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钢刀》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钢刀》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2-19 20:1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钢刀》经典观后感10篇

  《钢刀》是一部由阿甘执导,何东 / 李东学 / 夏梓桐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作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钢刀》观后感(一):何润东用生命烈火淬炼刀锋

  由阿甘导演五年磨一剑的风格大片《钢刀》,无疑是一部令人血脉偾张的影像作品,片中何润东和李东学十多年爱恨交加的“双东”兄弟情,是整部电影的故事主线,其中由何润东扮演的大哥王炳生,更是全片的情义担当,向来骁勇善战,毫不畏惧,仿佛一生都在用生命护佑兄弟,也用尽一生淬炼自己的刀锋,问心无愧的书写着“情义”二字。

  《钢刀》其实有着浓浓的悲剧色彩,这个悲剧缘于两兄弟的相爱相杀。

  相爱,是因为虽非亲生,却胜过手足情的兄弟情,可以让作为大哥何润东,为了保护兄弟而向地痞开枪,因此换来十年的牢狱之苦。虽然影片对这十年牢狱是轻描淡写一划而过,但一个人宝贵的十年,就这样化为乌有,再加上可以想象得到的牢狱之中各种黑暗折磨,简直是人间炼狱的痛苦折磨,但在弟弟接他出狱的一刻,相视的一笑,又让人感觉到,这个男人的隐忍和担当。

  即便十年之后,斗转星移,但何润东大哥情怀未变,因此在被抓壮丁的路上,又以一己之身,换取了兄弟逃脱魔爪的自由新生,如果说童年时代坏人打出的子弹,是为兄“报仇”,那么这一次将兄弟推下车之后,一个人阻拦着抓捕的恶匪,则是又一次奋不顾身的自我“牺牲”,他的每一次勇猛,莫不是以性命相抵,这种真情意的“生死之交”,弥足珍贵

  但相爱之后的相杀,无疑又来得更加惨烈。分属于两个不同阵营的兄弟二人,其实都算得上是真英雄,毕竟各自都忠心耿耿,忠于职守,因此再次相见后的分外眼红,不是兄弟仇,而是敌我恨,悲剧的不是两人的不容情,而是命运的捉弄,将他们放置于仇恨的天平,这种兄弟间的悲剧,所反衬的是动荡的社会中,大时代命运的车轮,对小人物生存的无情碾压,当然,两兄弟其实也有隐喻的内战特指,这一点也是不言自明存在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何润东在这次出演,有着近似疯魔的“涅槃”式转型,向来更多的以儒雅坚毅形象示人的他,这一次的“邪典”出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身明晃晃的腱子肉,一脸凝重而沧桑表情,一双如钢刀般的坚毅电眼,是毋庸置疑的霸气十足,痞气冲天,江湖义气的彪悍,与他遍布刺青和刀疤的身体,以及备受生活折磨的内心,达到了完美的融合,这是作为一个演员“形神兼备”的优质呈现。

  《钢刀》可看的得分不仅仅是视效,更需要观众通过画面感受影片的深刻内涵,而何润东饰演的王炳生,同样是这样一个人物,尽管作为模特出身的他在影片中展示了令人“艳羡”的肌肉腱子,但更重要的是,他一步步将这个看似前后矛盾,实则被命运驱使不断蜕变汉子,演绎得丝丝入扣

  其实近年来,何润东似乎走进了演艺事业的瓶颈,褪去了初入演艺圈的青涩与秀气,在表演中不断精进的他,所饰演的很多角色都是偶像剧中的“傻白甜”帅哥,尽管也有二郎神、梁山伯、项羽等等对古装人物的挑战,但留给观众印象的,还是孔武有力用情至深的帅气逼人,一直是十平八稳的存在,并没有太“惊天动地”的突破,而《钢刀》无疑是何润东演绎生涯的里程碑,从此演艺圈又多了一位亦庄亦谐、亦正亦邪的全能汉子。

  所以说,《钢刀》给到这个优质型男在影视作品中的更多可能,可以温婉儒雅,也可以雄霸天下,黑白的色调,太多的人物特写,更是对一个演员最严苛的考验,何润东无疑交了一份比较完美的答卷,但他身上的潜力,似乎还可以继续深挖,无论是在剧中用生命淬炼刀锋,还是在表演中用演技来成就人生未来的何润东,依然可以有无限想象。

