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B+侦探》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B+侦探》影评10篇

2018-02-14 21: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B+侦探》影评10篇

  《B+侦探》是一部由彭顺执导,郭富城 / 廖启智 / 徐正溪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悬疑 / 惊悚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B+侦探》影评(一):关于最后的结尾!!!!

  本来看到电影已经将凶手浮出水面时候,我已经对后面的故事没多大兴趣了,但到最后结尾的时候,郭富城看照片时的惊讶表情,我又对故事的暗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又再次看过第二遍的时候,发现有一处情节:当郭富城在凌家辉家里发现凌家辉的录音带的时候,录音带里只有第二个死者“妓女”,第三个死者“切JJ的男人”,却没有第一个死者“被老婆杀死的男人”,和第四个死者“女毒贩”的录音,就直接跳到了 郭富城和他警察朋友 找他录口供的录音了,(找他录口供的时候,四个杀人案件已经发生)而后他又在录音带里说到“故事发生到这里,很多听众都想知道,这两个冒出警察的人是谁,我们的英雄又要多面对两个坏人,这样,就变成了四个”,从这句话可以知道,他只杀了两个人--“妓女”和“切JJ的男人”。

  那么“被老婆杀死的男人”和“女毒贩”又是谁杀的呢?之前郭富城和他的警察朋友在一起喝酒的时候,他警察朋友告诉郭富城十几年前调查父母被杀案的人与毒贩有来往,后来告诉郭富城此人叫“张叔”,而郭富城竟然记得全名叫"张叔平",可见他对小时候事情记忆深处是有痕迹的。而最后的结尾,张叔告诉郭富城他父母的被杀案与毒贩有关,而郭富城还处处提到过,凶手可能是个精明的警探,所以或许可以设想郭富城也是精神分裂者,第四个案件“女毒贩”是郭富城自己所杀。而第一个“被老婆杀死的男人”,我就不知道是谁杀的了,或许真是他老婆杀的,呵呵。

  《B+侦探》影评(二):有点悬疑,有点不解

  我没猜对究竟谁是凶后,看到其它人猜,有的也是受了欧美类似影片影响而去推测,但是没有太多有说服力的逻辑,也许这类片子的确需要观众有很好的思维模式才可以。。。,即使知道了结果,我还没办法把所有的案情合理的串联起来。

  片子中一连串的凶杀,毫不干系,几个实力演员演技相当了得,更是让准备参与破案的观众增一头雾水,在影片中最想展示给人的似乎不只是一个推理破案的故事,而是把畸形的经历,造成畸形的结果。上升到一个通过案件来将社会问题放在人们面前去思索高度

  在影片效果上确实是达到了一个“吓人”的程度,不过同时也难免有故弄玄虚,扰人视线的手法,不过对于一个悬疑片来说,也不过份。要是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对于这种影片肯定不能算是成功

  因为是一部悬疑片,所以不想在这里将剧情有关的东西进行透露。还是请喜欢看的人去电影院看一下吧。应该说还是不错

  《B+侦探》影评(三):《B+侦探》: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B+侦探》是个让人头疼的电影,说它好吧,却一直被同座的朋友抱怨莫名其妙乱七八糟;说它不好吧,又觉得到底拍出了一些国产影片难见的路数和勇气。《B+侦探》不是个合格的犯罪悬疑片,它在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推理逻辑上有问题。有观众会觉得这样的案情解释很傻,剧中人物更傻,怎么该是破绽的地方没有被发现,一推理就直接推出了核心症结。电影里有一些经典犯罪悬疑片的影子,比如《精神病患者》《致命ID》和《神探》,但是没有烹出那个味儿——用料不新鲜,火候也不够

  精神分裂这一招并不适中国的基本国情,喜欢欧美电影或犯罪剧集的朋友早领略过令人叹为观止的精神分析,以至于对这样一桩似乎太简单的连环凶杀嗤之以鼻。不常接触国外影片的“非影迷”观众又会觉得这种和经验记忆不相符的案件,配上拙劣的国语发音很是不伦不类。看《B+侦探》应该抱着一种看引进片的心情,介尼玛揍四原产的泰国影片,不仅仅泰国唐人街的大背景和原产自泰国的彭顺兄弟显得更合理,就连那些看不惯的东西,也都会染上一种奇特的异域风情

