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月光男孩》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月光男孩》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2-21 21:5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月光男孩》观后感精选10篇

  《月光男孩》是一部由巴里·詹金斯执导,崔凡特·罗兹 / 安德烈·霍兰 / 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光男孩》观后感(一):一个男孩儿成长故事

  今天的第89届奥斯卡典礼,《月光男孩》(Moonlight)力压《爱乐之城》斩获最佳影片大奖。

  乍一看,这部黑人+毒品+同性恋的电影似乎是专门为奥斯卡量身打造,尤其是在上一届奥斯卡没有黑人影片入围的舆论压力之下。

  然而看完之后,不得不说,即使剔除了政治争取的因素,这依旧是一部极佳的个人成长的故事。

  整部电影由三段组成,因此海报也特地由主角Chiron三个阶段面孔组合而成。

  第一章Little

  Chiron第一次出场,就是被一群熊孩子追着欺负,因为他瘦小(Little)。

  而沉迷于毒品的母亲并不能给予他关爱保护,反倒是偶遇的Juan给了他第一次坚实有力支持。在迈阿密的海边,Juan教他游泳,就仿佛是基督教的洗礼一般,给了他新生

  然而讽刺的是Juan是一名毒贩,Chiron母亲的毒品正是来自于Juan。成人世界复杂,在瘦小又敏感Chiron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二章Chrion

  第二章的名字就是Chiron的名字,似乎在暗示这是他找到自我的过程

  已然是少年的Chiron依旧遭受欺负。Juan已经离世,母亲也毫无好转。只有唯一的朋友Kevin才能给给他寄托和安慰

  在迈阿密的大海边,Chiron和Kevin聊起各自的人生,忘情的接吻并且互相打飞机。这是本片中唯一一次同性场景,拍的克制又有些梦幻,还带着一点朦胧,仿佛在看王家卫的电影。

  十年前在迈阿密的海滩,一个名叫Juan的男人教Chiron游泳,给了他支撑。十年后同样在迈阿密的海滩,在另一个人面前,平时拼命压抑自己Chiron才释放出了自我。

  然而Chiron的世界注定是复杂的。第二天,Kevin迫于压力就背叛了他,这锥心的打击彻底激怒了他,也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第三章Black

  第三章的名字Black意味着Chiron成为了一个彻底的黑人。

  已然成为亚特兰大的毒贩头子的Chiron,给自己准备了配置了大金牙,大金链子,一身腱子肉,完全不见当初懦弱少年的身影。其实这一切只是Chiron对自己的伪装。

  当接到Kevin打来的电话时候,这个毒贩头子又变回了当年柔弱的少年。看着镜头前黯然的Chiron,我明白他心里有两个解不开的心结:母亲缺失的爱和Kevin的逃避

  驱车前往和Kevin见面的路上,Chiron先看望了母亲。她对当年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而Chiron选择了原谅了,解开了第一个心结。

  见到Kevin以后,Chiron卸下了伪装,吐露了真心,这么多年来再也没碰过别人。在迈阿密温柔海风中,Chiron靠在Kevin的肩头,解开了第二个心结。

  ----------------------------------------------分割线-------------------------------------------------

  整部电影虽然顶着黑人+同性恋+毒品的噱头,然而叙事手法却完全透露着东方电影的含蓄

  毕竟导演巴里·詹金斯是王家卫的终极迷弟,这部电影无论是对镜头的应用,还是配乐的选择都包含致敬王家卫的意味。

  Kevin和Chiron的重逢,不禁让人想起《春光乍泄》里的梁朝伟和张国荣。

  就连《春光乍泄》里的插曲《Cucurrucucú Paloma》都被用到了《月光男孩》当中。

  对美国观众来说,这种东方的风格充满了新鲜感,加上少数族裔的生活困境深深的刺中了他们的G点,所以能在烂番茄拿到100%的新鲜度,也是合情合理

  不过对于中国观众而言,王家卫的风格早已耳濡目染,而又缺少了美国的文化背景,恐怕难以被打动。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以东方哲学讲述的西方少数族裔男孩儿成长历史的电影,没有LGBT和政治正确,只是单纯的讲了一个故事