  《钢刀》观后感(二):给黑白分明的时代加一点血色浪漫

  文/芳菲小猪

  初看《钢刀》的时候根本无法界定这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首先,它的剧情是有史实可依的。但那段历史略显阴暗,因此导演只能进行艺术化的处理,让原本的正反对立变成了忽略了意识形态的两方势力火并。所以不管说它是历史题材还是凭空杜撰,似乎都不能完全体现这部电影的真实面貌

  最主要的,是这部电影的类型和表现手法也非常奇特。我们以往看同类题材,都是英雄人物正义凛然,战胜内心的纠结,带领指战员冲锋陷阵,英勇杀敌,无往而不胜主人公一定要“高大全”,最终的胜利一定是属于人民的。至于表现手法更是千篇一律追求写实,甚至就是枪法准到离奇的程度,也要试图告诉你这是真地!

  但是在《钢刀》这部电影里把原有的这一切都推翻了。电影没有强调胜败,却浓墨重彩的体现何润东和李学东两位男主角饰演的一对儿兄弟之间在两方势力水火不容的大时代背景下的相爱相杀。而且电影的拍摄手法也丝毫不是写实的,而是把几乎所有的场景都用特效来呈现——影片所使用的特效之多,令人叹为观止,全片超过1800个特效镜头平均每3秒就有一个是特效!

  至于画风,电影通过黑白两种色调象征着作品中主要人物所代表的黑白两种立场,以此缅怀曾经年代战争与英雄的同时,又给人一种冷眼旁观的历史感。而且电影还采用了3D技术,在黑白为主色调的电影里加入3D元素,这不仅开创了3D电影的先河,也算是一种全新的而且是非常规的尝试了。

  有了如此个性化的外壳,电影的内涵同样很有层次深度。片中的何润东和李学东是一对儿兄弟。为了弟弟的梦想,何润东杀人坐牢,为了弟弟的前途,何润东推弟弟下车逃命。他为弟弟做了那么多,但换来的却是弟弟冷冰冰的枪口相向。何润东明知道弟弟这是一条赴死的路,无数次劝这个弟弟回头,但却怎么也不能让弟弟回心转意。

  李学东爱不爱哥哥?我相信他是爱的。这也是他屡次不忍向哥哥下杀手原因。当何润东倒在他的刀下时,那殷红汩汩的鲜血洒了一地,可他的心里何尝不是在滴血?因为在他的印象里,哥哥永远都是那个护着他,带他吃好吃的、听他弹琴的亲人。所以当看到他哥哥还活着的时候,他惊讶诧异,却又略显欢喜,哪怕即将性命相搏。至于何润东,他肯定也爱着弟弟,因为那血浓于水的亲情。但是当信仰把亲情都泯灭了,两个兄弟只能拔刀相向时,我们看到了所谓战争尤其是内战背后的可笑

  其实片中也并不只有黑白两种色彩,还有血液红色。它的存在,就好像要给那个黑白分明世界带来了一些血色的浪漫——就如同那些女音乐家们一样!而李学林奉命保护她们,面对着四面包围,这本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为了信仰,他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做。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她们的音乐和美丽是那么的不合时宜,所以也就注定了她们的悲剧。最后她们也一个个的倒在枪口下和血泊里,有的甚至还要惨遭侮辱。电影至此也传达出了浓浓的反战情愫与时代的情怀。

  最后还是那些为人称道的美丽都毫无PS痕迹的猪姐~~

  《钢刀》观后感(三):关于《钢刀》不吐不快的五点解读

  《钢刀》讲述的是有关于河西走廊上一对异姓兄弟的爱恨情仇,何润东和李东学这对“双东CP”在失散十年之后重逢,往事历历在目,却成为了回不去的曾经。因为这一次的重逢是在是在战场上,二人归属于对立的阵营,兄弟变成敌人,往昔一笔勾销