  彭顺也许真不是个善长做推理的导演,《C+侦探》最后归为灵异的解释显示出制作者在叙述时无法自圆其说尴尬,并且这种叙述并非天马行空绚烂,倒像是添加了惊悚成分的故弄玄虚。《B+侦探》好歹摒弃了封建迷信的乡野招数,走上了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推理道路,而且直接彻底地杀入了硬推理。这里没有爱情线,没有女主角,查案者与犯案者分裂成明显的两个阵营,强弱势态对比明显。牵扯到感情的地方动用了两个纯爷们儿类似亲情友情。结尾闪回中廖启智的英容笑貌让我回忆起《无间道》从高空跌坠的黄秋生,但是对比此刻彼时观影的感觉,二者的差异不言而喻了。《B+侦探》讲清楚这个案件的用时并不长,但仍让人觉得水分大,料不够。频繁曝光的尸体和聊天时的灵光并不足以支撑其作为电影应有的饱实感。最可怕的是那些原本应该“很可怕”的血腥镜头还被审查组挥刀豪剪了。

  影片比较特别的两场戏,一是陈探和泽少在街巷被追逐,一是阿探在“案发现场”的公园长椅上实施的案情演练。摩托车在追杀阿探时显然很无奈,它不紧不慢地跟在阿探身后,一路上冲破多少阻碍物最后还飞蛾扑火地致命一冲,让那句“就是想吓唬你”显得诚恳可怜相比之下撞伤泽少的汽车要诡谲得多,撞倒,倒车,车灯亮,不复压,走——一气呵成遗憾的是这场戏在后半部分剧情里几乎成了无用的一笔,没有后话。情景再现是推理案情时的经典技法,但是阿探的再现,说穿了就是在多处中的一处案发现场,接天地之灵气而无限遐想最后发现自己的推理暗合剧本大纲因而无懈可击。滑动的镜头和虚实交替的场景画面感上很棒,这是整个推理过程攻克瓶颈的一个桥段,但于情于理它却不能让观众信服。《B+侦探》的悬疑气氛很大程度上来自片中人物自身的疑惑,他们总是充满疑问地面向镜头,全然不知随着剧情的进行,他们的观众已然具备了上帝视角。

  郭富城是个好演员,这对于有着天王职称的歌手来讲很难得。他的表演有一股内在的力量,真正读解了并时刻感受他的角色,在《父子》甚至《C+侦探》中,他有些另类不羁却男人味浓烈表现让人觉得意外。《B+侦探》里这个神神叨叨的私家侦探,在疯癫和世俗的尺度上拿捏得很好,但这个角色本身并不讨喜。镜头在结尾的照片背面停顿了很久,始终没有展现贯穿续集的主线案件究竟有怎样具象的进展。然而相比于被这个悬念吊起的《A+侦探》,我对于即将上映的《最爱》期待更多。

  《B+侦探》影评(四):精神分裂症患者也是孤独患者。

  我一直以为真凶是郭富城,囧。

  电影放字幕了我都还以为是他,很囧。

  看评论以后才知道电影没有画外音,囧到不行

  这是个电影加长版的杀人游戏。观众是猜那个谁是凶手的人。我觉得,我是那个猜了一圈凶手最后游戏结束还是被套进去的那个。

  是我智商不够高?

  电影里出现了一有名人格分裂书,全电影也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不知道是导演很厉害可以通灵,还是我的心理学学得很烂,我表示对于中间的过程,我不是没看懂,是根本就不知道在表达什么。

  从这个意义来讲,导演浪费了演员,也浪费了这么美的镜头感。

  我还是很怀念剧中的那个时代的。卡带,录音机,都是稀奇物。最大的梦想是有个录音机,录下自己的声音,好像电台姐姐一样,跟这个世界对话。这一点打动了我。

  故事里有一点被打动,我想,这就是值得记住的电影。

  于是,我决心翻出已布满灰尘的录音机,像小时候盼望的一样,录一期给自己听的节目。要说些什么呢,说爱情么,还是讲悬疑。

  倒是演员的表演,好值得表扬。郭富城就像个真正的神经病(不对,人格分裂者)一样。所以我一直被他的演技误导。到匪徒劫持了人质,我都以为是郭富城在跟郭富城对话。我以为,那枪响以后,郭富城就死了。。。囧。。

  其他配角都叫不上名字。但是作为TVB的老戏骨们,演个这样的电影,a piece of cake.

