为姐姐和冒充者都隐瞒了其中的关键点,而这只有他们两人才知道。那么我们只能猜想:也许冒充者对姐姐许诺了什么而姐姐答应了;也许冒充者以知道尼克的下落为要挟而姐姐就范了......不管发生了什么,反正见面后姐姐配合冒充者继续演下去,带去的照片估计原本是想在难以确认真假时用来验证的,但此时反而对冒充者继续冒充起了重要作用。

  我看到有人同情冒充者,我却觉得他才是这个故事的邪恶根源,看到他在镜头前像旁观者似的眉飞色舞的讲故事,给我的感觉是:他毫无愧疚,毫无怜悯之心。我甚至猜想:假如没人揭穿他,他将会给这个家庭制造更大的悲剧

  《冒充者》影评(六):倒底谁才是真正的冒充者

  从一开始的完全不相信故事的第二种说法到逐渐相信,再到现在的绝对怀疑,无论怎么说这个家庭都是病态的。

  一大家子的人竟然都能够接受一个完全陌生的人,这是愚蠢还是对尼古拉斯的过度思念?身为一个母亲怎么可能认不出自己的孩子?别说四年了,十年都应该认出来吧?那个冒充者整天把自己捂那么严实他们心里就没有一丝怀疑,难道就相信这一切都是这些年的遭遇,而所有不正常的行为都归结于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还有生活的细节也会漏出很多破绽的吧!还有那个姐姐已经明确被告知那人不是她弟弟而是极端危险人物的时候,她还要去接他所谓的“弟弟”,后来面对采访她说没有听到,好笑又牵强!还有他们都不同意验DNA,是真的不想让他再受到外界的质疑还是在存心隐瞒?

  如果这是个纯粹的电影我只能说太扯了,然而可悲的是,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冒充者》影评(七):众人的疑虑

  我实在是不喜欢那个男人。

  一开始,会同情,因为他想找的,不过是一个可以接纳他的地方,这样的人,有着怎样的过去?被厌弃的童年,就像一个阴影,永远折磨着他的灵魂。

  但不是么?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他是聪明的,所以能有那么多记录,在那么多地方,成功为自己骗得了孩子的身份。所以在一夜之间,能为自己找到一个家庭,而且,迅速修复一个个破绽。就像一个训练有素的特工,他的表现简直让人惊叹。

  他大概是渴望安定的生活的,有人爱的家庭,美国国籍,就像最好的梦,一夜成真。但是,越是想要抓紧的时候,就越是容易丢失。他努力去抓,用自己认为最奏效的方法,把谎言编得更大,却让手中的沙流失得更快。

  那么,真实的尼克呢?

  我更愿意相信,那家人是无辜的,如果真是他们杀害了尼可拉斯,他们完全可以在墨西哥就拒绝承认弗雷德里克,而不是把他领回家,执着地把他作为家庭的一份子。我更愿意相信,他们是太希望尼克没有死,太希望他能够回来,而给自己制造了一个梦境,宁愿沉睡其间。

  而这确遭到了众人的怀疑。

  我也理解那些怀疑。

  为什么这家人对自己深信不疑?弗雷德里克懂人心,但又不懂人心。他更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去阐释他不理解的事情。而他的方式,就是谎言。于是他相信,这里面有一个更大的谎言。没有什么谎言比家人杀死了真正的尼克更让人怀疑的了。他向警察说出了自己的疑惑,因为他从来没有真正把这家人当做自己的家人过。他希望拥有一个家庭,但是他不配,也不会用真心去拥有一个。plus他居然还结婚了,真不能想象他的家庭是个什么样子……

  为什么这家人要保护一个陌生人?警探心中永远住着一个阴谋。于是他在发现弗雷德里克不是尼克后,第一个想到的是特务。那么,不难想象他会迅速想到一桩隐藏的谋杀案。

  为什么卡莉去接尼克的时候准备了那么多照片给他提供照片上人物的线索?其实照片在后面确认身份的时候用到了,那么讲解是为了哪一出呢?也许她在第一眼看到弗雷德里克的时候潜意识已经告诉她,这不是你弟弟。但是她知道,自己必须接尼克回去,家里人都在等着尼克回去,这就是尼克,这必须是尼克。于是才有了她提前告诉弗雷德里克照片信息的一幕。

  为什么尼克的哥哥第一次见到弗雷德里克就知道他不是自己的弟弟?因为他本来就不是。这些太明显的区别,除了自我催眠的尼克家人,谁都看得出来。

  为什么尼克妈妈第三次测谎的时候出了问题?我想,这条线索为家人谋杀论增加了很大的论据。电影并没有给出第三次测谎的具体问题,但尼克母亲提到,这可能和关于盗窃的问题有关。如果这次测谎有效,那么前两次呢?为什么会没有反应?