  观影后有幸与阿甘导演做了映后交流,得知这部电影中所发生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阿甘导演对这一段战争秘史研究颇深并记忆犹新,因此五年磨一剑把这个深入他心的故事搬上了大银幕。影片早就2008年就开始筹备,第一次拍摄是在2010年,随后历时5年的制作,终于得以与观众见面。

  可以说《钢刀》是一部极其风格化的电影,因有真实的历史背景,使得这部电影如果只看一遍的话还真有可能看不太懂,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解读,这篇文章只想说说我看见的《钢刀》。

  拍摄的背景

  《钢刀》导演阿甘身兼该片的导演、编剧、美术指导、制片人,全片拍摄均为棚拍,没有外景镜头,所有的画面都在绿幕前完成,这就极其考验演员的演技,也考验导演的执导能力,在后期的制作上也尤为困难,在风格的设定上阿甘导演也是采用了极有风格的效果,在观影的时候会看到有不少强烈的对比冲突

  作为一部新概念的3D动作片,《钢刀》实现了阿甘导演的人生梦想。他说,“拍电影就像是用针缝水,是件不可能的事,但很多电影人都在为此作战。”历经5年的精雕细琢,1800多个特效镜头,500多名数字艺术家的拟景创作,才成为今天的《钢刀》。

  红与黑的隐喻

  极具风格化的视觉效果最为突出的就是全片所运用的色调,在黑白主色调之间融入了醒目的红色。红色是鲜血,是标记,也是旗帜。尤其在带上3D眼镜之后,能清晰的看到每一帧画面中的黑与白之间那刺眼的一抹红色,这种罕见的风格还是第一次在电影中被从头到尾的运用。不同的人对于这种风格定会有自己不同的解读。黑与白可以是哥哥和弟弟,红色就代表那把钢刀;黑白也可代表战争,醒目的红色是战争中无奈的亲情……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大陆与台湾的交锋

  何润东和李东学两兄弟十年前失散之后,各自开启了漂泊的人生,再次重逢是在战场上,但此时的两人已经是兵分两派,是死对头。国共两党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势不两立的,因此这一次的重逢是多么的不合时宜,兄弟二人都忠于自己的组织,因此二人的感情状态可以说是相爱也要相杀。不知道是不是阿甘导演特意设置的隐喻,就是在两位演员的选择上,何润东是台湾人,李东学是大陆人,刚好用这样一对CP来演绎一对对立的兄弟,大抵也是别有用意的。

  哥哥与弟弟的爱恨纠葛

  兄弟二人前半生虽相依为命,但也始终颠沛流离,到后半生分离之后的重逢,更是阴差阳错是命运捉弄。分属不同的国共两党,注定要从相爱走向相杀的绝境。战争中他们手执钢刀,而他们二人的内心又何尝没有一把刀呢?此处不仅是说战争,也是说人生的变幻莫测,谁也无力反驳。

  失散和重逢

  十年可以发生太多事,往事可能仿若昨天,历历在目,但往事一定是不堪回首人们总会记得儿时的美好,却总也想象不到长大之后的艰辛。。《钢刀》中兄弟二人的失散与重逢,也恰如每个人一生中所经历过的失散与重逢,更有深层意义上的台湾与祖国的重逢。阿甘导演说过,“大家都爱说梦,有时说不出口自己喜欢电影,因为这是我的职业本来就该喜欢,但我用特殊方法完成了梦想,告诉观众和平多么重要。”所以这不仅仅是一部讲述兄弟的电影,而是在说和平。

  《钢刀》观后感(四):《钢刀》:风格化的壳,探讨人性善恶的骨

  《钢刀》给人印象深刻的第一点就在于影片强烈的风格化影像。导演阿甘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国产影片类型片的探索,从最早执导恐怖惊悚片到后来较早在内地试水 3D影片,阿甘几乎每一次都走在国产电影的前沿。此次拍摄这一部《钢刀》,他采用了相对比较强烈的风格化影像展示方式充分利用电影技术进步制造的特效来为观众打造了一个与以往的国产战争电影都不同的影像世界,并在这种视觉感染下为观众讲述了一个乱世背景下感情深厚的兄弟二人最终兵戎相见的带有悲情色彩的故事,使得整部影片在视觉冲击力之外,更有心灵震撼