  这个侦探视力很差,于是他用放大镜来看。但是,真相,能被放大镜发现么。

  全剧还是记得侦探没有做成警察,因为他近视。另一个嫌疑犯没做成警察,因为精神有问题。

  之后,就没有了。

  画外音:

  我想象的这个故事。

  郭富城是凶手。他误导警察去查别人,其中那个长得很帅的嫌疑人也就是故事里的真凶帮他顶了罪。但是他杀死了他的兄弟,先是用撞的,后来他兄弟没死,就绑架,到最后,他对他兄弟坦白一切,杀了他兄弟,他最后还是侦探,继续帮警局破案。但是,他依然有精神分裂症,在某些时候会出来杀人。

  《B+侦探》影评(五):关于B+侦探疑点(转载)

  昨晚半夜看完 B+侦探 整的百思不得其解 我都快精神分裂了。。 用拍恐怖片的手法拍悬疑片 受不了 影片结局后 还有很多疑点未解释 凶手到底有几个? 死者有四个 1、独居的叛妻者2、深夜归家的妓女3、放高利贷的4、贩毒18岁的琪琪姐

  疑惑1、妓女死亡地点明明是在桥底为什么凶手要在妓女死后拖动尸体造成妓女尸体背部有死后拖动过的伤痕如果真是凌家辉杀的话她为什么要这么做讲不通2、夜晚放高利贷者回家时有个长发女子在其家门口徘徊看见放高利贷者后即转身离去这个女子是谁3、放高利贷者打电话催债时明明很凶恶为什么看到在她门前的女子后匆匆挂了电话4、在放高利贷死者屋里发现的很多不同女人头发。5、杀放高利贷者时镜头里明明是个女人6、琪琪姐死后被割下舌头埋在地下为什么上面要插朵玫瑰6、琪琪姐死前旁边坐着的明明是个小孩不是小孩也应该是个少年拿着凶器(铅笔)7、所有案件包括凶器都没有留下指纹8、亚探路上被摩托男开摩托甩铁棍拼命追着后翻车倒地说是卢警官派其来警告亚探不要插手此案卢警官为什么不要亚探插手此案呢9、泽少被黑色面包车撞完后有个镜头是面包车被烧毁到底开面包车撞泽少的是谁呢10、亚探在调查四起凶杀案时在公园长椅想案件时出现过四句话1.你们男人整天玩女人 我要跟你一起死

  2.我控制不住我自己 我记得杀了她之后我就一直走走到哪里我也不知道 但是当我冷静下来的时候 觉得那女人是该死3.这个世界那么多人为什么偏偏是我 所有男人都该死4.不想听他们说话 大人整天在撒谎11、还有为什么陈探说最悲惨童年就是跟我一样是个孤儿 他为什么用他自己做比喻呢说明他觉得自己也很悲惨也很有可能成为精神分裂的潜质。。12、在凌家辉录的凶杀广播剧里明明说加上两个假警察是四个人那另外两个人是谁杀的13、泽少为什么躲着医生偷偷出院他明明已经给护身符给陈探就是默许亚探继续查此案为什么还要着急出院 他出院究竟是为了什么?14、凌家辉的妈妈(假姐姐)说前几天也有个警察来问她话这个警察是谁?15、最后被凌家辉绑架的小孩从那冒出来的。。。16、亚探知道凌家辉最痛恨说谎的人为什么还要刺激凌家辉骗他说自己是他妈妈。17影片最后照片上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亚探如此惊愕 期待A+侦探有所解释。

  原文地址:http://user.qzone.qq.com/641210642/blog/1310547858

  《B+侦探》影评(六):难道真像是这样?(有剧透,慎入!)

  家辉线(明线):家辉的录音带中只有4个人,失足女高利贷男+两个假警察,首先,家辉看到了一个夜晚回家很晚的失足女,并且认为“她正处在危险之中,那个女的应该死”,就模拟当年他的姐姐被强暴的一幕,将那个女的用木棍强暴录下来,他心里很仇恨他的“母亲”,觉得她应该在生他的时候把他杀死,于是他就把失足女杀死了;然后他找到了一个高利贷,并认为那个人就是当年那个要强暴和夺走他姐姐的伤害女人的男人,这时替天行道的英雄(复仇女神),所以镜头中展现的是一个女人样子。但是在这途中出现了两个假警察并审讯了“英雄”,于是英雄要解决这两个假警察。