  -----------------------------------------------分割线------------------------------------------------

  更多影评见我的公众号:霍恩的小木屋

  关注并回复“月光男孩”即可获取影片资源

  《月光男孩》观后感(二):月光下,少年奔跑,浪潮骚涌。

  我是被影片标签黑人、同性吸引过来的。本以为又是一部与政治和种族有关话题性电影,看了之后才发现,自己是被骗了,但又被骗的无怨无悔

  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美国南部一个非裔社群的故事,影片镜头对准了美国南部某一非裔社群:这里的人懒惰不思进取贫穷,毒品,性是形容这里最贴切的标签。正如影片中一个黑人少年讲,我们黑人活着就是为了享乐,为什么要去学习男主希隆,就生存在这么一个人人自暴自弃,同种族间“自相残杀”的地方。因为矮小与特殊的性取向而饱受同龄人的欺辱,单亲妈妈吸毒情绪反复无常,唯一对他好的大概只有胡安与特蕾莎,唯一的朋友大概只有凯文。而这唯一对他好,给了他蓝色月光憧憬的胡安,却是卖给妈妈毒品的毒枭。唯一的朋友,给了他初爱的凯文,也因为与同龄人的对赌而背叛了他。

  这样的成长环境造就了希隆内向,克制的性格。但这种内向,克制的性格一旦遇上一个着燃点,就势必爆燃。同龄人的欺辱,与凯文的背叛正是这么一个着燃点。彻底崩溃了希隆柔软内心的最后一道防线,希隆爆发了,爆发的让人措手不及。随后,镜头切入第三章。希隆长成了胡安一样刚硬的男人,并同胡安一样,成为了一个毒枭。但那曾经受创的内心还是久难恢复,隐藏在希隆内心深处细腻情感也是任他如何回避都挥之不去,一触即燃。这细腻情感无疑是源于凯文,成年后的再次相遇,希隆对凯文说:自从那晚以后,我再没让别人动过我的身体。凯文让希隆初尝爱果,因此,即使是凯文的旋即背叛,希隆遍体鳞伤也难以忘却。少年时期的最后一次对目与再次相遇的四目相望,意味无穷。

  就整片的内容来说,其实就是在述说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成长故事。黑人导演,黑人演员,黑人社群,以及同性这一敏感话题很容易让人产生迷惑,让人以为这是一部有关政治,具有话题性的电影。但不难发现,导演只不过是披着黑人与同性的外衣在讲故事,无关乎同性,无关乎种族,只是爱情与成长。

  就整片的观感来说,还是相当舒服的。舒缓的节奏,留白的剧情以及片段式的叙事结构,像极了王家卫。如果拿这部电影和春光乍泄、重庆森林相比较,我们会发现,它们是如此的相似。尤其拿春光乍泻来说,希隆像是另一个黎耀辉,而凯文则是既像何宝荣,又像张宛。爱恨交织,欲罢不能。相较于春光乍泻、重庆森林,一泻千里的伊瓜苏瀑布,迷幻的水泥森林,我更喜欢月光男孩,更喜欢月光下的少年奔跑,浪潮骚涌。

  《月光男孩》观后感(三):《月光男孩》:一个社会底层人士的自我救赎

  电影中男主角喀戎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你不理解我,你不懂我”,对他老师说过,对他母亲说过,对他喜欢小伙伴也说过。和这句话相对的是,他母亲说过一句话,“你别老是逃避”。男主角在逃避什么?他为什么老觉得别人不理解他?后面会说到。