  作为国内鲜有的风格化电影,《钢刀》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冲击可以说是在国产影片里少有的。虽然放眼世界影坛,这种影片的风格更具有借鉴的意义,但对于国产影片而言,却是一种明显的进步与尝试。整部影片在影像风格上完全与以往的国产战争片都不同,尤其是采用了以全景特效技术展现场景画面的尝试,在国内应该还是属于首次。重要的是,从影片的实际效果来看,完全可以说达到了国内电影工业技术的较高水准。影片中多个 CG画面,无论是战壕、禁闭室等小场景,还是废弃空城、连接天际的江面等大场面都被呈现的十足逼真。在专业特效制作团队的精心打磨下,全景特效所带来的震撼层出不穷。饱受炮火洗礼的江面和空城硝烟四起,成百上千战士在战场上舍命厮杀,场面逼真到令人震撼。

  《钢刀》给观众带来的震撼,绝非简单的停留在视觉刺激上,该片另一值得称道之处在于对人物情感的探讨,以及动荡时代下小人身不由己的命运。影片中的两位主角曾是相依为命、甘苦与共的兄弟,哥哥炳生甚至为弟弟铁金顶罪入狱十年,乱世之下,一切仿佛都在改变,在命运的捉弄下,两人在兵荒马乱的世界里失散,加入了不同的队伍,也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兄弟再见,已是仇人相见……整部电影,将战争带给人的改变与破坏明确的表达了出来,虽然整部影片也不可避免的渗透了主旋律意识,但最终兄弟二人钢刀相见的大战带给观众的却是远超于视觉的心灵震撼。这段最终扭曲破碎的兄弟情也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体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叹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弥足珍贵

  可以说,就电影技术和影像的呈现水准而言,《钢刀》走在了国产影片的前列。而影片强烈的个人化风格特征又将导演的想法完整的呈现了出来,给观众以视觉上的震撼,使人相信,主旋律电影其实也可以做到很好看。在这个基础上,影片以一个兄弟在战争年代反目成仇的故事来彰显动荡年代个人命运和情感的不可控性,并最终以一个悲壮的结尾来展现战争对于人性的摧残和个人信念的重要性。整部影片,在技术上是完全现代意义上的,但在价值观的探讨上,却又有着传统意义的思考在内。整部影片,带给观众的,不只是视觉上的满足,更多的还有心灵的冲击。

  《钢刀》观后感(五):黑暗的色调,血红的情谊

  当一件事情众说纷纭,自己摸不清本质时,好奇心会推动你去探索。这部电影我也是在看到电影简介和预告片产生兴趣之后,去看了观影的评价,褒贬不一,反而让我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影片采用了黑白色调,在看预告片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会产生一种看卓别林默剧的感觉,有点儿滑稽。但是看完正片,隐约能理解一些导演利用这种色调的意图,穿插着红色元素,可以用点缀二字来形容他在影片中的作用。颜色往往是影片中传情达意的最佳手段,如《我的父亲母亲》、《红高粱》等经典影片。所以个人认为在影片中那个这种色调的运用是为了彰显整部影片的环境的情感。黑白色是为了表现兄弟二人情同手足,但因投身沙场不得不相爱相杀,内心痛苦万分都不止。而那几抹红色点缀则是想告诉观众,他们虽然如此,但是内心依然把对方当做最好的兄弟。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观点,至于到底是怎样,导演肯定有着自己的想法。

  《钢刀》观后感(六):历史果然没有让娘娘腔去干西路军的活

  题目还得补充一句,导演必是直男,历史也没有让你们扮演马家军的角色(话说前一段时间不是还为马氏翻案?)。

  嗯,前天晚上只睡了5个小时,所以进影院当然很困,椅子很舒服,所以其实想在这边休息一下,但是第一眼就看进去了,没谁,全程无尿点。

  恩,整个影院没人,中间进来一个中影领导团的,中年人,看了会没意思就走了。据说是检查工作的,难得有经理来售票(服务甩平时好几条街)。

  首先说题目,钢刀,应该是来自于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的意思。其实,咱们还是有规则意识的。白刃就是,只是我们向来信奉的是,精英政治,层级管理,现在有个白开水一样的词汇,“人治”(好像法治就不用人似的,语言腐败。)所谓刑不上大户,精英政治,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肯定不会向自己人砍去。另外片子,还是有点沙文主义,帝王世家,兄弟阋于墙(比较负国呀共呀的身世),对人间正道是沧桑,走得更远一点,当然家国情仇还可以更深刻一点,光走极端,就虐心了。