  探哥线(暗线):这部分是暗线,多为推测,探哥的身世也是孤儿,并且也有精神分裂(跟梁伟业交流后成功找到另一半),发现了凶手的作案动机“玩弄女人的男人都该死”,第一个好色胖子是个玩弄女人的人是探哥父亲的投影,一个贩毒并且富有的男人,除了有老婆和儿子还养了个二奶,但是被老婆发现,老婆有了杀机“我要跟你一起死”,于是探哥化身被抛弃的老婆将玩弄女人的父亲杀死。琪琪姐,是个贩毒的女人,由于没有任何线索表明探哥在小的时候有姐姐,并且杀死琪琪姐的动机是"你们大人整天说谎话",我觉得应该是探哥的父亲和二奶经常说谎欺骗他和母亲,而那个玫瑰下的舌头正表明了"建立在谎言之上的爱情",于是他将那个说谎骗取爱情(货)的毒贩女杀死,推测探父二奶为毒贩。

  重合:首先解释一点,有人认为全部案件均为探哥所为,我认为不对,一个精神分裂者一般都有相关的生活经历,家辉的作案手段以及生活经历都与探哥不同,5个死者的作案动机并非出自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如果说探哥有三重人格的话也可以说通,但是精神分裂要跟经历有关,一个有父母的人怎么会由一个被强暴的13岁少女再生一次?所以我认为家辉只是条明线,来暗示探哥这条暗线。再说说风泽车祸案,这个影片里说的狠明显了,明线中卢长官为了不让探哥介入找人疯狂的用车追击探哥,这也就暗示了暗线中探哥的撞风泽的动机“不想让风泽介入调查”,首先是他打电话给风泽求助,然后风泽来了之后被撞,并且用越来越近的碾压来用逼近的死亡来威胁风泽,让风泽退出,在医院里也告诉风泽“他不会再撞你撞你第二次了,造成一次意外来让风泽退出”。但是风泽却是家辉案件的两个假警察其中之一,终于被家辉拐走,两线重合。

  暗线中含有大量推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欲知真相如何,请看A+侦探。

  《B+侦探》影评(七):越是想猜越猜不到

  放映现场,主办方为了配合影片悬疑的主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猜凶手的游戏,即在影片放映到104分钟的时候停下来,让观众来找出幕后真凶。我本着奖品不拿白不拿的原则,抢到了参与名额,并且胸有成竹的在纸条上写下了我所觉得最有可能的那个名字(其实只是排除了其他几个在我看来完全没有可能的名字),但最后的结果是,我猜错了。

  提示一下打算进电影院观看本片的朋友,它作为一个悬疑片,并不需要你拥有缜密的思维,超高的智商和过人的推理能力,因为面对一个完全不推理的推理片,你只要是有点推理能力,就会立刻聪明反被聪明误。爱好悬疑小说的朋友或许听过推理小说二十法则,请原谅我以全概偏,拿当中几条与本片对照比较一下,哪里出了问题,便一目了然。

  ★必须明确、公正的将所有线索呈现给侦探与读者。

  老实说,在这一点上,导演一开始做的不差。导演可能考虑到,如果在最后一秒才将凶手的杀人动机通盘用闪回或者自我讲述去交代,会显得过于突兀和牵强从而消化不良(见郭富城另一部电影《杀人犯》)。所以在本片中采取的是双线索的讲述方式,一条线讲的是陈探在查一桩连环杀人案,另一条则是说有一个小男孩从小无父无母,被邻居家的大姐姐收养,却因悲惨遭遇而产生了严重的暴力倾向和人格分裂。稍有观影经验的朋友可能看到一半就能知道,破案的关键就是找到这个当年的小男孩,他毫无疑问便是杀人凶手。虽然逻辑简单,但起码思路还是很清晰。但更机警的观众再看下去便会明了这只是避重就轻,偷梁换柱的障眼法,因为导演再没有去着重解释清楚凶手是如何犯下一连串暴行,又不被人发现的原因(为何没有留下指纹,为何犯案技巧如此纯熟就像是警员所为),而只需要告诉观众,小男孩是谁就可以了。

  当然,由于这样的双线叙事只是影片呈现给观众的视角,不是片中人物的视角,所以你自然不能责怪陈探为何不在第一时间找出小男孩。这不是漏洞,也不是问题,那问题是什么。即主角所掌握到的线索和信息和观众掌握到的是不同步的,是延迟的,观众比主角更早一步掌握真相。观众全知全能,主角有所不知的做法在悬疑片中其实也有先例,如希区柯克的一系列作品。但与那些高级技法明显相悖的是,本片的这个真相至始至终也没有产生更多戏剧性变化,这种信息延迟也没有对剧情造成更大的张力,侦探并没有因为无知身陷险境,让观众也为他捏一把汗。仅仅是真相放在那里,主角看似不闻不问。这样一来,不仅情节显得拖沓,也大大消解了后半部分的紧张度,比如陈探坐在公园长椅上拼命去通过角色代入的方式思考犯罪动机就不能再让人感到刺激。