  《月光男孩》这部电影不像《爱乐之城》那么好懂,导演好像在说男主角的命运不好,在说母亲没有善待他,在说他被朋友背叛,在说他的堕落。但又不仅限于这些内容,电影其实最想表达的是,迷失与归途。如果一定要用电影里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男主角小伙伴说的“我以前都是为别人活着,然后就进了监狱,现在虽然生活辛苦勉强度日,但是我活得很开心”。这句话说的是这位小伙伴,也是男主角。

  从小被人欺负(社交环境不好),母亲不爱他(家庭生活不行),好不容易找个朋友还背叛他(感情美满),社会的最底层人士。用过洗衣液洗澡,大概是想变白,后来发现不行。上学成绩也一般,老师提出问题眼镜呆呆的也不会作答。上升通道没有了,又想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变坏”是一种方式。这个问题,男主角母亲和他朋友曾经遇到过。

  有网友说,男主角母亲嘴巴上说,我爱你啊孩子。可是为什么还要吸毒?甚至有时候不让男主角回家。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如果把她放在她生活的环境中,理解起来很容易。没有丈夫,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压力大,这时候再来点不怀好意的男人,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男主角的朋友也差不多,口口声声说是男主角的好朋友,却在众人面前打了他。原因很简单,他们的友谊无法提供他的生活开支,为了在圈子里待着,背叛只是一种谋生手段

  这部电影最精彩的地方在于,全程的矛盾拯救者和施害者是同一个人。如果从道德上去看,每个人都是傻X。但是到具体生活中,你会同情他们。导演没有说教,没有把人扁平化。每个人都有不得不说的苦衷,这不就是生活本身吗?

  这就是男主角一直在强调的观念,为什么你们要我改变?说起来容易,你们不理解我啊。小时候被人欺负,男主角不还手,还手就会被更严重地欺负。长大了当了大哥,因为生活所迫啊,我生活好一点总可以吧。男主角这个时候,和他母亲和朋友变成一样的人了。

  导演是不是停在这个阶段就好了呢?显然不是,这就过渡到第二个问题,也就是他母亲说的那句话,“你不要在逃避了。”逃避什么?逃避最初那个纯洁样子,因为害怕受伤,而把自己全身裹挟起来。导演往深处再走了一步,迷茫之后的拯救。看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人都知道,杀了女房东的男主人公,最后通过宗教完成自我救赎。

  男主角是如何自我救赎的?第一个出场的,当然是她母亲了。她痛哭流涕,对过去所做的事情进行忏悔,试图获得原谅。这个时候,男主角虽然嘴上说着恨他母亲,其实心里已经有点软化了。第二个出场的,就是他的幼时伙伴了。曾经是黑社会的一员,现在居然安于在一个小餐馆老板,而且自己亲力亲为。男主角心里肯定在想,我靠,这么活着好像也挺好的。既能挣到钱,还能遵守社会秩序。这也挺符合美国主流价值观的。

  当然啊,导演还是要文艺一把,就是男主角和小伙伴那段长长的对话:你到底是谁?你怎么变成这个样子?就是在拷问男主角内心,让他回到最初的自己。然后最有魅力的一刹那出现了,男主角说我就和你有过那一次,别人都没有碰过。看到这个时候,小伙伴的表情了吧,嘴角上扬,心里欢喜着呢?你这小笨蛋,原来还是没有变啊。男主角那个迷失的自己,最终还是回来了。过程虽然有点波折,但是结果还是皆大欢喜的。

  最后的最后,那个小男孩面朝大海,回头一望。似乎用意深刻,其实是导演故作深沉啦,无非就是说:无论经过多大的大风大浪,只要你愿意回头,你还是自己。

  《月光男孩》观后感(四):我有个片中道具碗

  看了《月光男孩》,就是个黑人社区长大的人,看了《春光乍泄》后拍出的粉丝习作,水平很一般。

  重点是,我居然发现里面的道具——一个碗是我用了好久的碗,完全一样!这个碗比我年纪还大,是我们家过去用的搪瓷碗,我现在拿来泡发一些东西时候用。这是继《白兰》崔岷植穿的浅紫色夹克之后,第二件我有的东西和片中一样。