  然后说她的构图,本身这部片子是黑白片,黑白片(甘甘,你太有尿性了),灭点透视近大远小,乔托的景深,多纳太罗的人体解构表现,对作者古典影像美的执念是一种成全,特别是何润东,很适合默片时代(台词远没有动作有爆发力),黑白影像居然那么清晰,囚车一转,民国市区到西部丹霞地貌,进入战争格局这,叙事开始。

  嗯,过程转接,也没有太多废话,交代的还算清晰。

  另外就是色彩,这部片子,大致只有几种色彩(黑白灰以外),红色,红色,还算红色(红旗红缨、血还有火),不多的色彩情节是女艺术家们西出阳关无故人,“他们,是最美的色彩”,这句台词和这个场景中,就是把艺术家,送到西路军这样的一个,历史大背景中!(后来就悲剧了)

  另外剧情就是本身,他有着比较硬朗的历史基础,不多说了,毕竟西路军的这一块,是建国以后最没有阶级判断掺杂的历史事件,再说有广电总局把握,一定是百般考究,客观上也让导演能够把精力集中到艺术创作和人物塑造上。

  私觉,人物里,何润东的兄、梁家辉的座山雕、《无人区》里多布杰演的詹铁军,可认为是中国西部片里(如果有这个类型的话),三个代表性人物塑造。

  另外,就是对这部片子的分歧,比较大。或者是大多数人不看好的原因主要四点。

  第一就是,就像片中所说这个时代,比较娘娘腔。一个是时代从这个内容、形式、到精神内核都比较偏娘娘腔。怎么可能做西路军的功课,怎么可能去承受那么虐心的家国情仇。

  第二,从电影和文化艺术的创作讲,已然没有脊梁(要是没有自媒体,真以为万马齐喑究可哀),基本上都已经向市场低下了头,包括前段时间的百鸟朝凤。知识分子跪,来实现市场价值,他实现了又有什么意义呢?就像当年的西路军,包括本人、后代争什么争,正史里非要争一下干嘛?(不都是胜利者写得吗)直接去市场经济变现多好,通过各种文章、研讨会来纠正历史,来平反,来正视历史。何必呢?

  因为西路军的探讨,本身就是一种救赎(也可能我们有弱者情节,西路军毕竟打输了,虽然战略与形势、孤军外战必然输),西路军是正统体系难得的边缘群体和救赎力量(后来很多身居高位,永远要空位置,无论是帅位、还是将位、还是相位),没有他们,正统就不知道要飘到天上了,估计在未来的改革中,很难有清醒的自我认知,方向性的把握,至少得有底线~咱不作恶。

  第三恐怕是错误的历史观,我们不说建国以后,不把它局限在这里(不谈政治,咱谈点历史),几千年来,这种错误的改朝换代,后人颠覆前人的,这样的一种错误的历史观。为什么我们重视礼制重视传承,恐怕恰恰是因为缺乏对历史和传统的认知,所以正史总是扮演爱打扮的小姑娘的角色,很多时候表现上恰恰是欺师灭祖和孤臣逆子的。一代一代,“你太书生气了~”

  所以从正常的历史观角度讲,这部片子,比很多爆米花影片,强(历史扎实、演绎丰富、人性可圈可点,虽然战场上不可能给兄弟俩一个对决的机会,话说又不是欧洲的骑士精神、贵族气质),对得起六年磨一剑,它对历史观的这种打磨,应该正视并尊重,而且在打磨的过程中,逐渐的变得猴赛雷(犀利)啊!