  ★除了凶手的诡计,不得用写作手法(拍摄技法)误导读者(观众)。

  在这一点上,本片几乎已经不能用误导来形容,几乎可以说处处是在故布疑阵。这种故布疑阵依靠的不是引人入胜,层层推进的情节,而是一些明显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的低级障眼法。

  如陈探和泽少在酒吧里的一段谈话,导演就故意处理的比较暧昧,陈探漫不经心的玩笑和泽少过于紧张的反应,配上提心吊胆的音效像是暗示当中有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但事实是最后的真相与他们俩都没有半点关系。张兆辉饰演的精神病,全程插科打诨,除了晃了一下观众,顺便制造一些紧张场面和喜剧场面,在最后给陈探提供了一个颇为玄乎的破案思路之外,和案情,主题乃至整个人物关系完全没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仅仅是作为极像犯罪嫌疑人,甚至逼着你说“就是他”其实根本“不是他”的幌子之二。

  尤其让我忍无可忍是,影片一再引导观众把思路引向“罪犯有丰富的反侦察能力”,“可能是警员”的方向,并且在陈探和泽少双双遇袭那晚进一步透露出威胁他们的力量可能恰恰来自警方内部。这一切就差直接告诉你谭耀文所扮演的那个卢警官嫌疑重大,试想就算要警告陈探不要插手警方事务,有必要以冒充飞车党这种既危险又费力的方式进行吗?陈探对于警局的威胁真的有如此之大吗?如果他跟这件案子没有关系为何会在第二部加进这么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呢?悬疑片里不是不允许一些支线对观众的判断进行干扰,但是前提是必须要自然,合乎情理,而不是像本片一样为了迷惑你而故弄玄虚,咋咋呼呼,丝毫不考虑人物动机和合理性。实不相瞒,在影片进行到104分钟的时候,我在纸条上写下的就是卢警官的名字,也没觉得他有多像,毕竟对他的铺垫和描写也是少之又少,而是实在是相比之下,其他人更不像。

  如果你要以最有嫌疑的人即是最没有嫌疑的这样一条定律来反驳我说,那我想说的是,这恰恰是影片在我看来最大的致命伤。到底谁才是影片中看起来最有嫌疑的人?答案是,林家辉。无论是直接有老太太出来指认他曾经在凶案现场出现,还是他在审问中说出自己与爸爸妈妈,和姐姐一起生活时遭到的质疑,在影片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就已经没有人比他更像凶手。这么像凶手的人,怎么会是凶手,大家都这么告诉自己,可是他偏偏还真是!由此看来,影片完全可在那场审问过后紧接最后一场戏利落收尾,何必又辗转来回,磨磨几几,让人期待最后还有反转呢。如果导演只是想把那场审问做成一个不引人注目的铺垫来与结尾遥相呼应,那我只能说它信息透露的太多太直接太引人注目,以致竟然好端端地把铺垫做成了大揭秘。说到头,还是导演低估了观众的智商,观众高估了导演的智商。

  ★凶手必须要有相当的戏份。

  倘若凶手只在片中露了一两面,既没有在情节中占据足够的分量,又没有与剧中人物长时间周旋在一起,那么真相揭晓时观众既不会有智力激荡的快感,影片本身也传达不了半点主题意义和情感力量,只有意料之外而无情理之中。它只能进一步说明主创心虚怯懦,底气不足,不敢与观众直面相抗,而只是利用信息的压滞和不对称欺压你。所以,林家辉最不可能是凶手的另一个理由是,他压根就是一个跑龙套的!在真相揭晓前,任何一个人的戏份都要比他多吧。凶手若是没有分量,又如何体现出主角的分量和故事的分量。

  童年的戏份固然饱满,但就与本片特殊的编排结构,在真相揭晓前,他和林家辉应该算作两个人。

  ★侦探为了破案就必须要有探案的行为。

  侦探的探案行动不仅能体现侦探的人格魅力,也同时在以他为视点让扑朔迷离的案情渐渐理清,向真相步步迈进。侦探不探案就不能叫侦探,侦探的义务是搜集一切可能的线索。

  陈探有没有探案,表面上看是有的,他一直在关心案情。但他的探案行为真的是有效吗,真的对案情进行了实质性的跟进和突破吗?除了做出凶手是人格分裂这种观众都能知道的初步结论之外,就再无透过蛛丝马迹对线索进行归纳,理清,也没有让案情层层深入,而只是被动地经历着一个又一个障眼法,甚至遭到莫名其妙的袭击,案件始终流于最表面,一直到了最后影片不得不结束了,他才突然有如神助一般。所以,通片看下来,主角的形象不仅不鲜明,而且窝囊之极;不仅没有探案,反倒阻挠着观众断案。