  从到中国的过去到美国的现在,一个碗的旅程

  《月光男孩》观后感(五):关于成长的诗意寓言

  这部改编自Tarell Alvin Mccraney自传性质剧本(甚至不能算是剧本,按照tarell本人的说法,只是artist try to figure things out)的电影,讲述了迈阿密海滩边一个黑人男孩的成长。三个篇章,little-chiron-black, 以非连续性的时间,串联起主人公在不同阶段的经历。故事的开端被设定在Miami的 Liberty City,这个因african american聚集度而出名的neighborhood。同龄人的欺凌,喜怒无常的嗜毒母亲,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主人公chiron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

  童年时,生活中难得的温暖来自向母亲提供毒品的毒贩,他解救了被困在小房间惊魂未定的chiron,请他吃饭,教他游泳,坐在海边讲述自己的童年,温柔地告诉瘦弱缺爱的男孩,in moonlight, black boys look blue。男孩站在海边,抬起脚,跳进扑来的浪花,红色的衣服在蓝色海面的衬托下跳跃出难得的轻盈。这是一次点题式的交谈,更是电影中创造出时空交错感的最重要的回忆。海滩从此成为一个标志,青春期初次身体触碰的忐忑,公路旅行时的叠镜,以及成年后初恋爱人屋外的浪花声,蓝色串联起经历,无比慷慨,摆脱时空的限制。Barry Jenkins,这个幼年时的家庭环境与主人公相似的黑人导演,用区别于一般黑人文化的含蓄而满怀忧愁的诗意,将tarell个人化的瞬间与记忆转换成流畅的视听语言。给简单的故事注入了不动声色的力量。

  除此之外,细心的观众会在诸多细节中捕捉到这个细腻的黑人导演和东方文化之间的联系。三段故事里,无论是家中的装饰,旅途中响起的伴奏,或者穿着白色工作服的厨师kevin,都和王家卫的美学有着相近的气息。的确,导演也坦诚,《最好的时光》与《春光乍泄》,都是他的心爱之作。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它所呈现出的黑人男孩的成长与生活,与以往影视作品中的所描绘的,有巨大的改变和差别。如果说08年那部medicine for melancholy像是一部出色又极具情绪张力的实验作品,moonlight就是导演对自身审美体系的一次扩充、加强与整合。对比强烈的色彩,闪回的梦境,某些时刻声音的消失,都能看出他对形式感和诗意的追求。在纪录片the first Monday in May中,王家卫作为met gala的文化顾问,和当时的策展人Andrew Bolton讲到过一句听起来与鸡汤无异的道理:seeing everything is seeing nothing。这句话放在这里,似乎能很好的阐释这部电影在某方面所陷入的一种处境:导演尽力在每一处需要彰显情绪的情节中渲染,却终究还未领悟到留白的重要性。

  然而即便有这点不足,电影的表达方式依旧是令人着迷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三次主人公视角的旋转,前两次是危机中幸运遇到相救的手,第三次则是在微渺的希望中被彻彻底底打倒。如果少年的觉醒都需要一个时间节点,那么chiron的则诞生于被绝望激发出的反叛意识的实践。从此以后,未来和过去被割裂,彼此平行于异时空,瘦弱的少年变得强壮,在佐治亚开始新的生活。

  然而这种割裂又是极其被动的,觉醒之后的少年并没有得到本该到来的公平和理解,而是在爱恋对象百感交集却又无力的眼神中,遗失了少年时代最后一根稻草。第三章中,镜头下寡言的full grown up man, 拥有着和少年时一样似张非张、犹豫紧张的双唇,独来独往,醒来时身边只有金表和闹钟,看不见俗世定义中毒贩应有的气魄。