  导演给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为每一个答案准备了线索,我们得出的,都是自己愿意接受的结局。

  《冒充者》影评(八):当我们很认真地去拍一部烂片

  电影看了五分钟就开始反胃了。演这个假Nick的实在让人觉得恶心,我反过来一想,选角成功啊,所以继续看。

  结果从Nick骗儿童之家开始,我就开始怀疑自己三观了。

  ============进入吐槽的分割线============================

  尼玛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那他是怎么找女孩帮他纹身的!!!

  他哪里找来的工具染发!!!他染过头发儿童之家看不出来么!!!!

  就算他把自己裹得很好,但是头发总是能露一点出来的吧!!!!!!

  美国方面是白痴吗!!!一开始验证身份不会查指纹吗!!!!!!!!!!!!!!

  这么有同情心的去做FBI是给我们心中的FBI丢脸么!!!!!!!!

  家里人不会怀疑也就罢了,电视台找他去访谈家里人会同意吗!!!!!!!!!!!!!他都不跟家里人来个温情告白就先去FBI工作人员谈了吗!!!!!!!!!!!!!!!!!

  把东西刺入眼睛里眼睛没有瞎是怎么回事!!!!!!!

  改个虹膜的颜色这么容易吗!!!!!!!!!!!!!!!!

  FBI连电视台老头的怀疑也听不进去吗你们的职业素养呢!!!!!!!!

  年轻的时候长那么帅现在这么猥琐一副变态的样子是要怎样!!!

  回家以后染发不会被发现吗!!!!!!!

  伪装了这么多次国际刑警为什么没抓住他啊!!!!无数次成功是什么情况!!!!

  狗刨地的梗希区柯克早用过了好伐!!!!

  =============吐槽完毕=====================

  然后电影不了了之,一星都不想给

  《冒充者》影评(九):一个冒充者的故事

  嗨,我是Madman。

  我注意到原版海报上有这么一句话:

  “There are two sides to every lie”

  每一个谎言都有它的两面

  硬生生的直译,赤裸裸的怀疑。像该片的风格一样:根据真实故事拍摄,99分钟悬疑风格。

  和一个朋友一起吃着月饼喝着甜粥看得起劲。

  这电影只具体选取了一个故事。倒叙,插叙,独白,第一视角,叙事风格,又充满解密味道,还有轻快又略带狂野的德克萨斯音乐,看起啦一点儿也不累。我倒是担心同样的题材(即使是这么简单的一个故事),放在国内拍会不会索然无味,一开始就知道了结尾。

  这片子把你的眼球抓地很紧!你仔细看男主的随机应变。

  他如何转换身份,大胆设局向警察拨打求助电话;

  他如何急中生智,耍阴谋从西班牙耍到美利坚;

  他如何绝处逢生,染发纹身撒谎骗过受害者家人;

  影片放映过半,你也许都会相信这个故事,这个大变活人+狸猫换太子的戏码可以一直演下去。

  如果不是莫名其妙冒出来的侦探和FBI,或许这个骗局没人能拆穿,这个冒充者没人会识破。

  而冒充者所利用的,无非是微妙的受害者心理。都说人只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其实人对失而复得的东西有时却太容易接受。

  电影的骗局,身份的冒充,何尝不是生活的一种映射?

  《冒充者》影评(十):每一个人只能作为自己去得到与付出爱。

  男主太丑,尤其微笑的特写镜头。

  丑逼的让我无法直视,忍着对男主的强烈恶心看完。

  自己忍的这么辛苦,自然是要憋出一点影评来,不然怎么对得起自己。

  F对青少年的冒充和代替的心理,实际上是他对自己的不幸的青少年一种弥补和代替的一种形式。

  好像可以再过一遍青春,好像可以再得到一份童年。

  F执着的一次又一次的冒充,一次又一次回到青春,去追寻他生命之初便未得到的亲情。

  F冒充之后的逃离(不包括被发现的情况)分析:

  假设N的家人不是杀害他的人,而是对N真心实意的爱。

  的家人,对冒充N的F的爱,真诚而丰盛。

  这样的爱,其实更加显示了F的无人爱他的绝境。

  F通过冒充来得到不属于他的爱,他以为他可以得到。

  的确,他是得到了。但是这只是建立在他是N的基础之上。

  剥去N的身份,F永远是那个被父母抛弃的孤儿。

  F时时刻刻每分每秒都活在这样被抛弃的爱中。

  他可以像所有的乖小孩一眼听话懂事优秀,可是人们并不会因此爱他。

  F内心深处永远有一个,充满纯粹爱意和想要讨好父母的小孩。可惜这个小孩是个孤儿。他的爱意如此纯粹而真诚,但是无人珍惜。

  F愚弄那些家庭的同时,也在剥夺内心孤儿的爱。

  F寻找爱的方式重一开始便错了。

  他不是在找爱他的人,他是在寻找那个当初那个抛弃的父母。

  可是他的出生是原罪。他永远找不到他的救赎。

  唯有他接受他是F,被父母抛弃的的孤儿。

  他才可以真正的成为他自己。

  作为F ,作为他自己,去得到爱,和付出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