  最后一点,就是大多数人,我们这个文化比较安全,自然比较封闭和保守,可能也比较少经历过别人拿刀子往你最柔软的地方插的感觉(太嫩,否则电影院的中年领导才不会看不下去,就走了),电影中何润东说:哥哥会害你吗?(弟弟已经长成爷们了,也是一身刀疤,战场上总会赐给男人一些东西,无论是勋章还是……其实,他钟情的女艺术家是与哥哥之间的第一道真正裂隙,第一颗揉到眼睛里的沙)。

  第二句是何润东说,不让你离我半步。

  另外关于西路军历史,只能想说一句,西部戈壁无险可守,开始就是必死之地。(你见过谁在那里弄根据地,人们老拿陈毅粟裕来比较,大戈壁上你给来个化整为零,你让湖南同学给唱个陕北花儿),所以,海德格尔说我们是古老的婴儿,精神品质还不是很纯粹,人性之恶有时远远大于创造之善。(西路军二万一千八百人在河西走廊几乎全军覆灭。其中战死者七千多人,被俘九千多人。被俘后惨遭杀害者五千六百多人,回到家乡者二千多人,经营救回到延安者四千多人,流落西北各地者二千多人。其二,它长期被当作张国焘路线遭受鞭挞。西路军幸存者大多命运坎坷,受到极不公正的对待。特别是在“文革”中,许多西路军人员在备受摧残之后,死于非命。

  红9军军长孙玉清被俘后被大刀砍死。与总部失去联系的妇女独立团,遭重敌包围全部被俘。这些女战士有的被马步芳、马步青作为战利品赏赐给各级军官做妻妾,有的被转卖多次,有的被迫自杀……西路军:曾经被遮蔽的历史真相 作者:王散木 《三联生活周刊》,下同)

  所以电影产业也要有点情怀,更要有清晰的路线图和目的,不能踩着西瓜皮,走到哪算哪,要有底线,要自己创作而不能去抢,不能简单地去抄袭和复制。

  关键问题的另一面,不合理的管制要逐渐去纠正和消解,要给文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留点空间(中国文化不是还强调留白呢么),有点创作的宽容,否则只能丛林法则,互相抄袭。不把人的创造性发挥出来,泯灭于众人,那他就成四不像,路那么窄,斯文扫地,只能下跪了。

  (徐帅用手示意李先念走到自己跟前。李而炳回忆:“他告诉先念同志,自己的后事有三点交代:一、不搞遗体告别;二、不开追悼会;三、把骨灰撒在大别山、大巴山、河西走廊和太行山。”这时的李先念紧紧握着老领导的手,转过头来,他一脸庄重地对李而炳等工作人员说:“我也是这三条……”

  临终前的几个月,李先念经常向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西路军悲壮的一幕:战士们自动排成左右两排厚厚的人墙,掩护李先念、程世才和军部机关从中间通过。敌人的子弹一排排地射来,许多指战员倒下去了,鲜血染红了通道……)

  排片不算密集,另外看了看评价,叫好不叫座是必然了。

  《钢刀》观后感(七):来一发四不像真的可好么?

  客观事实证明,便宜莫贪这句古人教训,是真的没错的!

  我特么就贪了个9.9,结果我现在想捅自己99刀的心情都有了

  好吧,我还是要客观一点描述一下的,哪怕烂,我也尽量克制自己的一切主观情绪,尽量客观描述一下,反正,雷我已经踩了,我总不想后面的亲们继续踩上去

  故事:一星

  弱炸了!平心而论,整个故事情节感觉非常虚。后面的兄弟白刃战应该是前面的铺垫的结果吧?按照常规路子,就是说,之前的感觉越深,后面兄弟互砍的时候心不就越疼了?

  《钢刀》观后感(八):这部战争题材下的公路片,大写的酷!

  《钢刀》是阿甘导演五年磨一剑打造出的一部另类战争电影,说来颇为有缘,大概在2011年《钢刀》还处于试拍阶段的时候就有幸在现场观摩这部电影的拍摄。当时拍摄的桥段大概是兄弟二人小时候在街头给别人擦鞋而被混混欺负的故事。时间过去了很久,那个时候不知道电影制作完成会是这样的出人意料,不过回头想想,阿甘导演不是一直在尝试着做中国导演都怯于常识的事情嘛。