  对于chiron来说,觉醒只像是饥肠辘辘时反复摩擦的胃壁,纵使成年后努力摆脱年少时被罢凌的记忆,得来的也不过是日复一日的隐痛。他的内心永远停在了好友kevin重拳相加的那一瞬。关于背叛,关于谅解,关于告别,在贫民区长大又拥有一个毒虫老妈的他从未有过明朗的认识,然而一片模糊中,世界又给他一次打击。这样看来,所谓新生活实在像是一个荒谬的玩笑。在自救的渴望中背离,世界却从未察觉这个年轻人的痛楚。就算日后练成一副健硕,模仿着儿时的偶像干起了毒品交易,拨开一层层不可摧的外壳,内心的疮痍依然在,而那些奋力修补好的回忆,其实一碰即碎。

  因此,那场因突然而至的一通电话而起的旅行,意义更加重大。

  旅行的开端,导演镜头里的空气是清冷的,遥遥看去,画面被切成两块,几秒内,某种强烈的情绪由点连成线,再汇集成面,由静止到蔓延,流淌出眼眶,充满整个旅途,却又在被感知的一瞬间,被突如其来的海浪稀释了:万般难言说,化为忧郁,冷静的镜头语言之下,蓄势张力。然后,车慢慢驶入那一片翻涌的记忆,在模糊中前进,最终消失不见。一片蓝色中,少年的白衬衫被海风吹起,陌生的背影让人想起另外两个奔跑的孩子,好像又回到刺目的青草地。追赶,解围,靠近的侧脸,那里有关于爱最接近现实的存在。

  十年之前,黑人男孩儿固执的向与家相反的方向走去,可是现实告诉他,逃避并不是摆脱。于是10年过去,当再次触碰到家的外缘,曾经的little驾车驶过清晨的愿景与黄昏的暧昧,终于发现,一条相反的路代表的,从不是另一个目的地,而是人生给予他阴差阳错的兜转与等待,让我们在推开新的一扇门之前,能够拥有足够的勇敢,去赋予爱以自己宽容的新定义。

  chef’s special, 一饮而尽的红酒,逼仄空间里的对视,开启的是真正的成长,爱人的温柔不再是一片斑斓梦境中飘渺的烟圈,而是那一片从来没有被遗忘的海滩,是海浪拍打岸沙,是可以袒露心声放下伪装的哽咽,是终于可以轻靠的肩膀。

  影片的最后,站在海边的little扭过头,看向荧幕前每一张被蓝色映照得莹莹的脸庞。时间从这里开始非线性的旅程,过去与未来,以最熟悉的姿态初开新的篇章。梦中人拥你入怀,车牌上的nickname不再只是一个贞操般的悼念,而是生活的又一个起点。in moonlight black boys look blue,他的眼神坚定,却又缱绻着时间托付给成长的意义,在那一瞬间,人生终于找到了原谅与和解的出口。

  而这一个瞬间也让太多人明白,为什么即使瑕疵存在,媒体仍愿意用真挚和热烈的赞美表达对这部电影的喜爱。偷师东方美学的诗意,导演在光影中给了所有人一个看似破碎时则完美的童话,它告诉每一个曾经或者正在试图摆脱惨痛回忆的观众,aching memory是能蜕变为温柔的,这与政治正确无关,与黑人议题无关。那些挂着眼泪走出影院的男男女女,也又一次验证了:

  原来回归与被拯救的方式,全球,全人类,都通行。

  《月光男孩》观后感(六):蓝色的自我斗争

  little总是低着头,好像做错了事的样子,不爱说话,也不反抗同龄人的欺辱,因为他在自我斗争。人的成长离不开与他人的联系,他怯弱的独自一人面对周围的一切压力,只是承受着,却不释放压力。little幸运的遇到了胡安,胡安带他游泳,在海的包容以及胡安的关爱下,自我斗争有了一个小小的出口。