  好的悬疑故事应该是积极,正面和观众进行互博,彼此站在一个起跑点上,共享案件资源,而非压滞大量信息,一味回避案情,一个障眼法加一个障眼法的蒙你。

  现在倒有些后悔当时没在豆瓣上先看看那严重剧透的剧情简介了,不仅不必担心会影响本到身也好不到哪去的观影体验,有个心理准备也不至于猜得晕头转向之后被堵成内伤,面对猜谜环节还能顺带做个弊捞点小纪念品,太值了。另外,当时我的身旁还坐着一对头发花白的大爷大妈,一开始也一起在饶有兴致地猜着凶手,片子放了一会再转头看去,老俩口早已酣睡过去。

  《B+侦探》影评(八):人格分裂的到底是谁?

  剧中大家认为人格分裂的是家辉,我们来回顾一下家辉杀人时的人格。

  1.杀第一人,被害者被赋予爷爷(你们懂得)的身份,那么家辉是本体,仇恨爷爷出轨。

  2.杀第二人,被害者被赋予第三者的身份,那么家辉还是本体,仇恨破坏自己家庭的人。

  3.杀第三人,被害者被赋予强奸姐姐的身份,被剪掉下体,那么家辉依然是本体,仇恨强暴姐姐的人。

  4.杀第四人,被害者被赋予姐姐的身份,家辉自然还是本体,痛恨姐姐生下自己并对自己撒谎。

  5.本来要杀小孩,小孩是孤儿,被赋予家辉的身份,家辉同样还是本体,痛恨自己的存在。

  家辉整个过程是虚拟自己悲惨的一生,希望通过杀戮来终结这个悲剧,并通过录音话剧的形式来反映这个过程,他并没有人格分裂,他最多只能算是精神异常,经常容易体会到自己的不幸而随机杀人。可是电影中出现过几幕家辉打了人后,一会又忘记了自己的行为,似乎又有点人格分裂的影子,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的见解是,家辉并不存在,整个杀人过程就是郭富城扮演的陈探所为,而那个小孩的经历就是陈探的经历。而在中间起到重要环节的就是陈探的好友风泽。风泽知道陈探小时候的经历,当发现凶手的杀人过程和经历后,知道陈探就是凶手,一个有警察经验,但是又性无能的人(陈探周围从来没有过女人),为了让陈探侦探的性格战胜杀人的性格,于是放纵了陈探。卢警官为了警告陈探,派去一个警察去吓吓他?一个明知道门锁了还要硬撞的呆子警官?这个角色是陈探虚构出来的,因为当时陈探认为卢警官嫌疑很大,但是当陈探去找另一个精神病患者的时候,他要找到的人,其实是犯罪的自己,风泽让陈探放弃,因为他知道陈探杀人的人格,已经指向了侦探的人格,他不想陈探失去侦探的人格,自然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风泽的安排,安排老妇人认人,安排假的家辉的资料,安排假的家辉的妈妈见陈探,这些都是为了挽留陈探侦探人格所做的努力。当虚拟出来的家辉死了后,陈探听了磁带,他为什么要听?很多人认为因为他说自己是妈妈,家辉觉得风泽是姐姐杀了他,陈探内疚所以哭,试问难道陈探自己不知道这个过程吗?之所以哭是因为陈探在听了磁带后觉醒了,知道了自己人格分裂的事实。当最后的时候,陈探感到惊讶,风泽不知道会有这个结局,所以为了保留陈探侦探的人格,安排了陈叔,但是自以为觉醒的陈探,知道父母已经死亡,感到不可思议,于是经过陈叔这么一刺激,又开始人格分裂了...

  当然这些都是我的猜想...谢谢大家...

  《B+侦探》影评(九):亚洲地区难得的人格分裂好片,开创了新纪元!