  据说电影《钢刀》故事的发生有着真实的背景,但是显然导演在创作时有意架空了这段历史。虽然大背景看上去有些主旋律,但是细思才发现,这是一部处处充满着黑暗的电影。

  《钢刀》讲述王炳生(何润东饰)跟陈铁金(李东学饰)这对从小相依为命的亲兄弟,幼时一起在街头给别人擦皮鞋,后因不堪欺负怒而反抗枪杀恶霸之后,哥哥被捕入狱。失散多年之后重逢,却又遇上抓壮丁,在奔赴前线的途中,哥哥舍命让弟弟逃脱,从此茫茫人海,战火纷飞,多年之后再相遇时,一个是红军连长,一个却是国民党钢刀连连长,兄弟二人拔刀相向,在河西走廊上写下一段热血又柔情的的故事。

  名为战争片,实为公路片。而且《钢刀》显然将会是一部写入华语电影史册的电影,无论其会不会成为口碑力作,这一点都毋庸置疑。因为这是一场在中国电影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实验和冒险。制作历时5年,长达1800多个特效镜头,全片拍摄都在影棚内完成,没有一个外景镜头,如果不是因为导演对电影爱的疯狂,我想没有几个人有勇气做这样的实验。

  相信大家在网上看过很多依赖特效的电影前期表演有多吃力,比如正在热映的《美国队长3》基本上很大一部分就是在绿幕前完成的,令人激动不已的机场大战,钢铁侠这边看上去五个人威风凛凛,其实实际拍摄是只有黑寡妇孤零零一个人…而《钢刀》的拍摄难度不亚于《美队3》,里面所有的千军万马,战火纷飞,前期几乎都要靠着演员的想象来表演,所以整部电影在软硬件方面都有着超乎想象的需求。

  电影里兄弟二人多次赤膊打斗,搏命厮杀,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一部纯男性视角的电影,因为兄弟二人在河西走廊狭路相逢的原因是弟弟陈铁金奉命护送欧洲归来的数十位女演奏家们到更安全的高台却遭到哥哥的疯狂阻击。一方要拼命护送女演奏家,另一方又搏命阻拦,再配合极度风格化的影像,到很像网络游戏里的闯关任务。一路前行,一路对战,有百年精钢枪林弹雨,也有绕指温柔琴音袅袅,一路上兄弟二人经受着亲情跟政治立场的考验,而观众欣赏到的是一场又一场视觉享受。

  说实话,披着一张抗战电影的皮,实质里《钢刀》却丝毫没有主旋律的核心。每一个凡人都有对自己信奉主义怀疑的权利,所以兄弟二人都曾有过片刻的动摇,但最终他们都不是轻易认输的人。

  外表冷血,内心火热。这既是对兄弟二人的总结,也是对《钢刀》最好的总结。

  《钢刀》观后感(九):无死角解析——你是否真的看懂了《钢刀》

  文/陈令孤

  战火硝烟的散去只意味着一段时光的消逝,而不代表人们就此可以忘记。很长一段时间来,军事题材影片一直是国产电影的主流类型,但是在如今大众娱乐占据一号高地的文化氛围中,它却日益失去了曾经的辉煌风采。人们对这类作品的印象也往往停留在高大全的英雄和直白的说教层面。这时候,如果有一部影片能够在经典题材上打造出新的风格,无疑就显得脱俗,而《钢刀》便勇敢地做了尝试。

  影片的导演阿甘本身就喜欢追求多变风格,在他的创作履历表上,既有恐怖片《天黑请闭眼》,也有爱情片《非常浪漫》,还有改编自贾平凹小说的喜剧片《高兴》。这一次,他又瞄上了战争故事,拍摄了既虐身又虐心的《钢刀》。影片以兄弟两人的较量来折射两支队伍的对抗,以写实的动作戏来替代写意的硝烟战场,以凝重的版画风格来彰显人物内心的厚谊,可谓完全突破此类影片的惯式。

  故事讲述两位相依为命的异性兄弟,在一次抓壮丁事件中,哥哥王炳生进了国民党军队,弟弟陈铁金被共产党军队收留。多年之后,他们在战火弥漫的河西走廊相遇,一个成了马家军的连长,一个是红军连长,而弟弟因为任务要从哥哥的阵地穿过。面对命运的捉弄,两个人既要为了维护各自的信仰互相厮杀,同时也无法抹去彼此内心的兄弟情。