  海,不会说我是错的。

  他的母亲在被胡安抓到吸毒时,告诉胡安为什么别的孩子欺负他,原因就在于他自身有问题,包括母亲在内的人都觉得齐伦有问题。这个孩子对这个世界周遭都还只是懵懵懂懂的时候就被人认定为一个‘’错误‘’。面对这些“指责”但他只是低头紧闭着嘴,什么也不说。

  一个人的语言越是沉默,思想越是活跃,就这样自我斗争,不断内耗。

  凯文也活的矛盾,似乎和周围都打成一片,但也偷偷鼓励齐伦要反抗别人的欺负(因为他也是同性恋),齐伦没有反抗过,也许有过,但是失败了,直到他中学了,面对同学的推搪还是唯唯诺诺,站在那边给自己默默加油打气。

  齐伦可能每次伤心或者想起胡安就会去海边(也可能他和凯文一直是好朋友,以前来过凯文家附近的海边)我最喜欢他们两坐在沙滩上的那一幕,笑着看着天,镜头里没有出现的月亮一定很美。

  凯文说,风吹过帽檐的时候那感觉简直让人想哭。为什么?因为他也一样在自我斗争,他不似齐伦,他一直伪装着,当面对海,面对月光,感受海风拂面,心里的重担卸下,那种轻松的感觉,或者说,自我怜悯。

  齐伦说,“我常常哭,感觉自己要变成水滴了。”他一定常常自我怜悯,因为周围的人大部分都对他不公平,但他没有反抗,而是自我封闭和内耗。凯文说,“就像其他那些想沉溺自己的悲伤的混蛋一样。”事情足够悲伤,但是只会悲伤是不够的。胡安对他说过,“有时候,你需要选择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决定别人不能帮你做。”齐伦还没决定好。

  当他面对着凯文的拳头时,是他最绝望的时候。多年来,他可能一直默默喜欢着凯文,终于在昨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爱,放下防御,甚至有了勇气,他想与凯文在学校一桌吃饭(平时他应该都是一个人),但是转眼他生生的被推到凯文面前,被本来以为惺惺相惜的人一拳一拳打倒在地,他有一种绝望的坚持,就是不倒在地上,心中的信念一点点被击碎,别人打我,但是你?

  倒地那一刻,那一刻静止了,他蓝色的背影在慌乱中逃走了。齐伦面对老师,什么也不说,那四个人重要吗?不,只有一个人重要而已,他只是被那一个人背叛了。他以为得到的爱又失去了,他想要母亲的爱,母亲没有给他,原本关爱他的胡安去世了。他喜欢凯文,在分别那晚回头看了凯文两次,微笑着,那一刻好像这世界有一点意义了,但是那么快就消失了。

  有时一个人说你不懂,你真的不懂。

  齐伦看着镜子,心里终于要爆发一次,反抗力有多大受伤就有多深,这些年被积攒的那些愤怒和悲伤都化作了不顾后果的那一把椅子。警车里齐伦看了凯文最后一眼,有爱有怨。

  最后一部分,齐伦的主题词是black。凯文给他的昵称,因为他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源于凯文,源于那一件事,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以至于凯文一时没有认出他来。他很紧张,他的装扮和去见他母亲时不同,他戴着金牙,金链,还有和凯文以前一模一样的耳钉,他不怨凯文吗?他在那一晚一定有一种美好的幻想,但是第二天凯文就毁了一切。所以他像许多分手后的男女见面一样,要告诉对方我很好。见面后,两人说了自己的情况又好像没有把原来的窗户纸捅破,两人都在互相试探,凯文想知道齐伦现在过得好不好,齐伦想知道凯文打电话给自己的原因,不过想要一个答案,我一直忘不掉你,一直爱着你,但是你究竟爱不爱我?

  “你为什么打电话给我?”

  “我说了,有一个人来…”

  “我知道,我知道,一个男人过来。你为什么打电话给我?”