  相信看了致命ID或者搏击俱乐部的人都为之拍脑袋称奇,人家外国人怎么就能拍出那么好的人格分裂片?!是的,我也曾为之嫉妒和羡慕,但是看了B+偵探后,我看到了我们华人原来也能拍出这样水准的片子而惊喜惊讶,从此开创了人格分裂片的新纪元!我这样说肯定很多人会拍我,但我是砖家(专门收集砖块的行家),等我向大家一一道来!对于一些说本片拍得差的童鞋和说本片拍得不赖但有两人是陈探杀的我要致以万分抱歉,你们猜错了想简单了,人格分裂并不是你看了几部电影后就懂的,它是一门学问,我是心理学博士都不敢贸然下结论,正因为心理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才值得我往下读下去啊(此乃个人牢骚)下面只是用我懂的一点皮毛向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做人格分裂~~~

  导致家辉人格分裂的导火线是"姐姐"告诉了他真相,和他自我幻想能保护他的"爸爸"产生了人格冲突,这才直接导致他人格分裂.有人说他从小已经开始有精神分裂的苗子,那样说是不对的,我们正常人也会有自我幻想的,比如我们小时候经常幻想自己是超人,能拯救世人,难道我们也有人格分裂?长大成人后因为思念一个人(爱人或亲人)常会在潜意识里扮演那个人来安慰自己相思之苦,比如:友人晚上经常梦见过身的父亲要他好好努力学习考取大学呢!杨*娟信誓旦旦地说刘*华经常出现在她的梦里和她怎么样怎么样,这些都是自我幻想,难道你又说杨*娟有人格分裂?反正每个常人都会有自我幻想,大家别吓唬自己~~~呵呵~~

  家辉人格分裂的导火线是"姐姐"告诉了他真相,因为他苦心经营的幻想给他"姐姐"破灭了,于是他必须通过人格分裂来维护自己的幻想!大家懂吗?这才是他犯罪动机!!!可惜没有人想到~~

  在他的人格世界里是分为两大派的,所有犯罪都是两大派展开的死亡斗争,我们来编个号:幻想派("姐姐"从小告诉他的那个版本):好色爸爸A,杀死爸爸后跳楼的妈妈A,自称是姐姐的"姐姐A",从小由"姐姐"带大的"家辉A";另一派是现实中强奸"姐姐"的爸爸B,有"姐姐"变成的妈妈B,知道了真相后的"家辉B",还有告诉他真相的姐姐B!所以他的人格世界里有8个人,他们之间展开了殊死斗争,长大成人后的家辉一直活在"家辉A"里,所以在警局里他说有爸爸,妈妈,姐姐可以佐证他案发时在睡觉,这时他并没有说大话,以为现实派里他没有姐姐!他是以"家辉A"人格出现在警局里的.当然因为他一直活在"家辉A"里,所以现实派一直处于下风,被"幻想派"称之为"敌人",而不是家辉自己称为敌人!这部剧的最关键的一句话是"杀人是可以解决问题的!",怎么杀的,家辉怎么证明这句话的,且听以下分析:

  家辉第一个杀死的就是好色徒,此人扮演了爸爸A,是他好色所以母亲才捅死他的,所以杀人时他的身份是妈妈A,当她知道自己丈夫有外遇,她告诉自己"杀人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于是她杀了自己丈夫写了遗书,然后她醒过来了变成"家辉A",然后帮妈妈A处理好现场擦干净指纹后逃走,所以泽少望下去没有发现死尸,对不对?大家注意:妈妈A并没有跳楼死,这里决定了泽少后面的死,大家注意!!!

  家辉第二个杀死的就是妓女,此人扮演了妈妈B,他接受不了这个现实版的妈妈,是他害他所有的幻想破灭!他狠不得妈妈B从来没有生下他!所以他心里潜意识里想如果"那个人"强奸妈妈B时,还把妈妈B杀了那该多好,他就不会出身了!于是此时他的身份爸爸B,他要把爸爸B犯下的罪行犯得更为彻底!再次验证了"杀人是可以解决问题的!",

  家辉第三个杀死的就是高利贷,此人扮演了爸爸B,上一段,他利用了现实版的爸爸B达到了"广播剧"的"幻想版"的剧情安排,当然要除之而后快了!所以杀爸爸B时是"家辉A",大家注意此时的"家辉A"和爸爸B没有血缘关系,他们是两个世界里的人,他们是真正的敌人!是因为爸爸B的出现才另妈妈B怀孕才有家辉B,家辉A恨死他们了,当然要恨罪魁祸首爸爸B了!当晚高利贷打完电话看到一个美女,就冲向前去非礼,此时"家辉A"以英雄身份出来搭救妈妈B,这样妈妈B就不会怀孕了,就不会有后面的故事了!

  家辉第四个要杀死的就是泽少,此人扮演了"假警察",是他和陈探阻挠了剧情的发展,在他的"幻想版"广播剧里他们俩是假警察哦,他命大逃了一劫!但大家请注意了,第六个杀死的泽少,扮演的是姐姐A!后面会说!