  陈铁金奉命保护一群留欧回来的艺术家去安全地区,在被炮火和鲜血浇筑成的河西走廊,艳丽的女人的加入,无疑又助燃了这对兄弟的矛盾。陈铁金冒死冲锋保护女人,是为了使命,而王炳生不断去破坏两人的依附关系,又是出于自以为是的拯救。他们虽然处于同一个空间,却又牵连着过去时的情谊和将来时的生死,残酷的不是选择什么,而是如何选择。

  战争的敌我对抗属性本就有着强烈的戏剧性,而当这种戏剧性又集中在一对亲人的身上时,就更加纠结和悲剧。在漫长的中国战争史上,出现过很多家庭破裂、分属两个立场的情况,但是由于时代局限的关系,兄弟相残的故事很难得到深刻表现。而《钢刀》因为选对了背景,选对了兄弟情的突破口,因而能在一种含蓄的气氛中表达感染力。当两人手中的钢刀在鞭打和刺伤对方肉体的同时,其实也在刺痛各自的内心。

  曾经有机会,他们都可以放对方一条生路,但是对于职责的坚守和对于情感的深藏,让他们误解了彼此的出发点,唯有用血和泪去填充漫长分别留下的空白。向来以暴烈肌肉男示人的何润东和果郡王李东学在片中相爱相杀,他们的气质也契合了角色本身的定位。一个邪恶中不失纯净,一个乖巧里蕴含强硬,而面子上的打斗恶拼只是战争戏的一种互动,里子的内心挣扎才是传递感染力的所在。

  其实,这样一个看似简练的故事推进,背后却有着非常广博的历史内容。红四方面军的悲壮西征,与马家军的惨烈交战,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印记。而《钢刀》虽然没有直接叙述这段历史,但是我们能够从影片中紧张的人物对峙和战争场面,管窥到当时的形势。同时,在影片叙事中,那一群从欧洲回来的艺术家也起着关键作用,当她们一身旗袍出现在硝烟中,仿若《辛德勒的名单》中红衣女孩的悲情显身。在她们身上,承载着那一代左翼文艺青年对革命的向往,对改变中国的向往。

  除了人物设定挑战了传统战争片的叙事方式外,《钢刀》在技术上也在挑战传统电影的固有拍发,影片中看似宏大壮观的自然环境和打斗场面,其实没有一个镜头采取实拍,完全是在摄影棚的绿幕前完成。也正是由于技术的进步,为创作者的思维提供了实践的条件,《钢刀》将现代动画和传统版画相结合,打造出刀刻般的立体造型。而版画恰好是三十年代左翼美术运动的重要内容,是革命文艺的组成部分,将其作为主打风格也与影片的内容形成很好的映照。

  当下时代是一个创新时代,当下社会是一个创意社会,作为文化商品的电影在拍摄过程中,内容可以从丰富的历史素材中吸取营养,但形式必须要朝向远看,走的更远,而《钢刀》无疑是将两者结合起来。当我们为影片的画风尖叫的时候,如果再探究一下其人物背后的历史和拍摄技术方式,或许还会被吓一跳。

  《钢刀》观后感(十):这部冰冷残酷的电影,只能依靠她们来填补温暖

  一部电影往往讲究阴阳调和,高级一点的说法就是既要有百炼精钢,也要有绕指温柔。

  很少见影视作品里只有男性而没有女性,

  当然《士兵突击》是例外,不过谁又能保证假如有女性角色的话不会更加经典呢?

  窃以为,战争戏或者军旅戏,透过女性角色的柔软才更能衬托男性角色的刚强。

  就像正在热映的战争动作巨制《钢刀》一样。

  虽说何润东跟李东学饰演的兄弟二人作为影片主角,他们之间的惺惺相惜,相爱相杀占去很大篇幅,

  但是别忘了片中还有九位温文尔雅的女艺术家。

  或者说兄弟二人之所以后来一直僵持不下,很大原因就在于这九位女艺术家。

  如果我们从兄弟二人身上看到战争的残酷,但起码我们能从这九位女艺术家上上感受到和平的可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