  “他放了一首歌。”

  当歌声响起,两人都陷入了回忆,10年,好像一切都变了。现在,两人不过是熟悉的陌生人。

  凯文问“你是谁?”齐伦只能回答,“我就是我。”凯文只能做别人认为他应该做的事,而齐伦在变成他人认为强大的人,而他自己在斗争中已经失败了,他没有想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将自己的方向交给他人的想法,和现实中大部分一样,我们都没有在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没有在意自己想什么。

  看着凯文,齐伦深吸一口气说出了心里话,他还是像原来的black,只不过多了一份勇气,两人相对,终于看到了最真实的自己和爱人。

  《月光男孩》观后感(七):成长路上已成往事

  演技真的好到没话说,演员情绪饱满又拿捏的恰到好处。本来突然的情节进展,在演员细腻的表演下,眼神,小小的动作,内心戏等让它不显唐突,因为有情绪的酝酿,给予观者以信号、暗示、预感。

  影片分为THREE PARTS——ⅰ.LITTLE ⅱ.CHIRON ⅲ.BLACK 少年、青年、成年后的人生、心路历程。尽管题材“非裔美国人”“同性恋”够有话题够有争议够有噱头了,但是影片并没有刻意渲染一些东西,反正显得平静平淡的更像是真实的生活。也许还因为男主的生性寡言,更显沉默安静。

  整部影片是男主的成长史,主要是身份的自我认知认同,寻找自我。比如他起初会排斥黑人这个群体,即使自己也属于该群体。还有对于同性恋这点,也是后来才意识到的。还有关于硬汉、男子汉气概这一点,他走上了那个孩童时给予他父爱一般的毒枭的道路……去到陌生的地方,像是换了个人,变得像他那样硬。但是也只是表面上的伪装啊,那层自我保护的坚硬外壳。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他心里他就是个榜样的关系,可是我觉得贩毒还是不应该啊。可是再细想,那样的人生经历,这样的结局也是在所难免的吧。想起青年时他和基友在海边那段对话。

  影片里有几处还挺可爱的,比如海边对话,坦诚居然还有点小浪漫;多年以后接到对方电话的那一瞬间,仿佛又变回了青年时期的那个男主;第二日醒来后发现的湿裤子;去见他要掏出梳子整理那几乎是光头的发型……

  还有最后那一句台词简直是最动人的情话了,再加上演员那眼神神情,简直受不了。不管经过多少年,得知你的消息的那一刻,我还是能够忽略这些年,像回到从前那个晚上,想马上来到你身边。因为一直在等你啊。

  我不管,就算他有老婆有孩子,但我觉得就是HAPPY ENDING.重逢相聚,他依偎在他身旁,头枕他肩,就这样不是挺好嘛。

  还有那个多年以后母子见面的场景也是动人。不负责任的母亲,甚至还在他孩童时青年时给他伤害。所以有了母亲的忏悔,儿子的宽恕。母亲说出“你可以不爱我,但是你要知道我爱你”可儿子却说“我恨你,妈妈”两人都压抑不住情绪的爆发,抽噎流泪,到最后的儿子上前,母子相拥而泣。不管怎样,冰释前嫌,忏悔与宽恕,也是HAPPY ENDING.

  电影故事讲得很好。

  《月光男孩》观后感(八):Moonlight-just you and me

  平时看过一些关于同性题材的片子,但这部影片带给我的感觉比以往都更加深刻一些。我在这个小男孩的身上仿佛看见了曾经的自己:小时候因为性格懦弱或者说过于老实经常受到班里同学的欺负、几乎很少还手;性格内向不愿意对别人说话,沉默寡言;父亲很早去世,对他没有印象。母亲在外工作,一年也一起相处不了多长时间。对于小男孩内心的感受我可以深刻的体会到。他渴望朋友、渴望母亲不再吸毒、渴望自己能有一个完整的家。所以当凯文真正把他当作朋友时,他很珍惜这份朋友之间的感情,他能从凯文那里感受到温暖、感受到爱。内心的孤独忧伤终于在那天的moonlight下转变为对凯文的朦胧的爱情,他把自己的“第一次”给了凯文的手,一切都像那片蓝色的月光,蓝色的海,飘渺又有些令人眩晕。说实话,我没有接触过黑人题材的同性片,可能还觉得片中男主的颜值不够高,当看到这里时内心不是特别的舒服,这从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歧视”吧。