  家辉第五个杀死的就是棋棋姐,此人扮演了姐姐B,那个居然告诉真相的姐姐B,那个居然让他梦想破灭的姐姐B,他要剪了她的舌头,因为他把姐姐B告诉他的真相宁作谎言,都是大人骗小孩的!当然不用说,大家想到了此时杀人的是"家辉A".

  第六个杀死的泽少,扮演的是姐姐A!家辉情愿活在幻想里,这就决定谁能活下来,大家想想陈探冲进家辉家里时,还有多少人没有死:妈妈A,姐姐A,家辉A,家辉B.刚好此时有四人在场,他们充当了以上四个角色.当然刚开始时家辉很混乱,他一直在问:你们是谁?为什么来到我家里?翻乱我的东西?注意他此时并知道该如何将他们两个人代入哪个角色.(镜头可以倒前点,我们可以看到家辉一时把泽少痛扁,一时又痛哭流涕,证明他时而把泽少当做妈妈A时而又当作姐姐A.他恨姐姐A,恨她出去交男朋友忽视了他背叛了他,他爱妈妈A只有妈妈A才可以给他无私的爱,所以本该跳楼死的妈妈A一直活到现在!)但他有两个身份是很清楚的,此时拿枪的是家辉A,绑在右边的小孩是家辉B.他泽少临时说救小孩,说明了泽少已经想到了办法了,此时陈探也知道办法但是很犹豫因为他只要说出他是妈妈,那么泽少就是姐姐A拉,所以陈探一说完"我就是妈妈啊"家辉马上应道"那他就是姐姐了!"就立刻开枪杀了姐姐A(有泽少扮演).

  看到泽少中枪了,陈探决定放手一博,一妈妈A的身份换取家辉的信任,因为只有母亲才不会开枪打自己的孩子.家辉A开枪了发泄了这么多的怨恨,陈探没有开枪但是博取了家辉A的原谅与信任,此时以前的一切都化作云烟散去,家辉A心里再没有怨恨,所以他不会再杀家辉B(由被绑架的小孩扮演)和妈妈A了.他要杀的是家辉A,因为在妈妈A面前他自觉罪孽深重,是他杀死了一家人(当然是他幻想的一家人),所以他只有以死谢罪,这出广播剧只差一声枪声就可以完美落幕了,他把妈妈A和家辉B留在这个世界上,幸福的生活下去.他知道自己和家辉B的角色冲突,所以以上这几个原因,他选择了不幸的家辉A死去.证明他内心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在我研究的很多个案里,发现精神病患者内心都不约而同地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他们有时侯会发疯打人或杀人的目的都是为了"留善",但是又有几个人能读懂他们内心世界的悲凉!

  所以我留下了我这篇"处女作",因为我看了豆瓣上的评论简直是义愤填膺啊!居然那么好的电影,给人这么踩踏!同时评电影就评电影,干吗要拿"彭氏兄弟在香港和好莱坞都拍过电影,哥哥是优秀调色师,弟弟是《无间道》剪辑师,"来说事呢?有请以后大家坐下来就评电影本身,不懂心理学的可以看看书,不要乱说了(居然还有人说陈探还杀了两个人)!可以说这电影的高度已经去到了致命ID和搏击俱乐部的高度了!你可以再反复看几遍,看看我说的是不是?对比一下!别以为华人就拍不出象样的作品来!!

  我是"砖家",喜欢我的童鞋,可以发EMAIL给我!SNOWWOLFOOO@SINA.COM

  《B+侦探》影评(十):让你见识见识神马叫伤不起

  此孤儿真心伤不起,从小爸爸外遇,母亲自杀,靠姐姐养大,悲惨童年有木有?内心世界自卑有木有?姐姐交男朋友了,嫉妒有木有,愤怒有木有?更悲惨的是外遇的不是爸爸,是爷爷;自杀的不是母亲,是奶奶;养大自己的姐姐突然之间变成了自己的妈妈,纯粹坑爹啊,有木有啊!!!所以,尽管仍觉得此片大有故弄玄虚之嫌,然而故事的完整性还真让人肝颤心颤胆子寒。

  所以说,接下来的几宗杀人事件便不足为奇了。神马人格分裂的东东纯粹障眼法,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致命ID,每个人都去过紧闭岛,每个人都是搏击俱乐部的会员,每个人都要来段儿第六感。真实的就是受伤的人心难以修复,开始以变态的手法报复社会,报复一些造成自己今时今日之不幸的源头。

  真心恐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B+侦探》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