  其实最喜欢多年后男主和凯文重新在餐馆相遇的那段场景。音乐在那段场景里和画面结合的很完美,男主打开门,门口的铃铛响起,响起了轻快的音乐,男主此时的心情也是忐忑不安的,有些兴奋,也有些紧张,马上就可以见到自己的“老情人”了。凯文当看见男主后,满心都是欢喜,在厨房为男主准备大餐,音乐紧张节奏很快。凯文和男主坐在桌上闲聊,凯文有了孩子,有了稳定的工作,他不再是那个年轻时的小混混,而男主却走上了胡安曾经的道路,贩卖毒品,贩卖毁了他母亲一生的东西。他镶着金牙,一副强壮的样子,看起来不会被别人欺负,但只有凯文知道,那不是真正的他,真正的他善良,就像在那晚月光下,让自己亲吻,帮他“打飞机”。结尾男主眼眶含泪他说凯文是这辈子唯一碰过他的男人,他从此以后从来都没碰过其他人。凯文先是吃惊,后来嘴角微微一笑。两个人默默的注视着对方,时间在变,但这份感情从来没有变过。难以摆脱的感情。

  同性之间的爱与异性之间的爱没有本质的差别。我爱你,我愿意为你干任何事。打飞机或者真正的身体接触都行,在那片moonlight里。

  《月光男孩》观后感(九):没人不是黑人

  漂亮性感,正如三色海报。

  但到底想说什么呢:

  为讲边缘群体么?但并没谈权力。

  那为讲一个柔弱孤独的男孩么?但只讲了这个柔弱孤独的男孩是如何柔弱孤独的。

  若他不是黑人或男同我们还会如此感动么?即便感动就高超了么?对社会或人物的反思性又弱掉了。

  黑人、同志标签的错不在政治正确上,而在于让主题含混摇摆,干扰你表达也干扰我理解。

  唯一的出路是把边缘化的标签理解成每个人都有的、与生俱来的、注定被嫌弃却无法挣脱的弱点。比如疾病、懒惰、智商低,这些于我们每人的影响正如你的肤色、你的性向于你,你不抗争甚至不谈论权力,可一旦带有某个悲剧属性,你就只能认命。

  《月光男孩》观后感(十):这是一生的故事。

  1.看的第一部黑人同性电影 很震撼

  2.“这是一生的故事。” 主人公的little Chiron black 三个章节 由蓝色串联起经历 像王家卫的电影一样带着诗意

  3.光影的变幻 人性的蜕变 主人公的眼神里充满故事 一直对沉默寡言的人燃起莫名汹涌的兴趣 太吸引人了 觉着和班里的黑人同学长得挺像

  4.改编自原舞台剧《In moonlight black boys look blue 》电影最后年少的little站在海滩边 原来回归与被拯救的方式 全球 全人类都通行

  5.海滩像是整个电影的一个标志 青春期初次身体触碰的火花 公路旅行时交叠 爱人的温柔隐晦又赤裸地展现 这不再是一片斑斓梦境里飘渺的烟圈 而是可以袒露心声放下伪装的哽咽 是终于可以轻靠的肩膀

  6.毒品交易 家庭暴力 性 黑人歧视 还有关于成长 关于母爱 还有最深沉真挚的爱情 在遇见恶之前 你会痛 然后长出更坚硬的铠甲

  7.那种由内而外的自省 大概是月光给了勇气 life is fucking shit 现实就是这样残酷吧

  8.种草《忧郁的解药》《最好的时光》《春光乍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